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孫 赟

  國人一般比較熟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靈感善巧而得到人們的尊崇與贊歎。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位侍立在彌陀身邊的大菩薩,這位大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意譯作大精進,略稱勢至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諸眾生離三途苦,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為西方三聖之一。現在極樂世界接引度化,將在觀世音後遞補佛位。

  如果立志做一名淨業行人,則對這位大勢至菩薩應該有深入的了解,因為跟大勢至菩薩我們能學到珍貴的念佛秘訣。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功德也等無差別。

  據《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力,拔三途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勢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所以《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指地獄、餓鬼、畜生三道),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大勢至菩薩更讓淨土行人尊崇的是他高深的念佛成就。大勢至菩薩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他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的五十二個階段。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菩薩於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這超日月光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號,阿彌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歸於阿彌陀佛一名,包含無遺。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於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證得三昧。這便是大勢至往昔發心修行之因緣與證得念佛三昧之來源。此法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

  具體記載大勢至菩薩念佛成就秘訣的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原文如下: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經》開示念佛法門是了義中之了義。經中說修楞嚴大定,舉出二十五位菩薩作代表,均各證得明心見性,二十五個方法是大類,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方法修楞嚴大定。佛家講密是深密,有高度圓滿的智慧才能明了。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無上密因,依此方法修行,當生成佛後就能徹底明了了。念佛法門最適合於眾生,是因為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頓全收。對於大智利根的人,念佛法門也不顯得淺薄,對於鈍根智淺的人,念佛法門也不難實行。歷史上有大智利根的禅師,轉而修淨土,如永明延壽大禅師,否定了禅師捨棄西方極樂淨土的說法,認為唯心淨土與修持往生西方淨土是一致的。淨土法門究其理實在是高深至極的,即便橫說豎說,塵說剎說也不能講完、講透。在佛門中最能顯示佛家尊貴的是《華嚴經》,但一部廣大無邊的《華嚴經》,最後的歸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換言之,整部《華嚴經》都是為弘揚淨土法門而敷演展開的。所以,一個學佛者,不認真研究和實踐淨土法門,是很遺憾的。永明壽禅師的《四料簡》說: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銅床並鐵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禅師在《四料簡》中強調了修淨土的極端重要性,他提示學人不要依仗自己智慧高、學問大就忽視淨土法門的修持,因為淨土法門憑借佛陀的慈力加被是十分穩當,對於佛教行人,則是解脫的一個重要保證。捨此,則恐只仗自力,縱然談玄說妙,空花亂墜,到了緊要關頭也不得力,待到那時,手忙腳亂,豈不可惜可歎!

  大勢至菩薩提出其以念佛方法修學,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集中心神,專一憶佛念佛,淨念相續,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就是以念佛的心來求生淨土,把其他的妄想、雜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來“都攝六根”,這六根自然調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都不會被這些境界搖動。所謂以念佛而轉一切境,你以念佛的心,而不為一切境所轉。所以,“都攝六根”就是一個總持的法門,也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淨念相繼”,就是一聲接著一聲,念念系於佛號,不間斷,不夾雜,繼續不斷地這樣念下去,沒有停止的時候。如此老實念佛,用全部身心投入其中,便可以“得三摩地”。什麼叫“三摩地”呢?“三摩地”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等持”的意思,又有“等至”之意。入了定再開智慧,則定與慧兩者平均、平等,任持不失,既離昏沉又離掉舉。淨宗善知識開示念佛的人,念佛的時候要“萬緣放下”,意思就是一切妄念都不起來,這叫“淨”,心與佛合而為一,便是古大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如何才能將大勢至菩薩提出的念佛方法落到實處呢?印光大師非常重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贊歎弘揚不遺余力,不僅將此章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選定為《淨土五經》,而且在對弟子的開示中,隨機指示,反復闡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妙法。

  下面匯集《印光法師文鈔》中的相關開示,分列如下:

  一、贊《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為念佛最妙開示

  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五經重刊序》中,大師說:

  “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下·靈巖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中,大師也說:

  “《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

  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下·大勢至菩薩偈贊》中,大師贊歎: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願遍界流存。”

  二、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念佛最妙方法

  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中贊: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幻修大師書》中開示: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在《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中,大師說:

  “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

  《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三、贊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

  《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

  “又《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四、將《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選入《淨土五經》

  《印光文鈔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楞嚴》五卷末《大勢至菩薩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豈有文長之畏哉。”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是每個淨業行人快速提升念佛功夫的捷徑,是淨業行人盡早獲得一心不亂的指南,相信只要我們能踐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妙法,每位淨業行人都能有往生極樂,華開見佛的大成就,到那時--

  “風滿瑤台水滿池,華開菡萏一枝枝。

  細聽凫雁鴛鴦語,正是身心解脫時。

  璎珞自然成寶玉,袈裟全不假機絲。

  如來相好瞻無盡,所得明門誓憶持。”

  當何等慶快平生,自在任運!


 

上一篇:印光大師:契覺開悟最勝之法
下一篇:趙之心談糖尿病的防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