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須彌四洲和宇宙銀河不沖突,還是因為“一人一世界”的道理。面對一杯水,凡夫、二乘人、菩薩的看法都不同。他們會各執己見,彼此的境界無法互相取代,但“上上”可間接知道“下下”看到了什麼。能知道下一層的境界,就能具備指導意義。
“具備指導意義”意味著,當知見對下層有提升作用,能產生增上生與決定勝的意義時,這樣的知見便可以交流。在此種情況下,增上生與決定勝始終都有一個大方向——解脫。阿羅漢對極其宏觀與微觀的世界都能把握,凡夫不可以,凡夫四處都是迷茫。
為什麼阿羅漢能指導凡夫?因為他們理解的空性,比凡夫圓滿廣大;他們理解的環境,比凡夫圓滿廣大;他們理解的人生,比凡夫圓滿廣大。
“圓滿廣大”便代表增上生與決定勝,所以,更圓滿、更廣大的世界觀便成為要學的“法”,是我們的“當學”。“圓滿廣大”成為下下向上上趣入的決定語,因為順應了增上生與決定勝。
故而凡夫應當以二乘人不執著實物、知道四種性、不執著假相、廣大長久這樣的一種常識作為應該趣向的世界觀,作為正見的知識。雖非絕對真理,但具備廣大與長久的指導意義後,可立為暫時的經過觀察的世俗谛。
“安立”:安放一個道理到心中
當然,這尚在暫時世俗谛的觀察范疇之內,若論究竟世俗谛,“五濁莊嚴超勝淨土”,此秘密佛陀未在一般經典中述說過。
“谛”是真理,是證果之前的真理,要據此確定世界的結構。為什麼稱作“安立”?
三乘人所見各有不同,但若不能建立暫時“世俗谛”的世界緣起觀,凡夫會有一個問題:前枝已放,後枝未握。學佛人對世間的科學不再信任,知道他們提出的“猴子變人”等理論有問題,不是時間觀念太狹隘,便是觀察手段太有限。
既然“前枝已放,後枝未握”,還沒有確立一套能信任的世界緣起論,此時應按照月稱論師的方法,確立暫時的世俗谛。但確定時要給自己埋下伏筆:這是暫時的,等證果時得放棄。證果之前,應相信它的可靠性。所以,現在大膽學習,大膽地依此樹立就可以,這種做法稱為“安立”:安放一個道理到心中。
未安立之前,我們像一張白紙,不能確定外部世界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心的結構是怎樣的,因此按照月稱論師的安排,先確定外部世界的結構。確定這種理解後,在日常生活中,不觀察時一切隨許世俗;稍經觀察,外境即為須彌四洲。因此,暫時世俗谛中,有此“稍經觀察”與“不觀察境”。“稍經觀察”即是此境,便成為公認可靠的世界緣起觀。這個確定對修行有重大意義。
古來無邊際的邪見道路,衍生出現代社會復雜的顛倒見。但是,這些暫時的世界緣起觀都是應當學的。雖然承認這套暫時世俗谛中的起源觀,而究竟實相應當向上一步來理解,應向上來取增上生與決定勝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