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放下心結,把得失看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得與失相互轉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走向成熟的。有的人,從不為功名利祿處心積慮,也不會因得而喜、因失而悲,他失去的可能要多於得到的,但他失去的是身外之物,得到的是生活的充實。有的人,每天沉湎於患得患失的苦悶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關心失去的是什麼,從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看起來他沒有失去什麼,事實上往往因得到的東西而迷失了自我,正如16世紀法國一位思想家所說:什麼都來一點的人,什麼都得不到。

  人生一世,榮與辱、得與失在所難免。只有具有包容心的人才能把這一切看淡。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一個運糧的官員,由於發生糧船沉沒的事故而受到處罰,盧承慶在考功時給這位官員評定為“中下”等級。那位官員得知後,既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力量所能挽救的”,因此決定改評為“中中”等級。那個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謝話,也沒有感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這樣非常贊賞,脫口稱贊:“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當即又把他的功績改為“中上”等級。

  有的人將得失榮辱深藏於心,有的人則因受寵而得意忘形,因受辱而愁眉不展。而具有包容心的人,心寬得能夠容納一切,自然嫩能做到寵辱不驚。寵辱不驚是包容心的高層次境界,它不是消極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紅塵,而是遠離名利、遠離喧囂的一種坦然,一種從容。

  “比海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生活不論如何磨人,如何將你壓縮在一個四方的小盒子裡,但思維的空間是不受限制的,心靈的視野沒有藩籬,無比寬廣,任你馳騁。來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處就在這裡!

  站得高,你就看得遠。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感,品之不盡。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如果一生無挫折,未免太單調、太無趣、太乏味。沒有失敗的尴尬和忍辱哪來成功的喜悅?也許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敗的打擊,抱頭哀歎,早已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還會遇到,那就當它是橫亘於面前的一塊石頭吧。擺正它,蹬上去!也許視野會更開闊、心胸會更豁達呢!

  《老子》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而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就是件壞事。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是認識其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幻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虛幻不實的東西,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

  如能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寬心自如地對待周遭的人與事,時時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就是智者的選擇。

  曾經有人用“加減法”來诠釋生命:10歲,失去童真,獲得了青春;20歲,失去了青春,獲得了理智;30歲,失去了活力,獲得了成熟……這就是得與失繁榮一生,又有誰不曾經歷,或者說不會經歷這樣的生命歷程?

  人有同情心,見別人傷心——除了敵人和仇家——自己也不會快樂,總要上前勸一勸。勸告是出於善心,言語也很有哲理,然而聽的人未必都能聽得進去,聽進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為劇痛使人麻木。有位女作家說:“我不勸任何人任何事。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親自動手方可解開,朋友的話,善良人的話都只是催化劑。自己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人生得失參半,才能把人生渲染得多姿多彩。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難免,一向得意容易讓人忘形;為失敗哀怨,對現實不滿也是無用之舉,一切當以“心寬”化解之。不要過分感歎失去,因為走過的路不能倒退;不要過分慶幸獲得,因為前面的路還要面對。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得失,並滿懷熱情地去面對下一次!

 

上一篇:小炒素面
下一篇:瓶中鵝與無縫門——困境中為“心”解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