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宣講於2015年6月14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二規教言論》,繼續講不放逸。
慈悲心續未究竟,任諸怨敵恣意行,
眾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過失。
“慈悲心續未究竟,任諸怨敵恣意行”:有些人讓那些怨敵恣意妄行,隨便說壞話、傷害,也不去做任何對抗。這是不是因為他太慈悲了,把所有的眾生都視為父母或兒女了?不是。他根本沒有什麼慈悲心,就是自己沒有膽量,沒有對抗的能力。按世間的話來講,叫懦弱、膽小鬼;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有誹謗甚至違背,也不去責罰,這也是沒有智慧的。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當別人說壞話時,自己也不是不受影響,恨意難平,心裡也非常痛苦,但是卻沒有勇氣去對抗。當受到別人的傷害時,自己也不是不受影響,內心也很煩惱、很痛苦,但是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這種人不是好人,也不是什麼真正的人。應該任何時候都要恩怨分明,有恩就要報,有仇也要報。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也是如此。如果遭遇誹謗、違背,也是要責罰的。佛在世的時候,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當時有很多犯戒或搗亂的,佛也有很多責罰。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內心是要慈悲的,但是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對不同的人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表面上,可以有軟的,也有硬的;可以有忿怒的,也有寂靜的。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就需要軟的——表揚啊、贊歎啊,這樣他就會進步;有些人不能用這種方法,越表揚、贊歎就越猖狂,對這種人要壓伏、懲罰。
即使你的慈悲心再究竟,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也要分辨善惡、取捨善惡。在前面也講過,對壞人、不聽話的人,要懲罰、呵責,否則他就會越來越猖狂;對好人、比較精進的人,要表揚、鼓勵,否則他就會失望。從世間的角度來講,要恩怨分明。
“眾前坦露自本性”,時間久了以後,大家都知道這是個不知好歹的人,這是個恩怨不分的人。最後,壞人就會隨心所欲,甚至騎在此人的頭上;好人也不願意幫忙。大家都會知道他的秉性和人品。
“此乃放逸之過失”:這也是一種放逸的過失。若是有智慧、進行觀察,鄭重謹慎地去做一些取捨,去為人待事,就不會有這種過錯,對個人來說也不會有煩惱痛苦。
未證諸法如幻相,身語行為不約束,
故受眾人之呵責,此乃放逸之過失。
“未證諸法如幻相”:是不是證悟了諸法的實相、大空性?真正證悟大空性的時候,一切顯現如幻如夢,也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但是,下述這種人並非如此。
“身語行為不約束,故受眾人之呵責”:自己的言行沒有約束。之所以這樣,是不是他真正證悟大空性了?是不是了知諸法如夢如幻的真相了?不是。是不是真正大自在、萬緣放下的那種人?也不是。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有些人沒有什麼主見,也沒有什麼人生目標,跟誰都經常混在一起。哪裡有什麼熱鬧,就跑到哪裡;哪裡有什麼事情,他都參與。說話也是,隨便順口而說。時間久了以後,大家都會對他生起厭煩,會呵責他,說他的壞話,甚至會遠離這種人。
其實,若是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熱鬧的地方是不能去的。一些事情也要通過觀察,以智慧來判斷,自己該不該參與,該不該去做。有些是自己不該參與的,或不能做的。如果自己什麼都參與,什麼都做,不但沒有什麼結果,甚至會令人厭煩、遠離。
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有些人不約束言行,覺得自己已經證悟空性了,覺得自己已經獲得大自在了,說話、做事都很隨便。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不約束行為,吃肉喝酒等等,無惡不作。很多愚癡的人還把他們當做成就者,恭敬供養,這個時候他們更猖狂了。
有的人愛說大話,“沒有善,沒有惡,不要取捨善惡”……有這樣的說法。其實他們沒有明白真正的意義。在禅宗裡講,無論是白狗還是黑狗,咬出來的血都是紅的。同樣,無論善念還是惡念都是障礙,都要放下。的確如此,如果不執著,就是這樣的。如果執著了,就都不是這樣的,不可能沒有善惡,不可能沒有取捨,但是有些人不明白。在大圓滿裡也講“無取無捨”,沒有取捨。從諸法的自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但是從顯現、因果的角度來講,不是這樣的。他墮落無邊了。當見解上有這種過患的時候,其言行上面也會有很多的偏差,這是造業的。佛在經中也講“誤見大空性,毀壞慧淺者”,如果沒有正確地認識大空性,會徹底毀壞智慧淺薄的人。
有這樣一個公案:一個地方開法會,來了很多人。當時主持法會的上師給大家講空性。法會結束以後,有個人回去逮住一只羊說:“沒有你這樣的所殺,也沒有我這樣的能殺。”於是他就殺了這只羊。他沒有真正明白空性的真理。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也是如此,認為“沒有取捨”,吃喝嫖賭,什麼都做,這都是錯誤的。
大家一定要有智慧,有辨別的能力,不能盲目地信任、崇拜。無論他的名氣有多大,無論他的勢力有多大,都是沒有用的。我們要依法不依人。應該“依法”,以佛法來衡量,以智慧來衡量,正確就是正確的,不正確就是不正確的;不應該“依人”,不能因為他的名氣大、勢力大,然後就盲目信任、盲目崇拜,這是錯誤的。若是一個智者,即使對方權力再大,勢力再大,名氣再大,威望再大,他也不可能盲目信任和崇拜。若是你的行為不如法,就是不如法;你造惡業了,就是造惡業了。佛當時之所以說“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樣強調是有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任、盲目崇拜。
不僅在漢地有這樣的現象,藏地也有這樣的情況。一些藏民不懂佛理,不明白取捨之處,也是盲目崇拜、盲目追隨。有些人說:“你看,那些藏民拿著哈達禮拜、供養他,這個人肯定是個大成就者,否則藏民怎麼也都去禮拜他呢。”藏民去又怎麼了?藏民也是人啊,他們也是迷茫者。這樣的人無論在哪裡都一樣,都是迷茫的人、愚癡的人。
我們是依法不依人。我們通過聞思,了解了很多佛法,掌握了很多取捨之處,以後應該以佛法為標准,觀察取捨之處,衡量對或不對,這是很重要的。否則,若盲目崇拜、信任和追隨,最後毀壞的是自己,傷害的是自己。
從世間的角度講,強調自我保護。從出世間的角度講,尤其更要自我保護,這一點更為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保護解脫之命,也可以說是慧命。慧命是不能輕易斷掉的,也是不能輕易毀掉的。大家一定要有這種智慧和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現在學修經典和論典,也是為了具有這種智慧、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到這裡來和大家聽一聽,過後都忘了。有些人雖然身在聞法的行列裡,但是根本就沒有谛聽,沒有用心去體會。這些都屬於聞法方式中所講的“覆器之過”,是一種過失,是聞法、修法的過程中要斷掉的一種過失。有些人雖然在這裡也聽了,相對來說聽得也很明白,但是一會兒出了這個大門後,就好像全部都拋在腦後,或都留在大殿裡一樣,這是“漏器之過”。我們聞法、修法等任何時候都要斷掉這種過失。還有一些人也來聽法、修法,但是內心裡經常生起分別念,生起煩惱。看這個人生起貪心,看那個人生起嗔恨,看這個人生起嫉妒,看那個人又生起傲慢。大家都觀察觀察自己的心相續,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你來這裡後,東瞅西瞅,有些作為對境而生貪心;有些作為對境而生嗔恨心;看著表現比較好的人,就嫉妒了;看著表現不好的人,就傲慢了,“我比他強,我比他好”……這叫傲慢。心總是在分別,總是在動。看看自己的這些念頭,是善還是惡?基本都是惡的。煩惱的根是什麼?是愚癡。貪嗔癡慢疑五毒俱全,在這聽法、聞法、修法,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這就是聞法時的“毒器之過”。你的容器裡有很多好吃的,但是摻著毒,這樣就不能吃,吃了會要命的。同樣,雖然是清淨道場,雖然都在聞法修法,但若是你摻雜煩惱分別,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將來是要遭受痛苦的。
我們聞法、修法都要如理如法,同時要提高自己的辨別和取捨能力,這是很重要的。
“此乃放逸之過失”:這也是一種放逸的過失,也是因為沒有智慧,沒有進行觀察,沒有鄭重、謹慎而導致的。否則,不會有“身語行為不約束”這種情況。
未生厭世出離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諸現視如敵,此乃放逸之過失。
“未生厭世出離心,性情孤僻不合群”:有些人相續當中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也不是真正厭煩世間的這一切,就是性情孤僻不合眾,跟誰都和不來,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
“自他諸現視如敵,此乃放逸之過失”:“自他諸現”,即自己的顯現,他人的顯現。自他的顯現都成為了敵人,都令這種人煩惱、痛苦。這也是放逸帶來的過失。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跟親戚不聯系,跟朋友也不聯系,跟誰都不聯系,只是自己一個人。學佛人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跟在家或出家的這些同修道友都不聯系、不接觸。為什麼把自己關起來,跟誰都不聯系、不接觸呢?就是煩,看不慣。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覺得這個煩,覺得那個煩,都是煩。
自己心裡不清淨,所以一切顯現都是不清淨的。自己性情古怪,跟誰都很難相處,跟誰都很難合起來,這種人是最悲哀的。應該盡量將一切觀為清淨,這樣處處都是清淨的,自己心裡也會歡樂。但是,在這種人的眼裡,一切都是不清淨的,心裡始終都是煩惱痛苦。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相處時都要不近不遠,把握適度,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疏遠了不好,走得太近了也不好。
現在我們學佛人當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一些在家人中,有些人走得特別近,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總在錢財方面有一些來往,其實這都是不好的。修行人之間都應該是道友,在學修方面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也有很多人一起做生意,有一些錢財上的來往的,最後都成為了產生煩惱的因。剛開始都是善緣,但最終很多都變成了惡緣。所以我不贊同這樣做,希望不要有這樣的情況。
出家人裡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有的走得特別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還有互相借錢、借衣服,借各種東西的。其實我是最不願意借錢的。你借給他的時候他很歡喜、很高興,還的時候肯定很不高興。其實沒有必要找這些麻煩,不要有太多的來往。不要走得太近,這樣會出事的,最後一定會成為生煩惱的因,善緣會變成惡緣。
所以大家一定要管好自己。都在一起學修,都是道友,學修方面必須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但是在其他方面少接觸、少來往,這樣好一些。
有些人好像是性格的問題,不能自主自立似的。今天跟這個人好,時間一久不行了,又跟那個人好。必須要這樣找一個人似的。為什麼啊?自己管好自己多好,也沒有那麼多煩惱。身邊若多一個凡夫,就是多一種麻煩,有什麼好的?但是,這也要掌握適度,有些人又太過了,跟誰都不和,這樣也不好。
“此乃放逸之過失”:其實這都是因為放逸所導致的過失。
彼違時境之正量,種種行為之過患,
皆由未經細觀察,放逸之因所產生。
“彼違時境之正量”:上述這些過失,有些是時間上有違背,有些是在境界上有違背。
時間上的違背。這個事這樣做沒有錯,但是時間上沒有掌握好,有的太早了,有的太晚了。本來是件好事,本來是應該要做的,但是在時間或早了,或晚了。如果在時間上沒有把握適度,也是一種過失,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和痛苦,也會給自己帶來障礙和違緣。
境界上的違背。有些人站的境界太高了,但實際上自己還沒有達到那個地步。其實,一個瑜伽士、成就者做一個普通凡夫的行為,是錯誤的;一個普通凡夫做一個成就者的行為,也是錯誤的。這兩種情況都是錯誤的。有的人行為跟境界不相應,自己的境界還沒有達到那個層次,所以就不能有那樣的行為。還有些人達到這種境界了,但是行為沒有跟上,這也是一種過失。
“種種行為之過患,皆由未經細觀察,放逸之因所產生”:這些過失都是因為什麼?因為“未經細觀察”,沒有經過詳細觀察。其實,即使詳細觀察了也沒有用,首先要有智慧,有智慧了再觀察。在前面也講過,智慧是根,在有智慧的基礎上才有不放逸,才會謹慎,才會注意。首先要有智慧,然後觀察,再做決定。這些過失,主要是沒有以智慧仔細觀察的緣故。
有些是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有的是在境界上沒有把握好,導致這些行為都變成了過失,給自己的今生來世都帶來了很多煩惱和痛苦。第一個原因是沒有智慧,第二個原因是沒有進行觀察,不夠慎重與謹慎。
倘若行為已偏袒,不能圓滿士夫義,
謹慎一切行無礙,猶如日月不著空。
“倘若行為已偏袒,不能圓滿士夫義”:如果你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適度,都過度了,就不可能圓滿自己的所願、所求。
一個人有很多人生目標,有很多要完成的任務。在任何時候,若是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適度,這些所求都不會圓滿的,都不會成就的。
“謹慎一切行無礙”:大家應該有智慧,然後謹慎。首先要有智慧,但若是不去觀察也沒有用。在有智慧的前提下,進行觀察,辨別、取捨,這樣一切所行無有障礙地就能成就、圓滿。
“猶如日月不著空”:日月在虛空中運行,但是虛空不會阻礙它的運行。同樣,若是有智慧、能謹慎,一切所行都會無礙,無障礙地能成就圓滿。
言行舉止之定准,當依無欺如來教,
及與具相善知識,復次亦依自正見。
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有個標准。不能隨便說,不能隨便做。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有個標准。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是該做還是不該做,是能做還是不能做,這些都不能以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不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社會上有很多人說“沒有事,隨著感覺走吧!”感覺都是錯亂的!還有些人憑著自己的直覺做判斷。你的感覺、直覺都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是對的。你覺得這是善,不一定是善;你覺得這是惡,也不一定是惡;你覺得這是對,也不一定對;你覺得這是錯,也不一定錯。其他諸如判斷能做還是不能做,該做不該做,都是如此。
怎麼辦?做事情以什麼標准來衡量?
第一,依如來教,即佛的教言。我們現在用一輩子的時間聞思修這些經典和論典,主要是為了學習佛的教言,明白這些道理。佛的教言是最正確的,什麼都要以佛的教言為標准,依此去衡量,這是很重要的。否則,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犯什麼錯誤,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不對之處,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過患、罪惡。這都是因為不明佛理,不了知佛的教言所導致的。
現在有些人,根本不願意聞思這些經典和論典,覺得不用了解太多、明白太多,很容易就能成就。有些上師、善知識也愛這樣講。以前密勒日巴依止過一位上師,他說的話太大了,所以他沒有利益到密勒日巴。他的上師說“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若是真正的具緣者,福報大,不用修也能成就。”其實從法本身來講,大圓滿正行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密勒日巴當時不是這種根基的人。密勒日巴聽後,認為自己以前學咒術特別快,一般人都學不成的,因此自己肯定是個具緣者,肯定是個有大福報的人。所以也不學修,餓了吃、困了睡。過了幾天上師來了,問他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境界。密勒日巴說什麼也沒有。上師說:“我說的話也太大了,你也太懈怠了,我們兩個好像沒有緣分。你還是去找瑪爾巴吧,他是你宿世有緣的上師,他才能利益你。”這時密勒日巴才去找瑪爾巴上師的。
現在有些“上師”“善知識”也說大話:你不用學,我給你竅訣,你就能成就。有的說:你只給我做供養就行了,就能成就。如果是這樣,偉大的佛陀為什麼轉三次法輪呢?為什麼要傳八萬四千法門,講那麼多道理呢?直接讓弟子供養自己就行了,就成就了;或者直接給弟子傳授一兩句竅訣就可以了。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弟子也是如此,不願意聞思修,這是一種過失。如果你真心想解脫、成就,一定要聞思修。這是解脫成就唯一的方法。
只有聞思修,你才有能力,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在不同層次裡,有不同的善惡標准;在不同的境界裡,有不同的對錯。對境界低者,是一種過失;而對境界高者,則是一種功德。境界不同,人不同,因緣不同,福報不同,這些標准也都是會變化的。所以,沒有絕對的對錯,也沒有絕對的善惡。如果要有智慧,首先依靠佛的教言,這是最好的。
第二,好好依止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指導。你依止善知識後,要聽話,要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的依止。如果沒有依教奉行,還不是真正的依止。暇滿的人身包括師已攝受這一個條件,如果你沒有上師善知識的攝受,你的人身不是暇滿人身,這樣就沒有解脫的機會和條件。
師已攝受是很重要的,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先觀察,再依止。依止以後,就要依教奉行。以前我們講過《沙彌五十頌》,即使是在這部小乘頌詞中,也講道:你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除了刷牙飲水、禮佛(繞塔)、方便這三件事不用請教,其他的事情都要請教,要以這種方式依止上師善知識。我們若是從密宗的角度講,就要將自己的身口意都交給上師,一切都由上師安排,這才叫真正的依止。大家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真正依止善知識,有沒有真正依止上師?自己問自己的心,自己觀察自己的言行,這樣才會知道。如果你沒有做到,盡管表面上皈依了,也在他身邊聞法了,但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地依止上師善知識,也沒有真正得到上師善知識的攝受。
如果你能如法地依止上師善知識,一切都聽他的指導,事事都依教奉行,他就會告訴你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對、錯。在不同的境界裡有不同的善惡,在不同的境界裡有不同的對錯。“沒有事,幾年前我問過,上師說對……”那不一定,也許你的境界提高了,也許你的境界下降了,過了幾年後再問的時候,上師可能說“不對”。“怎麼不對呢?您以前不是說對麼?”以前是對,但是現在不對。可能有這種情況,這是不一定的。
其實依止上師善知識了,他隨時都可以給你指導,隨時都可以給你糾正。這樣可能更好。首先要依止佛的教言,但是你自己要有這個能力,否則也有一點難度。如果你好好地依止善知識,他隨時都會指導你,隨時都會幫助你。
第三,依靠自己的正知正見。我們以正知正見去取捨、辨別、選擇、決定,這是最可靠的。
其一是佛的教言,其二是善知識的指導,其三是自己的正知正見,這三者是最可靠的,可以拿來做標准,對事情進行衡量。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可靠的,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此三之外諸他語,皆為種種分別染,
親人抑或非親人,聽從彼等有何用?
“此三之外諸他語,皆為種種分別染”,除上述三者,其他的話語都是被分別所染,聽從那些話語,也沒有什麼用處。
“此三”指三種:作為學佛人,作為佛弟子,佛的教言應該是最正確的,應該以佛的教言來作為唯一的衡量標准。其他的教言是對還是錯,都不好說,所以沒有必要去依靠。
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這是第二。通過觀察依止了上師善知識以後,應該聽自己的上師善知識的指導,沒有必要再去聽其他的上師善知識的指導。每一位上師善知識都有自己的所化眾生,都有自己教化眾生的方便和善巧,各不相同。比如偈頌和儀軌是各不相同的,本質上並無矛盾,但是到底應該念哪個偈頌、哪個儀軌,到底怎樣去做呢?你的內心充滿矛盾,這就是自找煩惱,自尋麻煩,沒有必要。
法門都是一體的,一精通一切精通,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也都是一體的,都是佛的化現。但是你依止的時候,聽自己的上師善知識的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聽其他的,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矛盾沖突、煩惱痛苦。有些人接觸的法、接觸的善知識太多了,心裡都是矛盾和沖突,學修上也已經產生了難以對治的障礙和違緣。這是非常可怕的。人對什麼都會執著,尤其是對法、對傳承,讓你放下也放不下,讓你斷掉也很難斷掉,這樣很難最終成就。道理是這樣的,事實是這樣的,你們自己觀察、決定吧,誰也不會勉強誰。
第三,正知正見。
除此三者之外,其余都是不可靠、不正確的。
“親人抑或非親人,聽從彼等有何用?”:無論是不是親人、是不是朋友,無論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所說都不一定是正確可靠的,因此你聽從、跟隨這些有什麼用呢?沒有用。確實是這樣的。
不用說世間人,包括學佛人在內,都是特別喜歡相信道聽途說。其實,這些凡夫大部分都是這樣:只要他高興了,無論你是好還是不好,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他都會對你贊歎不絕。如果有一天你得罪他,他不高興了,無需任何理由,就轉而誹謗你,說你的壞話。所以,這些有什麼可靠的?相信這些有什麼用呢?
他不是以真相真理來贊歎或者誹謗的。若是以真相真理,聽他所言也是有用的,相對來說也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並非如此,他僅是憑自己的感覺而贊歎或誹謗。之所以贊歎你,是因為他高興了,所以不用理由,也並不知道你是否具有功德,不知道你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就這樣贊歎你。好人有其標准,功德有其標准,他都不知道,如何去衡量?他僅是憑自己的感覺,一高興就贊歎、說你的好話。如果你總是縱容他、在乎他的做法,他就很容易反目相向,很容易不高興。你說話時有一點點不足,表現有一點點不對,他就開始不高興了,誹謗你,說你的壞話。這個時候,你有沒有這些過失和錯誤,他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會考慮這些,僅是憑自己的感覺而肆無忌憚地說你的壞話,誹謗你。你還很相信這些、在乎這些、重視這些,這都有何用?
你所做的事情是對是錯,他也沒有分辨的標准。只要你讓他滿意,你所做一切都是“對”的;若是你沒有讓他滿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對”的。你相信這種人,在乎這種人的言行,有何意義呢?沒有任何的意義。他沒有一定的標准和尺度,所以你不要在乎這些,不能聽從這些。
任何時候,都應該以上師三寶作為見證者,以善惡因果做標准來衡量。自己在上師三寶面前問心無愧就行了,在善惡因果面前沒有錯就行了,這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正確的。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個真正的好人,應該這樣抉擇,不應聽信那些凡夫沒有用的話語。
謹慎籌劃未來事,縱使失敗亦無悔,
事前細致作觀察,無悔而住極為要。
“謹慎籌劃未來事,縱使失敗亦無悔”:自己通過智慧觀察,鄭重謹慎地去做一樁事情,這樣雖然結果不盡人意、沒有成功,也不會後悔,因為這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去觀察的,經過深思熟慮最後去決定、行持的。若是沒有這樣,你一定會後悔的。現在有些人承辦各種事情,沒有幾天就開始後悔。做下各種決定,最終也是產生後悔之心。沒有通過智慧觀察,沒有鄭重謹慎去行持,就這樣的結果,這也是不好的。
“事前細致作觀察,無悔而住極為要”:自己應該以智慧詳細觀察,鄭重謹慎而決定,小心仔細而行持。這樣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不會後悔,這是最重要的。對錯善惡都沒有絕對的標准,主要是自己不後悔就行了。
我到漢地弘法,在藏地建這樣一個漢僧道場,這都是我自己謹慎觀察而決定、行持的。無論結果怎樣,無論有多大壓力,我都不會後悔,這就可以了。
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到漢地弘法已經十年多。這些年當中,我接觸的人也多,我身邊的人也不少,大家對我真的是非常恭敬的,對我是非常好的,我有今天也是因為大家。但是我這十年當中,也為大家付出了很多,我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家解脫和成就的事情上。我現在真的是問心無愧。如果我對大家沒有這樣負責任,沒有盡心盡力去做利益大家之事,我自己肯定會後悔的,心裡也肯定會有一些愧疚,但是我現在真的沒有。
大家也是一樣,若是大家有一些不恭敬,甚至有忘恩負義的行為,這也是你們自己的過錯,應該心裡有一些愧疚。因果是不虛的,誰造誰受,如是因、如是果。誰也不怨誰,誰也不恨誰,都是自己要承擔的。我們都是相信佛法、相信因果的人。佛法裡講,誰造誰受,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虛。我不會做令自己後悔、愧疚的事情。也許極少數人對我有一些不恭敬、違背的行為,但這也是你們自己的事。盡管我表面上為此肯定有高興、不高興的時候,有一些忿怒或寂靜的相,但是我心裡不會恨任何人,也不會怨任何人。作為一個學佛人,做為一個大乘行者,無論走到什麼地步,大家可以相信,我心裡不會怨恨任何人,也不會捨棄任何人。但是暫時因為緣分,可能也有暫時離別的,但是最終我都不會捨棄。
之所以說“上師要觀察弟子,弟子要觀察上師”,也是這個道理。密勒日巴尊者說過,若是上師不觀察弟子,猶如跳懸崖一般。這些有緣眾生,也可以說弟子,裡面若有破壞誓言的情況,將來可能我要陪著他們下地獄。若是這樣的結果,我也沒有辦法,雖然這不是我所希望的。但是無論在地獄還是在哪裡,我都不會恨、也不會怨任何人。這是我自己的一種承諾,一種所立的誓言。我作為凡夫,若真正下地獄、遭受傷害的時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能做到。我是承諾過的,也是立過誓言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如是無悔之歡喜,悅意無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現,故當恆依謹慎行。
“如是無悔之歡喜,悅意無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現”:若無有後悔,心情必定是歡喜、悅意的;若是有後悔,就不會如此。無垢之月影會顯現在大海中。同樣,如果無有後悔之心,那種歡喜、愉悅就能在不放逸當中產生。不放逸就不會後悔,無論什麼時候心裡都能歡欣喜悅。
“故當恆依謹慎行”:“恆時”,即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當中,都應該鄭重謹慎,以正知正見而行,這是至關重要的。
這幾天都在講不放逸,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功德。無論是從世間還是出世間的角度來講,不放逸都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放逸,應以智慧謹慎取捨。
樹根般的做人的根本是什麼?是智慧和穩重。樹莖般的做人的原則是什麼?有愧和不放逸,這兩個也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 1、我們以什麼標准來衡量我們的言行舉止是否正確?
2、做任何事情。怎樣才能做到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