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
各位營員,大家早上好!
剛才過來的時候,我看見一些營員在後面三三兩兩地走著,顯得有些疲憊。我們的夏令營已是第七天了,在如此陌生的一個環境裡,每天都要早起而且參加密集的活動,毫無疑問 , 這對所有人都是一個考驗,堅持下來確實不太容易。
佛教裡有句話叫“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得”。精進心是什麼呢?比如說發心要拜佛,今天一口氣就拜了一千拜;要誦經,可能熱淚盈眶地反復誦上許多遍;我要成佛、我要出家,這些都是精進心,這個容易發。長遠心就不一樣了,那是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久地保持熱情。就拿我們這次盛大的聚會來說,當曲終人散之後,當你一個人在學佛的路上默默前行的時候,既沒有人來贊歎你,也沒有人來表揚你。不僅如此,甚至還可能有人誤解你、誹謗你。這時候,你還能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信念呢?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正在流行的管理學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是位美國人。這本書很好,書中談到在事業上,人格上和生活中有成就的人的七個習慣,其中一個習慣就是“慎終如始”。什麼是“慎終如始”呢?就是說要像對待開始一樣謹慎地對待結尾,始終如一。我希望我們的營員在夏令營的七天中也能“慎終如始”,發長遠心。
今天上午我想給諸位簡略地介紹一下《善生經》。第一個想談的問題是,在佛陀宣講的浩如煙海的經典中,《善生經》所處的位置。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祖師們比較側重於弘揚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大乘佛法,但是另一個方面,也沒有排斥或者拋棄其它的法門,比如說有關自利解脫或做人做事這方面的內容。歷史上,祖師們依照佛經的精神,對佛陀在不同時候針對不同根器的人所講的法做了理論上的判攝,這就叫做判教。它的目的是按照佛法自身的邏輯,對不同法門的教、理、行、果做一個整理。之所以能對佛法做這樣的判攝整理,主要是依據一部佛經原典《大乘妙法蓮花經》。在這部經裡,釋迦牟尼佛說自己講的所有法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最終皆能匯歸於一乘佛法。這些法中既有急於趨入涅槃的聲聞、緣覺乘教法,也有修六度四攝萬行、自度度他的菩薩乘教法。
在近代,太虛大師根據釋迦牟尼佛原典的精神和中國古代祖師的判教,又將所有的教法判為五乘法。乘的本意是車,在古文裡念盛。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五輛車。五乘法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具體來說,人乘法講的是應該如何做人;天乘法是講怎樣修行才能上升到天界,成為天眾;聲聞法,藉由領悟苦、集、滅、道四聖谛從而證入涅槃解脫;緣覺法,通過觀察生命流轉的十二因緣來覺悟真理;菩薩乘,則是講怎樣以自度度他的精神修習六度四攝,積累福慧資糧直至圓滿佛果,所以菩薩乘又稱為佛乘。《善生經》在這五乘法裡屬於前面兩類——人天乘法。太虛大師說,我們要成佛,人天乘是基礎。如果沒有人乘和天乘修行的資糧,直接修習解脫道和菩薩道可能會走偏,所謂“欲速則不達”。
事實上,佛教在中國弘傳的兩千多年中,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人天乘法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是因為當佛教傳來時,我國已經有了很成熟的哲學及社會教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裡對應於人天乘的教法就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它主張仁、義、禮、智、信,就是為了教導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古代,人天乘的教法是比較完整、比較普及的。但是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勿庸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使是上一代人,對儒家、道家思想也已感到很陌生。在當今的時代裡,儒家關於人天乘的哲學和社會思想可以說是不復存在了。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為什麼貪官這麼多?假冒偽劣產品這麼多呢?就是因為基本的人格培養在國民教育和社會的主流思潮中缺位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部經的整體結構。所有的佛經皆可分成三個部分,這是東晉時代的道安法師提出的,第一是序,第二是正宗,第三是流通,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序是頭,正宗是軀干,流通是腿腳。序一般是介紹釋迦牟尼佛講經的因緣,就是說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向什麼人以及因為何事講了這樣一部經。
《善生經》的緣起是有一天早上,釋迦牟尼佛在王捨城看到一個長者子沐浴之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長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頗具影響的人。這位長者的兒子叫善生。釋迦牟尼佛就問善生在做什麼?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親去世時叮囑他要每天禮拜六方,如此就能夠得到幸福。佛陀說這六方確實應該禮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禮拜的六方不太一樣。於是善生就問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禮拜六方呢?佛陀就講了下面的教法。
從這部經的緣起中,我們能得到兩點啟發。第一點,釋迦牟尼佛在教化眾生的時候,用現在的話說,具有民主和平等的風格。 他不是說我是一個先知先覺,我代表真理,我現在告訴你們,不是這種口氣。在佛經裡面我們經常遇到一個詞叫“於汝意雲何”,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話的時候都是商量著說的。你覺得怎麼樣 ? 你看是不是這樣?那個年輕人——善生童子,他為了得到人生的幸福,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佛陀並沒有上來就否定他說,你這個是迷信,你這很糊塗的行為。
佛陀的教育方法是因勢利導的,非常善巧,非常民主。佛 經裡這樣的情況特別多,比如說,有人問釋迦牟尼佛“我們都有父母妻子兒女,你出家一個人,父母也不要了,妻子兒女也不要了,這算什麼呢?”一般人聽到這樣的質問可能會受不了,但佛陀卻非常優雅和從容,他回答道,“智慧是我的母親,善巧方便是我的父親,法喜是我的妻子,慈悲心是我的女兒,誠實是我的兒子。”佛陀講法的方式大都是這樣,因勢利導。
第二個啟發是佛陀要引導善生童子從盲目地禮拜祈求六方,轉為去過一種自己創造幸福和命運的生活。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已非常發達,各種教派應有盡有。有的宗教認為,人是由梵天創造的,所以有苦樂貴賤和社會等級之分,乃是因為梵天創造我們的時候,用了身體不同部位的緣故。為什麼婆羅門的種姓高貴呢?因為婆羅門是從梵天的頭部出生的。其他的種姓,如首陀羅和旃陀羅,為何低賤呢?因為他們是從梵天的腳下出生的。那麼也有些哲學研究怎樣獲得人生的幸福,比如享樂主義,鼓勵人無節制地放縱感官的享受;也有些哲學研究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比如順生主義,認為應隨順人生的種種緣,因為人生中任何一種需求和現象都是合理的,出現什麼就應接受什麼,只要跟著它走就可以了;還有常見,認為人死後有不變的靈魂,因此高貴的靈魂永遠高貴,低賤的靈魂永遠低賤;相反地呢,是斷見,主張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還有宗教以為現世受苦就能得到幸福,受苦的方式也很多,有的整天烤火,熱得要死;有的學牛吃草,叫持牛戒;還有的學狗,叫持狗戒,這就很復雜了,因為狗有時候吃的… …(眾營員笑)
因此在古印度,探討獲得人身幸福和快樂之道的方式很多也很奇怪。總而言之,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在物質文明不太發達的時候,我們人類的祖先對探索自身的意義價值和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等問題特別地感興趣,特別地積極。
在這些哲學和宗教思想以及種種修行方法盛行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真像是一位革命家,又像黑暗中升起的太陽,以他智慧的光芒照徹了一切迷信、迷惘和荒謬的修行方法。 佛陀告訴我們,人的命運不在梵天的掌握之中,不在其他的神祈手裡,也 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更不是死後就斷滅了 。人的命運是由自已創造的,由自身的行為、思想、語言的方式,不斷地重新塑造著自我。它就象一條河流,涓涓不斷地向前流淌著,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那麼既然人是自身命運的主宰,我們就要發掘和認識本有的佛性,開發本具的智慧,如此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 佛陀的思想在當時的印度猶如晴空霹雳一般,對其他的思想流派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從《善生經》裡面可以看出,那時候人們追求幸福和快樂的心願是非常真誠的,你看那個年輕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後就在外面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並沒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命運的幸福和快樂就在於當下,在於怎麼樣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怎麼樣承擔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義務。
古代的人講經要先講經題,本經經題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緣起法,怎麼偏偏碰到一個叫善生的年輕人呢?這個名字本身也蘊含著一個法,它側重的是講怎樣生活最善、最好。
從“如是我聞”到第四段“向東方禮,南西北方上下諸方,皆悉周遍”,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兩種,第一種叫通序,是所有的經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 六 個方面,講法的時間、地點、隨行 眾、 講法的人和 聽法的人。 第二種叫別序,就是佛陀講這部經特別的因緣。
下面是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的第一句話是“爾時,世尊告善生曰,長者子,有此方名耳,非為不有”,釋迦牟尼佛說,這六方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在我法中的六方和你的不一樣。善生就問世尊,你法中的六方是指哪些呢?佛陀回答“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注意這句話“善思念之”,這又是佛法的一個特點。釋迦牟尼佛講法,從不說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你們只要接受就好了。他也不說信就好,不信就不行。“善思念之”是要思維,要消化和理解。善生就說“願樂與聞”,我很願意聽你講。這個正宗分一直到第十五頁。
這部分是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中要宣講的主要教法。佛陀首先講了“四惡行”,又叫“四結行”,他告誡善生首先要遠離四種惡行,“一者殺生,二者盜竊,三者YIN欲,四者妄語”。佛教提倡在家居士守的五戒,就是四結行再加一條飲酒戒。
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不以害心、不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害動物,進而能夠放生,由此漸漸培養起慈悲心。不知昨天 李 老師有沒有講他的體會,他曾跟我說過以前身體不是很好,但是後來因為放生,身體就越來越好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魚蝦和牛羊豬狗都是有靈性的,臨死的時候也很明白,都會恐懼甚至憤怒。而放生卻是還這些瀕死的生命以自由、快樂和無畏,這種布施的力量就會反饋到放生的人的身上,大家要領會這種精神。我們要布施給其他生命安全、自由、歡喜、快樂,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有了自由和快樂。但放生也不簡單,要注意放生的對象、季節和地點,盡量避免這邊剛放下去,那邊馬上又被撈起來,那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了。還要注意環保,這是很不容易的,與此相比,生活中時時處處對其他的生命施以尊重和愛護卻是很容易做到的。
堅持不殺生的人所得的善報是健康長壽、人際關系和諧以及相貌端嚴。殺豬的屠夫都很丑陋,假如讓一個電影明星去殺幾天豬,那麼他也會變丑。這是因為人在殺生的時候心腸會很硬,臉上的肉會變形,所以不殺生相貌就會端嚴。不殺生的人容易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度和時代。為什麼明契生長在瑞士(淨慧老和尚瑞士的剃度比丘尼弟子,在現場)?因為她過去不殺生。我曾經問過她,瑞士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據她說,大概三四百年前,因為基督教的問題有過一些戰爭,除此之外,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嚴重的戰火中,那裡還是很平靜很逍遙。所以我想能夠生活在瑞士的人,過去世中一定都是不殺生這個方面做得好,所以現世他們的人際關系才單純,斗爭少,矛盾也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世界其實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偷盜,意思是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隨便拿走他人的財物,也不能移動地方。偷盜包括偷財物,也包括偷名譽,所謂的“欺世盜名”。在現今社會,名跟財往往是互相關聯的。現代偷盜的方式比過去豐富很多,已不僅是通常所想的撬門翻窗戶,還包括在網絡上破譯別人的密碼。比如說那些黑客,攻入到對方的銀行系統,把別人的錢轉到自己的帳戶上,這同樣是偷盜。
第三YIN逸,又叫邪YIN,在家人 和在家 居士可以有法律和倫理道德所允許的夫妻生活,在這之外與第三者發生關系就叫邪YIN,這個問題現在很普遍,這也是導致當今的社會不安定、犯罪多、不健全的人格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者妄語,包括在修行上要誠實,在生活中不坑蒙拐騙,不為自己的利益與名譽說假話。
以上是我們要遠離的“四結行”。為什麼叫做“結 ” 呢?如果犯了上述的四個錯誤,我們將發現生命的自由越來越少了。就像有一個結在心裡,有一條繩子把我們梱住了一樣。我們通常把戒律理解為是一種約束,比如那天就有個女生問我,為什麼比丘尼的戒比比丘的多,是不是佛陀不平等?其實這是佛陀偏心哪,對女眾特別關照。戒能給我們帶來自由,以社會上的法律來講,究竟是犯了法的人自由,還是不犯法的人自由呢?當然是不犯法的人自由。犯了法的人有的在監獄裡,有的流浪街頭。如果偷了銀行或者是殺了人,他就不能像我們這樣,自由自在地來柏林寺參加夏令營,或者去逛街、旅游,他失去了這些權利。他也可能逛街,但看到每一個人,都會懷疑是不是來抓自己的。那些犯了極刑的人,總是要逃到天涯海角,恨不得把自己關到一個無人發現的山洞裡,這就是失去了自由。即使警察不抓他,即使這一生法律沒有懲治他,他的內心還是有一個永遠的結,全部的精神活動和心理活動都被那件惡事約束住了,甚至連普通人應有的喜怒哀樂的情緒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後悔,哪裡還談得上什麼自由呢?所以說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的自由,都是以戒作保證的。我們通常容易產生誤會,覺得清規戒律約束人。事實上,清規戒律並沒有約束我們,反而使我們更開心更快樂。為何出家人中曾湧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的畫家和文學藝術家呢?就是因為他們的心靈自由自在,心性純潔無暇。
以上談的是四結行,下面佛陀講了四惡處,“欲恚怖癡”,“欲”就是貪欲,“恚”就是嗔恨,“怖”就是恐怖,“癡”就是愚癡。這四種情緒心理也是推動我們造惡的心理,因為貪欲、嗔恨、恐怖和愚癡而造惡。
請看第八頁“佛告善生”那一段,佛陀在這裡介紹了六損財業,有六件事情會使我們的財業一天天地受到損壞,“第一耽緬於酒,第二博戲,第三放蕩,第四迷於伎樂,第五惡友相得,第六懈惰”。
博戲是指賭博和沒有節制的娛樂,它有六失:“財產日耗,雖勝生怨”,家裡最怕有愛賭博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錢也會輸光的;“雖勝生怨”,賭博的時候希望自己贏,贏了以後很高興,但同桌的人卻很怨恨;三者“智者所責”,有智慧人的會責備你;四者 “ 人不敬信”,賭博的人是沒有信譽的;五者“為人疏外”,別人都會離你遠遠的;六者“生盜竊心”,輸得太多沒有本錢,就把自家東西變賣了再拿去賭,有的人把太太的嫁妝也典賣了,又都輸光了,最後怎麼辦呢?去偷吧。
放蕩,含義比較廣,比如經常進娛樂場所,去卡拉 OK ,泡網吧,通宵上網,還有玩電腦游戲,這些都是放蕩。放蕩有六種過失,第一是“不自護身”,自己不能保護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由什麼構成的?人之三寶——精、氣、神。人在放蕩的時候魂不守捨,神散了,氣也散了。那些放逸的地方,那些娛樂場所燈紅酒綠的地方,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吸食精血的鸠槃荼鬼、夜叉、羅剎聚集的處所。有人可能會說燈光那麼亮,音樂那麼響,人那麼多,鬼難道不怕嗎 ? 其實眼花缭亂的燈光、音樂、美酒、還有白色的粉末搖頭丸,這一切都是那些鬼的化身啊。它們吸食我們的精血和精氣,使我們的精氣神渙散。為什麼到寺院裡人就會感到安詳?這是因為寺廟的環境清淨無染,沒有那些鬼怪。二者“不護財貨”,當然到哪兒玩都要買單,都得掏錢。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因為在那些地方吸精氣鬼、吸精血鬼、耗財鬼很多,人經常會膽戰心驚。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 ” ,六者“喜生虛妄”,“諸苦惡法”是說在那些地方會有種種人世間的痛苦和惡法。在那裡出沒的有江湖上的老大,有在世間失意的人,有走投無路賣身的人,找不到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找不到一個完美的法。有些人表面看來很優雅,其實心裡卻很龌龊。
給大家舉個例子,河北省的一個貪官被揭發後,講述自己的經歷。有一次他和一幫人到歌舞廳,上樓的時候看見樓梯口有一對男女。於是他們中有人就問,要不要找個人陪唱啊?那對男女也問他們要不要陪唱,他們說來吧,女子就跟著他們上樓了。官員就問她,那個男的是你什麼人?答說是丈夫。這個官員當時還有良知,他心想,世上怎麼有這樣的事呢?丈夫把自己的妻子送來賣唱。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就掏出一些錢給她,讓她回去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官員去一個大醫院看望一位朋友,要進診室的時候,忽然看見上次在歌廳遇到的女子扶著她丈夫從裡面出來,他趕緊把頭掉開。等他倆走遠後,有個知情人說那個男人得了肝癌,沒有錢治病,所以妻子就到歌舞廳去賣唱,掙錢給他看病。還說小兩口很有感情的,男子不放心女子,每天騎車跟著,病重之後沒力量,妻子就騎車帶著丈夫到歌舞廳,半夜後兩人再一起回家。當我聽說這樣的事後,心裡也是很難受的。所以說這些地方是諸苦和惡法所集的地方,除非是一個得到解脫的大菩薩,凡夫還是不要去。為什麼大菩薩要到那些地方去?因為菩薩要去那裡幫助眾生。我們都是眾生,還是先不要去,等我們修成了再去也不遲。六者“喜生虛妄”,就是喜歡說假話。那裡的話沒有真的,那裡的事沒有真的,那裡的人沒有真的,這是講的放蕩。
“迷於伎樂”就是追逐聲色娛樂,佛陀在這裡講六個過失,“求歌、求舞、求琴瑟、求 波內卑、 求 多羅槃、求首呵那 ”。“ 波內卑 ”相當於中國的索布,講評書這一類。“ 多羅槃 ”是一種樂器,“ 首呵那 ”是大鼓。可能你會問,佛陀並沒有講六失,只是列舉了一些東西,這是為什麼呢?人迷於伎樂的時候就如同迷於買東西一樣。今天買了大哥大,明天還要買電腦。電腦又有手提的,又有不斷推出的新機型。接下來可以買汽車,汽車之後還有這個,還有那個,永沒有止境。所以佛陀只是列舉一些東西,並沒有說有什麼過失。其實過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迷在其中,不斷地追逐它,沒有止境。而使我們沉迷的東西何止是六種呢。
“惡友相得”,是指跟壞人交上朋友。“一者方便生欺”,壞人之間不說真話。“好喜屏處”,屏處就是避人之地,壞人都喜歡偷偷摸摸的。過去江湖上黑道都講黑話,像《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見座山雕時就說黑話。為什麼呢?它很神秘,不是光明相,是一種陰暗相。“誘他家人”,壞朋友還會引誘我們家裡其他的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當他們有共同目標的時候,關系挺好。目標實現以後,要分好處時,馬上就翻臉了。六者“好發他過”,壞朋友有個特點,誘引我們的時候總是對我們很好,你渴了,給你買個冰淇淋,你要給他錢,“都是一家人”。一看你的手指是黃的,走到店鋪裡馬上給你買一包煙,你很感激,誇他“心真細,真好”。你要給他錢,他說煙酒不分家。關系親密以後你就對他說了一些心裡話,把以前犯的錯誤告訴了他。也有可能他帶你一起去做壞事,之後就把你的錯誤抓住了。當你想跟他分道揚镳時,他會說“分手?你忘了嗎? ……” “好發他過”,他把你的過錯抓住了,你想要洗手不干,他就威脅把這些東西都抖出來。
懈怠,有六種過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如果家裡條件很好,我們就會想“有的是錢,忙什麼?”二者“貧窮不肯勤修”,貧窮的人有自卑心,“咱就是這個苦命,哪像人家,人家那錢都是幾輩子修來的”,貧窮了也有借口。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冬天了,“真冷呀,四點半就起來,再多睡一會吧”,冷的時候有借口。四者“熱時不肯勤修”,夏天熱的時候,“等天氣涼快一點吧”。待到天氣涼快了,比如十月國慶黃金周,“人家都出去玩,我也出去玩一玩,散散心再說吧”。散完了心,又到了冬天,“寒時不肯勤修”。冬天過去,春天到來的時候,“大家都郊游,還是先去看看春色吧”。五者“時早不肯勤修”。早上八點鐘,十一點半才吃飯,還有兩三個鐘頭呢。六者“時晚不肯勤修”,晚上十點多了,沒精神。師父說了,打坐最好在精力旺盛的時候,先睡一覺,精神恢復了再打坐。有時候我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懈怠。每一方面都有六種過失,六六就三十六種過失。
下面把書翻到第十頁,後面有一個偈子,這是佛經裡面經常用的,為了便於信徒記憶和傳誦,用詩偈將前面所講的內容概括。
後面的一個問題講怎樣交朋友,佛陀講到有四種人本來是我們的冤家,但是看起來卻像親人一樣,叫“四冤如親”,這是佛陀講交朋友方面的一個問題。在正面,佛陀講到有“四親可親”,就是有四種朋友我們要親近他,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不一一解說了。第一種“止非”,第二種“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種又分為四事。
“止非”有四事,“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雲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有一種朋友能制止我們犯錯誤;第二者“示人正直”,告訴我們正確的路;三者“慈心愍念”,即使在遠方,他也經常想著我們;四者“示人天路”,人天路就是人生的幸福之道,他告訴我們人生終極關懷的正確方向。
“慈愍”四事:一者“見利代喜”,見到朋友有好處心裡為他高興,如果有的朋友見到你有好處,心裡馬上出現一種特殊的感覺——酸啊(眾營員笑),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二者“見惡代憂”,見到我們有過錯,有煩惱,他會為我們擔心;三者“稱譽人德”,好朋友都不會當面稱贊我們的優點,而是背著我們對其他人稱贊,當我們面有時也會鼓勵,但最重要的還是能指出我們的過錯。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這個朋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另外一個圈子裡的人說我們壞話的時候,他能夠表明立場。比如有人說:“明海那個和尚啊!”他馬上說:“明海師父是我的師父,請你們不要再議論他的過錯。”或者這樣說:“可能明海這個人是有問題,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場的時候你們不要講,背著我的面你們隨便怎麼講”,這也不錯啊,這也是個立場嘛,要有立場。其實你這樣做,別人反而更尊敬你,可能不是你的朋友也會說:“這真是個好朋友,背著朋友的面能夠維護朋友的名譽”。
“利人”有四個方面:第一“護彼不令放逸”,他就像慈母一樣不讓我們放逸;二者“護彼放逸失財”,防止我們因為放逸而失去財產;三者“護彼使不恐怖”,給我們安全感;第四者“屏相教誡”,真正的好朋友,當著大眾的面不說我們的過錯,等人們都走了,他私下來教育我們。我們的師父就是這樣的,他從來不當著客人的面說我們不好,但是我們有過錯他也一定會說。老和尚教育我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屏相教誡”,就是事後把我們拉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說,“剛才你那樣說不妥”(學老和尚的語氣)。比如說我吧,自尊心挺強,虛榮心也挺強,別人的批評總是不願意接受,不過好在沒旁人在,只有自己的師父。師父說的聲音很低,半低著眼睛,而且也不看我,他怕我不好意思。雖然只有自己的師父,也承認自己錯了,但是還有面子。有時候我就下狠心,來一句:“感謝師父教導”。其實師父說我的時候,心裡還是有點不舒服的,但是我想得和自己較這個勁,不能順著這個自尊。有人教我是我的幸福,所以我就沖著我那個自尊喊了一句,喊完以後就沒事了,承認是錯了。師父還有一種教育的方式,那就是你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當時不說,而是放在那兒,等到換了一個時間,在另外一個場合裡,出現與你犯的錯誤一樣的情形時,師父才會於不經意間說:“比如像上次,像明海…”。或者他也不提你的名字,只是說“上次我們有一些師父也是這樣的”,他越不提名字啊,你越知道他說的是誰(眾笑),於是你就趕緊臉紅了,心裡想,哎,師父您別說了,我知道了。所以教育人要講方式,方式好,對方就能接受,我們的師父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
“同事”有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這個“同事”不是工作中的同事,而是說他願意跟我們在一起,願意陪著我們,同事特別不容易做到。“為彼不惜身命”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捨命陪君子”;二者“為彼不惜財寶”,為了朋友不惜花錢;三者“為彼濟其恐怖”,當朋友有恐怖的時候幫助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屏相教誡”是佛經裡經常提到的教育人的方式,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一種方法。
從前面的這些經文大家就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間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種種過失和種種相狀,他就像慈母一樣地教育我們做人。拿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來說,釋迦牟尼佛為了照顧我們,考慮戒律真的是非常用心、周到和嚴密,就如同慈母呵護自己的獨子一樣。
請翻到十二頁。佛陀正面針對善生童子拜的 “東西南北上下” 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個定義,“佛告善生,當知六方,雲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童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這是釋迦牟尼佛所定義的六方,假想我們是背北面南,那麼父母就為東方,因為父母生養了我們;師長為南方,師長在我們的前面,要聽從他的教導;妻婦為西方,我們工作一天累了,回哪裡去呀?回到家裡去,去跟自己的妻子兒女共享天倫,得到一種休息,一種家庭的溫暖;親黨為北方,親黨是朋友,在我們的後面,做我們的靠山。下方是童僕,上方是出家的修行人。在這裡,沙門泛指古印度所有放棄世俗生活,到山裡面修行的出家人,而不僅僅指佛教的比丘和沙彌。婆羅門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種性,是一個祭祀階層。在婆羅門一生的修行中,有到樹林裡修行的,也有雲游隱居的。“沙門、婆羅門”,是指世外高人。
佛陀在下面解釋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六種關系,也可以說是六種關系中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先看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責任和義務是怎樣的,“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一者供奉能使無乏”,這是在物質上供養父母。現在的條件跟古代有些不一樣了,如今,父母離退休後還有很豐厚的退休金、養老金,但是做子女的也要力所能及地給他們一些物質上的幫助,它的意義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力量的支持;
“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子女還沒有獨立成家時,自己想做什麼,要先跟父母打個招呼。畢竟父母的人生經歷更長,人生經驗也更豐富。比如我們出家以後,對待自己的師父也如待父母。但有時候做事情時心裡會想,先不要跟師父說吧,恐怕他不同意,咱們還是自個兒干。結果往往就失敗了。有時雖然跟師父說了,師父說你最好不要那樣。但是不服氣,偏要試試以證明師父的錯誤。結果沒有證明師父的錯誤反倒證明了自己的錯誤。我們要明白師父畢竟是長輩,他的境界和閱歷更廣闊,所以他的一些意見確實是超前的。
“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中國儒家講孝順,做兒女的要順從父母,但假如父母有嚴重的錯誤,你也不能盲目地順從。“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父母正當合理的教誡命令不要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要繼承父母所做的事業。從廣義上來講,年輕一代要把歷史上祖先創造的文化、文明和偉大的事業承擔起來,發揚起來。
昨天我們的傳燈也有這個內涵,佛法的智慧和光明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傳下去,延續下去,燈燈相續才沒有窮盡。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聽聞佛法,乃是因為歷史上很多的祖師大德,把生命奉獻出來,點燃自己,使法的光明煥發出來。這一點在過去祖師的身上,在我們的師父身上看得非常清楚。
虛雲老和尚在一九四八年的時候到香港去做法會,那時候大陸的形勢已非常明顯了,解放軍將要解放全中國。當時人們對共產黨的宗教政策還有很多不理解,都說共產黨是無神論、共產共妻,所以很多人就趕緊逃跑,包括一些出家人。這裡面有些當然是謠言和傳聞,事實並不是如此。虛雲老和尚到香港的時候,那裡的 師父和 居士就挽留他,說“不要回去了,現在大陸風聲鶴唳,回去是凶多吉少”。但是老和尚說“我還是要回去,我有我的使命。”回到大陸以後,虛雲老和尚修了雲門寺,修了雲居山,又帶出很多優秀的弟子,如今海內外,比如香港和美國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後,虛雲老和尚在這幾個道場裡培養出來的。
那麼父母有什麼責任呢?“制子不聽為惡”,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犯錯誤。“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從消極方面防止他犯錯誤,從積極方面指導他什麼是正道。“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在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堂,就是子女的教主。在父母這裡,特別是在母親這裡,門永遠是敞開著的。無論我們犯多大的錯誤,父母永遠能原諒我們,因為他們具有一種入骨徹髓的慈愛,這種慈愛正是所有宗教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源泉。能對一切眾生發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人性的淵源就是來自於這種偉大的父母之愛。“四者為子求善婚娶”,要給子女安排好終身大事。現在的社會提倡自由戀愛,雖然說婚姻是自己的事,但有時對父母的意見也要稍微注意一下。因為父母的眼光畢竟跟我們不同,他們更現實一些,看人更冷靜,考慮問題也更周到。我也遇到過一些居士,婚姻上不幸福。他們說,當時家裡的人都反對,我就是一意孤行,後來證明父母的意見是對的。“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在子女成家立業之前,父母對子女要有物質上的保證。
下面說“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穩,無有憂畏。”現今時代的父母子女的關系和古代不一樣,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現代社會非常忙碌,文明成果、文化知識向下一代傳播和教育的途徑多樣化了,這無形之中就削弱了父母向下一代傳播知識和智慧這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發達,很多的知識、智慧、學問,必須從父母處獲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而在現在,很小的孩子都懂得到網上去看書,更不用說在學校還有老師,在單位還有企業文化,這些無形之中都削弱了父母的影響力。另外,由於社會生活的忙碌,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相處的時間和機會也大大減少了,這一方面造成了年輕人人生閱歷、經驗和智慧的缺乏,另外一方面,老年人的作用也不能發揮,老一輩跟年輕一輩之間有了很深的隔膜。
眾所周知,如今我們社會老齡化的趨勢正逐日加快,老年人思想、生活寂寞的問題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了。現在河北省佛教協會正在石家莊蓋一個養老院,老居士將來可以去那裡養老,彼此之間可以共修化解寂寞,臨終的時候出家師父還會輔以臨終的關懷和安慰,我們所以這樣做也是想努力解決老年人的孤獨和寂寞的問題。有一次,我到法國巴黎參觀一個老年人醫院,那個醫院的條件比星級賓館還要好,衛生設施、房間的陳設、家俱樣樣具全,一些病重的老年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護士照看。但我參觀以後心裡卻很難過,因為深感那一切優越的條件也無法解決老年人心中的那一份寂寞與孤獨,相反,外在條件越好,反而越襯出他們內心的孤苦。這是講子女和父母的關系,責任和義務。
下面講到師長和學生。無論是在古代的印度還是在中國,師父不僅要教給徒弟知識,還要給他們提供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弟子敬奉師長“一者給侍所須”,要交學費。“二者禮敬供養”,恭敬。“三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師父,他才能夠傾囊相授。“四者師有教赦,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跟著老師學習,能夠善加受持。老師應該用五事來對待弟子,“順法調御”,就是用自己的法來調服學生。往往一個學生或弟子剛跟從你的時候,會有種種的個性惡習,要慢慢調服他們 ; “二者誨其未聞”,要教給他從來沒有聽過的知識 ; “三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就是能夠解決弟子心中的疑惑 ; “四者示其善友”,老師還要幫助學生找到一些同學和善知識 ; “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給學生,無所保留。
下面我們再看夫妻之間。丈夫對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禮”,古代印度種姓森嚴,男女不平等,現代的印度男女仍然不平等。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什麼呢?丈夫對妻子要“相待以禮”,妻子不是丈夫的所有物,她是獨立的一個人,應該尊重她;第二“威嚴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說親密要有分寸,太隨便了會損害這種關系,這種分寸是特別值得現代夫妻們用心體會的。丈夫對待妻子要親密但不狎,這有點像中國古人主張夫妻之間既心心相印,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一個人不是另一個人的所有物,也不能兩個人變成一個人,所以古人形容夫妻關系是“相敬如賓”。小時候,我們在鄉下見父母之間都是如此,總是以您相稱,很客氣,給我很深的印象。這樣保持一種恭敬心,特別的好,所以叫敬。如今在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太好,
昨天老和尚也講,在泰國談戀愛的青年男女一起走路時也是有禮有節的。這裡體現的是一種人倫的尊嚴,人道的眾生應該有一種尊嚴,有一種羞恥感。
三者“衣食隨時”,丈夫要對妻子供養衣食。第四者“莊嚴以時”,做丈夫的要經 常給 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飾,不能讓妻子穿著早已過時的破舊衣服,那不僅是她沒有光彩,同時自己也丟人。大家看,釋迦牟尼佛想得多周到啊。五者“委付家內”,家裡有多少存款,哪裡有房子哪裡有地,銀行帳號的密碼是多少, 都得讓 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則便是沒有信任。這五條裡既有相親相愛的內容也有互相尊重的內容,既有互相平等的內容也有互相獨立的內容。獨立的有“相待以禮”“威嚴不媟”,這是指兩個獨立的人很友好地在一起,“委付家內”是相親相愛才能夠如此。聽說現在結婚還要做財產公證,還沒結婚呢就准備離婚時打官司了,用佛法的話說叫發心不正,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不結婚呢。
“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說要比丈夫起早一點,“後坐”是指丈夫下班回來時把座位弄好請他坐,然後自己再坐;三者“和言”,說話要溫和,不能做獅子吼;四者“敬順”,恭敬、順從他的意思;五者“先意承旨”,佛陀講的要求越來越高,最後這一條是具有總結性的,就是心心相印。丈夫還沒有說話,妻子早把事情安排好了,達到這種境界,夫妻關系就臻於完美了。
也許看了這個“先起”“後坐”啊,我們的女營員心裡就有一些波瀾了,既然是平等的,憑什麼讓我們先起和後坐呢?請大家注意,我們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佛陀的這一教化。第一,在生活中,我們是處在一種人際關系裡面的,既有責任也有義務,每一個人首先應先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對方,能做到這樣,一切事情就好辦了。比如像我們寺院裡開會時也有人提意見,“菜鹹了,沒辣椒,這個菜沒煮爛。”我們就說,吃飯的人要理解做飯人的辛苦,不管做出什麼樣的飯都要以感恩的心去吃。反過來,我們也會對做飯的人說,要以供養心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做飯的人不能說“修行的人還講吃喝?鹹菜就不錯了,釋迦牟尼佛修行時還只吃六個麥粒呢”,如此下去,彼此的關系就會僵化。如果每一方面都要求自己,比如吃飯的人要求自己有感恩的心,不管做什麼都歡喜地吃,而且還贊歎你們辛苦了,做飯的人就會不好意思了,一定爭取下次把飯做好!夫妻關系也是這樣的。佛陀在這裡教導我們女眾要先起,我們要求自己就可以了,毋須管對方先起不先起。如果你每天都先起,對方就不好意思了,有一天可能就搶在你前面起,最後兩個人比賽著看誰先起。“後坐”也是一樣,每次都幫他把位置布置好,最後他也會不好意思了。注意,當我們如此要求自己的時候,千萬別著急,別有期待之心,“我已經先起了七八天了, 怎麼他還沒有反應啊 ”,(眾營員笑)如此發心就不純正了。“先起”的發心是只要求自己做好,別人先起與否是別人的事,你只有這樣發心才能打動他,否則假如他知道你在期待他,他會有逆反的情緒,心想你越等我先起,我越不先起,如此就麻煩了。
在現代社會裡,處理好夫妻關系關鍵的一點是每一方都只要求自己;另外一點,佛陀所講的是一種傳統社會的夫妻關系,即丈夫在外面工作掙錢,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務。現代社會中這種關系已不多見了,現代的夫妻關系更受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事實上,我覺得女權主義關於男女平等的觀念是一種非常幼稚的思想。當然女權主義思想本身也在不斷進步和反省之中,最早她們要求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絕對的平等。男女需要平等,但男女的差異也是客觀事實,目前來說還沒有辦法改變。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要求絕對的平等,受害者恰恰是女性自己。比如說打仗吧,如果要求男女平等,就都要上前線,這當然不行;一個擔子兩百斤,男性挑得起來,要女性也去挑,那恐怕也不行。因此說絕對的男女平等觀不僅不能給女眾帶來幸福,而且還會帶來麻煩。
佛法的男女平等是在承認男女差別的前提下,在人格上講平等,在尊嚴和生命價值上講平等。生命最高的價值是什麼?是成佛,在這方面男女要講平等。而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裡,我們則要面對男女的差異性,同時讓女眾把她們與男眾不共的、獨特的優點發揮出來。女眾對人類社會所做出的貢獻,自有男眾做不到的一面,男眾能做的女眾也毋須去跟他一樣地拼,拼不過的!我們要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戰略思想,避開弱點發揮我們的長處。
女眾在社會生活中的長處是什麼呢?關於這一點,我們要聯系女眾的性格特點去考慮。在家庭生活中,女眾對後代的影響比男眾要大得多;女眾富有同情心、慈悲心和母愛。現在為什麼有的家庭破裂不穩定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女眾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使家不成其為家了。受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女眾要和男眾一樣到社會上去拼殺,回到家裡還要做家務、照顧小孩以及丈夫,如此一來在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之外,又添加了社會上的種種責任,無形之中加重了她們的負擔,其結果必然是越主張男女平等越不平等。我這樣講並不是說女眾不必到社會上去發揮作用,絕對不是這個意思。我主張的是一種純粹的烏托邦的理想:一個完美的社會應該用法律和政策等社會保障手段,讓女眾發揮她們獨特的作用,試想,當女眾在家裡生孩子、照顧孩子、做家務活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立法給她們發工資呢? 可能有些女眾說你發工資我也不干(笑聲)。那麼要競選總統,可不可以呢?同樣可以呀,當我們的女性有一些獨特的作用被社會承認,當這些家庭事物的專業性越來越強的時候,當在這個工作范圍內,人們同樣能發展自已的智慧,自已的優勢的時候,從一個家庭主婦裡選出一個總統,那有什麼難呢?她能把一個家庭管好,怎麼就不能把一個國家管好呢?那不是一個小和大的問題嗎?這些都是我的理想,我的想象。 我要說的其實是,作為女性一定要認識自己的長處。
最近科學家做了一個調查,調查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人、領袖人物,比如像毛澤東、列寧、華盛頓等等。在調查以前,他們以為這些偉大人物一定是從小就很有獨立性,不依賴父母也能學習,很勇敢很堅強。調查結果卻正好相反,所有這些偉大的人物,小的時候都特別依賴自己的母親,而且跟母親的關系特別的好,比跟父親的關系要好很多。毛澤東如此,列寧也如此,即使是中國古代的很多高僧也是這樣。這個調查說明了什麼呢?說明這些偉大人物在其成長階段,母親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母親給他們的關愛和關懷,給他們心靈上的影響,奠定了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礎。母親在充滿愛意的情況下給子女喂奶水,那可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和物,裡面有很多精神的養料,它對小孩以後的免疫力和心理成熟能力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於這一點現在也有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
在日本有一位科學家研究水很多年,他寫了本書叫做《水知道答案》,這是一本很流行的書,在北京還能買到。這個科學家發現水是有生命的,比如對水說“我感謝你、我愛你、你真漂亮、你真了不起”,然後用一種儀器拍出水的結晶圖案,結果發現水的結晶都呈對稱的花朵形狀,就象六角形的雪花一樣,非常漂亮。反之如果對水說“笨蛋、討厭、丑八怪”,或者是把一張寫有這些字的紙貼在上面,再來拍水的結晶,顯現的形狀就相當的紊亂,你們看水能反映我們的心態啊。可能是 1991 年的一天吧,那位日本的科學家發現水裡的有害物質波動得很劇烈,再怎麼對它說“愛它,感謝它”,也拍不出來好看的結晶,他大惑不解。第二天早晨起來看新聞,才知道美國發動了海灣戰爭,向伊拉克發射了相當於越南戰爭中所用炸彈總量的導彈。這個發現再次證明了,人的心靈對周遭的物質結構是有影響的,也可以說周遭的物質結構裡面蘊含了人的精神活動。
英國有個脾氣特別暴躁的婦女,生了小孩後用奶水喂養孩子,沒想到小孩吃了她的奶後卻死掉了。科學家很驚訝,到處找不到原因,結果發現她的奶水裡有劇毒的物質,因為她的脾氣很暴躁,經常大發雷霆嘛,但這樣的畢竟是少數。幾乎所有的母親在喂養孩子的時候都是用最好的心態,你們想一想在那種情況下,小孩從母親那裡吃到的就不僅僅是所謂的蛋白質了,它裡面還會含有很多其它的東西。如果這位母親是位佛教徒就更不得了了,《般若般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都喂給孩子了。這就是我們女性在社會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獨特的作用,我們一定要認識到。
如果稍微留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現在的夫妻關系很多都是很緊張的,而緊張的夫妻關系對雙方來說無異於是一種負擔和包袱,那時家就變成了監獄,有些人就怕回家。我經常接待一些信徒和社會上的朋友,聽他們講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有時候真是一籌莫展。夫妻之間,首先要認識到雙方在一起是有責任的,責任第一,而不是先想我能從對方那裡得到什麼,要想我能給對方提供什麼,能承擔什麼,能這樣想一切就好辦了。誠然,互相之間也會有矛盾,這時就要善用佛法的智慧去調解了。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久了,心理動作和心念是能互相感知的。你想他,他也想你,你恨他,他自然也會感應到,所以最矛盾的時候一定要有一方勇敢地跳出來。對方對你不好,你就用佛教的方法念咒,對著那杯他要喝的水說“對不起!我感謝你,我喜歡你!”,這樣偷偷地念,真心地念,不讓他知道,等他回來後拿給他喝。注意就照我剛才說的那樣念,要秘密的,秘咒嘛,一定不要讓對方知道。
我們看下面的一個責任“親族”,就是親戚朋友之意:“一者給施”,要從物質上幫助他們;“二者善言”,說安慰的話,鼓勵的話;“三者利益”,要幫助對方的困難;“四者同利”,自己有好處與他分享;“五者不欺”,同心同德。親族反之也用五件事親近我們,哪五件事呢?“一者護放逸”,我們善待親友,他們也將反過來護持我們,使我們不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使我們不至恐怖,因為有很多的人作後盾,你就不會害怕;“四者屏相教誡”,如果我們有錯誤,會在人後悄悄地指出來;“五者常相稱歎”,常在別人面前稱贊我們,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下面是講主與僮使的關系,所謂的主與僮僕在現代相當於領導和下屬。領導如何對待下屬呢?一者“隨能使役”,所謂人盡其才,根據他的長處和能力來安排他的工作。比如,這個人擅長電腦你就讓他打電腦,這個人擅長公關你就讓他公關;二者“飲食隨時”,在現代相當於按時發工資,不能拖欠員工工資;三者“賜勞隨時”,適時地要放假,不能讓他連續地工作;四者“病與醫藥”,要為他買醫療保險;五者“縱其休暇”,相當於現代的勞保福利、退休保險金,這說的是如何當老板和領導。
那麼怎樣當下屬呢?“早起”,上班不要遲到;二者“為事周密”,辦事要周密有計劃;三者“不與不取”,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偷偷地用公家的電話打國際長途,這就不是“不與不取”;四者“任務以次”,老板交待自己的任務一件件地都能完成;五者“稱揚主名”,就是在外贊歎公司的好處,在外說公司不好就相當於說自己不好。假如是賣鞋的,你就說我們公司的鞋賣得很快;你說我們公司很糟糕,老板不好總拖欠工人工資,公司管理也亂,最後公司的信譽受到損害也必然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自身。
下面一個責任與義務是“供奉沙門、婆羅門”,在家人如何對待世外高人。“一者身行慈”,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施主對待沙門和婆羅門要“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為什麼這裡說慈呢?因為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裡出家人一方面是我們的福田,是對我們有恩的人;另一方面還是悲田,這個悲不是慈悲的悲,是指生活條件比較差,無依無靠,需要幫助的意思。比如說,出家人沒有家庭的支持,沒有錢財,修行上可能遇到各種困難,生病缺醫少藥,所以他是需要我們支持的。“身行慈”就是出力幫助他;“口行慈”,說話贊歎他,在內心裡尊敬他;“四者以時施”,在印度出家人都是托缽化飯吃,所以在家人要把飲食准備好,以供養修行人;五者“門不制止”,出家人來托缽化緣的時候,不要制止他。
但是現在有一個復雜的情況,在此我不得不給以說明。現在的佛教對出家人的管理不到位,加之信佛的人多,佛教在人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落後的一些地區,人們就借著佛教來謀生糊口。安徽有個村子,所有的人都裝成假和尚、假尼姑去化緣,特別是在冬天,因為在冬天可以戴帽子把頭發遮住。據說化緣回去他們還要給村裡交稅。事實上,在現在的社會中,真正的出家人是不會主動上門化緣的。那些以化緣為名打工的人,裝出家人化幾個錢也就罷了,糟的是他到你家裡去胡言亂語。比如有些老百姓一看是出家人都很恭敬,師父快進來坐。他進去了,東看看西看看,然後就說,你這屋子裡有股晦氣!你想他是高人哪,既然能看出來當然也有辦法解決的。他就說,我上九華山為你燒幾柱香就化解了。燒香當然不能白燒,要花錢的。平安香多少錢呢?不太多,九百九十九吧。健康香多少錢呢?六百六十六吧,諸如此類。這時候你可能會想,給他吧不知道是真是假,不給他心裡又不踏實。轉念又一想,與其信其無,不如信其有,還是破財免災吧。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大家一定要注意。
下面說沙門婆羅門當以六事教授在家人。“第一防護不令為惡”,不讓他犯錯誤;“二者指授善處”,告訴他哪些是對的,哪些能做;“三者教懷善心”,讓他心生善念;“四者使未聞者聞”,要讓那些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人聽聞佛法;“已聞能使善解”,已經聽聞過的要使他理解;“六者開示天路”。這本經是人天乘的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講成佛,沒有講解脫涅槃,只是講如何保證能生在人道和天道,能夠生到善處。。
現在看流通分。善生童子說“甚善,世尊,實過本望”,您講的超出我的想像,比父親教給我的要好得多。“能使覆者得仰”,使那些顛倒的能扶起來;“閉者得開”,封閉的能打開;“迷者得悟,冥室燃燈”,黑的屋子裡點了燈;“有目得視”,有了雙眼能看見東西。這幾句贊歎的話也是《阿含經》裡,釋迦牟尼佛開示之後,居士們經常說的。“如來所說,亦復如是,以無數方便,開悟愚冥,現清白法,所以者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是“如來、至真”,他所講法是真實不虛的;“等正覺”,他的覺悟圓滿普遍平等;“為世明導”,為世間人的明導;“今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優婆塞就是男居士;“至今日始,盡形壽不殺、不盜、不YIN、不欺、不飲酒”,不欺就是不妄語。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傳播教法的,先幫助眾生,然後由眾生自己決定是皈依還是不皈依,是受戒還是不受戒。佛陀並沒有上來就說,善生童子,你皈依我,我就教給你一個更妙的六方,而是先以佛法的智慧開導和幫助對方。他沒有強拉對方入教或是暗示他要入教,“信了我就會幸福,不信就會墮落”。他非常實際地教給人們正確的人生觀和生活道路,人們聽完以後,自己再來決定是皈依還是受戒,這就是佛法的正道。所以我希望,我們各位居士、各位營員也要這樣去做,在生活中先把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好,再以佛法的智慧幫助別人,最重要的是不拉別人入教,而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他人看到佛法的力量。
我們這期夏令營的主題是安住在責任和義務中。《善生經》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世間人要面對的六重關系,即六重責任和義務。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確實是這樣。人在重重的關系網中生活,重重的關系網就意味著重重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我們能定好位,我們的人生將會幸福和快樂。在此基礎上再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進一步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攝就能圓滿究竟的佛果。如果沒有人道的基礎,出離心、菩提心和佛果就沒有希望,這是我們從《善生經》裡得到的啟發。希望各位營員面對生活中種種的關系、重重的責任和義務時不要害怕,而是以佛陀的教導來指導自己,堅信如此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條覺悟的路,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