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主辦,鳳凰廈門承辦的“2014全球華人善財領袖論壇——善經濟時代的使命與踐行”活動在廈門舉辦。寂靜法師受同心慈善基金會會長廣普法師之邀,作為本次活動的嘉賓出席論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資深媒體人、錦麟公益基金會創始人楊錦麟,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會長廣普法師等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的公益界、企業界的代表人物,兩岸三地善財領袖將齊聚,共商“善經濟時代”的大格局,共同探討“善經濟時代”企業、公益組織的“善財領袖”的培養,以及促進善文化、善經濟良性發展的公益運作體系和機制,並結合自己經營慈善和公益事業的事跡闡述了各自精彩獨到並極具指導意義的對“慈善”和“善經濟”解讀。
本次論壇的發起人之一廣普法師,從小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像媽祖一樣救苦救難的人,如今夢想實現,法師也和媽祖一樣傳播著大愛的精神。2002年從一個8人“小螞蟻愛心小組”開始,創辦了同心慈善基金會。不僅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為他們提供心靈的養護。基金會源起於法師對佛法智慧慈悲的理念,“佛法一定要實踐,天天盤腿有盤腿的好、誦經有誦經的好、拜佛有拜佛的好,但那都是充電。如果我們沒有和眾生面對面的互動,實際上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檢驗我們的修行的。不僅要‘願解如來真實義’,還要‘願證如來真實義’。”
從開始沒有能力做更大的事情,只能在福利院做義工,和一群大學剛畢業薪水也不高的學生一起做。“我們沒有錢,可是我們有雙手,我們有心,什麼都給不起,我們給的起真誠,給的起那份關懷,給的起那份重視。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出狀況,只要你給予他足夠的關懷,他的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雖然只是力量微小的“小螞蟻”,但他們卻一直堅持這樣做下去,直到2002年8月正式得到批准成立。為了學習NGO組織的管理模式,廣普法師等人親自跑到香港去學習,碰到香港有一個義工發展局,非常友好地向他們傳遞經驗。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做事情,除了有愛心還要有方法,要悲智雙運。
廣普法師就這樣和大家一步步走過來。又借助香港買來的義工教材,自己帶班,自己講課。需要英文教材就從網上找然後整合成自己的東西。到上課的時候,就扛著一推英文書給同學、義工講課。因為,有方法還要有好的心態。否則大家很容易出現一種大沙文主義,覺得我在幫助你,你就應該怎麼樣,這麼多人獻愛心了,你們就應該怎麼樣。
“如果做慈善還要提要求,那就不真實了,我尤其反對做慈善來要求別人信仰。我在整個培訓過程當中,最強調的一點就是,不能強加我們的價值取向給我們的服務對象。”
這次論壇中,廣普法師也談到了她一向對慈善的理解,慈善是用“慈悲”兩個字,怎麼給予快樂?那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在最下面,“慈”在上面,“茲”代表著現在、此刻、這裡。活在每一個當下,能夠去感同身受對方的需求,才能真正的給予快樂,讓對方覺得我們在一起,我不孤單我不寂寞,我不是無助的,這就夠了。
兩岸三地的善財領袖共襄盛舉
義工也好,慈善從業人員也好,廣普法師認為我們不是上帝,大家都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引導者,至於他要怎麼走,是他的事情。廣普法師曾對創辦的兒童院的孩子說:“長大以後如果你們能讀博士,那很好,如果什麼都不是也很好,你們要信仰耶稣、信仰基督也很好。不是佛教是最好的,沒有誰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的是最好的。”不能說對方接受了一袋大米,就必須信仰佛教,那信仰也是不純正的。慢慢同心會就發展出自己的一個模式:心靈的慈善、文化的慈善。廣普法師稱之為養護心靈,關懷生命。“心靈的慈善、文化的慈善”遠比“物質的慈善”更為重要。單純的物質救助已不能滿足需要,深入的心靈關懷才能給人長久的支持,使無助者懂得求助、受助後能自助、自助後轉而助他。
募到多少錢不是義工服務的過程中的衡量標准。而是在和眾生的互動當中,義工彼此之間,義工和大家之間的互動中有沒有養護到心靈,有沒有關懷到生命。這才是唯一衡量的標准。
但是在慈善會內部,廣普法師卻很強調義工,志工本身的信念。自己的道心一定要堅定,就像一個圓確定了圓心,再大的圓都畫得出來。就像開始慈善會沒有道場,法師始終堅信,有道就有場,結果現在真的有了兩個寺院。“只要我們自己心裡很定、很堅信佛法的真理,不需要有要太多的懷疑。”
很多人會說同心要做大、做強,可法師卻告訴身邊的每一位志工,不要求大,不要求強,我們只問每一個走到身邊的人,每一位服務對象,能不能感受到同心養護心靈,關懷生命的心,我們有沒有做到與人為善,同心協力。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善經濟,廣普法師認為,善經濟,恰恰不是賺錢賺來的,而是內心的“慈善”,內心的善心善念和外在的善行感召而來。你好、我好、大家好、地球好、宇宙好的善經濟才是真的善經濟。
寂靜法師作為論壇嘉賓也闡述了對於慈善和善經濟的觀點。慈善,真正要改變的是人心,給錢只是方便。真正的慈善應該是從內心生發出來。經濟是由善而來,最終回歸於善,經濟的本來面目就是善,無論從事什麼都必須是為了別人而著想,就是在這一點上自私與無私達到合一。善經濟,就是為善之經濟,“經濟”產生最終還要為善。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先生說,今天人類的財富量急劇增長,使整個人類財富的生產從解決有和沒有,多和少的問題過渡到了好與不好的問題。世界上客觀進入善經濟時代,整個世界進入到以人為本,由社會價值引領經濟價值的新格局。一個企業想要走得遠,想傳播力強,必須要有慈善。慈善要有品味、要優雅,才有力量。
終南山淨宗祖庭淨業寺住持本如法師。善經濟,要求我們有一顆純良的心。人們需要的不僅是錢財的布施,同情和憐憫,更加需要來自內心對生命的覺悟。做好事,要悲智雙運。當我們做了好事卻讓別人很不開心,這時候就應該要把心收回來,反省,覺照自我。本如法師還講了佛陀時代文殊菩薩度化眾生的故事,教我們行善一定要有智慧,發心一定要純淨。
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先生。慈濟人,不僅募款,更是募“心”。感恩、尊重、愛,付出無所求,這是慈濟的核心價值。向受助者鞠躬,感恩自己有機會付出和積累福德。所以鼓勵每個能夠付出金錢的人更能夠親自發放和付出愛,這就是慈濟理念所謂的“教富濟貧”,在整個過程中,創造愛的循環。
消滅惡的方式恰恰不是批判惡而是擴大愛,擴大善,擴大誠心。與其批判不如建構,以生善來抑制惡,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僅幫助他,更啟發他的善心,鼓舞失敗的心從新站起來。慈濟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創舉之智不是來自於利潤和競爭,而是來自於愛。愛具有強大的創造力。智慧在眾生中求,智慧在慈悲中求。
善經濟有一個重要的解讀就是心靈慈善和文化慈善。我們需要這樣的界限。此次論壇的前一晚,同心慈善基金會和廈門市大愛妙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就共同主辦了一場“千人金剛經唱誦音樂會”,在廈門市人民大會堂展開。音樂會打破了傳統傾聽的模式,通過現場共唱禅樂、齊跳樂舞的方式,發揮音樂的力量,演出者既是演者又是師者,觀眾既是觀者又是演者。超越宗教的模式、用美妙的旋律演繹智慧,淨化心靈,自然呈現出一件美妙的音聲藝術品。真正讓每一個人心動,讓每一個靈魂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達到自然從心而生的和諧。
廈門“大愛妙音”音樂養生機構負責人悟明老師,也是千人金剛經唱誦音樂會的領唱和指揮,他說:將音樂變成藥,變成樂,當病人因為音樂感受到快樂,病痛消除的時候,我覺得最幸福。這也是悟明老師慈善事業推進的主要方式。
論壇有來自兩岸三地的慈善領袖,可謂人才濟濟。在本次論壇中與我們結緣的陳澤榮先生,就是廈門醫學業內一位頗有名氣的“神醫”,因為針灸療治疾病的效果特別顯著和迅速而獲得“陳一針”的美譽。陳先生的身份可謂多樣復合,既是仁心神醫,正義律師,又是跨界儒商,深懷絕技的佛學修行者,同時還是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幾年前身患骨科疾病,在這方面非常擅長針灸治愈的他卻怎麼也治不好自己的病,卻在南山寺佛七的體驗中得到神奇治愈,一改他對佛學的認識,大大擴展了這位“神醫”治療疾病的眼界和視角,從此甘做佛門中的“小學生”,每每遇到智者總是用心親近,謙卑請教。寂靜法師等人此行就親到陳先生的醫館參觀,得到陳先生熱情招待。
真正慈悲的人是生命的勇者,他們從人群中走出,主動承擔起扶助和引導的責任,不為名聞利養所動,歷經考驗,承受壓力和懷疑,卻依然能夠笑著跳著前行。只因為世界與我一體,他人的痛苦即是我們的悲傷,唯有每一個生命都喜悅、自在、富足,這個世界和諧,我們自己才會真正快樂和幸福。感恩實踐大愛的行者,感恩一路上不停播撒愛,啟發愛,擴大愛的走在中國慈善事業上的“善財領袖”和生命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