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王岳川:內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王岳川:內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一、求真知本的人文價值
《大學》的前三章詳細論述了大學的三個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四章則引用孔子的言論,論述品德的修養是本,處理具體的外在事物是末,先修養品德,再用美德感化百姓,這才是當務之急。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孔子說:審訊訴訟的時候,要用公平的人心去對人心,而不是以一個法官的身份去懲罰所謂的刁民。我和他們是平等的,必須使其沒有訴訟。這是最高的境界。“無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因為訴訟在現代特別是在西方很普遍。西方是一個法律社會,每個人都有律師,官司天天纏身,一年打幾項官司很平常。孔子卻說:“必也使無訟乎”,這種社會理想並不低於法治法律社會。“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無情者”,那些沒有真才真情的油嘴滑舌巧舌如簧的人,“不得盡其辭”,他不能夠去盡說他的訟詞。“大畏民志”,用明德去慰撫民心,把大德張揚開來,讓老百姓口服心服。“此謂知本”,這就叫知道根本。

“必也使無訴乎”——法律的最高境界就是減少乃至於訴訟,使訴訟這類官司事件根本不發生或徹底絕跡。一般認為,中國歷代尤其是宋明理學出現以後,社會上充滿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嚴格規定,特別是對女性的壓抑。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社會是很復雜的,也有一些訴求得到了比較好的人性關懷。判案在孔子看來,第一是要以一種平常的、同等的心思去體諒感受,而最高境界是讓這個社會和諧,盡量少糾紛少打官司。因為官司中會有一些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法的律師,經常吃了甲方吃乙方,吃了原告吃被告,這些惡劣的現象應該杜絕。“無訟”體現著儒家的和諧社會理想。和諧社會不是打官司、打口水打出來的,和諧社會是要減少對簿公堂的頻率,而相互溝通而盡量和諧相處。

真正好的社會不是鼓勵人們去訴訟,不是鼓勵人們通過打官司致富,而是讓人們充滿“仁者愛人”之心,從而減少自己與社會的矛盾沖突,把那些惡性事件減到最小。社會才會處在平等平和的完善狀態,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明乎此,就是知道了根本,即“此謂知本”。這就叫智慧達到了最高境界。朱熹懷疑這兩句話是一個結語,在過渡性和結語的話中間肯定有一段遺失掉了。他認為,這部分講的是格物致知。

“格”有去掉的意思,格物就是去掉那些虛偽不真的雜質,還有反反復復不斷鑽研的意思。致知,這個“知”是智能的“智”。格物就是窮究根本,去劈波尋源,然後去找到它最重要的內在規律或道路。

致知就是尋求一種大智慧,一種超越了日常生活的智能。致知代表了人類對最高智能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要能“棄己”,能把自我固執的主觀性逐漸拋棄,盡可能地貼近真理。同時還要明白,致知的對象——大自然、世界、萬事萬物需要人去認識,而不需要人去破壞;需要人去尊重,而不需要人去踐踏;需要人去了解愛護,而不需要人為地誤解和誤讀。致知說明了對規律的把握的態度和難處,因為致知往往不能做到“棄己”,而是自滿自足,自傲自負,充滿知識的僭越。正是由於棄己,人才可以寬容博大不斷精進,成就一番大事業。

格物致知說簡單也很簡單,說難也難,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對問題窮追不捨,剝掉那些偽善、虛假、不實的表層,尋找真實的本體,探究其中肯的結論,這事實上頗為不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我知道“道”,哪怕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把“聞道”——認識規律、大道、真理和死亡聯系起來。這也是中國的智者、哲人第一次把求真,把對規律的認識和死亡相連,可見求真之難。同樣,西方人也曾提出,“在科學的入口就是在地獄的入口”。可以說,格物致知之不容易,因為人總是有私心的,總是帶有主觀情感的,而事物是他者,是和人相對的客觀存在,不排除一己私心,怎麼可能進入事物內部去發現和把握它的規律呢?

《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從小到大,從客觀到主觀,從個體到人類漸進修為的過程,而格物致知的重要之處在於它們是“大學之道”的起點,致知之後的誠意,八目中的第三個階段。

二、君子慎獨的人格典范

《大學》第五章討論格物致知,第六章討論誠意,二者緊密相關。“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誠意在《大學》中非常重要。“所謂誠其意者”,就是“誠實”自己的心意,讓自己的心像通體透亮的赤子之心一樣。“毋自欺也”,不可自欺,你能騙其它人,但最不可騙的是自己。在我看來,《大學》把誠意集中表述為不自欺、毋自欺是非常有見地的。如何做到誠意,《大學》用了兩個類比,一是“如惡惡臭”,誠意就像厭惡很惡的氣味那樣,二是“如好好色”,好色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美麗顏色,另一種就是女色,這個地方的“好色”應該是泛指所有亮麗奪目的美好事物。“此之謂自謙”,這就叫做自己內心惬意滿足,自己才能融洽和諧地和自然相處。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君子在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人是社會的人,在社會中人可能戴了一副社會面具。這個面具使得他本身不真而表象為真,本身不善而表情為善,本身不美而裝飾成美。但這沒有用,只有在其獨處之時也能彰顯自己的德行、真善、美好,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在人前戴上人格面具,私下裡卻原形畢露。只是別人不知道而已,這種面具只能騙人一時。儒家強調,更重要的是要由內向外表現出一種表裡如一的美德操守,這個人才是可信的。在《大學》看來,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私下裡,都應是堂堂正正的君子。正可謂:“獨行不愧影,獨臥不愧衾。”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處在閒居的時候,就去做缺德的事情,進而養成一些惡習。“無所不至”,怎麼壞怎麼來乃至五毒俱全。“見君子而後厭然”,當他看到了光輝朗照德行高尚的君子之後,突然覺得自慚形穢,原來世界上有這樣高大完美、目光深遠、聲若洪鐘、心無芥蒂的高人,回頭一看自己自慚形穢。於是,他就有所行動,即“掩其不善”,首先就把那些不好的不善的比如進退失秩、動辄罵人甚至打家劫捨等事掩蓋起來。因為他面對高大光輝的君子不能盡量表現自己的丑陋,就“掩其不善”而遮蓋起來,但並沒有摒棄它。“而著其善”,即把那種表象的善展開來,表面似乎成為了一個君子,但其實是一個偽君子。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大學》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自認為藏拙、護丑、納虛、作偽,並故意顯示出自我大美的人,表面上像是個君子,但是旁邊人看他們“如見其肺肝”,就像看到了他們的肺和肝一樣清晰無疑。他們所作的惡即使被掩藏起來,卻仍然處於光天化日之下而被人所唾棄。《大學》一再強調“君子慎其獨”,就是在獨處獨居的時候,在沒有眾人眼睛盯著的時候,在沒有神性眼睛盯著的時候,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時候,也要做到跟平常一樣的狀態,這樣才可以稱為君子。中國有一句俗話,“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是說別人不知道,但天地知道。有些行賄的官員或者作惡的小人,這件事情絕不會有任何人知道,而君子就會告訴他“天知地知”!怎麼可能逃掉呢?最好的辦法是,不善的事、壞的事絕對不做。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只有內在的肺腑心肝呈現出“誠”才會形於外,外表才會和內在相統一。三國蜀相諸葛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給劉禅上《出師表》,多次進行北伐,終因積勞成疾。在病入膏肓即將離世時,仍“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歎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將士無不為之動容,跪拜於地,齊聲高呼:丞相保重!正是孔明這種誠於中而形於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精神,才會千古感人肺腑。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君子最重要的就是慎獨。在所有人都不在場的情況下,自己成了自己靈魂的法官,成了自己行動的監視器,成了自己一心向善的提升者。天下的萬物不難戰勝,最難戰勝的是自己。儒家就是要戰勝最難戰勝的自己。“勝人易,勝己難”,要自己約束自己、提升自己,做到表裡如一,哪怕極小的瑕疵也要去掉,通過這種艱難的人生修煉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儒家最尊重的器物是玉,因為一塊玉裡有了一點點雜質,也要盡量“如琢如磨”地去掉。真正的好玉通體透明,很少有雜色,這樣的玉不僅是價值連城的瑰寶,也是光輝人格的體現。孔子在君子生命中以玉象征品質,標明自己德行高尚文質彬彬。孔子曾說:“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诎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古代君子必佩玉,與玉形影不離,用以規范言行,人格具有玉的光輝。玉成為德的載體和君子的化身,所以君子以玉比德,孔子用《詩經》說明君子與玉的契合“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這意味著,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秀外慧中”,強調把自己內在的光輝溫潤地、和諧地、得體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玉的光輝。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是《大學》第一次引用曾子的話。君子慎其獨,曾子把它形象化了。當你在一個地方獨處的時候,可以想到有眾多的眼睛在看著自己;在做什麼壞事的時候,有很多雙手在指責我。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嚴乎”——豈不是很嚴厲的嗎?你怎麼可能逃掉呢?東漢楊震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淡泊名利,而有“關西孔子”之稱。他到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的舉薦之恩,夜裡拿10斤黃金到驿館拜見楊震。楊震斷然拒絕。王密說:“夜黑人靜,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將黃金擲於地上。就此而言,君子必須慎重對待自己的獨處,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阻斷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的發生,使充沛的道義伴隨自由主體。慎獨在古今君子中不乏其人:如柳下惠對女子“坐之於懷,至晚不亂”;參臨死守節辭季孫之賜;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同時,中國古代還對“慎”有多方面的闡釋,諸如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之說,影響彌深。

《大學》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對待獨處的不同態度說明了慎獨對誠意的重要性。對誠意的闡釋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加以闡釋。

三、以誠為本的精神意義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有了錢之後,你可以把這個房子裝飾成一個豪華的別墅,就叫“富潤屋”。但這個房子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而身只有用德性才能養護。如果有了品德,德行很高,就會潤身養身。人們總是把身體說成臭皮囊,好像不需太重視,其實身在中國並不是單純指肉體,而是擴大為健康、風神、意態等,蘊涵了諸多精神因素。這就是內德外顯的魅力!這種內在的精神美德發出超越人的神性的光輝,讓人的身體光輝透亮。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學術泰斗、高僧,說話聲音不大卻充滿吸引力,聲音不高但中氣十足能穿透很遠,讓你忘掉了周邊的世界,忘掉了時空,驚奇於自己在與這位聖人高人的相遇之中。這就叫“德潤身”。人的臭皮囊已經通過他的德行慢慢地變成一個內外光輝的個體了。“心廣體胖”意味著只有你心胸開闊,不去欲求那些蝸角功名蠅頭小利,不是去津津樂道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之事低俗趣味,你的身體就會因為純粹而處於非常良好的狀態“胖”。這個“胖”不是肥胖的意思,而是指身體很舒緩、很健康、很有光澤、很有氣質,是內外通透的高邁精神境界的必然體現。《大學》告訴人們,德還可以富身,德還可以長壽,德還可以養人。“故君子必誠其意”,誠意能達到養性養心的高度實在不可低估,其當代意義同樣是不言自明的。

誠意不僅是讓心意真誠,也是讓人心有誠信,誠意誠信不可分割。晉商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有名的。晉商的根本經營思想並不是唯利是圖,而是誠信為本。心誠了就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天地寬闊,天地寬闊便知整個宇宙的奧秘,知宇宙的奧秘更能反觀到人生的一瞬,“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通過這種方式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反過來說也一樣。君子正是因為不欺騙天、不欺騙地、不欺騙人、不欺騙自己的良知,才可以無愧於天地,才可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而無所負累。

在愛情方面的誠同樣驚天動地。莊子曾說古代一位青年尾生,跟他的戀人約好於一座小橋下相會。不幸的是,下雨而水漲,至誠使得尾生堅持不移動自己的位置,他最後抱梁在原地一直等到水淹沒了頭部,最後付出了生命。今天的青年可能會嘲笑尾生,這哪算誠呢?這完全是迂腐。這當然有迂腐的地方,不必效仿,但是這種堅持誠心的“唯一性”,還是值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的。

四、誠意修身與面對本真

誠意的“意”還不是顯示出或說出的話,“意”是大腦中人們看不見的東西,是轉瞬即逝的心靈活動,就連這樣的意,內在的心理活動都要誠,可見儒家對人要求之嚴。在我看來:行善猶如春原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天的草地每天看不見生長,但是它“日有所增”,你將看到一片生機。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去欺人欺己欺心,那就像磨刀之石,沒人覺察它每天的缺損,但是時間一長總會矮一大段。德行不好就會損其本然。

在儒家看來,社會中最關鍵問題的是每個個體的真誠。如果社會的每個個體,國家的最小單位都是爾虞我詐,都在通過不正當競爭謀奪更多的私利,那麼國家的社會基礎就瓦解了。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仍有其現實的意義。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當然要清理,同時也要看到東方智能對今天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

其實,求道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比如“科學的入口就是地獄的入口”,都把求真求知和死亡連在一起。古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是獅身人面長有雙翼的女妖,站在一個山崖上攔住過往的人,讓他們必須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極其復雜,但是又極其簡單:一個東西早上是四條腿,中午是兩條腿,晚上是三條腿。這是什麼?很多過往的人想了又想,都說不知道。於是,斯芬克斯把他們吃了。終於過來一個人叫俄狄浦斯,這個人很聰明,當斯芬克斯提出同樣問題的時候,他想都沒想告訴他,謎底就是人。結果很慘烈,斯芬克斯跳崖而死。但是,俄狄浦斯的一生也是悲劇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先殺父後娶母,而當他知道真相以後,非常痛苦,就刺瞎了雙眼,流落他鄉。這個故事從西方來說,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面對真實,面對真理,就要面對死忙跳下山崖,那是怪獸的問題;同樣你回答出了謎底,你知道了人的最大的謎底和結論的時候,你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儒家的致知、格物、誠意,其實也是要求人面對真實,哪怕為它付出生命,哪怕為它付出自己一輩子的幸福也要去做。這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充滿了悲壯的生命求索色彩,但也是對人的一種精神提升。可以說,儒家思想的意義在於它強調了個體的心靈光輝和精神價值。

“格物”、“致知”和“誠意”是《大學》“八目”中前三個階段,格物致知是“大學之道”的起點,也是為學之根本。認識事物必須與修養自身品德相結合才符合君子的要求,而誠意則是修養自身品德的重要內容,是界定君子和小人的試金石。  

上一篇:南懷瑾:念佛的方法與理論
下一篇:王岳川:修身在正其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