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宣講於2015年6月12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二規教言論》,廣講之四,不放逸。
有些愚癡淺學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猶如一日所經歷,一生碌碌無作為。
有些人沒有智慧,放逸,虛度光陰。無論是從世間還是出世間的角度,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沒有任何的成就。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沒有什麼成績、榮譽。凡夫都是這樣,上班、生活每天做同樣的事情,就是這樣輪回。這種人沒有什麼更高的人生目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追求,雖然天天都很忙碌,但是最終也沒有成功,也不會得到任何的榮譽。其實人應該有人生目標,應該有一些追求,應該做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利的事情。
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很多人雖然信佛,也在學佛法,但是一事無成,就這樣虛度光陰。對自己而言,最終也沒有得到解脫,更沒能成佛;對弘法利生的事業而言,也沒有做出什麼事情。還有很多人,雖然學佛很多年,但是自己沒有什麼收獲,也沒有什麼改變。
這種人就是“猶如一日所經歷”,一輩子都沒有什麼。有一句諺語:生,自己不知道;死,他人不知道。雖然來過這個世界,但誰也不知道,就這樣死了。大家不能這樣。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應該有目標,有追求,這樣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才不會虛度光陰。
在座的各位都應該反省,用這些教言衡量自己,改變自己,這是最重要的。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人生目標?自己有沒有追求?如果有目標、有追求,那麼有沒有掌握方法?如果沒有方法,最終也不會成功。如果有一些方法或手段,也要觀察這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如果是不正確的,那麼最終的結果也會背道而馳,這樣也不好。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應該做對自己和社會有利益、有意義的事情。
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也是如此。我們現在修淨土法與大圓滿法,這都是今生解脫、即身成佛的方法。一旦自己確定了這樣的目標或所求,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去實現,這是很重要的。若能這樣,人來到這個世間才有意義,你的人生才有價值。
此處講,碌碌無為的人一輩子猶如一日所經歷。很多世間人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如此,在那樣的規劃中,在那樣的一個范圍裡,天天重復。很多學佛人的修法也是這樣,天天糊裡糊塗地上課、聽法,但是並沒有真正去領會,也沒有真正去提高自己內心的境界。這些都是在虛度光陰。
博學智者每日間,行持法財欲解脫,
彼等圓滿四德故,最終獲得大成果。
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不會浪費光陰,不要說一輩子,哪怕是一分鐘也不肯浪費,時刻都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圓滿四德。“四德”就是法、財、欲和解脫。此處主要講聖者七財,這些才是所修,也是真實福報。
第一,信,即信念。信念要堅定,比如我們信佛,堅信很重要,若是你能堅信,最後一定會成就的。否則,不會成就的,也許剛開始很有精神,也很努力,但是最終會半途而廢,不會有任何成就。
第二,戒,即戒律。如果你有某種信仰,比如你信佛,肯定有很多該做和不該做的戒律,要用這些戒律來約束自己,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否則是非常可怕的。
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戒律。信佛者有信佛的戒律。佛講了很多戒律,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有自己的戒律,有很多該做的,有很多不該做的。該做的要做,不該做的就不能做。
第三,聞,廣聞博學,尤其是出世間的解脫之法。
第四,施,即施捨。自己的受用或能力都要奉獻給他人。為了創造和諧,必須要有這種方式、方法。如果你有這種精神,有這樣的方法,社會乃至我們的團隊才會和諧。如果總是自私,只顧自己,全世界乃至某一個團隊都是不會有和諧的。
如果自己有能力,擁有一些受用,就要分享給別人,這種做法也是所謂的布施。雖然在表面上看,這是在利益他人,但實際上是在利益自己,這也是一種竅訣。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講“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若是自己想得到究竟的利益,暫時利他是種竅訣。如果這樣做,才是真正地利益自己。
第五和第六,知慚,有愧。無論是否有信仰,人都應該有慚愧心,知慚和有愧。有些人對自己和對他人總有一些不利的言行,這都是不好的。自己應該對此有一種知慚和有愧的心。
人都會犯錯誤。自己一旦做出了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心裡要有這種慚愧之心。如果自己的言行直接或間接地傷害到了他人,直接或間接對社會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也應該有一種慚愧之心。盡管當時因為自己煩惱重、習氣重而沒有控制住,但是過後一定會慢慢改過,這樣也是一種進步,也會逐漸圓滿的。
第七,智慧。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有很多的取捨之處。如果你對此不迷惑,自己真正能了知,甚至能夠取捨和掌握,這就是智慧。
智慧是不可缺少的。穩重、不放逸等這些功德的基礎就是智慧。如果缺乏智慧,所謂的穩重不是穩重,而是固執;所謂的不放逸不是不放逸,而是較真。有些人雖然看似很認真,看似很執著,實際上都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具有智慧。
智慧是首位,智慧是根本。不用說佛法,即使是世間法,若是沒有一點智慧,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最終還會給自他都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這樣,忙來忙去,搞來搞去,最後給自他都帶來了很多煩惱和痛苦。
其實,很多人也不是沒有一些好的發心,也可以說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因為缺乏智慧,最終還是錯誤的。總之一句話,如果缺乏智慧,所做通通都是錯誤的,所以不能缺乏智慧。
《二規教言論》講的就是人規和聖規,也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很多取捨之處,大家應該多了解,這樣自己才會有一定的分辨和取捨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
現在很多人想一步登天,根本不去聞思這些經典和論典,一無所知,還想成就,甚至還想成佛,這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成佛了,也是一個迷惑的佛,實際不是佛。不要癡心妄想!
無義抑或失義者,皆從放逸而生故。
應當日日時時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此處偈頌譯文“智者日日時時中”,改為“應當日日時時中”,這樣更符合原文。
“無義抑或失義者,皆從放逸而生故”:放逸的人有很多,但所做都是無義或失義的。
首先講“無義”。放逸者所做都是無有意義的事。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整天在外面吃喝嫖賭,不好好工作,也不好好生活,所做都是無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人每天還特別忙,根本沒有時間,晝夜顛倒了,晚上到造業的場合,白天睡覺,一點空閒也沒有,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無有意義的,甚至暫時與究竟上給自他都帶了傷害與痛苦。不能這樣!
從出世間、佛法的角度講,有些人也在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雖然自己開始學佛,甚至出家了,但還在忙世間的瑣事,整天打妄想、分別。我們的妄想太多了,正知正念很少,幾乎沒有。我有時候一觀察自己,妄想太多了,分別太多了。妄想、分別,這都是愚癡到極點的一種表現與結果。還有些人,雖然學佛了,甚至出家了,但是整天搞世間這些沒有用的瑣事,這都是無義的事情。
既然大家已經學佛課,甚至出家了,應該去對治這些妄念與分別,要放下這些世間的瑣事。世間的這一切,隨緣就OK了。我們有一句法語,隨緣才能順利,放下才能得到。你真正放下了,才能得到了;你真正隨緣了,才會順利。但是我們放不下,所以永遠也得不到;我們不隨緣,所以總是不順利。
大家應該學會放下,學會隨緣。隨緣和放下不能缺乏智慧,否則都是錯誤的。若是缺乏智慧,雖然看似放下,實際是放棄,是種造業;看似隨緣,實際是種隨便,是種過錯。為什麼我說“放下不放棄,隨緣不隨便”?若是有智慧,就是隨緣;若是沒有智慧,就是隨便。若是有智慧,就是放下;若是缺乏智慧,就是放棄。所以,根是智慧,智慧是最主要的。大家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具有智慧,讓自己的智慧增長,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了智慧,智慧增長了,你的一切會逐漸圓滿。這一點毋庸置疑。
下面講“失義”。此處,失義也就是我們以前講過的“業際顛倒”這種情況。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有些人剛開始發心很好,做事也很有規矩,但是一旦得到了一些地位、錢財,人就變了。以前沒有地位、權力的時候,這個人還很善良、很正,但是一旦有了地位、權力,他就開始濫用權力、無惡不作,最後的下場就是人財兩空,進監獄甚至被判死刑了。還有一些人之前沒有很多錢的時候,也是很好、很正的一個人,但是一旦發財了,就開始在外邊混,無惡不作,最後家破人亡,落得了這樣的下場。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都是這種情況,剛開始家庭很和睦,人也挺好,後來有錢就變了,在外面什麼都干,家庭也不和睦了,最後家破人亡。這就是業際顛倒。
按佛法的角度來講,很多學佛人也有業際顛倒的情況。有些人剛開始發心很好,信心也很足,尤其有些新皈依、剛接觸佛法的居士,信心百倍,發心也特別好,但是過幾年就變了,對誰都生不起信心,也沒有法喜了。一些出家人也是如此,時間一長,法喜也沒有了,人變了。
還有一種業際顛倒者。有些人明白了一些佛理,也能為大家做一點事情,這時就開始搞一些不如法的行為。現在就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他開始誘惑他人,騙不了那些老居士和有正知正見的人,就從新接觸、什麼也不明白的人那裡下手,去欺騙、愚弄這些人,讓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以盲引盲,最後害己害他。現在真的有這樣的人。表面上明白一點,也能做一些事,然後就去迷惑一些人,搞這個,搞那個,從中為自己索取一些利益。有些做得太過分了,影響了家庭,影響了工作,最後工作和家庭都沒有了,落到這樣的一個地步。這都是業際顛倒。
此外,一些人剛開始學佛時還很精進,最後又不學了。有些人不讓出家也非要出家,但是最後又還俗了,又開始造業。這些都是業際顛倒。
以上這些無義和失義者,“皆是放逸而生故”,全都是因為放逸而產生的。若是能以智慧去觀察,以智慧做取捨,任何時候都不會做無意義的事情,也不會失義。因為放逸,沒有通過智慧去觀察,也沒有用正知正見去做,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應當日日時時中,以不放逸而行事”:應當在日日時時中,以不放逸而行事。以智慧進行觀察,去辨別、取捨。做決定,然後踐行,這樣就不會犯下無義或失義的過錯。這是至關重要的。
聰明智慧非究竟,聰明邪慧狡猾贏,
詭計多端假精靈,此乃放逸之過失。
這也是一種放逸的過失。
雖然聰明,但是他沒有智慧,他能掌握很多知識、方法,卻沒有用到正道上。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雖然很聰明,有很多知識,很有能力,但都用在一些不好的事情上了。比如,一些科學家或學者專門研究怎麼殺生,怎麼毀滅敵人,制造出很多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他們的聰明和才能沒有用到正道上。世間上還有各種各樣欺騙的手段,這些也都是這些聰明人研究出來的。很多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啊,這都是對社會、對人類有害的。正是有這種所謂的聰明人,才產生了這些手段方法,令害己害他的事情頻頻發生。
從佛法的角度講,有些人明白了一些佛理,也掌握了一些方法,但也沒有用到正道上,甚至拿佛法去造業,然後以盲引盲,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無論是居士還是出家師,如果真正想弘法利生,自己得有這個能力。我們弘法利生,第一要精通三藏,第二要具有三學的功德,這樣才真正具有這樣的能力。如果自己不精通三藏,或是不知道佛法的教理,很難弘法,也很難利生。尤其是如果自己沒有修證,在自己的相續當中沒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這樣也不可能真正利益眾生,將來對眾生、對佛教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希望大家都有真正的能力。
我們通過弘法去利生。弘法,就要弘揚教法和證法。只有精通三藏,才有弘揚教法的能力;只有具有三學的功德,才有弘揚證法的能力。如果不具足這些能力,將來你最好別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否則就是以盲引盲、害己害他,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在沒有能力之前,不要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首先讓自己具有這些能力,然後好好地去弘法,這樣對人類也好,對我們佛教也好,意義非常大,貢獻也是非常大的。我們之所以建立實修小組或建立僧團,也是有這樣一個目標或願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為這個目標和願望去努力。
還有一種是小聰明者,也是放逸的過失。
在世間上,有些人總耍小聰明,最後大家都厭離他,對他生起厭煩心,離他遠遠的。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喜歡比較實實在在的人,不喜歡那種狡猾的人,不喜歡那種耍小聰明的人。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實實在在的人,不喜歡那種狡猾或耍小聰明的人,我覺得很多人應該都是這樣的。若有人喜歡那種狡猾的人,他自己肯定也是一個很狡猾的人;若有人喜歡那種耍小聰明的人,他自己肯定也是那樣的一個人。除此之外,沒有人會喜歡和接近那種人。
在佛法的角度講,我們學佛人當中也有很多耍小聰明、狡猾的人。無論是學法還是依止上師,都沒有一顆誠心。有的人認為:“沒有事,我多親近幾位上師,也許其中一位能度我;我多學幾個法門,也許其中一個法門能度我。”其實,具德的上師都是平等的,法門都是平等的。能否成就,要靠自己的緣分和信心。各有各的緣分。如果你有信心,都一樣能成就;如果你沒有信心,是不會解脫、成就的。
這些狡猾的人,這種飄忽不定的人,這種腳踏兩只船的人,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但是有些人就是愛耍聰明,那就耍吧!
若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種耍小聰明的人更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裡強調的是誠心、一心。只有一心,才能夠成就;只有誠心,才能夠成就。一心、誠心是成就的根本!無論你學修什麼法門,無論你依止哪位上師,都要一心一意、誠心誠意,這樣才會有成就,才是如法的。如果耍小聰明,最終耍的是自己,最後不會有任何的成就和結果!
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定力,身心都不受影響,這時你可以親近其他的上師,研究其他的法門,但是要具備這個前提是很難的。尤其現在有很多剛學佛的人,學佛時間都不長,最長也就幾年,信心還沒有穩定,還沒有真正生起定解,所以很難!大家不能漂浮不定,這樣會影響自己。
狡猾和小聰明,這些都是放逸的過失。這都是因為放逸,缺乏智慧產生的。也可以說,是自己不太謹慎,言行隨心所欲所導致的結果,這還是因為放逸而產生的。狡猾和小聰明都是不好的!
縱然胸懷寬廣者,性情疏懶事不成,
如無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看似胸懷寬廣、很有度量似的,其實這種人“性情疏懶事不成”,並非真正以智慧打開了心量。他不知道什麼利害。若利益他,他沒有什麼感覺;若傷害他,他也沒有什麼感覺。對他有恩,他也不報;跟他有仇,他也不報。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有很多對自己有利的,他也不在乎;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都有很多對自己有傷害的事情,他也不在乎。這樣的人猶如海底下的石頭一樣。石頭的本質是冷、硬,它在海底泡多少年也不會有任何的變化,跟原來一樣。同樣,這樣的人不知利害,不會有任何的變化。
從世間角度來講,有些人並不是真正放下、放開了心量,就是什麼都不在乎,不知道好歹。這是特別不好的。
從出世間角度來講,自己也應該了知利害之處,應該有一些取捨,不可能沒有!有些人做一件事非常難,說一百遍也不做,答應得很好:“好好好,做做做。”然後就是不做。我們這些發心做事的人當中,也有這樣的,答應得挺好,就是不做。這是不是真正放開了心量,都放下了,或者什麼感覺都沒有了?也不是!其實,真正都放下了,不可能沒有感覺。
這種人也是因為放逸導致的,可以說是一種放逸的過失。如果不放逸,他一定會觀察,謹慎地取捨,不會這樣的。
少聞淺學無智者,急躁從事如湧潮,
隨心所欲亂身心,此乃放逸之過失。
孤陋寡聞、沒有知識和智慧的人,做事特別急躁,今天想做這個,明天又想做那個,沒有任何頭緒,最後令自己焦頭爛額。所以不能這樣,做事不能太急躁。首先要觀察,再做決定,然後通過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完成,讓它實現,這是一個具有知識和智慧的人的做法。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很多人都想搞出點名堂,就開始著急,今天搞這個傳銷,明天搞那個傳銷。傳銷是騙人、害人的!學佛人裡面竟然有很多這樣的人,學佛人怎麼會變成這樣的人呢?妄想不勞而獲,不通過勤勞而想獲得利益,哪有這樣的?真是難以理解,一個學佛人為什麼要搞這些?可能太著急了吧,太想賺錢了。很多人說的都好聽:“我賺錢用來弘法”,“我賺錢用來供養”,其實不需要!搞傳銷,用不正當的手段掙來的錢,是不正當的。若是拿這些錢來做事,叫邪命活,這是不好的。
有些人心態不穩定。比如有些世間人找工作,今天到這個公司上班,明天到那個公司上班,後天又到另一家公司上班,這樣換來換去。做生意也是這樣。學佛人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學學這個,又學學那個。有些人很著急,“我要解脫”,“我要成佛”,“我要走捷徑”,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結果,自己最終不知道從哪裡入手,也不知道該怎樣去修了。接觸的上師太多,接觸的佛法太多,見一位上師接一個法,法本摞了一沓,皈依證都有很多本。法名有很多,自己也不知道叫哪個名字好了;接的法太多了,自己也不知道該念哪個。剛開始接一兩個還行,一天能念下來,早上念這個傳承,晚上念那個傳承,還可以念完。但是後來越來越多了,八個、九個、十來個、二十個,根本就沒時間念了,時間不夠啊,怎麼辦?不念又怕斷傳承,念又沒時間。真是可憐!最後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也許是心太急了,但是也不能這樣,急也沒有用。
無論是依止上師還是選擇法門,都要先觀察。比如依止上師,要先觀察再依止,不能先依止再觀察。現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再觀察,這是不如法的。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如果你依止了一位具德的上師,並一心一意地跟隨,他會給你安排你所修的法門,你聽他的就可以了,不必要為此操心。你也不知道哪個法門殊勝,哪個法門符合你的相續,你很難知道,否則也不是一般人了,所以你也不用操這份心,好好地依止,好好地學修,這樣就可以了。堅持到最後,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堅持不了。淨土法與大圓滿法有前行、正行,但是很多人都不堅持,不按要求做。
大家不要著急,著急也沒用,好好把握自己的心,讓心態穩定下來。聽話,依教奉行,這樣就OK了。修行不是要憑感覺、憑覺受的。覺受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感覺有時候好,有時候壞。這些都是無常的,不要靠這些,這些都是虛假的,都不是什麼。只要有傳承、有儀軌,按這個方法去做就行。也許有時候心裡沒有任何感覺,甚至生厭煩,這是心魔,一定要去對治,但這也是暫時的,一調整就過去了,不會長久的。
無論做什麼,先觀察,然後再去做,這是很重要的。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不放逸,任何時候都要謹慎,要注意。只有這樣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去做,最後才會成就。否則,若是急躁,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壓力,最後不知所措,失去方向,萬事無有頭緒,變成一只無頭蒼蠅,這樣就不好,這也是放逸之過失。
雖無捨財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財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自己不會管理財產和受用,到處用,誰都用,他是不是這正放下了對財產、受用的執著?是不是真正從心裡都能夠施捨給別人,誰都可以用了?不是,就是自己不會管理。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自己應該要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和受用。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做供養還是做布施,也要看対境和時機。當對境出現、時機到了,才可以做,不是隨便遇到誰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的。否則,也是有過錯的。無論做什麼,都要把握適度。若失去這個度,都是過錯。
尤其作為出家人,所享用的是信財和亡財,都是十方的供養。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對眾弟子有這樣的要求:衣服舊了、壞了也不能扔,實在沒有可用之處,可以磨成粉,混在泥土裡,抹在僧眾大殿有裂縫的地方,不能浪費。
有這樣一個公案:兩個小孩正在玩堆土、堆沙的游戲,佛走過來,小孩看到佛非常莊嚴,對佛生起信心,要對佛做供養。他們也沒有別的,只有玩耍所使用的土,就拿來供養佛。當時佛也接受了他們的供養。但土不能食用,阿難問佛陀:這個土怎麼辦?佛說這是他們的供養,不能扔,拿回去和成泥,抹到佛住捨的裂縫處。
可見,使用信財、亡財是非常嚴格的,不能隨便。現在很多人挺隨便,這是一種過錯。
從世間角度來講,自己的財產要好好管理。自己做布施和供養時,也要以智慧觀察和取捨,不能隨便,否則也是一種過錯。做供養時,首先要觀察對境,是不是一個殊勝的對境,是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或真正的成就者?若自己進行供養,對自他有利還是有害?觀察之後,再進行供養。做布施也如此。不是對誰都可以做布施的,要觀察這個對境是否殊勝,是不是真正布施的對境?若是對他做布施,是有利還是有害?這些都是要去觀察的。觀察之後,再去做供養或布施,這樣才是如法的,自己最終也不會後悔。
無論做什麼事,如果都能這樣很謹慎、很小心地去做,最後自己不會產生後悔心。否則,如果你很輕率、盲目地去做,最終有一天你一定會後悔。
有一些居士心很虔誠,今天做供養,明天做布施,但是過後知道了一些消息,知道了一些事情,自己就開始煩惱,甚至生起了邪見。其實沒有必要。所謂“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第一,不贊不謗陌生師。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上師或善知識,不要贊歎,也不要誹謗;不要親近,也不要去做傷害他的事情,沒有必要。第二,不贊不謗一切人。對一切人,尤其是陌生人,最好也是不贊不謗,因為你也不了解他好還是不好,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所以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贊歎,也不要誹謗。
現在有很多人做事,根本不經過觀察,盲目而做,這樣肯定是有過錯的,最終肯定會後悔,這樣是不好的。做事情之前,自己應該先進行觀察,沒有必要盲目去做,也沒有必要去冒險。比如,當你不了解自己所供養和布施的對境是什麼樣的人,也無法確定這是有利還是有害,這時最好是“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無論做什麼,都要把握好分寸,這是很重要的,不要盲目去做。
盲目崇拜,盲目追隨,這都有過錯。我希望跟我有緣的人以及跟我一起學修的人,都不是盲目追隨,盲目崇拜。我不贊同盲目追隨、盲目崇拜,也不希望這樣的人留在我身邊,這是沒有意義的。雖然我是凡夫,但是若大家真的通過觀察,通過自己深思熟慮而做了決定,這也是宿世的緣分。
大家一定要觀察,無論做什麼,都要謹慎,這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1、什麼是聖者七財?
2、真正放下和放棄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