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文字道:字字皆有道,悟字改命運 第二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周老師:

  讓

  謙讓的“讓”,是語言向上的意思,我們的語言是不能向下的。語言永遠向上,就是充滿陽光。所以,說善言,就是語言向上。但不是說上句,這就麻煩了,不要理解錯了。

  “讓”是謙讓別人,重要的是語言謙讓別人,可不是干別的謙讓別人。干可以不謙讓,但語言一定要謙讓,干,有時候往往要當仁不讓,去敢於奉獻。只有語言謙讓別人的人,記住,這種人做上等人。謙讓別人的人能做上等人,試看看語言特別謙卑、謙讓別人的人,是否他的命運很好呢?我發現無一例外,都是這樣,語言上常謙讓別人。

  有些人說:我也很善良,我也謙讓別人,但我命不好。記住,您那不叫謙讓,您內心還是沒理解。要從心靈深處的語言,記住,連自言自語的語言都要包容在內、都要謙讓別人,這種人才是上等人;而這樣的語言謙讓別人,也是上上之策。這是古人教的做人之法。

  無論別人怎麼如何如何不好,無論你有多大的能耐、你的貢獻有多高,記住,語言上謙讓別人一定是上策。可千萬別指責別人,可別說他做的不好,這工作都是我干的。無論你取得多少成績,都要說這是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你們的幫助,怎麼能成就我自己;沒有你們給我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我怎麼能干得出來;沒有你對我的提拔和信任,我怎麼能擔當此任,完成工作呢。所以一定要謙讓別人。

  為什麼領導都有道的一寸之功?“導”和“道”都是領導走的路,因為他有這個功夫,“道”的功夫。領導常常謙讓人,人讓他往上上。如果你語言上謙讓,就是讓出一條路,讓你大踏步的前行;如果你要不讓別人,在嘴上爭是非、爭對錯、爭功勞,那麼沒人讓你,只有你讓別人。所以好爭的人一定命慘,好讓的人一定是前途無量。

  尚、黨

  和尚,隨和高尚是和尚。假如按象形字來講,“尚”應該特別象個房子,上面充滿陽光。最重要的是房子裡充滿陽光。不在房子外,應該在房間內靜修,充滿陽光。而充滿陽光那個“口”字,記住還是要從嘴上開始做。語言的重要,因為口帶來的因果是最大的,所以他們要吃素;嘴能積功德,所以他們要念經。

  和尚的“尚”字首先房子裡充滿陽光。但假如當和尚的人不充滿陽光,這個人不是真正的和尚。假如這個和尚又有私心,戒不了色,還能生兒子,那就是“黨”,結黨營私,“黨”就是和尚的“尚”,不過是上面偏旁短一點,實際就是和尚的“尚”充滿陽光,那叫“結黨營私”,就有私心了。有兒子,心能沒有私心;有黨,自然就有黨派之爭,因為各黨派為了獨立門戶,觀點不同,所以要有私心。

  真正的和尚是沒有黨派的、沒有私心;也就是沒有兒子,誰是我的徒弟,誰是我的孫子,誰是我的朋友呢,只有把私心戒除了,你才是高尚的,你才不是結黨營私。試想想沒有私心的人,到哪裡都沒有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我是哪個領導安排的。記住你只有沒有這個心,你才不會結黨營私,你在單位的環境裡自然顯得人格高尚。如果你靠上哪個領導,覺得是誰培養的,專門向他靠攏,像兒子一樣向他親近,別人就反感你,就有另一個黨派向你發起反對、向你攻擊。

  精

  精神的“精”,告訴我們,精神是一種簡單,是一種樸素,它沒有寫“酒肉”。一般吃得越簡單的人特別精神,就有精神。

  精神,首先代表大腦是精神的,心髒好是精神,目光炯炯有神是精神。往往特別貪吃、喜歡吃香的,喜歡吃渾濁的,喜歡吃甜美的,一般的思想是不能集中精力的,因為你的精神會恍惚,你就沒有精神,你就沒有勁;而且經常得匮乏力氣的病,而且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能集中精力。因為渾濁就和昏聩連著,會讓你頭腦不清醒。所以要想得到精神,米和青菜。

  曾有一個人這樣和我說過:當人得病的時候、最苦的時候,最想吃的就是大米粥和青菜,而那時最想吃的才是人間最好吃的美食。

  按道理上講,您愛吃、想吃的,應該最難的時候還想吃,但是恰恰相反。當你最難、最惡心的時候,最不想吃東西的時候,也是米和青菜啊。

  所以人吃的簡單,往往讓你的生活卻繁榮,你的人性卻充滿精神。而人的“精”就是“神”,代表你的神。

  所以吃葷濁的人眼睛是沒神的,看什麼都記不住,怎麼有神呢?看什麼都恍惚,看不清楚,怎麼會有神?!這種人是沒有神的,他的眼神往往是著急的。

  真正有精神的,他的眼神是炯炯的,有一種人格魅力的精神,是有神來保護你的那種精神。人吃清淡絕對是有意義的。

  當然後來我也講,人吃素是為了心素,心不素吃素也就沒有了意義。因為一切萬法都要歸到心上,叫“萬法歸心”。一切為了清掃心。你心都沒清掃,僅僅吃素,也是疾病叢生的,這樣的人也有很多很多。所以米和青菜的組合,才是精神的“精”。所以要想養精蓄銳,吃清淡的,像青菜、米那樣,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常心是道”。

  公

  先講“公”字再能講“翁”。“公”是自私的私,上面給蓋住,還是拱出一點頭,還有一點點,要沒有一點點怎麼有“公”呢!還是有一點點的私心,因為還是希望自己好。

  而那些因為有公心做好事的人,他認為這樣能給自己積累功德,所以要有一點點私心,還是最終因為私心才去做好事。因為自私的人命不好,大公的人、天下為公的人命好,所以人家才說天下為公,他才能認識到公心的好處。

  你連好處都認識不到,連私字都沒有,那個不是公心。記住,這很重要的原則,連私心那個一點點都沒有,那就不是公心。起碼要知道這個天的道理,你為了別人好,你自己才好的道理;你做奉獻,你越捨越得的一個道理,否則你的奉獻就不是智者的奉獻,是一種執著心。記住,那是一種執著心。只有讀懂“公”字,老子說“有公乃大,公乃王,王乃道,道法自然”,講的是這個道理。

  翁

  越有公心的人,他將會怎麼樣?那就是“翁”字。天天學“習”有“公”心。天天學“習”會讓你“羽”翼豐滿。但僅僅是羽翼豐滿,那就是羽毛的“羽”,你可以飛。也就是,光學習的人一定精進速度比別人快,但不見得獲得人生命運智慧的收獲。也就是說,僅僅光學習的人,會讓你羽翼豐滿,這是學習的重要;當你羽翼豐滿,具備飛的條件,你也可以飛,但是你不一定會變得很有錢,你也不一定變得很長壽,這可是兩碼事。

  而“翁”字就告訴我們,如果你天天學習的是公心,就截然不同了,天天學習有公心,長壽者為“翁”,富翁也為“翁”。也就是說,天天學習有公心,從小就學習了,不斷學習為別人考慮的人,長大要麼你會長壽、要麼你當富翁。

  試想想做老板的人、現在日子過得不錯的人,是不是小時候為人比較大方呢,願意捨得呢?所以那些長壽的人是不是為別人考慮比較多的人呢?但是這個字,我覺得,既然兩個“翁”都是一個“翁”,應該是兩方面都有豐收。所以要天天學習有公心,要麼你做富翁,要麼你做長壽翁,都是“翁”。

  壽

  “壽”字告訴我們,是人的豐收。人最大的福報莫過於健康,所以長壽的人易有祝大壽之說。“壽”是最重要的,不壽不足以稱道,不長壽你還想稱道,純粹是不可能。

  因為,人越老,越靈;越老,福德越大;越老,家宅越昌盛,所以人們一般是求長壽。當人們長壽的時候,其實長壽不是人的真正最終收獲所在。所以修道的人,德心很高的道上人,贈送長壽老人一個字,拂袖而去。他說,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豐收的“豐”不是真正的“豐”,你要長壽,這一撇是傾斜的,而下面僅僅是一寸之功。也就是說,長壽僅是一寸之豐收,代表人性的進步,的確不假,但僅僅是一寸。那一尺是什麼?還有更高的,那一丈是什麼?壽者本來是沒有極限的,有人一百歲,彭祖活七、八百歲,八百多歲,當然後人在懷疑彭祖長壽的說法,誤以為古人在說謊。但長壽是沒有極限的,成佛之人是永不退轉、永生不死,與真理相合的人。所以你的長壽,一寸的豐收,還得承認是你有豐收。但有錢的人,可不是一寸的豐收,這既是誇耀,又告訴你要不斷精進。

  收

  “收”告訴我們最重要的豐收,莫過於文字的豐收,右面是文字的“文”。古人告訴我們,所有豐收都來源於文字之中,而不是其他的物質方面,而並不寫個“米”字。為什麼豐收的“收”不寫個“米”字呢?古人認為,只有文字上獲得了豐收,你人生才獲得各方面的全面豐收,所以沒必要把它局限在一個小的局部。

  所以懂文字的人,是一個道上的人、是一個修道的人、懂得真理的人。與真理相合,人間一切都向他敬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何況糧食的豐收呢!

  覺

  “覺”,是看見光明。看見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沒有看到光明,連真理是什麼都不知道。到底什麼是真理,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變的東西,也不清楚。

  我在中學學到,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後來我就用這個標准來衡量我們現在所有的科技與文化,我發現,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連牛頓定律也是相對的,愛因斯坦的還是相對的,竟然沒有絕對的。

  而真理的概念明明是絕對的,記住真理是不可以有相對的,必須絕對、百分之百。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有多少是百分百而絕對不變的呢?所以從那以後,我就覺得古人到底研究的真理是什麼呢?覺,一定是看到光明。

  悟

  “悟”,是悟自己的心為“悟”,而不是悟別人的心。“悟”,又是我的嘴,上面“五”代表五官。古人有那麼多重要,而左面最重要的還是那顆“心”,你先悟自己的心。右面“吾”代表自己,“五”又代表五官;下面兩個字是最重要的,一個是“心”,一個是“口”。眼睛沒單獨列,口是單列的,但是排在右面;心是單列的,放在第一位。

  為什麼豎心邊的字那麼多?證明心的重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把心放在第一位,別的放後面。有些偏旁只能放在後,有些偏旁只能放在下。左為上,心永遠為上。古人設計偏旁自然有設計偏旁的道理。

  “悟”,是感悟的“悟”,“悟”是五官,要從“眼、耳、鼻、舌、身”來感受。而意就是豎心在左邊,而沒有佛教時,古人就已經感受到“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記住還有一個“口字”,“眼、耳、鼻、舌、身、意、口”。記住這是古人從這裡悟出人生的道理,他一定從口上感悟。

  吃的越香,出來的越臭;看得越亮,眼睛就越花。他能從五官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不是感悟外面。知道宇宙的規律後不斷感悟自己,才能做一個覺悟者,所以佛叫“覺悟者”,他一定是把自己悟明白了,而不是悟別人。所以你要想做一個覺悟者,一定要悟自己的心,別悟別人的心。

  現在的社會,都是悟別人的心,一個頂兩個,都是越悟越聰明,把別人的事情搞得非常清楚,那個人什麼問題,確實不悟自己。但是古人明明說了,只有知道自己的人,才能做知己;老找別人的毛病,不這、就是那,就這樣挑人家的毛病,這樣的人不是個覺悟的人。

  修道的人不見他人非,只見自己過。有的人常見他人非,偏偏不見自己過,談何修道,談何變命?!

  參醒的“參”是參自己的心。必須的“必”是殺自己的心,不是殺別人的心。要悟,就要感悟,悟自己。而“感”,也是那個心啊。

  真

  當人們去研究真理,就不得不研究古人怎麼對“真理”下定義的。真理的“真”,上面是直接的“直”,告訴你,“真理”本來就在最簡單的現象裡,很直接、很直白,但底下藏著兩個東西,記住,陰陽平衡的兩個點,佛教叫因果平衡;哲學叫矛盾兩個方面也叫對立統一;道教叫陰陽平衡,講的就是那兩個點,你能看到嗎?

  很多人就因為沒看到那兩個點的平衡,自己內心就失去了平衡。你失去了平衡,對世界很多事就不能理解。你不能理解這個世界,世界就將你踏出這個世界,讓你最終不能安寧。你看到這兩個點,不斷把握這兩個點的平衡。當那個點高的時候,你主動將它再平衡一下;那個點低的時候,您再低一點,這不就平衡了嗎。

  認識真理的人,就是自己能找到那兩個點,自己能添補那兩個點的人,在最簡單的現象背後看到平衡,這種人才是真理的覺悟者。能看到這個事情,記住這個事情是最簡單的,簡單到我們的生活,簡單到我們衣食住行動作的行為,我們的因因果果之中。

  記住,真理的“真”可不是在復雜的事情中找平衡,是在最簡單的事情中找到因果平衡、陰陽平衡。譬如你找到因,就找到果,是一種平衡關系。

  平衡是立體的。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平衡,才能看得比較清楚。

  過去我們過於保守,我們才會過於開放,這是因果平衡,這是一個歷史平衡;在一個家庭裡你特別能干,那個孩子就不能干,丈夫、愛人、妻子,就不能干,你又找到一個平衡,這叫平面平衡。

  還有立體平衡,父母特別聰明,會算計,結果孩子犯傻,又找到一個家庭的上、下平衡。

  它有大平衡,從過去三十河東,從1949年到1979年;過去這三十年高度發展的三十年。你看到了大的平衡。

  再看中國大歷史,有清王朝的繁榮昌盛,自然就有八國聯軍被外國奴役掠奪的歷史,這又看到大歷史的平衡。

  就像地藏王能看到“我下地獄,方可成天堂”的一個平衡。你還想得福,現實再給你福,你都逆了真理,你和真理都不相合,你還想修正果,你不是在開國際玩笑嗎?!你在開真理的玩笑,你和真理完全不同。

  就像有的人談戀愛,戀愛時候好,結婚時候還好,世界你家開的嗎?不可以!這不是平衡。

  有些人,前面也沒啥好壞,後面也沒啥好壞,那就平衡了,這就對了,過一輩子,還要我告訴你結果嗎?沒有感覺,對了,平平淡淡才是真。你已經平了,到哪找平衡?!所以我們自己要做個平衡的人。

  我們沒有災難,給自己頭腦裡想著自己下地獄,想著自己居安能思危,想著明天我將死去,想像我將如何如何倒霉,這不也就平衡了嗎?!你自己已經平了,天就放你一馬,你已經平了,如何平之呢!

  這個真理多厲害,你用過嗎?你用一用、試一試,你就知道,天理是公平的。

  記住:天理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天空。“真”就是“空”叫真空,是空性的。因為平衡了,正負得零;平衡了,酸鹼中和。

  如果你看到平衡,你就會發現,有個特別改革開放的領導就會配上一個特別保守的;有個岳飛就配個秦桧,這就叫平衡。你認識到平衡才能認識到真理。

  而具備這兩點的字,平衡的“平”,也是二點。觀天的“觀”還是關系到陰陽平衡的兩個點。人生的平衡,是萬能的,無所不平衡。天理是什麼?不就是陰陽平衡的兩個點嗎?還能是什麼呢?!

  “真”,後來我就研究,真理是平衡,應該有很多技術,但不是說“真技”,也沒有說“真法”這個詞匯。“真”就連著“理”,才叫“真理”。從讀懂了這個字,我就多年來始終在研究真理,而不研究技能、技法、技術等等。因為最“真”的就是“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絕不是某某公式、某某某練功的方法、某某某去病的手段。記住,它是真理。那個“理”,誰得此理誰得天下的理,是王者之理。那個“王”不是我們想像的某某某領導稱王,那個“王”一定是天上的,能控制宇宙力量的那個王,叫“王者之理”。

  得此理者得天下,使得很多人就會明白,不會再追逐著很多的法術,包括很多宗教,在追逐某種法術,追逐著某種想象追逐著某種圖象,追逐著某某技術。

  為什麼越是法,越是方的?叫“方法”,沒有“圓法”之詞。所有你所學的所有公式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有數學、物理、化學、發明都不是真理學說,也都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

  所以,那些聖人們研究的是絕對的,研究絕對、永恆不變的,不因時間、地點、人物、時空的轉變而轉變,是說了就永遠是這個理兒、講的就是這個理。

  所以古人聖賢的所有典籍都是講的理,沒有哪一個聖人講的書籍、典籍是講法術的。所以那些追求法術的都是人行邪道,不是真理之道,那個不靈,記住,它有局限性,所有的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理”是王者之理。

  運

  運氣的“運”,過去是一個車在走。過去講運動的變化,實際上命運,現在很多人說我的命運不變,這信命的人。實際上命運的“運”告訴你,要是命運不變,誰還修什麼德、修什麼心啊?!怎麼叫有德方能行?你不變還修什麼,就別修了。誰不知道享福好,誰不知道吃的香舒服,誰不知道那些幸福的東西為自己消用舒服呢?!

  但是,隨著欲望轉的人是俗人的“俗”,單人旁加欲望的左邊,你就是俗人。咱們不能做俗人,俗人當然命運不變。

  而命運的“運”是“雲在空中走”,是不斷變化。所以很多人算命也好,他也不可能把你的命算得非常非常具體,因為你自己是掌握命運的主人。但是雖然他在某些方面給你估計得大概差不多,是因為你的心性不變,命運如何改變呢?!

  但是做為修心的人,什麼都可以修成。釋迦牟尼都能修成佛,你說誰能給他算命?他能成佛能算嗎?命運裡有能修成佛這一項嗎?沒有,對修心的人絕不起作用。

  算命人對幾種人都算不了:

  一是大惡者,不能算,算不了。因為誰知道你哪天想殺人,所以沒法算。

  二是大善者不能算,太善了。哪天功德積滿了就走人了,沒法算。功德積滿到什麼階段很難算,因為他每天都這樣。還有對修心者就沒法算,修行者更不能算。

  三,還有對大的領導,都不能算。因為領導都具備做神仙之功力,就是人像山一樣不動,神仙的仙。所以一般領導,大的領導就有大山;小的領導就有小山;老百姓就有土丘或泥巴,風一吹就動。大山就是很大的事不動;小山就是一般的事不動;老百姓什麼事都動,怎麼能做神仙呢?所以領導心很定,應了“決定”這個詞。所以命運是變的。

  領導為什麼不好算?因為領導是定的,他特別想做的事,他不會跟著欲望去做。這個女孩漂亮,他不會表現出來去喜歡她;因為這個東西好吃,他決不會搶著吃,甚至他會讓給別人。因為這是他干的,把功推給別人;這個事很大,他肯定說穩一穩、等一等、別著急,沒什麼大了不得的,他很定,當然你怎麼能算呢?!

  “算”是“術”,叫“算術”。所有“術”都是給魔來算的,叫“魔術”。所以哪有哪個修行人是算命的呢?他的命你也算不了,他也不會給您算,因為他都堅信一個道理:命運是不斷變化的,隨心而變。“性”決定“命”,叫“性命”;而“心”決定“性”,簡稱為“心性”,心生為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

  命

  記住還一個重要的字,是“命”,是指人平靜。人一叩頭,就得命。從這個字裡,人可能就明白。為什麼古人就有叩頭的習慣?那個可能是因道和聖人傳下來的一個做人的方式和方法,是極其的麻煩、很麻煩的一種方式。人見菩薩就跪下來就麻煩、很煩瑣。但是人越叩頭越得命。為什麼宗教都有叩頭禮,仍然一直保留著?而那些常低頭做人的人,是否命都很好?叩頭就是低調,把別人都擺在自己之上,那才叫叩頭。你只向佛叩頭,不如向天下所有蒼生叩拜。所以常尊敬他人的人,你得到別人的尊敬、你得到好處。所以人一叩頭,就得命。

  記住,人下的“一”,可不是一下,是代表平靜。做人要平靜,這個三角就變成鐵三角,非常穩定,風吹不倒。但是風吹不倒你,你很定時,但千萬別倔強,還要很低頭,當然這樣的人,就是向命運宣戰的人。

  人很穩定、很倔強,但很多人,包括當領導的就是不低頭。很多有能力、很定的人他就不願意低頭做人,他怎麼能得命?他的命一定很薄,他的命一定為其所傷。

  又定、又能叩頭,就是山和水的功夫,像山一樣如如不動,又能做到“上善若水”,這種人才能變命,只有這種人才能變命。

  道

  “道”,為什麼是領導走的路?而且領導的“導”也是“道”的一寸之功,繁體字(導)。記住,領導的“導”也是道路的“道”,記住,修道的“道”,一寸的功夫,為什麼?因為過去的領導,我想肯定都是修道的,所以我們拿他當佛來供養。比如我們敬仰的黃帝、堯、舜、禹,都是神仙,所以在我們的歷史課中,講的都是神仙,包括大禹治水等一些故事,是否形容比喻他能力挽狂瀾,還是僅僅是一種形容?還是真實所有、真實所在呢?我覺得古人講的事,是確有其事才能寫進去,他們確實是神仙,確實是修道的人,得了“道”的功力他才能當首領,因為當初的首領你並沒有看見。

  現在的領導也具備“道”的一寸,過去不僅僅是一寸了。因為領導的幾個素質,一般和修道的幾個素質是那麼地吻合,第一,心很定,這修道的;第二,逆著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欲望,修道的人就是修煉欲望,將欲望徹底泯滅。領導都有泯滅欲望之功,都有這個功夫,只不過這功夫沒有“道”的大,他還有點私心,但比老百姓強,所以他有“道”的一寸功夫。

  “道”是常常謙讓,甘居其後,領導有這功夫,有一寸。雖然他有時候不是由心的,但他還是有這個“道”的一寸的。

  所以道是領導走的路,“得道者多助”,領導是不是很多人都幫助?修道的人可以昌盛三代,你看很多領導是不是老婆、孩子都好,他有這個本事。

  道的人,必然有路,他什麼路都走得通,叫“道路”,是不是這樣?修道的人,“一人修道,雞犬升天”;甚至某些修道的,包括有些領導,就連家裡的司機,甚至保姆都跟著得好處,這就符合“道”的原則,得道者就是多助,得道者就多貴人。“道”是別人干活他得好處,別人干活,為他服務,圍著他轉,這就是“道”,所以“有道乃大,道法自然”。那麼“道法自然”,是不是領導做什麼事非常自然?絕不是躲藏,他顯得非常坦然。

  而“道”就是“平靜之道”,哪個領導不平靜呢?是不是領導越大越平靜?所以這個“道”字就是領導走的路。你要是不知道道在哪裡,看你們的領導。為什麼逆領導的人命都不好?因為領導的“道”比你的大,你是小道和大道相對,你不開玩笑嗎?!你和“道”作對,你就離“道”了。領導的“導”是告訴我們,能做領導的人就是道的一寸,給他一些福報。

  俗、仙

  現在講一下俗人的“俗”,是單立人加個欲望的欲的左邊。所以一般人都是隨著欲望走,當領導的是不完全隨著。而修道的人是逆欲而行,跟欲望完全相反,因為“逆為仙,順為人”。“俗”告訴我們,就是“人”和“谷子”,老想著吃、老想著滿足自己,這種人就是俗人。

  而那些修道的人不是想著怎麼滿足自己,所以引出另外一個字,就是神仙的“仙”字。人要象山一樣不動,就是神仙的“仙”字。

  知

  而那些有知識的人,古人是怎麼看?第一,有知識的人一定要做到“沉默是金”。什麼叫“沉默是金”?矢口。“矢”在古漢語中代表著“不”的意思,不要那樣。“矢口”,就是不要那樣說。所以有知識的人,往往愛於和別人表白、爭辯、顯示,結果落了個口頭功,嘴上落個贏了,辯論辯贏了,最後命運上倒霉。

  所以知識的人,不管你有多少知識,一定要含住自己的口。“含者必蓄”,叫“含蓄”,能儲蓄你的能量,所以古人說“沉默是”金。你少說,別人看著你,你在單位就有威信;你少說就不招災惹禍,因為禍從口出。有知識的人更不要說,因為你說的如果不是真理;要是真理,隨便說,那是法布施,大功德。

  識

  你說的要不是真理,我勸你別說,因為還有一個字,知識的“識”字,告訴你學的知識,“只”是“說”話用的,不值錢。沒說那代表著錢、代表著道、代表著豐收,什麼都沒有,就是為了說話用的。只是為了說話用的,就是知識的“識”。

  讀、犢、獨

  讀書的“讀”,告訴你是為了賣弄語言的。讀書和犢子,什麼叫犢子?是用來罵人的,是諷刺讀書離道的人。你都不知道真理,你讀了365行知識,也僅僅是個小聰明,讀得再多也不過如此。讀書的讀與孤獨的“獨”又是諧音,說明知識分子,書讀的越多,一定應了孤獨的“獨”,是蟲子之命。

  蟲子之命是什麼?就是膽小。知識分子哪個不膽小?!

  第二個,蟲子之命是孤獨,哪有哪個知識分子不孤獨?!知識越多,越孤獨。讀的人孤獨,而且命運不好,所以還是小聰明。古人說你那點知識啊,你先別說了,不大一點,這要再讓你說一說,不僅白學了,還招災,還容易得病。

  所以知識分子往往是最容易得病的一個群體。反而做領導的命一個比一個都命長,八、九十多歲極其正常,因為他學的和你學的不一樣。人學的是四書五經,為人之道;你學的是知識,為社會服務的那一套,干活的邏輯;你是研究勞力,叫勞力者治於人,被人所治。

  你老動就亂了,叫“動亂”。要定下來叫“決定”。知識分子是心不定的,心往往是茅草叢生,茅茅草草,而且又願意用自己的知識,所謂的小聰明跟別人較勁,這種人,命不會好的。

  而那些領導只學會了一個字,一個詞,叫“決定”,就夠了,這一生坦蕩無痕,走得非常平靜。

  所以讀懂一個字,為什麼古人說“文”能“化”,叫“文化”,他讀懂了一個字,一生走得無憂。干嘛不審時認真研究古人的文字和文化呢?既然能救自己你還不研究,那你愚癡到了何種之地。竟然它靜靜躺在我們身邊幾千年,我們竟然茫然不知,我們還有何臉面號稱人類進步、號稱繁榮富強?我們羞愧!不僅羞愧自己,還愧對自己的祖先和聖人般的祖先,更對不起古人創造的這些文字。

  性

  “性”,心生為性。剛才我們講命運的“命”的時候講過。

  有人說我性格能不能變?我說能變。你把每一刻生的心改變了,你的性格就變了。你不按照你性格的習慣去生你的心情,該生氣的不生氣了,該操心的不操心了,該著急的不著急了,你叫本性在改變。不斷改變心生,就不斷改變性。

  記住,古人說既然“性能決定命”,所以有個詞叫“決定性”,沒說叫“決定能”、“決定干”,叫“決定性”。既然能決定命運,要不就是決定取決於定力,要麼就是“決定性”。“決定”這個意思往往只有這兩個詞常用,“決定性”或者“決定”,而不是“決定善”。

  有人說我善良,善良命為什麼不好?為什麼沒有發明“決定善”這個詞,或決善,只有叫決定和決定性?而那個性就是性格,“性”實際就是我們的靈魂。這一生全部心生的心情,也就是我們全部心的狀態,形成我們這一生的靈魂,我們將帶著靈魂再走入一個又一個的裡程,那就是命運的不斷循環。

  正像佛教常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受”的是什麼?前世心情的累積。

  為什麼“慧”是清掃心靈可以獲得雙豐收?既然心情累積能帶來命運,那麼我們把累積的心情一一給消除了,給清除干淨,我們的豐收不就來了麼?!所以記住要有“性”,“性”就是心生。不斷改變心生就是在改變性,就能改變命。

  忠

  忠心的“忠”,從這個字我判定,皇帝過去選忠臣,不是選對他特別選溜須拍馬的人,記住,一定是選中間的那顆心。這顆心也就是中庸的心,對好和壞不偏不倚,能正確看問題,能用平衡觀點看問題的人。中庸的心,具有這顆心才能配“忠”。

  所以這個字也告訴你,心中走中,才叫“忠心”。我們都說“不忠不孝”,我們要“忠孝兩全”,這個“忠”就是中間的那個心,不是為您賣命才叫忠,記住,一定是走中庸的心。這個心永遠放在正中心,因為心髒就長在中間,你偏左了偏右了都不對(當然我們以後會講為什麼心髒在偏中左一點點的位置,以後再講)。

  但是“忠心”就是中間那顆心。所以一般的人只要在一個單位,這個心老是不偏不倚,不向這個人說話,也不向這個說話,誰都不向著,最終他得勢,做了忠臣。什麼叫忠臣?在單位裡當經理了,還能中心,那就大了,就當副老總了。中間的那顆心才能帶動你不斷向上發展。

  在一個家庭裡,父母要能做到中庸的心不偏不倚,對孩子不太熱愛,也不太心疼,又不是特別恨,記住“中間那顆心”。

  但是現在都是愛過了、太過了,都不是中間的那顆心。對什麼要麼好得要命,對什麼要麼煩、恨得要命,都不能放在正中間,這種人不是忠臣,也不是中間的那顆心。

  過去皇帝選忠臣,一定不是精忠報國的大臣,是後人們看電視看電影多了,誤解了“忠臣”和“忠心耿耿”的含義。什麼人忠心?選擇大臣,選中間那個臣,江山設計穩定。

  所以為什麼改革派極右的,命不好;特別保守啥也不干的,也不好。

  記住“中庸”,說他能干,談不上,你說他不能干,也談不上,他中庸、觀點也中庸、想法還中庸、做法也中庸的人為中心的人,這種人得天福、得道。

  英

  英雄的“英”,再次映襯出這個字,“央”代表中心。而真正英雄(一會再講“雄”字)是那些蓋住自己,記住不要突出自己,甘於臣後,就願意在你後面待著,就願意默默無聞,就願意把自己的功勞埋沒下來,就願意把別人推上去的人,這種人是“英雄”。

  但是前提是“央心”,中央,“中”就是“央”,“央”就是“中”,中庸的人才能做中央。所以“黨中央”。所以想當官,想上到中央,那更要中庸。中庸的歷代、現在史也這樣。中庸的心顯得大氣,這種人能統治江山,平衡。所以你看那些特別激進的人,都下去了。不論善良,跟善惡沒關系,你不平靜談何中?!“中”是槓桿中間一種平衡的狀態,你才能“中”,所以一般能做到英雄的人,是指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真英雄。

  雄

  什麼是“雄”呢?下面是私心的“私”,右面是“最佳”,能把私心殺掉,殺是上面一個叉,這種人,英雄。所以英雄絕不是戰場殺敵。現在我們用詞不當了,完全理解背離古人含義,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沒有中庸的心,談不上是英雄。

  付

  付出的“付”告訴我們以下幾個含義:一,當你覺得有付出的時候別自豪、別吹牛、別誇耀,告訴你,僅僅是一寸,你的付出就是那麼一寸。別老覺得自己付出多,現在人老覺得自己付出多,收獲少,所以人就苦惱。

  你就覺得自己付出的很少,就那麼一寸,你就沒有痛苦。你說我沒做什麼,我能做什麼事呢,我就做那麼一點點。好!你要這麼想,你的人生沒煩惱。

  古人說,你付出再多,你都要把付出看淡,這只是人的一寸收獲。

  另外,古人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付出,你要一寸一寸地積累,你得一點一滴地積累。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那叫本性,那就難了。沖動容易,變成本性就難了。

  人的收獲取決於付出,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獲。每一寸都是你付出的,人生的每一寸的收獲,每一寸,都是你付出的結果,把因果、原因、警戒詞全告訴你,都在簡單的文字當中。

  愚、偶、遇

  什麼人最愚蠢?偶然的“偶”,右面下面有個心。遇到的“遇”裡面,下面有個心。只要遇到你的心。記住,你只要生心、偶然的心你就會有偶然的愚蠢,你有多少遇心,你就有多少愚;你有多少愚,就是偶然起的心,遇到你的心了,心起反應了,你就會有多少愚蠢,那你人生就有多少倒霉。

  同時這個字還告訴我們,人要把偶然遇到的這些心,變得愚,你要是愚了、傻一點,你還變得大,變大傻子了。傻子都偉大聰明,那麼多都為小,這是古人給後人的提示。傻子都排大,沒有小傻子之詞。你聰明,就因為你聰明永遠排小,你怎麼學都是小;你傻一點,難得糊塗,較什麼勁、認什麼真了。傻一點這人就有福氣,愚昧一點人生就有光輝。

  用“愚”對這個心才是真心。你要是用偶然遇到的心,那叫心有所染,心就染了;久而久之越染,人的污濁越多。古人對人的要求是一塵不染,哪怕是偶然有心就叫愚蠢,偶然有心都不行。咱們是天天有心,連續不斷有心,覺得這心不遇到、不偶然有這個心沒意思,生活平淡無味,多沒勁啊,寧可天天把自己的心靈消耗干淨,天天往裡裝心靈垃圾,還竟然沒覺得我們自己愚蠢,還覺得挺好,你說人愚昧到何等的地步?!要在古人,那就是不能原諒。怎麼算罪過呢,那是多大的罪過。

  偶然有心叫愚蠢。咱們可不是偶然有心,我們是連續有心,永遠不停頓的有心,讓我們心靈傾洩出去,讓我  的們心靈充滿污濁,你說我們的命能好嗎?還想長壽,還想得福。我們是古人認為的愚蠢人。我們竟然有些人認為古人愚蠢。

  到底誰蠢呢?什麼人最愚昧呢?

  昧

  古人說連“日”、“未”的人,什麼叫日未呢?太陽、宇宙真理不清楚的人。愚“昧”,“日”加“未”,不知道宇宙的規律,這個人就愚昧。

  那麼現在人不知道宇宙的規律有多少?我看百分九十都不過分,甚至百分之九十五也正常啊,哪有幾個知道宇宙運行的規律呢!而這規律能影襯也人生道理的規律。知道“決定”,而不是“決能”、“決善”,知道是充滿陽光,知道誰定就圍著你轉的道理,誰定就充滿陽光,元旦的“旦”的道理,這就是宇宙的規律。

  所以,現在的人大多都是標准的愚昧人,我們還何談智慧呢!愚昧的“昧”是不知道太陽、宇宙的規律。

  偽

  虛偽的“偽”字,說起來比較深。“為”是一種為了,代表欲望。

  老子在《道德經》講,“聖人乃大偽也”,都是大偽的人,他把自己很強烈的目的都給偽裝很好。所以很多領導,我們認為領導虛偽,他們把欲望掩藏起來,所以他做大人物。你有欲望,想吃使勁吃,對什麼有欲望立刻表現出來,這種人一定做小人。

  所以能善於偽裝自己,才會讓人性進步。人類的整個進步實際是越活越虛偽了,這就是人類的進步。為什麼呢?比如衣服進步,虛偽了,誰不知道你身體什麼樣啊。再虛偽一點,變成各種面料、各種裝飾都出來,但這種虛偽還讓人覺得挺好看,你說人怪不怪?!你要不虛偽你還覺得不舒服,虛偽的人讓人感覺看得很舒服。所以皇帝也喜歡虛偽的人,這是天的道理,他把自己欲望掩蓋得很好,掩蓋起來了。

  為什麼“聖人乃大偽”呢?你說聖人為什麼要修行?肯定為了成就未來、成仙、成道、成佛,合於真理,和真理同在。但他不這麼說,他說為了我成佛,他不會那麼說。只有傻子才說我要為了往生西方,這種人能修嗎?修不了。

  真正修行的人都說:寧可我下地獄,寧可我承受苦難,寧可我承受千刀萬剮(記住是萬剮),都萬死不辭,本人罪該萬死,記住,這種人才是修行人。

  試看看,過去古代大臣、領導們是不是都是修心的人?要不不會說這話。所以人為了什麼,你還是要掩蓋一點。

  所以,為什麼直率的人命不好?特別直,你傷人啊,你也不偽裝自己,有意見“叭”就提出來了,你也不偽裝,有啥就說,這不行啊。領導要是跟你提意見,繞圈子跟你說,我覺得你這人啊,人不錯,但是,是不是在某方面應該聽聽別人的意見。他不會直接說你哪裡不對,先偽起來說的話聽起來就動聽。如果說:你這人不行啊,太差勁!你怎麼可以這樣呢?你聽著能舒服嗎?你都不會偽裝自己,一定會暴露。暴露、暴秘、爆炸,可都是一個“暴”,是你脾氣暴,你也直,直不楞登,那你就要撞南牆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現代白話解
下一篇:文字道:字字皆有道,悟字改命運 第一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