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如暗遇明”,就像黑天遇到白天一樣。像“貧人得寶”,就是窮人得寶了。“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這和佛住世一樣。
《大報恩經》說:“欲報佛恩,當持禁戒,護持正法。夫能維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我們都說報佛恩,很多法師也說報佛恩,什麼叫報佛恩呢?佛講了,欲報佛恩,當持禁戒,護持正法,維持佛法。這樣的話,三乘道果,相續不斷。有人不斷地得到三乘道果,也可以說一個人從一果、二果、三果……不斷地得,這些東西都離不開提木叉,它為根本,都離不開戒律。我們想得道也好,報佛恩也好,維持佛法也好,都離不開戒律。所以說,戒律是我們最大的福田,也是最大的一個吉祥了,所以持戒是最能使我們吉祥的。
《四十二章經》說:“佛子離吾”,就是離佛的意思,“數千裡,憶念吾戒”,就是憶念我的戒律,“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佛在《四十二章經》裡講,你雖在千裡之外,雖然你沒見到我,但你按照戒律去做,必得道果;如果你在我眼前,也常見我,但不順著戒律去走,終不得道。
不是說你見到佛就能得道的,所謂的那個見,如同沒見。你要是順著佛戒去走,沒見也等於見了。我們都知道過去有兩個比丘去見佛,很著急。路上渴了,遇到水,但水裡有蟲,一個比丘不敢喝,另一個比丘怕渴死見不到佛,就喝了。那個沒喝的就渴死了,喝水見到佛後,佛就故意問他,說:“你一個人來的?”他說:“不是一個人來的,倆人。”佛說:“那個人呢?”“他渴死了。”“他為什麼渴死了啊?”他說:“那水裡有蟲,他不敢喝就渴死了。我為了見佛,我喝了。”佛說:“你太愚癡了,你見我如同沒見。那個人雖然渴死了,但他已經比你早來見我了。”持戒比丘死後生為天人,見到佛,佛給他講法,當時就證果了。所以說什麼是佛?什麼是見佛?我們當以戒律為根本,這才是見佛,也就是說順從佛的教導才為見佛。
《楞嚴經》:“汝常聞我毗奈耶中”,毗奈耶就是戒律的意思,“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這就是佛講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個非常重要。攝心為戒,什麼是戒呢?攝心為戒,攝住心才真正地為戒。因這個戒律去生定,這為正定,因這個定去發慧為真慧,所以稱為三無漏學。無漏是什麼意思?是圓滿、徹底、究竟的意思。
《地持經》雲:“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復大人相報。”意思說:佛的三十二相是什麼原因來的呢?都是無差別因。沒有差別,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都是因為什麼呢?持戒所得。佛的三十二好相都是因為持戒所得。就是說我們想得好相,那就得持戒,持戒的人相貌是非常莊嚴的。若不持戒,佛講尚不得下賤人身,就是最下賤的人身——受苦啊、殘缺啊,尚不得這些下賤的人身。“況復大人相報,”更何況得這種好相報。所以我們相貌莊嚴,是因為持戒;得人身也是因為持戒,可見持戒的重要性。
《大智度論》:“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靜天中。”就是說持戒分上、中、下,持戒差一點生人中;持戒中等的生六欲天中,持戒最好的生四禅定、四空定裡,生色界和無色界。有人說我不持戒,我往生西方就行了。剛才講了,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何況大人相報?連人身都不可能得,你上哪兒往生西方?是不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說,我們對持戒應該有深刻的認識。
資料恭摘:妙祥法師 《吉祥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