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周老師:字字皆有道,悟字改命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偽

  “偽”字告訴你,不要為了什麼、做什麼,覺得委屈,和相反的方向才能達到你的“為”,這叫“無欲則大”。

  為什麼叫“偽”?特別虛偽、大偽。

  什麼叫“大偽”?大偽是完全相反,明明是為了自己好,偏說為了天下百姓解放、為了天下百姓自由、為了度你們成佛。他明明知道度不了你們成佛,大偽!但是這個願望是真的,這願望可不是虛假的,你說虛假的,那不靈的,大偽。

  就像許多人求佛、拜佛的道理,為了別人好、天下蒼生好,得福;為了自己好,不好。你要明白道理,為什麼他要這樣去做?就是因為這樣為自己好,為了自己就偽裝了。沒有偽裝直接為了自己,你得的結果是完全相反的。如何求佛、拜佛的人為了自己,你不偽結果就“偽”,結果就給你蓋起來,讓結果不發生,你相反了,你命運就不好了。

  你不偽,天給你偽;你偽之,天則不偽。這裡蘊含怎樣的人生哲理啊,這哲理是很深的。所以我們要主動地偽,天則讓我們充滿陽光,我們要主動地暴露自己,我要修行,我要成佛,我要成道,我要往生西方,我要當官,我要掙錢,我要照顧我的孩子,你要這麼不偽的話,目的直接,你在哪裡不偽,哪裡就有災難。

  要想讓孩子學習好,但願天下所有孩子都好;寧可我的孩子落後一點,我也無怨無悔,因為人家的家長就高興。我這樣祈禱是為了天下。誰都有做父母之心,你高了人家低了,你就那麼開心嗎?!

  做生意買東西,祈禱人家賺錢,別祈禱自己賺錢。人家開個店掙點錢,養工人養不起你就那麼高興啊?!你得個便宜,你省點錢看把你樂得,還撿個當兒、撿個便宜。你把它偽起來,為了人家好,你才能買到實惠便宜的東西。你為了自己好,自己倒個霉。所以很多人欲望大了倒霉就來了,覺得這事好事,為了自己。你為了自己好,你倒霉;為了天下,你得福。

  你要想祈禱家人身體好、祈禱所有的病人好,寧可我身體差都沒關系,因為總是要有人得病招災的,把災難都給我吧,能讓他們快樂輕松和幸福是我的人生願望,那不就是在行地藏王的地獄行嗎?

  這個願望,“偽”能瞞天過海,所以聖人的偉大,在於這個“偽”和偉大的“偉”為什麼是諧音?難道僅僅是巧合?那麼多字竟然都有同字諧音,而且又有共同因果的道理,為什麼?為什麼設立在一個音區裡面?音都是一樣的。聖人不是偉人嗎,偉人才大“偽”,所以他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天下百姓,為了天下人得解放。沒有一個偉人說,我為了當領袖,記住,早就把他推下台去了。因為有立功心而成其私,因為無私而成其私,是《道德經》很重要的命運的內涵的一句話。越說別人好,自己越好。就像有的人常贊揚別人,自己受人贊揚一樣;常貶低自己,受人誇獎一樣。

  為什麼貶自己呀?貶自己換來誇,誇自己換來貶,這就是聖人“大偽”的道理。把自己的所有欲望都要偽裝起來,不能有任何顯露,久而久之就變成真性了;開始是假的。

  你說本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你說:哎呀,沒關系的,只要他們都考上大學,寧可我兒子考最後一名,我都願意。開始真的不舒服,久之久之就變成人性了,你的性格,那就是“天下為公”。

  記住:你要有公心,天下是你的;你的天有多大,你的功就有多大。誰有這樣的宏望,誰做公;誰有私心,誰做母,這就是天下為公、天下為私的區別。“無欲則為大”,所以這個“偽”字把因因果果講得非常透徹。

  他、你、您(慎)

  講人稱謂的詞“他、你、您”。

  “他”是“人”、“也”。古人告訴你要理解別人,“他”也是人;同時也告訴我們,要設身處地理解人。

  如果這人地位高,告訴你,“他”也是人,他只不過是“人”、“也”,你可別跟著去想別的,這樣的話,你才會容易做到一不貶低人,二又不會崇敬、崇拜他人,能做到平常心。所以“他”,“人”、“也”。

  “你”,“人”、“爾”,你也只不過就是人,告訴那些驕傲的人,你不過就是人嘛,“人”、“爾”。“你”,告訴我們,“你”又不是神仙,你有什麼可驕傲的?!

  但是用的“您”的時候,就把人的本質道破了,“您”是“你”的“心”。“您”是對人的尊稱,人們應該尊敬“你”的“心”,而不應該尊敬“你”的“人”。

  記住,人應該尊敬“你”的“心”,而不應該尊敬“你”的“人”,因為那個東西是個好東西。

  就像謹慎的“慎”告訴人們,“心”可是“真”的,別的是假的;告訴我們,對什麼都可以不要謹小慎微,但對你的心可要當心哦,所以叫“當心”,叫小心你的心啊,這東西可是真的。

  “您”這個字,把人到底是什麼告訴你了。“您”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形成了“你”,“你”是外在的圖像,“心”是內在,你看不見,但是那是你的根本,那個才是你,您的心才是你。而且告訴你們,尊敬是“您”,尊敬什麼?不要尊敬“你”,要尊敬你的“心”。你的人格一分錢都不值,“苟且”是“文字”的收獲,叫“苟文”為“敬”,就是你別要那個,沒用。你要想尊敬就尊敬你的心,那個是真的,所以才有心靈、才有佛教中一句話“我心即佛”,沒說“他心即佛”。

  現在人修心,都在“他心即佛”。有人以佛像為佛,像能為佛嗎?那不叫“著相法門”嗎?!經也不是佛。

  這是幾個人稱,對高的人、低的人,對你、他、我,告訴“你”是干什麼的。“你”,是“人”、“爾”;“他”,是“人”、“也”,就是人。所以只要你有肉身在,你切不可驕傲,你不是神。

  會、僧

  因為過去有兩個字叫“會”,能什麼、干什麼叫“會”。什麼叫“會”?古人說人曾經為會(會)。什麼叫曾經?就是那時候曾經有個階段的人,人什麼都會。那個“會”絕不是現在知識帶來的科技,後來字演化到後期,當然不知道到哪個年代演化完的,發現“會”變了,人沒有會的了,只有“雲”上的“人”才“會”,簡化了。也就是說,後期人根本沒有“會”。

  現在看來佛經講的“會”,什麼他心通、神足通、超視聽、超眼、神通,只有聖人才會有,那個“會”才是“會”。所以過去的人曾經都“會”,而且過去的人還曾經都是修心的,要不人怎麼是“曾經”的僧人的“僧”?!記住,在沒有釋迦牟尼之前就已經有這個字,而且人曾經都是“僧”,也就是遠古時期,人都是在修心。修什麼心?修一本經,就是“曾經”,同時人“曾經”又都是“僧”,表達了第二個含義。修的是什麼?是“人”的“曾經”。

  曾經、已經、經歷、經驗、經過、過去

  就像我講課中講到,人有兩本經,實際上就是一本經,“人人都有難念的經”,這經很厲害,叫“經歷”。但是到詞典裡一查閱,有兩本經:一個是“曾經”和一個是“已經”,這些經實際上都代表你的過去,你就要念這本經,那麼念這本經,是不是反醒、反參、反觀自照、悔改呢?應該是一樣的,所以才有後來的經,叫“經歷”。“經”要歷歷在目,在眼前一樣一樣地看。

  “經”要“過”,“過”要去除了,你沒去除結果又揪起來了,那去不除,所以叫“經過”。

  你的“經”要驗證,叫“經驗”。

  你的心“過”的要“去”除,叫“過去”。而去除的“去”,又是“土”把過去的“私心”給蓋住。

  古人認為,去除什麼都不重要,最重要、唯一的就把你的私心蓋住,這就是“偽”字。

  偽裝好了、蓋好了,但不是沒有,一直有,只是把它一直蓋得嚴嚴的,不能讓它往外漲。“私“是一個圓,圓不能扔掉,沒有這個圓就沒有想,沒有想法怎麼能行呢,只是不能讓它長,讓它保持平靜它就不長,這個也是反參的“參”。

  參、參加、反參、參天、修

  回過頭再看什麼是“參”。兩個字的詞中講到“參“,能增加能量,叫“參加”。古人說,你參不參加?參加不是干別的事,是“參”到這個行列中來。反過來“參”,才是“參”的本意,叫“反參”,為了形容這個事,古人再三地去“參”。“參”是修。“修”又是單人加文字下面是三刀。

  記住,人要修文字,和“參醒”的“參”是三刀是相同的,有了文字後要用三把刀一樣一樣的。哪三刀?一定是財、色、名。佛教五毒叫財、色、名、食、睡。參加的“參”,“參”連著天,叫“參天”,告訴你要天天“參”,而且“參”能通天。

  你看古人多麼厲害,把這個東西怎麼做,將達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又有通天之法;同時告訴你參什麼;又把第三個含義告訴你,就是參財、色、名,中間是“大”,下面是“三”刀。繁體字(參),三個自私的“私”的右邊,“財、色、名”三刀。

  參禅、參改、參天、參加、參觀、觀念

  “參”,佛教有叫“參禅”,“參”到什麼程度?就剩下一件單衣服,“參”了能改叫“參改”。“參”能通天叫“參天”。“參”可以增加能量叫“參加”。“參”的時候要注意“觀”,叫“參觀”。邊觀、邊念,就是“參觀”和“觀念”。

  古人每個詞都是為“道”而設立,沒有一個廢的詞,並不是中國語言是冗長多余的,而是每一個都在“道”上使用,是修道的使用,有必要的方法和說明,它才為此而設立。在說明不清楚的時候,再增加一個詞匯,加以進一步說明和完善。沒有哪一種經文能象古代的經文那樣,一字就能閃金光,一字就能道破真理所在。

  涅槃

  像講“涅槃”,佛教也講“涅槃”。“涅槃”實際就是合於自然、不生不滅之意。

  涅槃的“涅”,一邊是“水”,上面是“日”,下面是“土”。就像聖人的“聖”,下面是個“土”,而且是“又”、“土”,叫返土歸真,回到原始人的狀態,原始在哪裡就回到哪裡,生在哪裡就滅在哪裡。

  人法地,地創造人,人就要從地中找到自我,所以地裡藏著王叫地藏(cáng)王,也叫地藏(zàng)王。所以人要有陽光之志,是“涅”的右邊,“土”一定要歸於根本,你要心揪著往太陽上去叫有欲望、有陽光心。這個心往哪裡去?往地下走,甘於承受痛苦,甘於背沉重的十字架,甘於下地獄的心。

  而“水”在很多字中都用到,那就是“上善若水”。人有水的隨和,那叫“上善”。隨和是最高尚的才叫“和尚”。沒說倔強是最高尚的。

  所以涅槃的“涅”左邊是水,右邊上面是充滿陽光。實際上把如何“涅槃”的方法告訴你了,要像水一樣隨和,像陽光一樣充滿陽光之志,而且要敢於沉下,甘於其後,人家在上;你要永遠的低,一直低到地下最底層,那就是返土歸真,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槃”是用“木”、“一般”的心,就像拿矛刺木,木沒有任何反應,就是溫柔的“柔”字。有人說我很溫柔,我說錯了,真正的溫柔是矛刺向木的時候,你能如如不動。你看樹木被矛刺的時候,哪有什麼感覺?而你受一點傷害你就哭了,所以你不溫柔。

  涅槃的“槃”也用一個木字,形容像木一般。你知道“木”是怎樣一般嗎?

  “般”,也可理解為佛教的“般若波羅蜜般”的“般若”。“一般”,“一般”也叫平常心,木很一般,但它筆直向上,充滿著陽光,但根是牢牢抓向地,抓得越深,樹木越旺盛,它是有個根直直地向下扎,這個木才能筆直向上。切記不要忘,當它筆直向上的時候,並不是向上把它救了,記住,向上是它的本性,而它的力量是伸向地下的,只有抓住地下的土層,甚至抓在巖層裡,那就是一棵不老松。所以“涅槃”告訴我們人生修佛、修道、修聖的基本方法、基本方略就在這個字裡面。

  穩

  人不急,加個“禾”就是“穩”字。假如這麼理解的話。“不急”就是一個穩重的“穩”字,告訴你不要急就穩了。上面很小的單立人。也可以理解為“禾木”旁,也可以理解為“木”字邊加一撇,也可理解為單立人上面像坐個“不”字,有木性一般,有具備木性的這一點。我是這樣理解“禾木”旁的,就是完全像木,刀刺來、砍來都任勞任怨,這個好像一般人都做不到,至少有一點點不平靜和反應,但能具備這一點,人就穩了,人到這一點才叫“穩”。

  急

  那“急”代表什麼?“刍心”為“急”,肯定不能理解為越急越穩,這不成道理。所以我理解左邊偏旁,人不急為“穩”,穩重就是“人不急”。

  但“急”字為什麼要加在右邊?一定還有急的另外一種妙用,因為“急”有“刍心”,沒有“刍心”就不可能修成的一個道理。“刍心”是童真心,那就是真正的返璞歸真。道教曾講復歸於嬰兒狀態,恰恰也是這個“刍心”。那麼過去講課講過,要像嬰兒學習,因為你打他、罵他,他一會就忘了,這叫沒有分別心。所以人們都愛嬰兒,嬰兒成為人們愛戴的中心,這就符合了道。

  任何事情只要用“道”的方法不能解釋,那說明你“道”的功底不強。就像我曾經解釋,鍛煉身體的妙用是因為你有苦度在裡面,但這裡也有著急、盼望、欲望心,到底哪個能戰勝哪個。

  為什麼平靜的鍛煉、溫性的鍛煉有利於自己長壽呢?因為他沒有欲望,又沒欲望又能做到平靜的運動,當然是最上善的。那種著急又充滿著欲望的運動肯定對身體產生強烈的破壞力,但又給你一點好處,因為你承受了苦難。所以你得到一些,承受一些就給你一些,多些欲望又給你一些破壞力,這就是平衡關系。

  和、合、對、否

  什麼叫“和”?有兩個“和”字,和平的“和”。人具備木性的一點是一種理解。人具備木性,而且要修自己的嘴,記住,這樣的人才能具備“和”,“和於萬物”叫“和平”。“禾木”旁,假如理解為“人不”這個組合,那麼“人不口”方能“和”。試看看那些話很少的人在哪裡都易獲得好人緣,女的真的很文靜;男的做到這樣,那就是穩重。我覺得“人不”解釋“禾”木旁是最貼切、最到位的,“人不口”才能“和”。

  還有另外一個“合”來證明這個字的解釋,那就是“人一口”,你要想和別人友好相處,記住,你可以說,但要說“人一口”。什麼叫“一口”?於人相合說一樣的話,叫“人一口”。這樣說,人家就沒有抵觸情緒。

  就像一個“對”字,總說對的人,叫又長一寸,叫功德又長一寸,為什麼?說對,誰也不能把你當啞巴賣了,總比說錯強。

  隨和是最高尚的才叫“和尚”。而很多修行人並不隨和,他就根本不配做和尚,他總是在較這個理,一會又辯那種理,辯了一身的疾病,還覺得自己很高尚。我說隨和是最高尚的,人不隨和怎麼能高尚呢?你都不能和人和,如何和天地萬物和?人是萬物的靈性,你不和靈性和,你跟物和,你叫背其自然。順其就是順人自然,你人不順怎能自然?順人才能順天,所以順人意者方能得天道,就是這樣道理。

  “人一口”又告訴我們,只要在任何地方,人家說什麼你必須回答的時候,你就和他說一樣的,記住,你不會覺得什麼吃虧,也不會讓你吃什麼虧,何必要爭辯?為什麼修道的人有一偈語叫“以不爭辯為真解脫”呢,沒說要對錯分明,記住,不可以分明,那叫妄起分別心,不要管對、管錯,你只要常說對,常說一口同聲的話,記住,才能做到沒有分別心。

  他說什麼,你要跟著應付一句話,說“對”就是良好的付出,叫“對付”,對付別人,沒說“正付”,用正確來對付。他既然說對付別人,說“對”,而不能說否。

  “否”告訴我們,千萬不要用嘴說出來。“否”是“不”、“口”,一定是到處讓人們明白,說話隨和的重要性。也就恰恰證明了,“隨和”是最高尚的主題,這樣的人才配做和尚,你不隨和怎能高尚?!你不隨和,必有分別心;你老起分別心,那叫妄起分別心,那樣,你心怎麼能空?你有分別心,就是不理解他人;不理解他人,怎麼能理解自然?這是一環扣一環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道理。所以你隨和,隨和了你又不累,你又沒有分別心,有的時候都不用心回答,人說對不對?說對。行不行?說行。一不犯錯誤,二不辛苦,三不累,四沒有敵對,挺劃算。

  和人相和,人說你是不是壞人?你說對;說你是不是好人?你也說對。常對付別人有利的武器就是說對,說對就是功德又長一寸。一寸一寸的積累才能把道的光輝顯現出來。

  越隨和的人為什麼越有人格魅力呢?因為隨了必能和。當你與萬物都和,你才叫和於自然,當你和所有人都相和,你才叫順其自然。在你眼睛裡還有一些人不順;在你的眼睛裡,還有一些魔,記住,就是敵對,那就叫不能度盡眾生,你怎能成佛?所以佛教有一句重要的話,只有度盡眾生,才能成佛。

  什麼叫“度盡”?你連眼看都看不慣,你就無法度盡。度量,“度”就是用你的尺子去量,記住,用你人生的標尺量,人人都是佛。無論是好人、壞人,無論是正確、錯誤,你認為都有佛性。記住,看到平衡的另一面,你才能找到“和”,這叫度盡眾生我方能成佛的一個道理,隨和是最高尚的。

  辯

  如果你不和,妄起分辯心,那就引出來辛苦的“辛”字、分辯的“辯”,人老想樹立自己,下面是沉重的十字架,“大”、“十”字為“本”,這個“十”字架在很多文字中有所體現,且把這些事放到一邊。

  說一說爭辯的“辯”,那些好爭辯的人,古人發明這個字很具有诙諧和諷刺味道,兩邊是辛苦的“辛”,中間是個語言的“言”。也就是說,你們累不累,為了那點事爭辯。所以你看看哪個人修行高,就看這人是否愛爭辯。愛爭辯的人修行一定很低,而且這人將活得很累。所以看一個修行高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尺度。

  忙

  那些忙碌的人為什麼越活越累,越來越辛苦?因為忙告訴我們,“心”、“亡”為“忙”。越忙,人死得越快。這個字告訴,我們忙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把“心”死掉。

  但是一般當我們忙的時候,心也跟著忙,不能做到身心分離,不能做到把神留給自己,就違背了古人那句話——留點神。你把神都出去了,當然死得快。所以那些忙碌的人、操勞的人,記住,愛忙碌、愛操勞的人就等於你早死,而且死的是操心的心髒病。“心”、“亡”人就死了。但是忙碌的時候,如果按古人的這個字去做人,你就可以更加有利於自己的修行。當你忙的時候能做到把心亡了,腳步雖然很快,胳膊動得雖然很快,但是你心很靜。動中達到的靜,是能經得住考驗的定,這才叫真的平靜。如果人不忙、悠閒的時候平靜,這仍然是假平靜。就應了修行中的一句話,“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為什麼?山中的平靜,你無所事事在山中,只顧自己修,那個平靜是容易的,但是對常人來講,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在忙碌中、在鬧市中能平靜,那是最具價值的平靜。那個平靜,就應了毛澤東的那種平靜是一樣的,“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黃洋界上炮聲隆,我自巋然不動”,這個不動才是真正最具價值的不動。這個字有兩個含義,“心”、“亡”為“忙”。

  知、癡

  “知”是知識分子。“癡”是癡呆和愚昧。告訴人們,首先有個正確的道理,癡呆和愚昧是大智慧,會讓你獲得別人無法獲得的知識。

  還有第二個含義,古人把什麼人得癡呆病?告訴你的非常清楚,得癡呆病的人都是有一定知識和水平的人,是因為他拿自己的知識跟別人愛較勁,所以得了知識病。這種人,有“多少知”,自然力就用“多少癡”來平衡他的未來。

  試看看那些腦血栓的病人,實際就是癡呆的人,往往都是自以為是,自己有點小才能,又不得發揮,又看不上別人,而且把自己的知識當做不得了的大智慧來理解,於是他越“知”,未來讓他越“癡呆”來平衡。而那些沒有知識的人他也不較勁,他也沒什麼自負的和別人較真,這種人也不會得癡呆病。

  既是得病的原因,也是得智慧的一個字,就是“癡”字,古人還有詞“癡心妄想”,要把你的心像傻子一樣癡心,要把你所有的想法像“亡”、“心”一樣給忘,或者像死亡一樣給殺掉。“癡心妄想”是鼓勵修行人如何做人的一個重要詞匯。

  恨、根、懇、限

  當然,長恨的“恨,”是心靈的樹根壞了,因為樹根的“根”也用這個字。愛恨別人的人一般樹根就壞了,而且一壞就壞得很慘,連根拔起。好恨別人的人、容易得壞死的病,包括有些部位的壞死,包括癌症,那就叫壞死。股骨頭壞死、某某部位壞死,功能喪失,壞死肯定和恨有關。氣恨、生氣一定會讓你壞死。你一壞死了,根就壞了。根壞了,就招災了。

  但是“恨”,告訴你心靈達到極限為“艮”。這個心靈是一種能量,是有能量的。所以有一個“懇心”,誠懇的“懇”字,“懇”上面是“艮”,這個心是可以達到無限的,也就是心靈超光速,映襯出心靈學說的理論,心靈是超光速的。而“懇”告訴你,“心”是最誠懇的,要對心誠懇,因為心很值錢,可以達到無限的。

  “限”,右邊也是“艮”。“根”的右邊也是“艮”。“恨”右邊也是“艮”,說明心的能量非常值錢的,正應了一句話——一面氣恨可抵過千百善。你做過那麼多善事,因為你有氣恨心將能量全部都消耗了,你談何功德呢?!“恨”是心靈的一種能量,你一恨,能量就散出,散出多了,你就沒有元神。沒有元神用什麼來保護你的健康、用什麼來保證你命運的長久不衰呢?

  所以“恨”字、“懇”字都告訴我們,心靈的能量是極限的,可以達到很遠,用恨心。假如把這個心對外是發散能量,假如心對在自己身上,那是什麼呢?也是一個人生重要的修行法則。把恨心對自己,把愛心對別人,把能量歸還自己,叫歸於根本。這個字告訴我們如何修行。恨自己,巴不得我死而無憾,巴不得自己千刀萬剮,那不就是下地獄的地獄法門嗎?!結果越盼自己得苦,越得樂;越盼望自己得樂的,越得苦。這就是人生逆為先的昭然平衡。

  歡、愉、欣、快

  歡樂的“歡”,連帶著幾個詞,當初我就在研究這幾個字。歡是“又”、“欠”,有多少歡樂就一定有多少欠缺,同時告訴你,真的有欠缺的時候要當歡樂的事來理解。古人的偉大確定厲害在哪裡?每一個字,把如何去做,正反兩方面的問題,都在這一個字裡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歡樂的時候你離又欠缺不遠了。有的人樂一時,而悲一世;樂在哪裡,悲就在哪裡,正所謂大歡大悲、小歡小悲、不歡不悲的道理。還有,人在美好的時候、歡樂的時候,一定切記大歡大欠缺,小歡小欠缺,不歡不欠缺,古人告誡後人如何做人的一個道理。

  當你為才華而高興的時候,那才華就起了魔性,今後就讓你不如人來平衡;當你覺得能干的時候,就讓你能干,干出一身毛病,再落個埋怨才平衡,因為有多少“歡”就有多少欠缺。為了孩子高興,孩子就欠缺,為自己的成績高興,成績今後必有欠缺,記住,欠是在其後,右後面。

  你說這個字是一種巧合,那麼愉快的“愉”,為什麼是“心”和偷走的“偷”字兩個一半相合。

  如果還是巧合,試問欣慰的“欣”,卻是“斤”和重重的“欠缺”,“斤”代表重,是很重的欠缺。

  再找一個,快樂的“快”,為什麼是豎心旁加缺少的缺的一半?到底我們的快樂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有一點點都不行,這只是寓示著古人對陰陽和因果矛盾兩方面看待事物平衡觀點的說明。

  “樂”是不可以的,但為什麼又讓我們充滿陽光心?記住,那是不以物喜,叫空歡喜。如果你以物喜,就讓你以物悲,它是平衡的。保持樂觀可不是歡樂,“慈悲”是茲心、非心,絕不是樂觀,不是樂。

  所以為了證明一個字,我們不得不把以後應該講的字,都提前調用在一個字上來講,目的是讓人相信,古人絕不是偶然創造文字,古人的每一個字都不是偶然,而是經過多少年,乃至多少萬年的冥思苦想,而那是人生的、智慧的總結。

  所以當你歡樂、愉快的時候,人一樂,心就被人偷走了。心被偷走了,你想想,你就容易上當。所以人要歡樂,往往能失去自我。為什麼修行人要禁戒酒、戒肉、戒色?這些都是歡樂,歡樂是“又”、“欠”,何必要自己欠?但是有些人喜歡在食品上獲得歡樂,在人情上獲得歡樂,在兒女上、在家庭上、在物質上、在名譽上獲得歡樂。試想想你的歡樂點,是不是就是你得病招災的、今後痛苦不堪的那一個點呢?也就是說樂在哪裡,悲在哪裡;欲望在哪裡,倒霉就在哪裡。

  快樂,記住是“心”缺少。人一樂時往往覺得乏力,這預示著什麼呢?人一樂就沒有力量了。所以好樂的人,往往是沒有威信的人,沒有力量,特別好樂的人是沒有力量的人,他經常得的是乏力的病,沒有勁,心缺少。

  那些老是找愉快的人,實際上是人生煩惱最多的人,因為他是先找的愉快,他是把未來的愉快挪到今天提前消耗完畢。而未來等待他是什麼呢?一定是欠缺,一定是賊來,叫偷,賊來掠奪你的錢財和錢物,你就招邪。那些假快樂的人是不是招邪的人?是。那些陰氣的人能招惹上他。那些倒霉的人、可憐的人、喜歡騙他的人,也會招惹到他的身邊,因為他是沒有神明的人,就是心被偷的人。過去講的“心主神明”,神明被偷了那就麻煩了,沒有神明保護你,你就容易受傷害。

  所以我在心理學講座的時候,愛樂的人一定愛哭,就是這樣一個對立統一的道理,因為你樂了,就很容易受到傷害。天發明一個小傷害給你,讓你得到悲傷,用眼淚和歡樂找到平衡。天降的平衡,是殘忍的,還不如自己不歡樂,也就沒有平衡。

  所以樂的時候也要重重的反醒,所以反醒並不因為什麼心反醒、什麼心不反醒,所有的心都應了一個必須的“必”,而沒有例外心。佛教叫“一念心都不可得”,何況樂心?不可以有心。只要有心,心就是種子,就會發芽,就會生起很多是非。因地果還生,在六祖惠能《壇經》上,人生因為地就會生果,因為心就要有因果,有這樣的詞句。

  所以人生要注意,要反著用歡樂的“歡”。當我們有欠缺的時候反而要歡樂,當我們有歡樂的時候,內心要直接有虧欠感、欠缺感,這就等於直接反醒了,還沒等天理平衡過來,你就已經給抹平了。天理平衡是無奈的,它並不管你的地位高低,也並不管你是大人還是孩子,一概平衡。天理是沒有分別心的,只看你的心,不看你的年齡,不看你的大小,也絕對不看地位。

  意

  那麼什麼人是能夠勝利的人?當陰性的心、陰性的事物升起的時候,把陰性心能戰勝了,這種人生才是勝利者。所以人生得意的人,得的什麼意?得的是“立”、“日”、“心”的人,才能做得意者。這人真得意,你知道他為什麼得意嗎?就因為他在災難的時候他有“立”、“日”、“心”,陽光之志。真正的勝利的人是能戰勝自己陰性的心,將陰性的心冉冉升起來。記住,當陰性的心往上走的時候就是陽光心,把陰性心托起來,不要嫌棄它,不要踩下去,要托起來,送到陽光處,陰陽一平衡,你怎麼能不勝利呢?!陰性的心要象月亮一樣升起來,月亮是代表陰性的,但升起來就有了光潔,那叫皎潔的皓月,皓月當空是很美好的景象,如果陰性的心在下面,那叫濁氣,濁氣的心將墜著我們向下走,給我們的命運帶來不順和坎坷。

  徹

  徹底的“徹”,什麼人是徹底?也就是佛教講的“究竟”。什麼是最徹底?我把雙立人理解為,把別人的利益放在自己腦袋上面的人,具備這點的人,為雙立人旁;右面是一切的“切”字,也就是說,把一切的眾生都放在自己利益之上的人,這種人是徹底的善良人。

  你放到了最低,和修行人的做法,符合他們所有的道理和理論,把自己降到最低,甘居臣後,永遠降到最低,你才能升上天空,變為白雲,那就是水。“上善”為什麼是水?它把自己降到最低,有縫他就下來,有陰暗處也絕不避諱,他說我下去。但誰都不能傷害水,水成了萬物的主人。石頭再堅硬,在水中都變成鵝卵石;刀槍再堅硬,在水中都要生銹,而誰能斷水呢?即便有刀說:我能斷水,可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記住是“更流”。那麼,水能流向最低,它才能成為萬物主人,升上天空才能變成白雲。

  一個徹底的人,就要像水一樣把自己永遠放到最低處;放到高處,那不是水的特性,是因為在低處才是自然的升高。假如主動放到高處,那麼今後、未來人生,應該是低谷才平衡。

  怨

  “怨”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叫越怨越相報,叫“怨怨相報”。很多人越埋怨自己好人不得好報,於是乎這句話越念越靈,越怨就越相報。原來你的怨是有一種力量。所以佛教的“八苦”裡有“怨憎會”,你要埋怨、你要氣恨這件事,它就招惹上了,叫一報還一報。到底我們應該怨什麼?用好了,得好;用壞了,得壞,這句話我就不深談了。

  “怨“告訴我們越怨,“過去自己的心”為“怨”。夕陽的“夕“,代表是過去、曾經的意思,同時這個字也代表“死”的一半,下面是“心“。古人說,要怨就怨過去自己的心,你別怨別人的心。越怨別人的心,你只能越怨別人越多。

  但現在的人都怨別人的心,你要怨就怨自己的心怎麼沒死?“怨”不是死,只是“死”的一部分,沒有死。你的心怎麼沒死呀?你的心沒死,叫你沒死心,所以要死心塌地。

  什麼叫踏踏實實做人?就是死心塌地的人,就是要“把心死”掉,踏著陸地,才肯踏實。如果你心不死掉,你走在哪裡都非常的艱苦。

  就像登山一個道理,你看山就覺得很累,你不要管山,先把登山的心給死掉,自己進入到空的思想境界,以當下為目的,你就登得很快,還不勞累。

  “怨”,我們要做個死心的人,“怨”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把“死”寫完整。我們一定要做把心死掉,殺死自己的心,就應了必須的“必”。

  必

  人生必須,為什麼古人說干這一件事是最重要的?肯定是有這麼一個道理,你只要把心殺死,心就是空的,“空”一定帶來“妙有”。這裡,你要什麼,所謂人間的那一點點福報,對“道”而言顯得那麼地渺小。你要想擁有什麼,你只需要把心殺死,你才有一個繁榮的世界、有一個豐富的人生。

  所以你的欲望只要用在別的方面,不把心殺死,只有是“欲生一,煩生二”。把心只要殺死,心就是空的,空才能有功夫。挖空心思就是“空”,這個字,空是“穴”,就是洞,挖出一個洞下面是個工夫的“工”,挖空心思是修行人一個很重要的提示語,要把心挖空,掏空心思也叫挖空心思。

  愁

  “愁”,雖然“愁”不像火一樣發炎,但它是秋天的“心”,就是為什麼愛愁的人易衰老、容易得白頭發、容易身體上長皺折、長暗斑?因為愁,白了少年頭,即便少年都禁不起愁,何況是老年的頭。所以你要不愁就不進入秋天。秋天是落葉,秋天落葉的心。越愁,你是秋天落葉的心,你的樹葉就往下落了。你要不愁,充滿陽光那就是春天般的心,只有春天般的心才能滋潤萬物,;愁心就越沒落。

  而“愁”在五行中主秋,也就是秋主金,肺又主金,肺又主皮毛開竅於鼻,又通於大腸。為什麼老年大腸便秘?愁。為什麼老人容易長白發、衰老呢?又是愁,傷的是肺。為什麼又主金?所以老年人財運都不順,因為越愁的人財運就越不順。

  你看看不愛發愁的人、大大咧咧的人,一定有財運。為什麼呢?不愁就養心,秋天就不會沒落,反而是一片輝煌。肺主金,憂愁傷肺,這是《黃帝內經》所講的一句話,越憂越愁愁更愁,愁傷肺,所以不愁的人才能不衰老。

  為什麼演員不愛衰老?因為他不愁,整天樂呵呵,他怎麼能愁呢?!越愁的人才越衰老。為什麼很多領導特別年輕?他遇到事不是愁,而是想到如何面對,他內心先想到的是,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他沒當回事情,他要沒當回事情,他就不會愁。所以很多領導年長到七八十歲竟然像四五十歲,因為領導(導)確實有道的一寸功,所以領導的“導”字就是“道”的一寸,“導”就是領導走的路。

  想

  思想的“想”,告訴我們,“相”、“心”,也就是說,就是心靈背後有暗箱。如果你有心,它就一樣一樣給你積累,一樣一樣給你算賬,那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孔子講的。實際上你的心靈是有個暗箱的,如果你愁一天,它就給你存上一天,愁一年就存一年,有的人一夜就愁白頭,就把這一輩子的愁,一夜就愁完了,於是他就衰老了。每一樣心靈積累到一定程度,都是一種污濁和垃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亞健康;再積累就是疾病;再積累,那就是死亡。

  心靈的暗箱一定還有另一個暗箱,一定是陰陽。另一個暗箱有陽光之志,越積累越充滿陽光,元神就越大,於是乎,心就越來越靈,它兩個是連通的。當我們污濁的心靈少了以後,良性的心靈自然就多,兩者的平衡比例不同,導致命運不同。兩者相加的數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人人具足、個個圓滿的道理。只不過,為什麼你不圓滿?就是因為你污濁的心太多了,把陽性的心都遮蓋沒有了,你的烏雲多,還能見什麼陽光呢?

  這個字告訴一個科學的原理,就是心靈有暗箱。這個箱能儲蓄,儲蓄到一定程度,就有化物的功能,它能轉變成挫折,也能轉變成福報,還能轉變成疾病,還能轉變成死亡。

  心很靈,所以創造“心靈”。古人沒說別的什麼創造很靈,就是你的心形成了你的整個世界觀,形成你整個世界的全部內涵。

  思

  思想的“思”是“心”有個“田”,這個田地沒說長好東西,還是長壞東西。長好的東西得好的心,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種的污濁呢?記住,長的也是污濁。你種什麼,古人就不管了,反正心理具備田地的職能,而且種完了能長。古人把心靈的作用、心情的作用和特點比喻為田地,心上有田,你想種什麼就種吧,那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不就是佛教的因果嗎?你種什麼因就有什麼樣的收獲。

 

上一篇:想長壽:少吃三白,多吃三黑
下一篇:昌義法師:和顏愛語利人利己,度生妙法不可思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