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格桑道德法師:慈愛中的快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當中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界,盡除眾生苦。”這裡說明了佛菩薩的大願,也說明了有菩提心的重要。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按照漢傳佛教的歷算來講,今天是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藏傳佛教是四月十五),當我們隨念釋迦牟尼佛時,也就自然而然想到了佛陀偉大的修行過程。

我們知道,佛陀成佛也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他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以菩提心為中心,度化眾生。有時候,他甚至用他的肉身供養眾生吃。譬如,佛在因地修行時,曾是國王的太子,他們一共弟兄三個。有一次,弟兄三人出去之後,眼見一只母老虎和幾只小老虎很長時間沒有肉吃。佛想,如果母老虎死掉了,小老虎也一定會餓死,當時他就生起了深深的慈悲心,想把自己的身體供養給老虎吃。但是擔心他的隨從肯定不讓他這麼做,於是,走了一裡左右,他對隨從們說你們在這邊等我,我有一點小事情。於是,他回到老虎那裡,趴在老虎的旁邊。為了解救這些眾生,他發願:“今生我用肉身來供養你們,你們可以解除饑餓之苦,將來我成佛後,先度化你們。”發了這樣偉大的誓願,慈悲的力量令老虎都不吃他。這時,他看見旁邊有棵大樹,就折下一根樹枝在自己身上劃,直到血流出來。因為母老虎很長時間沒有吃肉,用舌頭一舔,慢慢就想吃了。此時,整個大地都在震動,他發的這個願天地都有感應。佛陀成佛後,當時的五大比丘就是那幾只小老虎再來。佛陀在因地,一般在印度的周圍修行,度化眾生。他的那種偉大的慈愛確實沒有條件,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甚至對動物都發起慈悲心。所以佛菩薩的修行的核心就是慈悲心,也是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這種發願來自《入菩薩行論》最後的回向文當中的一個偈子。這個偈子的回向發願的力量特別地大。一念這個偈子,我們有的時候真覺得非常慚愧,我們現在學習佛,學習菩薩,究竟要學佛陀的什麼呀?

我想,應該學習佛陀的那種慈愛,無條件的那種慈愛。眾生當然有慈愛心,如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的慈愛,但是那是十分有限的。她僅僅對自己的孩子發慈愛心,對另外的眾生或孩子就不會發慈悲心。所以說她的慈愛心有限,還有條件。佛陀的慈愛是無限的,那種無條件的慈悲心確實特別地偉大。我們特別感恩佛陀,因為佛陀給予我們殊勝的佛法、殊勝的法寶,主要以慈悲的大乘思想,無限的慈愛讓我們去學習,給我們留下了深深能發菩提心的法寶。所以我們有了這麼好的機會。

當然,我非常贊歎和隨喜你們的這種功德,今天一大早,很多居士發心今天過午不食,受持大乘長淨戒。一般戒律跟大乘的布薩差不多,有這種思想非常非常好,因為當一個在家的修行者,不可能跟出家人一樣每天都受持。當你想念佛陀的恩德,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能夠改變。不坐高廣大床,最主要的,受完戒律之後,你的身體特別地清淨,無論如何我今天不能生嗔恨心。而且也不能放逸,我今天要清淨。為什麼?每天做不到的話,今天一天我能做到。如果今天做到了,那慢慢地改變自己。但主要要求自己發起菩提心,放下自私的心態。這種心態非常非常地偉大。“乃至有虛空”,科學多麼發達,它看不到天的邊際在哪裡。佛菩薩的那種發心,像盡虛空、遍法界一樣無邊無際,特別地偉大。

“以及眾生住”虛空無邊無際,眾生的數量也是無邊無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和別的經文當中都講,盡虛空、遍法界有無數的國土,除了我們這個星球之外,還有無數的星球存在。在盡虛空、遍法界當中,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粒米。

“願吾住世間”(我發願)我要住在這個世界上。我住在這個世界干什麼?要“盡除眾生苦”。用什麼樣的方式?如醫生可以盡除眾生的痛苦,可以從思想上、所作所為幫助眾生解除痛苦。

每天早晨一起來,想我今天沒有死亡,有很好的機會,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今天一天能夠做到利益眾生的事情,我不要對眾生生起嗔恨心,眾生也不要對我生起嗔恨心。他不高興的事情我不能做。如果我做了,我對不起眾生, 也對不起自己,我馬上去改變。

每天晚上回來反省一天的事情,如果做錯的事情,馬上忏悔,當下念一些百字明或“嗡班雜兒薩 埵吽”。如果自己做了一些功德或善事,馬上回向,然後再隨喜功德。何為隨喜功德?那就是自己沒有做善事,但看見眾生做過很好很偉大的善事,心裡歡喜並感恩,這個隨喜功德是一種非常方便的事情。

比如一個企業家,他捐了億款,做了慈善的事業。雖然你自己沒有做,但是你的內心當中同時生起了隨喜,我沒有這樣做,但是這些人多麼偉大,他們所做的這些事情確實能夠利益眾生,用這種心態非常隨喜他們的功德,他有多大的功德,你也會得到這樣的功德。所以,隨喜功德的這個功德特別特別地大。而且在隨喜功德的過程中,也會降伏自己的傲慢和嫉妒心。

因為我們是凡夫,別人做一些好事情,自己做不到,往往會嫉妒。學習也是一樣,對方學的比較好一點,自己會嫉妒,然後說七說八的(說別人的壞話 )。你隨喜功德出來的時候,一不說別人的壞話,二會增加自己的功德。不管怎樣,還是不說別人的壞話好一點。作為佛教徒,說別人的是非,就造了口四業當中的兩舌(挑撥離間)的業了。因為造了兩舌的業,將來我們無法得到人身,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裡講的特別明白,將來要獲得到人身、三善道的話,你從現在就要知道改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依照十善業的標准,如果十善業的這些戒律沒有持的話,就沒辦法下世得到人身或三善道了,只能生到畜生道。如果生到阿修羅也不太好,雖然阿修羅是天道,但是阿修羅嫉妒心很強。現在嫉妒心的因,將來會生到阿修羅道,整天戰爭,這樣你沒有時間修法。六道當中最容易成佛的是人間。人就會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很容易精進地修學,能夠把握自己的暇滿人身。如果今生沒有成佛,再來到人間可以接觸善知識,聽聞正法。這樣不斷的心相續下去,累積了很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才能夠解除生死輪回。

我特別提醒大家,不管是別人學的好還是不好,我們最好不要說別人好不好的事情。因為說了是非,本來是善意地說他,但是對方肯定是造成不好的想法。對方肯定不高興,不高興導致內部不團結。你說我不好,我說他不好,說來說去,導致大家不和合。所以大家不管怎樣,做一點功德,回向給眾生。一切事情應該隨喜功德。

我們應該隨念釋迦牟尼佛,(因為)我們學的是佛陀甚深的教法。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我們修的是大乘佛,修的是大乘的教法,那我們應該具備大乘的要求。大乘的要求應該發起菩提心,發起菩提心應該放棄自私的心態。自私的心態一直讓我們生死輪回。有了自私心,就有了執著心。因為我執,所做事情肯定被世間八風吹走。因為我執,有利益你才高興,沒有利益就不高興。

如果是真正修行,那麼別人說你好壞,沒有關系,自己修行,功德是自己的。古人說的好:“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你的朋友(道友)多厲害,也了不了你的生死。自己的生死還是自己去解決。上師多麼偉大也沒有辦法,佛陀也沒有辦法。佛陀說我的功德也沒辦法遷移到眾生的身上,眾生的惡業我也沒辦法用手來拿走,只能講道理你們按此理去做才能會眾生解脫。我們應該感恩佛陀對我們的慈悲,教給我們這麼多的法寶,讓我們去學習。

當我們把世間的這些真理學完以後,我們就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做人。但是在修為做人的過程中不要被世間八風吹走,如果被世間八風吹走了我們的所作所為,那我們的功德就很小了。所以,我們應該要無私地做一些功德,不被世間八風吹走,把世間的自私心慢慢地減少,自私心減少了,在這個世間活一天就很快樂。

有了寬容與大量的心情,我們為了所有的眾生著想,為大家著想的話,大家就都會對你好。這樣,你周圍的朋友就會多起來。朋友多了,你活在這個世界就不會感覺孤獨,你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親人一樣。所以,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很有意義。

相反的,如果凡事出於自私自利而想,以狹窄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肯定不喜歡你。比如你跟別人交朋友,你想的是從這個朋友身上能得到什麼,對方知道了你是這樣的人,他就會慢慢遠離你,這樣你的友誼也不會很長久。

如果真心為對方而著想,你也許會吃虧,但是這種吃虧我認為你是占了便宜了。所以我們大家應該從這個角度慢慢去做,慢慢減少自己的自私心。跟佛陀學習,佛陀當時發了什麼願,我們也應該這樣學習,發同樣的願。果真能這樣修法,那麼就能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找到快樂。因為你沒有如此的自私心,你一直想到的是別人,自己就一直很快樂了。

如果內心不快樂,雖然有足夠的物質,也不可能解決內心的痛苦。所以內心的痛苦還是通過發起大愛的心,關懷他人的愛心而得到解除。只有這種無私的慈愛心,才能夠慢慢降伏內心狹窄的心,龐大的慈愛心生起的時候,自己確實很快樂。“盡除眾生苦”就是我不斷想到眾生,我用什麼辦法能夠把眾生的痛苦消除,我怎麼去利益眾生。

事實上,我並非說我已經達到了這個狀態,這方面我連邊都沾不上。小的時候我就是一個特別特別自私的人,但是我親近了大善知識,聽聞了他們很多真正的菩提心的教授,我體會了他們無私的菩提心。我一直觀察自己,我為什麼做不到?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自私心?我為什麼不會想到別人?為什麼只想到自己?後來,對眾生,我換了個角度,眾生對我的恩德是那麼大,我為什麼不想到他們呢?我為什麼往往想到我自己要怎麼怎麼樣?你周圍的人也都是眾生嘛,這些眾生每一個都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跟你一樣,為什麼你想不到他們的需求和他們的做法呢?我不斷地這樣想,現在思想觀念稍微轉變一些。我不斷提醒自己第一個念頭肯定先想到很多的眾生。我慢慢地這樣去做,感觸很大很大。(現在),我一旦想到佛陀的慈愛時,真的能夠感受到佛陀的這種慈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所以特別特別感謝佛陀教給了我們一個這麼好的修學菩提心的方法。

發起真正的慈悲心,沒有要求你出家不出家,主要你有了這種慈悲心,不管在家出家,都成為佛子。所以,當你真正有了慈悲心的那一天,所有佛菩薩都會贊歎隨喜。

不要說菩提心,在這個世間,如果你想做大事情,卻沒有遠大的目標,你這一生肯定做不了大事,做的事肯定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想要做大事情的人,按照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講,叫野心勃勃。我認識的人當中做大事情的人很多,但也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我往往教導他們,修行也好,做世間上的事情也好,你必須要有遠大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你再去奮斗,但你這個目標必須要遠大,比如,在人世間,你的第一個念頭當中要有,我對世界要做出一些奉獻。如果這樣的願望太遠大了,你做不到,退而求其次,我對自己的國家,或我對東南亞做出一些奉獻。再其次,要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區域有貢獻,再下來,是為自己的親朋好友、再下來為自己的家人,最少的就只能是自己填飽肚子。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那我們不要活在人世了,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小蟲,都會吃飽。那我們何必當個人呢?

我們五官齊全,是人就會思維,(卻)沒有想到眾生,沒有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那沒有什麼大的意義。有了遠大的目標即便實現不了,他也可以為這個目標兒奮斗,在奮斗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多的坎坷和艱難,但就不認為這種坎坷和艱難壓力,他會認為值得。我有這個能力,我應該去奮斗。所以他的那種壓力變為動力。

能夠產生這種動力,他要具備三種條件,第一要有信心。沒有信心,漫無目的的去做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有了信心這種大的推動力量,他還必須要有堅強的毅力。沒有堅強的毅力,遇到困難的情況,他可能會放棄。有了堅強的毅力,他不會放棄,什麼樣的坎坷都會度過。但這兩件還不夠,還要有勇氣。具備了這三樣條件,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他肯定不會被壓力打倒,因為他很堅強。(如果)修行會按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執行下去,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你做出的事情肯定超越了一般人。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推動的力量和你所發的願望超越了別人,所以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你不會把它們當成挫折,而認為是值得的,是應該要付出的。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會經歷坎坷,但擁有這樣的力量能做出更多的事情。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那是有慈愛的心,我為眾生服務,因為我們學的是佛,不是學一般凡夫的人。是佛陀成就的事業和這種遠大的目標,清淨的意樂和動機推動了我們,我們應該把握自己的身口意,然後發起龐大利樂有情的心情,虛空不盡,眾生不完,我在世間盡除這些眾生之苦,用如此的力量推動著我們。每天都能這樣的話,每天的修行多麼地偉大。

別人跟你說是非,我們何必要去聽他呢?別人跟你說難聽的話,你何必難過呢?別人一說,我們就被世間八風吹走了。一聽說某某法師、莫莫居士修行怎麼好,我就高興,自己就認為是了。一聽說他怎麼樣怎麼樣,感覺就不舒服。本來你是黃金,燒、煉、切斷,你也不會改變。別人說你好,也不要飛到天上去;別人說你不好,也不會把你打到地獄去。所以你要有清淨、純正的意樂,不管別人對你好還是不好,都用這種清淨的心對待眾生,最後你是勝利者,也是你戰勝了你的敵人。哪個敵人呢?你的自私心、你的貪心。別人說了什麼事情,你就為它而轉,你的我執當下起來了,所以你沒有戰勝它。你的弓箭不利,所以弓箭不要瞄到別人的身上,要瞄到自己的貪嗔癡上。它一旦起來,馬上干掉它們。這樣修行真的很有價值。

要想放下自私心,生起強大的利益眾生的慈悲心,能夠戰勝我執,那還必須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做很多事情肯定做的不圓滿。雖然發起的動機是清淨的,但是不妥當地說一些事,也可能導致對方生氣。所以即要有慈悲心,也要有智慧,兩個結合起來才能妥當地解決問題。

我們每天都面對著很多眾生,還要修忍辱。修忍辱的對象雖然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特別是跟自己接近的人。因為接近的人才會說你的壞話或誹謗你。也許他的行為你不習慣,你馬上就會生氣;或者你的親朋好友,特別是你的親人,讓你生起嗔恨心。但是你要記住,嗔恨心一旦生起時要冷靜,你不要生氣,要有平等的心、坦然的心,好像不知道似的,並且內心當中要生起感恩的心。看看佛陀的傳記,佛的迦毗衛國被他人搶占,戰爭被佛陀的慈愛心戰勝了。他沒有拿武器。藏文對佛陀的贊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火炮,也沒有弓箭,只是赤手空拳,僅僅是清淨的意樂和清淨的慈悲心對待一切,最後戰勝了所有的敵人,甚至妖魔的弓箭變成了蓮花,妖魔的誘惑變成了骷髅。”這都是生起慈悲心的緣故。

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免不了碰到很多是非。我們不要在意,這些事情都是成就我們的。我們念那個《食供》的時候,後面不是說“誰打我,罵我,都是成就我們的。願他們打我、罵我的功德,成為他們將來菩提之因。”我們這樣想,是修菩提心的一個好的方法。

因此,今天我們想念佛陀慈悲心的偉大,我們想念他的時候,要學會改變自己。對方哪個地方不對,馬上聯想自己的修行哪個地方達不到。不要馬上聯想對方哪個地方不對,你沒有看你自己哪個地方不對。做錯了哪些事情,馬上忏悔;做對的地方應該隨喜。這樣,我們可以隨喜功德。所以,大家更好地發起這樣的菩提心,每天每時每刻都想念佛陀這種慈愛的力量,每時每刻都尋找這樣的快樂,這樣修行,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美好的將來,早日走上菩提大道。  

上一篇:明賢法師:誰都逃不脫的障礙
下一篇:星雲法師:人間萬事都會過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