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3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昨天我們花了整整兩個小時學習了《陰骘文》的第一句話,「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周安士先生注解了很多,這個道理為我們解析得很深刻,我們今天來學習一些文昌帝君他的故事、因緣,這也是安士先生在《陰骘文廣義節錄》裡面給我們節選出來的,用這些故事來進一步顯發這裡面的道理,事和理相得益彰,所以今天我們就主要來講故事。

  我們來看安士先生他的《廣義節錄》,他引用了二十二則故事,來把文昌帝君這十七世轉世當中的這些因緣故事給我們大略的說明。這些故事都出自於《文昌化書》,這是《道藏》裡面的典籍。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故事叫天賜興儒,這是講到文昌帝君他在很早的一世,這是在周朝,他的神識,佛法裡面稱為中陰身,就是人還沒有投胎之前這種生命的形態叫中陰身。這個中陰身在人間飄蕩,就飄到一個叫做會稽山的地方,會稽山是在現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在很早,大禹治水的時候,曾經在這裡大會諸侯,論功行賞。帝君的神識就飄到這個地方,忽然看見有一位隱士,隱居在這個山裡的,這個人他大概年紀五十歲上下,正在那裡跪著燒香向天禱告,仔細一聽,原來他正在求子,想求一個兒子。正當這個時候,這是三更夜晚,星光燦爛,這個隱士,就是求子的這個人,他姓張,帝君看到張宿星座在天空上面很清晰的掛著,有這麼好的瑞相,於是帝君就決定投胎到他家裡。

  他出生以後,發現原來這個家族是一個比較原始落後的家族,這個民族都比較落後,有許多的陋習,譬如說人長大了以後都要剪發、要紋身,這些都是他們民族的一些陋習。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也紋身,手臂上、身上,甚至臉上,都刻著各種各樣的圖案,這是當時很早的原始落後的這些民族他們有的這些習慣。那麼帝君長大以後,他對這些陋習並不滿意,所以他自己穿上鞋戴上帽,自己穿上儒服(儒家的服飾),自己學習禮儀、學習文化。當時因為只有他一個人這麼做,部落裡面的人看到他都覺得很怪異,可是帝君也不管,還是這樣我行我素,結果時間久了以後,大家發現學習禮文,學習這種文明,其實是好事情,於是慢慢的就有不少人就跟著他學,到後來整個部落大多數人,大概十分之七八都跟著帝君學習。

  後來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拜訪帝君的父親,就為他父親口誦了一部書,叫做《唐虞大訓》。《唐虞大訓》是上古時代堯舜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教誨,唐就是堯所建立的朝代,虞就是舜所建立的朝代。給他口傳了《唐虞大訓》這幾篇文章,相傳這幾篇文章是周朝成王在臨終的時候說出來的。周成王我們知道他是武王的兒子,周公輔佐他。這位老人把《唐虞大訓》口傳出來之後,就說中國就會有人來繼承他。帝君當時聽了之後非常喜歡,於是就跟他學習,學的很認真,可以說聽了以後就能記住。後來有很多人,愈來愈多的人就跟帝君來學習,於是帝君就開始教化大眾,把儒教振興起來。

  我們知道儒教它是源自上古時代,其實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始自於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講的是什麼?就是倫理道德。孔子是集大成者,把這些文化典籍把它進行著述,為後人留下系統的這些學問,那麼就成為儒家的文化體系。所以我們看到,文昌帝君在很早的時候,他比孔子還早,就已經在儒家文化方面在推廣。孔子他降生在春秋時代,周朝末年,他的生平跟帝君的生平很類似,你看孔子的母親當年是在尼丘山祈禱,得了孔子,帝君他的父親在星夜祈禱,得了帝君,只是帝君所生的年代是周朝興盛的時期,而孔子所生的時代是周朝末年,這兩位都是聖賢。所以我們看到帝君他是一位什麼人?他也是一位聖賢教育的工作者,他來人間的使命就是推廣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

  好,我們繼續來看第二個故事,這第二個故事叫做補衮和衷。這個衮,意思是古代的禮服、朝服,上朝的時候穿的,這個衣服上往往是繡著龍紋,這是地位很高的人穿的禮服,這裡是表示帝君他任很高的職位。和衷就是和諧朝廷裡的矛盾。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周成王的年代,帝君在周成王時代降生,這是比剛才講的那個故事更早,剛才講的是周成王之後,他現在是在周成王時代,他也是姓張,名字叫善勳,張善勳。帝君他投生的家庭大多數都是姓張,跟張家有緣,他當時在朝廷服務,是周成王的一個醫官,他深明醫術,也同時為周成王進谏,給他良好的建議。周成王繼承了文王、武王的道統,當時政治還是很清明的,再加上有周公的輔佐,周公我們曉得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成王的叔叔,武王過世的早,剛剛建立功業不久,就積勞成疾因病去世了。

  武王去世之前很想把自己的王位讓給周公,因為周公他是一位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大聖大德,周家的這幾位都是聖人,文王,這是武王的父親,傳武王、周公,這一家都是聖賢。當時周公謝絕了,他拒絕接受這個王位,執意要讓武王的兒子來接替他父親的王位,就是當時的成王。成王才十幾歲就繼位,當然很多天下大事他難以去應付,因此周公就輔佐他,所以叫周公攝政。因為天下剛剛得到穩定,可以說是百廢俱興,剛剛周朝滅了商朝殷纣王,很多國內的這些局勢還不太穩定。正在這個時候,成王還有一位叔叔,這位叔叔叫做管叔,他當時有一種野心,想要去爭奪天下。當時就放出這些流言蜚語,說周公攝政是別有用心,其實他自己想要天下,而且他還在東部聯絡了殷纣王的兒子一起舉兵造反,當時周公就帶兵東征去討伐這些叛軍。

  當時因為朝廷裡也有很多的這些流言蜚語,有說周公可能是有篡奪王位的野心,其實周公一點都不想要這個王位,如果想要他早就要了,武王那時候就親自想要傳給他,他都拒絕,這是他真正有孝悌存心,不求名聞利養。當時由於這些流言蜚語,成王本人也對周公有不滿,有懷疑。當時周公對內、對外都面對這些局勢,先在內部來調和關系,跟大家講,我們一定要團結,武王留下來的天下,我們一定要保住,我們自己如果不團結,這就會給外敵可乘之機。那麼帝君,就是文昌帝君,當時在周成王身邊也常常向成王進谏,調和成王和周公之間的關系。當時因為成王心懷不滿,所以往往帝君的這些進谏,寫的這些進谏的文稿,都被燒掉,因此很少人知道帝君當時的所作所為。帝君總是一有機會就勸谏成王,要跟周公同甘共苦,不能夠被一些野心家趁機作亂。

  當時周公帶兵東征的時候,甚至連當時一位元老,就是昭公,這是武王的另外一位弟弟,也是成王的叔叔昭公,他也是一位大德,他被武王封為燕王。燕這個國家就是現在講的河北北部、遼寧西部這個地區。周公當時被封為魯國的國君,這就是山東地帶。連昭公當時也懷疑,幸虧帝君也從中來分析利害,最後終於能夠保持朝廷的和諧,大家同心協力平定了叛亂,鞏固了周家的政權,使到周朝的基業能夠穩定下來。這個事情確實在歷史上是鮮為人知,就是帝君從中所做的工作沒有什麼人知道,可是他做的工作非常重要,真的是安定國家。那麼沒有人知道他做的這個善事,這種善事就稱為陰德,這是陰骘,陰德他得到的利益就更大。所以我們做善事無需要人知道,人家不知道,我得到的這個利益就更大。所以帝君他現在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所尊崇,這是他的陰德很高,這都是他積功累德而來的。

  積功累德其實不需要一定要用錢,你看能夠用一句話調和兩方之間的關系,使兩人,或者兩家,或者是兩方,能夠和睦,能夠齊心協力,這就是大功德。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很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都不和,你看家庭就不和,夫妻兩個人都常常吵架,父子不和,母子不和,兄弟不和,出到社會裡,上下級不和,同事之間不和。人與人之間不和必定是使到社會不安,國家與國家也就常常有沖突,這沖突現在是愈演愈烈,是需要有人去把這個和諧的教育去推廣。我們師父上人奔走於各國之間,我們看到他團結宗教,在新加坡、在印尼、在馬來西亞、在澳洲,團結宗教都有非常顯著的成效。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世界上知道的人並不多,即使是這四個國家裡面的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但是團結宗教確實是對社會的安定和睦帶來重要的決定性的這種力量。不為人知這就是大陰德,我們看到師父上人的這種行持,也應當效仿。師父上人說團結宗教,還要推動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這種教育才能夠真正轉化人心,才能夠讓社會得到持久的和諧。我們發心走這條路,推動這個聖賢教育,這也就是學習帝君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古人所謂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陰德太大,太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應該從帝君身上學到,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落實。

  我們再看帝君的第三個故事,是敦睦親族,這個應該還是帝君同一世的。他在周成王朝廷裡任職,離開了家鄉有十年,有一天突然就聽到一首周公的詩,叫「鸱枭」,《詩經》裡有這首詩。這首詩是非常的憂傷,使到帝君很感動,就生起了懷鄉之情,於是就向朝廷告老退休,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家鄉就看到自己宗族的人很多還在貧窮落後的生活當中,於是就倡議建設義莊。這種義莊可以幫助有困難的人,給他們一些接濟,另外,有疾病的就給他們義務的救治。因為當時帝君醫術很高明,這個醫術當然是中醫,從黃帝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我們都知道有一部《黃帝內經》,當時帝君就有很好的醫術,整個家族的人都得到他的恩惠。帝君對每一個人都照顧,男的長大了就幫助他娶妻,女的長大了幫助她嫁人,聰明的孩子就給他上學受教育的機會,為家族做了很多好事情。帝君這麼一做,家族的人都紛紛來仿效他,都跟他一起來做這種和睦親族、敬老愛幼,做這些慈善福利的工作,所以這個義莊也就愈來愈多。

  這就是孔子他理想當中這種大同世界的模型,在《禮記.禮運大同篇》當中說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這就是所謂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首先是一個和諧的世界,那和諧世界從哪裡做起?就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這帝君給我們做出好榜樣,他在他的家族裡面搞出一個和諧示范點出來,影響了整個家族,也影響了這個社區,帶動百姓都來這麼做。那我們就想到我們師父上人,他在家鄉安徽省廬江縣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在湯池鎮。這個中心是一個和諧示范教育點,在湯池鎮四萬八千人口的這個小鎮裡面落實弟子規教育,就用我們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把孝道的風氣、把禮義的風氣樹立起來,結果兩年時間我們看到民風大大改善。家裡頭我們看到夫妻和諧了,父子和諧了,兄弟和諧了,妯娌和諧了,學校裡師生和諧了,同學之間和諧了。我曾經在這個小鎮的街道上走,遇到放學的孩子,走到我們跟前都跟我們九十度鞠躬,說一聲「叔叔好!」我一看這都是當地的孩子,都學得這麼好,真的是能夠做到,我曾經去中心蹲點兩個月來學習考察,寫過一篇報告。在這個蹲點的過程中,我去采訪了一個村莊,二裡半村,在村裡面的一個村長夫人跟我們介紹,村裡頭自從學習《弟子規》以後所起到的變化。這些鄉親們每個禮拜就在村頭的院子裡接受中心老師的義務教學,老師們就在露天給大家上課,男女老幼全部一起聽,結果很快發現整個村子的風氣改善了,每個人見到老人都像對自己父母一樣孝敬,見到孩子都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的關愛,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村長夫人講起來都非常興奮,這個村長夫人叫金鳳大嫂,我們看到也很高興。就想到,這不就是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當中所說的大同世界的一個試點嗎?一個小的模型嗎?

  我們師父上人常說,學習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不搞創作,實際上只不過是遵循老祖宗的教誨,我們所做的事情,老祖宗早就做了,我們現在把它恢復起來而已。你看看,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時候就在做這個工作,也做得很成功。我們師父上人在湯池鎮這裡做的試點也做得很成功,二00六年十月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那時我也去了,在總部裡做了湯池教學經驗成果的一個介紹會,一個展覽,吸引了在聯合國裡面的一千多名代表的興趣。他們都要來湯池來訪問、來學習,確實有很多批的訪問團到過湯池來參觀學習。果然能夠把這種和諧示范教育的理念推廣,這不正是在做文昌帝君所做的工作嗎?所以文昌帝君他做什麼?他就是在做和諧世界這個工作。用什麼?就用教育,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禮記》裡面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四千多年我們國家用歷史來證明這句話是正確的,要想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唯有靠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先要做到,就像文昌帝君,他有這樣的德行,他興辦義莊,他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大家才能夠敬服,才能夠接受。

  好,我們繼續看第四個故事初聞佛理。帝君在朝廷的時候就曾經有聽說過,說西方的國家(西方國家是指現在的印度),有一位大聖人。帝君他原話是說:「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有大聖人,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無憂喜悲憤之情。蓋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這一段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成王之後的有一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帝君說他在朝廷裡面聽到方外之言,方外就是指出世的人、修道之人,就像佛法裡講的出家人,方外之人。說西方,這是指印度,有大聖人,就是指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我們根據歷史的考究,按照我們中國歷史來講,是出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農歷的四月初八,這是指公元前一0二八年,到今年二00八年,已經有三千零三十五年。所以今年用中國的算法,是佛歷三0三五年。這個年頭數跟外國學者他們說的年頭數不太一樣,外國人他說我們今年是佛歷的二千五百五十二年,這中間差了有五百年。那麼到底哪個對?好像每一方說的都有道理。其實黃念祖老居士有分析過,他說西方外國人的算法是怎麼算的?古印度記年頭數他是在一種貝葉上面去打洞,一年打一個洞,打到現在,到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他是這麼算法。但是我們知道,這個打洞,歷史那麼久,如果是中間有什麼戰爭、有什麼災難,這個貝葉如果是遺失了五百份,這都很有可能,所以他落了五百年也有這個可能。不像我們中國人算法,更加科學,我們中國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絕對錯不了,歷史上來排,這一年一年不會有錯,所以我們算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五年。

  那麼西方外國人他確定佛出生的那一年,他是因為在五十年代,一九五0年代開過兩次國際會議,一次在錫蘭開的,一次在緬甸開的,這個佛教的會議,請了世界的這些佛學家們去,一致通過,大家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哪一年出生的。但是這兩次會議,中國和台灣,因為五十年代已經是解放了,中國大陸這方和台灣這方都沒有派代表去參加,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兩岸有對峙,不便於在同一個會議上來出席,所以兩邊都沒派代表出席。所以在沒有中國人代表參加的情況下,他們外國人通過了這個佛歷,這個就會有點問題。所以我們還是相信我們自己國家的,相信祖師大德,像印光大師肯定我們這個佛歷是正確的。

  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聖誕,根據當時記載,在周朝有這麼個記載,說那一年那一天看到了太陽出現了雙輪,兩道光輪,呈現出五色的祥光,射向太微星座,把其他所有的星光都遮沒了,光明四照,天地都震動,當時河水、井水都猛漲起來。當時周昭王就下令太史官進行占卜,問這是怎麼一回事,結果一占卜得了九五,干卦九五,這是大吉,術師就說這是西方有聖人誕生,他這位大聖,(當時還沒有佛這個概念,都說是大聖人),到一千年以後他的法會傳到我們中國來。當時周昭王就命人在石頭上面刻下了這件事情,就供在南郊祠這個地方,這是歷史上記載的。等到周穆王的時候,這是昭王以後到穆王,在穆王的時候有記載,說西方來了一位神人,這位神人能夠出入於水火之中,能夠貫穿金石,什麼都沒有障礙,還能夠翻轉山河,移動城邑,有大神通,所以周穆王當時就請他住在中國,給他建立了道場。現在在山西五台山、在陝西的終南山,都有周穆王當時建的那種古道場。可能這位神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來給我們中國人來結緣。這些都是證明佛當年出世,而且來我們中國來跟我們結法緣。

  孔子他也曾經有描述過這位聖人,根據《列子.仲尼篇》記載,孔子有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吾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是孔子自己說的。孔子他說吾聞,就是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這個大聖人可不得了,文王、武王是聖人,他是大聖人,比文王、武王、堯、舜、禹、湯還要高,他能怎麼樣?不治而不亂,不需要去起心動念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不亂,不言而自信,不用講話就得到大家的信奉,不化而自行,他不用去做教化的工作,大家就已經能夠依教奉行。這真的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這講的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他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個蕩蕩乎就是比喻廣大無有邊際的意思。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廣大無邊,確實不是凡夫能夠用意識、用語言而去描述,這個名就是描述,沒有辦法,真的叫不可思議!

  這是孔子贊歎這位大聖人贊歎到極處。很可惜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如果見到面,我們相信孔子必定是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因為孔子非常好學,你看他都拜老子為老師,他如果見到釋迦牟尼佛,那肯定也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文昌帝君他見到了釋迦牟尼佛,這後來要講到,所以他見到佛之後也馬上皈依佛,拜佛為老師。所以這都是證明佛法當時已經在民間流傳到中國,中國人已經略知一二了。所以剛才帝君那句話說到,他說西方之國有大聖人,這個西方之國講的就是印度,這裡不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講天竺國,就是印度,那麼這位大聖人當然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也是講到,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釋迦牟尼佛你看他不用語言教化眾生,也能夠讓眾生轉化。為什麼?因為佛的威德,佛的攝受力,能夠讓眾生在他的磁場裡面自自然然不起惡念,我們講佛光注照,我們就能夠提升境界。這個佛光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磁場,中國人講氛圍,你在他的氛圍底下你就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甚至轉凡成聖。

  無為而自理這是也是這麼說,像老子講的「無為而治」,理就是治理,讓天下得到安定。《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你看佛所行處,就是佛教推行的地方,都能夠有這樣好的效果,無為而治,和諧世界,天災人禍自然不起,國家自然豐裕,人民自然安樂,戰爭自然不會發生,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應?佛法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你是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境界產生,你的心是和諧的、是良善的,你的境界自然就是和諧、良善。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倡和諧世界,從哪做起?就從我們內心做起。要化解沖突,首先要把我們內心裡面的對立、矛盾、不平、怨恨化解掉。我還看張三怎麼樣怎麼樣不好,李四怎麼樣怎麼樣的缺德,看這個不是,看那個不是,內心裡就不和諧。對立矛盾常常在,怎麼可能在外面得到和諧?你的天下怎麼可能太平?所以把我們內心的這些不和諧的因素化解掉,外面的世界就和諧了。其實外面的世界本來和諧,為什麼?都是自性所變現的。既然是自性所變現的,本來一體,一體怎麼可能不和諧?我們看到不和諧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看到外面就不和諧。看到的都不是真相,都是我們自己看到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那叫妄想。把這些妄念放下了,天下太平,無為而自理。

  下面說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法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存心,大慈大悲,完全不想自己,只想著眾生,想著眾生才是為自己。為什麼?因為眾生跟我是一體的。佛的慈悲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他看到眾生跟自己確實是一體,共同一法身,同一個身,就像身體上不同的細胞,每一個眾生就是一個細胞,都是一體的,怎麼可能不和諧?為什麼要鬧矛盾?即使別人跟我矛盾,我也不要跟人矛盾,為什麼?都一體!我們常常有這個經驗,牙齒會咬到舌頭,我們說牙齒跟舌頭發生沖突了,這我們常常會有,說話一下不注意,牙齒就咬到舌頭上了。舌頭痛,舌頭會不會說報復牙齒,把牙齒都拔掉,報復它?不會的,為什麼?因為牙齒跟舌頭一體。

  從這個例子我們去思考一下佛的存心是什麼,他看眾生跟自己是什麼樣的關系。所以眾生哪怕是害他、殺他,佛還是這樣對他們慈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緣是條件,對眾生的慈愛沒有條件。為什麼?他懂這個道理,明了這個真相,他的心才發出來。對眾生一味的關懷、愛護,一味的尊重、敬愛,那麼這種關懷、愛護就是方便。方便為門,方便是手段,這個便是便宜,方是方法,這是最便宜、最合適的方法,做什麼?幫助眾生。那幫助眾生,最根本的就是幫他們覺悟,只有覺悟了他才能離苦得樂,眾生的苦就是因為迷惑顛倒而來,因此他覺悟了,明白了事實真相,他就不會有苦了,不會造業了。就好像我們剛才講的,眾生如果認識到自己跟所有眾生是一體,他就不會起自私自利的念頭,更不會損人利己,他不會去造業了,不造業他不受惡報,這是根本的幫他離苦得樂。所以諸佛菩薩來到世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化眾生,讓眾生破迷開悟,所以這個方便,落實起來就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你看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教學,辦班教學,那我們要救度眾生,效法諸佛菩薩,也要學習這個方便。

  那麼教學有多門,所謂方便有多門,這個門就是途徑。具體落實的方法有身教、有言教。這個身教,自己要做好樣子,先做到了你再說,這樣你說起來才令人信服,自己沒做到,光說,沒有效果,別人看你都沒做到,叫我做,假的。那麼言教,當然上台講經說法是言教,有這個能力的,有這個機緣的,要直下承當,不可以推讓,當仁就不能讓,這是我自己的使命,我要去做,要發起大心為護持正法、紹隆佛種去努力。在日常與人交往,一有機會就跟人講說正法,把這個道理,別人見到你會看到你的形象,他可能會向你請教問題,那麼你給他回答,或者是他沒有請教,但是你看他這個人能夠接受,跟你有緣,你就跟他說,啟發他,這都是教學,這是慈悲的表現。

  下面說,「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齋是清淨的意思,戒是戒律。這個常,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五常,對應佛法裡面講是五戒。為什麼稱為常?因為人只要有這種德行,他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那麼佛法是用齋戒,齋是齋心,心要清淨,行為符合戒律,這身心都清淨。那我們知道,戒它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得清淨心,我們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定就是清淨心。如果持戒之後,反而看到別人不持戒,我自己持戒了,我比他高,他們怎麼都犯戒,看到別人那麼多過失,還要批評、毀謗,你說他有沒有得定?他有沒有得清淨心?如果沒有,這個戒沒有效果,持戒沒有得定,沒有得定,那這個戒只是最多給你帶來一點人天福報,你沒有功德。所以持戒目的是得定,得定之後就開智慧。

  下面講,以寂滅為樂,寂滅就是講的定慧,這個寂滅是大定。什麼叫寂滅?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寂滅,妄念統統沒有了。《楞嚴經》裡講的首楞嚴大定現前,這個大定是自性中的本定,本來就是定的,就像六祖說的「何期自性,本不動搖」,本來就是寂滅。真正得到這種寂滅,那我們就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我們就有應,我們的心是不動的。不動才能去應,自己動,自己問題都沒解決,怎麼可能幫助眾生?所以這個寂滅現前,這是大樂,這種樂人間沒有,六道裡沒有,十法界裡也都沒有,這是出世間大聖他的法樂。他「視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你看他這裡講死生,不講生死,孔子他也是講死生,為什麼先講死,再講生?這說明死之後還有,還有生,如果講生死,生了就死掉了,就好像沒了。那講死生,這裡頭有循環的意思,死而復生,生了又死,死而復生。就像一天從朝至暮,還得從暮至朝,早上到晚上,第二天早上還回來,周而復始,這是輪回。

  所以你看孔子都曉得這個道理,《孝經》裡面就說,「死生之義備矣」,這是講孝子「事死者,如事生」,等父母走了以後依然祭祀,為什麼?安慰父母在天之靈,所以孔子他也知道有輪回。他對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你不知道生的學問,你怎麼能了解死的學問?換句話說,死的學問比生的學問更大。可見得聖人他們的見解大略相同,只是孔子沒有把死後的這些學問說得那麼清楚明白,但是佛法講得徹底。那麼佛看到我們眾生在六道輪回裡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每一生生命都像朝暮一樣短暫。這是讓我們覺悟,要我們回頭,出離生死。生死怎麼來的?因為有執著,執著產生的是六道輪回,要出離生死,那就是要把執著放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執著,六道輪回就超越了。

  這裡講的等恩仇如夢覺,這個恩仇就是指我,某人對我有恩,某人對我有仇,恩恩怨怨纏繞在心裡,不能放下,這執著。六道輪回捨身受身,來到這個世間做什麼?佛給我們講,酬業而來。酬什麼業?就是這些恩恩怨怨的業,你對我有恩,我來報恩,你對我有仇,我來報仇。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永劫以來就在六道中纏縛,不能得到解脫。那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幻夢,都沒有,要覺悟、要清醒,覺悟了,知道人生如夢,六道如夢,一切有為法都如夢,這就覺悟了。覺悟以後就放下了,恩仇都平等了,用平等的慈悲對待所有人,恩怨都平等,都幫助他們。

  下面講「無憂喜悲憤之情」,這個憂喜悲憤是儒家講的七情,七情都是煩惱,這些感情都是執著。有憂,憂就是憂慮,喜是歡喜,悲是悲哀,憤是憤怒,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都是煩惱,都是執著。那佛這些情都斷了,情斷了以後那就是慈悲心現前,對一切眾生平等的關懷。下面講「蓋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浮生是比喻我們六道輪回。佛勸導我們,六道三界都像火宅一樣,我們的生命很短暫,在這裡面要趕緊修道,要求無生,無生就是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這個涅盤境界,小乘裡所說的涅盤,你只要斷了執著你就證得,你就出六道輪回,你就可以說達到不生不滅,出離生死了。但小乘人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他沒斷,所以他出離的生死只是出離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他離不了,所以他還有他的苦,還有他的煩惱。那麼佛告訴他們,把這個分別也放下,把妄念也放下,這就出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才真正是不生不滅,那才是真正的無生,真正的大涅盤。

  這些道理,帝君在當時就已經有聽聞了,因為佛法在民間一點一點的也傳進來,他也聽到,聽到以後生起羨慕之心,仰慕佛陀這位大聖人,很羨慕這種無生的境界。這就是他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遇到佛法他能夠信受,相信和接受,也願意學習。那我們想到,我們今天遇到佛法,也能夠相信、也能夠接受、也願意學習,我們的善根不亞於文昌帝君,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夠真干,真的依教奉行。那麼文昌帝君這是初聞佛理,頭一次遇到佛法,生起想要學習的心。那一世結束以後,這是他第五個故事,叫情動入胎。帝君那一生結束了,這神識飄離了身體,進入到中陰身,這個中陰身,因為他有這個願想要學習佛法,於是就往西方飄去,這是往印度去求法。中陰身他不像人的身體,人身體要靠兩條腿走路,中陰身他是在天空飄的。那麼正飄游,路過了洞庭君山,洞庭君山是在湖南洞庭湖上,在湖心有一個小島,那個小島就是一座山,不大,方圓不足一平方公裡,但是景色非常的秀美。飄到那裡去之後,他就被這些山色所吸引,生起了喜愛的心,結果這種喜愛的心一動,後頭就有很多的故事發生。突然之間就看到有兩位仙童迎面飄來,帝君正在享受著這些山色,覺得非常快樂,無憂無慮的,上面也沒有統治他的君王,自己也沒有身體、肉體的這種制約,真的是沒有任何的控制、制約他的東西,非常逍遙自在。兩位仙童來了之後,就請他來做洞庭君山的主宰,而且兼管洞庭湖水域,做這個主管。

  這個時候帝君就看見有一位女子,這個女子大概三十多歲,大哭著跑來祭拜。帝君他就仔細聽聽這位婦女到底哭什麼,原來這個婦女在哭著說,我的丈夫很不幸,得罪了周厲王這個國君,被厲王放逐到南方,就死在他鄉。因為他被放逐到萬裡以外,都回不來,連他的屍骨都沒有辦法運回家鄉。自己想到丈夫的雙親,膝下還沒有骨肉,自己剛懷了孕,給他先生懷了孕,很希望能夠保住這個胎兒,為自己的丈夫家裡留下骨肉,所以來求這個山川神靈。他的丈夫其實是因忠而獲罪,是因為向周厲王進谏,周厲王是個暴虐的君王,不能夠聽取大臣的建議,所以把這個大臣放逐,懲罰他。

  這位婦人哭得非常的悲傷,祈求山川神靈來護佑她,使這個家有後代,這家也是姓張。結果帝君聽到婦人的這種哀痛的申訴,生起了悲傷的感情,不知不覺眼淚就掉下來。結果這一動感情,發現自己就從天上就墮落下去,一直就落到了這個女人的懷中,自己就一下子不省人事。等到他蘇醒以後,發現自己竟然是一個嬰兒,旁邊有人在歡喜的喊叫,說「是個男孩!」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投胎,出生做了個嬰兒。像這種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遭遇,所謂情動入胎,祖師大德曾經說過,「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到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投生,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們有這種情欲、情愛之心。你看帝君他本來是想要到西方天竺國去拜釋迦牟尼佛為師,學習佛法,結果走到半路,貪愛山水,結果就被留住,做這個洞庭君山的主管。又看到這位婦女來哭訴,生起了憐憫這種感情,結果這種感情也把他拖累了,讓他投胎到人間。這種當然是帝君跟這個婦女有宿世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感應不到一起來。我們這一生跟我們的父母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結的深厚的緣,才感應到一家。那麼遇到這個緣,動心,動心我們就會讓這個緣成熟,投胎了。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要離開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在哪裡?在臨終一念。臨終這一念你是念著阿彌陀佛,對這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麼你這一生決定能往生。怕就怕我們在臨終那一念動了情愛之心,譬如說看到家人,依依不捨的心,或者看到種種境界會生起貪染,這就完了。像帝君,看見到山水生起貪染,見到這位女性生起情愛,那就又回到娑婆世界來了。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真相,要出輪回,要鍛煉什麼?把情執放下,這個身心世界一切我們都放得下,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情執壓住,雖然情執斷不了,但是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住,不要讓它起現行。不讓它起現行是什麼意思?你這第一念動感情的時候,第二念立即用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有這種功夫,你就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阿彌陀佛就能在你念佛心中顯現,接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種方法對我們凡夫來講都可以成功的,只要你真肯干,決定成功,其他的方法就不一定。譬如說修禅,修禅你要出離生死,那你是要真的把情執斷掉,念頭裡都清淨,連第一念都沒有。那個功夫不容易,那真的是斷掉了才行,你伏住都不行。可是淨土宗它方便、它容易,你能伏得住,就有把握往生。伏得住,最基礎的就是只能動第一念,馬上就要轉過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轉得愈快愈好。所以平時訓練自己,那阿彌陀佛就得拼著命念,常常佛不離口,珠不離手,起心動念都想著佛,想著世尊的教誨,不要對任何人、事、物起貪染。

  結果帝君這麼一墮落就落入了人間,出生了,那麼這是第六個故事,底下有不愧孝友,他來到這個人間輪回了。帝君出生以後,他的父親已經過世,他的父親姓張,叫無忌,張無忌。這個張無忌不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張無忌,但是文字都是一樣的,就是那三個字,但是這個張無忌是在周朝的時候。因為張無忌(就是他父親),就是做周厲王的臣子,任保氏這個官職,保氏的職務,保氏就是一種教育的官員,就像我們講的教育部部長這一類的。由於周厲王不能聽信臣子的勸谏,而一怒之下把他放逐到番陽,於是就死在番陽。當帝君長大以後,他母親就帶著他從番陽把他父親的遺骨接回來安葬。

  帝君他那一世的名字叫張忠嗣,這個忠嗣,忠就是忠心耿耿的忠,嗣就是繼嗣、承嗣的嗣,譚嗣同的嗣,這個意思就是繼承父親的志向的意思。所以古人取名那都是有意義的,取了這個名,就是父母對兒女的那種期望,這個名字就是常常提醒他,不要忘記父母的希望。他母親希望他做什麼?忠嗣,就是繼承父親的志向,養父母之志,這是孝順,大孝。等他長大以後讀書,成年了,因為張家他們都是單傳,張忠嗣的祖父就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死了以後就膝下無子,所以張忠嗣也等於是做為祖父的兒子,他祖父也給他取一個名,叫仲,就是人字邊一個中國的中。他的母親,忠嗣的母親,心地非常慈祥,非常有智慧,明察是非,很會教育孩子,一心一意就把孩子教養大,讓這個孩子真正有深厚的德行、學問。後來這個母親也遇到佛法,可見得當時佛法也有陸續傳到中國。據說,這是帝君自己說的,他的母親每天都讀誦《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經三經之一,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對一位皇後親口所述的,對韋提希夫人講的,講的就是極樂世界,淨土法門。他母親晚年就修學這個法門,結果念佛往生,坐化的,真的是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自在往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帝君當時也受到了佛法的薰習。

  當時周厲王已經過世了,他的兒子周宣王繼位,宣王繼位以後就頒诏,讓前朝的臣子,只要是無罪而死的人,他們的兒子都可以做他父親原來的官職。所以張忠嗣就禀承母親的指示,到了京城,登上了一座大石上面去鳴冤,結果宣王就頒诏恢復忠嗣,讓他繼承他父親的職位,也是做保氏這個教育官員,這也是士大夫。確實張忠嗣也能夠繼承他父母的志向,這是孝順父母。當時因為忠嗣還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是叫允思,因為不幸早亡,所以忠嗣是她唯一的兒子。忠嗣後來娶妻生子,長子叫然明,次子叫茂陽,就把這個次子過繼給他死了的兄長做為他的兒子,用這種方式來安慰他母親的心。你看這是什麼?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這是大孝。後來他的祖父也一病不起,忠嗣又自己以孫兒的身分做為兒子來孝敬他祖父,祖父過世了以後,也為他守喪三年。

  張忠嗣這種孝行真的是孝順父母,行友悌之道,雖然兄長過世,但是他還是這樣的敬重他的亡兄,把自己的兒子也過繼給他做兒子。這種孝友的德行感動了鄰裡鄉黨,所以當時很多這些鄰居、朋友都不叫他的本名,直接稱他為孝友,叫張孝友,甚至連他自己原來的名字也都不喊了。所以這使我們想到,文昌帝君他的《陰骘文》裡講的「忠主孝親,敬兄信友」,這是什麼?他真正做到好樣子,文昌帝君本人就給我們現身說法。這是那一世他把忠孝友悌給我們做出來了。安士先生後面有一段按,就是一段點評,點評點到說,帝君他母親先前在洞庭君山祈禱,是拜文昌帝君,因為文昌帝君是君山的山神,帝君受她拜,結果後來投胎做了這個母親的兒子,結果兒子就拜母親。

  這是講到人間的五倫關系,實際上不如佛法講得圓融,因為什麼?前生你看帝君受這位女人的拜,結果來世他做了這個女人的兒子,要拜他母親。所以這五倫是對人間所講的禮法,而如果從三世的角度來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其實人人都是父母,大家是互為父母,互為上下、長幼,所以菩薩永遠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他禮敬諸佛,這是《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跟我們講的十大願王,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這諸佛指的是誰?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這未來諸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都是諸佛,我現在要以恭敬佛那樣子的心去禮敬他們,所以佛法裡講的更加圓融。當然在人間,必須要講求五倫關系,五倫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關系不能亂,這是隨順世間,但是真正菩薩,他是不壞世間法,而他的存心就是一切恭敬。

  好,我們繼續來看底下第七則故事,叫做殛罰YIN神。帝君他那一世結束以後,做了各山的山王,這個年代是在周朝末年。他當時做了所有山川的主宰,就是主管的神明,他屬下山川、水旱、豐凶、妖祥、功過,都要由他來管理。結果他的手下有一座青黎山的山神,叫做高魚生,這是個山神,這個山神很YIN亂,看中了他這山神管轄區域底下的一個民女,這個民女的名字叫做孫滌,結果這個山神就把這個民女的魂抓了,帶走了,就跟她的魂發生了YIN亂。當時在這個山旁邊有一個湖,這個湖叫做白池,白池的龍神,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會有龍神主宰,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龍就主宰這個水的。那白池龍神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就報告了帝君,結果帝君馬上就暗中調查此事,把這個山神跟這個女子的魂都捉拿回來審問,結果後來他們都低頭認罪。於是帝君把女子的魂就送回去,這個時候這位孫滌的民女才蘇醒過來,因為她這個魂被拿走以後,她就一直在家裡昏迷不醒。這種事情我們有時候也能看到,可能一個人他的魂魄沒了,身體還有呼吸,可是好像睡著了,昏迷不醒,休克好幾天,其實就是可能是他的魂走了。

  那我們看到安士先生這裡有一個小注,他說既然可以把魂抓去跟他發生YIN亂,當然也能夠把他的魂抓過去懲罰他。所以你看看,如果一個人造惡,他突然之間昏迷不醒,他的魂可能就被鬼卒抓到地獄裡面去受刑。所以感受苦報是他的魂,不是他的肉體,我們轉世投胎也是這種魂在轉世。因此我們就曉得,佛家講的三惡道、三善道,這六道輪回是什麼東西去投胎?是我們的魂神,是神識。所以造惡了,這神識真的會被牽到地獄裡面去上刀山、下油鍋,受這些處罰,他的感受是真的,一般凡人在世間看不到,不知道他在受極重的痛苦。

  所以帝君把這個案件審理以後,把這個女子送回去了,然後就下令鞭打高魚生這個山神鞭打三百下,而且罷免了他的官職。處罰了以後,然後還得找一個人去接替這山神的職務。神界的這些關系跟我們人間差不多,有人下台,還得有人接替。那麼帝君就想,誰有資格接替這山神的職務?就想到山下有一個剛剛死了的孝子,他的魂神還沒有去投生,還在等待發落。因為他是孝子,很有功德,所以他能夠堪任山神的職務。這個孝子,根據記載說,他曾經為他父親刺血寫《楞伽經》。那我們就想到,佛法真的當時有傳到中國來,雖然是周朝末年,其實有經典流入,那時候《楞伽經》已經有了。當然這是很早的,可能這個《楞伽經》已經失傳了,因為我們現在讀到的《楞伽經》是後人一位譯經師,菩提流支他翻譯的。當時周朝末年,肯定現在我們讀不到,那是最早譯的。這個時候帝君就向上帝寫一個奏章,啟禀上帝,說推薦這個孝子,這個孝子叫吳宜肩,來接替高魚生這個山神的職務,上帝就同意了,於是這個孝子就上任了。從此以後各山的山神都知道敬畏,不敢造次,不能夠隨意胡作妄為。這帝君殺一儆百,警惕這些山神。

  那麼安士先生他有一段小注說,只要在欲界的眾生,哪怕是天道,欲界天有六層,所謂佛法裡講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都在欲界裡頭,所以都有欲望,這欲望就說的飲食男女。山神還不是天道,都屬於一種鬼神道的眾生,當然他的欲望就更濃。一般講,欲望愈重的,他的生活層次就愈低,他的欲望愈輕,他的層次愈高。所以這六欲天裡面,欲望愈淡薄,他所在的天道就愈高。你看像四王天、忉利天的天人,比人間的欲望就少很多,等到了上面四層天,都要有禅定的功夫,只是這個禅定叫未到定,就是還沒有真正得到這種定功,他的煩惱,就是欲望,還沒有完全伏住,這叫未到定。等伏住了,他不在欲界了,他就上升到色界天,甚至是無色界天。所以這個山神他有這些欲望,做出這種YIN亂的行為,我們就可以知道他造作的這些惡業,也要同樣受到果報。

  所以因果報應實際上對所有六道眾生都適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絲毫都不會差錯,哪怕是天人,也逃不過因果。這個因果,不僅是對六道眾生,哪怕是對十法界、對一真法界,對所有的法界眾生,包括佛、菩薩,都適用。只是脫離六道輪回之後,我們就不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為什麼?善惡這都是染業,染業裡面分善惡,淨業?不分別、不執著,這裡頭就無所謂善惡,但是要知道,只要有起心動念,這就有因果。你動一個念頭,這就是因,念頭一起,法界就起了,這個境界現前,這就是果報,因果是同時。這裡我們對凡人講的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那是有個時間概念,實際上時間、空間那都是人的妄念。連現在科學家,你看愛因斯坦都跟我們說,時間、空間是人類的錯覺,根本沒有時空,時空是人的抽象概念,假的,實際上是什麼?時空同時存在,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你起一個惡念,現前當下就注定你有惡報,所以因果是同時的,這叫絲毫不爽。那麼這個因果裡面,最重的就是YIN殺二業,YIN亂、殺生這兩條最重。所以安士先生你看他特別在這兩個方面給我們寫了很多篇幅,寫了《欲海回狂》,寫了《萬善先資》,勸我們戒YIN、戒殺,這是六道輪回苦報的根源。大家有時間最好能夠認真的學習《欲海回狂》、《萬善先資》,要把我們這個苦的根拔除,這樣子才能夠得到解脫。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有講到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集)  2008/9/24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03

 

上一篇:切記每一句話都有因果。不要消自己的善根,斷送自己的慧命
下一篇: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4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