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禅興法師:佛門四威儀之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門四威儀之行一直很期待禅興法師給講四威儀的課。終於等來了。
講的是佛門裡的行、住、坐、臥。
行就是走路,過去不解內情,會覺得,走路誰還不會,最多走的端正一些而已。進了僧團,就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覺察到裡面肯定會有很深的意趣。但,究竟這個“行”要行到什麼地步,到底有什麼意趣,卻是一知半解。只是零碎地聽說一些,見到一些。見解上還是停留在人的儀表上,威儀嘛,有威嚴的外在儀表。
禅興法師的課一共兩個小時,講了行、住、坐、臥四個具體內容,最後還講了一點廣義的四威儀。這才有了全新的認知,對佛門的威儀有了與以前截然不同的了解,慶幸不已,生而為人,能夠有幸聽到這樣的課,學習到這樣的常識,萬幸。
過去講,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有的是。
可是,能把路走好的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學不知道,學了才知道慚愧,知道需要努力地學。
禅興法師先讓大家講講學四威儀的目的,大家紛紛零星講了一些自己的了解的,綜合起來,定義上也就比較全了。但是,名相上說清楚了,只還是名相。在五觀堂,禅興法師讓大家先走幾步。
走一個,就把全場笑翻。走一個,就笑倒一片。
以前在世間,也沒想過走路要有威儀,要走好,走正,能走起來就是對的,也沒有觀照,進了僧團,覺得上座法師走的跟別人不一樣,可到底有什麼區別,也沒有那個心地去判斷和思考。
等到法師讓我們一走,這才覺得自己如是如此的可笑,有的聳著肩膀,有的兩肩高低不平,有的步伐極不靠譜,有的胳膊的搖擺明顯和身體和腿的節奏不配合,走幾步就成一順的了。別人一笑,就更緊張,平時沒人觀察時走起來還不這麼可樂,大家一評價,就更不自然了,有的就踩成貓步了。怎麼看怎麼覺得怪異。
有的干脆就不走給你看,怕被笑話,也不想想,不走,還能一輩子坐在凳子上啊,下課了,總得自己走回寮房吧。第二天還得走路吧。
禅興法師給大家示范,起步一走,大家頓時鴉雀無聲,內心瞬間被攝受住。可以肯定的是法師內心散發的真實的力量被覺察,絕不是他作為上座法師的地位而給大家帶來的攝受。
這時才真正理解他講的,四威儀是為了攝心,是修行,是自利和利他,不僅僅是一個外在的儀表問題,威儀是嚴正攝根之相為威儀,僧是代表諸佛的清淨幢相。從個人的修學來講,威儀也是為了以後持戒打基礎,通過威儀讓身心寂靜,制止散亂,先從行為上拿掉粗猛的煩惱,觀照到粗猛的身口意上的問題,然後才逐漸有可能去覺察微細的煩惱,真正走上修行的道路。
“行”的具體方法是眼睛觀腳前一米或者多一點的地方,不可亂看,一是可以觀察腳下是否有蟲蟻,以免踩殺,二是收攝住眼根。
抬腳時,從抬腳到落下的每一步要分成三個動作,心裡要念念覺察和觀照到其動作,更細的經行可以達到六個動作。這三個動作分別是,腳後跟起,腳抬起至懸空平緩劃過,前腳掌落地。
呼吸時自然呼吸,腳掌不要偏。更不要有腳後跟拖地這樣的習慣。
腳下要輕,輕到程度呢?至少要輕到不要去驚擾別人的地步,走在樓梯上,走廊過道裡,切不能發出咚咚的聲音,寧攪千江月,不動道人心。這話誰都會說,但很不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腳步聲會打擾到身心很寂靜的法師們,這樣會造下不好的業。辛苦干活積累的善業資糧、福報,就這樣再被消掉,很不值。
腳步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心。誰的身心比較寂靜,法師一聽腳步聲就能聽出來。
有的時候上殿前,賢因法師會在一邊提策,心在腳下,心在腳下。
那時候不了解到底是講的什麼,這時才有了一點點的體會,走路的時候心就應該在腳下,不然心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腳下咚咚咚咚擂鼓一樣自己卻毫無察覺。
尤其是晚上如果要是有特殊承擔,回來晚了,更是要輕輕走,切不可大意。
上殿的時候就更要注意,特別是繞佛的時候,以前每個人姿勢各異,心神風光也都各個不同,就曾經有法師感慨地說,哎呀,某某繞佛的時候怎麼跟趟地雷的一樣,還有的铿锵有力地走正步。
禅興法師的課讓我們意識到,學佛法不是靠談玄說妙,就是從腳下起行,點滴的生活小節上做,積累多了就是覺受,不是學出來的,也不是教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因為下課的時候,大家都輕輕地走路,跟小貓一樣,盡量不發出聲響。一個團體忽然之間變的柔和了。就在上課前,大家下樓的時候都是咚咚地下來。
班導法師講,嗯,這堂課一上,感覺就跟剛才不一樣了。
除了學習到了該學習的走路方法,還意外地體會到了法師的高處,從十一住進見行堂,法師們就這樣天天被咚咚地影響著,但只是今天的這個因緣才跟大家講,這份寬容和慈悲不僅讓人感動,更讓人汗顏。當然,這裡面也有智慧和經驗,剛入佛門,沒有寂靜的體驗,資糧、機智都不具足,講也白講,只會憑添煩惱,就跟教小孩子一樣,他好動調皮不愛學習,你跟他講,哎呀,你這個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貪玩,否則的話,長大了你就慘了,人家做人上人,你做人下人。你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啊,你看,隔壁的李富貴的兒子都考到外國去啦……
基本上這種話是大實話,沒錯,但對小孩子來說,都跟沒說一樣,小孩子根本就聽不懂,他想的就是怎麼再去跟隔壁的王小三一起去闖點禍別讓老師知道。
要麼寬容地忍耐,伴隨孩子長大,要麼就找孩子聽的懂的那些話講。去引導孩子。
講這些晚入佛門的弟子們現行的時候,法師的方法很善巧,不像這篇文章,先是調侃挖苦一番,再入正題,而是先說,我剛做淨人的時候,走路就是聳著肩膀的,是上面的法師教我改掉的這個毛病,我剛做淨人的時候就是如何如何的……
但凡是說別人的某個缺點,法師先說自己。然後再切入話題,而且很溫和,讓你能夠並願意接受……
讓你聽著就是服氣,就是想改,就是想做到如他那樣。
通過這麼長時間的淨罪積資,似乎有了點資本了,法師一講,大家就都有受用,感覺很不一般。立刻就可以行持的起來。
所謂“聖與賢,可訓至”,也沒有誰生來就是威儀十足,都是一點一滴地學習,靠師長耐心的教導,靠自己不懈的努力,靠道場環境的保護,同行善友的正面影響,逐漸修正和改變自己。
努力做,幾年以後,後來人乃至再後來的人,再再後來的人,做到禅興法師那樣,也是可能的。
而且,做到禅興法師這樣,在這樣一個時代,其意義絕不僅是一個人的修持、一個團體的修持,一個道場的興隆,應該還可以具有更寬廣的意義和價值。
三寶地,三寶弟子,舉手投足之間可以造這麼大的業,確實是真實的。
|
|
|
|
|
|
上一篇: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
下一篇:禅興法師:佛門四威儀之住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