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對教義的誤會
佛法高深圓融,博大精微,宗派林立,佛經卷帙浩繁,古文辭意艱深,佛教專用的名相術語特多,又因佛經是記載釋尊四十九年內,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講解佛理的意義與事實,因人而教,因時而教,因地而教;但此並非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只一個,而說法不同,入手不同,觀點不同,著重點不同,讀經者自難免感到困惑。
佛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又說:“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世間的真理本來如是,也永遠如是,與佛說法與否,或與人是否接受佛法,根本無關。釋尊不過啟發說明世間有真理和如何能達到求真理的途徑。
各人環境不同,觀點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資質不同,雖真理則一,而探索真理的途徑可能不同。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於此理。
各種宗派,因對象的不同,內容懸殊,沖突自屬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仍不變異。於是一部份人誤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雲,究何所事。實則因其自身觀點不對,而致誤解佛法;又或所遇見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沖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兩派,就是一例:
重自力派:重自力派如禅宗,輕外表而重內心,曰:“修證在一心”,謂學佛不艱難,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重他力派:重他力派如淨土宗,不但信仰釋尊,而且信仰佛所說的經,及佛所口述的其它佛國境界,如西方極樂世界及無量壽佛等,因而有許多形式的修持,希望獲得彌陀的攝受而往生。
以上兩法雖異,而最終目的則相同,只可說其方法及出發點不同,修學的對象不同。舉一例說明:在鄭州,有人問你去北京往哪個方向走,你答往北走。在哈爾濱,有人問你去北京往哪個方向走,你答往南走。從此點看來,不可誤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說法為不合理,也不可窺某一宗的理論而誤解之為佛法全貌。
佛法惟其微妙,則難於領悟;惟其高深,則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各種經典的說法有時不同,用意也不同,要想在言捨萬象、字包千訓的佛經中找出點頭緒來,實在是難乎其難。
若不總覽多卷,勢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數千卷,究應先由何卷入手,選閱那幾卷,即或已選出,真意能否領悟,也成問題。
於是有人說:佛學深奧,大智者始能問津,我們不敢過問。這也是一種誤解。常人一看佛經多至數千卷,自起畏難之意。實則佛理不多,任讀幾種,就可以通達,在乎人有無深究的心。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最純樸的村婦,最敏慧的學者各有其門而入,絕非難事。以一村婦而需閱讀數千卷則難,用其誠心與恆心體證則易。以一敏慧學者,閱覽數千卷則易,然欲其先不求理而作種種儀式專心體證則難。所謂難者,是因為選擇的方法不對,非佛法本身的難易。富貴如歷代君王,多學如哲人碩士,淺學如不識字的禅宗六祖,學佛而能精通者不乏其例,近代中外學佛者更何止千萬,可見學佛不會太難。
佛教教義的宗旨和精髓是十分注重和強調修身養性、注重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淨化人們的心靈,強調眾生平等觀,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友善仁愛,追求人與自然妙融為一、和諧發展,而在根本上反對大力鼓吹和刺激撩撥人心中的低俗的感官享受和自私虛榮。
一些人則誤解了佛教教義中的某些思想精髓,從影視劇、文藝作品中隨便撿了幾句,就這麼講,那麼說,結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最普遍的,如:“四大皆空、一切皆空”“人生是苦”“出世間”等,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
(一)“四大皆空”,四大,一般人理解為酒、色、財、氣,這是完全錯誤的。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類構成物質的元素。地大指堅實性的固體,水大指濕性的液體,火大指熱量,風大指流動性的氣體。宇宙間一切物質都是由這四大類元素構成的。如人體也是由四大構成,地大是骨肉,水大是血液等體液,火大是體溫,風大是呼吸的氣體。四大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說“四大皆空”。
“一切皆空”佛說一切皆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這才壞事不干,好事也不做,糊裡糊塗地度過此生。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蘊含著高深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佛陀被稱為空王,佛教被稱為空門。
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樂是樂。佛法之中,明顯的說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棄邪歸正,離惡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說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何必要學佛呢?既然因果,善惡,凡夫聖人樣樣都有,佛為什麼說一切皆空?空是什麼意思呢?
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的不變體,叫空。世事是循緣起法往前進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世上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沒有固定性,受環境的影響而變動下去的。所以佛說世事自性皆空。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指沒有固定性,永久性,不變化性說的。邪正善惡人生,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緣的關系才有的,因為是從因緣而產生,所以依因緣的轉化而轉化,沒有實體所以叫空。
譬如一個人對著一面鏡子,就會有一個影子在鏡裡,怎會有那個影子呢?有鏡有人還要借陽光或燈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樣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種種條件產生的,這不是一件實在的物體,雖然不是實體,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的,並非沒有。一切皆空,就是依這個因緣所生的意義而說的,所以佛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不但要體悟一切皆空,還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
學佛的,要從離惡行善,轉迷啟悟的學程中去證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圓融。一般人以為佛法說空,等於什麼都沒有,是消極是悲觀,這都是由於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誤會。
(二)“人生是苦”,佛指出,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社會一般人認為佛教消極悲觀,這也是原因之一。
凡是一種事物、一種現象,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生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討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覺得愉悅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當然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麼,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思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世俗人們追求的權力、名譽、財富、感官上的快樂,只是暫時滿足,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不徹底的意思。
快樂自不能算苦,但世間沒有一個永恆的快樂,所謂“好景不常”。快樂既不能保持永恆,則喪失時即感覺苦惱。快樂愈大,失掉時愈苦。所以愛人突然訣別時,常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之歎。又如中了獎券,幾萬拿到手的時候,高興得很,其樂無比。一旦為壞人搶去或遺失,則其悲憤的痛苦,真是筆墨不可形容。實際呢,他並未損失什麼,和未得獎前一樣。意外之財的喪失,何必痛苦如此呢?這種種都說明了快樂的不常,不能永恆保持,確為絕大痛苦。
再進一步看,即使快樂的事情是可以永恆保持的,是否能得到永恆的快樂,仍成問題。譬如說山區老貧農偶爾有機會進城來坐坐汽車,住住洋房,吃吃宴席,其樂實似登仙,不可言喻。假使老貧農如此享受卅年,習慣了,也不覺得有多麼快樂。故世間一切的快樂,為刺激得比較有感覺;一旦習以為常,則索然無味,而更思另一刺激的快樂。故此比較的快樂,刺激的快樂,是流動的,變易的,不是永恆不滅的。反之佛門不生不滅無求無貪的真理,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快樂。
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
為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佛說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盡力把苦因消除,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是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造成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人生不懈追求的目標,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今生達到這光明的頂點,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確是好處無邊。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為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只顧自己享福,糊糊塗塗走向錯路。學佛的,不只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隨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於專門追求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有人說,"為什麼佛法說每個人都在受苦?我就很幸福。"當世尊談到"苦"時,他並非簡單指那種表面的問題,比如肉體的疾病和傷害、物質生活的窮困。我們說我們很幸福,但是如果我們更近一步檢查我們的"幸福"時,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有足夠多的不稱心。"心"自身那種難以滿足的本質恰恰就是"苦"。
某一種事物,不管你得到多少,這也決不會令你得到滿足。這種無休無止的欲望,就是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僅就我們不能夠控制自心,就是心理的苦;實際上,這比許多種身體的痛苦都更糟糕。因此,當佛法中談到苦時,比起生理的層次,它更強調的是心理的層次,而這正是為什麼在實際術語當中,佛教的教法基本上是實用心理學。佛法在心理層次,教誨人們苦的本質,和滅苦的方法。
恆久的滿足,是來自你的心,從你的內部而來。你的主要問題,是你不受控制的、無法滿足的心,這種心的本質,就是"苦"。心理的焦慮是苦,不滿足也是苦。痛苦是產生於欲望、眷戀、仇恨、驕傲、妒忌、缺乏分辨等等,以及那些擾亂人的精神使其混亂和不安全的狀態、各種外在因素和心理因素。實際上,理解苦的各種微妙的層次是非常重要的。
(三)“出世”。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錯誤地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度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並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那麼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麼意思呢?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不斷地變化,有到沒有,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間。世還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生從什麼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哪裡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塗塗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心裡清淨,沒有煩惱,體驗永恆真理就叫“出世”。
世間日常所能引起的憂、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惱,而在佛看來太不值得。佛以空性的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的空相,透徹了煩惱之所由來——把世間虛幻的現象誤為真實,佛已經明了世間的種種都如幻影,轉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確的認識,他知道了,體會了,超世間的真快樂——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脫離各種外在的苦厄,超越各種煩惱和痛苦。
佛法認為世事的不常不永恆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凡是因緣生的東西,都是虛妄不實,和合而成,或時刻變化的,流轉的。我們將此理觀察清楚,就可以不固執,不隨著流轉。取消了這些執著流轉的心念,便可將心念證入(體會到)真實境內而得到真如,真常,極快樂,極安靜,極平穩,極坦然,無掛無礙,自由自在,消除一切煩惱,痛苦,恐怖,得到最大解脫的崇高內心境界,這就叫作出世,或超世間。
明此真理,更進而體證此超世間的理。一經體證得到以後,則對世間之萬事萬物不去執著較真,自生自滅,不動我心了。惟其如此,則煩惱的解除是可能的,徹底的,究竟的,所發生的內心的真快樂,也是永恆的。
所以出世間,是要我們修學佛法,提升生命境界,從凡夫達到聖人,並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因而引起不正當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