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山岡鐵舟和尚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心、佛、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青年禅者大為惱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獨園反問∶「一切皆空,哪兒來的這麼大脾氣?」
生氣、發怒、怨恨,這些都是由煩惱而引發的心頭火,也就是瞋心之毒。當我們遇到了違背自己意願或不順心的事,就會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靜,由此產生的忿、恨、惱、嫉、害等危害極大的情緒,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佛遺教經》雲:「當知瞋火,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又,寒山子有詩偈雲:「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仔細想想,人在生氣的時候,就好象烏雲蓋在心頭,你愈想驅散它,愈驅之不走。其實,沒人喜歡生氣,但往往境界現前,卻沒辦法不生氣,而且是越想越氣。由於眾生習氣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來似乎不會生氣,但心裡卻是暗自生悶氣。不管怎樣,這心頭火,卻是被這怒和怨,慢慢點燃,最後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顧,燒掉了所有的功德—親情、愛情、友情;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福報善果。當然,人非聖賢,誰也不能時刻都保持良好狀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修持,來慢慢調整自己,學會在大事臨頭時「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詩偈雲:「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宋代高僧慈受禅師亦有《退步》詩:「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裡瞋。」這首詩的大意是,勸人在受到傷害或吃虧的時候,不要立刻就發火或心生報復,而是反觀自身,想想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發怒,之後會有什麼結果?若不生氣又會有什麼結果?這樣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間的矛盾,就不再那麼尖銳了。一旦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場可能發生的爭吵或災難,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晚清名將曾國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長沙讀書。他的書桌就在窗前,後來有個叫展大寬的同學來了,因為來得晚,書桌只好安排在牆角。有一天,他突然沖著曾國藩大吼:「亮光都是從窗子照進來的,你憑什麼遮擋別人?」曾國藩一聲不響地把桌子挪開。但展大寬仍不滿意,第二天,他趁曾國藩不在,竟把自己的書桌挪到窗前,把曾國藩的書桌移到牆角。曾國藩看了沒說一句話,之後他就一直在牆角的位置讀書。後來曾國藩考中了舉人,展大寬又來尋釁。他氣呼呼地說:「你讀書的地方風水好,那本來是我的,結果讓你給奪去了。」旁邊的同學為曾國藩抱不平,問道:「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換過來的嗎?」展大寬無理取鬧的說:「所以呀,他才奪了我的好風水!」那同學說:「那好啊,你再搬回牆角吧,明年准能中舉!」眾人哄堂大笑。展大寬一臉狼狽,而曾國藩在旁,始終和顏悅色的聽著,不置一詞。
的確,曾國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後數十年的官場,縱橫和名利雙收,都證明了他能以過人膽識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謀」,化逆境為坦途,屢歷艱險而屢屢成功。他的成功,最終歸功於一個「忍」字,官場失意,忍忿;同僚排擠,忍氣;戰事潰敗,忍辱;名利無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個「忍」字,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一個「忍」字,造就了曾國藩的輝煌。而他亦有這樣的箴言流傳後世:「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瞋。」、「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後人贊他是「每逢大事有靜氣」。正是這種靜氣讓他的生命,有了一種安詳的境界。一個人能有安祥的心態,便能從容地面對世間百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一任自然,這便是一種永恆。
在佛經裡,「忍辱」的意涵很豐富。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在逆境中忍辱負重、蹒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接受;而在事事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就隨之而至。
學佛的人都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也都明顯感覺到心頭火生起的時候,身心的迅速變化,既然如此,就應當適時轉換自己的心態,調整情緒,作深呼吸,安靜下來,從種種問題中,找出對治方法,並以償報和悲心來對待人和事,如此瞋心就生不起來了。寂天菩薩有首偈頌:「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若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是啊,狂怒和暴喜,都不能讓我們獲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靜氣地來看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