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峰法師:我們都是那只尋找回家之路的猴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成峰法師:我們都是那只尋找回家之路的猴子

  今天,咱們來聊聊美猴王孫悟空。

  老吳筆下的這只猴兒有個性,原本手下也有一幫小兄弟整天跟著吆五喝六,住著大別墅,吃著環保飲食,逍遙自在,也算是一方土豪。

  可是這家伙和他的同胞不一樣,簡直就是太任性,不滿足只是生存下來,他還思考起生命的大問題~~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如何擺脫死亡,到達長生不老的境界。

  帶著這個深深地疑惑,他從此踏上了尋求真理的革命道路。

  佛經中有個著名的公案——一猿六窗,與猴子關系緊密。一只猕猴被人從山中捉來後,關在一間屋子裡,門從外面瑣住。剛進去時候,猴子試圖從屋子的六扇窗戶上找到逃離的機會。

  於是,它不停地躍上跳下。很遺憾,所有的窗子都被牢固地焊住,任憑它費勁氣力,直到精疲力竭,窗戶依然紋絲不動。最後,它終於放棄了逃跑的想法,安心的住在屋子裡面。

  故事雖很簡單,裡面卻隱含了一個深刻的人生譬喻。

  一個人,通過六根與外部六塵世界產生聯系、感受世界。我們發現,當六根無法受到足夠的六塵沖撞與觸及時,於是我們的內心變的焦慮、不安,我們會自然想到使用各種方法來滿足它,試圖以此緩解痛苦與無奈。

  西方的幾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試驗,可以說明同樣的觀點。他們讓試驗人平躺在一個相對密封的容器內,並為他提供足夠的飲食,但是不能與外界有任何接觸。以此試驗來觀察,人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堅持多久。當試驗持續到72小時的時候,被觀察者主動提出退出試驗。

  佛經上說:“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食可分為四種,除了物質性的飲食外,還有心理上的需求。

  《增一阿含經》介紹了四食的名稱:“一搏食,二樂食,三念食,四識食。”

  四食做為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搏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樂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念食,即思想或意志。四、識食,即知覺。”

  也就是說,在佛教看來,一個生命體的存在的前提是獲得精神和物質上連續不斷地補充。

  我們發現,一般情況下,當我們遇到糟糕事情,內心無法安定的時候,我們會想出各種方法來恢復。比如:否認、轉移、壓抑、幻想、逃避等等……

  反之,如果出現一件令我們愉悅的事件,瞬間我們會激動起來,我們可能出現以下的感受、情緒與想法:輕松、飄然、抓住、延續下去……

  這是心的食物——樂食。可意與不可意的出現時,我們接受可意,拒絕不可意的。

  我們會讓自己的心停不下來,設想自己有許多很多事情要去處理,籍此獲得一種勝任感,找到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並不是我們本身,我們被安上許多外在的標志:我們的相貌、身材,我們的事業,我們存折上的數字,我們名字後面的頭銜等等……

  唯一缺少了,我們作為自己的身份。我在那裡?

  常常,在抓起電話的時候,對方會問:“你現在在哪裡?”

  當然,我知道對方是想知道我身體所處的准確位置。

  如果聽筒那頭是熟人,我會回答:“ 我在我的身體裡。”

  或許,你覺得是個笑話,不是麼?!

  其實,我想提醒自己,“我”到底在哪裡?

  此時此地,我們是否能做到,聽電話僅僅是聽電話,沒有夾雜其他的念頭與想法呢?

  看到只是看到,聽到只是聽到,一切都是條件的組合,接納面對呈現的身心現象,世界原來如此簡單、平凡與寧靜。

  站在某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是那只猴子,都在尋找回家的感覺。

 

上一篇:宗性法師:放慢生命的腳步
下一篇:一條幸運的菜花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