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二規教言論》講記(九)有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宣講於2015年6月7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二規教言論》。《二規教言論》有略說和廣說,今天是廣說。

  在這部論典裡,麥彭仁波切用大樹來比喻人。樹有樹根、樹莖、樹枝、樹葉、樹花和樹果。同樣,人是有標准的。如果不具備這些標准,沒有這些功德,沒有做人的這些原則,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做人的標准中,猶如樹根般的原則是什麼?智慧和穩重。在前面已經講過。此二者是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智慧。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自己都有一些辨別和取捨的能力,這種能力叫智慧。比如,一個人有很多該做的或不該做的,可以說是取捨之處。作為學佛人,更是有很多該做的,有很多不該做的。所謂戒律,“戒”是不該做的,“律”是該做的、要做的。你不迷惑於這些學處,自己能夠辨別,甚至有取捨的能力,這叫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現在很多人沒有辨別的能力,沒有取捨的能力。雖然都想獲得快樂,都想追求完美,但是結果往往都是痛苦,都是不如意的事情,這是因為什麼?沒有其他原因,就是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好好地取捨,若是好好取捨,不會有背道而馳的行為,也不會有背道而馳的結果。

  所以,大家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個智者——具有智慧的人,具有取捨能力的人。這樣就不會給自己帶來這些災難、痛苦,所以智慧很重要!

  第二,穩重。穩重也很重要,人就要穩重。前面講過,不穩重的人很少有功德,即使稍微有一點點功德,也不可能留得住,不可能存得住,功德不會永久的。

  什麼叫穩重?首先自己要有智慧,通過智慧去觀察,一旦做出決定,絕不動搖。比如,你要學佛或者出家,或者准備做其他任何事情,首先都要通過觀察,不能盲目去做。通過觀察後,自己知道“這件事情對自己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利益,自己應當這樣做”,一旦做出決定,就不能再動搖,這叫穩重。如果你總是動搖,什麼事都不會有成功的時候,什麼功德都不會有圓滿的時候,所以不能動搖。

  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下決心、做決定,就不能輕易放棄。自己通過觀察,決定要去做、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也不能放棄,這種不動搖、不放棄叫穩重。

  有些人沒有智慧,他的選擇明明是錯誤的,他的決定明明是不對的,卻也不動搖,這不是穩重,而是頑固!在佛法中,這種人叫剛強難化。穩重和頑固不能混為一談,穩重就是穩重,頑固就是頑固。沒有智慧,就是頑固;有智慧,就是穩重。穩重是一種功德。

  今天繼續講有愧和不放逸。智慧和穩重是樹根,有愧和不放逸是樹莖。如果沒有樹莖,就不會有樹枝,沒有樹枝就不會有樹葉、樹花和樹果。所以樹莖也很重要。

  什麼叫有愧?“愧”指慚愧。人要有慚愧之心,若沒有慚愧之心,這個人無法得到救度,也不可能有任何改變,所以慚愧心很重要。

  人不可能沒有過失,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內心必須要有慚愧之心。佛法裡講忏悔,忏悔的根即是慚愧心。有慚愧心才有真正的忏悔,若是沒有慚愧心,即使你每天念得再多,修得再精進,每天念幾千遍百字明,每天念一百、一千遍《地藏經》,也不是真正的忏悔,你的業障或者過失肯定忏不掉,無法清淨。

  慚愧之心是修法的根本。以前講過,所謂的修行就是忏悔,忏悔的根就是有慚愧之心。你有慚愧之心才是真正的忏悔,否則不會有真正的忏悔。

  你今天有過失或者犯錯了,你知道自己有過失,知道自己犯錯了,心裡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對自己感到厭煩:“我怎麼還會有這些過失,怎麼還會犯這種錯誤。”心裡生起慚愧心:“我不應該犯錯誤,但是我犯錯誤了;我不應該有這些毛病,但是我還是有這些毛病,我什麼時候才能改啊?”如果心裡能有這樣一種不愉快的感覺,有一種愧心,盡管你無法立即改掉這些毛病、錯誤,但是慢慢地一定會改掉的,那時你也就圓滿了。所以慚愧之心很重要。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人要有慚愧之心。如果有慚愧之心,這個人一定會有改變,他的人生會很圓滿。從修行的角度來講,解脫的障礙是什麼?就是業障。若是有慚愧之心,業障會很快消除,成就也會非常容易。

  我們可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慚愧心?也許有些人根本沒有慚愧心,覺得自己已經很好了,已經很不錯了。這叫什麼?這叫傲慢。有傲慢就不會有慚愧之心,有慚愧之心就不會有傲慢。傲慢也有很多層次的定義,我們現在講的是一般層次的傲慢。

  除了佛,誰都有過失,誰都會犯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不知道自己犯錯誤,就還是沒有慚愧之心。連自己犯錯誤、有過失都不知道,這種沒有愧心的人是非常可怕的,這種人不會有改變,不會有成就。作為凡夫,我們怎麼能不犯錯呢?可以說時時刻刻都在犯錯,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應該懷著慚愧心,這樣去做事,去修持,才是正確的。

  以何名為有愧者?即於下等惡劣事,

  極生憂愁厭煩心,此乃二規之妙衣。

  什麼是有慚愧心?“於下等惡劣事,極生憂愁厭煩心”。心裡對這些惡劣的事情感到憂愁、煩惱,非常討厭,非常厭煩。

  我們經常會說“討厭這個”“討厭那個”“討厭這些事”“討厭那些事”。討厭就是不喜歡。若是不喜歡,就不會去做;若是心裡厭煩,肯定會離得遠遠的。可見,慚愧心的力量多大啊!我們真正要斷除這些過失,消除這些惡業,若是沒有慚愧心,哪有這種能力啊?若是沒有慚愧心,哪有成功的時候啊?所以說慚愧之心是很重要的!

  什麼是“下等惡劣事”?從世間角度講,諸如吃、喝、嫖、賭等很多種。

  現在你們看看,什麼叫“吃”?這個“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我們所謂的吃飯那樣的“吃”,吃的是眾生的生命,必須要活的,已經死亡的就不叫“吃”。這就是拿眾生的生命開玩笑,拿眾生的生命讓自己歡喜。一頓飯需要多少眾生的生命啊?這是拿眾生的生命來玩,來尋樂趣。並不是自己沒有吃的,你可以吃蔬菜,實在不行也可以吃三淨肉。為什麼一定要吃眾生的生命呢?難道這樣公平嗎?難道這樣沒有罪過嗎?將來它們會來吃你,你吃一次,它們就吃你五百次;你殺一條命,將來至少要還五百條命。將來還要下地獄感受痛苦,這都不用說了。也許說了你也不明白,你也不知道地獄是怎麼回事。但是將來一定是要以命償命的,這叫天經地義;按照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叫因果。因果不是佛制定的,而是自然規律。大家最好不要吃活物,不要拿眾生的生命來開玩笑。否則,將來你遭受果報的時候就會知道,但是到那時一切都晚了。剛才也講過,如果你實在做不到不吃肉,你也可以吃三淨肉,這樣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大的罪過。

  “喝”是喝酒。當時佛陀為什麼嚴格地禁止喝酒呢?喝酒會令人喪失理智,沒有理智就是瘋子。從前有一個公案:有一個人受持八關齋戒,不能喝酒、殺生、YIN欲。他可能當時沒有自由,有人逼他必須在喝酒、殺生和YIN欲中選一個犯戒。他想:殺生和YIN欲都不好,那就選擇喝酒吧,這個好一些,喝酒肯定沒有那麼嚴重的過患。於是他就選擇了喝酒。結果,他醉酒後,既做了殺生,也做了不淨行,破戒了。這是一個例子。喝酒後會喪失理智,自己一定會在別人面前現丑,一定會做其他的犯戒的行為,既影響解脫,又影響自己的聲譽。

  吸毒、嫖娼等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是極其下等的事情,真正的人不會做這樣的事。對這些事情,內心應當特別討厭,特別厭煩。

  怎樣對待做這些下等事情的人?現在有些人說:“慈悲為懷嘛,我要攝受攝受他。”你現在還沒有攝受的能力,最好遠離,“遠離惡友佛子行”。對於這種人,雖然我們是要發慈悲心,但暫時還沒有能力度化他的時候,應該討厭這種人。有些個性比較強的人,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不能這樣。如果要討厭,就應該討厭這些下等事,討厭做這些下等事的人。討厭、遠離、不喜歡、厭惡。一想起這些事情,心裡就厭煩;對做這些事情的人,比如在外面吃喝嫖賭的人,要厭煩、討厭、遠離。若是你真有度化他的能力,自己有一定的智慧和定力,那就可以接觸他。文殊菩薩曾經就接觸皇宮裡的那些人,和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後來把他們都度化了。如果你有這樣的能力,行啊!你有這樣的能力嗎?沒有!最後把自己都陷進去了。你拉不了他,反而被他拉下去了。所以在沒有能力的時候,還是遠離好。

  從出世間的角度,站在佛法的角度講,“下等惡劣事”就是殺盜YIN妄等。做殺生、偷盜、YIN欲、妄語等這些事情就是犯戒。

  殺生。現在很多人打蚊子、打蒼蠅,一點都不在乎,這都是殺生啊!甚至還有的人殺害他人,殺害其他眾生的生命。你看看自己,反觀自己,你的生命對你來說多珍貴啊!你的生命對你來說多重要啊!同樣,對包括蒼蠅、蚊子在內的每個眾生而言,自己的生命都是最珍貴的;對它們來說,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你那樣輕而易舉就把它拍死或毒死了,這就是殺生,將來要遭受果報的。

  妄語。妄語就是欺騙他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通過欺騙的手段,承辦一些事業。這樣做不會有什麼成就,即使有了成就,也是暫時的。妄語有很多種。通過欺騙的手段,獲取利益也是一種妄語。如果你現在騙他,將來他就來騙你。

  現在很多人都容易上當受騙,這是什麼原因?你前世欺騙過他人,欺騙過眾生,所以今生就要感受這種果報。這是因果。

  欺騙,也是心裡的一種意念。如果你沒有這種心,不叫欺騙。有想欺騙他人、想忽悠他人的心,就是欺騙。現在很多做生意的人認為,若不使用欺騙手段,能做生意了嗎?能混下去嗎?能!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方法,做生意也有自己的行規,按這個行規去做,按這個方式去做。不要有不好的念頭:“我怎樣才能騙到他?”“我怎樣才能忽悠到他?”不要有這種想法,不要有這種念頭。如果沒有這種不好的念頭,就不叫欺騙。就是意念嘛,不要有這些惡念。

  此外,還有一些犯戒的行為,不正當的行為。對這些行為有一種厭煩心,特別不喜歡,這叫有愧,這種人就是有慚愧之心。

  大家現在應該都懂了吧?世出世間都有很多下等的行為,比較惡劣的行為,對這些行為不喜歡,心裡厭煩,這叫有慚愧心。

  我們犯錯誤時,首先要明白自己是怎樣犯錯誤的,觀察自己的動機,再觀察自己的行為。如果動機不好,不清淨,就應該慚愧。如果行為對自他帶來了傷害,行為不好,就應該忏悔。

  這些下等的行為,比較惡劣的事情,都會給自他帶來傷害。吃喝嫖賭,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傷害。你做這些事情的同時,在染污自己的相續。相續被染污很容易,但是要恢復清淨卻非常難。染污自己相續的同時,也傷害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只有害沒有利,身心都會受到傷害。這還只是暫時的果報,以後更不要說了,還要墮落,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不僅如此,你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也傷害了他人。你讓別人做這些不正當的事情,他人也染污了相續,傷害了身體,身心都受到傷害。而且他人也造了惡業,將來也要遭受痛苦。

  佛講過,樂著造,苦著受。造業的時候是樂樂呵呵地做,將來遭受果報的時候,就得哭著受——哭啊、喊啊,忍不住啊。那個時候就晚了,沒有用,活該!不要這樣。

  此處主要講什麼叫慚愧心。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若與眾多士夫中,遍身沾滿不淨物,

  裸體行走非為恥,然此無愧真羞恥。

  此處是以比較的方式進行說明,這樣容易理解。很多人都會說“羞恥、羞恥”“這個人不知道羞恥”……什麼是真正的羞恥之心?若是沒有慚愧心,才是真正的羞恥。

  在大庭廣眾面前裸體,全身沾滿了不淨糞,這樣行走,人們都會替他羞恥,肯定都會說“這個人怎麼不知道羞恥呢?”其實,與無愧者比起來,這不算什麼。

  不淨以水可洗淨,裸體著衣可嚴飾,

  無愧沐浴不得淨,著上妙衣亦不美。

  “不淨以水可洗淨”:若身上全是不淨糞,洗個澡、沖個涼就干淨了,就沒有事了。滿身都是不淨糞,身邊人看都不肯看,捂著鼻子遠遠地躲著,進澡堂好好地洗個澡,就沒有事了,那些人仍然喜歡你,追隨你。

  “裸體著衣可嚴飾”:若沒有穿衣服在外面跑,人們肯定覺得這人是瘋了,肯定都躲得遠遠地,肯定會說“不知道羞恥”。沒有事,一會兒打扮打扮,穿一些比較華麗的衣服出來,一樣有誘惑力。

  與無愧者比較而言,這些都不是什麼羞恥的事。

  “無愧沐浴不得淨,著上妙衣亦不美”:若是你沒有慚愧之心,自己有過失、犯錯誤了,卻不知道忏悔,這種人就沒有辦法了。洗也洗不淨啊,穿再好的衣服做裝飾,也沒有用。

  有些人天天洗洗刷刷,覺得自己很干淨。但若是你沒有忏悔之心,那還是不干淨。即使天天洗浴也沒有用,還是洗不干淨。

  有的人穿著華麗的衣服,戴些昂貴的裝飾品,覺得自己很有派頭似的。其實若是沒有慚愧之心,還是不夠莊嚴,不夠美麗。

  如果有慚愧之心,即使穿得再破也沒有事,你還是個端正好看的人。有慚愧心的人,即使長得再丑,穿得再破,看著也舒服,心裡也歡喜。

  一個人如果有慚愧心,即使顯得再髒,好像一輩子都沒洗過澡似的,看上去傻傻的,也沒有事,看著也很順眼,很喜歡。真的,在藏地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有很多成就者,一輩子都沒有洗過澡,穿的衣服也特別破,又黑又丑。但是人們都喜歡接近這種人,和這種人在一起很舒服。相反,有些人白白嫩嫩的,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接觸起來卻令人生不起歡喜心,看不習慣。

  盡管有些人從外表上看很干淨,很美麗,但是卻沒有慚愧心。我不知道愚者對此的看法是怎樣的,但是以智者的標准來看,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應該有慚愧之心。

  真的,人低調點兒,處處反省自己,這樣是不會錯的。你不用裝,也不用跟別人攀比。現在人都愛攀比。今天一個人用的何種化妝品,明天自己非要買那種化妝品;後天又有一個人買了另外一種化妝品,自己又要去買那種化妝品,化來化去,還不如平平淡淡的,不如內在有慚愧之心。

  有些人因為有慚愧之心,所以很低調,很謙虛。謙虛是一種功德,低調也是一種功德。尤其是作為一個學佛人,不能貢高傲慢,這是一切成就的障礙。

  此處講,不洗澡沒關系,沒有華麗的衣服也沒有事,有慚愧之心就OK了。這是通過比喻來說明慚愧心。

  下面是展開講。

  利濟恩人不報恩,作害仇人不追蹤,

  心頭茫然無所措,此等即是無愧者。

  “利濟恩人不報恩”:無有慚愧心的人,對有恩於自己和利益於自己的恩人沒有報恩心。

  對恩人,我們應該永遠不能忘。一個好人,別人利益過他一次,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回報這個人。回報的時候,他要回報一百次,乃至兩百次……人要知恩報恩,要知道別人對自己有恩,只要有機會就要報恩。但有的人不知恩,更不去報恩,甚至會恩將仇報。這種人不是好人,也稱不上是人,看似是人,實際上不是人。

  父母對我們有恩,上師善知識對我們有恩,很多幫助過我們的人對我們有恩。這些恩德都不能忘。若是有機會,有能力,就要報恩。要報答父母的恩,報答上師善知識的恩,報答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的恩。

  有些人忘恩負義,就是無愧者。

  “作害仇人不追蹤”:對處處與自己作對,處處傷害自己的人,沒有任何追蹤,還跟這種人好。如果你真正有慈悲心,真正以利他心去接近他,也可以。但有些人不是這樣,即使知道對方是傷害自己的仇人,還是跟著他跑。這是不是因為他太慈悲,忍辱修得太好了?不是!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忍辱,更不知道什麼叫慈悲,懂嗎!人當中就是有這種人,就是不知好歹。我們有一句諺語,“不知道給喝的是茶還是尿”,說的就是這種人。有些人給他喝尿和給他喝茶都一樣。給他喝茶沒什麼關系,給他喝尿也沒什麼感覺。這樣的人也不是好人,這種人沒有慚愧之心。這主要講的是人規。

  按佛法的角度講,佛菩薩也有忿怒相,該懲罰的懲罰,該制止的制止。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很多嚴格的戒規,對弟子有很多嚴厲的懲罰。我們有一句諺語“表現比較好的人就要贊歎,如果不贊歎,他就會心灰意冷。對經常犯戒,經常做些不如法行為的人,要嚴厲的處置,否則,他就會越來越猖狂。”所以這些都是有必要的。佛菩薩的內心都是慈悲的,但是顯現上有忿怒,也有寂靜。該忿怒忿怒,該寂靜寂靜,這是必須的。

  什麼叫有攝受弟子的能力,什麼叫有度化眾生的能力?就是該忿怒的時候忿怒,該寂靜的時候寂靜;該表揚的表揚,該呵斥的呵斥;該贊歎的贊歎,該批評的批評。否則,對表現好的人不贊歎,對表現不好的人也不批評,這就亂套了。作為一個領頭人,必須要這樣。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也是必要的。但是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為了他人。無論是批評還是處置,也是為了他好,是為了大家好,不是為了自己好。

  不論是按世間的角度來講,還是按出世間的角度來講,都應該要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要知道什麼是恩人,什麼是仇人。

  “心頭茫然無所措,此等即是無愧者”:一個真正的人,他知道功德的殊勝,就會去追求功德;他知道對自己有利益,就會去追求利益;他知道有很多過失,就會想盡辦法遠離過失;他知道有很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他肯定會想盡辦法躲避。人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追求,也有很多事情是要躲避的。但是有些人天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沒什麼追求,這就是混日子,也是沒有慚愧之心的人。但是,現在的人卻把這種狀態當做是一種修行,認為自己一切放下了。這叫放棄,不叫放下。放下不是放棄。你真正放下的時候,不會放棄。

  人怎麼能沒有取捨呢?在諸法的本體上,從自性的角度講,都沒有;但是在諸法的顯現上,從因果的角度講,都是存在的。現空不二嘛!我們經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也就是說萬法在體上空,但是在相上都不空;在體上是沒有取捨的,但是在相上仍然有取捨。

  蓮花大士師講過“見解比虛空高,但是取捨因果比面粉還要細”。即使你的境界再高,但取捨因果是不可松懈的。境界越高,取捨因果越細。現在有些人說自己的境界高,自己已經超越了,自己已經大自在了,然後無惡不作。有些無明的人、沒有一點智慧的人,把他們當做成就者,跟隨他們。真的,這叫以盲引盲,這都是害己害他!現在漢地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很多自稱“成就者”卻無惡不作的人是從藏地這邊過去的,這些是什麼大成就者?正如蓮花生大士所講,見解比虛空高,取捨因果比面粉還要細。

  佛在《般若經》裡講:現即是空,空即是現。顯現即是空性,空性即是顯現。從空性的角度來講,都沒有;但是從顯現的角度來講,都有。若是最終都沒有,叫斷滅,那是墮落。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有正知正見。

  取捨因果永遠是第一位的。我講加行的時候跟大家講過:外道也講空性,佛法裡也講空性,二者有何差別呢?佛講的空性是在因果的基礎上講的。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先講因果,再講空性,因果和空性是互不障礙的,因果理和空性理是圓融的,也就是一體的。而外道講的空性是單空,沒有講大空性,他講不出來大空性。佛講的不是單空,講的是大空性。諸法是空的,但是因果不滅,因果是不空的。這到底是空還是不空?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這是什麼意思?對於一個不明白的人而言,他覺得這似乎不是一個正常人說的話,好像是一個瘋子說的話。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的見聞覺知都是不正確的。若是我們的見聞覺知是正確的,那就不是超越的,不是究竟的了。

  佛講,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識都是錯覺,都不是正確的。所以,若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來衡量,那肯定都是不對的。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這不是相互矛盾嗎?確實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錯覺,它們的所見都不正確,不究竟。而諸法的究竟實相就是如此,是超越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取捨因果。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有好事和壞事。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然後要去取捨,盡量去做好事,盡量去斷除不好的事情。從佛法的角度來講,有善有惡。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然後要去取捨善惡,行持善法,斷除惡業。佛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不這樣做,你就不是佛弟子,你也不是修行人。所以取捨因果永遠要放在第一位。

  世間有很多人,什麼也不明白,不明白取捨之處,也沒有任何取捨,天天如此。我們學佛人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看似在學佛,看似在修行,其實還沒有找到真正的目標與方向,仍然是盲目的。你找到目標了嗎?你找到方法了嗎?沒有啊!如果你真正找到了方法和目標,還會這樣漂浮不定嗎?你這樣漂浮不定,就說明你還沒有找到目標,還沒有找到方法。如果找到了目標和方法,這個人肯定會很穩重,盡管學修有精進的時候,也有不精進的時候,但是他不會漂浮不定。這樣的人就是無愧者,沒有慚愧之心。

  大家看看吧,把佛法當鏡子,把我剛才講的這個偈頌當鏡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是有愧還是無愧?看看自己的相續中有慚愧心,還是沒有慚愧心?佛法、這些教言,是要拿來對照的,當鏡子照自己。

  雖受惡語不顧忌,有利之語不願聞,

  善妙德行無希求,此等亦是無愧者。

  “雖受惡語不顧及,有利之語不願聞”:說一些他的過失、壞話,他絲毫也不在乎,什麼事也沒有一樣。是不是真正得自在了?不是。說一些對他有利的話,他也不願意聽。

  說壞話,他也不在乎;說好話,他也不聽。這種人一意孤行,也是無愧者。

  當對他說過失等惡語時,對於一個剛學佛的人來說,如果他在乎這些話,他肯定會注意,會改正。如果自己不在乎,就沒有辦法了。別人說他,他不在乎,也不管,這種人沒有辦法改變。

  當別人所說的話對自己有利,就要聽,誰說都應該聽。佛講“依法不依人”,而現在的人都“依人不依法”。很多人就看這個話是誰說的,卻不看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對自己有沒有利益。若是有名氣的人說的,就行;若是沒有太大的名氣,根本不在乎。這是一種過錯。

  國王寶庫裡的黃金是黃金,乞丐鞋墊裡的黃金也是黃金啊!若認為,這個黃金是從國王的寶庫裡來的,就收起來了;這個黃金是從乞丐的鞋墊裡來的,就不要了,扔掉了。這個人多傻啊!只要是黃金,都一樣啊!

  真的,現在的人都有這個毛病。佛當時為什麼強調“依法不依人”呢?就是這個意思。佛當時說了,若是沒有道理,對自己沒有真正利益,即使是佛說的,也不用聽,不用接受。若是有道理,對你有利的話,即使是乞丐、殘疾人或一無所有的人說的,也要恭敬,也要接受。這是佛的親口教言,但是有些人就是不聽。

  “善妙德行無希求,此等亦是無愧者”:有很多仁義道德,他也不希求,對這些沒有興趣,不追求,這也是無愧者。

  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有很多功德。若對這些功德既沒有希求心,也不去爭取,這種人叫無愧者。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若是,那你也是個無愧者。

  洩露極為隱密語,令諸信賴者灰心,

  雖成應供亦不思,此等亦是無愧者。

  “洩露極為隱密語”:誰都有秘密,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秘密,一個團隊有一個團隊的秘密。這些秘密不能輕易洩露,否則,也是無愧者,屬於沒有慚愧心的人。

  佛法裡也有很多秘密。比如密宗裡面有很多要保密的。為什麼要保密呢?因為要看眾生的根器。若是你有這個能力,知道這個眾生能接受這個法,是這個法的根器,那麼你就可以說。否則你隨便講,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會傷害他。不僅密法如此,講空性也是這樣的。以前佛講空性時也是很保密的,因為很多阿羅漢接受不了。後來有些阿羅漢聽到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甚至吐血而亡。你看,多嚴重啊!

  有些密宗裡的修法是要保密的,比如說大圓滿正行。它不可能公開傳授,因為很多人不是大圓滿的法器。若是給誰都講大圓滿正行,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為什麼呢?現在有很多修大圓滿正行的人,大部分都會墮入那種無想、無記的狀態,因為他沒有見解,若是什麼也不想的枯坐,就是無想,即使是真正入定了,真正進入狀態了,那也是無想的狀態。

  為什麼不輕易傳大圓滿正行呢?怕眾生落入無想的狀態。大圓滿是慧中修定,先讓你明白,再讓你安住。若沒有明白就安住,你容易墮落。這樣的情況有很多。

  此外,我們的僧團等學佛團體,也都有要保密的事情。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讓你保密就要保密,這是有必要的。有些好事需要保密,否則,容易出現違緣;有些壞事也需要保密,否則,會傷害更多人,會染污更多人的相續。

  現在有些人特別愛傳這些不好的事情,山上出現了一點點不如法的行為,第二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是誰傳的?都是你們傳的,有必要嗎?你看,多數人心裡都生煩惱了,多數人心裡都生邪見了。這都是你造成的,都是你一個人造成的,是你一個電話造成的。你為什麼要傷害這麼多人呢?為什麼要染污這麼多眾生的相續呢?

  現在人都有這個毛病,好事不願意傳,壞事傳得特別快。沒有必要吧。這樣做只會染污眾生的相續,你告訴他,他就生煩惱,他就生邪見;你告訴她,她再告訴他,都生邪見,都生煩惱了,這不都在染污相續嗎!這是誰造成的?這是你造成的。第一個電話是你打的。真的,有必要麼?

  之所以保密,不就是為了眾生嘛。並非我們這裡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要保護眾生的相續。有些人對佛法有信心,對僧眾有信心,你這麼一個舉動或者你這麼一句話,就令一些眾生開始生邪見,開始生煩惱了。這是斷他人的慧命,斷眾生的慧命。如果我不說,你肯定不知道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假使今天你在這裡殺了一百頭牦牛,這個罪過嚴重不嚴重?非常嚴重,罪過非常大!但是跟剛才那種行為相比,不算大。剛才那種行為罪過更大!因為這是斷掉了眾生的慧命,染污了眾生的相續。即使你沒有傳給太多的人,只傳給了一個人,若這個人因此而生煩惱或是生邪見,你就傷害了他。你以為“我們兩個關系很好,是密友,我得跟這個人說一下。”你覺得自己對他好得什麼都不需要保密似的,實際上你在傷害他。有必要嗎?

  讓傳的不傳,不讓傳的就傳;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你們自己看吧,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因緣個人了。這都是造業,將來是要承受果報的。

  需要保密的,讓你保密的,你就要保密。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有很多要保密的。一個家庭有要保密的,一個團隊也有很多要保密的,該保密的就要保密。朋友、道友之間也一樣,何種事情讓你保密,你當面說:“行,放心吧,沒事,絕對不往外傳。”沒過一個小時就開始往外傳。一傳十,十傳百……你覺得他不會往外傳,你就跟他說;他覺得他不會往外傳,然後跟他說;他再向下一位傳。這樣人人都知道了。

  無論從世間的角度還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該保密的要保密,不該說的不要說。所謂“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我們現在還不會說好話,那就別說話。我們都不會說好話,如果會說就可以說,二十四個小時不停地說也可以,只要你自己不累就可以說。

  什麼叫會說好話?就是《二規教言論》的這些內容。如果會說這些話,你就可以到處說,可以不停地說。如果不會說,那就別說了。真的,口業很容易犯。

  “令諸信賴者灰心”:人家信賴你,依靠你,你卻欺騙他,讓他心灰意冷,這種人是壞人,是無愧者。

  無論從世間還是出世間的角度來講,都一樣不能讓信賴自己的人、依靠自己的人心灰意冷。在世間,你不聽父母的話,不做父母希望你做的,就是讓父母失望,讓父母心灰意冷;在出世間上,你不聽上師的話,不做上師讓你做的事,就是讓上師失望,讓上師心灰意冷。

  無論是父母還是上師善知識,內心都是慈悲的,不會怨你,不會恨你。但人心都是肉長的,誰都會有心灰意冷的時候。你以為“上師善知識是大成就者,永遠是慈悲的,肯定沒有事”……他的心也是肉長的,怎麼能沒有事呢?

  此外,對比較信任自己、依賴自己的人,也不應該讓他們心灰意冷。朋友之間,道友之間相處要注意。很多人剛開始吃穿都在一起,時間一久就出現問題了。我講過,彼此相處要不近不遠,但是有些人不聽,過段時間就開始鬧矛盾了,過段時間就開始出問題了。

  都是同修道友,都是一家人,沒有什麼近、遠之別,都是一樣的。龍欽巴大士在《三十忠告論》裡講過: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太近了不好,太遠了也不好,保持距離。距離才會產生美。距離不是要遠離。保持距離,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雖成應供亦不思,此等亦是無愧者”:得到別人恭敬和供養的時候,更要小心翼翼,不能飄。

  我的上師也是這樣的,對弟子既有贊歎,也有批評。如果不打壓,有些人就要飄,一飄就要犯錯誤了。得到別人的恭敬和供養的時候,更要小心翼翼,不能有一點兒飄。

  有些人稍微得到一點點別人的恭敬和供養的時候,就開始飄了,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了,好像一夜間成菩薩、成佛了似的。哪有啊!這個時候更要反省,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這樣會穩穩當當地功德圓滿。否則,肯定會摔倒。若是在高處摔倒,會很危險。所以越高越要注意,不能讓自己摔倒。

  你們很多人就有這種毛病,受到一點點表揚,就開始驕傲了,取得一點點成績,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不能這樣,你考上輔導師了,有什麼啊?沒有什麼!甚至於你考上了堪布(堪姆),也沒什麼。看看自己的內心,若是你內心沒有煩惱,沒有習氣,也許還可以。若是你內心還有煩惱,還有習氣,說明你還是個凡夫啊!

  凡夫的標志是什麼?就是有煩惱,有習氣!你還是個凡夫嘛,你飄什麼啊?考上輔導師也沒有什麼,考上堪布也沒有什麼。主要是看看自己內心的境界,看看自己真正獲得的功德有多大。

  其實,功德越大的人越低調,飄的那種人肯定沒有功德。如果有傲慢,就沒有功德;若是有功德,他不會傲慢的。什麼是傲慢?有看不起的人,有看不慣的事,這都是傲慢。你有沒有看不起的人,有沒有看不慣的事?如果有,就是傲慢。

  有什麼看不起的啊,都是一片凡夫,誰看不起誰啊?只要是凡夫,就都是平等的。有什麼看不慣的?世間的這些事情都叫瑣事,能有什麼好的?都是平等的,哪有十全十美的?覺得“我做的好,他做的不好”,那有什麼?都是平等的。只要是瑣事,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的。

  以前上師就這樣調伏弟子。當時喇榮人不多,不到一千人吧。上師有兩位弟子,當時的學習成績特別好,很多人都特別羨慕這兩個人。後來上師怕他們有違緣,讓他們掃大道。那個時候喇榮沒有廁所,就讓他們掃大道,就是要對治他們的傲慢心。一旦生起傲慢心,這個人就完了,真正的功德就沒有機會再產生了。

  我有時候也是要打、罵一些人,就是怕他們有傲慢心。也許你們覺得“這個人這麼凶,這麼狠啊”。不凶能行嗎?這都是有必要的。

  以上所講的這些都是無愧者。大家要看看自己,是個有愧的人,還是無愧的人?在自己的內心中,有沒有慚愧之心?

  《二規教言論》裡講得很清楚,這都是標准啊。大家要用這些標准考量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個有愧的人還是無愧的人,才知道自己內心中有沒有慚愧之心。講得多好!雖然這裡講的都是人規,但是對學佛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小看這部論典,一定要重視,這樣對大家會有很大的幫助。

  做人是基礎,如果沒有人規,哪來的聖規啊?如果沒有世法,哪來的佛法啊?做人是基礎。大家要先把人做好,在這個基礎上,再做菩薩,再做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

  《二規教言論》講記(九)

  1、什麼樣的人是有慚愧的人?

  2、洩露秘密有何過失?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學佛就要修最大,最殊勝的福報
下一篇:達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因果不虛(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