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十三頁:
◎【二究明利益】
這一段分三個小段,第一段講因成。
◎【初因成】
序【從茲而萬慮鹹休,究極乎一心不亂。】
這兩句經文就是一段,這個文是接著前面而來的。前面一大段是說明在修行上是以淨土為指歸,而淨土法門當中又以持名念佛為最緊要。前面一段文就三經做一個比較,使我們肯定小本《彌陀經》所說的法門最為精要。這一段題目是「究明利益」,究是究竟,徹底說明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所以一開頭這一句就給我們指出來。他在修學上,首先就是伏煩惱,『萬慮鹹休』,到了極處是『一心不亂』。這兩句文很簡單,把佛法的修學宗趣完全指示出來了。所以學佛常常有人問,也許我們自己同樣有這些問題,佛法到底是修的什麼?這麼多的經論,這麼多的法門,修什麼?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學淨土的說淨好,學禅的說禅好,學密的說密好,到底哪個好?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一個最適當的標准,如果這個法門真正能夠幫助你降伏煩惱,這個法門就好!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你得到一心不亂,這個法門就叫第一。
不管你用什麼法門,如果這個法門不能幫助你降伏煩惱,一天到晚還是分別執著妄想,起心動念還要造種種罪業,這個法門就不行,學了就沒效。這個東西就好像我們有病吃藥,藥吃了病就好了,這個藥就有效;如果這個藥吃下去之後不見效,這藥就不能繼續再吃。如果這藥吃了起反作用,不但沒有好而且更壞,這個藥立刻就要停止,這個常識我們有。所以佛法修學是不是真的對症,效應就是看看我們的煩惱是不是減少,我們的心是不是清淨,就在這個地方觀察。如果煩惱真的減少,心地真的清淨,這個法門就好。
有幾位同學經常在我們講堂聽經,偶爾也到外面聽聽別人所講的,聽了他就起反感,聽了很煩惱,他回來給我說。我聽了他這些話,我就搖頭,我說:你錯了,錯在哪裡?你被境界所轉。你聽我講的聽成習慣,認為我這個是對的,你實際上已經是被我牽著你的鼻子走了,你就不是一條好漢!你聽聽別人跟我講的不對的時候,你馬上起反抗,可見得你聽經聽了這麼多年,你著了相,所以你不能開悟。你在我這裡聽不著相,聽別人的也不著相,你就得自在了。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高明,就是一生不牽著人鼻子走。所以在《金剛經》上把他老人家一生所講的經全部否定掉,誰要說佛有法可說,這個人就是謗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從來沒說過法。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學佛第一要明白這個原理,當我們聽的時候,我們是了了分明,這就是增長智慧;可是內心一定要保持如如不動,不被他牽著走,這是你有功夫,你有定!在諸佛面前聽經,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妖魔鬼怪說法我也聽,我也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成就,成就無量無邊的智慧。你們看看《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學佛的,也有外道的,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教我們六根一天到晚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樣樣都明了,成就無量的智慧,要在一切境界裡面都能保持如如不動,成就甚深的大定,這是佛法。
排斥邪門外道的,固然是應當的,如果隨著釋迦牟尼佛的語言去轉,那還是錯的!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是要我們轉經,不要被經所轉。《壇經》裡面所講的,法達禅師沒有遇到六祖之前,被《法華經》所轉。這個所轉,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他具有某種的成見。常常聽我講經,對我講的他有了成見,他聽別人講的,他聽不入耳,聽不習慣!只要你有成見,你就錯了,就有了偏差,為什麼?你萬慮沒息。所以真正的功夫,無論什麼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片清涼,無不自在,這叫做聞法。聞佛法懂得這個原理原則,然後什麼法都可以聞,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接觸的時候決定不動心,決定不起念,決定是樣樣明了,換句話說,你六根接觸六塵之處就是戒定慧三學三慧,無有一樁不圓滿,無有一條不具足,這叫真修行。
演【萬慮鹹休,是妄心初息。】
這就是所謂功夫成片。無論什麼境界,無論什麼議論、言說,我們一聽就曉得它的是非,一聽就曉得它的因果,不必去思考,一接觸就明了。明了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所謂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接觸就明了。接觸就不動心,就如如不動,這才是功夫成片,就是『妄心初息』。從此而後,不斷的在境界裡面去訓練,練到什麼?正念成就,這就是一心不亂。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正法、是邪法,你的心絕不亂,你在一切邪正法當中,你決定是一心,不是二心。一心裡面,告訴諸位,沒有邪正。如果還分邪、分正,你已經是二心!不分邪正,你也是二心,你們想想對不對?分的對面不分,不分的對面還是分,有一就有二,起心動念就是二心。
佛法裡面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起心動念落到八識裡面,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是指末那與第六意識。三心二意是迷惑,三心二意是無明。墮落在無明裡面,他怎麼能夠把妄念息掉?息不掉的。所以學佛的初步是教你要看得開,要放得下!無論善事惡事都不要計較,惡事惡緣要放下,善事善緣也不可以攀,攀著還是錯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隨緣才能消業,隨緣是什麼?在一切境緣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隨緣,隨緣自在,隨緣就不起煩惱。攀緣就煩惱,攀緣是什麼?我一定要這樣,我一定要那樣。你這個一定,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造業。所以,萬慮息不掉,我們念佛就念不好,功夫就不能成片。
法門決定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你要是有高下,是妄念、妄想。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平等,無有一法不清淨。由此可知,不平等、不如、不清淨都是從你自己無明妄想裡面變現出來的。真實法中決定沒有這些事情,一心不亂就恢復到真實了,這個時候正念現前。正念不是沒有念,正思惟不是沒有思惟。雖有念,雖有思惟,他不落在心意識裡面就叫作正。換句話說,他這上面不帶無明,這個念、思惟就叫正。念頭跟思惟上帶著無明,那就不正;不帶無明,不帶煩惱,就叫正。換句話說,一心是正,二心是邪。一切思惟、念慮都是依一心起的,這是正,如果是依二心起的,那就叫邪。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經上講得這麼多,這是如來的正思惟,這是如來的正念。我們今天打開經本看的時候,分別無量無邊的名相,我們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妄想心來研究,結果把佛的正知正見、正思惟,這一變就都變成邪知見、變成邪思惟。其實佛的東西有沒有變?佛的東西沒變。佛那個是正的,正的翻版印到我們心裡頭翻版的時候,我們把它翻邪了,佛法還是正知正見。以前我們講過轉法輪,這個「轉」字不容易!如來是正知正見,轉到你心裡頭還是正知正見,這才叫轉。如來的正知正見轉到你心裡頭變成邪知邪見,那等於沒轉!這是佛法之難處。這個問題實在講,就是你自己會不會?禅家常常勘驗學人:會麼?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教下,同樣可以用在念佛的功夫上。所以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確實念佛法門不可思議!諸位如果是深入經藏,你才能夠體會得到,你才能夠證實。
這個法門把一切法門統統都包括了,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超出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包括了禅宗,包括了密乘,這是前面都曾經跟諸位透過這個消息。那麼我們認識了,肯定它了,然後我們必須要研求的,那就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念,才能真正達到殊勝的效果?要怎麼樣念,才能念到功夫得力。所謂得力,就是他真正能伏煩惱,真正能夠得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得要會念!會念跟不會念,差別很大很大。會念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在一生當中就能念成佛了,真的像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疏【不念佛前,念念塵勞,所謂一剎那間九百生滅,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無量無邊,天眼莫觑,名萬慮也。】
『不念佛前』,就是你不會念佛,沒念佛之前,『念念塵勞』,你的妄想無量無邊。有沒有數目字可尋?給諸位說,沒有數目字可尋,實實在在太多了。下面這是佛給我們講的,『一剎那間有九百生滅』。『生住異滅』是講一念,一念雖然極其短暫,它還是有這四相。這個念頭生,生了之後住,住以後變(異就是變異),變以後滅。
諸位想想,『一剎那』是極短的時間,經上常說「一彈指」,說一個非常健康勇猛的人,這人有力氣,他彈指彈得快,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像我們普通人彈指彈得快一點,一秒鐘彈四次,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你們算算看這個數字,這就有二十多萬!二十多萬再乘四,生住異滅,這種微細的妄想、念頭,無始以來從未間斷過,你就曉得我們這個心是多麼的雜,多麼的亂!我們念佛人往往會發覺,我在念佛的時候妄想好多,那當然多!你要是念得妄想不起來,萬慮鹹休,你的功夫已經成就!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已經得到了。這是一個學佛人真正的目標,真實的受用,其他的都是假的。
人生數十寒暑,彈指之間就過去了。現代人大家每天都看報紙,你們看報紙看什麼?我初學佛的時候,每天報紙我第一個看訃文,今天多少多少人死了,這個人年歲大死了,那個人年歲輕死了,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天天看這個,看這個是什麼?有個警覺:人命無常!想想這個人一生搞的什麼?一生縱然做到帝王,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他作帝王,他哪樣東西能帶走?所帶的一身罪孽。經裡面講的一點都沒錯!佛教給我們把罪孽換過來,換成阿彌陀佛,換成十大願王,這可以帶得走的,所以要會換!十大願王,願願那個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也是豎窮橫遍,願願都如是,真正不可思議!
演【念念塵勞者,塵者不淨,勞者不逸。】
這是比喻,比喻我們的心不干淨!『塵』是染污的意思,被什麼染污?被名聞利養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污,所以你的念不淨。被染污的念,叫妄念;如果不被染污,是清淨的,這個念就叫正念。『逸』是自在,『勞』是勞苦、勞累,你不能自由自在。
演【聚緣內搖,趨外奔逸,是其相也。】
這兩句是出在《楞嚴經》上的。『緣』是緣氣,拿現在的話說,就是見解妄想,聚集許許多多的見解、許許多多的妄念,這是在內,使你自己的心不能夠安靜,換句話說,你這個心靜不下來,你的心定不下來,這就是『聚緣內搖』。『趨外奔逸』是處處向外境上攀緣,六根攀緣外面六塵境界,在境緣當中患得患失,這就是念念塵勞之相。
演【剎那中有九百生滅者,剎那,時極速也。經雲:眾生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生住異滅者,有為四相也。】
諸位如果讀過唯識,這句話就好懂。『有為』就是指有為法,有為法裡面包括心王,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十一個色法,這統統叫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生住異滅四相。
演【生表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
我們以方便語來說,十法界森羅萬象這些有為法是一種暫有相續之相。剛才我跟諸位說,這是方便語,是初級的佛法,對初學的人來講的。如果是究竟真實語,真實語是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說的就不懂!真實語說真的,真的不懂,不能接受,方便語聽聽還有道理,還可以接受。這就是佛法之所以不得不用方便法,道理在此地。可是學佛一定要從佛的方便法去悟入真實,真實說不出的,說了也不懂!真實法要你悟入,悟入之後,古人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入到這個境界之後,看看佛所說的,看看菩薩所說的,看看那些祖師們所說的,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趣味,當然能生法喜。
演【分齊頭數者。】
什麼叫分齊頭數?此地也有簡單的注解:
演【此非彼曰分齊。】
『分』是個別,『齊』是齊類。一切萬物可以把它分作種種品類,在佛經裡面叫分齊,就是我們所講的品種、品類。
演【各有緒曰頭數。】
『緒』就是它有個次序,它不會亂的,這叫『頭數』。頭數無量無邊,縱然是阿羅漢的天眼也沒有辦法把它看得清清楚楚,也沒有辦法看出它到底有多少頭數。我們在經上讀過,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比我們觀察實在是細微得太多了。微塵還可以分,所以有色聚極微、極微之微,阿羅漢就看不到了。這就說明,阿羅漢也沒法子知道這些念念塵勞的分齊頭數,阿羅漢也看不到。
疏【此萬慮者,甲滅則乙生,俄去則倏返,百計除之,終莫能得。】
這就是我們修行人最苦惱的地方。諸位看注解,這個文意思很深,非常重要。甲乙是什麼?都是代表念頭,代表妄念。頭一個念頭滅了,他第二個念頭又生了,接著就起來了。
演【甲滅乙生者,約彼此說。】
彼念滅,此念生。底下說:
演【如貪滅瞋生等。】
我們一天到晚起這煩惱,貪瞋癡慢,這個煩惱的念頭太強太強了!「俄去倏返」,一會兒它走了,一會兒它又來了。
演【俄去倏返者,約一法說。】
『一法』是說相續法,這個念頭是相續的。其實前念決非後念,只是相續相而已!就好像我們看電影,我們在銀幕裡面看的那個像,好像是那回事情一樣,可是你看看底片張張不一樣。你才曉得這個念頭念念都是獨立的,這是給諸位說真實話。能夠真正體會到真實,你才會相信,這一生當中可以返本歸元。所用的方便法,正如同佛所說的是就路還家,不必拐彎抹角,這才是真正的利根,真實的智慧。那就是說,正如同《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兩個大問題,這都是根本問題。所以在千經萬論當中,中國不但禅宗的祖師,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重視《金剛經》的。《金剛經》上兩大問題:第一個是「雲何降伏其心」。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念紛飛,用什麼方法能把這個念頭降伏住?「應雲何住」,我們這個心應當住在哪裡?兩大問題,這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我的心應該安在什麼地方?你看世間人的心,他安在哪裡?安在名聞利養裡頭。他的心是住在名聞利養上,換句話說,他那個心一天到晚所牽掛的就是名聞利養,他牽掛這些東西,牽掛就是住。
我們這個心應該牽掛什麼?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好懂。你牽掛在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是假的,那叫什麼?輪回知見。生死輪回的知見,你牽掛在生死輪回上,你怎麼能出得了輪回?我們用《金剛經》上這兩個問題,拿《彌陀經》來解答,這就好辦了。你的心應該住在哪裡?應該住在西方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來降伏其心?用一句阿彌陀佛來降伏其心。不管你什麼念頭起來,立刻轉變,轉換成阿彌陀佛,你就大功告成了。你的善念、惡念、貪念、瞋念,不管什麼念頭,只要念頭起來,立刻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你要這樣念佛,你的功夫就得力了。這種方法念佛,你念不久一定是萬慮鹹休。所以你要會!這個方法比禅好,比密也好。我講《心經》的時候說過,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大神咒、大明咒、無等等咒。我說得很清楚!會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禅教密律淨統統包括在其中,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你要不抓到這個,你去抓到那個枝枝葉葉的,苦不堪言!要想解決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要念得好,最低限度,要把這一部《疏鈔演義》痛下功夫詳詳細細來研究討論,在這上下功夫絕不白費。這一部經我們預定是三年圓滿,大概要講三百五十次,這個時間絕不浪費。所以一面我們研究討論,一面大家在一起共修,解行並進,與會的同修有福!
我們生在末法,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末法時期淨成就。能夠選擇這個法門,一門深入,就是上善之人,正是經中所講的諸上善人。你能夠死心塌地選擇這個法門,你就是上善,你就是有智慧。這是上根利智,他才會選擇這個法門。縱然接觸其他的法門,不驚不怖,如如不動,為什麼?接觸一切法門都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了,絕不動搖!
疏【今以持名之力,正念才舉,雜想自除。】
諸位一定要會用功,你這個妄念起來,妄念當然是有,不可能沒有,你要是沒有妄念,那你早就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有妄念,記住,決定是凡夫;沒有妄念,就是聖人。你要用這一句佛號去除妄念!所以念佛的時候,有妄念起來了,這時候怎麼辦?你要把全部的精神灌注在佛號上,就是你要注意佛號,不要去理妄念,妄念自然就沒有了。
妄念起來了,你要特別去照顧妄念,把佛號給忘掉,那就壞了,妄念就愈來愈多,佛號就愈來愈少,為什麼?你照顧它去了。這個時候會用功或不會用功,就是說你能夠專注在佛號上,不理會妄念,你就會用功了,你的功夫就得力,妄念自自然然就沒有了。不要想去除妄念,想去除妄念,這就是增加一個妄念。妄念已經多了,我還要除妄念,除妄念是又加了一個妄念,妄念決定除不了!所以妄念根本不要去理會,全部精神集中在佛號上,這是真正除妄念。下面大師舉了個比喻:
疏【喻如師子出窟,百獸潛蹤,杲日照霜,千林失白,名鹹休也。】
它比喻什麼?注解說:
演【獅子杲日喻正念。】
獅子杲日都是比喻正念。什麼叫正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正念。
演【百獸與霜喻萬慮。】
百獸與霜比的是萬慮,就是亂想,胡思亂想。正是比喻一句阿彌陀佛才起來,你的一切妄想都息掉了。這種功夫是在起心動念處去做,一定要把妄想降伏住。
今天在念佛當中,我跟諸位說了幾句話,特別提出《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三福」,那是修行的基礎,是修行的根本。《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就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沒有這三個條件就沒有辦法修觀。同樣的,念佛要想達到一心不亂,還是離不開這個條件。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想想,我們做到了沒有?這是五乘佛法裡面人天乘的基礎,如果這一條做不到,來生人身就得不到。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一看這就是聲聞乘、緣覺乘的根本法,小乘法。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今天在此地就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勸大家修行,勸大家發心自行化他,這是菩薩法。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聲聞、緣覺、人天乘的基礎上。我們這一句佛號要以三福為基礎,才能真正達到萬慮鹹休。底下有一段引證:
疏【故永明謂有人數息,覺觀不休,念佛稱名,即破覺觀,此其驗也。休之又休,窮其源本,故雲究極。至於一心不亂,是為成就念佛三昧。】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引用永明延壽祖師一段話來做證明,《演義》裡面有注解:
演【數息者,數息觀也。數出入息,從一至十,對治散亂法也。】
『數息』是數息觀,禅宗裡面所用的方法。『數出入息』,就是數呼吸,從一到十,這個方法能夠『對治散亂』。心散亂有妄想的時候,你就數呼吸,或者是專門數出,或者是專門數入息,都可以。
演【此法通世間出世間禅,如根本禅,多由數息而入。而六妙門。】
『六妙門』是天台家修行的方法,也是屬於禅的一種。
演【亦先以數息為首。】
這是下手的最初方便。
演【請觀音亦必以數息為助也。】
這個意思就說明了,「數息觀」在大乘佛法裡面用得最為普遍,宗門教下都常常用它作為入門的方便。什麼叫覺觀?
演【初心在緣曰覺,細心觀察曰觀,正是此人數息工夫。】
『覺』是什麼?先用這個功夫的時候,自己能夠覺得這個心系在出入息上,也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雲何住」,他把心住在哪裡?牽掛在哪裡?牽掛在出入息上。那他就不掛在五欲六塵上,他就不胡思亂想,他就專注著這個出入息,這時候叫「覺」;以後功夫逐漸細了,這叫「觀」。所以覺與觀,只是一個粗覺,一個細覺。細覺就叫觀,粗觀就叫覺,就是粗細之分而已。他的功夫要是成就了,功夫逐漸的增進,這個增進就是底下所講的:
演【覺觀不休,亦即是病。】
可見得這就跟吃藥一樣,這個藥吃了很有效,能對治,對治到病將要好的時候,這個藥要丟掉,如果這個藥繼續吃下去,它要起副作用,又變成病了。這就是說明這種方便法可以在初學的時候用,它不是究竟法,它可以能夠把你妄念止息,它不能教你開悟。諸位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阿羅漢能夠成就九次第定,不能開悟,不能破無明,不能明心見性,同樣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於是:
演【遂借稱名為轉治也。】
到這個功夫的時候,再用念佛,用一句佛號破他的覺觀。
演【但字字分明,亦是覺。句句接續(就是相續),亦是觀。雲何即破覺觀,蓋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毒盡兵消,身心安樂耳。】
其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覺觀,可是這種方式跟數息確實不一樣。數息從一到十,這個數字一定要很清楚,不能錯了,所以他的精神要很集中,的確對治妄念是個很好的方法。念佛,有時他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為什麼?他不計數。這一句佛號像唱歌一樣唱熟了,反而罩不住妄想。因此,念佛要計數就是這個道理。計數的時候,念佛跟數息的原理同時運用,譬如用念珠,一聲阿彌陀佛撥一個念珠,不容易克服妄想。你要念三聲阿彌陀佛撥一個珠子就比較容易了,為什麼?專心!不專心的時候,三聲都會忘掉!三聲,不能說: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那不行!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很正常,念得很熟,自自然然的,這個數字記住一點都不錯,這樣能夠降伏你的妄念。從三再增到四、增到五,慢慢的再增加。如果能夠念十聲阿彌陀佛撥一個珠子,那是相當高明的功夫了。這是初學的人兩三年當中做不到的。
這個方式,就是一種以毒攻毒的辦法。毒是什麼?毒是執著。以這個方法,去破數息的執著。由此可知,佛法自始至終它的大原則就是破執著,先破人我執,再破法我執。因為真如自性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佛菩薩。這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一切分別執著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樂。
演【又或此人徑就理持,研究之極,頓入無心三昧,亦不可知。此正是一個鹹休樣子,故取之以為驗也。】
『驗』就是證驗,就是證明,我們現在所謂見證。執持名號有事持、有理持。什麼叫事持?什麼叫理持?到以後的經文還有詳細的來討論,這都是講方法、境界,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理論方法真正明了通達,而沒有障礙了,確實可以『頓入無心三昧』。「無心」是無妄心,無念是無妄念,不是沒有真心,不是沒有正念。到這個境界,這是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三昧現前。這正是所有的妄念統統都息掉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沒有了,都消失得干干淨淨。
所以大師舉這個比喻來作一個見證,使我們相信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能夠達到最高、最究竟的功夫。今天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十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