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千萬注意,有些東西是不能隨便供養給上師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三主要道講述》 作者:洛桑成列·確吉堅贊仁波切

  頂禮感恩洛桑成列·確吉堅贊仁波切!

  緣起的重要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依師法中緣起的善惡非常重要。你最初在上師面前種的這個因緣,將會決定你最後的結果。

  瑪爾巴的上師是那洛巴。有一次,為了觀察瑪爾巴能對佛法作出什麼樣的貢獻,那洛巴就在空中化現出本尊勝樂金剛的壇城,然後問瑪爾巴:“孩子,現在你多年修持的本尊顯現了,你是先禮敬上師呢,還是先禮敬本尊?”看到苦修多年的本尊和壇城出現在眼前,瑪爾巴非常歡喜,他心想:“上師天天都能見到,隨時都有禮敬的機會,而本尊不常出現,我應當先禮敬本尊。”結果一個頭還沒有磕完,本尊和壇城已經化為光收攝到了那洛巴心間。那洛巴告訴他:“在沒有上師的地方,連佛陀的聖名也聽不到。千劫的佛陀,都是依賴於上師方能顯現。”

  這就是瑪爾巴在上師那洛巴面前,因為宿世業障的蒙蔽,而導致了緣起的錯亂。他由於視本尊比上師重要,先向本尊禮拜,結果致使法脈在家族中斷滅。瑪爾巴的幾個兒子都早年夭折,沒有一個能把法脈繼承下來,最後由密勒日巴繼承了他的密法法脈。

  瑪爾巴和密勒日巴之間也有類似的緣起。密勒日巴在最初見到瑪爾巴時,瑪爾巴遞一碗酒給他,他接過來一飲而盡,表示能繼承瑪爾巴的法脈。但不幸的是,當時的密勒日巴畢竟還是一介凡夫,供養上師時不明白一些緣起,由於他只有一口鐵鍋,沒有其它財物,他就非常虔誠地把鐵鍋供養給上師。由於供養的是空鍋,導致了他後來一直貧窮。他在山洞裡修行時沒有食物,只好整天吃野菜,最後整個身體都變成了野菜的顏色。

  瑪爾巴作為一位成就者,畢竟明白一些甚深緣起,他接過鐵鍋就“丁丁當當”地使勁敲。作為一位具德上師來說,他應該是注重威儀的,為什麼要像小孩似的敲鍋呀?這是為了給密勒日巴種下一個好的緣起,讓他以後能聲名遠揚。結果怎麼樣呢?藏地那麼多即生成佛的大成就者,是不是只有他的名聲最為廣大?即使在我們這個時代,學密法者也幾乎沒有不知道密勒日巴的!

  因此在親師法中,緣起的善惡力量極大。因為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最上福田。你和上師之間所結的這個緣,效果是很明顯的,供養什麼最後就結什麼果。比如供養水晶將來會成就菩提心,供養鮮花將來會長得相好莊嚴,供養鈴則將來聲音悅耳動聽,如是等等。這些都是好的緣起。

  那麼不好的緣起呢?比如有一次,我聽到有人說:“把惡業都供養給上師吧!”這就令人感到相當遺憾了。我們一般稱上師三寶為福田,就是往田裡播下種子,它會開花結果,給我們反饋回來更多的東西。但是播什麼種子結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去惡業的種子,最後會收獲什麼樣的果實呢?顯然不會是善的結果,自利的思想是不會產生福德的。

  即使你的發心是好的,但對於佛法來說,要想收獲安樂的果實,僅僅有好的發心是不行的,必須要在智慧的指導下進行。就以我們行大禮拜來說,做得如法有很大功德,具有積福和淨罪的功效。要是做得不如法也會產生相應的過患,比如倒下時手握成拳會感生圓蹄類畜生有情,頭不觸地會感召懸頭地獄的果報,久臥在地則會感生蛇等腹行類有情。我們在佛堂前供水能培植福報,但是如果不莊嚴陳設,對供品的形狀和排列十分隨便,也會附帶產生一些不好的結果,比如供杯排列不整齊會導致後世心不正直,供水太滿則增長貪心,太淺則增長吝啬心,溢出杯外將導致破戒,供空杯則減少福德,發出響聲將導致瘋狂等等。這都是祖師們在道次第引導中對我們的教誡。

  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感到太可怕了,這簡直令人毛骨悚然。也許你會感到冤枉:“我這麼精進修持,怎麼會回報這樣一種東西?”真的冤枉嗎?不冤枉,佛法並不是讓你去盲目地迷信,它是一種理智的信仰。常常有人認為:“修行只要心誠就可以了,外在和形式上的一切修持並不重要!”這都是社會上流傳的一些謬論,對於沒有證悟的人來說,這句“良言”也許能直接把你送往地獄。雖然三寶的功德不可思議,只要有誠心,依其福田力就能培植一定福報。即使以散亂不淨心供佛,經中說也能種下解脫的種子。但由於其福田力殊勝的關系,即使不存在什麼動機,一些平凡小事之類的微細緣起,也會導致各種善惡的結果。因為緣起的善惡,功德與過患也是相伴而行的。

  對於修行人來講,並不是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就一切都萬事大吉了,認為無論如何都能獲得善的結果。必須要注意一些細微的地方,避免在修積資糧的同時伴隨一些不好的緣起。譬如前幾年圓寂的意希旺秋仁波切,他曾經說:如果在師徒暫別之際,供養上師鞋的話,將會造成師徒分離的緣起。還有你們有的人在告別上師時,往往要磕幾個大頭才離開,這個緣起也是不好的,表示以後不想再見到上師了,所以一般都是見面時頂禮。曾經有一位大師,在離開他的上師時,上師告訴他:“你不要磕離別頭,我們師徒以後還能再見面的。”但他離開一段距離後,想起上師的恩情,感情沖動之下,忍不住轉身行了幾個大禮拜。就因為這個緣起,他以後再也沒有見到上師,造成了終生的遺憾。

  如理依止上師

  正如前面所說的,以其福田力極為殊勝的緣故,親師法中緣起的善惡力量極大。因此我們一旦尋訪到合格的上師,就要如理依止。《事師法五十頌》裡講了依止上師的五十條規范,包括行為舉止方面的一些細節,十四根本戒也涉及到部分內容。這些你們都要進行重點學習。

  《事師法五十頌》是印度的跋維谛瓦大阿阇黎寫的。他從小就依止眾多善知識修行,出家後精通顯密教法,成為一個大班智達。但是沒有被國王重用,沒有多少弘法利生的機會,於是他就離開寺院,想去東方朝拜一尊度母像。旅途中乘船過海時,他被劫持到了一個海島上。這個海島名叫住地島,由於島上沒有佛法,加上語言不通無法交流,他心裡就很難過,認為這樣下去沒有什麼意義,只能是白白虛度時光。於是他想回到印度去,可是不知道離開的方法,他就每天都向度母祈禱,希望度母加持他離開住地島。終於有一天,度母在夢中指示說:“你想去什麼地方,頭就朝什麼方向睡覺。”

  跋維谛瓦按照度母的指示回到故鄉後,發現寺院有了很大變化,畢竟已經過去了多年,同時代的人許多都圓寂了,而年輕的又不認識他。於是對住地島上的人生起一個嗔怒心,認為是他們導致了這樣的結果,耽誤自己弘法利生的時間。他就修法結手印指向住地島,住地島頓時發生地震,整個陷入大海之中。跋維谛瓦做完以後,立刻就後悔了,他想“我身為大乘佛子,即使救度不了眾生,也不應該殺害這麼多眾生!現在造了這麼大的惡業,肯定要墮入金剛地獄了!”於是他准備從故鄉叩拜到文殊菩薩的聖地,希望通過這種苦行來忏悔惡業。

  這時度母出現在他的夢中,告訴他說:“你縱使叩拜到文殊的國土,也消不了你的惡業!但是,如果你用多年修行的經驗和智慧,抉擇出成佛最快的一條道路,用來指導未來的眾生,讓他們能快速成就,那麼這個功德就能抵消你的惡業!”

  他作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班智達,學了那麼多的教法,知道的成佛之道太多了。但哪一條才是捷徑呢?經過多次閉關修法,思維抉擇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條最快的成佛之路,這就是如理依止上師。他把依師的具體內容撰寫出來,就是《事師法五十頌》。

  如理依師的功德

  如理依止上師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我們有必要對這方面進行認識。因為無論追求什麼功德成就,都必須要先從認識開始,起信立志才有希望。不管是追求世間法的成就,還是出世間法的成就,我們都必須要先有堅定的信心,有了信心才會產生意願,有了意願才能產生動力。那麼信心是如何產生的呢?信心是通過認識而產生的,認識的深淺決定了立信程度。否則的話,如果對某個東西連最起碼的認識都沒有,又怎麼會生起堅定的信心呢?

  對於依止上師這個問題來說,我們也要認識其功德利益,要了解它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有了好處大家才願意去追求,對不對?我們要是對上師的功德不了解,怎麼會生起一個希求心呢?怎麼會生起強有力的依止欲呢?所以,我們根據祖師的言論來為大家抉擇:依止上師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利益。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依止上師是成佛的捷徑

  不論從事什麼事業,掌握方法都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成佛也是同樣如此。通過依止上師,我們就可以獲得正確的修行方法,從而避免自己去盲修瞎煉。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只要付出努力,我們就必然會成佛。如果按照經典中的一般說法,即通常的慣例來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而從了義的角度來說,即使是濁世中也能在短短一生中成佛。用一生時間來完成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依靠密法的力量完全能做到。但是如果不通過依止上師,就不會掌握正確的成佛之道。連成佛的方法都不知道,又怎麼談得上成佛呢?不要說即生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也未必能成佛!何況密法的成就在於師承的加持,金剛乘迅速成佛的特色,完全是依賴於上師才能得以體現,依止上師正是我們成佛的捷徑。

  為了成佛,我們必須積集無量資糧。而最容易積集廣大資糧的方法,莫過於供養自己的上師,依止上師能迅速圓滿福慧資糧。在《事師法五十頌》、《密集根本續》等許多密續和論典中,都說供養一位上師的功德等於供養一切佛,你想想這個功德有多大!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塵中有塵數佛”。從不可思議的境界來講,在一個微塵的空間裡,就有無量微塵數的佛存在。佛多如微塵遍布宇宙空間,供養這遍布法界的一切佛,我們誰能做得到?但是供養自己身邊的一位上師,就等於供養了一切佛菩薩,還有比這更容易積集廣大資糧的事嗎?

  供養一位上師的功德等於供養一切佛,這是因為上師是諸佛的法性融為一體者。我們經常念誦的皈依偈中,首先是皈依上師,然後才是皈依佛法僧。正是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集體,是他們的法性融為一體者,從上師身上就能體現出三寶的一切功德。皈依上師就等於皈依三寶,供養一位上師也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菩薩。所以,依止上師能速速圓滿我們的福德資糧,資糧圓滿得越快,我們離成佛的目標是不是也就越近?

  即使從顯宗的角度來講,依師法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八千般若經》中講了一個常啼菩薩的故事,他克服一切困難尋找善知識,找到後對上師非常恭敬尊重,恭敬到什麼程度呢?在上師講經說法的時候,由於地面的灰塵較多,附近又找不到水來清潔,他就用自己的血來作清潔。由於重視師道勝過自己的生命,在依師法方面極為出色,所以他很快成就了菩薩道,數年之間成為八地菩薩。如果按照顯教通常的說法,從初地到八地,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但他以如理依師的功德,只用一生的時間就超越了。所以說,一切成佛方便的根本,就在於如理依止上師。

  二、令十方諸佛歡喜

  諸佛的事業是說法度眾生,只要輪回中還有一個眾生存在,佛就會永遠不入涅槃。但是,佛陀相好圓滿的受用身,我們凡夫無法見到,只有登地菩薩才有那福德因緣。即使是像釋迦佛那樣的殊勝化身,我們現在也是連親見的緣分都沒有,更不要說諸佛真身現前為我們說法了。

  因此,諸佛必須顯現符合我們緣分的身相才能為我們說法。十方諸佛為了接近我們的緣故,顯現為凡夫形象的上師,就像現在我們派遣代表一樣,上師是諸佛在娑婆世界的代表。

  我們如果能如理依止上師的話,諸佛會洞察到這一切而感到喜悅。諸佛就像悲憫獨子的母親一樣,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將我們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獲得涅槃寂靜的究竟快樂。所以,當我們能如理依止上師,在上師的引導下趣入解脫道,諸佛見到自己的願望已經實現,就會感到喜悅。

  如果我們不能如理依止上師,那麼無論如何供佛,諸佛菩薩也是不會歡喜的。反之,如果能如理依師的話,僅僅是供養上師,諸佛也會不請自來,住在上師身中高興地接受我們的供養。如《文殊口授》中說:“我住在上師身中,接受信士的供養,若能博得其喜悅,供者自身業可消。”所以我們親近供養上師,不但有向諸佛獻供的功德,還能獲得諸佛歡喜納受的功德。

  三、遠離魔障和惡友的加害

  我們通過如理依止善知識,就能增長福德,由於福德增長,魔類和惡友就沒有能力進行加害。如經中說:“具足福德資糧者,天與魔眷不能害。”《廣大游戲經》中也說:“具福之人滿眾願,摧魔速獲大菩提。”

  並且上師的大悲心就像一把大傘,能為弟子遮擋一切魔難和災害。當我們遇到魔障的時候,祈禱上師往往是最有效的,對消滅災害有不可思議的效應。仲敦巴就曾經說過:“祈禱上師阿底峽尊者,比祈禱其他本尊更有加持力,這是我的親身體驗。”

  四、自然遮止煩惱惡行

  我們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惡行帶來的,一切惡行都是因為煩惱而產生的。如果能夠遮止煩惱和惡行,是不是當下就能獲得清涼和安樂?但是,我們即使用種種方法來對治,煩惱惡行也不一定能止息。明明知道這是惡念,可它偏偏要生起來。明明知道這是惡行,卻情不自禁要去做。我們沒有辦法做到自控。這是大多數人都感到苦惱的事。

  如果能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師,即使不用修什麼對治法,煩惱和惡行也會被自然遮止。因為通過依止上師,經常聽聞上師的言教,我們就能正確了解善惡取捨,從而依法行事,自然入於善道。不僅如此,那些與上師生活在一起的人,由於受到上師身教的熏陶,也能自然而然地消滅煩惱惡行。如果能夠真正地依止上師,能夠時刻把上師觀想在頭頂,因為對上師的敬信,不僅不敢輕於為惡,即使微細的惡念也不敢萌發。一般來說,我們之所以產生種種惡念,是認為沒有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就可以放心地胡思亂想,如果意識到上師就端坐在頭頂,你還能再無所顧忌地想入非非嗎?我們只要這麼觀想,也就放下了一切攀緣。

  依止上師能止息我們的煩惱,激勵我們趨入善道。我們都知道止惡行善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可是許多時候,想要這麼去做卻力不從心,心裡會產生障礙。如果能獲得上師的加持,這一切障礙都會消除,就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你,自然而然地就會這麼做。所以當修行有障礙的時候,祈禱上師具有特殊的作用。宗喀巴大師說:“要使上述善行功德,未生者出生,已生者增長鞏固,最重要的是要視師為佛,虔誠信皈,對三寶性相准確無誤地體認和堅信。修任何一種善行,都要向這兩方面進行祈禱發願。”

  五、證悟功德輾轉增長

  在阿底峽尊者的眾多弟子中,阿麥绛曲仁欽是專職侍者,整天都在為尊者服務侍奉,做一些雜務,基本上沒有修法的時間。仲敦巴主要負責翻譯,雖然聽聞的法很多,也沒有多少時間來修法。貢巴瓦則是一心修法的瑜伽師,尊者傳授修持要訣之後,他就到靜處去閉關實修。但在這三類弟子中,成就最快的不是貢巴瓦,反而是阿麥绛曲仁欽。貢巴瓦就講:“很奇怪呀!當年阿麥侍奉上師,格西敦巴當翻譯,我一心修止觀,但是到了後來,他們所獲得的證悟都比我高!”

  由此可見,依止上師是生起證悟功德的最重要因素。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當赤欽丹巴饒傑的經師生病時,他進行了細致的護理工作,結果通達了中觀正見。京俄瓦有一個侍者,侍奉上師十分勤快周到,有一天他出去倒垃圾,回來時走到樓梯的中間,突然生起了“法流三摩地”的覺受。

  仲敦巴在遇到阿底峽尊者之前,曾依止上師賽尊多年,善巧修學各種顯密教法。他對上師非常恭敬地承事,達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師母擠牛奶的時候,他也恭敬地趴在地上用身體當坐墊。後來值遇阿底峽尊者時,他特地請教說:“我以前所修的法是否入道?”尊者觀察後,回答說:“不!除了你在自己上師賽尊前,所作的侍奉承事可入道之外,其它一切修持都不算入道。”這說明我們要想獲得成就,除了上師法之外,再沒有更快捷的法門了。通過如理依止上師,可以使我們的證悟功德輾轉增長。

  六、一切生中值遇善知識攝受

  我們今生還知道學佛修行,造一些善業,積一些功德,未來世卻未必也這麼幸運。由於胎障的蒙蔽,我們會忘失前世的一切。除非能值遇到善知識的攝受,才不用擔心來世會墮落。那麼,如何才能在來世值遇善知識呢?這就取決於今生是否如理依止上師。博多瓦說:“這是種下未來不離師因的要訣。”

  如果大家有長遠的目光,對這一點就會感興趣了。《甘露藏》中說:“今生如理取悅師,其等流果於諸生,值遇殊勝善知識,得聞圓滿無誤法。”我們現在若能對自己的上師生起視之如佛的理念,並如理依止的話,將種下在未來的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識的緣起,甚至能遇到像至尊文殊那樣的殊勝善知識,並從之聽聞圓滿無誤的教法。只要聽聞到圓滿無誤的教法,我們就有解脫成佛的希望。

  七、臨終不墮入惡趣

  這對於修淨土法門的人來說,應當是最實惠的。如果我們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話,臨終時就不至於墮入惡趣。在善知識的攝受下如理修行,斷惡行善,就能消除導致墮入惡趣的因素。沒有了墮入惡趣的因,又怎麼會墮入惡趣呢!

  除了自身努力修行之外,上師也會通過種種方便為我們消業,乃至於呵斥責罵,也能消除我們的種種惡業。《地藏經》中講:“為彼(善知識)攝受者,應經無量劫流轉惡趣之諸業,然於現世因受病疫饑馑損惱身心等苦而得清淨,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這說明上師的打罵能消除我們的惡業。惡業是導致我們墮入惡趣的因素,消除業障的方法有多種,但最殊勝的忏罪對境是三寶總集的上師。

  不論是上師的慈相加持,還是怒相加持,都會消除我們的業障。噶當派的大德常說:“捶打是灌頂,由此得加持,責罵即猛咒,能除諸中斷。”具德上師的一切打罵呵斥,盡管在我們凡夫眼中看來,似乎不近情理,但那是上師為弟子消業的悲心表現。

  這方面有一個典故。拉索瓦親近德堆巴的時候,德堆巴總是以粗重語呵斥,其弟子娘摩巴感到不理解,埋怨說:“我們又沒有做錯什麼,這位上師怎麼總是無理呵斥?”拉索瓦卻說:“你不要這樣講!我每受到上師的一次呵斥,就如同得到本尊嘿魯噶的一次親自加持,心靈被淨化而充滿了喜悅!”

  這一生中如果沒有修出成就,那麼告訴大家一條捷徑,就是無論你的罪業多麼深重,臨死時只要能憶念上師,通過對上師三寶的信皈力,就一定能遷識往生。這是相當殊勝的。如《善軍請求續》中說:“人在臨死的時候,思念上師可以遷識往生。”我們很多人都喜歡修遷識往生的頗瓦法,但若沒有一定福德資糧,未必能成功地遷識往生到淨土,因為惡業要是遇於深重的話,惡業會牽引著你往下墜。那麼,上師瑜伽裡就有一種師佛往生法,即在死亡時憶念上師,就能保證一定遷識往生。在西藏有很多普通的信眾,一生中如果沒有怎麼修行,臨終時怎麼辦呢?通常都是依靠對上師三寶的信皈,請上師為自己遷識往生。如果死亡時上師能在身邊,那就更有福報了。上師除了修法遷識之外,有時還會用一些方便法,讓你憶念上師,融入到上師的慈悲光明中,很輕松地就能獲得解脫。你說這是多麼舒服的事情!當然,前提是取決於我們的信願力。

  八、成就現前和究竟的一切利益

  這相當於對依師利益的總結。依止上師是我們一切福報的源泉,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功德的根本,能夠成就我們現前和究竟的一切利樂。如果說有這個特殊法門的話,那就是上師瑜伽。宗喀巴大師說:“對世間如意寶進行祈求,能解決今世的利祿需求;對上師誠心祈求,可獲得世間和超世間的一切成就。”上師就如同所求皆能滿願的如意寶,不管是世間的一些東西,還是出世間的解脫成佛,通過如理依止上師,我們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得以圓滿。

  我們常常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不能雙運的,它們是對立的兩種追求,就像“魚與熊掌”那樣,不能兩者兼得。你不可能在貪著世間名聞利養的同時,還奢望擺脫世間八風的困擾,而獲得出世間的解脫成佛。但是你說我就偏偏不信,我就是要同時圓滿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那也未必不可以。既不放棄世間法方面的福報,又能獲得出世間法的成就,這豈不是更好嗎?

  依師法顛倒的過患

  這裡也要指出依師法顛倒的過患。如理依止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不如理依止又有什麼樣的過患呢?這個過患是非常嚴重的,密乘十四根本戒的第一條,就是“對上師身口意不敬”,觸犯了這一條就會造下墮金剛地獄的惡業。密乘戒把它作為首要的一條,你就知道這是多麼的重要。

  依止上師要想不產生過患,前提就是在依止之前,要慎重地進行觀察抉擇,抉擇對方是否值得依止。如果認為不值得依止,那就沒有必要去依止;如果值得依止,就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否則一旦建立了師徒關系,這時候如果再來懷疑,產生一些不清淨的念頭或言行,就會觸犯依師的戒律,這是非常嚴重的惡業罪障。我們通過推理也能知道:上師作為諸佛法性融為一體者,是我們最大的資糧田,供養一位上師的功德就等於供養一切佛,那麼,誹謗一位上師也就等於誹謗一切佛,對不對?這種惡業會使我們感召各種橫禍、疾病、災害等等。

  在《黑閻曼德迦難義疏》中,甚至有這樣一句話:“設唯聞一頌,若不奉為師,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就是說如果對方有說法的意願,自己也有聽法的動機,那麼即使僅僅聽受了佛法方面的一個偈頌,師徒關系也自動建立了。這時若不把對方奉為師長來恭敬對待的話,在以後的百世之內,就不要奢望能受生為人類了,而是會進入狗的家族。百世以後即使受生為人,也會成為賤族的種姓,即從事殺生、偷盜、邪YIN等職業,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你會不斷造作惡業,難以獲得光明的前景。

  如果是對上師起嗔心的話,即使是動怒一剎那,也會毀掉一劫所修的善行成就,還要在地獄等惡道遭受數劫的苦難。“怒火燒毀功德林”,即使對普通人起嗔心也能毀掉無數善根,那麼對功德之源的上師生嗔心,過患就更不用說了吧。《時輪根本續》中說:“對師動怒一剎那,一劫善行全被毀,數劫墮生地獄等,惡道遭受深重苦。”一彈指中有六十五“剎那”,假如對上師生嗔心達六十五“剎那”,就會在地獄中呆上六十五劫,這還是小乘中的說法,大乘的說法比這還要長。

  誹謗上師的後果更為嚴重,據說誹謗上師的果報連佛都無法詳說,後世必定會生於無間地獄等惡趣。《金剛手灌頂續》中說這是最大的過患。雖然其它經典中記載有許多造作惡業而墮入地獄的事例,但這裡卻沒有說明誹謗上師者將投生什麼地獄。當時金剛手問佛陀:“如果有人輕毀自己的上師,他們會感召什麼樣的果報?”佛陀回答說:“金剛手,不要講這句話,天、人世間都會感到恐怖!但我可以簡略地告訴你,無間地獄那些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他將投生之處,並且會在裡面呆上無量劫的時間。”因為佛陀考慮到如果詳實回答,將會引起天人世間的恐怖,那些大菩薩們也會因悲心難忍而昏倒,於是只大概地說需長年滯留於無間地獄。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毀上師。

  不要說是自己輕毀上師,就是接近那些诋毀上師的人也不可以。乃至於在夢中夢見诋毀上師者,都會被視為不吉祥。如密續中說:“勿言毀師人,夢亦不願見。”“诋毀上師者,不但自己修持密法得不到成就,與其要好的朋友也不會得到成就。”因此,不但不能和诋毀上師的人交朋友,就是接近也會受其晦氣的影響。我們一再告誡大家,在接觸金剛道友時一定要慎重,要進行如理的抉擇取捨。哪怕是再要好的朋友,一旦發現他在這方面有問題,就要善言規勸,規勸不了就遠離。千萬不要認為彼此感情好而無所謂,用自己的慧命來換取所謂友情。

  我們如果不注重師道,任修一切法都失去了意義。就像《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的,诋毀上師者不但未生的功德成就不生,已生的功德成就也將會消失。猶如樹根壞死的樹,樹枝樹葉也將要枯死一樣,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本是信德,失去了信德,不但不會產生功德成就,就連原有的功德成就也將會消失。

  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印度曾經有一個瑜伽士,他的上師只是—個平民,而他自己則出身高貴,是一個婆羅門貴族,並且修到很高的悉地成就,能在空中飛行無礙。有一次,他正在空中飛行的時候,看到上師在下面講法,按照禮節原來應該停下來禮敬上師,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覺得自己的身份、成就都已經超越於上師,就帶著一顆傲慢的心,故意從上師的頭頂上方飛過,結果當下墜落到地上,失去了能自在飛行的悉地。

  還有印度的阿阇黎佛智,他攝受了眾多眷屬,有一次正在說法時,看到上師帕倉巴以乞丐的形象來到面前,穿得破破爛爛的。他覺得在大眾面前禮敬這樣的上師,實在太丟臉了,就裝作沒有看見。直到下午集會結束後,才去拜見上師並頂禮。上師希望他對剛才的行為忏悔,以消除由此產生的業障。就問他:“剛才為什麼不頂禮?”他沒有體悟到上師的苦心,反而掩飾說:“當時我並沒有看見上師。”話音剛落,他的眼珠就掉落到了地上。後來說了實話並忏悔,眼睛才恢復正常。

  印度的大成就者黑行大師,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他和許多眷屬一起航海的時候,他想:“我的上師雖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從世間的事業方面來說,還是我更勝一籌。”剛剛生起這個念頭,航船立即沉入海中。他馬上祈禱上師,上師親自降臨解除了海水的怖畏。然後告訴他:“因為你生起了很大的我慢,所以感召這樣的果報。你要知道,我只是沒有投入精力到世間法方面而已,否則的話,至少也會與你一樣,成為眷屬受用圓滿的人。”

  這都是觸犯上師戒的過患,我們知道以後,感到實在是太可怕了。就如同那些法盲由於對法律不知道,什麼作奸犯科的事都敢做,但法律並不會因為他的無知而不予制裁。大家不要認為不懂戒律,就不會由於犯戒而有什麼果報,因而可以為所欲為。不要存有這種僥幸心理。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戒律,如“密乘根本戒”、“事師法五十頌”等,要如履薄冰那樣,時時刻刻用戒律來要求自己,要勝過愛護生命那樣愛護師道。

  修持密法確實能快速獲得成就,特別是無上續部的密法。經典中講,如法接受灌頂後即使不修,只要能守持清淨戒律,十六世中也必定成佛,善根深厚者甚至能在七世內成佛。但是你一定要注意:成就的前提是守護戒律。如果不嚴持清淨戒律,不但得不到任何成就,反而會生前遭受惡報,死後墮入長劫無超脫的金剛地獄。正如邬金蓮師的告誡:修密法者猶如竹筒中的蛇一樣,只有上和下兩條路,要麼速疾成就,要麼速墮金剛地獄。這完全取決於你是否守持戒律。

  大家一定要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一定要如法地依止上師。這在密乘根本戒中作為首要的一條,我們就應當知道,這不是形式方面的問題,而是修行必須要遵守的戒律。如果不遵守戒律,是不會獲得什麼成就的,我們要有一種自律精神。

  當然,大家畢竟還沒有成就,要想一點都不犯戒,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犯了戒就要立即忏悔,不要讓惡業增長成熟,給自己帶來生命中的災難。如何忏悔呢?《事師法五十頌》中說:“發生恭敬尊重心,供養咕噜金剛師,則除苦惱病亂害,消後無復苦惱難。”就是要以恭敬尊重的態度,供奉一些適當的供品,向上師誠心忏悔,祈求寬恕,那麼違犯上師戒的罪業就會消除,病痛災難等不祥之事也就不會發生。如果上師已經去世,或條件所限而無法親自向他忏悔,也可以按照仲敦巴教導的那樣,向身邊的上師進行忏悔。因為從法性來講,一切上師的法性都是一體的,這樣做也可以消業。

  傳法師和啟蒙師無有分別

  我們有的人也許會狹隘地認為,以上所說,只適用於坐在法座上說法的上師,授戒的親教師或授予灌頂的金剛上師。其實不然。帕繃喀大師講,對於和自己同吃同住的教讀字母的師長,也應該用對待上師那樣的理念來依止。這是依師法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教我們字母的啟蒙老師,和給我們講經傳法的上師沒有區別。否則的話,若沒有啟蒙老師教育栽培,我們現在文盲一個,怎麼可能有條件來聞思修佛法?因此在修行過程中,哪一種師長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要平等對待,不管是給自己授戒、傳法、灌頂的上師,還是一般的師長,都要用視之如佛的理念來對待。

  對於金剛乘行者來說,如果想快速成就,那麼這是一個關鍵的要訣。曾經有一位格勒嘉措大師,他的一位教讀字母的啟蒙老師還俗了,因為這個原因,他對這位老師生不起視師如佛的理念,結果無論如何精進修法,都沒有獲得任何成就。後來向上師請求開示,上師告訴他說:“你要將這位還俗的老師,安置為資糧田的主尊,把他看作是釋迦佛來修淨信。直到生起視之如佛那樣的信念時,再將他觀想於原來的座位。”他按照上師的教導去實修,終於獲得了殊勝成就。

  雖然師長之間可能有學問和修證方面的差別,但從弟子的角度來說,都要平等地對待和恭敬。曾經有一位大師說:“雖然拜了很多的上師,如果不能平等對待,只敬信其中一人。那就不能稱之為信皈。如果是真正的信皈者,對待師長不會有親疏的分別。雖然師長對自己的恩情有大有小,信皈卻不能因此而分薄厚。”我們的行為和那些大師們恰恰相反,有的人只認有名氣有地位的上師,不認那些默默無聞的貧民上師;有的人皈依密乘之後,就瞧不起以前顯乘中的師父。這種行為在世間尚且受人唾棄,更何況是在佛法中呢?以這種態度來依師學法,是不會產生什麼修證功德的,因此要平等對待。

  還有的人皈依佛門之後,認為現在是學正法了,就開始诋毀以前的外道師長,這是許多人都容易犯的通病。雖然從皈依的原則來說,我們修學佛法後就不應再依止外道,但對曾經的外道師長也應當恭敬對待。因為飲水思源,盡管他是外道,但也曾給過你有益的教誨,對你最終走上解脫之道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的大悲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尋求解脫之道,也曾依止過九十六種外道,但一樣地尊敬他們,只是悲憫他們沒有獲得正法甘露而已。何況佛菩薩有時也會根據眾生需要,化現為外道的形象來利樂眾生,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曾多次以外道師長的身份示現,你怎麼能肯定所诋毀的對象就不是菩薩的化現呢?

  有的人可能始終會認為,師長之間修證各有差異,怎麼能做到平等對待呢?這確實是比較矛盾的事,對許多人來說,是很難統一起來的觀念。那麼在觀修上師瑜伽的時候,有一個竅訣:視所有師長為同一體性,都是自己根本上師的化現。這樣就在信皈上保持了一致。什麼是根本上師呢?就是如果依止過多位師長,則從中選一位法緣和恩德最為深厚者,視為所有上師的總集,其他上師都是這位上師化現的不同形象,是為了在不同階段引導自己,或從不同角度來教導自己而化現的相應形象。這樣就解決了信皈不統一的問題,你也就不至於犯诋毀的過失。

  本文節選自洛桑成列·確吉堅贊仁波切的《三主要道講述》

 

上一篇:施恩無求
下一篇:不能小看《地藏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