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1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上次講了「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這一句,今天我們從:

  【於是訓於人曰。】

  這句看起,這句話是承前啟後。安士先生在注解當中這樣說到,「於是二字,若承未嘗虐民句來,則訓有止惡之意,為下諸惡莫作張本,若承救人之難六句來,則訓有勸善之意,為下眾善奉行張本」。這是說明這一句經文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於是」它有兩個方面的承上啟下,上面帝君說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都未嘗虐民酷吏,這是講到止惡、斷惡這方面來講的,下文末後講到「諸惡莫作」,這句就是承帝君上面所說的「未嘗虐民」和啟下面所說的「諸惡莫作」。在勸善方面就是承上面六句,所謂「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上格蒼穹」這六句話,這是勸善之意,啟下是末後講到「眾善奉行」。所以一篇好的文章它都有所謂起承轉合,文章有一種跌宕起伏之勢,而不是平鋪直敘的,它的結構、它的邏輯是非常完整的。所以你看帝君這篇文章雖然是非常短,全文只有五百四十五個字,但是裡面的結構非常的嚴整,意思非常的圓滿,這是一篇好文章,可以垂訓千古。底下安士先生就給我們解釋這句話裡面的關鍵字就是「人」。『於是訓於人曰』,這是帝君講完他自己的生平故事以後,他一十七世積德行善,廣積陰德,以自己現身說法來教化世人。「訓」就是教訓、教化的意思。底下的開示就是帝君教化的這些內容,這裡把人單提出來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上面有一句話講到「人能如我存心」這句,我們把心單提出來,講得很詳細,人還沒有講,我們放到這裡來講。什麼是人?這裡面也是大有學問,我們自己做人要懂得這些,做人要做得明明白白,這才叫做明白人,不要做一個糊塗人。三教聖賢的教育都是教導我們做個明白人,講的是宇宙人生真相,明了這些真相,那我們的生活才是幸福快樂的。

  底下解釋說,「帝君所以諄諄垂訓者,夫固以吾輩為人也,而果無愧於人乎」。帝君這裡為我們教誨,諄諄告誡,告誡我們什麼?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懂得做人的這些道理我們才能夠無愧於這個人字,換句話說,我們才能有做人的資格。如果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不會做人,那麼就沒有人的資格,人的資格叫人格,人沒有人格。所以孟子說,人與禽獸之間的差別「幾希」?有多少?差別就在於人有受過這些教育,禽獸沒有受到教育。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做人。底下給我們講,「孟子曰:無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辭讓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難矣」,這孟子說的話,人皆有恻隱之心、皆有羞惡之心、皆有辭讓之心。恻隱之心就是佛法裡講的慈悲心,就是愛心,我們世間人一般講的不忍之心,看到眾生受苦,不忍讓他繼續受下去,立即生起一種援助的心,這是我們的本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舉了個例子說,當你看到一個小孩在井邊玩耍,很有可能就掉到井裡,這時候你可能毫不思考一個箭步就沖上去把這小孩抓住,不要讓他掉到井裡去。你一看到這一幕情景,你當下第一念就是要去救人,這一念就是恻隱之心,人人都有,哪怕是一個極惡之人都有,這是他的天良。不僅是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法裡講得清楚,「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天良,這是本性裡頭的性德。就好像烏鴉有反哺之仁,小烏鴉長大了它都會出去外面找食回來喂養自己的父母,看到父母不能動了,它不忍撇下父母不管,你看動物也有恻隱之心,也有孝心,這些都是每個眾生都有的性德。所以孟子說沒有恻隱的心就不是人。

  實際上這句話一方面是鞭策、提醒的意思,告訴我們要長養我們的恻隱之心、慈悲之心、仁愛之心,多多去關懷他人、幫助他人,這是一種警醒的意思。如果你沒有這個心你就不是人,那你就是禽獸,禽獸都不如,禽獸都有恻隱之心。所以這句話是提醒。另外一個意思,他也說的是事實,就是什麼?人肯定都有恻隱之心,這是反過來講,沒有恻隱之心就不是人。所以再惡的人他都有恻隱之心,他之所以表現出沒有仁愛、沒有慈悲,行為很殘忍,那是因為他被物欲所迷,被煩惱所覆蓋。最近我們看到網上有一則消息,這是遼寧大連新商報登的一個故事,這是真人真事,在今年五月二十九號的報紙上登的。說大連有一個賣羊肉的餐館,這個老板為了顯示他的羊肉很新鮮,每天就在他的院子那裡宰羊,讓這些食客看了之後都相信這羊肉是最新鮮的,當場殺的,所以他的食客也很多,生意挺興隆的。有一天早上他按慣例叫伙計准備去殺羊,牽來一對一大一小的羊,這對羊是一對母子,正准備要殺了,把刀都放在那兒了,回頭再拿點工具過來,結果當伙計拿了工具回來以後,一看自己刀沒有了,四處去找,找不到,問誰都說沒有看到,奇怪了,這刀明明就擺在這個羊旁邊,怎麼沒有?這時候老板和伙計就看到這對羊,小羊跪在母羊前面,這母羊也在流著眼淚。當時他們心一震動,老板就給伙計一個示意,因為他們知道這對羊是母子,生了一點點恻隱之心,要殺羊也不要在母親跟前把這個孩子殺掉,也不要在孩子跟前把母親殺掉,所以示意說先把小羊搬走,先宰這個母羊。結果當這個伙計把小羊捧起來的時候,發現原來那把刀正藏在這個小羊的身體底下。這個老板心就很震動,他第一次看到這樣子,全場的人都知道,都明白,原來是小羊為了不讓自己的媽媽被宰殺,所以把這個刀藏在自己身體底下。

  這個老板看了之後就生起恻隱之心,不忍心再殺了,於是就放了這一對羊。過了沒多久之後,他天天腦海裡頭浮現出這一對羊那種悲戚的樣子,過了沒多久他就把這個羊肉餐館給關掉了,這就是恻隱之心。看到眾生受苦難,再惡的人,殺生殺了那麼久的,本來都已經殺得麻木了,可是他還是有這點恻隱之心,他還是會受感動。證明一切眾生,包括畜生在內,都有靈性,都有知覺,都有感情,這跟人沒有兩樣,怎麼能夠為了飽我自己口腹之欲,為了自己賺錢,而去殺害一切眾生?這個老板算不錯,良心發現,就關掉這個餐館,否則造這個殺業太重了。佛法裡講「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這《楞嚴經》上講的。今生你去做人宰羊,這個仇恨它記在內心深處,阿賴耶識裡種子不能磨滅,下次某一生它做了人,你又輪回做羊來償還命債,他又來宰你,互相之間就是酬償業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懂得因果的道理,這些殺業不能造,害人的事情不能有,連害人之心都不可以有,有都會落因果。所以恻隱之心是人皆有之,有的人恻隱之心強烈,他很慈悲,很有愛心,有的人恻隱之心比較薄弱。為什麼他薄弱?因為他物欲太濃,或者是他為了吃,口欲,或者是他為了賺錢,貪求這些財利等等,這些欲望還有煩惱會把這些天良給覆蓋。但是雖然覆蓋,依然還存在。所以我們見到惡人也不可以輕視他,甚至是遺棄他,還是應該幫助他,因為他也能回頭,人都是能夠教得好的,可以把他恻隱之心喚回來。

  底下講「無羞惡辭讓之心,非人也」,羞惡之心就是我們講羞恥心,辭讓就是禮讓,換句話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德行人皆有之,它們是人的性德,本性具足的。做了惡事他會覺得很羞恥,他會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天地,對不起祖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就是羞惡之心。人能夠有這種羞恥心,可以說他是能夠進步的,成聖成賢其實都要靠這種羞恥之心,以惡為恥,那他就能夠進步,他就能夠斷惡修善。怕就怕我們沒有這種羞恥心,每天造作惡業都麻木了,這真是最可怕的。辭讓之心就是禮讓,能夠謙卑,尊重別人,讓人走第一,我走在後面,謙讓,這就是美德。

  底下講「以是言人,人亦難矣」,這是說這樣說來,用這種標准來要求人,人也挺難做的,你讓他有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而且處處能表現出慈悲、禮讓,這是不容易做到。所謂難,實際上難是難在哪裡?難在他有習氣,本來一點都不難,為什麼?你人自己本有的性德,怎麼會有難?難就難在我們因為無始劫來有這些煩惱習氣,因此障礙了我們這些性德的顯露。但是雖然是難,我們習氣要咬緊牙去斷習氣。譬如說我恻隱之心少,那我就要多關懷別人,多去做利益他人的事,多布施,養我這顆恻隱之心,少想自己,多想別人,不要有太多的私心,這個私心就是障礙你恻隱之心。又譬如說要養我羞恥之心,那我要多學聖教,要養我禮讓之心,我多看古聖先賢的這些傳記,我能夠看到自己之不足,我就生起謙卑,人不能禮讓就是自己自高自大,這都是需要通過教育來恢復我們的性德。

  下面說「萬物皆備,人何其尊;可帝可王,人何其貴;來無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貧」,我們先看到這裡,這裡總共講了十二個方面來談人。我們先看第一,「萬物皆備,人何其尊」,這是講到人是萬物之靈,人能夠跟天地並稱三才,這是很尊貴的。人尊貴在哪?因為人他能夠去行天地的德行,所以他能夠與天地共同稱為三才,這個人可不是一般的人,我們說聖人。所以我們自己稱自己為人,這個名字是一種很尊貴的稱呼,換句話說,你能跟天地並排稱為三才。假如我沒有道德,我怎麼能夠去見天地?何顏立於天地之間?所以這個尊,我們懂得要自尊、要自愛。

  下面說「可帝可王,人何其貴」,人也能夠做帝王。確實世間有那種大富大貴的人,他們有大福報,能做帝王,萬人之上,這是講人的福報可以是很大。下面,也可以是很小,「來無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貧」,這是講到,即使是帝王,你說他福報再大,可是他跟一個貧人、一個乞丐一樣的,就是來無分文,他什麼也沒帶來這個世間,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去又空手,什麼也帶不走,所以人何其貧,太貧窮了,什麼都沒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想想,我們即使是再富貴,家財億萬,又怎麼樣?你能帶走分文嗎?想到這些我們就能覺悟了。所以不要有任何牽掛,有牽掛,愚癡!根本是不可得的東西你想要去占有、想要去控制、想要去得到,那真叫癡人說夢,而且是自尋煩惱。

  下面第四方面,「美味入喉,俄成糞穢,人何其賤」,這是講人都貪圖美味,可是貪圖美味,吃下去以後,到了喉嚨,味道就感覺不出來了,味道是你舌頭才能感知,山珍海味和菜根到了喉嚨以下是一樣的,你都感知不出味道的,到了身體最後都變成糞便。所以人的身體是制造糞便的機器,你們想想是不是?人何其賤,滿身裝的都是這些東西,太賤了,有什麼值得為這個身體去操心、去勞累?大家都是平等的,尊為皇帝,他的身體也是制造糞便的機器。所以在這個方面來講貴賤是平等的,跟乞丐平等。這是我們要把身體看透,不要太執著。而且這個身體不是我,它只是我所有的,就像一件衣服似的,我現在擁有它我就可以用它,它用破了用舊了就得換。身體它是有生老病死,可是我(就是我的靈性),這個真我不生不滅,千萬不要給這個臭穢的身體拖累了真我。

  下面說,這第五方面,「一一皆從胎中住過,人何其卑」,這是講的卑賤。每個人都是從娘胎裡出來的,懷胎十月,都在母親肚子裡住了十個月。哪怕是皇帝,將來是住三宮六院,皇宮多麼華麗,看起來好像很尊貴,實際上他原來不也是跟乞丐一樣,都是住在娘胎裡面,娘胎就那麼點大的地方,壓縮著十個月。這是講很卑賤,這個卑也是可悲,很可憐。人投胎都要受這種苦,佛經講的胎獄之苦,在母親肚子裡就像坐牢獄似的,而且這個牢獄比世間的牢獄可苦太多了,你想想就在這麼小的子宮裡面待上十個月,而且還是縮成一團,還要頭朝下腳朝上,你想想那個滋味。你試試看,把你裝在一個大木桶裡面,讓你抱著腿縮進去,頭朝下腳朝上,我讓你裝一天,夠你受了,不要說十個月。所以胎獄之苦真的那個滋味像地獄一樣,更何況經上講,母親要是喝了熱水,胎兒就感覺好像進了火燒地獄一樣,母親喝一口涼水,就好像進入寒冰地獄一樣,母親稍微身體動一動,他在裡面比汶川大地震還要可怕,然後他出生出來的時候還要經過夾山地獄,有時候有些難產的,生不出來的,那更苦了,這些都是人所要經歷的。

  下面講「啖盡水陸群生,人何其酷」,這是講人貪吃,什麼眾生都吃,水裡游的、陸地爬的、包括空中飛的都吃,很嚴酷,很殘酷。特別是現在人,那比古人又不知道殘酷多少倍,你能想到的、能動彈的都吃。我是廣東人,廣東人是什麼都能吃,有一句俗話講,「廣東人什麼都敢吃,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北京人什麼都敢說」。廣東人真的是吃得厲害,蛇、龜,吃,蟑螂、螞蟻,吃,蒼蠅都吃,天上飛的鳥、水裡游的魚,都是盤中餐。而且他吃魚怎麼個吃法?把還活蹦亂跳的魚放到熱油裡一炸,身上肉都已經熟了,兩頭(頭和尾巴)露在油外面,端上桌上的時候那個嘴還在動,大家就開吃了,太殘忍了。還有人吃猴腦的,把猴子裝在籠子裡,頭露在上面,用錘子敲開猴子的腦袋(天庭蓋),倒上醬油、鹽、調料和一和,就拿勺子舀來吃,那猴子在底下還在哀鳴。這樣子都干得出來,人何其酷!你想想它們這些眾生阿賴耶識裡留下來的那個痛恨的印象何其深,來世遇到了能放過你嗎?它們對你報復肯定是比像呂氏(就是劉邦的夫人呂氏)對戚夫人的那個報復一樣,甚至還過之而無不及。呂氏我們前面有跟大家報告,把戚夫人的手腳全部砍掉,把她的嘴巴搞啞了,耳朵薰聾了,眼睛挖掉,扔到豬圈裡面讓她這樣死去。你看看這種報復,肯定都是過去生中那種殺業,仇人見面是分外眼紅。所以真正明白道理了,殺業怎麼能干?不能再干!冤冤相報何時了。

  下面第七個方面講「外面飾以绫羅,中間滿腹矢溺,人何其偽」,這是講虛偽,外面穿著绫羅綢緞,很漂亮莊嚴的衣裝,俨然一個翩翩君子,其實裡面不都是屎尿嗎?身體不就是個臭糞袋嗎?這麼精心的裝飾它、打扮它,這不就等於是虛偽一樣嗎?真正了解事實狀況,你就想想真的是自己何必動這些妄念?你看佛他看透了人世,他出家過最清貧的生活,三衣一缽。那個衣叫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人家的衣服穿破了不能再穿了,扔了,他就把它撿回來,看見哪一塊還是好的就把它剪出來,一塊一塊的,不同的衣服的布就拼起來,縫成這麼一大塊布,然後用染料,因為它的顏色不一樣,一塊一塊的,用染料把它染成同一個顏色,然後披在身上,這叫袈裟。袈裟是什麼?你看都是一塊一塊的。現在出家人的袈裟那是特別制作,過去佛的時代那個袈裟真的是一塊一塊拼起來的,那真的叫糞掃衣。就是這樣用功辦道,搞真的,不搞假的。所以修行人對這些世間什麼都不留戀,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這是得真道。

  下面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驅遣而甘心,人何其奴」,這是為自己一家,娶了妻生了子,整個心思就擺在家裡,一天到晚為這個家去工作奔忙。妻子,這是講怕老婆的,妻子厲害的,管著先生,驅遣,當先生的做牛做馬。這個實際上夫婦雙方都是一樣,你想想結了婚,這不就是為一個家做牛馬嗎?曾經看過一幅醒世圖,當老公的在前面拉著車,車上坐著老婆、兩個小孩,一個還抱在手裡,還有車上一些家具,車後邊跟著一只狗,妻子拿著鞭往上一揚正在趕著車,他老公拉車,旁邊寫著一段詩文,其中一句就是講「為兒孫做馬牛」,你想想人何其奴,奴是奴化,當奴隸。為什麼當奴隸?被自己的欲望、被自己的小心量所驅遣。其實家也不一定是壞事,只要你不執著,你就不會被它奴役。執著了,私心產生了,這裡最重要講了個私,各各私一妻室,有了私心,實際上自己就受奴役。被誰奴役?外面人不會奴役你,你自己心奴役自己。真正發起大心,念念想到天下萬民,想到一切眾生,這家也不是累。就像佛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他有家室,可是他是大菩薩,不為家所累。這個家是用來做教化眾生的道場,一家人為眾生做好榜樣,演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德行,演出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這些倫理倫常,帶著眾生走上正路,這不就是把家做為道場嗎?怎麼樣才能實現?要用教育。所以《禮記》上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實際上成家不也是要教學為先嗎?一家人既然成了家,就要共同深入學習聖賢教育,這才不會變成家的奴隸,而是成為家的主人。

  下面第九個方面,「漫指藏身之處以為家,人何其小」,小心量,把自己的一個小家就當作自己的一個天地,不能夠再想其他人,一天到晚所算計的、營謀的都是為了自己這個小家,很可憐。大心量的人他就成聖賢、成君子,像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你看他想的都是天下,他的心量不只是在自己這個家。心量大的人他成就就大,所謂「量大福大」,小心量他的福報就小。

  下面講「日裡皇皇仁義,夜來無丑不作,人何其羞」,這是講人,我們不要想別人,講我們自己,多麼羞愧,白天講的、做的、表演的都是皇皇仁義,俨然一個君子,到夜裡,暗室之中,無丑不作,觀察自己內心,殺盜YIN妄的惡念不能停止,貪瞋癡慢的煩惱不能控制,這太羞人了。這句話安士先生注解,尤其對我們學佛人來講,我們學習聖賢教育的人來講,如果學習聖教沒有這種慎獨的功夫,在大眾相處的時候表現得還不錯,好了,一個人在的時候就開始放肆、放逸,甚至會動不好的念頭,會干出丑事,這種人太值得羞愧了。不要以為在暗室當中沒人見到,實際上天地鬼神都在監察,都明白,正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即使是你一個人獨處,鬼神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神目如電,你要想到有十雙眼睛看著自己,有十只手正指著自己,怎麼能夠造次?真正有這樣一種戰戰兢兢警惕的那種氣象,那他的功夫提升就會很快。人有這種羞恥之心,有這種畏懼之心,這是他成聖成賢的很好的一個動力,最怕就是無所忌憚。因此這些因果報應我們應該多學習,了解它完全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不是古聖先賢用它來嚇唬人讓你斷惡修善,不是,它真的是事實。能夠相信這個,自自然然也就能夠做到表裡一如,外表和自己內心就一致了。

  下面說「今日不保來朝,人何其脆」,脆是很脆弱。真的,今天還活著,難保明天就要去見閻王了,誰能夠保證自己生命有多長。過去佛跟弟子們在討論人生命有多長,佛問大家,你們都說說看生命有多長?有一個弟子說生命很短,在晝夜之間,晚上你睡了,第二天早上起不來了,很多,那就是沒了,這很短。但是佛都搖頭,他說不是這樣。有一個弟子想了就更短一點,生命在飯食之間,吃一頓飯,你看有時候吃著吃著,或者一噎,或者一口氣上不來,就過去了,這一頓飯功夫就沒了,這更短。佛還搖頭。結果還有個弟子就說,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點頭了,說對,就是在呼吸之間。你想想,這一口氣不來不就是來世了嗎?就這麼簡單,不就是在呼吸之間而已。所以人多麼脆弱!《八大人覺經》裡面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這個人身是無常的,隨時都可能要走的,朝不保夕。我們的國土、我們的世界也是無常的,隨時都可能有災難,星球也會有毀滅的一天。所以這是提醒我們,在這短暫的生命當中我們要抓住最主要的事情,那就是要修行、要辦道、要提升我們的靈性、要往生淨土,這是轉凡成聖。

  第十二個方面,「閻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懦是懦弱,自己不能做主宰,閻王老爺一傳令,你就得來,牛頭馬面來找你了,你就得要跟著去,正是所謂古人講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你壽命到了你不走也不行,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這是講到何其懦,懦弱。只要在三界六道裡面的眾生,這凡夫,做不了主宰的。什麼人能真正做得主宰?出了六道輪回,證得阿羅漢果,他就能做主宰,他超越生死了,他得大自在了。所以生死是多麼的苦,多麼遭罪,為什麼不捨離生死?為什麼還迷戀在六道輪回當中?這是勸我們早日覺悟。

  下面說「《阿毗昙論》雲:人字有八義」,這是引用佛經《阿毗昙論》,說到人有八種含義。「《樓炭正法經》雲:閻浮提人,種類差別,合有六千四百種」,這是引用《樓炭正法經》說的,說閻浮提人,閻浮提是指我們的地球,地球上的人種類很多,有六千四百種,這都是佛經裡面分析人很透徹。「然則人字,豈易識哉」,這個人字確實哪有那麼容易認識的。所以我們自己做個人也得明白我這個人是怎麼一回事,來龍去脈、裡裡外外都要懂得。下面就給我們解說人的學問,這裡總共講了十一個方面,也都是大略的說,就是現在我們講的,講人的生理學、心理學、人類歷史學等等。而且還說的不止這麼多,包括的這種方面很多、很廣泛,了解這個是很有幫助,讓我們了解我們人生真相。其實學習聖教不就是為了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嗎?這裡我們來了解什麼是我們這個人。第一他說人是從光音天來的。光音天這是二禅天,前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了,這是色界天二禅。這是根據佛經講的《起世因本經》裡頭說,我們這個世界人實際上原來沒有,都是從光音天下來的天人,當這個世界剛剛形成的時候光音天人就下來,乘空飛下來。他們也不是從母親肚子裡出生,因為色界天人他沒有欲,沒有男女之欲,所以他當然就不會有這種懷孕的事情。但是這些天人來到我們這個世界起了貪欲,最初的時候是很微弱的一個念頭,看見這裡的米谷這東西可以吃,他就撿來吃了,一吃就飛不動了,漸漸又有了男女的形狀,YIN欲就產生了,於是就固定在這個世界上動不了,你看為貪欲所累。

  這種說法很有點像基督教《聖經.創世紀》裡講的。我表哥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後來他當了牧師,我過去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他就常常拉我去教堂,所以對基督教也略知一二。「創世紀」裡面就講神造了人類,造了亞當、夏娃,最開初他們倆沒有這些男女之欲,沒有這些觀念,在伊甸園裡面,伊甸園是天堂,大概是這裡講的光音天,在那裡生活得非常的快樂,後來偷吃了禁果,這是一條蛇給她勸的,她就起了心,就嘗嘗。你看「嘗嘗」這個念頭就是貪念起來了,好奇。結果吃了這個禁果以後就有羞恥心,所謂羞恥心就是有男女之間的分別心,慢慢就起了這些念頭。結果就被神知道了,上帝把他趕出伊甸園。他們倆最後結婚生子,就在人世間一直繁衍下來。所以他是人類的始祖。這個典故跟佛法裡講的還真有點相像。這裡安士先生的一個注解裡面說,人種是來自於色界天,因此塑造天神的像都像人類,這是一個注解。換句話說,天神的樣子應該跟人的樣子差不多,原因是人是從光音天來的,即使是人後來再演變,可是樣子大致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異。《聖經》裡也這麼說,「創世紀」第一章,上帝說他創造了宇宙萬物,創造了地球,然後他就覺得要再創造一個人,就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一個人,給他吹一口氣,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所以人的形象跟神的形象是相像的,這裡講的也是很相似。

  底下我們繼續來看第二方面,「人禀四大而生」,這個四大,所謂是地水火風四大,這是講人的肉體它是由這四大要素組合而成。地,我們講大地,這是指硬的東西,包括骨肉,這是大地。水是流動的東西,人的體液,像血液、人裡頭的這些體液,像尿、鼻涕、眼淚等等,這都是水。火這是指人的暖氣,人的體溫,叫火。風是指運動的意思,也包括我們的呼吸,內髒的運動和我們肢體的運動,這些都屬於風。所以地水火風可以說把人的四大要素都概括了,這個概括比中國老祖宗用五行來概括,概括得更加圓滿,這是安士先生注解裡說的。佛經裡講四大地水火風,它有風大,包括運動,五行所說的金木水火土,它這裡面沒有包括風,沒有包括運動,它只是講金和木。你看金木水火土,這水火土,土是包括我們的肉、骨這些,水火它有講,但是金木其實也包含在四大裡面,它都屬於物質的,骨裡頭、肉、細胞裡面,反正是物質方面的,包括了金木,但是人的運動,五行沒有去說到,因此用四大來概括人身更加的圓滿。

  四大假合的身體就是我們神識的一個載體,說它假合就是這四大元素因緣和合而來。所以人的身體沒有主宰的,你說哪一塊東西是你自己?我這個身體在大家面前,大家說這是鐘茂森,那我請問你,我這哪一塊是鐘茂森的主宰?你說我的頭,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胳膊,我的腿,哪一塊是鐘茂森?還是我的骨、肉,還是我的體液,還是我的呼吸,還是我的體溫,哪一塊是?都不是,獨立的說都不是,合起來就是,合起來是假合。所以人的身體根本不是自己,它只是自己所擁有的一個物品,這個物品,哪一個器官都可以換掉,現在的移植手術都很發達。你說人的心是自己,心髒可以移植,假如我這個心髒出毛病了,切除掉了,換了張三或者李四他們的一個心髒移植到我的身體裡面,你說我現在是成了張三還是鐘茂森?都不是。哪一塊器官都能移植,證明這個身體本身就不是自己,它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且這個擁有也不是長久的,都是暫時擁有,你始終要把它放棄掉。你看看透了人就是這麼一回事,別執著。

  第三方面,「人為四生六道之一」,這是把人放在我們的宇宙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當中來看。四生,所謂的胎卵濕化。胎生,有胎生的,大部分哺乳動物就是胎生。還有卵生,這些飛禽、鳥大部分都是卵生,生蛋的,生命是從蛋裡面孵出來的。濕生,它是濕氣生的,它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它是濕氣,很多就像一些小的昆蟲,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生,濕生。化生,這是變化所生,譬如說天人,天人是化生,地獄裡面的眾生也是化生。四生是四種生命的形式,人是屬胎生。六道,最上面講是天道,我們前面講有二十八層天,下來就是人道,還有阿修羅道,下面還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所以人道是在六道之中的一道。人也算是善道,為什麼?他雖然有苦但是他也有樂。三惡道是餓鬼、地獄、畜生這三惡道,他們是基本上都是苦,地獄是純苦沒有樂,最苦的就是地獄,餓鬼次之,畜生道再次之。這六道的生命人都會去受,就看我們生前所做的業力,來生就會投相應的那一道。你要修善,修大善積大德,你生天;你這個善算不錯,你還能得人身;假如要是造惡,最惡的,譬如說造五逆十惡的,墮的是地獄道;貪心重的,貪瞋癡,貪心重的墮餓鬼道;愚癡的墮畜生道;地獄道主要是瞋恚,因為一瞋恚,殘忍的心就會生起來,地獄裡的猛火都是瞋恚感召的。我們曉得這些不同的生命形式,要知道我們該怎麼辦,我們不想墮惡道就不能造惡業,我們想生善道那就得積功累德。

  第四個方面,「人有十時」,這是根據《法苑珠林》當中說的,人的身體生命分成十個時期,這分得很圓滿。第一個是薄膜時,第二是水泡時,第三是膿疱時,第四是肉團時,第五是四肢時,前面這五方面基本都是在胎中,從一個受精卵逐漸長成人的身體的模樣,後面,六是嬰孩時,出生以後成為嬰孩,慢慢長大,七是童子時,八是少年時,九是壯盛時,十是衰老時。這人,你看生老病死這整個過程,由小長大到老到衰亡,十個時期。這證明過去佛經裡講的這些生理學講得很圓滿,人在胚胎裡面的這些成長過程,古時候佛都講得那麼清楚,比西方的醫學要早了兩千年。

  第五個方面,「人面如地形」,這是根據《起世因本經》裡面講的,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七千由旬,一由旬有說是四十裡,有說是八十裡。七千由旬至少大概三萬到五萬多裡那麼長,跟我們現在地球,你看它一圈,就是赤道這一圈(一周),四萬公裡,八萬裡,假如不是赤道,在旁邊的,它的這一周也就是幾萬公裡、幾萬裡,這是佛當時也給我們說出來的。他講這地形是北闊南狹,所以我們的面型也像地形一樣北闊南狹。這是因為印度它是在赤道上面或者赤道以南,闊的地方就是它的圓周最長的地方。你看赤道它是最長的,愈到底下往南極部分走它愈狹小,這講得很有道理。過去你看都知道這些,不是現在人發現了地球是圓的,有南北兩極,不是,最早佛就說了,他說人的面也像地形似的,特別是印度人、泰國那些人,他們都是這樣,上面寬下面窄,底下下巴是尖下來的。這是講到人面像地形,這是屬於感應,所謂同類感應在一起,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肯定是跟地球有這個緣。如果在其他世界的眾生,假如他生在這個世界,那個世界的地形是另外一種樣子,他的人面也會長得像它的樣子。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動物,因為人長在地上,所以人面如地形,鳥它長在樹上,所以它的羽毛好像樹葉,野獸走在草上,它的毛也像草,這些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因緣關系。

  第六方面,「人有六根六塵六識」,這是講人有六根,就是六種器官,這六種器官是可以感覺外部世界的,叫知覺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塵,這是外面的這些被感知的世界,相對六根而言,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就是六根接觸到六塵以後形成的這些所謂的印象,這叫識。譬如說眼見色,眼睛所對的叫色塵,看到外面的一切景象,那都叫色;耳聽,聽什麼?外面的聲塵,耳所接觸的都是聲音;鼻嗅香,香塵;舌嘗的是味塵;身是觸摸,身體所接觸的叫觸塵;意接觸的是法塵。六根接觸到六塵以後,我們凡夫都會有分別執著,這一分別執著就形成六識,這個六識就是你自己的分別執著之後的印象,所以眼就形成眼識,耳聽到外面的聲音就形成耳識,這六識都是由於分別執著。

  形成了六識以後,其實這個六識跟外面六塵、外面的這些境界已經沒什麼關聯,你所分別、你所執著的都是你自己的印象。這裡講的就是唯識學的范疇,裡頭內容很深廣,這裡沒有時間跟大家展開來說。總結來講就是我們形成的六識這種印象都不是事實真相,都是你這個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以後產生的印象,那都是被扭曲了的,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扭曲了就形成六識,而且這扭曲還是多層次的。譬如說眼見色留下了眼識,眼根它帶了分別執著就形成眼識,這個眼識又往裡頭傳遞。人有八識,除了前面六識以外,還有第七識(就是末那識),它的功能是執著,還有第八識阿賴耶識,它的功能是儲藏,就是儲藏這些印象,我們叫種子。所以當眼識傳遞到第七意識的時候,第七意識末那識它是執著眼識這個東西,把它留到自己的執著裡頭,末那識裡面,然後又留到第八識,第八識它是儲藏,第八識又去捕捉眼識留到自己那裡做種子。所以我們的意識它的功能是分別,分別眼識,末那識的功能是執著,執著眼識。阿賴耶識它儲藏也儲藏眼識,根本沒有接觸到真正外部的境界,外面六塵它沒有接觸到,所以抓住的都是一種幻相、幻影,而把這個東西當真。實際上外面叫一真法界,沒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都是我們講阿賴耶識裡留下來的這些印象。人誤以為六識產生的這些境界是真的,其實那些是幻影,因此在裡面又起心動念,又繼續分別執著,念頭念念相續不停,導致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看到的都是虛幻的幻相。

  所以唯識家講,這個宇宙根本沒有,只有識,這有道理。你所見到的宇宙不是見到真的宇宙,只是見到你識裡頭的那個宇宙,跟外面宇宙不相關,外面的是一真法界。所謂一真法界,什麼是真正的一真?那是大光明藏,什麼都沒有。正所謂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外面沒有大千世界,你看到大千世界是在夢中,看到是你識裡頭的那個大千世界。這些道理很深,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去明了,也就知道我們的人生和宇宙是怎麼回事,自自然然分別執著就放下了,你就自然能得大自在。

  第七方面,「人須知十二因緣法」,這裡講到十二因緣,這是佛法的一個術語名詞,在《法華經》裡面有說到這十二因緣,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些名相,因為這些都是內容很深廣的。第一個是「無明緣行」,人最初就是起無明,無明是動念頭,動了念頭之後,這就是愚癡、癡暗的煩惱,他不覺,以為這個境界是真實,就動念頭。無明緣行,緣就是生,生什麼?牽引下面這一個東西出來,無明緣行,行就是開始造業,造業就是動念頭,無明就是動向,它一動底下又跟著來了。「行緣識」,一動之後,完了之後識就生起來,識是指最初的妄念,無明只是不覺,不覺才會造業,造業之後念頭愈來愈重,形成什麼?一個真的妄念,就形成阿賴耶識,這個妄念是它投生的主體,這是阿賴耶。「識緣名色」,名色就是剛剛要投胎要輪回了,要入胎的時候,六根跟它的神識,神識跟這些物質,就是你投胎,就是父母的受精卵跟那個物質結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這叫名色,這入胎了。我們前面有看到帝君入胎就是這樣,都是因為無明、不覺,情動入胎,情就是不覺,生起念頭,撲通就掉進去了,投胎以後就沒辦法了,那你就慢慢長了。「名色緣六入」,慢慢就生起六根,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開始出來了。六根也叫六入,為什麼叫六入?因為六塵通過六根進入你的識,這叫六入。「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因為有六根了,慢慢就有觸的感覺,觸覺,這是出生以後就有觸覺了,這種感覺裡面他還沒有很強烈的感受。譬如說嬰兒他出生以後,他只是有觸覺,但是感受不是很深,你給他糖吃,他跟你笑,你給他大便吃,他也跟你笑,他沒有那種苦樂感受。可是慢慢長大,這個污染愈來愈深了,「觸緣受」,他就有好丑、善惡、苦樂等等的感受。「受緣愛」,有受他就有愛,愛什麼?貪圖美好的,而對於那些不好的他就排斥,他有愛憎之心。「愛緣取」,他喜歡的東西他就要取了,貪欲就生了,貪欲這是一種很重的執著,隨著人的年齡它就慢慢增長,這是污染。「取緣有」,由於貪欲,接著就起很多煩惱,就有取了,取就有有。取是貪,有就是這種善惡的境界,六道的輪回、這些因果的報應統統隨之而來,輪回不休,也就是「有緣生」,你就會在未來世一直在六道中受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有生必有老死,必有憂悲苦惱,這些都逃脫不了的。所以這十二因緣是告訴我們人他為什麼會到六道裡來,為什麼會有這些生老病死。

  我們要斷生死輪回,這個十二因緣從哪一個緣上斷都可以,它是一連串的,一個斷了十二因緣就全斷了,但是有的容易斷、有的難斷。譬如說無明,你要斷無明這很難。這十二因緣裡面應該從哪一方面斷?從愛、取、有,這是關鍵。從愛那裡斷比較容易,愛就是你不要貪著,在境界上不要去分別執著,你不去愛你就不會取,不去取你就不會有,沒有有你就不會生老病死,你就不會有輪回。所以從貪欲上面斷,這是斷生死之根。那麼我們如何來斷貪欲?方法很多。念佛法門用一句佛號,當念頭起來要貪了,要取了,馬上用阿彌陀佛把它壓住。所以你看《中峰三時系念》裡面有一句詩文講得好,它說「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諸苦就是生死輪回各種各樣的苦都由貪欲起,你愛,愛取有就搞生死輪回,你就有苦。這個貪欲又從哪裡來的?貪欲就是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說忘失自性,忘失自性是無明。確實十二因緣最初就是無明而起的,那是忘失自性,但是你現在要回頭不容易,底下講彌陀佛,你不能忘阿彌陀佛佛號,阿彌陀佛佛號那就是自性的德號,你不要忘這句佛號就沒有忘自性。所以佛號總念著不忘,這就是斷愛取有,這就是斷十二因緣,這就是斷生死輪回。當我們忘了自性彌陀佛,忘記念佛了,那麼意念紛馳總是魔,這個意念紛飛,妄想紛飛,完了,佛號丟了,就落入了魔網。什麼是魔網?生死輪回,你還在搞生死輪回,你想想生死輪回的魔網多可怕,隨時把你網住,你稍一不謹慎那就墮入魔網。所以真正警惕高的人他不敢忘佛號,知道不念佛號就墮入生死魔網,念著佛號就出離生死魔網,這個法門太殊勝了,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永脫輪回之道。

  這是講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是講到整個輪回就是一個因緣果報,這不能不相信。人為什麼會來這個家裡投胎,就跟這家裡父母有緣,沒有緣的絕對不會感到一起來。這個緣不外乎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四種。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講,他說只知道母親生我們的身體,卻不知道父親也有分,這是小孩;只知道身體是天地父母所生,卻不知前世業緣而來,這是庸夫。所以我們要了解都有因緣,父母只是我們一個緣,他有前世的業力牽引。安士先生說他不認為他不喜歡「天生聖人」的說法,聖人每一個人都能成,不是天生的。「從來將相本無種」,帝王將相不是天生的,都是他有這個因緣而已,他有這個福報而已。聖人也是如此,人人皆能成聖人。如果說一定要天才能生聖人,那麼天應該常常生聖人才對,為什麼天又會生孔子、孟子這些聖人,又會生像夏桀、商纣王這些暴君?如果天生聖人的話,那他就不應該生這些惡人了,他只生聖人就好了,所以證明聖人也是因緣而生。他這裡講到孩子,有的人求子求了好多年都沒有孩子,有的人很容易就得了孩子,這就說明有沒有孩子都是看你有沒有緣,所謂有緣則聚,無緣則散,這十二因緣法講得很徹底。

  第八個方面,「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這是講人的壽命是古人比較長今人比較短,這是有歷史為依據。美國科學家最近也發現,說這一千多年來,人的壽命是從壽命長到壽命短這個大趨勢這麼走,壽命愈來愈短,只是我們這幾十年來突然變成一個高潮,那是歷史上一個暫短的一個時期,在大致的趨勢上來看,都是人壽從長漸漸變成短。經上記載,人有增劫、有減劫,增劫的時候人壽是從十歲開始,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漸漸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人的壽命最長就是八萬四千歲,然後又開始遞減,每過一百年減低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最低是十歲,又變成增劫,增劫、減劫來回的反覆。我們現在處在減劫當中,所以每過一百年平均壽命減一歲,這是平均的說法。當然平均裡有高有低,有的人活得比較長,有的人活得比較短,平均來說。佛當時出世的時候,就是三千年前,當時人的壽命平均是一百歲,逐漸遞減,每過一百年減一歲,到現在三千年過去了,所以我們現在平均壽命是七十歲上下,說得很有道理。有的人看很多老人家都是八、九十歲,其實你不能這樣看,很多人夭折的、車禍死了的,你再算上墮胎的,那你的壽命就不能這麼算了,這是講的平均壽命,有長有短。

  在歷史上記載的,說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時代,周朝,大約就是佛出世的那個年代,一百歲的人很多。譬如說周武王他活了九十三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再往上推,文王以前的,大概千年,一千年以上,一千多年前,他們的歲數大概是一百一十歲上下。這裡記載的禹,大禹治水,他的壽命一百零六歲,禹之前是舜,他們都是禅讓,堯舜禹湯,舜傳位給禹,舜是一百一十歲,堯又是在舜之前,他是一百一十七歲,你看都是這樣,愈往前面壽命愈長,歷史上記載的。再往上,我們說三皇五帝,五帝之中有帝喾,帝喾根據記載他在位是七十年,壽命不知道有多少。壽命你可以想,他在位七十年,那他至少是一百歲以上。還有颛顼,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再往前少昊帝,少昊帝在位八十四年,還有再往前是黃帝,黃帝在位一百年,黃帝之前炎帝,我們說炎黃子孫,炎帝他是一百四十年的在位,那你想想他的壽命肯定就不止一百四十歲。炎黃之前還有伏羲,伏羲之前,根據歷史記載有十紀,十紀這個時期至少是幾十萬年,總共分了十個歷史時期。十紀再往前我們就講到三皇,有三皇、有五帝。三皇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是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天地人三皇。天皇和地皇,這是據古記載,曾經也活到一萬八千歲。這就是幾十萬年、上百萬年之前的人類他有一萬八千歲,這跟佛講的就相似了,佛講我們現在處在減劫,人最高壽命是八萬四千歲,慢慢減下來了,減到現在我們現在人平均壽命七十歲,這些都是一種大的歷史。為什麼人的壽命會愈來愈短?這是因為人的福報愈來愈小,為什麼福報愈來愈小?因為人的德行愈來愈差,善念愈來愈少,所以福報就少,福報少其中表現的一個方面就是壽命短。

  我們再看安士先生分析第九個方面,「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這是講古代的人的身體比較高大,現在的人身體愈來愈苗條,愈來愈小。也有一句,隨著人的壽命愈來愈遞減,我們處在減劫,根據經記載,每過一百年我們壽命降低一歲,同時身體也就短一寸,這是平均的說法。所以一千年就短上一尺,一尺是十寸。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平均身高是八尺,八尺是很高的,如果是按著現在的度量衡,一尺三十三點三三公分,八尺就是二米六四,那很高,比現在我們中國的籃球運動員姚明還高。當時記載佛的化身,就是佛身當時一丈六尺,這是很高的。古代也常常有記載,某位大將出來了,身高丈二,這身體很大。今天的人他的身高一般都在六尺以下,六尺就是兩米,兩米以下,高過兩米的很少,一米八、一米九都已經是很高的個子了。在美國他們的一些科學家也發現,他說這一千多年來人的身高也都在降低。根據一些考古學家的發現,古代的人類他們的骨頭都比現在人大得多,這是有考古學的這些證據。也有記載,譬如說記載孔子的鞋子相當於現在的一尺三寸,那是很大的鞋子,比我們現在人的腳都大。在《周禮》中記載,說當時人用的斧頭的把柄是三尺,一米長這個斧柄,你想想當時那個人的手抓這個斧柄要多大。這都是證明人的身體確實古人身體比我們大,我們身愈來愈小是因為福報愈來愈小。

  第十個方面說,「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這就是講到,總的福報來講,古代的人比現代的人確實福報要大,所以壽命長、身體高大、健康。像佛在世的時候,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夠了,他晚上睡覺不用床的,就是坐在大樹底下過一夜,沒事。現在人要是,像我們這些步入中年的人,到樹下野外過一宿,第二天恐怕得入醫院,這是福報太小。而且現在的災難確實比古代多,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這是講到福報。這裡安士先生說到幾個方面,第一個七寶漸漸隱沒,就是寶物礦藏愈來愈少,五谷漸漸歉收,衣食漸漸艱難,容貌漸漸丑陋,天資漸漸昏愚,精神漸漸衰弱,風俗漸漸驕慢,六親漸漸不和,賦役漸漸繁重,水火盜賊災害漸漸繁盛,佛法漸漸衰弱,善人漸漸衰殘,真儒漸漸稀少,謗佛的人愈來愈受到推崇,富人漸漸吝惜,就是他悭吝,這些都是福薄的表現。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人這方面的學問我們還沒完全講完,我們就留在明天繼續跟大家來報告。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集)  2008/10/2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10

 

上一篇:淨空法師:你每天聽經聞法,天天有悟處,所以法喜充滿
下一篇:劉素雲:鞠躬盡瘁終不悔,懿德堪厚普天欽(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