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解

  每部經有別名及通名。別名,是一個特別獨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謂別名?如‘佛說阿彌陀’即是,這是獨有的,只有這一部經稱此名,其他經則無。‘經’字則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經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諸經,‘別’是別於此經。

  不要看輕這部經,它是叢林裡晚課時必誦的經,尤其這部經是佛說的。

  有五種人可以說經,但其中四種人所說的經典,則須經佛印證後,方能稱為經,否則不能稱為經。這五種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五)化人,化者變化的人。

  此部經是佛金口所講、不問自說的妙經。其他的經典,則是請問而說的。唯獨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此經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聲聞的智慧達不到,一切菩薩也不明白,故無人請問淨土法門的因緣,但此法應該說,故佛看機緣成熟便說此經。這部經在佛教裡非常重要。

  這部經為什麼重要呢?佛法將滅時,最先滅的是楞嚴經,因為一切魔王最怕楞嚴咒,而楞嚴經是為楞嚴咒而說的。楞嚴經滅後,接著其他經典亦相繼消滅了。那時雖有紙,但紙上沒有字。最後只剩阿彌陀經,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會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阿彌陀經亦滅了,只剩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很多人,有無量無邊那樣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無’兩字又沒有了,就剩‘阿彌陀佛’,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沒有了。故此部經是最後才滅的,故非常重要。

  何謂佛?佛是大覺者,所有一切都覺悟了,絲毫的迷惑也沒有。

  佛是業盡情空,業障沒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則是業重情迷,盡著到情愛上,這就是眾生。佛有三覺,所以又叫大覺者。三覺是1、本覺—根本他就是覺者。2、始覺—才開始覺悟。3、究竟覺—就是覺到極點,這是三覺。三覺又可以說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我們凡夫是不覺,一天到晚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愚癡的不得了。總以為自己好像賭錢似的可以贏,但卻輸了。為什麼這樣顛倒呢?因為迷,明明知道錯的事,卻要去做,這就是迷。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麼辦呢?就要覺。佛也是眾生裡面的一份子,也是眾生之一,但他不迷。自己覺悟了,這叫自覺。自覺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二乘人是自了漢,自覺而不覺他,所以叫聲聞乘。覺他就是菩薩,菩薩不是為自己,不像二乘人是自了漢,自己覺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覺悟。菩薩發心就不同,菩薩發心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不須眾生來利益自己,這是以自己覺悟的方法,去教化眾生,令所有的眾生,也都覺悟而不迷,這就是行菩薩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什麼是十二因緣?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無明來的。你要是沒有無明,這十二因緣也就不發生作用,因為你有無明,就一個挨著一個來了,二乘人就是修這個。菩薩則超出這個階段,他們修六度萬行,即是1、布施度悭貪,人要是盡貪,那就要行布施,捨不得也要捨。不捨,這貪就捨不了,所以說布施度悭貪。2、持戒度毀犯。 3、忍辱度嗔恚,若你脾氣太大,就應該修忍辱行,凡事忍耐點,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羅的樣子,和誰也不講話,一講話眼睛就瞪起來,像牛眼似的,這都是阿修羅的境界。4、精進度懈怠,懶惰就要修精進,就把懶惰度過去。5、禅定度散亂,你如果東想西想盡打妄想,則要修禅定,若沒有妄想,散亂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癡,有智慧就不愚癡,若愚癡則無智慧。我本來沒有智慧,但現在生出智慧來,就把愚癡度了,就如光明將黑暗度了。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愚癡。菩薩修六度萬行,自覺覺他,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處。

  覺滿就是妙覺,這是佛。佛是自覺,也覺他人,所以佛是覺行圓滿,覺也圓滿,行也圓滿。佛具足說起來,叫佛陀耶,因為中國人歡喜簡略,所以簡稱為彿。目前西方人稱BUDDHA亦是佛陀耶之簡稱。講來講去,有人說:‘我不懂。’我告訴你:‘你就是佛。’你說:‘我怎麼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講到這個地方,你應該懂了:‘啊!原來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覺悟了,就是佛;反之,就是眾生。

  佛還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們眾生雖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證得佛果,所以無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從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的人說自己就是佛,這真是愚癡到極點,他還沒有成佛,就說自己是佛,這簡直是自欺欺人,這真是世界的大愚癡人。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可以成佛,非僅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麼叫三身?1、法身。2、報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圓鏡智。2、妙觀察智。3、成所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見天人一切的動作。2、天耳通:可以聽見天上的人,所說的話和聲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裡所想的話。4、宿命通:不單是知道現在,連過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這個通是不可思議,妙的境界。6、漏盡通:不是說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個窟窿,水都從窟窿漏出去了,叫漏盡。而是本來你沒有漏,現在把漏補上了,叫漏盡。什麼叫漏盡?即沒有YIN欲心,就是沒有漏;沒有貪心,也就是沒有漏;沒有癡心,也是沒有漏。總而言之,八萬四千毛病都沒有,這就叫無漏。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談到五眼,有首偈頌這麼說:

  1、‘天眼通非礙’:天眼通達無礙,所以叫通非礙,他能看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但看不見八萬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礙非通’:肉眼可以看見有所障礙的景象,天眼能看沒有障礙的景象。

  3、‘法眼唯觀俗’:法眼是觀俗谛,觀察世間一切俗谛,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了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個人都有佛眼,可是有的開,有的沒開。開佛眼就像千日太陽的光度,能照萬事萬物,但本體還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說你成佛了,則須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說是成佛,不然還是凡夫,還是好好做人比較好,不要欺騙人。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說的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為教主,其國土莊嚴,黃金為地。

  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難為眾生也堪忍受這種苦。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釋迦譯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麼叫能仁?就是能以仁愛人的心,來教化眾生,也就是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悲有三種:1、愛見悲: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種同情心,這叫愛見同情。

  什麼叫愛見悲呢?那些和你親近的人,你就愛他、憐憫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憫他。所謂親戚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們,看見他們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們,這叫愛見悲。但是和你遠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見到他受苦,也不管他。為什麼?因為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你有愛心,才能有這個悲。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你就沒有愛見悲。例如對於畜生—牛、羊、雞、鴨等等,你不但沒有愛見悲,你還要吃它的肉,奪取它的生命,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沒有愛見悲。人類幸而還不至於吃自己的同類,雖然吃豬、牛、羊、雞、鴨、魚,但沒有人吃人的情形,並沒有看見一個人,就把他吃了,這比狼、虎、豹還好一點,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類。因此雖然人不吃人,但對畜生就沒有愛見悲。

  2、法緣悲: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單有愛見悲,還有法緣悲。他觀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但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即因緣本身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二乘人觀法緣空而生悲心,故他教化眾生,而不著眾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的法緣悲。

  3、同體悲:諸佛菩薩又有另一種悲,即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同體,因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所以眾生都是在佛的心性裡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裡的眾生,佛是眾生心裡的佛。眾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樣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釋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種意義,若以廣義來講,則是無量無邊,這是釋迦之意。‘牟尼’是佛的名字,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是說法,但說而未說;雖未說法,亦未說而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寂默,雖寂然不動,卻感而遂通;雖感而遂通,卻恆然不動。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位佛叫這名字,別的佛則不叫此名,這就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稱為佛。

  現在講‘說’字,何謂‘說’?又為何要說呢?

  中文之‘說’字是言旁一兌字,上兩點是個人,中間之‘口’是‘說’之意,而下面‘兒’是另一人。意思是一個人對另一人講話。講些什麼話呢?說你所願說之話。所謂‘說者悅所懷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說的話說出來,你就快樂了。反之,說不出來,即不快樂。也就是‘暢所欲言’,暢暢快快把你所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懷’是你所懷念者。

  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都已成佛,所以謂之‘先覺者’,即在夢中先醒者。凡夫尚在夢中睡著而未覺悟。佛不但覺悟,而且是大覺悟者。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以佛知,故無所不知;以佛見,則無所不見。佛覺悟是因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過來人,即他已走過這條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導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佛果。因此,佛才要為眾生說法。他所要說之法已說了,故很快樂。佛說什麼呢?現在他正說阿彌陀佛,即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梵文,翻成中文為無量壽,或無量光。何謂無量壽?阿彌陀經上說:‘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是個數目,何以說無量壽呢?無量壽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壽,其福德無量。何謂無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無量,無量壽及無量光。佛不僅是福德無量,其神通、辯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無量,所謂無量,即無邊無際。無量即無邊,即無在而無所不在。無是由一而生,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有位教授曾寫了一本書說到數目:‘如在數目後面畫一個圈,數目即增大。愈加圈數目愈大。大到把天地都畫滿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數目是無窮無盡的。

  阿彌陀佛的壽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無量無邊。你可以盡量畫圈圈,不計多少。因是無量,沒有數量,在數學上是無可窮盡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還有太空,但數目仍無盡。阿彌陀佛的福德、智慧均無量,故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並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彌陀經依照佛經之分類,是列為果人,因他由人修成佛果,故為果人。

  通名—經。經為契經。何謂契經?契者合也。即上契諸佛之妙理,下合眾生之機緣,是謂經。

  經有五種意思。一、經為法本意,為法之根本。經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須說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說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給一切眾生。(一)世間悉檀:言世間法。(二)對治悉檀:對治一切眾生的毛病。(三)為人悉檀:為一切眾生而說法。(四)第一義悉檀:以第一義施給一切眾生。法本來不能說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說法。

  二、經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細者。一切玄妙深奧之道理均在經中;如不講則無人知道。故經是發揮微妙的道理。

  三、湧泉意。經如湧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絕地湧出地面。湧泉是譬喻。

  四、繩墨意。古來木匠或石匠以繩為准。在墨斗中放黑墨,將繩一拉,繩上有墨,畫在木石上,即有一直線現出,亦如圓規一般,即是一種規矩,無規矩則不能成方圓。經亦如是。

  五、結鬘意。以種種花朵結成一花鬘。經典亦如結鬘。

  此外也有貫穿意;即貫穿所說經典主要之意。又有攝持意;經典攝持該教化之眾生。又經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為一種方法。又有常意,經是恆常不變,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壞者,是為經。又經者徑也,是修行的一條路徑,任何人往任何處去,均須依路而行。譬如往紐約必須向東行,如果直往西走,則不能到達。同理,成佛必須依照成佛之路前進,否則走來走去無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又經是一種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經可說是世間之法(世事)。又經為一部大字典,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認得亦可找到。經又是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真正的氣,若人無氣即近於死亡。經是虛空中真正的空氣,學經即是吸一口新鮮空氣,誰也不能離開新鮮空氣的。如果說:‘我不學佛法及佛經,則就吸不到此氣了?’要知空氣常在虛空中,你學或不學,空氣常在。且人與人之間常有交流,互相交換空氣。學佛者吸入新鮮空氣,而與其他人互有連帶關系,使之也間接受惠。此外經也是精神的食糧,當愁悶或不如意時,一念經即神清氣爽,解散悶氣,而心情舒暢,通達無礙。以上是經的大概意思。

  經是通名。阿彌陀是別名。別名是特別為此經之名,其他經都不是此名。佛經是佛留下的財產,有無量無邊之多。但總括而言,不超過七種立題,經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種不同之階級,每種各有特別之名稱,如婆羅門、剎帝利、旃陀羅、首陀羅等族姓;人類亦有黃、白、紅、黑等多種。經可分如下之七種立題:

  一、單人立題:單以人為經名者,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亦是人。果人說果人,故是單人。用兩位果人為經名。

  二、單法立題:單以法為經名者,如“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以此法代表經名。

  三、單喻立題:單以比喻說明微妙道理之經。若直說無法懂時,便以比喻來說明,就容易懂,如“梵網經”。梵網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網。網為漁網,但是以最貴重的物質織成者。羅是大梵天王頭上罩著的羅蓋。中國皇帝的黃羅傘,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網羅幢。此網之奇處是網上每一個孔都鑲有一粒寶珠。每一顆寶珠都是夜明珠,比電燈的光更亮。每一顆寶珠照亮另一顆寶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不相沖突。光從不討厭另一光亦亮。不是只許自己發光,不准其他光發亮的。人與人之間,有時會發生意見;但光與光之間,從不沖突及作戰。此經以梵網為比喻。經中每一條戒律亦如寶珠一般發光。皈依三寶之出家人持戒清淨,對境無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淨,就如大梵天王之寶網一般。

  四、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薩中最聰明者。只有最聰明之菩薩方能問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說法如獅子吼。獅子是獸中之王,它一吼則百獸皆懼,故雲:‘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香象雖屬巨獸,聞法王說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風。天龍八部聞此法亦默默寂寂,歡喜贊歎,大生欣悅之心。

  六、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個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成佛之妙法,佛是個果人,華嚴是比喻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果德。此題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經之十種立題。

  ‘佛說阿彌陀經’,佛即釋迦牟尼佛,而阿彌陀經乃是所說之經。因為眾生不知有阿彌陀佛發願攝受一切眾生,故釋迦牟尼佛金口說出,乃不請而自說。

  佛教的全部藏經,共分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長行部:一本經中間沒有斷,故叫長行。

  第二部是重頌部:是重復的把經義說一遍;把長行經文重說,便於記憶,是為重頌。

  第三部是授記部:在經典上提及先佛給後佛預先授記,譬如,汝於某某劫,應當成佛,名號為何?壽命多長?教化眾生有多少?在什麼國土裡...等等,都預先說明,這叫授記。

  第四部是因緣部:由於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東西比喻某一件事,來說明佛法的妙處。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釋迦牟尼佛敘述其前生的事,或講述某位佛、某位菩薩前生的事跡。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跡,或者是某位菩薩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廣部:方是四方,廣是寬廣,表示所說的法極廣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這是從來沒說過,而現在才說。

  第十部是不問自說部:如阿彌陀經,由於此部經太重要了,非一切聲聞所能了解,乃至於菩薩也未達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動地來開演此部經。

  一般人認為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錯誤之想法。你若不念佛,盡打妄想,想東想西想南想北,雜念紛飛,欲念四起,有何用處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從朝至暮念念不離佛,則一日無妄想。妄想不起,即是妙法,故念佛能對治妄想、散亂、貪、嗔、癡等種種毛病。

  ‘一句彌陀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念,似入寂光不動場’

  這是我在十七歲時所寫的偈頌。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經是最高之境界,菩薩都不能請問,乃因他們不了解念佛之妙處,故佛不問自說此妙法。那麼,自問而說是不是也是妙法?是的,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稱諷誦:在一部經前後文不相連,而孤單獨立的偈頌,或單獨說出之道理,如金剛經。

  第十二部是論議部:是針對某一類佛法的研論博議。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頌:‘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

  此經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眾生均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時,叫法藏比丘),他曾發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要度眾生成佛,並且發宏願雲:‘所有十方一切眾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們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觀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彿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阿彌陀佛以其大慈悲、大願力,如吸鐵石似的,將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都攝取到其淨土國內,若一眾生未被攝受,阿彌陀佛亦不願成佛。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凡是稱佛名者,皆有機會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無論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於最愚癡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蓮華化生,在蓮華內托生為人,非如人間由母胎而生。

  有人說:‘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會那麼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彌陀佛之大願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彌陀佛在以前已和我們簽好合約:‘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會作佛。念佛亦是種善根。

  從前有一老人,年約九十多歲,老得邁不動步,不知那一天會死,故想早點出家,以為出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當他去到只桓精捨時,剛巧佛不在,應供去了。當時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羅漢,便以天眼觀察此老人之因緣,知其在八萬大劫內,未曾種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勿以為出家很容易,這不是簡單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涼了半截:‘我以為出家很容易,原來這麼難!’於是心灰意冷,欲往恆河跳下去,卻被佛在後一把拉住,並問明原委。老人說: ‘我活著也沒意思,佛不在,佛的弟子又不許我出家,要做工也沒人請,不如早點死算了!’(當時必定沒有養老金,若有的話,此老人也不會想自殺。﹀佛勸慰他說:‘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為徒好了。’老人說:‘你是誰?你有這權利嗎?’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我收你為徒,相信我的弟子不會反對。’老人聽後,才破涕為笑,跟隨佛回去,並剃度受戒,聽佛開示後,即刻就證了初果。為什麼他會證初果?因為他本來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當初未能滿其出家之願,而興起投河自殺之念,但現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證得初果。但是卻引起其他大阿羅漢之疑惑:‘沒有善根,為何能證果?’他們頂禮佛足,向佛請示其中的道理。佛說:‘你們阿羅漢只能見到八萬大劫內,此老人沒有善根;可是超過八萬大劫外的事,你們卻看不見。此老人在八萬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只老虎,於是急忙上樹避虎,老虎跑得快,但他上樹也不慢,以為上樹後就沒問題了。誰知這一只是聰明的老虎,它開始用其利牙咬樹干,樹身雖大,但它左一口、右一口的,幾乎將樹咬斷一半。此人可嚇壞了,眼見其命有千鈞一發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聲念了一句:“南無佛!”這一聲念佛,把虎嚇跑了。但此人經過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萬大劫內,再也沒有種善根。但以前所種的善因,現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緣,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隨便的事。有些人常說:‘我要出家!’但是說了一輩子,還是在家,這就是他們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來此,她是在馬六甲出家,卻在日本受戒,據說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戒?後來她收了一百多個男徒弟。根據中國大叢林之規矩,只能皈依男師父,不能以女人為師。

  我現在有五位美國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將受具足戒,但我並未觀察他們在八萬劫內有沒有善根。他們是經過我一番考察後,才讓他們受具足戒。我只見他們今生已將許多習氣毛病改了,也不再抽煙、喝酒、吃迷幻藥,雖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煙戒,後又改了,故暫時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最低限度須有一年、兩年,乃至三年之行為觀察。古來之師父收徒弟,要觀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訪師三年,共六年後,認為合格方能出家。但現在是原子時代,一年也就夠了。有人問:‘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萬劫內種善根?’他們在一年內,念楞嚴咒、念佛、拜忏等,已種下了許多善根,為將來成佛之因,故允許他們出家,所以人種下善根後,必須好好的保留並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為。其次,講到天台宗的五重玄義:

  (一)釋名:知其名始可願名思義,進而了解其道理。故學經前必須先知該經之名。如人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張三,或李四等。

  (二)顯體: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認識,就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見其背而未能見其面,故應先顯其體。

  (三)明宗:有了本體,就要明宗。若不明了其宗,則不能明白其義理。如人以何為職業。

  (四)論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別經的教相。

  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是佛不問自說的,以實相為體,實相即無相,可是又無所不相。因無相,故真空;又無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實相,所以實相乃無相,乃無所不相。無相也就是無所不相,即沒有一個相或無相,兩者皆不執著。此經以實相為本體,實相即真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實如來藏性也就是真如實相,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信、願,行乃修行淨土法門之三資糧,如人旅行前,須先預備資費及糧食等。你想去極樂世界也須准備三資糧,首先要有信心,否則與西方極樂世界無緣。除了對自己有信心,也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麼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切勿輕視自己說:‘我造了許多罪,怎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想法即是對自己沒信心。無論你造了什麼惡業,都有機會可以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所帶的是宿(舊)業,而非新業。宿世(前生)之罪業可以帶去,但是不可以帶將來(新)的惡業。以前所造種種惡業,現在都必須改了;改惡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人念佛後,還不改過,仍繼續造業,不但不能帶業往生,根本連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是種善因,以便將來能夠成佛,不是說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依三寶,及信佛前,

  所造之惡業還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寶後,還造罪業,乃罪加一等,因其知法犯法。故應信自己可以改過自新,並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說,確實有個西方極樂世界,離此世界約有十萬億佛國土。此佛國土乃是當初法藏比丘(即現在的阿彌陀佛)發願而成就的。十方一切眾生,若欲生此淨土,只需念佛名號,就能如願往生,既不費事、不費錢、不費力、容易又簡單、方便且圓融,只需要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故是至高無上之法門。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們亦須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種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門。此外,今生必須有信、願、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長,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昔曾種下菩提因,而於將來定會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經過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長。有人說:‘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沒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人問我:‘你看我有沒有善根?’我就問他:‘你看我有沒有善根呢?’那人說:‘我不知道!’我說:‘你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那我又怎麼會知道你有沒有善根?’但是我有方法可以知道。若你無善根,今生就不會遇到佛法,故應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或許是沒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會有緣。但是善根是可以種植的。若不種,始終無善根,所以有沒有種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是說佛法教人不要飲酒,你卻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殺生、偷盜、邪YIN、妄語等罪。信佛後,還明知故犯,以為小小毛病不要緊。就因‘不要緊’,而使人下地獄、作餓鬼、轉畜生,皆因此句‘不要緊’所害。故應信自己今生種善因,將來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將來‘更會接引我們成佛,此即事。為什麼說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若無因緣,我們今生不會遇著淨土法門。一切眾生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一切眾生。阿彌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眾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華嚴宗所立,即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和阿彌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樣,故眾生都有成佛的資格。何謂事理?舉一淺顯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現,如樹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即事理之義。我們現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們要有信、願、行、持名,將來就可達到成佛的事。

  阿彌陀佛是眾生心裡的阿彌陀佛,眾生也是阿彌陀佛心裡頭的眾生,因為這種關系,也就有事有理,但是這個道理,需要有信及實行,不能懶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裡,就有蓮華生出來。念佛念得越多,蓮華就長得越大,但還沒開。等到我們臨命終時,我們的自性就生到極樂世界蓮華那裡。所以你們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彿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蓮華就長得大。念佛念得少,蓮華就長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蓮華就干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爭取自己的果位。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願實行,就是不能懶惰。不能說今天睡多一點,明天再修行,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懶惰,要勤精進,這樣才會成功。

  什麼叫做願呢?願就是願意,即是意念所趨,心想什麼樣子,就發一個願。願有四種: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過去諸佛和菩薩,現在諸佛和菩薩,未來的諸佛和菩薩,也都依照這四弘誓願而修行證果。這四弘誓願是依照四谛而發的四弘誓願。四谛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依照苦谛,就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依照集谛,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依照道谛,就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依照滅谛,就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再者四弘誓願亦是按照眾生的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而發的。苦苦就是眾生的貧窮困苦。壞苦就是眾生雖有富貴,可是把富貴壞了。行苦就是既不是貧窮的困苦,也不是富貴的壞苦,而是無常的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隨其一生念念遷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時候是苦,死的時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釋迦牟尼佛因看見生老病死苦,而發心出家修道。愛別離苦,對所愛的人,在種種因緣和環境之下,要和親人分離。愛的分別是一種苦。而不愛的常聚會在一起,也是一種苦,這叫怨憎會苦。譬如你不喜歡這一個人,在任何地方卻都碰到這種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會苦。又有一種叫求不得苦,所謂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時患得之,已得時患失之。但這種患得患失的苦,還不算怎麼厲害,最苦的是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像著火似的熾然旺盛。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在我們身體上,時時刻刻都跟隨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還有無量無邊苦。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就因為我們在過去生中盡種苦的因,和這苦來做朋友,不想和它離開,所以就種這苦的因緣,而受苦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做什麼,來生就結什麼果。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你種惡因就結惡果,當果成熟時,就害怕了。菩薩是畏因不畏果,眾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薩是怕因不怕果,故小心謹慎不種苦因,所以他就沒有苦果。在過去未明白時,他也種了苦因,現在苦果來了,他也歡喜的接受苦果。菩薩有時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時,是歡喜接受這種苦果。因他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但眾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種因時,不管好因壞因,善因惡因,以為小問題不要緊,故任性去做,一點也不小心謹慎,什麼因都種,當受苦時就受不了了,而抱怨說:‘怎麼遇到這種環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麼當初就不該種苦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什麼苦都沒有,那裡的人都是清淨,沒有爭心、貪心、癡心及三惡道。因為沒有貪嗔癡三毒,所以就沒有三惡道。三惡導是由三毒變現。

  佛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發心,令一切人行菩薩道,令一切人離苦得樂,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覺。雖度眾生,可是沒有度眾生的相。度生離相,離相度生,不要著相,說:‘這個眾生是我度的,那個眾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個...十個,我度了十個眾生。’度眾生要沒有數目,有數目就有所執著,沒數目就無執著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這才是真正的度眾生。外邊的眾生固然應度,自性的眾生也應度。自性中有八萬四千眾生,更要度他們來修行、成佛、入涅槃。度眾生有度眾生的煩惱,不度眾生也有煩惱。而煩惱也有八萬四千種。二乘人斷了見惑和思惑,但還有塵沙惑。菩薩有無明惑。無明是最壞的。眾生除了有見思惑、塵沙惑,還有無明惑。等覺菩薩斷了塵沙惑,將要成佛時,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就好像八萬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只要拿掉這毛孔即是。等覺菩薩斷了生相無明,即登妙覺,即成佛。

  什麼叫見惑?見就是對境起貪愛。對境界生起貪心和愛心,看不清這種境界,認為這一切都是實有,認為是真的,吃飯也是真的,睡覺也認為是真的,沒有朋友也認為是真的,這就是不明白。見到好的,就生出無窮無盡的貪愛,總是不知足,這就是見惑,對境起貪愛。什麼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對理不明白而起分別。不知這法師講的對不對?有沒有好處?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沒利益就不願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只看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見到眼前而不往遠處看,這都是思惑。思惑就是思想不清楚,糊裡糊塗。不對認為對,對的認為不對。方才我說認為吃飯是真的,穿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麼是真的?穿衣、吃飯、睡覺,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你不要執著得那麼認真。你不執著,就可輕松自在。你有所執著,就有痛苦。你若認為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沒有貪愛,像在夢中做糊塗事。你這麼一想,就把什麼事情都放下,事情也就過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執著,事情就過不去,這是見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見惑,就證初果阿羅漢。見惑不破,就證不了果。你對一切境界,是不是有一種愛心?一種貪心?對境起貪愛?對好的境界起貪愛?或對於不好的境界,就憎惡?能不能去除貪愛?你若真沒有,則它根本就不存在。怎還知道‘我沒有貪愛’?就因你還知道有沒有自己,所以你說不貪不愛,這還是有個‘我’,尚沒有證初果,沒有破,這事不是那麼容易一說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邊、邪、見取、戒禁取。什麼叫利?利就是來得快。什麼叫鈍?鈍就是來得慢。五鈍使是貪、嗔、癡、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見,執著這是我的身體。我這個身體瘦了,覺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這身體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為我自己打算。

  邊見就是執斷執常。斷見就是人死後認為沒有,歸於虛空,如油盡燈滅。常見以為人死了,來生一定做人,狗永遠做狗,貓永遠做貓;人不會變狗貓,永遠做人,這就是邊見,落於二邊,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來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樹就是樹,人不會做畜生,也不會做鬼,這就是邊見。

  邪見是什麼?什麼叫邪見?邪見就是認為做善沒有善報,做惡也沒有惡報。撥無因果,根本無因無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惡招罪。

  還有戒禁取見。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學牛吃草。為什麼?因為他有邪知邪見。他看見牛升天,所以學牛;看見狗升天,所以學狗。

  戒見,這是非因計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種執著心,執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戒,有一個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體,本來也是空的,不應該有所執著。有執著就變成戒取。

  見取見是非果計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認為是究竟的果,他以為四禅天和四空處是涅槃了,這叫非果計果。四禅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人坐禅到初禅的境界上,能把呼吸氣斷了,呼吸氣沒有了。在這種境界上,雖然呼吸沒有了,若一動念,一生出此念頭,呼吸氣又有了,這是初禅。二禅是脈斷了,呼吸氣沒有,脈搏也斷了,就像死人一樣。雖然脈搏沒有了,但並不是死,這是到二禅境界。三禅打坐坐到連念都捨了。雖然初禅、二禅的呼吸氣沒有了,脈搏也斷了,但是還有一個念。到了三禅,連念也都沒有了,常在定中。等到四禅,就只有一個識。三禅是沒有念,沒有粗念,但細念還沒斷。而四禅連細念也斷了,這種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經之路,並不是證果。不要說四禅,就連四空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只不過是一個定,並非證果,若有見取,就會認為這種境界是涅槃,就是證得四果阿羅漢了。如無聞比丘以為四禅就是四果,這是因為他不懂。以上是五利使,見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鈍使,鈍即是來得慢。五鈍使走貪、嗔、癡、慢、疑。人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有無明,無明生出以後,就有塵沙惑。塵沙惑又叫無明惑,即沒有真正的知見。思惑也可以叫做無見惑。因為生出無明以後,便有一個貪,對你所想要得到的東西,就生出貪心,而生出種種煩惱,煩惱一生,就生出嗔心,嗔心一生,就只知道給自己講道理,而不知有人,只知有己,所以一生嗔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椡,有這種心就變成愚癡,而不分是非黑白,什麼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連愚癡、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為有愚癡,就生出慢心。因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種疑,對任何人所講的道理都不相信;真的不相信,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種種懷疑,這是思惑。由於見惑、思惑、塵沙惑,而成種種煩惱無明。所以種種煩惱是無窮無盡,沒有了的時候。修道的人看見這種情形,依四谛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修道必須明白種種的法門。種種的法門是無量無邊,也就是修道的一個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須明白這方法。這方法是很多,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所以要依照道谛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力。為何說法門無量?無量法門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所謂‘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皆由眾生心生出來。因為眾生心有千差萬別,有種種不同。每一個人的心皆不同,故法門亦有種種不同。但是總合起來,法有三種:佛法、心法、眾生法三法,這三法生出四谛、六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種種法。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有很多,好像我們講經,講完這部經,又講那部經,這是不是無量呢?我們現在講經猶如大海中一滴水而已,並沒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們學佛法有何用處?為什麼要學佛法?因為學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為這種的果位,是我們本來應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們就要走快一步,早一點成佛。所以我們依照滅谛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願。滅谛就是得到涅槃,得到不生不滅,究竟清淨的果位,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對成佛這件事不要懷疑。但你若有這種懷疑心,也會成佛,不過慢一點。你若是沒有懷疑心,成佛就快一點。因為所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可不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眾生仍是眾生,談不到成佛。作佛是個理;有一個成佛之道,但你必須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不會那麼快成佛。所以要發四弘誓願。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必須先有一個願,然後依願實行,這樣才會達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會得到。

  講到此,我想到一個公案,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著許多弟子到一個國家去教化眾生,這個國家的人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就把門關起來,沒有人布施,也沒有人恭敬佛。佛已到這國家,但和這國家的大臣、人民無緣,沒有人來歡迎。可是當摩诃目犍連來時,國王、大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頂禮,廣設供養,很多人爭著供養。佛弟子看了這情形,均不明白,便請問佛:‘為什麼佛到這國家沒有人供養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連來到這國家,卻個個爭著供養,這是怎麼回事?’佛答:‘這是往昔的因緣。’在無量劫以前,目犍連和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國家,目犍連在山上打柴,釋迦牟尼佛在山下領路。他最討厭蜂,而目犍連最喜歡蜂。釋迦牟尼佛那時在因地,常用煙來熏蜂,而目犍連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煙來熏蜂。反發願‘我將來得道,我要先度蜂,這些修羅性的眾生。’生生世世後,這些蜂變成這個國家的人。蜂王為國王,工蜂為人民。釋迦牟尼佛因討厭蜂,曾用煙來熏蜂,所以到這國家,沒有人來歡迎,國王大臣人民也不供養他。而目犍連發願獲道證果後,要度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這些國王、人民就爭著來供養。由這點我們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一定要發願。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什麼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彌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號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濁水中,水就清淨了。眾生妄想紛飛,不知有多少,沒有停止的時候,好像海裡的波浪,沒有停止的時候。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也就成佛心。因為念一聲佛,心中就有一個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給阿彌陀佛打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須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種法門,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門看輕了。永明壽禅師念一聲阿彌陀佛,當時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見他的口裡出一尊化佛來。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並且你一念佛,頭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遠遠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庸上所說的‘全權服膺’,心心念念記著。持什麼名?持阿彌陀佛名號,念阿彌陀佛的名字。

  念佛的法門有四種念法。就是(一)觀想念佛、(二)觀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阿彌陀佛全身放金色。相好是圓滿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他的光明無比。看見阿彌陀佛兩眉之間的白毫相光,宛轉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麼大,所以你們看阿彌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彌陀佛的光中,化現出許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還化出菩薩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救度一切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蓮華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眾生到彼岸。這是觀想念佛。

  又有觀像念佛,就是供養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念佛就觀視阿彌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實相念佛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裡邊就念起佛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綿綿密密,這種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這是實相念佛。還有持名念佛,即是專門念阿彌陀佛,開口閉口都是念阿彌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業清淨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惡口、绮語、妄言、兩舌,無四惡。身無殺盜YIN三惡。以三業清淨來念佛。念清淨,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所謂‘心清水現月,意淨天無雲’,念到這種念佛三昧,聽見刮風,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聽到下雨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念佛,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诃’,水流的聲音,風動的聲音,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蘇東坡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流動的聲音盡是廣長舌,無情說法。山和色都是清淨身。所謂‘青山白雲,黃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現;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無間斷就是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彌陀。以前我寫了一首偈頌:‘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雜念不生得三昧,往生淨土定有盼。終日厭煩娑婆苦,還將紅塵心念斷,求生極樂意念重,放下染念歸淨念。’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極樂一定有希望。你已斷塵世間的心;沒有YIN欲的心,也沒有爭名的心,也沒有奪利的心,把這世界的外緣心都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淨土,生極樂世界,這首偈頌說明念佛的道理。所以持名念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己的雜念趕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門,因為妄想是一種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好像國家以兵止兵,以戰止戰。若盡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昧。第三重的五重玄義是持名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經有什麼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麼用處?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轉。修其他的法門都不甚安全,因為不保險。好像你持咒,持了幾年咒,覺得沒有什麼成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幾年經,覺得沒什麼好處又退了。或者你今生不退,來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進念經、念咒,等到你沒修成,到來生又不精進而休息下來。為什麼?因為‘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勿說你是一位凡夫,羅漢一住胎,也會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薩一經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識指點修行之方法,便可開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識,今生就退墮下來,來生又更退墮了,就不容易再發菩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退墮;只有向前精進而不退轉,能得到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兒,蓮華化生,華開就見佛,聞法,入無生法忍,不會再墮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進,來生又懶惰了,修行無長遠心。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再懶惰,總是向前勇猛精進。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進的念,精進了一個時期,覺得很辛苦,不如休息來得自在,就不再精進,而生出懶惰的念頭。行雖不退,但念已退了。在這短短幾十年的過程中,退墮的心比精進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兒晝夜六時都在說法,就不會有退菩提心之念頭。

  4、究竟不退。生在極樂世界,得到蓮華化生,任何時候也不會再退;不退墮到凡夫或二乘之果位。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義即是以往生不退為其力用。

  第五重玄義是判教。判就是評判。阿彌陀經是屬於那一藏呢?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經者常也,恆常不變,這部經在佛法都滅的時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與其他經不同之處。在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言,此經屬菩薩乘,所度的都是具大乘根性的菩薩。

  知道經有五重玄義和七種立題,我們對這部經,該有點認識了。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姚秦是個時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時代,苻秦是苻堅時,姚秦是姚興時。在苻秦時,欽天監對符堅說:‘現在應有位智慧人到中國來幫助政治。’符堅說:‘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羅什。’當時,印度的一般人皆非常崇拜他,因為他有智慧。他怎麼有智慧呢?

  鸠摩羅什的父親是鸠摩羅炎,是個丞相的兒子。本來他應繼承丞相位,但他不願繼承,而到各處去訪道。那時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當他來到龜茲國,這國國王的妹妹看上他,她告訴她哥哥,於是國王就把妹妹嫁給鸠摩羅炎。婚後生了鸠摩羅什。鸠摩羅什在母胎中就像捨利弗一樣,幫助其母辯勝一切的人。當時有一位阿羅漢就說:‘此女所懷胎兒,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歲時,有一次隨他母親去寺裡拜佛,羅什雖僅七歲,卻能不加思索的將佛前的鼎頂在頭上,繼而想:‘我這麼一個小孩子,怎麼拿得動這麼重的東西?’這一想就拿不動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開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隨後他就跟母親出家了。他母親出家頗費周章。本來他父親,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對太太有深重的愛心,就不想修行了。現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羅什的母親就絕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險了,於是答應她出家,叫她吃飯。她說:‘一定要請法師來為我落發,我才吃飯。’她出家沒多久,就證果了。鸠摩羅什也跟著他母親出家,一天能誦許多經及偈頌,且過目不忘。因為如此,當時有很多外道和大論師來和他辯論。他把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都辯服了,故在印度,羅什法師的名氣很大,人人都佩服他。連苻堅都知道,當時便派大將呂光,帶幾萬人去攻打龜茲國,欲奪羅什法師。羅什法師就對龜茲國王說:‘中國興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麼要求,你都答應他。’殊不知國王未聽其言,而與呂光開戰,一戰,戰敗了,國王也被呂光所殺,羅什法師亦被搶了。在回國路上,經過一個地方,晚間即在該處住宿,那是一個山谷下的低窪處。羅什法師因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對呂光說:‘不要在這兒住,這兒有危險。’呂光根本對羅什法師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麼?’仍在那地方駐扎軍營。當晚山洪暴發,山中流水沖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萬人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呂光知道羅什法師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

  一隊人馬又繼續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國內發生政變,苻堅被推勫,姚苌作了皇帝。呂光這時不回去,在半路獨立了。姚苌做了幾年皇帝又死了,姚興做了皇帝,便派人將羅什法師請到中國來翻譯經典。當時有八百多位比丘聚會翻譯。

  羅什法師在圓寂前,對大家說:‘我這一生譯了許多經典,也不知對不對?若譯得對,則我圓寂後用火燒,舌頭就燒不壞。若不對,就會燒壞了。’說完後就圓寂了。圓寂後火燒,果然舌頭沒燒壞,由此證明鸠摩羅什法師所譯之經典是正確的。另一證明:唐朝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剎:‘為什麼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歡喜讀?’曰:‘羅什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

  三藏就是經、律、論。經藏屬於定學,律藏屬於戒學,論藏屬於慧學。經、律、論即是戒、定、慧。法師者,就是以法(佛法)為師。又有一義為以法來布施人。法師有讀誦經典的法師、受持經典的法師、書寫經典的法師,及講經說法的法師。

  鸠摩羅什是梵語,譯為童壽,意即此童子將來一定活很大年紀。又言童子雖然年紀不大,但他的智慧、德行、辯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壽。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就是童壽法師所翻譯的。

  每部經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敘述經的大概意思。正宗分是講這個經典的正當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像流水一樣,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腦袋一樣。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體,體內有五髒六腑。流通分就譬如兩足,可以走路行動。

  序分又叫經前序,因為它在經的前面,又叫經後序。為什麼經前序又叫經後序?這是否矛盾?叫經後序是因為釋迦牟尼佛說經時,並沒有此段文,它是後來阿難和迦葉尊者結集經藏時,添上去的。又叫發起序,即是發起經的因緣。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證明經文是可信的。在序分裡,具足六種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聞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有此六種成就,故經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麼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辭。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靜,是就是動。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麼叫是?沒有不是就叫是,絕對不非。什麼叫如?如是寂然不動。‘如’就是一個真空。‘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離不開真空,真空也沒有離開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這種法是可信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佛經一開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這道理是這樣,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聞’是阿難親耳聞的。阿難證果已無我,為什麼還說‘我聞’?這我是無我之我,所以阿難說‘我聞’。因為世俗的人,皆有個我,所以阿難雖然無我,但隨順世人而說出此道理。‘如是我聞’,‘我聞’是聞成就。有聞才有信,不聞怎會信?‘如是我聞’四字,佛將入涅槃時才指示,告訴大眾:‘我今天於半夜即將入涅槃。’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槃,就著急得哭起來,就像小孩子找媽媽似的,阿難一邊哭,一邊叫佛,說:‘佛您不要入涅槃,您不要把我們都捨棄了。’阿難的頭腦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為哭是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雖無肉眼,但卻有天眼。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說:‘尊者,你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阿難說:‘佛要入涅槃,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說:‘你哭又有什麼用?現在還有很多事去請問佛。’阿難說:‘有什麼事?佛要涅槃,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說:‘有四種事情很重要,你若不問清楚,那怎麼可以?’阿那律尊者說:‘第一件事是在結集經藏時,在經典的開始應用什麼字?’阿難說:‘對,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來,否則我什麼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尊者說:‘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火涅槃,我們將以誰為師。’阿難說:‘對,佛入涅槃,我們找誰為師?’阿那律尊者又說:‘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們將依什麼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說:‘佛在世時,惡性比丘(即是不守規矩者,與眾不和,性中總有爭強論勝,好像阿修羅似的),佛可調伏。佛入涅槃後,這些惡性比丘和惡性居士總是驕氣凌人,說:“你們不如我,你們不如我發心。”(實際上,就是因為你,人才不發心),怎麼辦?’阿難一聽,覺得這問題很重要,應該去問佛,於是趕緊把眼淚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說:‘世尊!我現有四件事想要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佛說:‘好啊!有什麼問題,我來給你解答。’阿難說:‘佛一生所說的經典很多,在結集經藏時,經首應用什麼字呢?’佛說:‘所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按在經首。’阿難又問:‘佛住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我們應以誰為師?是不是大迦葉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你們應以波羅提木叉(戒)為師。’故出家人應受戒。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時應以戒為師。阿難又問:‘第三個問題,佛住世時,我們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現在佛入涅槃,我們這些比丘應以什麼為住呢?’佛說:‘我入涅槃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以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觀身不淨:看自己的身體是不清淨的,就不會對它生出一種愛心;因無愛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觀受是苦: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樂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觀心無常,念念遷變。第四是觀法無我。

  阿難問:‘第四個問題是惡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處理?’佛說:‘這很簡單,你就用“默擯”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講話,擯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惡性比丘,你用定力,不要被他轉。

  佛為何叫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為經首?有幾個原因:

  一、異外道。與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即用‘有無’二字(梵語是阿(有)嚘(無))。他們主張一切的法,萬事萬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無,非無即有,故以‘阿嚘’兩字開頭。或言無有,本來無,現在有了,其道理與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入闡明。

  二、斷眾疑。佛知道在他入涅槃後,大眾結集經藏,見阿難升座說法,大眾頓起三疑。一者,他們把阿難當成佛,以為佛又活過來了。又有人會懷疑是他方佛來說法而非釋迦牟尼佛。再者會有人以為是阿難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訴阿難以‘如是我聞’四字為經首。

  大家就知道原來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法,如是之法是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這叫斷眾疑。

  三、息爭論。阿難在諸大比丘中最年輕,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才四十九歲。其他的比丘均比他年長,論資格以老迦葉的年齡最老,其他如目犍連尊者、捨利弗尊者,年齡均比阿難大。論道德、學問、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難尊者高者。那怎麼會選到阿難結集經藏、說經典呢?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難是最年輕的,如說是他講的經典,其他的人會不信,均要與他爭第一。這位說:‘我聽的經典比你多,我應該說經。’有的說:‘我跟佛一輩子,佛所說的法都在我肚子裡,應該我說經。’等到阿難說:‘“如是我聞”;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就可以平息爭論了。

  四、遵佛囑。遵從佛所咐囑。

  ‘如是我聞’,阿難以四事問佛,前面已講了二種,現在講第三種。第三種是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第一要觀身不淨。我們所有的人,對自己的身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這個身體而有。要是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自私,也沒有自利了。為什麼自私自利?就因為沒有認識這個身體,以為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造罪也因為這個身體,作惡也因為這個身體,對這個身體看不破、放不下,為這個身體找好東西吃、好房子住、好車子坐,這都是執著不能放下,因此一天到晚都為這個身體忙。有一天這個身體要死了,還不明白,而說:‘我的身體要死了,怎麼不幫助我呢?’那時才知身體不是真的,可是已經晚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究竟身體是不是真的?在愚癡者看來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但有智慧的人則知道,這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這身體不是究竟。那究竟是什麼?究竟是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是光明遍照、圓滿無礙、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而我們的身體只是自性暫時的居住處,如住旅館似的,身體即是旅館。但住旅館的這個游客,若以為旅館是自己的,那真是大錯特錯。如果你能把身體看成旅館,並能找到主人,那你就認識自己了,這個身體生來就不淨,因為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它由小不知怎麼就長大了,長大了就生出種種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造出一些殺、盜、YIN、妄、酒等業,造種種業都因它而有。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寶貝呢?不是,實乃是清淨無垢、沒有染污、沒有一點不清淨,這才叫寶。但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兩眼有眼屎,兩耳有耳垢,鼻孔有鼻涕。在中國有些外道專門吃鼻涕,修這種外道法的人說:‘這就是煉丹。’假如不是愚癡,怎會吃鼻涕呢?不但吃鼻涕,還吃眼屎、耳垢等,認為從身體出來的東西都是寶貴的。骯髒的東西,他們卻認為是寶貴,你說可憐不可憐?

  我們的身體,面上有二目、二耳、二鼻孔和嘴巴,加上大、小便處,總共是九孔。人人都知道大便和小便是不干淨的,假如你做再好的菜,用大小便做點調味料,人不知則吃,若知道了,誰也不會吃,因知道那是骯髒的。‘九孔常流不淨’,你說這個身體究竟是寶貝的?或不是寶貝呢?要是寶貝怎會常流不淨之物呢?這個身體一個星期不沐浴,身子就會癢、不舒服。時間一久則有臭味出,這種臭味不要說自己,連狗都不願聞。所以我們要觀身不淨,這身體是這樣不干淨,你還愛它嗎?為它執著嗎?愛這麼不干淨的東西,有什麼用處呢?那你說:‘我可以用刀割它,去自殺?’這不需要!你應借假修真,你的自性在你的身體裡住,你走到五陰身,就成陰陽混合,也就是在清淨與混濁中。你要是往上修,則得清淨可成佛;你要是不修行,則往下墜,和污濁合而為一,成為鬼。所以你修行與否,是你自己的事,旁人不能幫你。好像阿難尊者,他說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給他三昧,但始終佛也不能給他三昧,等佛入涅槃後,結集經藏時,才證四果阿羅漢。那時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觀身不淨,我們不要拿這個身體當寶貝,誰說我一句,也放不下,‘怎麼說我呢?’誰打我一下,‘你打我!可惡至極!’覺得痛一點,就受委屈了。其實你要是看破放下,沒有一個痛,亦無一個不痛。誰痛?痛又怎麼樣?有人打你,就當碰在門框上;有人罵你,就當他唱歌,或說你所不懂的外國話,‘這是西班牙話?德文?葡萄牙話?我沒學過,我不懂。’總而言之,你能把這身體看破放下,不執著,則會得到自在,這是觀身不淨。不要把身體看得那麼重要。

  ‘受念處’,觀身不淨,受、心、法,也都不淨。觀受是苦,受是你所接受的。有1、苦受,這是苦苦。2、樂受,中有壞苦。3、不苦不樂受,這是行苦。以上是三苦,你對於你所接受、所享受的,都應覺知是苦,你知道是苦,就不會執著享受了。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常受苦,則苦沒有了;盡享福,則福報沒有了、消了。所以‘觀受是苦’,而身心法也都是苦,這四念處雖是四種,但要把四種觀成一種,一種分開四種。

  ‘觀心無常’,這個心是無常的,不會常常如此。過去心不可得,是無常;現在心不可得,是無常;未來心不可得,是無常。這心是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所以是無常。

  ‘觀法無我’,法根本無一法,法既然沒有了,什麼地方有個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蘊色法而成的,既然沒有五蘊的色法,則我自己也沒有了。所以觀法無我,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

  我們修行要常常觀想四念處。佛滅度之後,教導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依四念處而住。這四念處是很微妙的,所以大家須詳細研究,你能明白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沒有執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所執著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因有所執著,所以要修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無住而住。無所住,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現在講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的第四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就是怎樣來對待惡性比丘?佛答覆說:‘惡性比丘,默擯之’由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知道當初佛住世時,也一樣有這種惡性比丘、惡性居士、惡性之人,遇到這種人,就應不和他講話,默擯之,這叫軟遷單,遷單就是叫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覺得沒有什麼意思,就會走了,這叫擯。在佛入涅槃之後,遇到這種的惡性比丘、惡性居士,就用這種方法來對待他。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這個法就可信,不如是這個法就不可信,這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聞本來是由耳朵聞,為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呢?因為這耳朵是身體的一部份;這個我是身體總的名稱,耳朵則是一個別名,這叫捨別就總,把別的名不用,而用總的名,所以說是我聞。

  ‘一時’,是一個時候,這叫時成就。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呢?只說一時呢?因為國家與國家的年月日期不是全都一樣,有的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有的則以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歷法不同故,所以沒有辦法確定一個時候,若確定這個時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說這個正不正確。現在說‘這一個時候’,就不需考古家來考查。以上是時成就。

  要講經說法,第一要有人信,有人相信這個法,才可以說法。有人相信,但沒有時間來聽,甚至一聽經就跑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時間,他不聽不聞。雖有講經說法,他不聞也沒用。若他真想聽經聞法,就要有時間;時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個說法主,佛就是主成就,說法之主。有了主成就,又要有處成就,要有一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在捨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捨衛國是印度一個國家的名稱,譯為豐德,因為這個國家的人都很聰明,所以國就有五欲七寶之豐,其國人有多聞解脫之德,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五欲是什麼?有人說是財、色、名、食、睡;又有人說是色、聲、香、味、觸。總之五欲的境界令你的智慧顛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塵跑,耳朵跟著聲塵跑,鼻子跟著香塵跑,舌頭跟著味塵跑,身體跟著觸塵跑。這五欲把人迷得顛顛倒倒,都來追逐五欲,這國家的人有多聞,書讀很多。解脫就是無拘無束、很自由、得到解脫,也就是執著心很輕。這是捨衛國。

  ‘祇樹給孤獨國’,祇樹是只陀太子所種的樹,給孤獨園是須達多長者的。須達多長者是當時印度的一個富人,但他不懂佛法,連佛的名字都沒聽過。有一天他為兒子娶媳婦,到城裡一位朋友——珊檀那長者家裡,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到了他家,見珊檀那半夜就起來,布置他的房子,把房子莊嚴得非常美麗,須達多長者看見他如此莊嚴捨宅,就問他說:‘你把房子收拾得這樣莊嚴好看,是不是辦什麼喜事?’珊檀那長者說:‘不是的,我想請佛來應供。’須達多長者一聽見 ‘佛’字,頭發也豎立起來了,毛孔也豎起來了,問:‘什麼叫佛呀?’珊檀那長者就對他說:‘佛是淨飯王的太子,本來他應該做國王,可是他出家修道成佛了。我准備請佛來應供,來供養佛。’須達多長者,即給孤獨長者,聽見佛的名字後,覺也睡不著。釋迦牟尼佛知道他有誠心,就放光來照他,一放光照他,須達多長者以為天亮了,於是就起身出城。城門本來是鎖著的,但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量把城門打開,須達多長者就到了佛所住的地方——竹林精捨。到了那兒,預先就有一位天人,向佛右繞三匝,然後向佛頂禮。須達多長者從沒見過佛,也沒聽過佛法,不懂禮節,所以天人做一個樣子給他看。於是乎須達多長者也向佛右繞三匝,然後向佛叩頭頂禮。佛就向他說法,須達多長者非常高興地說:‘佛您有這麼多的弟子,要有一個大的地方才可以住下,我預備找一個大的地方,請佛來住’佛說:‘好啊!那你就去找。’

  須達多長者回去本國到處找地方,卻沒一處合意;最後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覺得地方好,也夠大。於是向太子要求買他的花園。太子並不想賣自己的花園,但聽須達多長者要買,就同他開玩笑說:‘好,你若要買我的花園,須將金磚鋪滿它,我就賣給你。’長者沒有討價還價,回家馬上將窖藏的金磚全搬去,鋪滿了花園。然後對太子說:‘現在園子是我的了。’但太子說:‘花園是我自己的,怎可賣給你呢?我是開玩笑的。不賣!不賣!’須達多長者說:‘你說只要我將金磚鋪滿花園,園子即賣給我。你將來要做國王的,怎可說話沒有信用呢?’太子考慮後說:‘好,園子已鋪滿金磚,是你買的;但樹沒鋪金子,故仍是我的,算是我供養佛吧!’所以此園叫祇樹給孤獨園。何謂給孤獨者?給即周濟,亦即布施。因須達多長者專門布施給孤獨的老幼。中國周朝文王時,周濟四種窮苦人:即鳏、寡、孤、獨。鳏是老而無妻者(鳏夫)。寡是老而無夫者(寡婦)。孤是幼而無父者(孤兒)。獨是老而無子者。而須達多長者——給孤獨者也救濟這四種人。

  ‘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處成就’。因為有人說法,一定要有處所;無處所,法就不易說了。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與’意即‘共’,即共同跟隨一位師父學習,大家共同住在一處,大家共同學習佛法,大家共發同樣的菩提心,大家都開同樣的智慧,大家證同樣的果位,大家共同成佛。這麼多共同的理由,故用‘與’字。

  ‘大比丘僧’,先把聲聞眾說在前面,因比丘都是出家相。菩薩放在後面,因菩薩之相不定,有時是出家相,有時是在家相。菩薩是修中道的,故放在中間。後邊再說天龍八部,最後說一切世間相的凡夫。出世相是聖人。菩薩有時在法會中,有時離法會去其他世界,故是不定相。比丘則是佛的常隨眾,跟隨佛聽經聞法。故結集經藏時,把比丘寫在前邊。

  ‘大’有三種意思:一、比丘是國王大臣所崇拜者。二、比丘斷一切煩惱。三、破諸惡者。比丘與其他外道不同,故雲‘勝’,勝過其他一切外道。而比丘又有三種意思: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一、乞士是托缽乞食。二、怖魔。當有一人在戒壇受戒時,地行夜叉即去報告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即刻報告天魔,天魔即恐懼的說:‘佛又多一位弟子,我又少了一個眷屬。’因此天魔很恐懼,魔王宮殿都震動。三、破惡。比丘發菩提心時,則破八萬四千煩惱,故是破惡。

  僧伽是梵語,翻為‘和合眾’,即是大家共同住一處,沒有是是非非,不會互相斗爭。又有‘事合’及‘理合’。何謂理合?即大家同證無為解脫。而事合又有六種:

  一、身和同住。僧眾合住一起,不能互相斗爭。時時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過,不要妨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飲酒,你卻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煙,你卻要抽煙;則僧不和,就不能同住。故一定要守規矩,不犯過。

  二、口和無爭。不要互相辯論是非。不要有‘張家長,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個眼’等的是非。要口和不爭,不能說你的道理不對,我的道理對而爭論起來。

  三、意和同悅。大家在一起學佛法。你修持精進,我比你更精進。大家為修道而精進向前進。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說話,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見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見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六、利和同均。大家互相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種‘和合僧’,此為‘事和’。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隨眾’,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說法,他們一定都跟著去。他們不管佛說的經是否已經聽過,一定仍跟去聽佛說法。基本上應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捨長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捨利弗尊者及大目犍連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隨著皈依佛。此外大迦葉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葉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優樓頻螺迦葉的徒弟。迦葉是梵語,翻為大龜氏。優樓頻螺翻為木瓜林。有人說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說因他胸前長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進去成木瓜形者。總之都可以如此說。我相信他最喜歡吃木瓜,所以修道時身上會長出一個如木瓜的東西。木瓜潤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葉有兩個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為象頭山。另一位叫那提,翻為‘河’或‘城’。我認為此河在城邊,所以兩者均可。他們兩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眾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該度何人呢?他觀察迦葉三兄弟的機緣成熟,應該去化度他們。於是佛就到大迦葉處去。但不能直說:‘我來度你們,你們信不信?’佛使用權巧方便法門。走到他家時說:‘此時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葉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歲,見佛與眾不同,但他卻看不出佛的來歷及何因緣,雖知佛絕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時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卻無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人。於是他將佛安置在一個火龍洞中,那火龍是他的護法。任何人去到火龍洞裡,即會被它燒死。是夜三更,火龍想將佛燒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對付它,使它無法可施。於是佛將它放入缽中,對它說法。亦如六祖大師將毒龍收入缽中,但佛不會說:‘你只會變大,不會變小,跳入我的缽中。’佛是很自然的將它收入缽中,與之說法,火龍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種種神通變化,老迦葉一看自知不如,沒這麼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沒多久就證聖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並都出家。他的兩個弟弟見哥哥跟了佛,於是他們二人也帶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沒多久也證了聖果。因此合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因為感謝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無論佛到何處說法,他們一定都常隨著佛,在法會中聽法,作佛的常隨眾。亦如此時你們聽經,雖有人已經聽過,仍忠誠護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遠的地方教書,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趕回來參加法會,並在周末的兩天假期中作佛事,這是他真誠護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聽經。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勞;但下班後,仍趕來聽經,實在很有誠意。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處。

  ‘皆是大阿羅漢’,聚會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有三種意義,與比丘義相近,比丘是羅漢之因,羅漢是比丘之果。

  一、應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應受天人之供養。

  二、無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無生。因中怖魔,怖煩惱魔、怖死魔。

  三、殺賊。因中叫破惡,果上叫殺賊。殺無明賊、殺煩惱賊。破五蘊之魔及諸煩惱魔與死魔。死也是一個魔。像有的人修道時病得要死,則恐懼起來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動。修道者應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應視生與死無分別;活的時候,就像死了一樣,則欲念之心也沒有了。如果死了,怎麼會再有YIN欲心、貪、嗔、癡、慢、疑之心呢?那時一切煩惱也沒有了。你說這種境界多快樂,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難,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聞其名,但未見其面)且識(已見其面,並認識其人)。

  長老捨利弗,摩诃目犍連。

  長老,乃對年長者之尊稱。長老有三種:(1)年耆長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2)法性長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為明白佛法而通達自性,故不論其年齡是長或少,有智慧無量、辯才無礙者,縱使年紀輕,一樣可以講解佛法。如捨利弗在八歲時,即把印度所有的論師給戰勝了。他在七天內,即能通達佛法,故言長老。

  (3)福德長老:有很多福報,人人歡喜供養他。因為他接受人的供養,亦能令人種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捨利弗尊者未出生時,他的母親和其弟弟(摩诃拘絺羅)辯論,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辯輸。自她懷孕後,奇跡立刻出現,當她再與弟弟辯論時,弟弟反而輸了。所以聰明的摩诃拘絺羅立刻知道他姊姊胎裡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捨利弗及目犍蓮均是長老。

  捨利弗是梵語,其父名‘提捨’,‘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為子意,故有些經文譯為‘捨利弗’或‘優婆提捨’。把父母的名字合起來,做為其名字,故稱‘捨利弗’。‘捨利弗’有好幾種翻譯。有的譯為‘身子’,或‘鹙子’,或‘珠子’。何謂‘身子’?因為他母親的身體非常得美麗(其相貌亦端嚴),故言‘身子’,意即那個身體很好的女人的兒子。‘鹙子’,鹙鹭是一種鳥,此鳥的眼睛美麗異常,捨利弗母親的眼睛亦如鹙鹭一般的美麗,故稱捨利弗為‘鹙子’。又稱‘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親的眼睛如寶珠一般的美,而生出捨利弗的眼珠亦很美麗,故稱‘珠子’。

  捨利弗在聲聞裡是智慧第一,其智慧無人可比。當他仍在母腹中時,即幫母親辯論,辯無不勝。與誰辯呢?即與其舅父。本來他母親未懷捨利弗時,常與她弟弟辯,屢辯屢敗,每辯必敗。但自她懷孕後,再與她弟弟辯就不同了,後者所講的道理,總沒她講得圓滿。其弟弟(即捨利弗的舅舅)亦很聰明,知道非其姐辯勝他,乃是她肚裡的孩子幫著她來與他辯論的。於是他便發心去南印度學論議,一學學了許多年。那時也沒電燈,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學論學:四韋陀典、四種論學,甚至不肯空過一分乃至一秒鐘。學了幾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補,臉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長,因此一般人稱他為‘長爪梵志’。當他把所有的論學學完了,便回來預備與其外甥辯。因為他是個大論師,心想:‘將來若不能勝其外甥,是很沒面子的事。’不料學成歸來,卻發現捨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悅,認為是胡鬧,他說:‘佛有什麼道德?只不過是一個沙門,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來。’他便去和佛交涉,擬要回其外甥。佛說:‘你憑什麼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個宗來。’他答:‘我以不受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為宗,那你還受不受你的見呢?你立宗這個見還受不受呢?’他本來是什麼都不受的,現在佛問他受不受這個見?他自忖:‘若說受,則“以不受為宗”,此宗便會倒了,立不住,因為有了受。若說不受,連個見都不受,但立那個宗就是“見”,怎可說是不受那個見呢?故答受與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認敗了。但在未辯之前,他與佛立了條約,他說:‘若我勝了,則我帶捨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輸了,我把頭割下送你。’他以頭為賭注,這回敗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繼而想之:‘這也不對,既已講好,輸了要給頭的,現在跑了,豈是男子漢大丈夫之所為呢?’便轉回去,向釋迦牟尼佛要刀,佛說:‘你要刀做什麼?’他說:‘我輸了,要把頭割下給你。’佛說:‘我法無此法。你既輸了,就不要走,也在這兒出家好了。’他問:‘佛您肯收我嗎?’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沒找回,連帶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隨即得法眼淨,證果了。

  捨利弗在母腹內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幫著母親與舅舅辯論。又捨利弗在七日內,即通達諸法實相,在八歲時即論勝一切的論師,故為大智捨利弗。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說彌陀經,當機眾即是以捨利弗為首,因為有捨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淨土法門深妙的道理。

  捨利弗不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齋,請佛應供。那時捨利弗卻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裝模作樣,好像入定的樣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欲以神通把捨利弗叫出定,可是使盡神通,卻連捨利弗的衣角絲毫也動不得。由此可證明捨利弗不僅智慧第一,神通亦為第一。(不像我們打坐入定,周圍動靜還很清楚呢!捨利弗才是真入定)。

  為什麼捨利弗智慧第一呢?為什麼稱大智捨利弗呢?這就要講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時,最初發心學佛,遇到一位師父,師父問他:‘要不要智慧?’捨利弗說:‘要。’於是他師父告訴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學般若智慧法門,誦持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天天誦持,則可開智慧。’捨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臥皆念茲在茲,無有間斷,甚至還發願生生世世要拜這位師父學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學習般若法門,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一生,有這樣的成就,能七日通達諸法實相。誰是他因地的師父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故現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羅漢,這是捨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緣。主要是因為他時刻不忘善知識之教誨,故所學之法在七日之內能通達。

  我們為什麼念經念咒很慢,甚至幾個月楞嚴咒也背不出來?這是因為前生未學過這麼多佛法,現在才開始。最要緊的是學佛法不能懶惰,必須學捨利弗那樣勤奮,日夜不懈怠的來學佛法。故現在記不住經與咒文的人,更應努力,所謂‘勤能補拙’。若能記得清楚,亦更應加倍努力,以增長自己的智慧。為什麼我的智慧比別人低?因為沒有學過佛法之故,故現在應發願學習佛法,將來趕上大智捨利弗。要學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的智慧比捨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連,摩诃是梵語,有三種意思:1、大。因為長老是國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2、多。他學習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故為多。3、勝。他超勝其他旁門外道。

  目犍連是梵語,譯為‘采菽氏’或‘萊菔根’,因為其先人修道時吃此物,故以此為名。他的名字另一個意思是拘律陀(樹名),因為他的父母向樹神祈禱而生下他的。

  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證得阿羅漢,即得六通。何謂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見人間的情形,亦可見到天人的一舉一動。2、天耳通,不但能見,也能聽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對時,你內心有何意念,雖未說出口,但對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謂神足通?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連鬼神都不知,有千變萬化。又稱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達無礙。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獄都能隨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燒;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牆而過,不須經過門戶;遂心如意,如意可達。6、漏盡通,已無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裝不上水,一裝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點,洞小則漏得慢,要是沒有漏洞,就不會漏了。

  人有什麼漏呢?人喝水、吃飯,變成大小便時,即是漏。愛發脾氣,有貪、嗔、癡、慢、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盡通是把這些漏都沒有了,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無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卻有毛病;無大漏時有小漏;無小漏時,卻有慢慢漏之習氣,漏是講不完的。此即六通。

  目犍連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觀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親。一看,卻見他媽媽在地獄裡。為何他母親在地獄裡呢?因為她在生時,不信佛、法、僧三寶,不單不信三寶,且毀謗三寶,又殺生,又愛吃魚子,殺生太多,故墮地獄。目犍連尊者於是拿一缽飯給他母親吃,其母急忙一手拿缽,另一手遮住缽(因其貪心太重,怕其他餓鬼來搶她的飯。餓鬼是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業障太重,飯未入口前,已燒成炭,不能吃了,而且還燒破了她的嘴。目犍連尊者縱有神通,也無法使飯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釋迦牟尼佛即教他一個救他母親的方法。即是設盂蘭盆供。盂蘭盆是梵語,譯為解倒懸;把倒掛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獄裡變成餓鬼,就好像被倒掛起來一樣。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時,以百味飲食來供養十方僧,才能救其母親離苦得樂。目犍連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親生天了,不單他母親生天,所有在地獄裡的餓鬼都離苦得樂了。

  有的人說:‘我不相信我們所吃的飲食,當餓鬼吃時會化成求炭。’這難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間有許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難盡,更何況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見水為琉璃;餓鬼見水是火。這些都是隨其業報所現。天、人、餓鬼等,各有各的業報,乃業力所現。這個就是目犍連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緣。

  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

  ‘摩诃迦葉’,摩诃有大、多、勝三種意思,故摩诃迦葉即大迦葉。‘迦葉’是梵語,譯為大龜氏。大龜氏是他的姓,因為他的先人,看見有只大龜馱著一卷圖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為姓。又叫飲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隱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飲盡一切的光。他怎麼會這麼光明呢?是在過去七佛時,在毗婆屍佛時,有一座廟,破爛不堪,佛像無遮蔽,任憑風吹雨打。此時有一貧女發心要給佛像裝金,修補廟。她每天到各處化緣,等積蓄夠了,就請一位金匠來為佛像補金身。補完了,這金匠就對這女人生出一種愛心。他向這女人說:‘你修廟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你出金,我出工,不收你的錢。’於是兩人共同把佛像與廟宇裝修好後,這金匠就向這窮女人求婚,兩人便結婚了。因為給佛像裝金的緣故,後來生生世世兩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兩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婦。

  今生迦葉生於摩竭提國。當他長到二十歲時,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說:‘一定要找個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結婚,否則我就不結婚。’後來果然在另一個國家,有個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樣的金光。這是前因後果,作善業感現,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們夫婦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葉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葉的名字叫庇缽羅,本為樹名。因為他父母亦是向樹神祈禱而生下他,故以之為名。

  摩诃迦葉尊者在佛教裡,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說法時,大梵天王會來獻金蓮華供佛。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蓮華示眾,在這個百萬人天的法會,誰也沒表示,唯獨摩诃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心印法門,已傳予迦葉。’故迦葉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師。尊者現在還在這世界上。佛入涅槃後,摩诃迦葉尊者便至雲南雞足山入定,等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出世成佛時,他要把金縷袈裟交給彌勒尊佛,那時他所應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葉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時,已一百六十歲了,等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尊者已年屆二百余歲。從佛入滅至今,已三千余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雞足山朝拜迦葉祖師。在雞足山常常有三種光:1、佛光。2、金光。3、銀光。人到雞足山朝拜時,若有誠心就會聽到山間有大鐘響,但只聞鐘響,而不見鐘,在全雞足山幾百裡內皆可聽見,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迦葉尊者在佛的弟子裡,有兩個第一:1、頭陀第一。2、年齡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論年齡皆沒有比他大,故年齡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頭陀第一。

  頭陀是梵語,翻譯為‘抖擻’,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進。頭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種苦行。此十二種頭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現,只要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無人行頭陀行,佛法就滅了。十二頭陀行,即:1、著糞掃衣。什麼是糞掃衣?即是一般人已經不要的衣服或布,丟在垃圾桶,出家人將這種衣服撿回來,洗淨制成一件衣服。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好處很大。令你自己沒有貪心,不愛好的衣服,穿上這種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靜,減少貪心,也令其他人無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會生一種羨慕心,再由羨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貪心,然後生出盜心。若穿糞掃衣,就沒有人會來偷你的衣服,這對你有好處,對其他人亦有好處。亦即是現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稱‘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

  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東西只有三件衣、缽、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條,一百零八塊,此種衣是講經說法,入皇宮時所穿的。b、七衣,即七條衣,是禮忏拜佛時所穿的。c、五衣,即五條衣,是執勞服役,出入往返,迎賓待客時所穿的。為什麼只有三衣、缽、坐具?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貪多物質。衣的方面是以上兩項,以下是講食物方面,有五項。

  3、常乞食。常托缽乞食,自己不舉炊。

  4、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說避免到貧窮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門口。若七家皆無供養,則那一天就不吃飯。不能揀擇,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須菩提和大迦葉尊者有分別心。大迦葉尊者專向貧窮人乞食。因他想貧窮人太可憐了,若不種福,來生就更窮,於是他專門向窮人化緣。而須菩提就專門向有錢人化緣,不向窮人化緣。他亦有其見解,他認為:‘富人若今生不種福,來生就會窮了。’各講各的道理,佛就罵他們是阿羅漢心,不平等化緣,有分別心。

  5、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時到十二時)才吃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間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這叫能吃,就像受戒時,問:‘能持否?’答:‘能吃。’(吃與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來修行,因為中午是佛應供的時間。早晨是天人吃東西,過午是畜生吃東西,晚間是餓鬼吃東西。出家人為何晚間不吃東西?因為晚間吃飯動筷子時,餓鬼會來搶吃東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變成火,因而生出嗔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間不吃東西。

  6、節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無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廁所。

  7、過午不飲漿。漿即是蘋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漿。過午之後,真正行頭陀行的人,就不飲漿,有的人只修一種頭陀行,或兩種、三種、四種,或行全部頭陀行,皆是量力而為。以上五項是關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項是關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問題,故定出十二種頭陀行。

  8、住阿蘭若處。梵語阿蘭若,翻譯為寂靜處,即是人煙稀少,無雜亂聲音的地方,所謂‘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好像人看見好吃的東西,貪欲就生出來。耳朵不聽很多雜亂的聲音,心中就不生煩惱。在寂靜處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9、樹下住。修道人在樹下住,但不超過三宿,住了兩宿,就要搬家,為什麼?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來供養。因為行頭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養。

  10、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11、冢間住。即是住在墳墓旁邊,令自己有一種警惕心。‘看!那兒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後我亦會像他一樣,我還是趕緊修行。’可以對治放逸。在墳墓旁邊住,就不會懶惰懈怠。

  12、搚不著席。即是常坐不臥,不躺著睡覺,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懶惰。

  迦葉尊者不單只修一種頭陀行,而是修此十二頭陀行,修得圓滿。到他兩百多歲時,佛看見他,亦不忍心他修頭陀行,有一日迦葉尊者去見佛,佛分半坐與迦葉尊者同坐,然後對迦葉尊者說:‘你年紀已經這麼大,應休息了,勿這麼辛苦行頭陀。’迦葉尊者聽了佛的話,只是笑笑,沒有回答。但是他回去,還是照常修頭陀行,不認為自己年紀大了,而停止行頭陀。佛知道了很高興的說:‘在我佛法中,迦葉的頭陀會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頭陀第一。十二頭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說:‘此十二頭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對我們在家人講,又有什麼用呢?’這一番話聽起來,表面上好像是很對。其實再往裡面深一點研究,這是一個愚癡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過頭陀行的?也許你忘記了,所以現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來生你不出家呢?或者來生你的菩提種子成熟,功德圓滿,來生就出家了。來生時,你修行十二頭陀行,覺得很熟悉、很相應,那是因為今生聽過,故來生就很歡喜修。亦是過去種過此善因,今生結此善果。或今生種此善因,來生結此善果。誰也不能說自己永遠是在家人。誰也不能說自己永遠是出家人。誰也不能說自己永遠是凡夫。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多、勝的意思。迦旃延是梵語,翻譯為‘文飾’,即這位尊者善於文飾,善於論議,他是論議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辯論,一定會得到勝利。有一次,有位斷常外道和他辯論。外道問:‘佛教說有六道輪回,我覺得此理論不對,你說人死後再回來做人,可是我未見有人死後,再回到家裡來送信。那你又如何知道人死後,再投生為人呢?這沒有根據。我認為人死後,就像燈滅一樣,沒有來生。人有來生只是一種想像,是人的一種假設之詞。’尊者聽了,便對外道說:‘人死後有沒有回來,我先不答覆。我先問你:人犯罪被政府關到監獄,此人是不是能隨意回家呢?此人是不是沒有自由呢?’外道答:‘當然沒有自由了,不能隨意回家的。’尊者說:‘那麼人死了,到地獄裡,亦像犯罪人被關到監獄去,不能自由回來。’外道聽了說:‘這很有道理,人到地獄是不自由。但是人生到天上,是很自由的,為什麼亦不見有人生天後,再回來告訴家人勿擔憂呢?所以人死後生天也是靠不住的。’迦旃延尊者答:‘你講的是很有道理。我再舉個譬喻,譬如有人不小心掉到茅坑裡(那時的茅坑和現在的廁所不同,它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坑,本面鋪有板子,人踩在板上大小便。這些板子或者爛壞了,人不小心掉到糞坑裡),好不容易出了糞坑之後,會不會再跳下去呢?’‘人在世間就像在糞坑裡一樣,等生到天上去,就像出了糞坑,所以不會再回來了。假如此人從天上再回來,也要經過一段時間,因為四天王天的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晝夜,則是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是人間二百年。譬如有一個人生到天上去,須先安排住處,等安排妥當後,已經過一、兩天了,如果第三天他再回來,已經是三百年後,那時你已經死了,所以沒人看見有人從天上回來。’類似如此,摩诃迦旃延辯才無礙,每回辯贏執斷執常之外道,令其心服口服而接受佛理的教化。這位尊者另一個名字叫‘扇繩’,因他出世沒多久,父親就死了,母親想改嫁重婚,但有這個兒子,就像繩子一樣,把她綁住了不能走。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好肩’,因為他的兩個肩膀非常好看美麗。他又有一個名字叫‘思勝’,此名源於他的思想好,辯才無礙之故。因他具足四種無礙辯才,所以在諸大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

  四無礙辯:1、法無礙辯:即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之辯才。2、義無礙辯:了知一切法理,通達無礙之辯才。3、詞無礙辯:通曉各種言詞,能隨意演說。4、樂說無礙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摩诃俱絺羅’,這位尊者是捨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絺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大膝’,因他家裡的人膝蓋大,所以叫大膝。他也是善於辯論,由於想要勝過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學辯論的技術,學種種外道法。他非常精進,吃飯很快就吃飽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晚學外道的典籍,連剪手指甲的時間都沒有,因沒有時間來修飾容貌,手指甲長得很長,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長爪梵志’。

  ‘離婆多’,離婆多譯為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個星宿。為什麼他叫房宿?因為他的父母向二十八宿之房宿星祈禱而生了這個兒子,故名房宿。這位尊者又有一個譯意叫‘假和合’,為什麼叫假和合呢?因為有一天這位尊者到外面去游玩,不知不覺中天黑了,回家已來不及。因玩了一天,也很辛苦疲倦,所以當他看到路旁有一座亭子,便在亭中睡覺。當他剛要睡覺時,有兩個鬼,一個大鬼,一個小鬼。大鬼身體很大,小鬼很小。大鬼青面紅嘴,巨口僚牙,口非常大,牙就像象牙一樣,非常難看。小鬼的樣子更丑,面目七八家全搬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嘴巴全長在一起,很是難看。這位大鬼抬著一具死屍就問離婆多: ‘我們兩個人吃這死屍好不好呢?’如果離婆多說:‘好’這兩個鬼就說:‘我們偏要吃你。’如果說:‘不好’那兩個鬼沒東西吃,還是要吃他。無論他怎麼說,兩個鬼都要吃他。所以他沒回答吃好還是不吃好的問題。接著大鬼就扯下死屍的兩腿吃,而小鬼就把離婆多的兩腿撕下來,補到死屍身上。吃了兩腿後,大鬼又吃死屍的胳臂,小鬼又把離婆多的胳臂撕下來,補到死屍的身上,如此,大鬼把死屍的全身逐漸都吃光了,小鬼也把離婆多的身體全都撕下來補到死屍的身上。所以離婆多想:‘我現在沒有身體了,我的全身都補到死屍身上了。’第二天他發狂似的跑到街上,碰到人就問:‘我有沒有身體?’別人也不知道他問什麼?結果弄得全村的人都不敢碰他,但他還是繼續問。後來遇到兩位和尚,他也問:‘我有身體嗎?’這兩位沙門是證果的阿羅漢,一觀離婆多的因緣成熟,來日要證得法身,就對他說:‘你說的身體本來是因緣和合而成,也沒有一個是你,也沒有一個不是你。’這麼一說他就開悟了,以後出家證果,所以他的名字叫假和合。

  ‘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小地道)與槃陀伽(地道)是兩兄弟,哥哥在路旁生,弟弟也在路旁生。按照印度的風俗,女人結婚後要生產時,必須回到娘家去。哥哥‘地道’,他的母親要生他時,本應該早點回去,但她不願回去,等到最後一分鐘,孩子要生了,才回到娘家去,結果還沒有回到娘家,便在路途中生小孩子了,所以叫‘地道’,即路之義。等到第二個孩子要生時,她仍不願早點回去,還是等到最後一分鐘才回娘家,結果走到以前的地方,小孩子又在半路生出來了,所以叫‘小地道’。哥哥是這樣生的,弟弟也是這樣生的,同樣的生法,智慧卻不一樣。哥哥是聰明絕頂,弟弟則是愚癡絕頂,愚癡到什麼程度呢?愚癡到連半句偈頌都記不住,佛叫五百位羅漢教他念一首偈頌:‘守口攝意身莫犯,勿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守住口,攝住意不讓它跑,身不要犯戒,要三業清淨。對任何眾生不要讓他生煩惱,不要因你有煩惱。不合法的苦行,如持牛戒,學牛的樣子;持狗戒,學狗的樣子;還有事火外道,以火做他們的祖師;事灰外道,睡到灰中,把身上滾得一身灰;事釘外道,睡到釘上,釘子扎不壞他們的身體,或是坐到釘板上,雖痛苦難捱,卻仍行之。以上都叫無益苦行,都要遠離。像這種修行的人,才可以度化眾生。

  五百個羅漢每天輪流教周利槃陀伽讀這首偈頌,讀了很久,他還是記不住。雖然五百羅漢都有神通,教他讀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再問他,他還是不知道,如此一遍又一遍,等到他自己念時,又不會了。所以他哥哥氣得叫他還俗,不要出家了。但小地道雖然記憶力不好,脾氣卻很大,所以他說:‘你不讓我出家,我就死給你看!’因此他到後花園要上吊,那時候釋迦牟尼佛,變成樹神對他說:‘哥哥是哥哥,你在此好好修行就可以了。’小地道一想:‘是啊!哥哥是哥哥,我是我,。’釋迦牟尼佛又說:‘我現在教你一句“笤掃”,即掃地,掃你的心,把你心裡的塵垢掃得干干淨淨的。’小地道一想:‘不錯啊!拿掃把把心裡的塵垢掃得干干淨淨。’雖然,當他記得‘笤’則忘了‘掃’,記得 ‘掃’,又忘了‘笤’,就像我們念佛,越念妄想愈多一樣,但他還是努力不懈,從早到晚笤掃掃心,念來念去,不到一個星期,豁然開悟了,這一開悟,什麼都明白了,通達諸法實相,比哥哥更聰明。所以愚癡的人,只要用功修行,誰都可以開悟。有的人說:‘看不懂經典,那就不要看經典,看心。’什麼叫看心?看心就是把心裡的妄想都掃干淨。我們現在比周利槃陀伽都聰明,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看輕自己,應該用功學佛法。不然,即使我給你們說再妙的法,而你們不相信、不實行,說再多也沒用。但如果我說的法沒意思,而你們能實實在在去實行,也會變成妙法。妙法不實行,則非妙法;不妙法能實行,亦成妙法。所以學佛法,要時刻向前精進,不要向後退或懶惰。能時刻精進,有一天你一定能認識你本來的真面目。

  ‘難陀’,難陀尊者是佛的親兄弟(同父異母),生於四月九日,佛則是四月八日生的,他生於佛出世的次一年,比佛小一歲。佛有三十二相,難陀有三十相,他矮佛四個手指頭。難陀是梵語,翻譯為歡喜的‘喜’,故稱‘喜尊者’。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經典把他和妻子的名字連在一起,叫孫陀羅難陀,孫陀羅也是梵文,譯過來是‘好愛’。孫陀羅難陀,言其這個難陀是孫陀羅的,這個難陀最愛他的妻子,兩人可說是如膠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臥時刻不相捨離。有一天佛到王宮化緣,在這個時候孫陀羅難陀夫婦正在一起吃飯,一看見佛來乞食,難陀就給佛添缽,把缽添上飯菜。他把佛的缽拿過來,裝滿了飯,當他要送飯給佛時,他的妻子說:‘我現在吐一口痰在地上,在痰未干前,你必須回來,不然,我要罰你。’難陀說:‘好的。’但在他要送飯給佛時,佛用神通往後退,難陀則往前走,一走就走到祇樹給孤獨園。本來王宮離祇樹給孤獨園有五哩多遠,但佛用神通把他帶到祇樹給孤獨園,佛即刻叫他落發,強迫他出家,他因放不下他的妻子,不願出家,但是佛是他哥哥,他不敢不出家,他想:‘今天我落發了,改天我就跑回去。’所以他一直在等機會,但今天等,明天等,等來等去都沒機會,因為佛和阿羅漢都在祇樹給孤獨園,所以他很著急。有一天佛和阿羅漢們都到外面應供,只有難陀在看門口,他想:‘今天我有機會了。’但是佛叫他掃地,他把垃圾掃在一起時,一陣風吹來,把垃圾又吹散了。所以他關上窗戶,但這個窗戶一關,那個窗戶又開。像這樣掃來掃去,關來關去,差不多過了二、三個鐘頭。他一看佛快回來了,就想:‘不管佛有沒有回來,我一定要跑。’他又想:‘佛從不走小路,只走大路,所以我要從小路跑。’跑跑跑,跑了一兩哩路,一看見佛從對面小路上走過來了,他就藏在一棵大樹後面,要等佛過去了再走。誰知道他從這邊走,佛就從那邊來,如此反覆來回著。佛看到他就問:‘你在這兒做什麼?為什麼不看門?’難陀想:‘我不能說我要跑。’就說:‘我左等右等,等您不回來,所以我到這裡來接您,怕您拿不動缽。’佛說:‘這個弟弟真是太好了。’因此佛又把他帶回祇樹給孤獨園。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後,佛知道他仍不想出家,所以有一天佛就對他說:‘難陀!你和我到一個山上去看看!’難陀說:‘好呀!’心想:‘這回上山,我可有機會逃跑了。’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約有五、六百只之多。佛問難陀:‘難陀!猴子和你的妻子比較,是你的妻子美麗?還是猴子美麗?’難陀一聽到佛這麼問,就回答說:‘當然是孫陀羅美麗,佛您怎麼可以把孫陀羅和猴子比呢?’佛說:‘難陀!你很聰明,知道孫陀羅比猴子美麗。’

  一天,佛又對難陀說:‘難陀!天上你沒有去過,和我到天上去吧!’佛和難陀一起打坐,佛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天上去。到了天上,一看天上比人間不知美麗幾千萬倍,尤其是天人真是太美麗了。走到一個天宮有五百位天女,正在收拾地方,難陀一看這些天女,那簡直是沒見過的美麗,就生出愛心。他問一個宮人: ‘這天宮怎麼沒有主人呢?’這宮人說:‘我們的主人還沒來呢?他是佛的弟弟,現在他跟著佛出家修道,等到下一生,他將生到天上來,這五百位天女,都是給他做太太的。’難陀一聽,想:‘我可要好好修道,不要回家了。’這時佛問他:‘是天女美麗?還是孫陀羅美麗?’難陀說:‘孫陀羅怎麼可以和天女比?天女美麗到極點,再也沒有比天女美麗了。天女和孫陀羅,就像猴子不能比孫陀羅,現在孫陀羅和天女比,孫陀羅就像猴子一樣。’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天女?還是要孫陀羅?’難陀說:‘我當然要天女了,天女真是太美妙了!’釋迦牟尼佛說:‘將來你要生到這兒,你回去後,要好好修行了。’所以,這回難陀晝夜打坐用功精進。

  於是難陀朝夕坐禅,心想做天主。佛知天福有漏,享盡後會墮落惡道,希望提醒他,讓他明白自己的思想不對。所以佛將他帶到地獄,去看刀山、劍樹、火湯、寒冰等各種地獄。最後到一地獄,看到兩個鬼在燒一鍋油。油未燒沸,兩個鬼很懶,一邊工作,一邊睡覺。油鍋的火明明滅滅。難陀生起好奇心,覺得這兩個鬼沒有好好的工作,這樣子鍋中之油何時才會沸呢?於是就問這兩個鬼道:‘喂!你們兩位工作偷懶,沒有好好地燒火,火都快滅了!你們究竟在此作什麼呀?’兩個鬼睜眼看了一下,才說:‘你管它干什麼?我們一點也不急。要等的人尚未來臨,要等很久才會來呢!我們有的是時間!’難陀又問道:‘你們在等誰呀?’兩個小鬼說:‘你想知道嗎?我們可以告訴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難陀。他跟佛出家修道,卻一心想享天福與五百天女。他將在天上過五百至一千年。以後他會忘了修道,又造很多業。當他的惡業滿時,就會墮入地獄,受此油煎之罪。’難陀聽得汗毛直豎,嚇出一身冷汗。他想:‘這苦怎麼能忍受啊!’於是不再修生天,而決心要了卻生死,不久即證得羅漢果位。此是難陀出家之經過。

  難陀相貌很英俊。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如有人未認識佛,會以為他即是佛呢?

  有一次,有些倮體的外道,好像現在的嬉皮差不多,男男女女都不穿衣服。他們認為天體才是本來面目。何以要戴上假面具似的,必須穿衣服呢?這是當時在印度一種倮體外道之說法。

  這種外道來找捨利弗辯論。捨利弗雖不高大,卻很聰明。他一開口就講得頭頭是道,使那些外道都啞口無言;因他們的理由都站不住了。後來此種外道看到難陀高大英俊,就說:‘我們連小比丘(指捨利弗)尚無法辯勝,怎可能與此高大英俊之比丘比賽呢?’於是這種倮體外道都拜難陀為師,皈依正教而出家了。此後,這群人中有好些個都有很高的成就,這是難陀為五百天女而放棄妻子,一心想生天國;後來又怕墮地獄而修道的故事。他由於佛的教化,最後修成正果。

  ‘阿難陀’,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阿難陀是梵語,翻成中文叫慶喜。因為他出生之日,正巧是佛成佛那一天。佛證佛果是應該慶祝的,所以他父親為他取名為慶喜。

  在所有佛弟子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所有佛之經典,都是阿難尊者結集而成。佛所說之法,阿難尊者都記得清清楚楚,永遠也不忘記。阿難尊者不但記憶力非常好,而且定力也不錯。他有八種不可思議之境界。

  一、不受別請。何謂別請?即僧人中一人單獨至某一居士處去接受供養。在楞嚴經上曾敘述阿難接受別請,而遇到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使他幾乎毀道。佛說了楞嚴咒後,敕文殊師利菩薩持此咒將阿難救回。此後他再也不受別請。前次的教訓後,他不願再有此種意外。在佛制中,任何比丘不可受別請。譬如有十個比丘,有位居士特別喜歡其中之一位,只請他一人去應供,這是不可以的。如果十人全去應供是可以的。阿難因以前受別請而遇到錯誤後,再也不接受任何別請了,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之境界。

  二、他不受佛的舊衣。一般比丘都爭著想穿佛的舊衣,以為穿了佛的舊衣,可以生智慧滅罪業,其實這都是一種貪心。阿難尊者就不穿佛之舊衣服,這是第二種不可思議之境界。

  三、不見非時。即不應該看的時候,他就不看;應該看的,他才看。即是合乎規矩者才看;不合規矩者不看。

  四、不生染心。阿難尊者跟著佛上天,到龍宮或阿修羅宮去,見到一些天女、阿修羅女及龍女們都長得美貌無比,但他從未有生YIN欲之心,故雲不生染心。

  五、阿難尊者知佛入何種定。其他比丘都不知道。這是第五種不可思議之境界。

  六、阿難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得到何種利益,他也都知道。

  七、阿難尊者對佛所說一切之法,他完全了解。此是第七種不可思議之境界。

  八、阿難尊者是法不再問。他聽過的法,永遠記得,不需再向佛請問。阿難尊者有此八種不可思議之境界。其余各尊者都沒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

  講到‘不受別請’,出家人當沙彌期間,是不可以自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必須與大眾一起用餐,不能單獨一人吃喝的。比丘等亦不能合住而獨食。即使喝茶也不可單獨享用。大家住在一起,不能作出特別的樣子,甚至吃一個蘋果,一個橘子或一顆糖都不可以。坐禅打坐時也不能擾亂別人,不能有聲音吵人。本來坐禅敲三聲止靜後,不要說人不可以走動,就是韋陀菩薩亦是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准動的,其他菩薩在那兒也是不可以動的。為什麼呢?因為你一動,就令其他人的工夫不相應,不能入定,則你的罪過無量。所謂‘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一千條江裡的水,我可以把它搖動,但修道人的心是不可以隨便動搖的。所以在打坐時,三聲止靜後至開靜前,是不可以隨便移動的。若有必要的事,亦要輕輕走路,一點聲音也沒有。譬如要移動坐墊,要輕輕的拿起墊子,不可重手重腳的,發出很大的聲響。如果在這些地方不檢點自己,則造罪無量!故佛制比丘、沙彌都不能受‘別請’,也不可‘別眾食’。凡是和大家不同的,都不合乎規矩。以前不懂而犯過,尚可原諒;今後已知,則不可再犯了!此外,比丘、沙彌們在晚上大家休息後,也不可到街上隨便亂走。要常隨眾,隨著佛而住,不能單獨行動。

  ‘羅侯羅’,羅侯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釋迦牟尼佛做太子時,他的父親淨飯王恐怕他出家,所以很早就為他娶親,太太是耶輸陀羅。佛十九歲臨出家前,他太太向他要個兒子,於是佛就用手一指,她就有孕了。佛在雪山坐了六年,而他的兒子也在母親腹中住了六年。

  羅侯羅是‘覆障’的意思。因為他前生曾將一只老鼠阻塞在洞中六天,結果使自己在胎中受了六年的果報。他一出世,即給他母親找了許多麻煩。因為淨飯王及一般釋種都非常不高興。他們說:‘她的丈夫離家多時,她怎麼生了個小孩呢?她一定是不守婦道,引誘情人,才會生孩子。不然怎麼可能會在丈夫出家六年後,才生個孩子呢?’釋迦族的家屬都罵她不守規矩。只有一位女僕為她辯護,說她非常規矩,從不走出大門一步。而那孩子的確是太子的骨肉!但誰都不信她的話。有人主張殺了她,有人要打死她;議論紛紛。最後大家決定將她與嬰兒一起燒死。當時是專猘時代,王家的權力很大。於是就挖了一個坑,中間燃起大火,預備將她母子投入火中燒死。那時耶輸陀羅發誓說:‘一切天神地祇啊!請顯神靈!如果這孩子是悉達多太子的,則我們母子倆都不會被燒死!如不是他的,我們就一起被燒死!’說完就抱著嬰兒一起跳入火中。誰知這時不可思議的境界出現了,火坑忽然變為水池,而且在水中長出一朵金蓮華,母子二人站在華上,一點也未受傷害,這時大家方信這小孩真是佛的兒子,才不再殺她。當佛成道後,再回到皇宮時,耶輸陀羅牽著孩子去見佛。假如不是佛的兒子,她那裡敢帶小孩去見佛呢?因此知道羅侯羅的確是佛的兒子。

  羅侯羅修道十分用功。在佛的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他隨時隨地都在用功,但沒有人知道他在用功,因他不掛招牌,使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功修道。他是秘密修道,甚至在廁所中,也可入定;他隨時隨地都可入定,故是密行第一。

  雖然羅侯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但佛不只有一個兒子。佛有三種兒子:

  一、真子。真是佛的兒子。我們讀佛經時,常見到‘文殊師利法王子’。這‘法王子’就是佛真正的兒子,也即是所有的菩薩。

  二、內子。一切的羅漢雖已出無明,明白偏空之理,但未得佛之中道之理,故稱為佛之內子。一般中國男人稱自己的妻子也叫內子,這裡不是那意思。

  三、外子。佛還有許多外子,即一切凡夫;不懂修行,顛顛倒倒的,都是佛的外子。如妙法蓮華經上說我們找不到大慈悲父;都是可憐的窮子。所以我們應當趕快找到慈悲之父,入佛之家,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憍梵波提’,牛哃。好像牛吃飽了草,躺在地上,嘴裡邊嚼邊吃。憍梵波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那是因為在往昔很久很久以前,這位尊者看到一位老比丘沒有牙齒,吃東西很慢,嚼來嚼去,半天才吃一點。他就對老比丘說:‘你吃東西時,真像只老牛似的。’就因為他毀謗比丘如老牛,故他死後,罰五百世都做牛,他才深切體會到做牛的辛苦。最後他遇到佛,教他修行而成正果。他雖已證羅漢果位,但牛的習氣不改,一天到晚仍如牛一般咀嚼著吃食物。釋迦牟尼佛深怕別人再因毀謗他而受果報,故令他到天上去修行。所以他是受天人供第一。由此看來,我們千萬不要譏笑別人,否則即會受到果報,絲毫不爽的。

  在美國是第一次受比丘、比丘尼、沙彌三壇大戒。他們如此修行日中一食,到台灣也沒有改變。他們就好像五塊磚,在此火化了一年,到了台灣也沒有被水溶化。所以我很歡喜。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西方國家亦是第一次。從來也沒有在西方國家受三壇大戒。

  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賓頭盧頗羅墮’,梵語,翻譯為‘利根’。此尊者到現在仍然未入涅槃,尚在世界上,所以他是福田第一,為眾生作福田。為什麼他沒有入滅?因為他犯了一種過錯。在佛住世時,所有的阿羅漢雖然有神通,可是不准隨便顯神通。有次有位長者豎旗,用栴檀香作了一個缽,放在旗竿的頂端,他說:‘那一位能以神通把此缽拿下來,我就把這缽送給他。’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便用神通把缽拿下來,佛知道後便呵斥他:‘因為此栴檀缽,你就生出貪心來,而用神通去取。你如此貪心,不可以入涅槃,應留在世間為眾生的福田。’這位尊者究竟住在世間的那個地方呢?無人知道。可是任何人在作供養時,他就來應供,作末世的福田,令眾生種福。

  ‘迦留陀夷’,亦是梵語,翻譯為‘黑光’。此尊者生來很黑,可是身上有光,眼睛也放光,故在晚間走路時,身上和眼睛會放光。有日晚間,大約七、八點鐘,他到外邊去散步,偏偏那時就有一位懷孕婦女因為在晚間突然出來,看見他眼睛的兩道光和身上的黑光就恐懼起來,嚇得小產。佛知道此情形後,就制定一條戒律:‘比丘、沙彌在晚間不可隨便到街上去散步。’故出家人晚間不可跑到街上去逛。

  此黑光尊者是佛的侍者,即是佛的護法,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最多。他教化證果的聖人就有一千多人。

  ‘摩诃劫賓那’,是梵語,翻譯為‘大房宿’,因為他父母親祈禱星宿而生此小孩,所以他叫‘大房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尊者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學皆一目了然。

  ‘薄拘羅’,是梵語,翻譯為‘善容’,他的相貌生得非常好。此尊者活了一百六十歲,所以他是壽命第一。他在過去毗婆屍佛時,曾以印度的诃黎哥果(其他地方沒有)供養一位辟支佛(緣覺聖人),故他的壽命有九十一劫那麼長。他又專門持不殺戒,所有的生物皆不殺,甚至亦不傷害草木。因為持不殺戒,故得到五種不死的果報。此尊者有一種特別奇怪的境界,本來小孩子一生出來都是哭,但他一生出來是笑,不但笑而且還結雙跏趺坐,嘻嘻哈哈對著他母親笑。他母親一看以為他是個妖怪,於是把他放到爐中用火來煮燒,燒了三、四個鐘頭,也沒有把它燒死。他仍然結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媽媽更相信他是個妖怪,於是把他放到鍋中,用水煮他,幾個鐘頭以後,打開來看,他仍是結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他媽媽一看,這還得了,於是把他丟到大海中,以為會把他淹死。誰知雖掉在海中,也淹不死他,碰巧此時來了一條大魚,一張大口便把他吞下去,但沒有用牙咬他,這條大魚偏偏在此時被漁人打上網,漁人用刀剖開魚腹,此小孩仍結跏趺坐,嘻嘻哈哈的笑,沒有被刀割死。故五種不死報即是:1、火燒不死。2、水煮不死。3、水淹不死。4、魚咬不死。5、刀割不死。為什麼他有此五種不死報?因為他生生世世持不殺生戒,故得到五種不死報,他是壽命第一。

  ‘阿冕樓馱’,是梵語,翻譯為‘無貧’。他的因緣也有一個公案。在弗沙佛的時候,世界正鬧饑馑(荒年),人人無飯吃,只吃草根樹葉。當時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緣,他是兩個禮拜才化一次緣,化夠便吃兩個禮拜,如化不到,就兩個禮拜不吃東西,這次他下山去化緣,偏偏無人供養,他就托著空缽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有位窮人(即阿冕樓馱的前身)正在吃稗子飯‘是谷物中最不值錢的米),他看見辟支佛托著空缽要回去,便說:‘這位聖者,您化緣既化不著,您願不願意吃我的稗子飯?您若願意,我便把此飯供養您。’辟支佛看他如此誠心來供養自己,便接受其供養。吃完了便踴身到虛空現出十八變後,就走了。這窮人仍繼續耕田,不久看見一只兔子跑來跳到他的背肩上,怎樣也擺脫不掉。他感到很害怕,此時無人能幫助他取下兔子。於是他便跑回家去,此兔子已死了,他叫太太把死兔子拿下來,一拿下來死兔子變成金子。他把兔手剁下來去賣,換了很多錢,手又長出來。把腳剁下來賣了去換錢,腳又長出來。由此他就感到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在九十一劫皆是富有。在今天他是白飯王的兒子。白飯王和佛的父親淨飯王是兄弟。他是佛的堂兄弟。佛一說法時,他就睡覺。有一天佛就呵責他:‘咄咄胡為寐,螺蛳蛤蚌類,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佛罵了一頓,就發憤七天七夜不睡覺。因為不睡,就把兩只肉眼弄瞎了。以後佛憐愍他,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他一修此三昧,馬上就得到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掌上的庵摩羅果,故他是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即指前邊從長老捨利弗到阿冕樓馱等十六位尊者,還有其他未舉出名字的弟子有很多。諸大弟子,就是佛弟子中的上首。

  ‘並諸菩薩摩诃薩’,不但有很多菩薩,還有很多菩薩中的大菩薩。什麼叫菩薩?菩薩二字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是‘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即令一切有情眾生得到覺悟。還有另一個說法,即是眾生中的一位覺悟者。覺就是不迷,迷就是不覺。你要覺了,就是佛。你要是迷了,就是眾生。故一念覺就是一念佛,一念迷就是一念眾生。念念覺就是念念佛,念念迷就是念念眾生。所以菩薩就是在眾生中的有情覺,能自己覺悟,一天比一天覺悟多一點,不是一天比一天迷多一點,故叫菩薩。都是已經覺悟將要圓滿的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又叫曼殊師利,這是音譯的關系。曼殊師利就是梵語,翻譯為妙吉,又叫妙德,這位菩薩在菩薩中是最有智慧。菩薩翻譯為覺有情,是眾生中一位覺悟者;眾生是迷有情,我們是眾生中的一位迷昧者。覺悟者就是覺悟所有一切的境界,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什麼事能覺悟一切的境界,就能出世間。見到什麼事,就迷惑到境界上,就會墮入沉淪。出世間就是菩薩,墮沉淪就是眾生。眾生和菩薩的分別處,就是一個迷,一個覺。故覺者佛也,即眾生中的覺悟者。我們也可說覺者菩薩也。覺悟者就是菩薩,迷者就是眾生,這位文殊師利菩薩在出生時,有十種吉祥事,來表示此菩薩的功德圓滿是世界第一。此十種吉祥是:

  1、光明滿室:當文殊師利菩薩降生時,家中的房子裡就放一種光。此種光不是日光、月光、星光,或燈光。這是表示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般若的光明,也就是表示此菩薩有大智大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2、甘露盈庭:甘露是一種不死的藥,只天上才有。甘露可以令人飽暖,不吃飯也不餓。一般人不吃飯就會餓。為什麼會餓?因為沒有甘露來滋潤,故覺得餓,無精神。甘露可令人得飽暖,得到清淨、清涼。所以餓鬼一得到甘露灌頂,即刻就消除罪業。甘露盈庭表示文殊師利菩薩以甘露法來灌救眾生,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甘露門一開,餓鬼一進來就得到飽暖。

  3、地湧七珍:從地生出七種珍寶: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這七種為什麼叫寶?因為稀少。在這世界稀少之物乃為寶貝,多了就不是寶貝。好像土亦是寶貝,人要是沒有土,就不能生存,但人人不覺得稀罕。你若把土送給人,人一定不要而棄之於地。鳥什麼?因為到處皆有。水亦是寶貝,人無水就不能生存,乃至所有的生物亦不能生存。故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的人就像水似的,水利益一切萬物而不爭。譬如對花,水不會說: ‘這朵花就是因為我天天灌溉,花才長得這麼好看,若無我,你能有今天嗎?’‘處眾人之所惡’,在低窪之處,誰也不願住的地方,水就住在那兒,‘故幾於道’,所以得道。本來金木水火土對人類皆有益處,但為什麼人不寶貴它?因為太多了。好像木頭到處都有。金子為什麼珍貴?因為少。好像在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那土就值錢,因為那兒無土。你到極樂世界給人一塊土,就好像從月球拿石頭回來一樣。雖一樣的石頭,可是從月球拿回來的就稀有了。

  為什麼叫七寶?因為少有,人人不易得到,故說是寶貝。文殊師利菩薩有無量的寶藏,故他出生時,七珍亦隨著從地湧出來。湧出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七珍在什麼地方?在文殊師利菩薩出生的地方。有人說:‘那我到那兒去取。’人勿生貪心,恐怕路費比七寶還貴,故勿打此妄想。

  4、神開伏藏:轉輪聖王有七寶,其中之一是藏臣寶,是管寶藏的神。地湧七寶,是從地湧出,這些寶藏是前人所埋藏的,現在守藏臣把它刨開,所以從地湧出,這種寶貝也都可以得到。

  5、雞生鳳子:雞本生雞,但現在雞生鳳凰。鳳凰是一種吉祥鳥,人看見鳳凰一定會得到一種很吉祥的事。孔子曾言:‘鳳鳥不知,河不出圖,吾亦無復。’這是說:‘鳳凰鳥也不來了,也沒有河圖洛書出現了(河圖洛書是伏羲氏劃的卦),我也要停止了,不再宣揚道德了。’

  6、豬誕龍豚:雞生鳳子猶不稀奇,‘豬誕龍豚’,本來龍生龍,但現在豬生龍,因豬生的小豬,身上有麟,所以叫龍。

  7、馬產麒麟:馬本來生馬,現在馬生麒麟。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獸,在中國唐堯時,麒麟、鳳凰很多,人皆可見,以後因眾生的業報重,罪業深重,所以這些吉祥的鳥獸,也都不出現了。在孔子懷麟節上說:‘唐虞時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在唐堯虞舜時,麒麟和鳳凰常到世界上游戲,人皆見之。而現在不是唐堯虞舜的時候,麒麟你來做什麼呢?你來有什麼所求呢?麒麟呀!麒麟呀!我真是為你很憂愁。這是孔子看見獵人捉了一只麒麟,而這只麒麟是孔子所認識的。因孔子生時有一只麒麟來吐玉書(麟吐玉書),孔子的母親就把一根紅繩子拴到麒麟的脖子上,孔子見其母所系的紅繩子還在麒麟的脖子上,現在獵人把這只麒麟捉來了,孔子也知道他不久就要死了,所以很傷感的說了這句話。

  8、牛生白澤:牛生一種白色的獸類,白澤是一種稀有的獸,既不像牛、馬,又不像驢騾,所謂四不像,是馬樣卻有牛蹄、牛角,這也是一種祥瑞的獸。

  9、倉變金粟:金粟有何用?可以吃嗎?谷本來可以做米,現在變成了金子,怎麼吃呢?有人說:‘可以把它賣了去買很多米來吃。’這真是個聰明人,他還問:‘誰有貪心?’我說我也有貪心,貪大家快點成佛。

  10、象具六牙:本來象生兩牙,但文殊師利菩薩生時,他家的象生了六牙。

  以上是文殊師利菩薩出生時的十種吉祥如意之事,代表大智文殊師利十地菩薩的十度波羅蜜,和其他的菩薩不同。你想認識文殊師利菩薩、見文殊師利菩薩,須先記此十種吉祥的事,雖然菩薩無分別心,但你知道他多點,則與他近點。為什麼我們要多知道一些每位菩薩的境界?因為如此,每位菩薩均可取為我們的善知識或兄弟朋友。你們各位將來都是菩薩的善知識,所以不要看輕自己。

  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是梵語,譯為無能勝,亦即慈氏。此位菩薩專修慈心三昧,對任何人都用慈悲心,你罵他,他也對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對你慈悲。無論人對他怎樣不好,或是欺騙他、侮辱他,對他發脾氣、生無明,他還是以慈悲待之。一切一切都是慈悲。他不僅對人慈悲,而且還愛護一切眾生。他看所有的眾生,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樣,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親。他愛護一切眾生無微不至,對眾生的愛護和慈悲是無量無邊。修慈心三昧須修忍辱,故他有這麼一首偈頌:‘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憑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你也沒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老拙就是很愚癡的一個老年人,衲就是用針線補過的破衣。‘淡飯腹中飽’,淡飯就是沒有油鹽,不加香油、醬油、糖、醋等調味料,淡而無味之食物,但能把肚子填飽。‘補破好遮寒’,把破衣補好了,就可用來遮寒。‘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都是隨隨便便,“事來則映,事去則盡”,也就是到處隨緣渡歲月,安份守己過時光。什麼事情來了就來了,去了就沒有了,這叫隨緣了。隨緣了也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靜一動,一動一靜。‘有人罵老拙’,有人罵我這老愚癡的人。‘老拙自說好’,我自己說很好,很好。‘有人打老拙’,有人打我這愚癡沒有用的人,你猜怎麼樣呢? ‘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一下,我躺著就睡著了。你說他是愚癡,還是怎麼樣?一般人被打,則瞪眼豎眉說:‘你為什麼打我?’但他不但不瞪眼睛,而且躺在地上就睡著了,你說這妙不妙?若有人能用此方法,那是不錯,真有修行了。‘唾在我面上’,有人吐口痰在你的面上,你則無明火起三千丈:“你為什麼這樣侮辱我!”但彌勒菩薩則 ‘憑它自干了’,叫它自己干了,我也不用手擦干它。‘我也省力氣’,擦干痰雖不費多少力氣,但還是要用力,現在我把這力氣亦省下來了。‘你也沒煩惱’,你一看這個人,我吐痰在他面上,他像沒這回事似的。就想:‘這種人我不和他一般見識。’這樣你的煩惱也就沒有了。‘這樣波羅蜜’,什麼叫波羅蜜?就是有人打你,你能睡著了;有人唾在你面上,你能讓它自己干了,這就是波羅蜜,也就是忍辱波羅蜜。假如你連忍辱波羅蜜都不懂,那你學什麼佛法呢?不要一天到晚學來學去,以為學了很多佛法,境界一來,卻一點都不會用。‘便是妙中寶’,這是妙之中妙,寶中之寶。‘若知這消息’,你若知道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還愁什麼道不了呢?你要是用這樣的忍辱波羅蜜,你的道業一定會了的,諸佛菩薩是不會欺騙人的。你若能跟彌勒菩薩學,一定會成就道業。

  ‘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乾陀诃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不休息’,不休息就是常精進,常精進也就是不休息。乾陀诃提和常精進這兩位菩薩互相賽跑,他往前精進,他就不休息;一個是不休息,一個是常精進;一個常精進,一個就不休息;兩個互相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你不休息,我就常精進;你常精進,我就不休息。兩個人晝夜六時行道,他給他作護法,他也給他作護法,也好像賽跑似的,你往前跑多一步,我也跑多一步,誰也不落後,所以常精進也就是不休息,不休息也就是常精進,這兩位菩薩在無量劫以來,就是打同參的,什麼叫打同參?就是兩人在一起修行,你用功嗎?我比你更用功;你比我用功,我再加多一點用功,兩個人互相競賽。所以一個叫常精進,一個叫不休息,這兩位菩薩是真正的修道者,一切都是常精進,一切都是不休息。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如是等’是除了前面所講這幾位菩薩外,還有很多的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帝釋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就是楞嚴咒中的因陀啰耶,所以懂佛法的人,才知道楞嚴咒中有諸天,有一切的鬼神王,有一切的大菩薩。不懂佛法的人,就說佛教中沒有諸天,沒有二十八宿,沒有...,因為他不懂。楞嚴咒中二十八宿也有,一切諸天鬼神也都有。無量就是沒有數量。天總起來說,有三十三天,要是分析來講,每一天裡邊又有無量的天,也就好像我們這世界,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諸國土。天也是一樣,也有無量諸天。‘大眾俱’,很多很多的都聚會在一起。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無量諸天、菩薩、聲聞、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家聚在一處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最有智慧的長老,名字叫捨利弗。從這個地方,什麼地方呢?就是印度的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只桓精捨,從這開始算起,向西方過十萬億佛的國土,那個地方有一個世界,這世界名叫極樂世界。這極樂世界是最快樂的世界,至極無以復加,快樂到極點,再也沒有比這世界更快樂了。這個世界,有位佛,叫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意思是無量光,又可說是無量壽。無量光是光明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無量壽是他的生命,經百千萬億大劫,亦不窮盡。這位佛成佛後,也是不休息,做什麼呢?‘今現在說法’,現在給大家說法。他是位有事做之佛,非無事做之佛,佛的工作就是說法。誰能說法就是佛的工作;不能說法就是魔的工作。若不說法度眾生,此生等於白往還;像白走了一趟一樣,什麼也沒得到,白費功!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這是佛自己設出問題來問捨利弗,因為捨利弗雖是大智,但亦不知怎麼問才好。就像我曾問你們:‘下雨好不好?’你們也不知怎麼回答,但我可舉出一個比喻來,做土匪不喜歡下雨,因為走路一點也不好走,偷東西就不方便了。還有路上的行人,亦不喜歡下雨,因雨天路滑且天陰,難看清左右前後。但是種田的人,就很高興了,花果谷米得到雨水的滋潤,一定會有好收成。所以你們說:‘下雨好不好呢?’還有你們說:‘講經說法好不好?’有的人喜歡聽佛法的,就說: ‘好。’有的人嫉妒佛法,就說:‘不好。’

  現在佛說阿彌陀經,本來應該由捨利弗來問,但捨利弗不知怎麼問,所以佛自己設問題,自己回答。我們可以假設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佛先問:‘捨利弗,徒土何故名為極樂?’然後等捨利弗回答,這時大約等了五分鐘,捨利弗還是沒有話講,雖然有那麼大的智慧,可是不知道說什麼好,對佛睜著眼睛,一點話也講不出來。但是時間是寶貴的,所以佛也等不了了,便告訴他。佛說: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曰極樂。

  為什麼這個國土叫極樂呢?因為‘其國眾生’,這個國家的眾生,都是從蓮華化生,也就是從清淨所生,非欲愛所生。清淨所生也就是沒有男女欲愛的YIN欲,所以他們沒有眾苦。為什麼我們有眾苦?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這種污濁之東西所生出來的,一天到晚,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一天到晚吃飽飯沒事做,第一件事就想這個。故男女年齡一到,就想結婚,不結婚,就好像有件事沒完成似的,這都是因為種子不淨,因種子不淨,所以心念亦不淨;心念不淨,則生種種的苦。現在講經說法,無論講多少,都是在講這個。佛所說的經典亦是叫你沒有YIN欲心。沒有YIN欲心,就是清淨大海眾菩薩;有YIN欲心,就是五濁惡世、鬼、眾生。所以修道不修道就在這一點。能清淨其心,就是功德無量;不能清淨其心,則是罪過無量。罪過乃因心裡不清淨,由自性之因,成形相之果,造出的罪過。能自性清淨,外面則無惡業之果報。所以你們學佛法,要是不懂真正的道理,則學幾萬萬個大劫,也不能夠成佛。要真明白了

  佛法的要點,說來說去,原來就是叫人要自淨其意。你開悟,也就是不再有不清淨的思想。為什麼我們有眾苦?就是因為我們念慮不清淨。為什麼極樂世界無有眾苦?就是因為念慮清淨了,故‘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一切的苦,而受一切的樂,所以才取個名字叫極樂世界。

  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是為自己開創、莊嚴並成就自己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雖說遠在十萬億佛土,但也並非一定在十萬億佛土之遠。因它仍不出你我他之一念心,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即在你我他的心中。極樂世界即是自己本來的真心。你得到本來的真心,你就生在極樂世界;你不明白自己本來的真心,則不會到彼處。極樂世界即在你我他之心中,而非在心外。極樂世界清淨不染,你我現前一念真心,亦是清淨不染的。但我們在凡夫的境界上有所執著,有執著即是染污。如果你能空了執著,即刻就是極樂世界,即刻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眾生無有分別,故言極樂世界不是那麼的遠。

  一念回光知道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就是極樂世界。能把染污心去了,亦即除去你的私欲雜念,沒有妒忌心、障礙心、自私心,及利己心。你要像菩薩利益人,覺悟一切眾生。你沒有雜念、妄想了,那不就是極樂世界嗎?故不必向外去找。

  各位善知識,你們都有大智慧、大聰明。你們都比我更聰明,以後也一定比我更會講法。現在只因你們不懂中文,所以我將一些‘老生常談’告訴你們,以後你們可以說得比我更好。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講過‘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後,釋迦牟尼佛等著捨利弗請問其中無量無邊的道理;但捨利弗雖然聰明,卻仍不明白。因為淨土法門太妙了,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他無從請問,於是佛不再等他,又說:‘捨利弗,我再告訴你一些事,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楣...’欄是橫的桿,楯是豎的柵。還有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三種寶都是七數。七重欄楯是代表戒,七重羅網是代表定,七重行樹是代表慧。此三種即戒定慧,三種都是七數,也即表示七科。何謂七科?即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共計三十七道品。是屬表法。

  何以將欄楯代表戒?戒是止惡防非,即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止住諸惡,眾善奉行即是戒?未受戒前可作種種妄想,但受戒後,即不可再作任何妄想,要作清淨之想。萬一起妄想時,應自摩其頂,自雲:‘我已出家,而非在家人,一定要三業清淨。’好像用欄桿欄著,故以欄楯代表戒。如果從欄上跳出去即犯法,因之七重欄楯是戒。何以將七重羅網代表定?定者不出不入之謂。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如真有定力,則不必打坐。有什麼境界來了,也不為所動。因任何時,其心已不為外境所轉,故常在定中。譬如有一種美食,嘗後又想再吃,就是沒定力,甚或去偷吃,則不單是沒有定力,更是犯戒了。你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一點小事,無所謂的。人做錯事即是從小事開始的。所以一點小事也不能做錯。小毛病並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會有定力。無有不定時,任何境界現前時,則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定即不為境界所轉。譬如一個女人見到一個最英俊的男子而不生YIN欲心,即有定力。男子見到一個最美貌的女人不生YIN欲心,也是有定力。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即是有定力,七重羅網即表示定。現在你們對彌陀經的意思明白得更多了吧!

  ‘七重行樹’。樹都長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沒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慧之高。有智慧即為七重行樹,無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會將你的心阻塞住,變愚癡了,一次次重復講仍不明白。

  ‘皆是四寶’。四寶是金、銀、琉璃、玻璃。極樂世界只有四種寶貝嗎?極樂世界的寶貝是無量無邊的,即使是我們這世界從未見過的,它也有。何以單單提出這四種寶貝呢?此四種寶貝譬如四種德行:涅槃四德,即常樂我淨。

  一、常—壽命長。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生到極樂世界也將是無量壽。想得長命,應求生到極樂世界。該處人人都得無量壽。又名常德。

  二、樂—極樂世界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三、我—彼土有八大自在我,又叫我德。何謂八大自在我呢?即八種大自由,八種作用,八種力量,八種神通,八種妙用。

  (A)以一身現無量身。假使有百人請你應供,你都可以同時分身至每一家中應供。一身可受無量供。

  (B)以一塵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塵現一剎,一剎現一塵。一國變成一粒微塵那麼小;一粒微塵變成一個國家那麼大。

  (C)大身能輕舉遠道,以大身騰飛到遠處。

  (D)能現無量類種種之眾生同住一處。我們看山是山,其實山中有諸佛菩薩之宮殿。某一徒弟說某地有許多人在修道。他能看見,你們卻不見。其實山或海中都有諸佛菩薩在說法,但你們不知道。

  (E)諸根互用。眼睛會說話,耳朵會看東西,鼻子會吃東西,或眼睛也會吃東西。何以故?六根可以互用,每一根都具六種作用。好比證果聖人可以用耳朵與菩薩說話,但你們看不見。你如相信,也會有這些力量;但因你不信,故不會有這力量。你都不相信此事,怎會有此種能力呢?

  (F)得一切法而無法想,沒有所得之想法。猶如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也沒有智慧,也沒有所得。

  (G)一偈甚至一字可說無量劫而未說完。因得自在無礙辯才。橫說也是法,豎說也是法;順說也是法,逆說也是法;怎麼說都是法。因得八大自在,喜歡說什麼,都會受歡迎。即使罵人,人們也喜歡聽。因他自在,別人聽了亦自在。

  (H)身遍塵剎。身體遍滿塵剎,猶如虛空。雖然沒有身體,卻遍滿塵剎,亦是因自在的道理。本經後面也講到‘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為何在清早,可以到他方去供養十萬億佛?即因得到八大自在,故極樂世界四寶莊嚴,即表示涅槃四德。

  四、淨—是涅槃四德中最後一德。四寶周匝圍繞,是涅槃四德圓滿,圓融無礙,故名‘極樂’。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前面經文贊歎極樂世界陸地之微妙殊勝,現在這段則贊歎極樂世界水池之微妙不可思議之境界。

  佛說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及七重行樹...’種種莊嚴後,本來欲等捨利弗再請問極樂世界的境界,但大智捨利弗還是不知從何問起,等了幾分鐘,釋迦牟尼佛見這位最聰明的弟子,仍未能找出問題來發問。於是自己又說下去了:‘又捨利弗,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娑婆世界也有池,但都是用泥土或木材造的,沒有人用金、銀、琉璃等七寶造池。即使富如歐納西斯可買一島,但仍未能用七寶造池,與極樂世界實在相差太遠。七寶中第一為金,梵語叫‘蘇伐刺’,翻作金。‘阿路巴’,翻作銀。琉璃是梵語,譯為青色寶,又名‘不遠’,即很近之意。因產地與摩羯提國很近。

  玻璃又名‘水玉’。

  瑪瑙亦是梵語,翻為‘大見’,是寶物上有一道道像車跡的紋路。赤珠,梵語叫‘屍胝诃目多’。瑪瑙,梵語叫‘阿濕摩竭婆’。

  佛見捨利弗不懂得向佛請法,於是又對他說:‘極樂國土內有七寶池,這個池是天然而非人造,故名七寶池。池內充滿八功德水’,此水有八種功德: (1)溫涼;即溫暖涼爽之義。若人下了水池後,想其熱則熱,想其涼則涼,此是不可思議之功德。(2)潔淨;人間的水只有越洗越髒,但是人到七寶池內洗澡,不但不會將水洗髒,只有越洗越潔淨柔軟,其水如牛奶似的,又滑又舒服,這亦是種觸塵,但這觸塵很微妙,再也沒有比這更微妙的感覺了。(3)甘美;此水不用喝,只要用來洗身,身心也會覺得甘甜。當我住在香港觀音洞時,洞內亦有一甘美泉水。一日,有一位弟子在我那兒吃過面後,喝了一點泉水,她很驚奇的問我: ‘是不是泉水內加了糖?’我說:‘沒有。’她又問:‘怎會那麼甜?’我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水給你喝。’她聽後,就高興得不得了。她見我的衣袍已破舊不堪,就為我做了兩套新袍,我想這可能是她喝了甘甜水之緣故。(4)輕輮;此水不重而輕,非常柔軟。(5)潤澤;潤即柔潤,澤即光澤。髒人可洗成干淨,即使你是黑人,也可變成白人。故洗完澡,身上有股光氣。(6)安和;用此水洗浴後,身心皆安詳和氣,無一點脾氣,沒有無明火,也無煩惱。因安和之緣故,即使有人罵你,也不會發脾氣;若人打你,你也覺得被人打一下,有什麼關系呢?和誰都和平相處,看!這有多好。(7)除饑渴;人若用七寶池的八功德水沐浴,不喝水也不覺得餓,更不需喝牛奶或吃面包,所以極樂世界就那麼妙!(8)長養諸根;用此水後,能令人的諸根獲得清淨;盲者可以重獲光明,聾子可以恢復聽覺;若鼻子不通氣,不知香氣,用此水一洗,就通氣了,無論什麼樣的鼻病,皆可痊愈?亦可令人開胃口。手腳也可各辦其事,而不覺得疲倦,非但如此,還可以增長善根,消除惡業,你看這功德有多大!我們應趕快修行!早日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內沐浴,然後才能長養善根。以上乃是八功德水之大意,若要詳細說,每一種功德說幾個大劫也說不完的。

  ‘充滿其中’,八功德水有八種自在的功德、八種快樂的功德,及八種微妙不可思議之功德。此水把池子都充滿了。‘池底純以金沙布地’,七寶池的底純粹是用金沙鋪地。總之,凡是人到了此七寶池後,無論什麼業障都能消除,故應早日修成極樂世界,以除業障。什麼是業障?就是心裡有所不願意的事,或心生煩惱,都是業障。無業障,則無煩惱;業障是助長人之煩惱。

  人間以柏油鋪路,以為是很好了,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中,卻是以金子鋪路,乃至與銀、琉璃、玻璃等混合而成,五光十色,整條路都放光明。水池上之瓊樓玉宇,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為什麼用這些寶貝來莊嚴呢?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寶貝來莊嚴道場?此乃阿彌陀佛之萬德所成就的,即其功德圓滿了,故用七寶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這個池有一百個大海那麼大,其中蓮華大如車輪,但非人間之車輪,乃大如轉輪聖王之車輪。其車輪有一由旬之大(小由旬四十裡,中由旬六十裡,大由旬八十裡)。此池中之蓮華有八十裡大。若非大蓮華,則不能與如巨海之池相襯。我現在以一首偈頌來贊佛:‘大聖主阿彌陀,端嚴微妙更無過,七珍池華四色湧金波。’

  世上沒有比阿彌陀佛之相更好、更微妙端嚴。七珍池即七寶池,水內華四色,其波浪如金色。‘微’者,言其水非常柔軟香潔,看似有水,但用手一摸,卻似無水似的,很微細的,但手還濕著,故言‘微’。‘妙’是妙不可言。其水不但微妙,且香氣洋溢,能令人聞後,發菩提心,決心修行。但是我們聞了世間的香味,就跟著跑了,為其所轉。如人愛擦香水,一般人都著到香塵上了,此即染污,這是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界。但是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只有發菩提心,而不會有染污之心。故修道人心須看破五塵之境。第一勿執著於色相,因為最美貌的人,也只不過是一層皮,裡面不是膿,就是血,故不要迷於美貌的色相上。如楞嚴經上,摩登伽女最愛阿難,最放不下他,故佛問她:‘你愛阿難什麼?’摩登伽女說:‘我愛他的眼睛。’佛說:‘那我把他的眼睛挖下給你好了!’摩登伽女說:‘啊!那怎麼行?挖出來的眼睛還有用處嗎?’佛說:‘既然沒有用處,那你還愛他干什麼?’佛為她如此一說,她當下即破其色執,而證四果。故人勿執著於色相,但另一方面也不離色相而修行,這要借假修真。

  我們也不要為聲塵所迷,不要執著美妙音樂而沉迷。剛才我為你們唱的贊佛偈頌,並非唱歌,而是在說法。

  人也不要執著於香塵上;當我在香港時,有許多人歡喜到我身邊,說我身上有股香氣,我覺得真是討厭,以後我弄點臭東西在身上,誰也不再來了,他們就是著住到香塵上了。其實一切唯心造。有定力的人,香不知香、臭不知臭、美不知美、丑不知丑、好聽不好聽,也不起執著分別,此即修行之功夫。會用功夫的人,別人對你好不好,都是一樣,不會為六塵境界所轉。有定力的人,則不會隨著舌頭意思,去嘗味道的好壞。然而並非叫你如木頭似的,不知味道的好壞,而是叫你在吃東西時,不要起分別心,好不好都照樣吃。如是乃至觸覺,也要看破放下。極樂世界上有四種蓮華:青蓮華、白蓮華、紅蓮華,及黃蓮華。這四種蓮華有四種光明。此四種光明表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種種法門。所以現在我們聽了阿彌陀經,念了阿彌陀經後,就應該修定力。你若有定力,現在就是極樂世界。若無定力,即使身在極樂世界,也會跑到極苦世界。有定力的人,雖身在極苦世界,也能轉為極樂世界。人若能除去煩惱,一切都沒有問題(Everything's OK. ,No Problem),這不是極樂世界是什麼?

  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捨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釋迦牟尼佛說:‘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在其佛國內,常有天人作天樂,以黃金為地,於晝夜六時(初日、中日、後日,及初夜、中夜、後夜。晝三時、夜三時,共為六時),皆從天降下曼陀羅華雨。’曼陀華,是梵語,譯為‘思意華’,你想怎樣就怎樣,恰到好處,又叫大白華。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早晨太陽剛升起),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但是所花費的時間只需一小時,約是一頓飯的時間。為什麼這些眾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遍游十萬億諸佛國土呢?就因為他們證得八大自在我,遂心如意,得到如意通,任運來往其所欲往之處。故我們拜佛時,要觀想我們的身體也是遍滿於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在諸佛前向佛頂禮。你能觀想法界,身體就是法界了。故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還到本國’,本國即是極樂世界。‘飯食經行’,用過飯即去經行;經行即是走,飯後散步之意。

  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佛本欲等捨利弗發問,但捨利弗還是未能發出問題,故佛又再為他及大眾多說一點:‘捨利弗,極樂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的小鳥,又有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它們的顏色特別好看,花花綠綠,或是雜色彩鳥,如世上之鳳凰等。鹦鹉會說人語,若人教它說中國話,它就說中國話;教其講英語,它也會說英語,見人來時,會說:‘客人來了!’或說:‘Hello! How are you!’所以若人能教其念佛名號,它們也能憑其念佛之功德,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捨利即鹙鹭,它的眼睛很美麗。迦陵頻伽是梵語,譯為好聲鳥,或好音鳥。因它未孵出前,在蛋裡所叫的聲音比一切小鳥的叫聲都好聽,所以叫好音鳥。共命之鳥,乃兩頭一身,你有沒有見過?它們得此果報,是因為前生為人之時,YIN心太重,夫婦之間太過恩愛,一天到晚愛行YIN欲,YIN心不斷,故墮落而成兩頭一身之鳥類。,識心有兩個,但是所受的果報卻相同,即所謂‘識別同報,共命之鳥’。所以入不要有太大的YIN欲心,否則將會墮落為共命之鳥。有入卻說:‘我喜歡做這種鳥類!’你不要以為做小鳥是很好玩的事。須知此等飛禽之類,當鳥身的壽命結束後,就會墮入地獄受苦。不要以為它們很自由,想飛就飛,想落就落,將來可怕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有智慧的人,不做愚癡事,就不會墮落;無智慧的人,才會造業而墮落。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這六種鳥於晝夜六時,皆出和雅音,互相唱和,發出美妙之音樂。其實這些鳥類是阿彌陀佛之功德所化現,助佛說法,使法音宣流。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中,是無有眾苦,沒有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之果報。

  ‘其音演暢’,演者表演,暢者暢快通達。即是任何人聽了,都很快樂,從內心而發出來的喜悅。它們所演暢的法音是代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五根表示菩提芽,可以使菩提心增長;增長後,就有一種力量,故名五力。五力:即信力、進力、念力、定力及慧力。

  七菩提分:(1)擇法菩提分,又稱擇法覺分。(2)精進菩提分,又稱精進覺分。(3)喜菩提分,又稱喜覺分。(4)除菩提分,除粗惑。(5)捨菩提分,捨去細惑。(6)定菩提分。(7)念菩提分。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獨得覺名。正因前修四念處,至五根、五力時未覺,後修八正道已覺,唯中間修此七覺分法,由迷而悟,由未覺而覺,故獨得覺名。七菩提分很重要,佛教徒都應記得。

  八聖道分,即八正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正見並非看見的見,而是心理見解之見。什麼是正確的見解?即是用無漏之行為,來觀察自己的見解是否正確,此即非禮勿視,不正當的不可看,因為不正即邪見。譬如比丘看見不正當的人,就不應看,所以比丘們都不去看電影、不歌舞倡伎,亦不故往觀聽。如果歡喜看,就不是有正見,甚至心裡有此想法,亦為不正見。但是若有不正當的事在眼前,也不去想它是不正,而認為它是正的,這也是正見。

  正思惟。思惟是在裡邊,人所不能看的,你自己要用無漏的智慧。我為你們講了多少次無漏,但是越講,你們越漏,即使有一點智慧水也漏光了。智慧水漏了,故有無明火。我給你們所講的法,是天地間再也沒那麼妙的法了。若再不注意,不好好聽,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再世,也救不了你們。無漏即是沒有邪知邪見。沒有YIN欲心,即是無漏。有YIN欲心,即是有漏。正思惟即是無漏,邪思惟即是有漏。思惟是屬於心,亦是意。意念之內,不起任何不正確之念,即是正思惟。正語,即是自己所說的話,沒有一點YIN亂之意在內,所說的都是正經話。若人對你說不正經的話,你亦當它是正經的,而不是不正經的,此即是正,是口業清淨。世上什麼人都有,若誰有不正當之語言,不用批評說他不正當,只要不去接近就好了。但是另一方面,你不要把它當成是不正當的話,那麼,不正當的也會變成正當的。正思惟即意清淨,而正語是口業清淨。

  正業是身業清淨。以無漏智來除去本身之邪業。何謂邪業?亦即是YIN欲之念。一般人假借‘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胡作非為,此即邪業。無漏智即是沒有不正當的智慧。有的人只有‘邪慧’,叫他做正經事不怎麼聰明,但若做起壞事(如行YIN等事),卻比誰都聰明,此即為邪業。正業即是身業。

  正命。正命是與邪命相對的。何謂邪命?(一)標異現奇。此等人喜歡表現得與他人不同:‘看我這與眾不同的樣子!’如香港有一中國法師,故意身穿小乘衣。台灣也有此種人,其目的只是想引人注意而供養他。一些‘瞎眼’的盲從者見他們穿得古古怪怪,就以為是寶貝了,而去供養。

  (二)自說功德。此等人自我宣揚自己的功德,又說某某安老院是他造的,或說他出了多少錢開辦學校,造就多少弟子,又造多少廟宇,供養幾百個和尚—總而言之,是自揚己德。其實愚癡的人才會相信他,有智慧的人即使閉上眼睛,聽他說話,也能分辨出他是在說假話。

  (三)占卜吉凶。給人爻卦,為人算命,這些行業不只是在家人,出家人也在做。他們會對無知者說:‘你要拿出一百萬給我做好事,否則明天就會死!’對方一聽一百萬可以買回一條命不算多,於是就上當了。但是他卻不知道他即使不出錢,也不一定會死。或言:‘明天你會有最吉祥之事降臨,但你今日必須先出五十兩金子做功德,那麼明天你就必能得五百兩金子!’對方一想:‘一兩可以賺十兩,還不錯。’於是就被騙了。結果第二天,不但沒得金子,連爻卦者也不見了,還以為遇到神仙了。

  (四)高聲現威。有些法師喜歡無緣無故高聲叫喊,令人畏敬,他人還以為這法師聲音宏亮而恭敬他。此即是邪命。若講法時,空間大而人多,可以大聲講經,但是若有麥克風,則不需放出那麼大的聲量。平時說話實不需大聲叫喊,高聲現威的人還不知這是五邪命之一。

  (五)自說供養,以動他人。譬如:‘你知道嗎?我到某某居士家裡,吃了最好的齋,他又用白木耳,又用冬菇等等做給我吃,真是好吃。’到居士家裡去念這個咒,說別人給他吃好東西。這一念咒,這個居士受不了了,覺得自己也應該供養些好東西,甚至沒錢去借來買點齋菜回來供養法師,卻不知此法師已犯了五邪命了。

  精進,有正精進、邪精進。什麼叫正精進?好像我們現在拜佛、念佛,一天到晚也不休息,這叫正精進。你要是到旁的地方去講閒話,越講越有力量,七扯八拉的,這叫邪精進,是無所用處,這種地方精進又有什麼用?故八正道怎麼解釋皆有道理,只要你會講便可以。什麼叫正精進?正精進就是做有益的事。什麼叫邪精進?即是做無利益的事。譬如對佛法要用功,但你一講起閒話,你比誰還精進,這叫邪精進。好像你們聽經,無論如何忙也要來聽經,來護持法會,這叫正精進。本來你沒事,但你也不來聽經,這叫不精進。好像我們這兒有幾位居士看電影則很精進,寧可去大街小巷逛,而不來聽經,有法會,而不來護持,這都是不精進。正精進是無論何處有法會均去擁護,護持道場。若對打牌、賭錢等有興趣,則是邪精進。

  正定。正定即是三昧,又稱正受。正定是以無漏的智慧來修定,此種定是一切邪的境界搖動不了的。我給你們講的經,你們能記得一句,則不論到什麼地方用都用不完的。但是你們一句也不記得,都忘了,故境界一來,就被境界轉,跟著境界跑,這是沒有正定。你說:‘我知道我沒有正定。’既知沒有,為何不用正定呢?好像有幾個人,我一講什麼就:‘I know, I know。’既然知道了,怎又犯錯呢?

  正念。正念是念無漏的智慧,不要再有漏。不要有漏,就是不要有YIN欲心。沒有YIN欲心就是正念;有YIN欲心就是邪念。有人說:‘他對我有YIN欲心,我一看他眼睛就知道了。’你要是沒有YIN欲心,怎會去看他的眼睛?你又是存著什麼心?自己若無YIN欲心,怎會知道人家有呢?你若沒有,則清清淨淨,潔白無染,自己一點這方面的思想都沒有,怎會知道對方對你有YIN欲心呢?你根本就沒斷YIN欲心,沒斷YIN欲心就是邪念,非正念。

  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如是等法’,是指前面所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二十五道品,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為三十七道品,又叫七科。‘其土眾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聽見前邊眾鳥所演說的音聲之後,完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著三寶。不要說這些鳥是從三惡道生出來的。‘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因為極樂世界這個國土,沒有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但怎會有眾鳥呢?佛說:‘捨利弗,我告訴你,極樂世界連三惡道之名都沒有,何況實實在在有這三惡道呢?都沒有的。這所有的鳥,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都是幫助宣說法音的,故用神通變化出眾鳥,並非由三惡道生出來的。’不像我們這國土,畜生是由畜生道變化來的。

  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說:‘捨利弗啊!我告訴你一點極樂世界的情形。’‘彼佛國土,微風吹動’,微風是很慢的風,風不大,小小的,吹到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上。‘出微妙音’,寶羅網上都有鈴铛,風一吹就響了,這響聲亦是幫助念佛、念法、念僧的,‘譬如百種千樂,同時俱作’,這種聲音好像百千萬種音樂一起奏出。‘聞是音者’,聽見這種音樂的人,不是聽完了生出一種不干淨的思想,而是聽完後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心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法、南無阿彌陀僧’。有人會說:‘“南無阿彌陀佛”是有的,怎又有個“南無阿彌陀法”呢?’因為是阿彌陀佛說的法啊!又是阿彌陀佛所教化出來的僧,怎不可說是‘南無阿彌陀僧’呢?所以勿少見多怪!我講的是新發明,也是一個老藝術。也好像我對你們講‘涅槃’似的,‘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YIN欲心,不滅智慧。故佛到涅槃的境界,就是沒有YIN欲心了,他清淨無染,沒有男女的想法,自性常生智慧,故不滅。‘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捨利弗啊!極樂國土成就像這樣的種種功德和莊嚴。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佛又稱一聲.‘捨利弗!’釋迦牟尼佛對捨利弗是特別愛護:‘這個大徒弟真是不錯,智慧是有一點,但是不曉得問,讓我告訴他吧!’‘於汝意雲何?’在你的意思裡,你認為怎麼樣呢?‘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本來這是應該捨利弗問的,可是他不曉得問,像入定似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來幫他問,代他答: ‘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阿彌陀譯為無量光,故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照十方國土,都不能遮障其光明。‘是故號為阿彌陀’,所以叫阿彌陀佛。‘又捨利弗’,又有一個意思。‘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彌陀佛跟他的人民的壽命,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那麼多。‘阿僧祇’是梵語,譯為無量數。‘故名阿彌陀’,所以又叫無量壽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從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有十個大劫的壽命,將來的壽命亦是無量無邊的。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聲聞徒弟。‘皆阿羅漢’,他們都證到無漏的阿羅漢果,都是沒有YIN欲心的。‘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可用算數算出其數量的。‘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聲聞數是那樣多,菩薩數和聲聞數也是一樣,不是算數所能算出來的。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國家所成就的功德如上面所說的這麼多。‘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語,譯為不退轉。有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不退到二乘,也不由二乘退到凡夫上。念不退,是一天天增加修行的念頭。行不退即是修行一天比一天精進,總不會覺得修行這麼多天,該休息一下,休息即是退。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在佛果上不退轉。‘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中有許多眾生一生可補處佛位,可以成佛了。一生到蓮華裡,即可成佛了。‘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這個數目有說不出來那麼多,不是算數譬喻所能知道的。 ‘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只可說是有無量無邊,無量數的阿僧祇。‘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捨利弗,一切眾生聽見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都應該發願,生到極樂世界。‘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是什麼原因?什麼道理呢?因為可以與上面所說的聲聞、菩薩等眾生,那些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起。‘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啊!講是這麼講,可是沒有善根,沒有福德的人,是沒有法子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要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生生世世修行諸波羅蜜門,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不然是沒有機會遇到這種妙法的,故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捨利弗!若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或女人,聽見阿彌陀佛這個名號, ‘執’,如手抓緊東西不放,意即念阿彌陀佛的名字不松弛懈怠,‘若一日’,‘若’可改成‘苦’字,‘苦一日、苦二日、苦三日...’很辛苦的,因為從早上七點鐘到晚上九點鐘,苦了七日,到了一心不亂的程度上。‘其人臨命終時’,這個人等到死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就想起你了。 ‘啊!娑婆世界這個眾生,念我的名字,念了七天,受過七天的苦,我答應他要接他來極樂世界,現在時候到了,趕快去把他接來!’於是乎帶著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到這裡來,一伸手就把你托到極樂世界去,你想往後退,都不可以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時這人的心不生顛倒想,不會說:‘我不要去,那裡沒什麼意思。’他不會拒絕阿彌陀佛的邀請,即刻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國土去。

  ‘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佛繼續說:捨利弗!我見有這種好處,這些利益,故告訴你。‘若有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假設娑婆世界,有眾生聽見我這樣講,應當發願,一定要生到極樂世界。

  捨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畏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好像我現在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麼多利益之事,不但我獨自贊歎,‘東方亦有阿閦(音同觸chù)鞞佛’,即消災延壽藥師佛,即不動佛,亦即東方金剛部阿閦(音同觸chù)鞞佛,翻為不動法身常住。不但法身不動,且又是常住。言佛智不動,可動眾生本具智性。

  ‘須彌相佛’,佛相微妙如須彌山。須彌翻‘妙高’,是海中大山,四寶所成。光明映徹曰妙,迥出眾山曰高。

  ‘大須彌佛’,上表佛相,此表佛德,妙高為眾山主,以比佛德第一。

  ‘須彌光佛’,光表佛智,顯佛智普遍故。

  ‘妙音佛’,四辯八音具足。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以前面這幾位佛代表,詳細說則有恆河沙那樣多的佛。是諸佛等,‘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大舌,怎麼說話?所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即佛法流通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佛都說真實之言,你們這些眾生,應當稱贊及信受此不可思議之功德,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阿彌陀經,亦如妙法蓮華經,如有眾生誦持此經,一切諸佛都會保護他,臨命終時,諸佛會接引他去極樂世界。

  捨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牟尼佛說完東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後,如今又說南方諸佛。佛說:捨利弗!南方世界亦有許許多多佛,以其廣長舌相說法。是那些佛呢?他們是日月燈佛(一切智為月,道種智為日,一切種智為燈),名聞光佛(名稱普聞於法界故)。大焰肩佛,此佛之兩肩發光(焰表大慧,肩荷眾生)。須彌燈佛,即妙高燈佛,身光無量,如須彌山。及無量精進佛,此佛晝夜六時常精進。(工夫不雜曰精,不退曰進,無量劫工夫行道,成佛,化無量眾生不息故。)尚有如恆河沙數之諸佛,在南方各國,出廣長舌相,說佛法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向一切眾生說真實至誠不虛之言,說:‘汝等眾生,在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數國土,均應生真正的信心、願心,及行心這三種心,稱揚贊歎此經不可思議之功德,這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如你們能信受、贊歎及持誦此經,一切諸佛也將保護你們。故要特別發心來稱贊,贊歎阿彌陀佛及阿彌陀經。’

  捨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牟尼佛說完東方、南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之後,又說西方世界中有無量壽佛,也即是阿彌陀佛。可是同名之佛很多,無量壽佛可能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也可能是另一位佛。所以不要執著一定是,或一定不是阿彌陀佛。是又怎樣?不是又怎樣?不要執著。事實上沒有一個是,也沒有一個不是。佛法即是如此妙。是與不是皆是你的分別心。在諸佛的分上只有一個,沒有彼此分別。無分別,但各有各的法相莊嚴;雖各佛有各自莊嚴之相,但互不相礙。不像我們人似的:‘啊!你對我這樣壞!’佛沒有這樣,他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證到無我的境界上,是不是都一樣。你看妙不妙!人要成佛,就是要沒有分別心,也沒有妄想心,沒有一絲欲望心,那真是妙到極點。所以你不要執著。如真正能認識阿彌陀佛和無量壽佛,你就不會去分別,不在這種地方用功夫了。無量相佛,是有無量相者(佛有八萬四千微塵相好,但隨機現)。無量幢佛,是有無量無數的幢旛掛在上面維護著(幢是高顯義,摧邪輔正義,又內空外圓,表佛性空而光圓滿)。大光佛,此佛光明遍照各處。大明佛。(光是體,明是用,有光則明照十方,二佛同顯智慧高大故)。寶相佛,其功德智寶,光相圓滿。

  淨光佛,其清淨光明,普照眾生。如我們細說,則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西方有許許多多佛,各出廣長舌相。我們人的舌,無法覆蓋一室;但佛之廣長舌相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對佛而言,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念;一念即三千大千世界。雖是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超過一念;雖是一念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要執著佛真有如此大舌,廣長舌是指法到何處,佛之舌相即至何處。我們亦可出廣長舌,如我們能到處說佛法,使佛法到處流通,則亦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聽佛法時,不要執著。雖然佛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連一粒微塵大的舌都沒有,其實根本什麼都沒有。難道佛在打妄語嗎?佛要是不打妄語,你怎會信他呢?從眾生的觀點而言,似是謊言;但從佛之觀點而言,是說真實語,非妄語。眾生看它似妄語,而佛看它是真實的。同樣的話,佛說出來是真話,眾生說它即是妄語。此點不容易講明白,如你要明白此道理,要不怕受苦受難,努力苦干!不要以為聽了兩天半的佛法,就什麼都懂,經也不念,佛也不念。不要自以為參禅,而什麼也沒做,卻說:‘我明白佛的意思,其實沒什麼。我已學了五年,也不過如此。所以我現在都不學,任何問題都沒有了。’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修福慧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作種種布施來修福及學習種種佛法來修慧。他修持相好,修了一百大劫才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為何我們連一相、一好也無?為何別人看見你就說:‘他很丑。離他遠些。他不是好人,一見到他就發脾氣。’為什麼?就因沒有修行,故沒有德行,所以人人都不願意看到他

  佛舌遍覆整個宇宙而說真話,佛不欺謊人。不要以凡心測聖智,以凡人的心去猜測聖人的心。我曾一再告訴你們:‘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不知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不知二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不知三果阿羅漢。初果阿羅漢以為自己做對的事,從二果阿羅漢觀點看來是錯了。二果阿羅漢以為他們是對的,三果阿羅漢看他們還是有一點偏差。’我是你們的師父,你們不明白我的境界。假如你們知道了,就不需要師父了。所以要用腦筋研究一下我所說的,不要埋怨說:‘他講得太多了!’

  捨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不但東方、南方,及西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北方也有許多佛贊歎阿彌陀佛。北方有大焰肩佛,兩肩放光之大佛。最勝音佛,此佛最殊勝之音聲可遍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你說:‘我何以沒聽見?’那是因為你未在彼三千大千世界。你在此三千大千世界,並非相同之世界。難沮佛,沮即破壞,言此佛之法及功德,無人可破壞。日生佛(日為眾陽之精,主長萬物,佛為眾生之師,令他生智)。網朋佛(寶珠網,光明珠珠相映,表佛身光明映徹無量故)。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這妙不可思議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故諸佛均護念此經。因此經為諸佛所護念,故此經之功德不可思議。

  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過東、南、西、北四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後,再告訴捨利弗說:‘在下方世界有師子佛,此佛說法如師子吼。名聞佛,佛名在三世中到處卓著。名光佛,此佛不但名遍三千大千世界,光亦照遍三世。達摩佛即法佛。法幢佛,法為寶幢之佛。持法佛,專門持法普度之佛,也可說你們現在專門念誦、修持阿彌陀經者,將來就會成為持法佛。亦可說此時你們念此經,即是持法佛‘各於其國...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節與前數節相同,不再贅述’。

  捨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再告訴捨利弗:‘在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此佛聲音清淨而嘹亮。宿王佛,此佛在過去世立下大而有力之願。香上佛(戒香清淨,得無上妙谛),你一燃香,此佛即來。香光佛(戒香清淨,即發慧光),向佛上香,此佛即放光。南方世界曾有位大焰肩佛,這裡是另一位大焰肩佛。此佛兩肩之光是表示權實兩種智。雜色寶華嚴身佛,此佛以萬行之因花莊嚴無上果德。娑羅樹王佛,娑羅樹即菩提樹。娑羅譯為堅固、王、自在義。無水可滲入此樹身,譬喻佛之法身,無物可毀之。寶華德佛(寶華,清淨而明,表佛功德圓淨)。見一切義佛(五眼圓見,法義無窮)。如須彌山佛(山極高大,佛極普遍)。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節亦如前,故不再重復講述。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釋迦牟尼佛贊歎東、南、西、北、上、下六方諸佛後,又問捨利弗:‘依你的意思,此經為何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捨利弗睜眼看著,答不出來。佛等了約五分鐘後,然後繼續說下去:‘我告訴你,捨利弗,假如有持五戒、修十善的善男子或女人能修持、念誦阿彌陀經,及不忘其上所說諸佛之名者,則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也都為一切諸佛所護念。不單是六方諸佛,而是為十方諸佛所護持。他即可得住、念、行三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你們都當信受我的話,及諸佛所說的話。’你們看佛是如何的慈悲啊!我們都應感激涕零,當佛說:‘你們這般眾生,不論大人、小孩,你們所有的人都應當相信及接受我告訴你們的話。’

  你們也應該信受我現在解釋給你們聽的,不應生疑惑,不要說:‘我不知道這位中國法師的道理對否?’你們應當相信我所說的。你們不單應當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也應相信諸佛贊歎。此經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為一切諸佛所護念。也應相信我現在說此經之道理,是真實不虛的,非欺言。所以你們皆應發願生於極樂國土中。

  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捨利弗,說:‘假使有人,“已發願”,已於過去發了願;“今發願”,現在發了願;“當發願”,未來的眾生應該發願。而已發願者,已於過去生極樂世界;今發願者,現在已生極樂世界;將來發願者,將來則會生極樂世界。’但發願先要有信心。‘信、願、行’,乃是修淨土法門的三資糧。第一要信有極樂世界,第二要信有阿彌陀佛,第三要信我和阿彌陀佛一定有大因緣,我一定可生到極樂世界去。有了這三種信心,然後可以發願生極樂世界,所以說願生西方淨土中。發願生到西方淨土中,不是有人勉強叫我去,或牽著我去。雖然,阿彌陀佛會來接我去,但是還是要我自己去,因此要發願去見阿彌陀佛;願生到極樂世界,華開見佛;願去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若能發如上的願,一定會生極樂世界的。

  然後就要行,什麼是行?就是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救頭然,如有人要割我的頭,偷我的頭似的。就像六祖大師,雖然圓寂了,但還知有人要來偷他的頭,所以吩咐徒弟保護他的頭,他的徒弟依他的吩咐,用鐵煉把頭包上,來偷頭的人,砍也砍不斷,這就是保護頭了。六祖大師圓寂之後,尚要保護他的頭,何況我們凡夫還沒有圓寂,豈能不如此急切的保護自己的頭呢?所以說行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實行。‘信、願、行’,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旅費,資糧也就是旅費,也就是現在的旅行支票,到極樂世界就是旅行似的,但首先要有支票。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想要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人,都可以得到三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與行不退,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於彼國土’,於極樂世界。‘若已生’,過去已發願,已生到極樂世界;‘若今生’,現在發願,現在已生極樂世界;‘若當生’,未來發願,也一定會生極樂世界。‘是故捨利弗’,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假如有這種人,信我所說的話,應當發願。這是決定詞,一點也不馬虎。你一定要發願,發願則可‘生彼國土’,生到極樂世界去。

  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土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捨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捨利弗,說:‘我再告訴你一點好消息,“如我今者”,好像我現在稱贊這部經不可思議的功德,六方諸佛也稱贊這部經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且不是單單我稱贊諸佛,諸佛也稱贊我不可思議的功德,他們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他真是了不起,他真是太難得了,能作人所作不到的事,世上希有之難事,他都能作到。聽過經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的意思,‘釋迦’ 是能仁,牟尼是‘寂默’。能仁就是教化一切眾生,寂默就是回光返照修一種定。能仁是動,寂默是靜,常動常靜,動靜不二,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位佛是既隨緣而又不變,既不變而又隨緣,他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作而無不作。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不可思議的,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地方呢?他‘能於娑婆國土’,娑婆是梵語,翻為堪忍,堪能忍受什麼呢?堪能忍受這種痛苦。因為娑婆世界只有苦而沒有樂,但是此世界的眾生忍耐性很大,能忍耐這種苦,在苦的境界上亦不知苦,所以娑婆世界稱為‘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有五種濁惡,那是最壞的,為什麼我們不能成佛呢?就是因為這五濁惡世把我們陷住了,這五濁就像淤泥一樣,我們拔出一條腿來,另一條腿又陷進去,簡直沒有法子拔出腿來離開五濁惡世。但是釋迦牟尼佛最有本事,最有神通,他能叫你在五濁惡世一躍而出。因一跳就跳出,所以說‘一剎那中離五濁’,在一剎那中,就離開五濁惡世,而‘屈伸臂頃到蓮池’,壯士(會武術的武人)的胳臂這麼一伸,就叫屈伸臂頃,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的本領最大。

  什麼叫五濁呢?(一)劫濁:是時間污濁,時間的污濁是什麼造成的呢?它以其它的四濁一天比一天增加,一天比一天厲害,以其他四濁增而又增作為它的本體,要有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四種濁來幫助它,才能變成一個劫濁。所以以四濁增加作為它的本體,熾然不停作為它的相,如火越燃越旺之相,作為它的相。

  (二)見濁:見濁是以五利使作為它的本體。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以錯知六覺作為它的相,本來是真道理,但它想偏了,成為邪知邪見,這叫錯知六覺。

  (三)煩惱濁:以五鈍使作為它的本體,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以煩惱逼迫作它的相。

  (四)眾生濁:此以三緣和合作為它的體,三緣即父緣、母緣和自己的業緣。以輪回不息作它的相,有三緣和合,然後輪回不息,頭出頭沒,今生姓張,來生姓李;或今生是比丘尼,來生又做比丘,然後再來生又是比丘尼,然後比丘尼又轉比丘,你說多妙!如此轉來轉去,輪回不息。

  (五)命濁:命是暖息識,又有說是壽暖識為它的體,以摧滅年壽為它的相,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這是命裡的相。

  以上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而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看!釋迦牟尼佛自己都知道,說這種法是很少有人能相信的。‘捨利弗當知’,捨利弗!你應該知道,‘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我在五濁惡世中,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一切世間說這種最難相信的佛法,是很難很難的。釋迦牟尼佛這麼說,但我(上人自稱)卻說很容易,為什麼?只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非常容易,既不費錢,又不費力、費時間,故說這是很容易的一個法門。

  ‘佛說此經已’,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部阿彌陀經,大智‘捨利弗及諸比丘’,與‘與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這阿修羅包括其他天龍八部,‘等’,以及其他天龍八部...緊那羅、乾闼婆、迦樓羅之類的。‘聞佛所說’,聽到佛所說的‘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他們全都非常歡喜,向佛叩頭頂禮,謝謝佛說這部經來救度眾生。你們看!當初這些阿羅漢,都要向佛叩頭頂禮謝法。你們現在能聞此法,都是往昔有大善根,與阿彌陀佛有大因緣,才能聽到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注釋

  1) 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別於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於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別於菩薩。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2) 阿彌陀:阿彌陀,譯作無量。譯名有三:無量壽、無量光、甘露,以此三名依次為法、報、應三身之稱號,此為密教之說,顯教唯取無量壽、無量光二名。依《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有十三稱號。《無量壽經》雲:‘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又,以‘阿’為‘本不生’之義,名‘空谛’;‘彌’為‘吾我’之義,名隨緣之‘假谛’;‘陀’為‘如’之義,名‘中谛’。故以‘阿彌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谛’也。密教之阿彌陀,為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

  3) 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眾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4) 姚秦:歷史上屬‘東晉十六國’時期,時間上處於西元304—439年間。其時,除東晉外,先後建立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稱為‘十六國’。姚秦所指乃後秦姚興所建之國,以區別於前秦符苌所建之秦國,故名姚秦。

  5)三藏法師:三藏,經律論也。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6) 鸠摩羅什:具名鸠摩羅什婆,譯曰童壽,其父為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婚於國王之妹,生什。頃之,其母出家,得道果。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游西域,總貫群藉,最善於大乘。時在龜茲秦主符堅建元十九年,使大將呂光伐龜茲,獲什而還。至涼州,聞符堅敗,因自立。其後,後秦姚興伐涼降之,什始入長安。興以國師之禮禮之,仍使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宣譯凡三百八十余卷。秦弘始十一年寂於長安,火化之,薪滅形碎,唯舌不壞。

  7) 如是我聞:‘如是’為佛語。‘如’者,真如,如如不動,表佛說之法義萬劫不變也;‘是’者,真實,表佛說之法乃‘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我’為阿難。‘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加‘時’、‘主’(佛)、‘地’、‘眾’,共成‘六成就’,為一切經之首。

  8)一時:某一時刻或某一時期。由於歷史(時間)的差異及地域(空間)的差異,不可能指出確切的時間來。這正體現佛法廣大無邊,它所指的時空隨不同世界而異,模糊反是正確。此‘一時’,正表佛願顯現、眾生機熟,感應道交之時也。此‘一時’亦‘六成就’之一也。

  9) 捨衛國:或雲捨婆提,此翻‘聞物’,謂寶物多出此城;又翻‘豐德’,以此城多出名聲之人。天台雲,捨衛城又名‘捨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捨婆,此雲‘幼小’;兄名阿跋提,此雲‘不可害’,合此二名以名此城也。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曾居於此,城內有祗園精捨,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10) 祗樹給孤獨園:佛在世時有長者,梵名‘須達多’,譯曰善施,別號‘給孤獨’,建祗洹精捨之人。中印度喬薩羅國捨衛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獨,故得此名。在王捨城聽釋迦牟尼佛說法,深歸依之,請至其國,購太子祗多之園林,以贈釋迦,使之說法。太子戲言,能以黃金布地方出讓。須達多以金布地,而太子以祗樹施之,此園遂因之而得名曰:‘祗樹給孤獨園’。

  11) 比丘僧:出家男眾稱比丘,出家女眾稱比丘尼。比丘者,受具足戒之出家人通稱比丘。譯作乞士,除馑男,道士等。其義為:乞士,上於佛菩薩乞法以資慧命,下於萬民乞衣食以種福田,故名乞士。破煩惱:以修聖道而能破煩惱也。怖魔:以出家剃頭著染衣而令魔王、魔民恐怖,怖其能行正道,能入涅槃也。淨持戒:以受持盡形壽淨戒故名淨持戒。除馑男:以其為眾生種福田,令眾生得福而除眾生之饑馑也;又以其為眾生布法,令眾生慧命得法水以資養,除慧命之饑馑也。道士者,舉凡修道之士皆可稱為道士,古時不分,非比現時以道家修道之人為道士也。僧之意為‘眾’也,比丘僧,即比丘大眾也。

  12) 大阿羅漢:阿羅漢,譯作‘殺賊’(殺煩惱之賊)、‘應供’(以其果報大,當受人天供養)、‘不生’(永斷生死,不再受生)。斷色界、無色界一切修惑,跳出三界,不再受生。未斷盡前之位為‘向’,已斷盡者為‘果’(此為無學果)。不生無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生盡行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受人天的供養,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大阿羅漢,按圓瑛老法師在《首楞嚴經講義》中所述,應為‘外現聲聞跡、內秘菩薩行’之早已了斷分段生死、即將斷盡變易生死之大菩薩也。

  13)眾所知識:‘眾’為天人大眾。‘知識’含二義:約天人大眾而言,聞名仰德為‘知’,見面聆教為‘識’;約羅漢本身而言,‘知’者,如實了知真如谛理,‘識’者,博通識達唯識學之名相。

  14)長老:德臘(臘為出家之年份)俱高的美稱。分為三種:德高臘久,有修持者,位居眾僧之上,稱‘上座’,亦稱耆年長老;德學俱優,智慧深廣,斷惑證真者,稱法性長老;福大緣廣,為眾推崇者,為福德長老。

  15) 捨利弗:又作捨利弗多,新作捨利弗多羅。捨利為母之名,古來二譯:一為鳥名,譯作秋鹭,以其母之眼如彼鳥故,或以其母之辯才如秋鹭故;一為‘身’、 ‘珠’,以其母之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其母之聰明在眼珠,故名‘珠’。‘弗’譯作‘子’。《法華文句》曰:‘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跡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子。’《大智度論》雲:‘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捨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

  16)摩诃:梵語,譯作大。‘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又有三種‘大’:發心大,能發菩提大心也;精進大,能勇猛精進不止也;不退大,能得不退轉之果位也。

  17) 目犍連:略作目連,新稱摩诃沒特迦羅,譯作大贊頌、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稱為神通第一。神通為定力所使,故配之於左方,為佛左面弟子。《智度論》雲:‘捨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初與捨利弗同為六師外道之一人,頗精通教學,各領一百弟子。後聞佛說法,各領一百弟子皆歸入佛門。

  18) 迦葉:具曰摩诃迦葉波,迦葉波譯作龜或飲光,婆羅門種姓之一,名畢波羅,以其父母禱於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為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能修頭陀之大行,為大人所識,故以大冠名,以異於十力、優樓頻羅等之迦葉姓。龜之意,以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飲光者,以古仙人身光焰湧,能令余光不現。此尊者之身光亦能映物,又能行頭陀之行,於世尊十大弟子中,頭陀行第一。又,世尊於靈鹫山拈花示眾,眾皆不識其意,獨迦葉破顏微笑,佛故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於迦葉,為禅門始祖。

  19)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之摩诃迦旃延子。迦旃延譯曰剪剃、扇繩、好肩,婆羅門十姓中之一姓。辯才極好,善於文飾,能用文采修飾句子,所說之語文雅動聽,令聞者歡喜。

  20) 俱希羅:又作拘瑟恥羅,羅漢名,譯曰膝。《玄應音義》雲:‘俱瑟恥羅’,舊言俱希羅,譯雲膝也,言膝骨大也。此即捨利弗舅,長爪梵志是也。與其姐論議不如,憤而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發誓不剪指爪,盡讀諸經,故名長爪梵志。後學成返國,趣佛所,欲與捨利弗辯論,為佛所折服,斷其邪見而得聖果。

  21)離婆多:又雲梨婆多、離曰,羅漢名,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也。佛弟子中坐禅第一、無倒亂第一。《增一阿含經》雲:‘坐禅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22) 周利盤陀伽:譯作繼道、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長子,稱曰盤特。盤特者,路之義。後又於路上生一子,名周利盤特,小路也。兄聰明,弟愚鈍。其兄教其半偈(二句)尚不能成誦,愧欲自盡。世尊化為樹神勸化他,教他念‘掃帚’二字,終於開悟,得阿羅漢果。於佛十大弟子中,義持第一。

  23)難陀:有兩個難陀,一名牧牛,譯作善歡喜,亦名欣樂。因向佛問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獲阿羅漢果。一名孫陀羅難陀,孫陀羅譯曰艷,乃其妻之號,以彼有艷妻故。彼以有艷妻故,不樂出家,佛以方便化之,得阿羅漢。

  24) 阿難陀:即阿難,譯作歡喜、慶喜,淨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之從弟。十大弟子之一,生於佛成道之夜。二十五歲出家,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雲:‘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記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法華文句》雲:‘正法念經,明三阿難:阿難陀,此雲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此雲歡喜賢,受持雜藏;阿難娑伽,此雲歡喜海,持佛藏。’

  25) 羅侯羅:舊作羅雲,羅吼羅,新作曷羅怙羅,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於佛成道之夜,十五歲出家,後成阿羅漢果。佛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後於法華會上回小向大,受‘蹈七寶華如來’之記別。羅侯羅,秦言覆障,覆障之義,一是生時適逢阿修羅王障蝕月時;一是六年為母胎所障蔽;一是往昔作國王時,令獨覺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墮於地獄後,余報七年在母腹;一是往昔塞鼠穴故,住胎六年;一是昔年為國王,有仙人犯戒,欲就王忏悔,王耽五欲,令仙人六日在外不聽忏悔,故令住胎六年。

  26) 喬梵波提:又作喬梵缽提,比丘名,譯作牛口司、牛王、牛相等,佛十大弟子中解律第一。《法華文句》曰:‘喬梵波提,此翻牛口司,《無量壽》稱牛王,《增一》雲牛跡。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著食後,恆事虛哨,余報未已,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口司。’聞釋迦文佛及捨利弗、木連等皆入涅槃,亦於天上入禅定,身住虛空,放大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說偈而入滅。

  27) 賓頭盧頗羅墮:具曰賓頭盧頗羅墮誓,略作賓頭盧或賓頭,十六羅漢中之第一賓頭盧尊者也。永住於世,現白頭長眉之相。名賓頭盧,翻言‘不動’;姓頗羅墮,翻言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原為拘捨彌城優陀延王之臣,王以其精勤,使之出家,證阿羅漢果。而對於白衣,妄弄神通,為佛呵責,不得住於閻浮提,使往西牛貨洲。後閻浮四眾思見之,白佛,佛聽還,而不准其入於涅槃,使永住於南天之摩利山,度佛滅度後之眾生。此尊者福田第一。

  28) 迦留陀夷:比丘名,譯作起時、黑曜、黑光,婆羅門種,悉達太子在宮時之師,出家為比丘。《慈恩彌陀經疏》曰:‘《增一阿含》雲,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夜行乞食,時天大暗而至他家。天有閃電,彼家婦人,身正懷孕,於電光中見,謂是黑鬼,怖而墮胎。……如來知之,即敕比丘,從今以後,不得過中食。’

  29)劫賓那:又作劫譬那、劫比拿,譯曰房宿,喬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眾僧中第一。其父母禱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言,此人在僧房中宿,如來知其根熟,乃化為老比丘,與同共宿,即於爾夜化令得道,故言房宿也。或雲房星,房星現時生,故雲房星。

  30) 薄拘羅:又作薄矩羅、薄俱羅等,譯作善容、偉形。《玄應音義》雲:‘薄俱羅,此雲善容,持一不殺戒,得五不死者也。’《智度論》雲:‘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诃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於比丘中長壽第一。《增一阿含經》雲:‘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薄拘羅比丘是。’

  31) 阿那樓馱:舊稱阿那律、阿那馱,譯作如意、無貧,新稱阿泥律陀,譯曰無滅如意。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為佛之從弟,迦毗羅城之釋氏也,乃甘露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出家之初貪睡眠,佛诃之為畜生之類,聞責乃七日不眠,遂失明。佛憫其失明,遂教其‘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法門,可開天眼,後果得天眼通。《楞嚴經》雲:‘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初時阿那律極貧,一日止食一飯。後遇一辟支佛求施,忍一日之饑而供聖者,感得九十一小劫常在天上人間享受福樂,不受貧窮及諸不如意事,故名無貧、如意。

  32) 菩薩摩诃薩:菩薩,梵音‘菩提薩埵’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埵’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於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於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眾生也;能覺悟眾生之眾生也。摩诃薩:摩诃薩埵的簡稱,譯作大心,大眾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薩名眾生,即有作佛大心之眾生也。‘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

  33) 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一、《無量壽經》、《涅槃經》譯作‘妙德’;二、《無行經》譯作‘妙首’;三、《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譯作 ‘普首’;四、《阿目經》、《普超經》譯作‘濡首’;五、《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璎珞經》譯作‘敬首’;六、《大日經》新譯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譯作妙、敬、普;師利或室利譯作頭、德、吉祥。此菩薩與普賢菩薩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文殊為七佛之師,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龍種上如來’,現在稱‘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普見佛’。一切菩薩皆號為法王子,而獨稱文殊者,以文殊德高於一切菩薩,為一切菩薩之首也。

  34) 法王子:佛於法自在,故稱法王。《法華經 譬喻品》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維摩诘經》雲:‘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職位,亦稱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為D法王。菩薩為生育於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

  35)阿逸多:即彌勒,新稱彌帝隸,每怛哩,菩薩之姓,譯作慈氏;名阿逸多,譯作無能勝,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菩薩,今在兜率天內院,經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此菩薩過去值佛修慈心三昧,故稱慈氏。

  36)乾陀诃提:又作乾陀呵晝,菩薩名,譯曰香象。《玄應音義》雲:‘乾陀呵晝菩薩,新道稱作香象菩薩是也。’又,乾陀诃提,華言‘不休息’,以此菩薩願行廣大,常修六度萬行,誓拔眾生之苦,直至久遠之未來,不休不息,故名。

  37)常精進:此菩薩歷經多生多劫,廣修六度,視一切眾生猶如自己,故到處說法度人。若眾生冥頑不化,乃至打罵菩薩,菩薩以大悲心、大願心,恆無棄捨,恆無退轉,能拔眾生之苦,能與眾生之樂,從德立名,故名常精進菩薩。

  38) 釋提桓因:全稱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譯作‘能’,天帝之姓;提桓譯作‘天’;因陀羅譯作‘帝’,即‘能天帝’也。住於須彌山頂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也。過去名阿摩揭陀,華雲無毒害,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阿摩揭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曾為佛於拘毗羅國獻牛頭旃檀樹造大講堂。

  39) 諸天大眾:諸天,含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三類。欲界天者,即六欲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色界天者,新稱四靜慮天,修初、二、三、四這四種禅所生的天。這四重天,每重又分成好幾種,如初、二、三禅天各分三種,四禅天分九種,共十八種天,他們都有色身而無男女分別之相,稱色界天;無色界天者,此界無形無色,唯以心識住於微妙禅定,分成四天,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大眾,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諸眾。天龍八部者,天、龍為八部眾為首之二眾,故稱天龍八部。八部者,天、龍、夜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洛迦。天:如上‘諸天’所注。龍:有神力,能變化雲雨,能護持佛法。夜叉:亦作藥叉,譯作能啖鬼,勇健,輕捷等,能飛行,能食人、傷人。復有羅剎,為其所屬之鬼神眾。干達婆:亦作健達縛,譯作香陰、香神、尋香,樂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行奏樂之神。阿修羅:亦作阿素洛,阿蘇羅,譯作無端(貌丑也)、無酒(不飲酒)、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以其身在鬼道、畜生道中也),常與帝釋作戰。迦樓羅:又音譯為揭路荼,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以龍為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閻浮提只容一足。緊那羅:亦作緊捺洛,舊譯人非人、疑人,新譯歌神,為天上樂神。似人而頭上有角,人見之訝曰:‘人耶?非人耶?’是故名曰:‘人非人’。男則馬首人身,能歌舞,女則貌美。摩呼洛迦:亦音譯為莫呼洛伽、摩候羅迦,譯作大蟒神,亦樂神之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人非人:人非人有二種解釋:一即緊那羅;一則指人及非人也。非人為除人類以外之一切有形(如動物界人能見之者)無形(如天神之類人所不能見者)之眾生。

  40) 佛土:佛所住的國土,佛所教化的領土。它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區別。所謂土就是安身之所。法性土是理土,即真土,是真佛所住之土,實際上不是土。受用土是報土,是佛的福報享受的樂土。法性土、報土都是淨土。他受用土,是對初地以上菩薩示現的淨土。變化土是為初地以下的菩薩及一切眾生示現的國土,亦稱穢土。通常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禅天,且成壞同時。

  41)欄循:就是走廊邊的欄桿、扶手。豎的是欄,橫的是。‘循’音循。

  42)羅網:連綴寶珠為網,以作莊嚴之具者。帝釋殿前之羅網,謂之帝網。《法華經》雲:‘真珠羅網張設其上。’《無量壽經》雲:‘道場樹高四百萬裡,……珍妙羅網,羅覆其上。’

  43)行樹:指極樂國土以七寶所成之寶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無量壽經》語),既整齊美觀,又具諸功德,令見者、聞者,乃至觸者、食者,皆得無量之益也。

  44)四寶:金、銀、琉璃、玻璃也。詳見下注。

  45)周匝:周者,四周、周圍;匝者,圍繞,圍轉也。

  46) 七寶:七寶有多種說法。《無量壽經》中說:‘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砗磲’;《法華經》中說:‘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般若經》中說:‘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琥珀、珊瑚。’注意,此處唯以娑婆世界之寶比喻極樂淨土之物,而淨土之萬物,一一皆由無量清淨功德所化成,‘微妙香潔’,非此間之寶所可形容其萬一也。

  47)八功德水:極樂國土七寶池中及須彌山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稱贊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

  48)琉璃:亦作琉黎,一種礦石質有色半透明材料。顏師古注引《魏略》:’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缥、绀、紅、紫十種琉璃。琉璃,梵音,秦言‘金色寶’,出於波羅奈城外之‘不遠山’,故又雲‘不遠寶’。

  49) 玻璃:此為梵語音,非現在所謂之玻璃。又作頗黎,新譯作頗置迦、娑頗致迦、塞波致迦等,相當於此方之水精(晶)。漢譯作水晶,有紫、白、紅、碧四色。《玄應音義》曰:‘頗黎,西國寶名也,此雲水玉,或雲白珠。’《大論》雲:‘此寶出山石窟中,過千年,冰化為頗黎珠。’《慧苑音義》雲此寶:‘形如水精,光瑩精妙於水精,有黃、碧、紫、白四色差別。’

  50)砗磲:《慧苑音義》曰:‘梵音正雲牟娑羅揭婆。牟娑羅,此雲'勝';揭婆,此雲'藏'。’李時珍《本草綱目》雲:‘案韻會雲,車渠,海中大貝,背上壟文,如車輪之渠。’後人以‘石’加字旁,成‘砗磲’。

  51)赤珠:又稱赤真珠,出海中,此珠極貴。此赤珠非是珊瑚,莫錯會也。

  52)瑪瑙:礦物名,玉髓之一,即具有不同顏色而呈帶狀分布之玉髓。可作精密儀器之軸承、耐磨器皿(如瑪瑙乳缽)及裝飾材料。

  53) 車輪:非此世界之車輪,乃指轉輪聖王之輪寶,故大至‘或一由旬,乃至或百千由旬’(《無量壽經》語)。由旬,是裡程數,是帝王在一天中行軍的路程,上由旬六十裡,中由旬五十裡,下由旬四十裡。以車輪喻蓮花,更喻蓮花之功德:輪有運載之功,蓮花有接引眾生往生淨土之功;輪有碾碎之德,蓮花有斷除眾生煩惱之惑業,出離生死之苦海之德也。

  54) 微妙香潔:此四字極表極樂國土蓮花之妙也。‘微’,萬法本體幽深玄遠稱為‘微’。又,‘微’者,質而非形,乃極微細之質,無形相之阻也。‘妙’者,不可思議稱為‘妙’。又,‘妙’者,無輕無重,無阻無礙曰妙。因萬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思量所能表者,故稱‘微妙’。‘香’,指極樂國土蓮華之清香,更指極樂國土以佛之無量功德及蓮池聖眾歷劫所修之無量功德莊嚴,所發之清淨功德香也;‘潔’,指極樂國土萬事萬物,既無形阻,自當潔淨無埃,更指極樂國土眾生心淨則國土潔淨也。

  55)成就:成功的意思。這裡指修習善根至於功德圓滿而言。

  56)功德:功,福利的功能,有這功能才得福利,稱為善行之德,故稱功德。德,即得,修功而有所得,稱為德。施物名功,歸己曰德。惡盡為功,善滿曰德。

  57)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雲莊嚴。又,以惡事積身亦雲莊嚴,如《觀無量壽經》雲:‘以諸惡業而自莊嚴。’有四種莊嚴:戒、定、慧、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有法、義、咒、忍四種陀羅尼)。

  58)天樂:有二種解釋:樂,音‘越’,作音樂解時,指天人之伎樂,即天人所演奏之高超美妙之音樂也。樂,音‘肋’,作快樂解時,指修十善業者生天上而受種種殊妙之樂。經中所述乃前者之解也。

  59) 晝夜六時:指一晝夜之六個時分也。六時為:晨朝(初日分)、日中(中日分)、日沒(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六個時分也。依現代時間算:‘初日分’為清晨六時至早十時,‘中日分’為早十時至午後二時,‘後日分’為午後二時至午後六時,‘初夜分’為午後(晚)六時至晚十時,‘中夜分’為晚十時至午夜二時,‘後夜分’為午夜二時至清晨六時。注意,極樂國土以其光明徹照,本無晝夜之分,為順此方習俗,故作此六時之分。依《無量壽經》之義,當知實以花開花合,散花收花而知六時之別也。

  60) 雨天曼陀羅華:‘雨’,在此為動詞,作下、落講。‘天曼陀羅華’,天上之曼陀羅華也。曼陀羅,花名,譯作圓花、白團花、適意花、悅意花等。《慧苑音義》雲:‘曼陀羅華,此雲悅意花,又曰雜色花,亦雲柔軟花,亦雲天妙花。’曼陀羅華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刺,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

  61)衣絨:絨,音‘革’,長衣之下襟。柳宗元《送文暢上人序》:‘然後蔑衣絨’之贈,委財施之會不顧矣。‘衣絨’,以衣之下襟兜花而供養,引伸為攜盛花之具以供佛也。

  62) 妙華:即極樂國土中之蓮花及天飄之仙花也。花而稱妙,具此眾義:不可思議、絕待(遠離二邊相對)、無等、無上、精微深遠等。又,妙者,乃一事物中,同具即假、即空、即中三觀之義也。又,復具極樂蓮花種種之妙,如:花果同時(喻因果同時)、微妙香潔(如上注所述)等義,故稱妙華也。

  63) 供養:進財為供,攝資為養。即捐贈錢財為供,捐獻生活用具為養。為資養三寶而供奉的燈、香、花、果、衣、食、資財等,稱為供養。這種供養稱為財供養或利供養。供養有三種:一是財供養,如上所說;一是敬供養,恭敬、贊歎也是一種供養。一是法供養,說法或依教奉行,利益眾生稱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上,以此供養出生諸佛也。

  64) 經行:於一定之地旋繞往來也。僧眾為養身療病及禅家坐禅為防睡眠而行此法也。《玄贊》雲:‘西域地濕,疊磚為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绡之來去,故言經行。’《釋氏要覽》曰:‘十誦律雲,經行有五利:一剿(音絞)健(輕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三千威儀經雲,有五處可經行:一閒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十誦律》雲:‘經行法者,比丘應直經行,不遲不疾,若不能直,當畫地作相,隨相直行,是名經行法。’

  65)捨利:鳥名,譯作秋鹭、鸲鹆、百舌鳥等。鸲鹆,音渠裕,也叫八哥,鳥類名,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澤,能模仿人言。

  66) 迦陵頻伽:又作歌羅頻迦、羯羅頻迦、羯陵伽羅、迦毗伽等。鳥名,譯作好聲、和雅。《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玄應音義》雲:‘迦陵者好,頻伽者聲,名好聲鳥也。’《慧苑音義》雲:‘迦陵頻伽,此雲美音鳥,或雲妙聲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

  67) 共命之鳥:梵音耆婆耆婆迦,《法華》、《涅槃》等謂之命命鳥;《勝天王般若經》謂之生生鳥;《雜寶藏經》、《阿彌陀經》謂之共命鳥。此乃鹧鸪之類,由鳴聲而名。耆婆為‘命’或‘生’之意,故雲共命鳥。《本行集經》謂為一身二頭之鳥。又,梵偈雲:‘耆婆耆婆,兩首一身,果報同,心識別。’

  68)和雅音:和者,柔和、溫和;雅者,高雅脫俗。極樂國土眾鳥所出之音,其音美妙,絕非世間凡音,令聞者其心柔軟調伏,易入正道也;其音高雅,廣說‘根、力、覺、道’三十七道品中之二十五道品,而此二十五道品,統攝大小乘及一切法門,故亦非世間所謂高雅之所企及也。

  69)五根:五根:有二種,一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一是信等五根:一、信,信三寶、佛法也,二、勤,勇猛精進修善法也,三、念,憶念正法也,四、定,止心一境而不散亂也,五、慧,思維正理也。道品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此處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

  70)五力:由信之五根增長,產生治五障之勢力:信力破邪信;勤力破懈怠;念力破邪念;定力破亂想;慧力破諸惑。

  71)七菩提分:又稱七覺支,七覺分:一、擇法,以智慧決擇法之真偽;二、精進,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三、喜,心得善法即生歡喜;四、輕安,斷除身心之粗重煩惱;五、念,常憶定慧之均等而不忘;六、定,令心住一境而不散;七、行捨,捨妄捨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

  72) 八聖道分:亦稱八正道:一、正見,明苦集滅道之正理也;二、正思維,思維四谛之理令真智增長;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非理之語;四、正業,令身口意三業清淨,入於正道也;五、正命,以正法活命,遠離邪法謀生;六、正精進,用真智勇猛精進求涅槃正道也;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令無邪念也;八、正定,以真智入於清淨禅定也。

  73) 念佛念法念僧:憶念三寶也。憶者心憶,含‘四種念佛’之觀想念佛及觀像念佛;念者口念,乃‘四種念佛’之持名念佛也。佛法僧為三寶,簡言之,佛寶者,以覺照為義,常以佛之三身:法、報、應(化)身為佛寶;法寶者,以軌則為義,常以佛說之教法為法寶;僧寶者,以和合為義,分凡夫、有學、無學三種,皆為僧寶也。

  74)罪報:因造惡而獲罪,因獲罪而遭報應,名為罪報。

  75)三惡道:三惡趣也。惡趣者,眾生因行惡而趣向的地方。有三惡趣,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有四惡道,即加阿修羅道。

  76)法音宣流:法音,宣傳佛法之音聲,指佛、菩薩、辟支佛、羅漢、法師、有德有識之居士等,為弘揚佛法而宣講佛法之聲音也。現代可包括講演、錄音、錄影、書籍報刊等形式。宣者,宣傳;流者,流通也。

  77)障礙:障,煩惱之異名,以煩惱能障礙聖道,故名障。礙者,有妨害、阻攔之義。參見後邊‘見濁’、‘煩惱濁’、‘業障根本’所注。

  78)阿僧祗:新稱阿僧企耶,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印度數目名。阿僧祗為數目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一阿僧祗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兆。

  79) 劫:梵語稱劫波,譯成‘分別時節’,指不能用年、月、日、時來計算的極長遠的時節。或以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所須時間為一劫,或以大、中、小時為一劫。小劫者,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起算,每過百年減一歲,直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反之,從人壽十歲起,每過百年加一歲,直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增劫、減劫都稱小劫。十次增減,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通常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80) 聲聞:梵語捨羅婆迦,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聲聞之義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如來所說之聲教而悟解,故曰聲聞;二、就所觀之法門而釋,眾生唯有名無實,故目之為聲,觀此聲而悟解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義,目之為聞,故曰聲聞;三、就化地之佛說而釋,佛所說一乘之法旨為聲,眾生聞而悟解名聞,故曰聲聞。

  81) 阿鞞跋致:又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譯作不退轉,不退轉於成佛之道的意思,是菩薩的階位名,經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不退轉。不退轉:梵語阿鞞跋致,不退轉於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薩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進,不會退失轉變也,是菩薩階位名,經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不退轉。不退轉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無復退墮惡道及生死流轉,發菩提心,破見思惑也。行不退,入於初地,成就真唯識觀,利他之行不退,破塵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無功用智,念念入於真如實相大海,破無明惑也。

  82)一生補處:補處,前佛既滅之後,成佛而補其處,是名補處。而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薩,稱為補處菩薩。隔一生而成佛,則謂之一生補處,乃等覺菩薩之位也。如彌勒即為釋迦如來之補處菩薩也。

  83) 上善人:行善之人,斯為善人。善,判善惡之性,諸經論之說不一。《菩薩璎珞經》以順理為善:‘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谛起為善,背第一義谛起為惡。’《大乘義章》雲:‘順理名善,違理名惡。’《論五》雲:‘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非於他世,故不名為善。能於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淨影》約五乘而判三種之善惡: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又,《大乘義章》立六種善: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薩善、通教三乘善,別教菩薩善及圓教菩薩善。總之,善有多種,唯以不著者為至善。羅漢、菩薩唯是善人。上善人者,補處菩薩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善人。極樂國土除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為最上善人外,其余無量無邊 ‘一生補處’菩薩等,皆為‘上善人’也。

  84)善根:身、口、意三業的善行很牢固,像根子扎在地下那樣,故稱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的善,好像根一樣,稱為善根。另外,稱不貪、不嗔、不癡為三善根,因為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善根生出來的。

  85) 福德: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稱一切之善行為福德。《無量壽經》雲:‘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種種善行而有所得,‘善滿自得’。儒家稱 ‘五福’者,乃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常稱‘五福臨門’者,此也。儒家稱‘五德’者,《論語》雲:‘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人具五福五德者,可為極圓極善之上人也。

  86)因緣: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而力弱者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雨露陽光人工等為緣,以此因緣和合而生稻谷。《楞嚴經疏》雲:‘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維摩經 佛國品注》雲:‘什曰,力強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

  87)善男子善女人: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為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能信佛聞法也。

  88) 執持:執者,執受,無論何時何處,執受不放也;持者,持守,牢牢把握而不放也。故知執持者,非一時一地之功用也,乃精進也。又,執者,兼聞、思雙慧也。以聞法、思法之慧,立信極樂、願往生之德。持者,即修慧也,以聞思雙慧為基,行真修實行之行。故知‘執持’一詞,聞思修齊備,信願行具足也。又,依‘陀羅尼’雲,‘持’即‘明’。以佛號、咒語皆具無量清淨光明,執持佛號、咒語,即是執持佛之光明、佛之一切功德也。

  89)名號: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天下為號。名與號其體一也。《大乘義章》雲:‘顯體為名,樹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法華嘉祥疏》雲:‘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

  90) 一心不亂:注心於一境,令歸萬念於一念也。‘一心’者,有指萬有之實體—真如也,如《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有指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如《止觀》曰:‘一心專志,更不余緣。’一心為清淨報土之真因也。‘一心’有事理二種:事一心者,念念無間,精進不辍,於內外境,無所惑亂也;理一心者,能悟至理,能見自性,全性起修,頓破無明。若得源窮無明,智顯究竟,全心成佛,全佛顯心,是究竟一心(佛)也。‘不亂’者,雜念不生也。

  91)顛倒:顛倒者,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見也,由無明而引起。虛妄分別即以顛倒想為本。顛倒有三種:想顛倒,於六塵之境作非理(不合真理)的思想;見顛倒:於事理之法作邪計度推求者(不合真理的推斷);心顛倒:以妄心邪識來認識、分別事物。這三顛倒為一切顛倒的根本。

  92) 往生:離娑婆世界往阿彌陀如來極樂淨土,謂之‘往’;於彼國土托質蓮花而化生,謂之‘生’。他佛國土亦可謂之往生,而常以之指極樂國土之往生也。有三種往生:一、大經(《無量壽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十八大願而得往生,亦稱難思議往生(‘十念往生’);二、觀經(《觀無量壽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十九大願而得往生,乃修自力定散諸行者,亦即依《觀無量壽經》經義之所诠,亦稱雙林樹下化生;三、小經(《阿彌陀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二十大願而得往生,乃捨一切余行,專勵自力念佛,五百歲胎生於蓮池邊地,亦稱難思往生。

  93) 我見是利:‘我見’者,佛之所見(無見而見),無見無不見,五眼圓見,故名‘我見’(非《金剛經》所說‘四見’之‘我見’)。‘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一生成佛,故知‘是利’乃不可思議之功德也。又,‘是利’者,乃指《無量壽經》中極其寶貴之三種‘真實’也:‘真實之際’(體)、 ‘住真實慧’(相)、‘惠以真實之利’(用)。真實之際乃禅宗之真如實際、真如本性,修行之目的‘明心見性’也;真實慧乃真實之智慧,即佛法之核心—般若也,《金剛經》兩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要求以般若慧住心、伏心也;真實利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令一切眾生悉皆往生、悉皆成佛也。

  94)贊歎:以口業稱美其德也。《文句》曰:‘發言稱美名贊歎。’《行事鈔》雲:‘美其功德為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95)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或為理之深妙,或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即心思路絕,言語道斷之謂也。《法華玄義序》:‘妙名不可思議’。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測;以事神故希奇,非淺識之所量。故知不思議者,非情識之所可窺測者也。

  96) 阿(門+眾)裨佛:又名阿(門+眾)婆,譯曰無動、不動無嗔恚。往昔於去此東方千佛剎,出現於阿比羅提國之大目如來所發願,修行後,成佛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或曰妙喜,今現在其國說法。又,依密宗,謂阿(門+眾)為金剛界五智如來中住於東方之如來。此佛約理立名,故雲不動,乃指法性也。

  97) 須彌相佛:須彌,又作蘇彌樓,新作蘇迷盧,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譯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等。以四寶所成,故雲妙;以高過一切,故雲高;以四寶光明,故雲光(明)。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見前注),以四寶喻‘常樂我淨’四德。此佛身相,百福莊嚴,相好微妙,故雲妙;九界瞻仰,功德巍巍,故雲高;四德盈滿,慧光遍照,故雲光,此佛從福慧立號,故名須彌相佛。

  98)大須彌佛:此佛早證實相,法法自在,九界獨尊,以‘得大自在’故妙,以‘唯我獨尊’故高,以‘圓證實相’故明。既已成佛,法身大而無外,報身妙而無上,應身普而無遺,故稱‘大’。此佛從證法立號,故名大須彌佛。

  99)須彌光佛:此佛歷劫修行,廣修供養,萬法皆備,萬德具足,全事即理,全修顯性,感得佛性、自性清淨光明普照無量國土。以‘廣修’故妙,以‘具德’故高,以‘光照’故明,此佛從修行立號,故名須彌光佛。

  100)妙音佛:此佛歷劫修行,說法度生,感得其說法之音不僅微妙動聽,其法音所含之義亦能令聞者各各隨類而得其解。以其說法之音妙,從利生說法之行立號,故名妙音佛。

  101)恆河沙:恆河沙即是指恆河沙數,譬如數量極多。雲何以恆河作譬喻耶?一為恆河之沙既細且多;二以恆河為佛出生之地,佛弟子游行之處,盡人皆知故。

  102) 廣長舌相: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發際。《智度論》曰:‘問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廣長舌似如輕相?答曰,舌相如是,語必真實。如昔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本經中之‘出廣長舌相’,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乃佛之光明、佛之梵音廣作佛事,故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

  103) 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廓,是曰一小世界;合此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此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此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故知一大千世界合十億之小世界也。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禅天,成壞必同時也。詳見《大智度論》。

  104)護念:保護、憶念之意。於行人而言,外惡不讓它侵入稱為護;內善得以生長稱為念。所以外御惡、內生善稱為護念。於諸佛菩薩而言,諸佛菩薩為利益行人精進行道故,時時處處保護及憶念此行人,亦稱為護念。又,令心無住,亦護念之意也。

  105)日月燈佛:此佛三智圓融,‘日’表世間俗智,俗智照事,生育萬物,成辦萬事;‘月’表出世間真智,真智照理,能破無明,能入涅槃;‘燈’表出世間中智,以燈能日夜並照,故表中智慧真俗雙照,事理圓融。此佛以真、俗、中三智立號,故名日月燈佛。

  106)名聞光佛:名聞,梵語耶捨,名譽聞於世間也。此佛發願以名號、佛光利益眾生,令己之名號能普聞於十方世界,眾生聞其名號,但能生起一念恭敬之心,即可得蒙此佛之慈光加被,令身心自在。此佛以名號佛光利益眾生立號,故名名聞光佛。

  107) 大焰肩佛:大,表佛之法身無量(體大)、清淨功德無量(相大)、度生之能力無量(用大)也。焰,光焰,指佛之世出世間之智慧。肩,有二義:一表能荷義,能荷負眾生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一表權、實(真、俗)二智,佛能以此二智自利利他也。此佛以智慧度生立號,故名大焰肩佛。

  108) 須彌燈佛:燈表光明、智慧。佛之智慧無限,不僅自度轉識為智,仰亦令一切眾生轉識為智。以‘須彌’之‘妙、高、明’顯佛智,則為:以不可思議之智慧度生顯 ‘妙’;以勝超一切世出世間之智慧顯‘高’;以能破一切世間之暗乃至眾生無量生死以來之無明顯‘明’。此佛以佛智無上立名,故名須彌燈佛。

  109)無量精進佛:此佛從無量劫來,一向精進不息。‘精進’者,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故能修行有成也。此佛以發菩提心,自無量劫中,一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修業立名,故名無量精進佛。

  110)無量壽佛:此佛非極樂世界之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乃西方世界同名之佛也,諸世界中同名之佛極多,不可皆誤為同一佛也。此佛以壽(體)立名,表佛之法體壽命無窮無極。佛壽無窮,乃無量劫來,持不殺生戒,廣度眾生離生死苦之功德所成。

  111)無量相佛:此佛以相立名,表佛之法相無窮無盡,微妙上好。佛相好無窮,乃以無量劫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廣聚恆沙清淨性功德之所成。

  112)無量幢佛:此佛以用立名,表佛之法體所含之清淨恆沙性功德無窮無盡。‘幢’有摧邪顯正義,有表法相無上之義。此佛以無量清淨性功德莊嚴佛土,化度眾生,故名無量幢佛。

  113)大光佛:此佛約智光立號。佛智無限,能照世間,能破無明,以智慧之光而作佛事。此智慧之光乃從清淨自性流出,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故名大光佛。

  114) 大明佛:此佛約智明立號。此佛具足一心三智(三智:真、俗、中),能破五住煩惱乃至無明之一切黑暗,破一切惑盡:如見思惑,以一切智(真智)破之;塵沙惑,以道種智(俗智)破之;無明惑,以一切種智(中智)破之。諸惑破盡,智慧盡顯,如杲(音稿)日當空,無所不照,無所不明,故名大明佛。

  115) 寶相佛:此佛以相好度生立號。寶有尊貴、除貧義。佛有無量相,一一相各有無量之好。姑舉一、二如寶之相:目相,經言:‘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毫相,經言 ‘琉璃筒’;胸相,經言‘紫磨金’;肉髻相,經言‘甄叔迦寶’等。佛之寶相令眾生得見得聞,皆生難得希有、恭敬尊重之心,以此出生種種功德以度生也。以此故,此佛名寶相佛。

  116)淨光佛:此佛以清淨慧光度生,令眾生念此佛者,得蒙此佛淨光攝受,能除眾生一切心垢。以佛德清淨故,能出大光明,而有染之智不發淨光。佛德清淨之智光,如大火燒諸雜穢盡。此佛之光明能作佛事,究竟皆令眾生清淨,故名淨光佛。

  117)焰肩佛:焰、肩之義同上‘大焰肩佛’,然此佛立號之義又與大焰肩佛有異:大焰肩佛以智慧度生立號;此焰肩佛以斷德立號,雙肩雙挑權、實二智,以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鑒機,機無不盡。如理故,能斷眾生一切煩惱,鑒機故,能度一切有緣眾生,故名焰肩佛。

  118) 最勝音佛:菩薩四攝法中有‘愛語’攝。此佛因地常護口業,常作愛語,令眾生歡喜得益,故於果上得勝超九界一切眾生種種音聲之報。如來音聲有八種之德:一、極好音(以佛德令入好道);二、柔軟音(以佛德之慈令聞者歡喜故),三、和適音(以佛德中道,和雅適中會理),四、尊慧音(以佛德尊高,令聞者起敬而開解),五、不女音(佛德莊重,令一切世間及邪魔外道無不敬服),六、不誤音(以佛智圓明無謬,令聞者皆得正見),七、深遠音(以佛德位高,令聞者無論遠近,皆得甚深之理),八、不竭音(以佛願無量,故法音滔滔不絕也)。此佛以修口業度生立號,故名最勝音佛。

  119)難沮佛:此佛已證堅固理體,了了明見自性、佛性,破盡一切無明、煩惱,更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沮喪、掛礙,無變無動。又,沮者,阻隔義,謂佛德普被,非六凡三乘權位菩薩所能止隔令不顯現也。此佛從證理立名,故名難沮佛。

  120) 日生佛:此佛已徹證三智,佛智光明無量,徹照世出世間,首破自身無明,如日初生。此名‘日生’者一也。而眾生之本覺復在無明,猶如長夜,不見天日。日為星月之王,能生萬物,喻佛為法中之王,能令眾生開發智慧,成就佛慧。此佛以無量之佛智光明,復能破眾生一切無明、煩惱、業障之長夜黑暗,猶如旭日東升,生發萬物。此名‘日生’者二也。此佛於因地修持,惑破智顯,始覺朗然,如日東生,廣度眾生,故名日生。

  121)網明佛:網有二義:一是佛智無窮,猶如梵網,重重無盡,梵網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徹,正如佛智,雙照世出世間,重重無盡,遍覆眾生。一是此佛因地,設施教網,以教相網羅眾生,引導眾生入於佛智。此佛從佛智逗機立號,故名網明佛。

  122) 師子佛:獅子為百獸之王,以喻佛智之勇猛。古時以‘師’字代‘獅’字,師、獅相通也。《大智度論》雲:‘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佛在大眾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為師子吼。師子吼時,外道攝伏,二乘盲聾,菩薩佛子增長三昧。此佛從威德立名,故名師子佛。

  123)名聞佛:此佛因中發願,欲以己之名號普聞於十方世界,令眾生聞知其名者,皆蒙此佛加被。又,此佛知一切眾生皆重名故,以佛之威德可令名聞十方,由此令眾生以名聞之欲鉤先導入佛門,復教以正智而令入佛道也。此佛以名聞方便立號,故名名聞佛。

  124)名光佛:此佛因中發願,凡十方眾生能稱其名者,皆蒙此佛佛光加被,智德具足,最終得解脫生死輪回而入於涅槃也。此佛以法身光明而立號,故名名光佛。

  125) 達摩佛:達摩者,華言‘法’也。法者,軌持義。以法軌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軌持他身,令眾生成就法身。又,此佛於因中修行時,能以自己之行,為人天之軌范,此為‘行可軌’;復以己之修證說教,可軌范人天,此為‘言可軌’。以此佛之言行可以軌范人天,從言行立名,故名達摩佛。

  126)法幢佛:法幢者,佛法之幢也。幢以高、顯為義,表幟作用也。佛法之幢,高超一切,顯示明白,令眾生不僅見法聞法,復能因之解了而如說修行。高之義,乃令一切人天二乘皆生無比景仰之心、渴求之心而學法也。此佛以建立佛法之高顯立名,故名法幢佛。

  127)持法佛:持者,執中名持、執守名持。執中者,不墮有邊,不墮無邊,善持中道妙法故。執守者,執持佛法,流通三世,令不斷絕故。此佛善能奉持‘權、實、頓、漸’諸法,隨眾生種種機宜而引導之,令皆入於佛法正道,聞法開解。此佛從利導立名,故名持法佛。

  128) 梵音佛:梵音,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亦指清淨無染之音。梵音有五種清淨之相:其音正直、其音和雅、其音清澈、其音深滿、其音遠聞,具此五音者,方名梵音。佛之音聲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此乃佛以歷劫修清淨口業之梵行,報得最上微妙之清淨音聲,號為梵音。佛之梵音更有:無生梵音,能淨界內六凡五濁;無量無作梵音,能淨界外三乘五濁。此佛以清淨口業說法立名,故名梵音佛。

  129) 宿王佛:宿王,星宿之王,有二種:一指月為眾星之王,所謂‘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一指北斗辰星,位居群星之首,有‘眾星拱北斗’之說。無論何種說法,皆喻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為覺王,朗然大覺。是故一切眾生皆歸依法王,歸依大覺。此佛以法性無上立名,故名宿王佛。

  130)香上佛:此佛為聖中聖,親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分法身之香,為香中之香,勝超世間一切諸香,乃香中最上無比之香。此佛以法身之香立名,故名香上佛。

  131) 香光佛:此佛亦親證五分法香,戒香清淨,即發慧光,喻智、斷二德也。戒香喻斷德:香能辟惡,有除穢義,故喻斷除自他一切煩惱雜染也;慧光喻智德:光能除暗,故喻以三智之光破除眾生一切無明業障之暗也,自利利他,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佛道也。此佛以斷、智二德之喻立名,故名香光佛。

  132) 雜色寶華嚴身佛:寶華者,因地修行也;雜色寶華者,此佛於因地廣修六度萬行,猶如以無量雜色之寶華莊嚴佛之清淨法身,亦即以六度之因華,莊嚴法身之果德。此真乃色空一如也:行六度萬行雖是色,而此因華無形無相是空也;法身無形無相雖是空,而此果德實實在在確是有。此佛以六度萬行立名,故名雜色寶華嚴身佛。

  133)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譯言堅固。此樹歲寒不凋,斧斤不損,喻佛所證法身,惑不能損,境無能動也。又言最勝,此樹高大,諸木不及,喻佛勝超三界,不為物轉,眾聖中尊也。此佛以所證之法立名,故名娑羅樹王佛。又,依《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雲:‘妙莊嚴王未來作佛,號娑羅樹王佛。’詳見《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

  134) 寶華德佛:寶華而言德者,以天上寶華具含‘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也:寶華無凋落,喻佛之‘常’德;寶華悅人意,喻佛之‘樂’德;寶華發妙香,喻佛之 ‘我’德;寶華體瑩潔,喻佛之‘淨’德。具此四德,故雲寶華。佛已入大乘最上無余涅槃,圓具‘常、樂、我、淨’涅槃四德,故以寶華之德以喻之。此佛以果上佛德立名,故名寶華德佛。

  135) 見一切義佛:諸法無盡,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善、惡、淨、穢等等無有窮盡,故諸法所含之義相亦無盡。而佛證一切種智,故能窮盡諸法實相,於種種權、實;偏、圓;頓、漸;遠、近;總、別等等一切義相,佛無不見,佛無不曉。本師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全名曰:‘薩婆曷剌他悉達多’。‘薩婆曷剌他’ 義譯‘一切義’,‘悉達多’義譯‘成就’,其義乃一切義成就,亦即‘見一切義’之意也。故知佛佛皆同也。此佛以智成就立名,故名見一切義佛。

  136) 如須彌山佛:此佛以德立名,區別於前‘須彌相佛’以相立名也。須彌山含‘妙、高、明’三義,佛德亦具此三義:佛具萬德,如須彌山合金、銀、琉璃、玻璃四寶而成,故稱‘妙’;佛為一切眾生乃至一切諸聖之無上,如須彌山遠超一切群山而卓立,故稱‘高’;佛智光明,能照十方一切世間及破眾生心中無明之暗,故稱 ‘明’。又,須彌山以四寶所成,喻佛涅槃‘常樂我淨’四德也;須彌山居大海之上而不動,喻佛居薩婆若海而不動也;須彌山為人天所居,喻佛為凡聖所同歸也。佛具如此如須彌山眾德之德,是故此佛名如須彌山佛。

  137)受持:受者,接受;持者,執持,可參閱前注‘執持’條。

  13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即無上正等正覺也。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覺也。其道無極稱無上;其道至正至遍,為正等也;其道至正至慧,為正覺也。其義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此智慧唯佛方有,眾生皆不圓滿也。

  139) 信受:信者,深信;受者,受持。信,心所法之名,於諸法之實體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間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唯識論》雲:‘雲何為信?於實德能信忍樂欲,心淨為性。’《俱捨論》雲:‘信者,令心澄淨。’《頌疏四》雲:‘信者,澄淨也,如水精珠能澄濁水,心有信珠,令心澄淨。’《晉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140)當發願:當來發願,即將發願也。指不久後以因緣成熟,必當會發願也。以當來發願故,則必於當來之世得往生也。何以故?願無信不發,既發願,則信願皆具。《阿彌陀經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141) 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一代之教主也,佛教一切弟子之本師也。印度迦毗羅城主淨飯王之子,母曰摩那,名悉達多,誕生於城東岚毗尼園。觀生老病死相,有遁世志,遂私自出宮修道,就諸外道學法,學成後以為皆非究竟而盡棄之。後又苦行六年覺苦行亦非涅槃之道,浴尼連禅河,食牧女之乳糜,於菩提樹下得成正覺,時年三十五歲。後以四十余年游歷四方,化導群類,於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七年,於拘屍城外娑羅雙樹下入大涅槃。

  142) 甚難:其難有四:一、世尊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中修行成佛,其難一也;二、娑婆世界眾生,處於五濁惡世,秉性剛強,難調難伏,其難二也;三、勸化眾生發心修行已為難事,復為眾生說權、漸法門則更難,而為眾生說此當下直入圓頓法門,則為甚難,其難三也;四、勸化眾生信受此圓頓法門已為難事,欲令其信受奉行,刻苦修持,則是難上加難,無過此難,其難四也。有此四難,故名甚難。

  143)希有:希有者,事之甚少,無有相類者,曠世所無,稱為希有。

  144) 娑婆國土:亦作娑婆世界、索诃世界。娑婆,梵語,譯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眾生堪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眾生而受種種勞苦故。《文句》二下雲:‘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悲華經》雲:‘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雲:‘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與極樂世界同屬第十三重。

  145)五濁惡世:又名五滓、五渾等。住劫中,人壽二萬歲以後,而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此中以劫濁為總,以其他四濁為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為濁之主體,以此二濁生成四濁中之余二濁也。

  146)劫濁:謂人壽自二萬歲以後,‘見’等四濁起也。‘劫’本非濁,以有此四濁故,名劫濁也。

  147) 見濁:見惑所起之濁也。見者,邪見也,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五種,亦稱五利使。此由當世邪師、邪教所致,較易斷,故稱利使。身見,合我見(實有我身)、我所見(實有我所有物)兩者為身見;邊見:以身見故,執身後有斷、有常之妄見,以兩邊故,名邊見;邪見,撥無因果之理,以為惡不招苦,善不招樂,乃邪見中之最邪者也;見取見,以邪見為本,更延拓出種種邪見,如外道執邪法之見,更生種種異端之見也;戒禁取見,以邪見為本,更生種種戒禁之法,非因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執以為生天之因者),非道為道(如修塗灰斷食以為涅槃之道)。凡此五見皆為流轉生死、淪落惡道之因也。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48)煩惱濁:思惑(亦稱修惑)所起之濁也。即貪、嗔、癡、慢、疑之五種,亦稱五鈍使。此由歷劫累世所積集之種種無明煩惱所致,故難斷,稱鈍使。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49)眾生濁:眾生為見濁、煩惱濁之所惱亂,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也。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50)命濁:以前見濁、煩惱濁之結果,果報既衰,壽命亦減,乃至十歲。以壽命極短故,其苦亦盛。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51)天人:諸天界之人。諸天界,參見前‘諸天’之注。

  152) 業障根本:業障:‘業’者,以造作為義。以煩惱(惑)為因,發動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業,造諸種種有漏之業,而感天、人、惡趣之苦果。‘障’者,因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謂之惑,以惑故,執於理而成所知障,執於事而成煩惱障。以惑起業,因業成障。障者,障礙聖道,令行人拘於三界,妨礙修行正道故名。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煩惱障(由我執起)、所知障(由法執起);三障:煩惱障(惑)、業障(業)、報障(苦)等。根本者,能起業障之根本也,乃無明、貪、嗔、癡、慢、疑、邪見等十隨眠(十使)諸惑也。

  153) 淨土:為金、銀、琉璃、玻璃等七寶所成之種種莊嚴,且無四趣、五濁之雜穢者也,為佛、菩薩及得度眾生(聖者)所居之處。淨土有報土及化土之分:報土為佛、菩薩歷劫修清淨行所感之果報也,有自受用淨土(佛土)及他受用淨土(地上菩薩)。化土乃佛為眾生而變化之淨土也,為地前(初地以前)菩薩及得度眾生所居之處。《維摩诘經》中詳述十七種淨土及往生淨土之八法。

  154)陀羅尼:譯作‘總持’,‘持’,‘能持’,‘能遮’等。它的本體是‘念’與‘定慧’,說明它的堅持善法使之不失,降伏惡法使之不生的作用。陀羅尼分四種:法、義、咒、忍。法與義以念與慧為體。咒以定為體,忍以無分別智為體。所持的法門稱為陀羅尼門。


 

上一篇:佛說阿彌陀經白話文
下一篇:只有戰勝修行路上最可怕的小偷,才能達到光明安樂的金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