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於公元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東方文學家獲獎的第一人。他於公元1861年誕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幼年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後來聽從父兄的意見,遠赴英國學習法律,但不久,他誠實地面對自己不適應大學教育的事實,只念了三個月,便放棄追求世俗認同的文憑。他直接進入“社會大學”,觀察英國人的生活習慣、文化素養、社會福利等,並以隨筆的方式紀錄心得。1880年他回到印度,開始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此後五年間出版了三部詩集、六部戲劇、一部長篇小說、一部論文集及若干雜文、歌曲,這些作品表達他的人生觀、感情觀、和道德觀。他曾在1894年的隨筆中記下了他茹素的經過:
“當我坐在船窗邊,朝河上望去的時候,我突然看見一只怪模怪樣的鳥,在穿過水面朝對岸飛去,後面接著是一片極大的騷亂。我發現,原來這只鳥是船上廚房裡的一只家禽,企圖逃脫即將臨頭的厄運,從船上跳進了水裡,正在狂亂地拼命朝對岸逃去。就在它快要到達岸邊的時候,那些無情的追擊者將它包圍了,人們抓住它的脖子,興高采烈地將它帶了回來。我告訴廚子:‘我餐間什麼肉都不要了。’
我真的必須戒除肉食了。我們之所以還能應付著吞咽肉食,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思量過我們所干的那些殘酷且罪惡的勾當。有許多罪惡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它是一種根本性的罪惡,不容爭辯,也不容細微區別。只要我們不讓自己的心變得麻木不仁,那就總可以聽到它對殘酷的抗議聲。然而,我們卻還在繼續輕輕松松、快快活活地干著殘酷的事情,大家無不如此——事實上,誰不參與這種事情,都要被說成怪人。
我們對罪惡的見解是何等虛偽啊!我認為,最高的戒律應是對一切有知覺的生物的同情。愛是一切宗教的基礎。只要我們還意識不到自己的殘酷,我們可以不受責備。但是,在我們的憐憫被喚起之後,如果我們僅僅為了隨波逐流而與他人一道殺害生靈,從而一味壓抑自己的情感,我們就是在侮辱我們內心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決定試著吃素食。”
1901年,他在桑地尼克坦“和平之鄉”建立一所森林學校,師生稱校園為“道場”,日常飲食以素食為主。上課時,大家在大樹下或草原上席地而坐,教材是隨機而取的自然萬物。而且師生必須親自耕耘才能獲得蔬菜水果,並輪流料理三餐,在品嘗清淡素食中,孕育出一顆顆寧靜、善良、質樸、純真的心。泰戈爾認為,一個人的心靈若欠缺文明的素養與仁愛的胸襟,那麼便與獸類不無兩樣,所以他說:“當人是獸時,他比獸還壞。”
他深信,亘古以來動物與人類存在著惺惺相惜的親密,透過神秘的心靈語言,人與動物可追溯出共同走過的腳印與“似曾相識”的源頭。是因為戴著面具,所以人與動物才彼此遺忘了。是故,不管在累世輪回中戴著什麼樣的面具、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人與動物之間都應學會和氣共存、相互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