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摩法師
這部善生經,在大藏經中有幾種譯本,向來很少人講解。所以這經名,大家聽來似很生疏,不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等因講的人多,大家已把那些經名聽得滾瓜爛熟了。
已故的近代中國佛教巨人太虛大師,首先把這經從中阿含經三十三卷大品中抽出來講。他講的意思,認為佛經每部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機宜,應將大藏經中不常見聞的經典,都提出來講說流通。所以他過去在廬山講孛經,在漢口講十善業道經與本經,都是本著這個意思而講解的;同時這幾部經,前者注重修明國政,後者則著重人倫道德的善行,都與他提倡“人生佛教”運動極有關系的。
現在我講這部經,是由幾位居士提出來要講的。他們極服膺太虛大師的學德思想,對於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認為契理契機,最適合時代潮流。我們要普及教義,普度有情,須走大師宣揚佛教的新路線,才富時代精神與意義。
一、倡導人生佛教的意音與效用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創教說法,無非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佛教是為人生而施設的,“人生佛教”這一口號之提出,本來不成問題的,且有關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話,也並非無人說過;不過,很明顯很專門來提出“人生佛教”這個現代名詞的,自然要算太虛大師創始了。從大師的言論中,揣測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是有他幾個意義的:
1、佛教是人生的非人死的──近世有許多學者及一般人,因為未讀佛經,不懂佛理,都誤會佛教是與人生無關系的,以為人死了才用得到佛教,所以誤認僧尼的專職,是替死人念經,超度死人的。其實佛教固有念經度亡之法,但亦有修善延生之法,可惜未為一般人所知所解。佛教原有延生增福與度亡往生兩大法門,延生法門寄托於藥師佛,度亡法門寄托於彌陀佛。大師昔年講藥師經,曾提倡藥師法門,消除災難,延齡增福,要人知道佛教亦極注重現實的福利,即為補救偏重於彌陀法門之度亡往生。以中國佛教自宋明以來,淨土宗極為旺盛普遍,人人皆知有阿彌陀佛,人人皆知念阿彌陀佛可以死後往生,其他注重現實的福利的法門,反而隱而不彰,於是人生的佛教就成為人死度亡的佛教,僧尼就成為送死人的專司,也養成普遍一般人死後才延請僧尼的習慣。同時有些要學佛的人,也說要到年老才來學,無形中失卻人生佛教的氣息。大師為補偏救弊,出來提倡人生佛教,多講解有關人生佛教的經書,這是大師為弘法利生而流露的悲願。
清朝玉琳國師,讀大藏經見有藥師經,載藥師如來發的十二大願,都與現實人生有利的,且“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求官位得官位”,都是深投眾生的欲望,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於是他把藥師經從大藏經中抽出來單印流通,並說出“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的話,來鼓勵大家注重人生的佛教。
2、佛教是倫理的非乖倫常的──有許多人未聽佛經,對於佛教未有認識,只從外表看僧尼捨俗出家,辭親學道,就認為佛教是有乖倫常的,或不合倫理的。其實佛教那是如此的呢?僧尼的捨俗出家,辭親修道,正為了是要向父母盡其大孝,報其大恩,所以在大報恩經中,佛陀自述很多累世孝親報恩的故事。父母恩重難報經,則說盡難報母親十月懷胎,三年哺乳的深恩。四十二章經有“堂上二親最神”。報恩經有“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其他如梵網經,大般若經、涅盤經、 耶律、地藏經、玉耶經及本經等皆強調不但要報父母恩,還要報兄妹親屬的恩,乃至一切眾生的恩。因一切眾生往劫以來輪回六道,皆曾互為親屬,故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莫不從之受生”。這是從報現世父母狹義的恩,推至報一切眾生廣義的恩。而釋迦佛陀與阿難,羅雲爭為父王擔棺,以至東土禅祖如黃蘖度母升天,懶
殘典衣養母,都是注重現世孝親的表示。如果佛經中沒有報恩父母的理論,佛教徒那有這種難能的孝行表現!出家為專修佛法,不過暫時離開父母,誰謂出家就不要了父母呢?佛教是不重倫理的呢?在本經看來,不但重孝順父母一倫,對其他君臣、兄弟、夫婦、朋友各倫,亦一樣重視。就因誤解佛教乖違倫常的人太多,所以大師才覺得有提倡人生佛教的需要;而闡揚人生佛教的真義,也糾正了一般佛教徒揚棄延生法門而偏重於度亡往生的心理觀念。
3、人生佛教的中心論點──人生佛教的中心思想,大師在“人生佛學之大旨”中曾揭出三點:A、人生佛教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為中心,而施設適應現代時機,有益於現實人生的佛教。這可見之於大師作的“佛教人乘正法論”。B、佛法雖容個人解脫的小乘佛學,但為適應現代人生之組織的群眾化,當以大悲大智普為群眾的大乘佛學為中心,而施設契時適機的人生佛教。C、大乘佛法有圓頓與圓漸的分野,圓頓教絕言思,重穎悟,只宜少數的上根利智,圓漸教是重視經典文字的方法,循序而進。今為適應重征驗,重秩序的現代科學化的學術思想,應以圓漸的大乘法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佛學。這三點說明,都注重適應現實的時機,且以人類眾生為中心對象,因佛陀說法雖為普應群生,不分任何種族與階級,或地域觀念,而以易於接受佛法的環境與根性言,當以人間與人類為特勝。以天堂太樂,易於沉迷,不欲求進;地獄太苦,身心煎逼,無緣受化;修羅多瞠,善法不入;餓鬼饑渴,未暇領受;畜生愚癡,蒙昧不知;唯人類環境適中,苦樂參半,知苦趨樂,捨惡向善,聽聞佛法,最易接受。大師於此曾提出人類比其他各類眾生超勝地方有兩點:一是眾生升沉以人為樞紐,因在人類中不知佛法,不肯修善,就墮為愚蠢的低等動物,或餓鬼畜生,在人類中由聞思淨法,努力修善,更求上進,就可成為超越人類思想和智慧的天人,三乘聖者,以至究竟圓滿人格的佛陀。故知眾生上升下沉的樞紐,完全操於人類。二是人於一切眾生中最富創造力,所謂人為萬物之靈,意識上最多自由活動的能力,博聞強記,對於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道德,生起揀擇與領受溶化而重新創造的作用,且勇於求進的心情,都為其他各類眾生所不能及。因此,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說法亦多在人間,這種事實,已實現了佛陀重視人生的理論,也證明了佛教是為人生所需要的。所以法海浩瀚,廣大深微,雖豎窮三世,而著重現實,雖橫偏十方而著重此土,雖縱論六道而著重人道,這也已成了倡導人生佛教的重要論點。4、人生佛教的目的與效果──提倡人生佛教,是使佛教人生化,在人類生活中生起實際的效果,才達到人生佛教的目的。太虛大師對於人生佛教的目的,曾舉出四點:A是人間改善:用佛教五乘共法中的人乘五戒,天乘十善的兩種善法,淨化人間,不論家庭倫常、社會經濟、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國際 的正義公法,若各能本佛教奉行五戒十善之精神以從事各業工作,則可趨人生於至善大同,和諧合聚,減少人生許多缺憾與痛苦。B是後世增勝:因吾人之生命,乃是無窮盡的長流,循業力以受報,生死死生,此界他趣,輪回無已。能從現生之努力持戒修善,便可增勝來生的福果,人間天上,富樂自在。C是生死解脫:以後世福果增勝,固為好事,然人天有漏生死,仍落苦空無常的陷阱,須於人生之戒善正法的基礎上,進修出世的三乘共法,才能惑盡情空,了生脫死,進入於無我的涅盤。D是法界圓明:乃從三乘中的大乘菩薩法,再求上進,不但斷煩惱障進入無我涅盤的福果,更由觀察眾生同體,發大悲願,普化一切,斷所知障,修證法空智果的大菩提。智果圓明,普朗法界,一切塵埃淨盡,人生進化至於此境,只覺心境一如,光明自在,十方虛空,了無障隔,佛教人生的最高目的,已是登峰造極了。
二、善生經中的人生佛教
善生經在浩瀚難窮的三藏教典中,是一部通常的經典,其中所講的道理平易切實,適合於人生社會的實用,可以略舉數點如下:
1、契機設教以示平等普及──佛陀施教有兩個原則,就是所說的教法,一要契真理,二要契時機。這部善生經中所說明的善法,多屬人生日用的道理,而於適應時機方面,尤能恰到好處。因佛講此經,不是在什麼天宮寶殿,也不是在什麼高樓大廈,而是在山林水邊的道路旁講的,正顯示佛法是平等普遍而大眾化的,不是專供貴族階級享用的,也不是給知識界的慧業文人作精神陶醉的,而是給每個人拿來實用的。因為當時本經中的主要人物善生長者子,受他父親臨終的遺囑,每日早起在山野水邊禮拜六方,這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風俗。佛陀就利用此一時機,與善生談論禮拜六方的倫理哲學。
在大智度論裡,揭示佛陀說法有四種方式,叫做“四悉檀”。佛常以此四法,普施眾生。一世間悉檀,是隨順世間一般眾生的習俗說法,使之得益。二為人悉檀,是隨各人的機宜程度而說法,使之得益。三對治悉檀,即對眾生何種煩惱病,為說何種法藥,以愈其病。(如對貪病說施德,對瞠病說慈忍等)。四第一義悉檀,為根機成熟的上智者,開示諸法勝義,使之悟入勝境。現在此經,是屬於四種說法的為人悉檀,乃佛陀隨善生禮拜六方之機,為說六方的人生善法,使之起信,方便得入佛海。
佛法可從兩方面來看,從高深一面看,甚為深遠幽微,不但凡夫不了,外道難信,二乘未通,就是十地菩薩,亦難窮其底蘊,如法華經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若從淺顯一面看,佛所說法,平易切實,都與我們日用生活有關系的。如本經中所說五戒十善的人生善行,就是如此。佛法是佛陀果證的境界,從他的果後施化而建立起來的,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有極高深的一面;但這高深的一面,是約我們沒有實證的人來講,在已有修證的人來看,那也是平淡無奇的。如有人從故鄉潮州來槟城與鄉親共談故鄉事,鄉親聽來並不覺到有何奇特;而站在旁邊的非潮州人聽來,莫明其妙,就覺得很難懂,很深,很特別了。
2、辨別是非以安定生活准則──本經的正宗要旨,佛陀很扼要地對善生居士說:“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於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這“善別六方”,是闡明人生社會應所需要的倫理;而“離四惡法”,正是辨別人生的孰是孰非而後去惡擇善,以做日常生活的准則。四方惡,即是四種惡業。在經中舉出好多個四種是惡的非的,好多個四種是善的是的。如四種穢是殺生、不與取、邪YIN、妄言,是惡的非的;反之即為善的是的。四事罪是行欲、行恚、行怖、行癡,都是不正不對的;反之即成四事福,是善的是對的。經還說到,行於六種非道以求財物,也是不正的不對的:一是在種種戲求中求財物,二是從非時中求財物,三是從飲酒放逸中求財物,四是從親近惡知識中求財物,五是常喜在妓樂中求財物,六是在懶惰中求財物。財物本為人生所需要,但得之當有其道,若不循其道而貪求詐取,便變成不正常不合情理的不道德舉動了。
人生最重要的希求,是在名利二欲,尤其是財利之欲,如狂流奔蕩,更難防止。所以本經中特揭示正常的謀利之道,做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准則,自然有裨益於人生社會的。此外更闡述四種“似親非親”的人,詐取利益;四種“真善可親”的人,予人真正的助益,都可資為人生的借鏡。
3、禮拜六方以顯人倫正理──禮拜六方神明,應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習俗;佛陀借禮拜六方的風俗為善生說出佛教的倫理學,不過是隨機說法吧了。善生照他父親臨終的遺囑,每天早起不忘到山林水邊禮拜六方,他的意義,只不過是“你禮敬六方眾生,六方眾生亦禮敬你”,等於中國儒書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沒有其他特別意義,好像普通人拜偶像一樣,頭腦是簡單的;但經過佛陀說了禮拜六方的道理,這禮拜已不是簡單呆板的死拜,而是已與人生生活發生親切關系的活動了。因佛陀說禮拜六方是各有意義的:禮東方如禮父母,應生孝順之心;禮南方如禮師長,應生敬重之心;禮西方如禮夫婦,夫婦之間應相敬如賓,和睦相愛;禮北方如禮君臣,應知君明臣忠相資相濟的意義;禮下方如禮主僕,須明主慈僕從的道理;禮上方如禮神聖,對於宗教家所供奉的一切聖賢,應有崇敬的虔誠與禮貌。這樣,人生生活在六方中
,時時從禮拜六方而產生倫理關系,大家互相敬愛,這敬愛之心時時不失,大家便時時在倫理道德中過生活,也不怕家庭不和,社會不寧,國家不睦了。在中國儒家,說人生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五倫,即是從人和人的關系上產生出這五種最適宜最合理的行誼,以促進全體人類的親切關系。這與善生經中禮拜六方意義頗為近似,而以宗教的方式規定禮拜以表達行誼,促進人生的親切關系,則比儒學所說更來得切實。所以經中禮拜六方之義,太虛大師亦稱為人生六倫,與儒家的五倫相比,過無不及。如五倫中的君臣,父子,夫婦三倫,是六方中有的;朋友,兄弟二倫,可以撮入師長,主僕二方之中。還有禮上方如禮一切宗教的古聖先賢,則為五倫所不具;而五倫既屬人生的倫理道德,六方自然也是人生的倫理道德了。
三、善生經的命題與意義
善生經的內容及其與人生佛教的關系,前已略有提示。現在再來解釋本經的經題,可使聽者顧名思議,對本經所講的人生善法,獲得一個概念。
1、善──這個善字,站在人的本位看,對於人生的上下升沉,極有關系,因為積善得福上升,積不善遭殃下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有聞善則喜,見善則拜。人生“為善最樂”或“心是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都強調為善對於人生是極有價值,極有意義的。人生最好的境界,用現代名詞來形容,叫做真善美:真是屬於科學性的,事物本身原來如此的,分析實驗如實而知,叫做真;美是藝術性的,欣賞事物的現象,從見聞覺知中感到愉快怡神的,叫做美;善是屬於宗教性的,透過人類正當的思想,表現於道德的行為,叫做善,故在儒學,由“明明德,在新民”,才“止於至善”。而佛教是真善美三者溶鑄而成的,以破妄顯正為真,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善,以淨化身心國上為美。
佛教的唯識學,把人類的心理作用,分成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性,即是一種難於辨別是惡是善,或非惡非善的心境。而其所說善惡的心理有八識心王,其作用共有五十一種臣屬心王的叫做“心所有法”。其中但說善的心理作用有十一種,就是信、慚、愧、無貪、無瞠、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有這些善心所起的善思與善行,必是於自於他俱有利的,於此世他世亦必有益的,才能稱之為善;若只於自有利而於他不利的,或於此世有益而於他世無益的,都不能叫做善。這是佛學上所說善字的定義。
2、生──這個生字,在人生意義上說,對於人生亦非常的重要,所謂“天地之大德日生,生者皆不欲其死”。生的反面便是死,若說人死,什麼都完了,還說個什麼!但死有輕於鴻毛,亦有重於泰山,其所以重於泰山,就因他在生為善積德,立功立言,生得有意義有價值,死後遺愛於人,才覺得死的可貴。否則,生無價值,死亦寂寞無聞,與荒煙蔓草同腐,什麼“人生三不朽”都談不到了。
太虛大師解釋生字,曾分作四層:A生起義,這生與滅相對,萬物從無而有為生,從有而無為滅,生是因緣和合而生,滅是因緣分散而滅,宇宙人生一切森羅萬有的現象,莫非是主因助緣重重無盡的交織。這樣解生,可知人生是互助而成,應要和愛和樂,才有意義,有價值,且合於萬物相關的情理。B生存義,指身體或事物相續未壞的生存,在事物生住異滅四相中的住相。每個人都為了生存得好,生存得有意義有價值,才努力奮發有為。人生一切建設的事業,都為生存而求進步的;否則便要退化,退墮,失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C生命義,是壽、暖、識合一,相續活動的生命,沒有壽,沒有暖氣,沒有分別作用的知識,生命便要壞滅。D一生一世義,即指今生一世的生命個體,是生死輪回中的一期業報。在這四種生的意義中,要生起得好,生存得好,好的生命,好的一生,就須注意到修善,不然是不會有好的人生,所以在善生二字中,已含有怎樣修善,創造好的人生的意義。
3、善生──善生本是人的名字,是一個婆羅門的長者子,因佛陀為他說了這一部經,了悟勝義,改轉信仰,皈依佛教,就成了本經中的主要人物。若以佛法解釋他的名字,太虛大師曾列出二義:
A.就善不善義以明法界因果:佛教把眾生分成十法界,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的六凡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四聖法界。十法界眾生依正果報,各由其因,由修善因感善果,修惡因感惡果而有善和不善的分別:如於身不殺、不盜、不YIN,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瞠、不癡的十善業中,作上品十善因感受天果,中品十善因感受人果,下品十善因感受修羅果。反十善業而成十惡業,亦有三品果報,即上品十惡業因感受地獄果,中品十惡業因感受餓鬼果,下品十惡業因感受畜生果。此為六凡的因果,若推至出世四聖的因果,則修四谛善因感聲聞果,十二因緣善因感緣覺果,六度善因感菩薩果,菩薩行修到究竟圓滿,即證佛果。
B.就生不生義以明法界事理:十法界因果,皆由因緣所生的事相,由此事相而顯本來不生的理性。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從這推論,便知諸法緣生,其性本空,雖然有生,生即無生,何可固執有生?若執諸法有生,已生何須更生?若執諸法未生,未生從何言生?故生與不生,皆不可執,若有所執,即落迷情。如今各宗教哲學,妄想分別,執著有生,或謂梵天生,或謂一神生,皆不合情理,蓋萬物皆一神生,此一神又從何生?若他不須他生,即萬物又何須他生?若他更有他生,他更有他,生了又生,即成無窮之過。所以諸法如幻,假緣安立,事相有生,理實無生,誠如心經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才顯得諸法的真正理性是什麼。
我們研究佛學,若能辨別善與不善的事理,從正當的思想,起真善的行業,於自己他人有益,於此世他世有利,便是真正善生之道了。
4、善生經──(1)約人說,善生是人名。此經乃佛為善生長者子說的。長者子既以善生立名,顧名思義,如是由宿世善根而生在人道,故名善生。又此人今世聞法修善,時不虛度,由善生善,便使來生的善法生起,故名善生。(2)約法說,依法而生,謂之善生,不合法生,即不善生。如人道眾生依修五戒十善而生活,生得合理,不違正法,能行正事,名之善生。乃至二乘依四谛十二因緣而生,菩薩依六度行,生如來家,擔荷法業,如理施化,都可稱為善生。故本經之善生居士,聽佛開導,奉行佛法,亦稱善生。
經的本意,指織布中的經線。直者為經,橫者為緯。有了經緯,即有了准則,乃喻古聖先賢之書,可為千古
共遵,四海可行,故稱為經。又經之梵音為修多羅,或素 纜,其義為線,線能穿珠連串,亦猶佛陀之聖言如珠,由文字經典而貫穿成串,不令散失。又經為三藏之首,義攝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必循之路徑,所以名之為經。現在此經乃佛為善生居士說人世的善生之道,故名“佛說善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