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有一種藥,又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不僅美味養人,還能讓全家人百病不生,您願意一試嗎?
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熬薏米紅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講究的。薏米很硬,紅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裡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浪費火或者電,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干,造成糊底。我建議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在鍋裡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裡悶半個小時,再開火,燒開後再悶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就是把現在家裡不常用的保溫瓶洗干淨,把薏米和紅豆放在裡面,再倒進去開水,塞緊瓶頭悶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是粥了,正好當早餐喝。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的,不用再熬了。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而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湯裡。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因為到下午喝就會變味了。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10個裡面起碼有5~6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有淺而已。祛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薏米紅豆粥煮不成黏稠狀呢?”還有人對我說:“我在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我說:“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它特別適合強腦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心火過旺、濕熱內擾所致,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蓮子同煮,或者兩種都加。
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子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但是蓮子稍有滯澀作用,身體比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種體內淤滯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
用蓮子的時候,要去掉裡面的心。當然,如果嫌這個粥沒有什麼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在各類糖中,只有冰糖是涼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幾片生姜。生姜性溫,能溫中驅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這個粥裡加點調味品,那就只能放紅糖了,紅糖也是性溫的。
值得一提的是,婦女產後的保養時,喝這個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點大棗,大棗能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而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是補腎的佳品。
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黃豆,食其粥,同時用熬出來的湯洗腳。內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紅豆粥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渴。
山藥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紅豆粥中同煮。山藥號稱“氣死小人參”,有時候,它比人參的補益作用還大,它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南瓜能補中益氣,還能消炎、止痛、殺蟲、解毒,對保護胰髒、預防糖尿病來說,是非常好的東西。
除了紅豆薏米粥,大家還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處方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姜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藥
洩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薏米紅豆粥加減簡表
主症主方兼症加減
體內有濕,舌膩,大便不成形,或身重體酸無力,或關節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膩,或腹脹頭痛,或體胖痰多,或手、足、面部易生癬、痘……薏米、紅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湯作茶飲,余者為粥,食用。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加生姜
腎虛加黑豆
腳氣加黃豆
咳嗽加梨
食欲不振,身體羸瘦加山藥
洩瀉,腹痛,糖尿病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加芡實
孕婦減薏米,加其他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紅糖等
怎麽判斷自己體內有濕又怎樣除濕
我們中醫則通過觀察外在的能看到的東西想象出體內邪氣的情形。當然,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看看舌頭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寶貴的兩秒鐘,吐出舌頭觀察一下,是不是由齒痕,舌苔黃中帶膩——膩就是舌頭上的液體感覺很粘的,如果是,那也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一次,我們去郊區旅游,郊區的條件比市區要差一些,尤其是廁所,沒有沖水設備,一進去臭氣熏天,毛坑裡全是人的糞便。一般人都會覺得挺惡心的,但作為一個醫生,我覺得更惡心!為什麼?憑著職業習慣我馬上判斷出,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
什麼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們以前上生理解剖課的時候,書裡有對人體排洩物,包括對大便的描述,是用醫學術語描述出來,大家聽了都感覺很好笑,叫做“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可我看到這個公廁裡邊沒有一個大便是這樣的。都是青色的、綠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罵人的話叫做“說人話不干人事,吃人飯不拉人屎”,現代 “吃人飯不拉人屎”的多了。
青綠色糞便,說一句不好聽的話,那就不是人屎!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人大便顏色變成深綠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們吃的食物裡有污染,加上現代人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谷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YIN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干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干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復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以前僅僅盛行於我國西南的川菜,現在風行全國?就是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內的濕氣,現在,全國人體內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於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體內,是頑固的濕邪;貌似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埋伏在那裡伺機行事。那麼,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有
個很直觀便捷的方式,那就是看大便: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3、如果不便於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干淨了。但體內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三到五張才能擦干淨。
4、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濕氣粘膩性讓大便粘在腸子上,被腸子吸收,而不讓它排出體外。這樣,糞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醫生往往就病論病,而不明白病根在於體內的濕氣,胡亂治療,這是更可怕的事情。
5、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裡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麼別扭。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凶。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惡心、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是我以後的文章的核心內容之一。把體內的濕氣驅逐出去,一切都沒那麼惡心了。
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裡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個“藥”。這兩個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
熬薏米赤小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講究的。薏米很硬,赤小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裡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浪費火或者電,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干,造成糊底。
所以煮法由講究:先將薏米和赤小豆先泡個幾個小時,然後放在鍋裡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赤小豆在鍋裡悶半個小時,再加火,燒開後再悶半個小時,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壓鍋的,直接泡後煮壓一會就好了。
薏米赤小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粘發稠,總是底下是熬爛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湯裡。正是這種不黏不稠的清輕之相,才能達到清熱祛濕的效果。
由於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很多,這些湯可能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天熱很容易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赤小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覺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點白糖。這可不是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嗎?
關於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周圍十個裡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淺而已。去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赤小豆,而實踐證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經常有人自作聰明,對我說:“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我說:“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還有朋友問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湯,有禁忌嗎?其實,這個湯是養生佳品,沒有什麼副作用,但針對不同的人,則可以適當地做一些加減法。
有的人體質偏寒,裡面可以加一點溫補的食物,像桂圓、大棗都可以有的人失眠,體內也有明顯濕膩的感覺,那就加一些蓮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經,可以把薏米去掉,熬點赤小豆湯,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棗、紅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緩解疼痛。關節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養血除痺。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而且,單純的薏米赤小豆湯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圓後,就變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僅驅散我們體內的濕氣,而且給我們的心帶來生機與溫暖我們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圓粥吧,它特別適合強勞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濕熱內擾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湯洗臉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上百合與蓮子同煮飲用。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茲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當然,如果感覺湯沒有什麼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幾片生姜。生姜性溫,能溫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湯裡加點調味品,最好放紅糖紅糖是性溫的。需要注意的是,婦女產後保養時,喝赤小豆薏米湯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點大棗,大棗對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以形補形,是補腎的佳品。
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湯中加點碎黃豆,用熬出來的湯泡腳,這是治腳氣的一個小秘方。
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赤小豆湯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咳。
學會薏米赤小豆湯的加減變化,使用得當可以對生活中大部分常見病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方法一、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方法二、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方法三、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干身體,吹干頭發。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方法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方法五、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如何祛濕?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很好,自己也試了試,感覺有效果,很契合當代人的體質,轉過來供養大家。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裡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髒。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干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征,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還有三陰交,陰凌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如果世上有一種藥,又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不僅美味養人,還能讓全家人百病不生,您願意一試嗎?
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熬薏米紅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講究的。薏米很硬,紅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裡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浪費火或者電,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干,造成糊底。我建議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在鍋裡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裡悶半個小時,再開火,燒開後再悶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就是把現在家裡不常用的保溫瓶洗干淨,把薏米和紅豆放在裡面,再倒進去開水,塞緊瓶頭悶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是粥了,正好當早餐喝。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的,不用再熬了。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而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湯裡。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因為到下午喝就會變味了。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10個裡面起碼有5~6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有淺而已。祛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薏米紅豆粥煮不成黏稠狀呢?”還有人對我說:“我在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我說:“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它特別適合強腦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心火過旺、濕熱內擾所致,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蓮子同煮,或者兩種都加。
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子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但是蓮子稍有滯澀作用,身體比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種體內淤滯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
用蓮子的時候,要去掉裡面的心。當然,如果嫌這個粥沒有什麼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在各類糖中,只有冰糖是涼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幾片生姜。生姜性溫,能溫中驅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這個粥裡加點調味品,那就只能放紅糖了,紅糖也是性溫的。
值得一提的是,婦女產後的保養時,喝這個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點大棗,大棗能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而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是補腎的佳品。
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黃豆,食其粥,同時用熬出來的湯洗腳。內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紅豆粥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渴。
山藥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紅豆粥中同煮。山藥號稱“氣死小人參”,有時候,它比人參的補益作用還大,它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南瓜能補中益氣,還能消炎、止痛、殺蟲、解毒,對保護胰髒、預防糖尿病來說,是非常好的東西。
除了紅豆薏米粥,大家還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處方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姜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藥
洩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薏米紅豆粥加減簡表
主症
主方
兼症
加減
體內有濕,舌膩,大便不成形,或身重體酸無力,或關節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膩,或腹脹頭痛,或體胖痰多,或手、足、面部易生癬、痘……
薏米、紅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湯作茶飲,余者為粥,食用。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
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
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
加生姜
腎虛
加黑豆
腳氣
加黃豆
咳嗽
加梨
食欲不振,身體羸瘦
加山藥
洩瀉,腹痛,糖尿病
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
加芡實
孕婦
減薏米,加其他
產婦
減薏米,加大棗、紅糖等
體內濕氣重有何表現?
怎樣祛除?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YIN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復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 .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 ,吐出舌頭觀察一下 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這就是體內濕氣很重象。中醫裡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麼別扭。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克星 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 把體內的濕氣驅逐出去,既簡單又方便的做法是:
薏米紅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濕佳品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個“藥”。這兩個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熬薏米紅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講究的。薏米很硬,紅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裡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浪費火或者電,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干,造成糊底。
方法有兩種:
一是在鍋裡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裡悶半個小時,再加火,燒開後再悶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
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就是把咱們家現在不常用的保溫瓶洗干淨,把薏米和紅豆放在裡面,再倒進去開水,塞緊瓶頭悶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是粥了,正好當早餐喝。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的,不用去熬。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粘發稠,總是底下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 的湯,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湯裡。由於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很多,這些湯可能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 因為喝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紅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覺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點白糖。這可不是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嗎?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十個裡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淺而已。去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對治濕邪最好的藥。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薏米紅豆粥煮不成粘稠狀的呢?” 在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 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 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中醫教您如何去濕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 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 勤運動
運動可以纾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第3招 避環境的濕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適量
體內濕氣較重者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吃薏米粥,冬瓜,山藥,蓮藕,(多吃無妨)不宜吃辛辣飲食,不宜大魚大肉,不宜喝酒。
傳統醫學的濕邪
傳統醫學認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認為:脾髒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髒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干並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裡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自我檢查
你的濕氣是否過重?人對外界的溫度、濕度等有調節能力,但如果本身體質弱,或者身有疾病,就容易室外受濕氣困擾。
如果你在陰濕天氣時出現下列變化,代表著你身體裡的濕氣太重了:
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
如果身體內濕氣淤積,會誘發風濕等疾病。現在為大家介紹幾種簡單的祛除體內濕氣的好辦法:
避濕、冷、酒精
避開“濕”環境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正所謂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因此建議別穿潮濕不干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干身體水分,吹干頭發。此外,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你的身體。地板濕了,立即拖干,免得濕氣滯留。
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你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避開生冷、甜膩食物,別喝酒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內環境太濕才是主因。中醫認為脾胃主濕,所以,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另外,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還有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
一、蔥、姜、蒜的妙用:
蔥、姜、蒜是我們家用最普通的幾種調味料,它們在為我們的菜肴增加味道的同時,還有著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在春天裡,萬物生發,本身就應該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內的濕氣,我們還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二、薏米加紅豆適用范圍廣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來起作用,紅豆就是其中之一。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各類型水腫之人。 薏米,是常用的中藥.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由此可見,這兩種食物的搭配可謂是絕佳的除濕良品。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體內濕氣重的人應該嘗試食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食物都是利尿的,因此不適宜尿多的人群。
三、有些食物會加重體內的濕氣
最好不要食用,如:辛辣、海鮮、油膩的食物都盡量少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選擇一些清淡的、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才是解決的好辦法。
四:運動發汗,直接驅散濕氣
人常常會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其實,通過運動,使身體裡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體育鍛煉是勢在必行的,通過運動,使身體裡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另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的到來,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不要被濕氣“打敗”。
陰雨潮濕的季節,若感覺自己有濕邪入侵的症狀,如精神不振,頭暈困倦、舌苔薄白、上腹悶脹、不思飲食,口粘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爛,尿短少而黃赤、下腹隱痛等症狀,可自己用些藿香、茵陳、紫蘇、土茯苓、苡米仁等煲些骨頭湯或單獨煲水飲,對去濕有良好的作用。
=================================
身體濕氣太重的食療方法
清熱祛濕粥
【原料】 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 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 溫熱服食。
【療效】 清熱祛濕。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症。
【注意事項】 大便干結者不宜用。
吃點熱湯面,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姜 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功能】
清熱解暑、鞏固排洩及消化系統功能。
綠豆 百合 薏米仁粥
原料: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薏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薏米仁、綠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鐘;百合洗淨切小;
(2)、在開水鍋中放入綠豆和薏米仁,燒開數分鐘後改用小火煮至開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後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濕的典型食療粥方。
絲瓜鹹蛋麥片粥
原料:絲瓜100克,鹹蛋1個,麥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適量,蔥末、酒、鹽、味精少許。
制法:
(1)絲瓜洗淨刨皮切丁:鹹蛋1煮熱,剝殼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開水鍋中放人粳米,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燒至米開花,放人麥片、絲瓜丁和鹹蛋粒,熬制成粥後,加鹽、酒、味精,撒人蔥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陰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絲百合湯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藕洗淨削皮切細絲;百合剝片切絲待用。
(2)、開水鍋中,加入藕絲和百合絲,燒開後改小火熬成汁,耦絲和百合絲燒至酥爛,加入冰糖。
----------------------------------
健脾開胃、清熱防暑的夏季營養湯:
天氣熱了,飲食也應該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療的好處,可以選擇一些祛濕清熱的食物來加強身體的抵抗力。
此時的飲食應逐漸轉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應選擇清淡而富有營養,又能消暑益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西紅柿以及各種綠葉蔬菜。而性味辛溫、苦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熱氣蒸人之際,人體毛孔張開,出汗較多,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多飲涼開水;橘子精、菠蘿精、山楂精等,可用冷開水沖飲,而冰棒、汽水等冷飲則宜少吃少喝。這些寒涼食物不但營養低,熱量高,更有損脾胃,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人士應該少吃為佳。
具體來說,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又有營養。
另外,我們還應“因人進食”。有的人體質虛寒,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就不應多吃。
內生“五邪”病機
所謂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氣血、津液和髒腑等生理功能變化而產生類似於風、寒、濕、燥、火外邪致病的五種病理狀態。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從而導致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而化生水濕痰濁,故“內濕”多因脾虛。
內濕的形成,多因素體陽氣不足,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陽不振或脾氣損,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代謝發生障礙,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成痰,留而為飲,或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可導致濕濁內困,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濕性重濁粘滯,易於阻遏氣機,故在內濕形成之後,常隨其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病理現象。如濕邪留滯於經脈,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或關節屈伸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項強直,皆屬於濕”。即是指頸項部分之筋肉,因為濕阻而不柔和,以致頸項強急而運動障礙。若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陽中焦,則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腫便溏,小便不利;若水濕泛濫,溢於皮膚肌腠之間,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洩;甚則水閉浮腫”。
大腸濕熱
症狀: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裡急後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飲食不潔,致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成。
寒濕困脾
症狀: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洩,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致寒濕停於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濕,寒濕內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致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症狀:脘腹脹滿,惡心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洩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膚發黃,或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濕郁化熱所致。
肝膽濕熱
症狀: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數。若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或見睾丸腫痛,外陰瘙癢,婦女帶下黃赤腥臭等,則為肝經濕熱證。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內生,蘊結肝膽,或濕熱下注所致。
膀胱濕熱
症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渾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髒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於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發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於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
望形態
形是形體,態是姿態。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髒、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後。
1.望形體
3)胖:肥胖並非健壯。
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後仰。
胖而能食,形盛有余;
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
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所以濕多,若郁滯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
望舌形:
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適中。異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嬌嫩舌:紋理細致,多為氣血運行不暢,內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於脾腎陽虛所致,主水腫、痰飲。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壓迫痕跡,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出現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內停。
-------------------------------------------
舌質:
注意其頻色的變化。正常舌質淡紅而潤。
(1)淡白:多為血虛或陽虛。淡白滑潤為寒證或寒濕證。
舌苔:
注意其顏色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潤。
(2)白苔:多屬寒證。外感風寒初起苔見薄白而滑;裡虛寒證舌苔也見薄白。
白膩則是內有痰濕之象。
(3)黃苔:黃苔多屬熱證,黃色愈深,其熱愈重。表邪入裡化熱,初則舌苔淺黃,裡熱加重則舌苔深黃;熱盛傷陰則苔黃而干;濕熱內蘊或腸胃實熱積滯則舌苔深黃而厚膩。
------------------------------
4)望舌苔:
主要觀察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化。
舌苔愈厚膩,表示濕濁愈重。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濕潤適度為正常苔,苔干、粗糙為燥苔。苔的潤燥程度表示體內津液的盈虧情況。若舌紅绛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制陽氣。
腐膩苔:苔質疏松,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細密顆粒細膩。觀察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內濕的程度。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於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現象。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5)苔色:
苔的顏色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化。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干,舌尖紅者為燥熱肺火盛。
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程度辨別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裡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內阻,苔色灰黑而干為裡熱證。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面色萎黃:即黃而光澤,多是脾胃虛弱。而目鮮黃為濕熱黃疸(陽黃),暗黃屬寒濕黃疸(陰黃)。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形態:
即觀察病人的形體姿態。
如形體結實,表明正氣充盛。
形體虛胖,兼有飲食減少,多是陰虛。
浮腫以面部為著,發展急速或兼惡寒怕風,多為風邪外襲,水濕內停(風水)
下肢浮腫,面黃食少,腹脹便溏,多屬脾虛水腫
嗜睡: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欲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淡為胃有濕、或虛證,口甜為脾有濕熱,口鹹為腎虛
便質異常: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郁。便洩不爽有未消化食物,瀉後腹痛減多為傷食。若便黃粘滯不爽多為濕熱結於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尿次異常:小便次數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數,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為濕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屬實證,若因腎陽不足屬虛證。
排尿感覺異常:排尿痛,急迫、灼熱感,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常見於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為腎氣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屬危重證。
(三)手足汗出:手足心出汗,多屬脾胃濕熱郁蒸之候。但實熱或陰虛陽亢之虛證,也可見手足汗出,辨證時應結合其它症狀全面分析。
4. 飲食喜熱為脾胃虛寒;飲食喜冷為胃有實熱;口渴引飲,為裡熱;口干不欲飲,多為脾虛濕盛;口干咽燥但飲水不多,多為陰虛虛熱。
5. 口淡無味為脾虛;口苦為肝膽或心經有熱(火);口甜或粘膩為脾有濕熱;口酸為傷食、消化不良;口粘為濕困脾胃。
2. 大便稀溏,多為脾胃虛寒;黎明即瀉(五更瀉),為腎陽不足;水瀉為濕重:瀉下如噴射狀,肛門灼熱,為濕熱瀉。
4. 小便黃而少,為實熱;黃赤混濁,尿流不暢或尿痛,為膀胱濕熱。
頭痛沉重,如裹如蒙,多為濕困
腰部冷痛,轉側不利,臥不減輕,遇陰雨則加重者多屬寒濕;腰痛伴有熱感,拒按或有叩痛,兼見尿痛等症狀者多屬濕熱;
2. 白帶清稀或腥味,多為脾虛濕盛或下焦虛寒;帶下色黃而粘稠臭穢,多屬濕熱;帶色灰白惡臭或有血,應注意癌症。
健脾化濕
resolving Dampness by tonifying Spleen
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
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
健脾化濕法適用於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洩瀉,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
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術、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完帶湯。
健脾化濕法常與芳香化濕、溫脾、利水滲濕等治法配合使用。
如脾虛濕阻,證見洩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宜與芳香化濕法配合,方如錢氏七味白術散;
脾陽不足而致水腫腹脹,宜與溫脾法配合,方如實脾飲;
脾虛濕盛,婦女帶下清稀,宜與淡滲利濕法配合,方如完帶湯。
關於中藥學教材治濕藥分類的探討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統編《中藥學》5版教材,將治濕藥分為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和利水滲濕藥3類,但藥物歸屬各異,故難以有力地指導臨床應用。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和臨床實踐,認為因濕邪致病相當廣泛,輕則侵及皮毛肌表,重則損傷髒腑筋骨,且濕性粘滯,治療如抽絲剝繭,層出無窮而纏綿難愈,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誤治往往變生他病或致成終生痼疾。因濕邪所侵部位不同,性質有異及兼挾他邪之別,故必須恰當地選擇不同的治濕藥物,方能在運用時收到確切的療效。且濕邪致病有內、外、上、下的不同,故將治濕藥分為化濕、燥濕、祛濕和利濕4類,並將其運用略述如下。
1、化濕藥
適用於濕邪侵襲肌表證。以惡寒發熱或身熱不揚,頭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飲食,惡心嘔吐,舌苔薄膩,脈濡等為特征。因濕邪為陰邪,其性滯膩,極難分解,濕邪在表不可僅取發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濕留,更不可利濕以攻裡,以防引邪入裡。只有宣化發散方能表解濕祛。根據濕邪挾暑、挾熱、挾寒的不同可歸納為以下3類藥物:
1.1 芳香化濕藥
藿香、佩蘭葉、紫蘇葉等。用於濕邪或寒濕外襲的衛分證,多見於感冒、急性腸炎初起。證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重痛,脘悶嘔惡,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濡等。
1.2 清化暑濕藥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適用於外感暑濕的衛分證,多見於感冒、乙腦初起等。以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黃,脈濡為特征。
1.3 宣化濕熱藥
荷葉、綠豆、西瓜翠衣等。適用於外感濕溫的衛分證,多見於感冒、乙腦、痢疾初起等。以發熱,頭身重痛,咽痛,惡心,舌苔薄黃,脈濡數為特征。
2、燥濕藥
適用於濕邪蘊結於中下二焦者。多見不欲飲食,脘腹脹滿,惡心欲吐或大便洩瀉,小便黃赤,舌苔厚膩,脈滑等症。臨床應根據濕邪化熱與否分為兩類:
2.1 燥濕健脾藥(苦溫燥濕)
厚樸、陳皮、草果、蒼術等。適用於濕濁蘊結中焦的急、慢性腸胃炎等。以胃脘脹滿或疼痛,嘔吐惡心或洩瀉,舌苔白膩,脈滑或緩為特征。
2.2 清熱燥濕(苦寒燥濕)
黃芩、黃連、黃柏、苦參、龍膽草等。適用於濕熱蘊結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腸炎,胃炎,痢疾,黃疸等。以腹部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結或下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為特征。
3、祛濕藥
適用於濕邪伏留肌膚筋骨者。證見肢體關節酸痛,陰雨天則加劇等。濕邪多挾寒、挾風侵入肌膚筋骨,或蘊久化熱,多成纏綿痼疾,不易速解,必視其所挾邪氣不同而調治之,故祛濕藥可分為以下3類:
3.1 祛濕散風寒藥
獨活、威靈仙、白花蛇、虎骨、蠶砂、徐長卿、五加皮、烏梢蛇、海風籐、千年健、松節等。多適用於風寒濕侵入筋骨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疼痛等。證見肢體關節疼痛,局部惡風畏寒,得熱則痛減,舌苔白滑,脈沉緩等。
3.2 清熱祛風濕藥
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絡石籐、桑寄生、海桐皮、尋骨風等。適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證見關節紅腫熱痛,身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濡數等。
4、利濕藥
適用於濕邪留滯下焦而見癃閉水腫等。前賢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此藥則通利濕濁從小便而出,臨證視其兼熱與否可分為兩類:
4.1 淡滲利濕藥
茯苓、茯苓皮、豬苓、燈芯草、薏苡仁等。適用於濕濁阻滯膀胱或溢於肌膚所致的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等。以小便不利,水腫或腹水,或瀉洩不欲飲食,舌苔白膩,脈沉緩為特征。
4.2 清熱利濕藥
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錢草、海金沙、石葦、萆、茵陳、地膚子、冬瓜皮、葫蘆、赤小豆、澤漆、扁蓄、瞿麥、冬葵子等。適用於濕熱蘊結於下焦所致的急性腎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變等。以黃疸或水腫,兼見小便不利或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為特征。
名醫方論 祛濕劑
二、清熱祛濕 2
【甘露消毒丹方論】
清·王士雄: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①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疠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張,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溫熱經緯》)
今·李疇人:蔻仁辛香,藿香芳香,宣解肺脾。茵陳發越陳伏之濕,黃芩瀉肺火,木通瀉小腸之火,兼滑石之淡滲從陽通陰而瀉三焦之郁熱,連翹、川貝清心肺而化痰熱,射干、菖蒲利咽喉。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裡濕熱之邪,不專主發汗,上焦肺氣宣通,則玄府自啟,汗出熱化,便通痞開矣。(《醫方概要》)
今·冉雪峰:此方滑石、茵陳、木通,皆利濕藥;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芳香通利,疏裡宣外。黃芩清熱,貝母豁痰。加連翹者,症見丹疹,雖在氣分為多,而一部分已襲營分也。此方較普濟消毒飲,尤為清超,彼側重通外,此側重清內;彼為清中之濁,此為清中之清。細譯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舉重若輕,妙婉清靈,迥非庸手所能企及。(錄自《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今·朱良春:本方是治療濕溫、時疫的常用方劑。方中藿香、蔻仁、菖蒲辟穢化濁;黃芩、連翹清熱解毒;射干、貝母清肺化痰,且射干與連翹相配,更能消退咽腫;滑石、木通、茵陳清利濕熱;更用一味薄荷輕疏表邪。這樣,可使濕熱之邪既從表而散,又從中而化,更從下由小便而出。對於濕溫、時疫初起,或濕熱黃疸、瘟毒輕型者,都可用之。(《湯頭歌訣詳解》)
今·趙紹琴:方中黃芩清熱燥濕,連翹、射干清熱解毒,茵陳、滑石、是木通清利濕熱,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茵陳皆芳香之品,有化濕辟穢之功。濕熱蘊蒸,易生痰濁,故用川貝母以清化熱痰,薄荷配連翹輕清宣透,疏通氣機,透達熱邪。諸藥配伍,芳香化濕辟穢,淡滲分利濕熱,寒涼清熱解毒。感受濕熱穢濁之邪,用之多可獲效。(《溫病縱橫》)
【注釋】①六元正紀:即《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
【八正散方論】
清·汪 昂:此手足太陽、手少陽藥也。木通、燈草清肺熱而降心火,肺為氣化之源,心為小腸之合也;車前清肝熱而通膀胱,肝脈絡於陰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麥、匾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濕而兼瀉熱者也;滑石利竅散結,栀子、大黃苦寒下行,此皆瀉熱而兼利濕者也。甘草合滑石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徑達莖中,甘能緩痛也。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醫方集解》)
清·徐大椿:熱結膀胱不能化氣而水積下焦,故小腹硬滿,小便不通焉。大黃下郁熱而膀胱之氣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閉塞自通,瞿麥清熱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蓄瀉膀胱積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車前子清熱以通關竅,生草梢瀉火以達莖中。為散,燈心湯煎,使熱結頓化,則膀胱肅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自除矣。此瀉熱通閉之劑,為熱結溺閉之 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清·費伯雄:此方治實火下注小腸、膀胱者則可。若陰虛夾濕火之體,便當去大黃,加天冬、丹參、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黃以傷其元氣。(《醫方論》)
清·張秉成:夫淋之為病,雖有多端,其辨別不過虛實兩途。若有邪而實者,其來必痛,或濕熱,或瘀血,有邪證、邪脈可據者,悉從膀胱、溺道而來;若不痛而屬虛者,由腎髒精道而來。蓋前陰雖一,內有兩竅,一為溺竅,一為精竅。故淋之一證,無不出於腎與膀胱也。然膀胱一腑,有下口而無上口,其水皆從大、小腸之分別清濁,而下滲為溺,則知濕濁瘀血,亦由此處而滲入膀胱為病焉。故此方以大黃導濕熱直下大腸,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幾源清而流自潔耳。其既蓄於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諸藥,或清心而下降,或導濁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熱可蠲,濕熱之邪盡從溺道而出矣。(《成方便讀》)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五淋散方論】
清·柯 琴:經曰腎合膀胱,故腎為水髒,而膀胱為水腑。腎主癸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膀胱主壬水,受五髒六腑之津而藏之。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然又曰氣化則能出者,何也?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能納而不能出,唯氣為水母,必太陽之氣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無形之氣化,不專責有形之州都矣。然水者陰也,氣者陽也。氣為陽之根源,而火為陽之征兆,所以氣有余,便成壯火而為邪熱。壯火上行三焦,則傷太陽之氣,邪熱下入膀胱,則涸州都之津,火勝則水虧,理固然也。夫五髒之水火皆生於氣,故少火生氣,而氣即為水,水精四布,下輸膀胱,源清則流潔矣。如壯火食氣,則化源無藉,乃癃閉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為之不利矣。總由化源之不清,非關決渎之失職,若以八正、舟車、禹功、浚川等劑治之,五髒之陰虛,太陽之氣化絕矣。故急用栀、苓清心肺,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腎肝,以安下焦之氣,而五髒陰復;甘草調中焦之氣,而陰陽分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水潔矣。此治本之計,法之盡善者也。(錄自《古今名醫方論》)
清·吳 謙:八正、五淋皆治淋澀癃閉之藥,而不無輕重之別。輕者有熱未結,雖見淋澀,悄赤、豆汁、砂石、膏血,癃閉之證,但其痛則輕,其病不急,宜用熱而輸水,歸、芍益陰而化陽,復佐以甘草調其陰陽,而用梢者,意在前陰也。重者熱已結實,不但痕甚勢急,而且大便亦不通矣,宜用八正散兼瀉二陰,故於群走前陰藥中,加大黃直攻後竅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今·盛心如:膀胱為水府,三焦為水道,水道不通,則以利水為正法,故以赤茯苓為主;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寒為熱勝,以苦平之,故以甘草、山栀瀉火洩熱為臣;火YIN於內,偌以苦辛,腎家苦燥,急以辛潤,燥熱合德,宜以酸平,故以當歸、芍藥為佐;加燈芯為引者,向導之使也。且苓、栀入心肺,以通上焦之氣;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甘草入中宮,以緩三焦之氣,三焦通利,而膀胱之化源以清矣。當歸以氣勝,養血而增液;芍藥善去瘀,破結以和陰;甘草為調中益氣之任;山栀作釜底抽薪之計,而茯苓為通淋之主藥,故不論其為氣血為石為膏為勞,靡有不操勝算。至修園加減之法①,則單刀直入,從變通而入於神化之境也。(《實用方劑學》)
今·朱良春:本方山栀瀉火清熱,兼利小便,赤苓清利濕熱,二藥清熱利尿通淋。赤芍涼血散瘀,當歸活血止痛,二藥能治熱淋瘀結尿血,並略有養陰的作用。甘草在本方中主要取其瀉火解毒。從各藥配合看來,本方對於熱淋小便赤澀、刺痛或尿中夾血者,可以取效。本方方名"五淋散"者,殆指以其化裁加減,可治五淋之症。例如,加海金砂、滑石、石首魚腦石等,可治小便窘迫,刺疼牽引少腹,尿出砂石的石淋;加生地、丹皮、牛膝等,可治溺痛帶血的血淋;加烏藥、升麻,可治膀胱氣化不宣,胞中氣脹,溺有余瀝的氣淋;加瞿麥、石葦等,可治尿濁如膏,小溲疼痛的膏淋等。不過這些僅是舉例說明而已,在實際應用時,還須根據症情,通權達變。(《湯頭歌訣詳解》)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注釋】①修園加減之法:見《時方妙用》卷四五淋散加減法。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通關丸方論】
明·吳 昆:腎火起於湧泉之下者,此方主之。熱自足心直沖股內而入腹者,謂之腎火,起於湧泉之下。知、柏苦寒,水之類也,故能滋益腎水;肉桂辛熱,火之屬也,故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謂水流濕、火就燥也。(《醫方考》)
明·王肯堂:《內經》曰:熱者寒之。又雲: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之苦寒,瀉熱補水潤燥,故以為君;以知母之苦寒,瀉腎火,故以為佐;肉桂辛熱,寒因熱用也。(《證治准繩·類方》)
清·柯 琴: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致水耳。蓋天一生水,一者,陽氣也,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必火有所歸,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溫,引知、柏入腎而奏其效。此相須之殷,亦承制之理也。(錄自《古今名醫方論》)
清·汪 昂:此足少陰藥也。水不勝火,法當壯水以制陽光,黃柏苦寒微辛,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入腎經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腎經氣分,故二藥每相須而行,為補水之良劑。肉桂辛熱,假之反佐,為少陰引經,寒因熱用也。(《醫方集解》)
清·王子接:東垣滋腎丸,原名通關丸。《難經·關格論》雲:關則不得小便。口不渴而小便不通,乃下焦腎與膀胱陰分受熱,閉塞其流,即《內經》雲無陰則陽無以化也。何則?膀胱禀大寒之氣,腎感寒水之運,運氣窒塞,故受熱而閉。治法仍須用氣味俱陰之藥,除其熱,洩其閉。治以黃柏瀉膀胱之熱,知母清金水之源,一燥一潤,相須為用,佐以肉桂,寒因熱用,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則郁熱從小便而出,而關開矣。再議膏梁酒濕,損傷腎水,以致關陰者,亦能使火逆而為格陽,或為呃逆、為咽痛。東垣嘗謂陰火上沖,而吸氣不得入,胃脈反逆,陰中伏陽,即為呃。又謂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沖脈上沖而為喘、為咽痛者,用之亦效。(《绛雪園古方選注》)
清·徐大椿:腎水不足,陰火炎而神機閉遏,不能開發靈動,故舌本強硬,舌音不正焉。黃柏瀉熱,清陰火之上炎;知母潤燥,滋腎水之不足;肉桂導火歸原,足以開發神機而正舌音也。蜜丸滾水下,使陰火下潛,則心腎交通而水火既濟,安有舌本強硬,舌音不正之患乎?此壯水導火之劑,為陰火上炎舌強之 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妊娠腎水不足,不能施化津液,故小便不通,即無陰則陽無以化,小腹鼓脹,胎孕不安焉。知母滋腎水之不足,黃柏降龍化之有余,稍佐肉桂之辛溫以導水閉也。白蜜丸之,沸湯下之,俾陽化陰施,則腎水內充,而膀胱無閉塞之患,小便無不通之虞,其膨脹無不退,胎孕無不安矣。(《醫略六書·女科指要》)
今·李疇人:知母、黃柏苦寒,瀉下焦相火而平虛熱,少用肉桂通陽化氣,則腎陽振動,膀胱氣化得力,使知、柏純陰不至呆滯。乃滋腎在知、柏,通關在肉桂。治陰虛陽結氣閉而小便不通之症,與濕熱秘結,肺脾之氣不化者,未可同語。(《醫方概要》)
名醫方論 祛濕劑 二、清熱祛濕 3
【二妙散方論】
明·吳 昆:濕熱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濕性潤下,病則下體受之,故腰膝痛。然濕未嘗痛,積久而熱,濕熱相搏,然後痛。此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去熱。又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一正一從,奇正①之道也。(《醫方考》)
清·王子接: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蒼術生用入陽明經,能發二陽之汗;黃柏炒黑入太陰經,能除至陰之濕。一生一熟,相為表裡,治陰分之濕熱,有如鼓應桴之妙。(《绛雪園古方選注》)
清·徐大椿:濕熱下注,腰膂不能轉樞,故機關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蒼術燥濕升陽,陽運則樞機自利;黃柏清熱燥濕,濕化則真氣得行。為散酒調,使濕熱運行則經氣清利,而腰府無留滯之患,樞機有轉運之權,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熱燥濕之劑,為濕熱腰痛之 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