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敦倫盡分 閒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開示 - 敦倫盡分 閒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摘錄自《蓮宗正范》


師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陝西合陽趙氏子。幼隨兄讀儒書,頗以聖學自任,和韓歐辟佛之議;後病困數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出世緣熟,年二十一,即投終南山南五台蓮華洞寺出家,禮道純和尚薙染,時清光緒七年辛巳歲也。明年,於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受具。師生六月即病目,幾喪明;後雖愈,而目力已損;稍發紅,即不能視物。受具時,以師善書,凡戒期中所有寫法事宜,悉令代作;寫字過多,目發紅如血灌。幸師先於湖北蓮華寺充照客時,於曬經次,得讀殘本龍舒淨土文,而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脫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為苦本;即於閒時,專念佛號。夜眾睡後,復起坐念佛;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及寫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即造端於斯也。

師修淨土,久而彌笃;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遂於二十六歲(光緒十二年丙戍),辭師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徹祖之遺澤,而淨業大進。翌年正月,告暫假朝五台;畢,仍回資福;歷任上客堂香燈、寮元等職。三載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讀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矣。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龍泉寺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圓廣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請藏,檢閱料理,相助之人;眾以師作事精慎,進之。化老見師道行超卓,及南歸,即請伴行,安單寺之藏經樓。寺眾見師勵志精修,鹹深欽佩,而師俨然不自足也。二十三年丁酉夏,寺眾一再堅請講經;辭不獲已,乃為講彌陀便蒙鈔一座。畢,即於珠寶殿側閉關,兩期六載,而學行倍進。出關後由了余和尚,與真達等,特創為蓮篷供養,與谛閒法師先後居之。未幾,仍迎歸法雨。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谛老為溫州頭陀寺請藏,又請入都,助理一切;事畢南旋,仍住法雨經樓。師出家三十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三昧。

然鼓鐘於宮,聲聞於外;德厚流光,終不可掩。民國紀元,師年五十有二;高鶴年居士,乃取師文數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人雖不知為誰,而文字般若,已足引發讀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歲),徐蔚如居士,得與其友三書,印行,題曰:印光法師信稿。七年(五十八歲),搜得師文二十余篇,印於北京,題曰:印光法師文鈔。八年(五十九歲),復搜得師文,再印續編;繼合初續為一。九、十兩年,復有增益,乃先後鉛鑄於商務印書館,木刻於揚州藏經院。十一至十五年間,迭次增廣,復於中華書局印行,題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夫文以載道,師之文鈔流通,而師之道化,遂滂浃於海內。如淨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等,皆言言見谛,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發揮禅淨奧妙,抉擇其間難易,實有發前人未發處。徐氏跋雲:大法陵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又雲:師之文,蓋無一語無來歷;深入顯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藥。可謂善識法要,竭忱傾仰者矣。故當初徐居士特持書奉母,躬詣普陀,竭誠禮觐,懇求攝受,皈依座下;師猶堅持不許,指徐母子往寧波觀宗寺皈依谛公。民六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懇求,必請收為弟子;師觀察時機,理難再卻,故為各賜法名。此為師許人皈依之始,而文鈔亦實為之緣起也。師之為文,不獨佛理精邃,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五倫八德等,儒門經世之道,不背乎淨業三福者,亦必發揮盡致。文義典雅,所以紙貴洛陽,人爭請讀。由是而慕師道德,渴望列於門牆之善男信女,日益眾多。或航海梯山,而請求攝受;或鴻來雁往,而乞賜法名。此二十余年來,皈依師座之人,實不可以數計;即依奉行,吃素念佛,精修淨業,得遂生西之士女,亦難枚舉。然則師之以文字攝化眾生,利益世間,有不可思議者矣。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不離因果,不涉虛文。應折伏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達官顯宦,絕無假借。應攝受者,後生末學,未嘗拒卻;縱農夫僕婦,亦與優容。一種平懷,三根普利;情無適莫,唯理是依。但念時當叔季,世風日下,非提倡因果報應,不足以挽頹風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實行信願念佛,決不能了生死而出輪回。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實事實理,諄諄啟迪,今人深生憬悟,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快捷方式。雖深通宗教,從不談玄說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皆當下受益。此即蓮池大師,論辯融老人之言曰: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因師平實無奇,言行合一,所以真修實踐之士,鹹樂親近;致使叩關問道者,亦多難勝數。且師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不介於懷。民十一年(六十二歲),定海縣陶在東知事,會稽道黃涵之道尹,匯師道行,呈請大總統徐,題賜悟徹圓明匾額一方,赍送普陀,香花供養,極盛一時;缁素欣羨,師則若罔聞知。有叩之者,答以虛空樓閣,自無實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等語。當今競尚浮誇之私,而澹泊如師,實足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獲益良多。

師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養香敬,悉皆代人廣種福田,用於流通經籍,與救濟饑貧;但權衡輕重,先其所急,而為措施。如民十五年(六十六歲),長安被困,解圍後,即以印文鈔之款,急撥三千圓,托人速匯赈濟。凡聞何方被災告急,必盡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二十四年(七十五歲),陝省大旱,得王幼農居士函告,即取存折,令人速匯一千圓助急赈。匯後,令德森查帳,折中所存,僅百余圓;而報國寺一切需用,全賴維持,亦不介意。二十五年(七十六歲),應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說法時,聞綏遠災情嚴重,即對眾發表,以當時一千余人,皈依求戒等香敬,計洋二千九百余圓,盡數捐去;再自撥原存印書之款一千圓為倡。及回蘇,眾在車站迎接,請師上靈巖一觀近年景象;猶急往報國,取折饬匯訖,而後伴眾登山。師之導眾救災,己饑己溺之深心,類皆如是。魏梅荪、王幼農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發起創辦法雲寺放生念佛道場,請師參加,並訂定寺規。繼由任心白居士,商請上海馮夢華、王一亭、姚文敷、關絧之、黃涵之等諸大居士,開辦佛教慈幼院;於其間,一一皆仗師之德望,啟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對慈幼院之教養赤貧子弟,師益極力助成;其中經費,由師勸募,及自捐者,為數頗巨。即上海市佛教會所辦慈幼院,師亦力為贊勷。至其法施,則自印送安士全書以來,及創辦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書,不下四五百萬部,佛像亦在百萬余幀;法化之弘,亦復滂溥中外。綜觀師之一言一行,無非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俾賢才輩出,福國利民。而其自奉,食唯充饑,不求適口;衣取御寒,厭棄美麗。有供養珍美衣食,非卻而不受,即轉錫他人;若普通物品,辄令持交庫房,俾大眾共享,決不自用。此雖細行,亦足為末世佛子矜式者也。

師之維護法門,功難思議。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歐戰時,政府有移德僑駐普陀之議;師恐有礙大眾清修,特函囑陳錫周居士,轉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寢。民十一年(六十二歲),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等,呈准省府借寺廟作校捨;定海知事陶在東,函師挽救。師即函請王幼農、魏梅荪二居士設法,並令妙蓮和尚奔走,遂蒙當局明令保護。十六年(六十七歲),政局初更,寺產毫無保障,幾伏滅教之禍,而普陀首當其沖;由師捨命力爭,始得苟延殘喘。及某君長內政,數提廟產興學之議,竟致舉國缁素,驚惶無措;幸師與谛老在申,得集熱心護法諸居士計議,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請願,而議未實行。逮某君將退,又頒驅僧奪產條例,期次第剝奪,以達滅教目的;幸條例公布,某即交卸。得趙次隴部長接篆,師特函呈設法,遂無形取銷。繼囑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將條例修正,僧侶得以苟安。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歲),安徽阜陽古剎資福寺,唐尉遲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為學校占據;山西五台碧山寺廣濟茅篷,橫遭卮運,兩皆涉訟官廳。當道偏聽一面之辭,二寺幾將廢滅。各得師一函,忽轉視聽;廣濟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遠安心辦道之基礎;資福亦從茲保全,漸次中興。二十四年(七十五歲),全國教育會議,某教廳長,提議全國寺產作教育基金,全國寺廟改為學校。議決,呈請內政部、大學院備案。報端揭載,群為震驚。時由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及常務理事大悲、明道諸師,關、黃、屈等諸居士,同至報國叩關請示。師以衛教相勉,及示辦法。返滬開會,公舉代表,入都請願。仗師光照,教難解除。江西廟產,自二十二至二十五(七十六歲)四年之內,發生三次大風波,幾有滅盡無遺之勢。雖由德森歷年呼吁,力竭聲嘶;中國佛教會,亦多次設法;終得師之慈光加被,感動諸大護法,群起營救,一一達到美滿結果,仍保安全。此其荦荦大者。其它小節,於一函或數言之下,消除劫難,解釋禍胎,則隨時隨處,所在有之,不勝枚舉。非師之道德,足以上感龍天,下孚群情,烏能至此。

師之無緣慈悲,化及囹圄,及與異類。民十一、二年,應定海縣陶知事請,物色講師,至監獄宣講,乃推智德法師應聘。師令宣講安士全書等,關於因果報應,淨土法門各要旨,獄囚亦多受感化。及滬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發起江蘇監獄感化會,聘師為名譽會長。講師鄧樸君、戚則周、喬恂如等居士,皆師之皈依弟子。由師示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及注重因果,提倡淨土,為講演之要目。而獄官監犯,因之改過遷善,歸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其於異類也。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師由申太平,赴蘇報國,鋪蓋衣箱,附來臭虱極多。孳生之蕃,致關房會客聰口,與外之幾上,夏秋之間,均常見臭虱往來。有弟子念師年老,不堪其擾,屢請入內代為收抬,師皆峻拒不許。且雲:此只怪自己無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虱之擾,乃告之曰:畜生,你來打差,當遷你單。虱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無此感應,夫復何言?泰然處之,終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歲),臭虱忽然絕跡,師亦不對人言。時近端午,德森念及問師。答雲:沒有了。森以為師年老眼花,故一再堅請入內檢查,確已淨盡,了無蹤跡,殆亦為師遷單去矣。師在關淨課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賜諸醫束手之危病者,辄見奇效。一日報國藏經樓,發現無數白蟻。師在山聞之,賜大悲水令灑之,白蟻亦從此絕跡。此為二十七年夏事也。師之法力神應,類多如此。

師固不喜眷屬,故無出家剃徒;然渴仰親近,迭承訓誨,深沾法益,在家二眾,不可勝數。其出家缁侶,除與谛老法師為最相契之蓮友外,而久承攝受,飽餐法乳,仍承以蓮友相待者,過去,則有了余和尚;現在,尚有了清和尚,及真達二人。確居學人之列者,已故,則有圓光、康澤、慧近、明道諸師;現在,尚有妙蓮、心淨二和尚,及蓮因、明西二師,與妙真、了然、德森等,暨現在靈巖、報國二寺諸師。此乃專指常久親近,屢蒙教導提攜,沐恩戴德,有逾剃度恩師者。若隨緣請益,通函問道,及讀師之文鈔,與流通各書,而沐法澤者,蓋亦不可勝舉。然則師雖不收徒弟,而中外真正佛子,實多數賴以為師。師又宿誓不作寺廟主。自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跡精修,絕少他往。自民國七年,印安士全書以來,迭因事至滬,苦乏安居之所。真達於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時,為師特辟淨室一間;從此來滬,卓錫太平。而力護法門諸君子,如南京魏梅荪、西安王幼農、維揚王慧常、江西許止淨、嘉興范古農、滬上馮夢華、施省之、王一亭、聞蘭亭、朱子橋、屈文六、黃涵之、關絅之等諸居士,或因私人問道,或因社會慈善,有所咨詢,亦時莅太平,向師請益。至各方投函者,更僕難勝數。則太平蘭若,名傳遐迩,亦自師顯。至民十七年(六十八歲),師因厭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覓地歸隱。真達乃與關絅之、沈惺叔、趙雲韶諸大居士商;三居士遂將蘇州報國寺,舉以供養。即由弘傘、明道二人,前往接管;真達以數千圓修茸。故十八年,師離山在滬,校印各書,急欲結束歸隱。時有廣東弟子黃筱偉居士等數人,建築精捨,決欲迎師赴香港;師已允往。真達乃以江浙佛地,信眾尤多,一再堅留。終以法緣所在,遂於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往蘇,即就報國掩關。先是木渎靈巖,真達請示於師,立為十方專修淨業道場;一切規約章程,悉秉師志而定。三四年來,以舊堂狹隘,不能容眾,正在設法改建堂寮,從事刷新;適師至蘇,與靈巖咫尺,內外施設,請益多緣。而仰承指導,日就振興。靈巖迄今,推為我國淨土宗第二道場者,豈偶然哉?師在關中,佛課余暇,圓成普陀、清涼、峨眉、九華各志之修輯;及函復弟子學人問法。今四山志,已早出版流通;函答諸文,亦已有文鈔續編印行,多為師至蘇以後之所賜者。可謂恆順眾生,無有疲厭者矣。逮二十六年(七十七歲)冬,為時局所迫,蘇垣勢不可住;不得已,順妙真等請,移錫靈巖。安居纔三載,孰料智積菩薩顯聖之剎,竟為我師示寂歸真之地耶。

師之示寂也,預知時至。二十九年春,復章緣淨居士書,有雲: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雲:光將死之人,豈可留此規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後一時,即命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至關房會談。告眾曰:靈巖住持,未可久懸。即命妙真任之,眾表贊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為升座之期。師雲:太遲。改選初四,亦雲:遲了。後擇初一,即點首曰:可矣。旋對眾開示本寺沿革,達兩小時余。後雖精神漸弱,仍與真達等,時商各事,恬適如常,無諸病態。初三晚,仍進稀粥許。食畢,語真達等雲: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此後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初四早一時半,由床上起坐雲: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起立雲: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時許,妙真至,承囑咻雲: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後不復語,只唇動念佛。延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按數日之間,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實任住持等,雖不明言所以,確是預知時至之作略。身無一切病苦卮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禅定。觀師之一生自行化他,及臨終瑞相,往生蓮品,當然不在中下。師生於清鹹豐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時;寂於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靈巖賴師以中興,而得師示現生西模范,時節因緣,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翌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盤日,適師西逝百日之期,舉火荼毗,靈骨堅白異常。捨利累累,群弟子,分請供養。成都、無錫多處,均特造捨利塔,以各供一方善信瞻禮。舉國缁素,特組永久紀念會,以期繼志述事。由紀念會,產生建塔委員會,公議,奉靈骨與捨利,即建塔淤靈巖山石鼓之東南。奈因時局關系,今仍未遂所願,尚待時節因緣耳。

贊曰:乘願示現,盛德巍巍!運四無量心,饒益諸有情。其教人一以淨業三福為歸。煌煌文鈔,辭致懇恻;敦重人乘,妙契時機。惟期真實受用,不務高談玄妙。鉗錘所在,折攝兼施;行化之廣,晚世所希。受教往生淨土者,為數無量。一期垂跡,懿欤盛矣!

摘錄自《淨土聖賢錄易解》

摘錄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印光大師簡述自傳 (繁體) (簡體)

光乃犯二絕之苦惱子。二絕者。在家為人子絕嗣。出家為人徒亦絕嗣。此二絕也。言苦惱者。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只知韓歐程朱辟佛之說。群盲奉為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幸十余歲。厭厭多病。後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為法。(光未從師。始終由兄教之)先數年。吾兄在長安。不得其便。光緒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長安。(家去長安四百二十裡)遂於南五台山出家。先師意光總有蓄積。雲出家則可。衣服須自備。只與光一件大衫。一雙鞋。不過住房吃飯不要錢耳。(此地苦寒。燒飯種種皆親任。)後未三月。吾兄來找。必欲回家辭母。再來修行則可。光知其是騙。然義不容不歸。一路所說。通是假話。吾母倒也無可無不可。次日。兄謂光曰。誰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從今放下。否則定行痛責。光只好騙他。遂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機會。一日。吾大兄往探親。吾二哥在場中曬谷。須看守。恐遭雞踐。知機會到了。學堂占一觀音課。雲高明居祿位。籠鳥得逃生。遂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謂此萬不可改。彼若派人來。以原物還他則無事。否則恐要涉訟。則受累大小。故得存之。)並二百錢而去。至吾師處。猶恐吾兄再來。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師祗送一圓洋錢。時陝西人尚未見過。錢店不要。首飾店作銀子。換八百文。此光得之於師者。至湖北蓮化寺。討一最苦之行單。(打煤炭。燒四十多人之開水。日夜不斷。水須自挑。煤渣亦須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庫頭有病。和尚見光誠實。令照應庫房。銀錢帳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見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之對。並沙彌律言。盜用常住財物之報。心甚凜凜。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氣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紙揩而已。楊岐燈盞者。楊岐方會禅師。在石霜圓會下作監院。夜間看經。自己另買油。不將常住油私用。寶壽生姜者。洞山自寶禅師。(寶壽乃其別號)在五祖師戒禅師會下作監院。五祖戒有寒病。當用生姜紅糖熬膏。以備常服。侍者住庫房求此二物。監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錢來買。戒禅師即令持錢去買。且深契其人。後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師舉所知者。戒雲。買生姜漢可以。禅林寶訓卷中。五十四五兩頁。有雪峰東山慧空禅師答余才茂進京會試求腳夫人力書。大意謂。我雖為住持。仍是一個窮禅和。此腳夫為出於常住。為出於空。出於常住。即為偷盜常住。出於空。則空一無所有。況閣下進京求功名。不宜於三寶中求。以致彼此獲罪。即他寺有取者。亦應謝而莫取。方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錢財用之於結交徒眾俗家。光一生不願結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廟。自光緒十九到普陀。作一吃飯之閒僧。(三十余年未任一職。只隨眾吃一飯。)印光二字。絕不書之於為人代勞之紙。故二十余年。很安樂。後因高鶴年绐去數篇零稿。登佛學叢報。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後。被徐蔚如周孟由打聽著。遂私為征搜。於京排印文鈔。(民國七年)從此日見函札。直是專為人忙矣。遂至有謬聽人言求皈依者。亦不過隨從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貧者。光又何能大為周濟乎。光緒十二年進京。吾師亦無一文見賜。後以道業無進。故不敢奉書。至十七年圓寂。而諸師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來。於所出家之同門。無一字之信。與一文錢之物見寄。至於吾家。則光緒十八年。有同鄉由京回家。敬奉一函。仰彼親身送去。否則無法可寄。此時未有郵局。而且不在大路。(今雖有郵局。若無人承轉。亦無法可寄。)次年來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聞人言。遂來山相訪。始知家門已絕。  

上一篇:WUXIULI:做美麗的女人,行使應盡的權利
下一篇:大魚跳出水面痛擊射魚者臉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