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破解“佛經密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黃威南

  (這是為我家附近流浪的小狗“奶茶”寫的,願將功德回向給他。所以用了一個與他的名字諧音的筆名“”耐察“)

  前言:

  一位年紀比自己大的佛門同修在一次佛教寫作的交流場合中,提了一個問題:“常看師兄的文章,對於您引用佛經,並加以生活化描述的寫作法,讀來合情合理,覺得容易吸收、接受…是否請您談談關於佛經如何與生活結合?您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他的學問、資歷,特別是在華文方面,都在自己之上;同時,他也是活躍於一個國際佛教慈善團體的執事人員,自問只是因為信仰和興趣而自學寫作、自己摸索閱讀佛教經典,實際體驗後,再寫下習作敬呈大眾指正的我,自己覺得需要向他學習的有很多、很多,本來不敢回答,但是有感於他的懇切,便以一種回答“考題”的恭敬心情,以及老實報告自己學習心得的態度,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大略陳述了自己學習和寫作的一些經過。

  回來後重讀一篇佛使尊者的著作:《生命之囚》,寫下了本文。

  〈正文〉

  佛經浩瀚,數量非常龐大。對於生活繁忙的現代人來說,即使只是將所有佛經逐一浏覽一遍也很不容易!更何況還有特定的佛門術語以及文言文的隔閡!

  若是您曾閱讀過佛經原典的話,那麼,可能您還會發現:佛經的原記錄者及後來的翻譯者眾多,風格多樣化,題材和表達方式多姿多彩-有時看起來還似乎彼此互相矛盾-在這一篇經文與另一篇經文之間,其中所敘述的內容似乎讓人越看越迷糊!

  佛經的口述、記錄及流傳、翻譯的過程跨越悠遠的時空,古今語義的變化,以及生活習慣的變遷…等等原因,都成為我們理解佛經原意的障礙。

  佛經,對許多人來說,就像是用密碼寫成的秘密文字,無從解讀。

  如果說,在閱讀這些經典之前,我們能夠把握整個佛陀教育的核心,那麼,在閱讀佛經時就會有脈絡可尋,不至於迷失方向。對於沒有太多時間去閱讀大量佛經的人,也可以輕松地掌握佛法的重點,然後再通過實行而有效地獲得學習佛法的好處。

  有一次,佛陀正在樹林中與一大群弟子聚會討論佛法。一陣清風吹過,落葉紛紛,灑落滿地。此時,佛陀蹲下身、彎下腰,用手撿起了一把葉子。

  然後,佛陀環視周圍的弟子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請您們大家說說看,究竟是我手中的葉子多呢,或是整個林間大地上的葉子多?”

  答案非常明顯,大家自然是毫不猶豫地回答了佛陀:“世尊!當然是大地上的落葉遠遠要比您手中的葉子多得太多了!”

  佛陀點點頭:確實是如此啊!然而,佛陀問這個問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世尊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佛陀說話了!他說:“我所未說的法有遍大地的葉子那麼多,而我所說法只有手掌中的葉子這麼多…”實際上,只需要掌中那一點點葉子那麼多的佛法就已經足夠我們解脫苦惱、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了!我們需要掌握的那“幾片葉子”就是佛陀教誨的“核心”。也就是我們破譯佛經“密碼”的“解碼器”。

  在《生命之囚》一書中,佛使比丘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不執著”。

  -這就是破解所有“佛經密碼”的鑰匙。

  佛使比丘解釋說:“upadana(執著)雖只是個簡單的字,但卻最為重要,因為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根除執著,進而解除苦。請大家務必了解斷除執著就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核心,這在每一宗派都可發現得到。上座部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禅宗、西藏佛教也好,或任何你所喜歡的宗派都好,他們只不過在名相、外在儀式或修持法門上有所不同罷了,其實就本質而言,同樣都是為了斷盡執著。”

  因為執著,我們不自在;因為執著,才面對困境;因為執著,所以受苦。“不執著”就是突破、解脫之道。

  提起衣領,整件衣服自然隨之而起,掌握佛法的綱領-核心,在閱讀佛經時就能理解經文中種種說法的意趣。知道“不執著”才是我們修學的目標,也就不會將兩種不同形式的儀規或法門視為沖突、矛盾,而在其中起門戶之見。

  佛使尊者勸慰我們:“不必因為無法研遍佛教各宗派的教理而感到憂傷、沮喪或焦慮,別給自己找麻煩。假如你無法到西藏、斯裡蘭卡、緬甸、中國或其他地方研習佛法,也不要感到憂慮,那只是浪費時間罷了。因為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去除執著。如果要說上座部、大乘、禅宗、西藏及中國佛教之間有什麼差異的話,也只是外表、外相或儀式的多少不同罷了。佛教的真正核心其實處處都相同,那就是執著的斷盡。所以不必因為無法研究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感到悲傷或不足,只要全心修習斷除執著,那就夠了。”

  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解除我們所面對的困境,熄滅我們所承受的苦惱:突破自己、化解煩惱。不論使用那一種語言或借助何種形式,目的的達到才是我們應當關切的重點。

  學問的高低、學識的淵博或淺薄與學佛是否能有真實成就並沒有必然的關系。我們是否能解脫苦惱在於我們是否能放下執著。飽讀經書也許能讓我們炫耀一番自己的佛學常識,但是,唯有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經文或聽聞到的佛法在自己的身上實際運作,才會有真實的學佛體驗。

  佛使比丘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佛教的本質,他說:“如果想要像專家一樣研究大乘佛教,就得研習梵文,但你可能學了一輩子仍然一無所知;或為了想好好地了解禅宗而去學中文,但耗盡一生學中文,到頭來還是不懂什麼是禅宗;若想了解西藏密教金剛乘,那就必須學藏文。只是學習這些語言,就要花上你將近一生的時間,但仍然無法真正了解任何東西,也無法進入佛教的核心。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相,人們卻把它當成‘新發展’(new development)。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只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了解佛教的本質了。”

  也就是說,學佛的過程其實就是放下執著的過程。這才是“學佛”。

  身為一位泰國僧人,佛使比丘就地取材舉例說:“其實單單上座部佛教,便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光是修習禅定就有許多法法門,例如:觀察腹部的起、伏,或持念 Samma Araham(正阿羅漢)及 Buddho、Buddho(佛陀、佛陀),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法門。但只要方法正確,必定能斷除執著。”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這段話:不管杯子的形狀或杯面上的圖案有什麼不同,最重要的是杯子裡盛的白開水。這才是我們口渴時需要用以解渴的必需品:白開水。裝水的杯子可以不拘形式。因為,白開水才是我們所需要的;解渴才是我們的目的。

  偏離了目標,我們可能成為語言學家,也可能獲得博士學位,或者贏得許多羨慕的眼光和如雷的掌聲,但是我們卻無法解決自己生命的苦惱:空虛、恐懼…依然糾纏著我們。

  佛使比丘說:“如果不能斷除執著,就無法契入佛法的本質,那項法門也就毫無益處了。為何不對‘斷除執著’(或者用比喻來說,對“摧毀囚牢”)產生興趣呢?……”

  各種觀念和知識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很多時候,這些“工具”卻成了困擾我們、甚至鞭撻我們,令我們受苦的“囚籠”或“刑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我們將自己局限、困處在某些觀念或知識裡面,將自己團團圍住,動彈不得。

  因此,佛使尊者要特別提醒我們:“正確地說,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之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典故很多人都聽過,“遇事煉心”的教言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都耳熟能詳-這些說法都是在提示我們:是我們自己在執著,所以放下執著也必須在我們自身上去實踐!          

 

上一篇:學業,道業與事業的相應狀態?
下一篇:善用愛情成大悲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