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報土呢?還是化土呢?善導大師回答是報土,不是化土。這個情況要放在當時的理論背景上去說。
攝論派以及一般通途教理的這些注經家,對於極樂淨土,常常會分出一些類別,一般會分報之淨土與化之淨土的這兩類。報土是實修實證的淨土,又分為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化土,就是為二乘的行人和凡夫所建的淨土。進一步說,還有法性淨土。關於這個淨土的類別劃分,魏晉南北朝以及陳隋之際那些注經家們的討論真是眼花缭亂。按通途教法,一定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有資格到實報莊嚴土的。所以,為什麼那些淨影諸師會把那些往生者判得那麼高?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往生,是由於他們也承認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但一定要身份很高的人才能去。否則,凡夫也能去的話,一定是化土。
這裡的分別,我想智者大師對極樂世界四土的這種劃分還是比較圓融的。以後蕅益大師也采用四土。通途講四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凡聖同居土,我們現在就屬於凡聖同居土,有凡夫有聖人,是凡聖同居穢土。然後斷見思惑的小乘聖人,可以生在方便有余土。破無明的菩薩可以到實報莊嚴土。斷盡無明的就可以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佛才有資格住的。那麼根據通途的劃分,這四土是隔開的。凡聖同居土的人不知道方便有余土在什麼地方,方便有余土不了解實報莊嚴土在什麼地方。但是極樂世界,總的來看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所流現的一個淨土,可以說這是實報莊嚴土,或者叫一真法界,或者叫佛法界,它是報土。但為什麼又分出四土呢?這是依據往生者斷惑的程度,他修行功夫的淺深,由往生者自己業識所變現的四土。雖然是往生者的變現四土,但實際上也就是一土。所以極樂世界就有它的特別之處,你往生凡聖同居土就等於往生到上三土。為什麼呢?你一去就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雖然是業力凡夫往生,你能見到聲聞,說明你就已經在方便有余土;你能見到菩薩,說明你能夠感知到實報莊嚴土;而且你能天天見阿彌陀佛,說明你就安立在常寂光土。四土又在一土,從圓融的角度來看,極樂世界就是一土。圓融裡面有行布,有差別,這個差別不是阿彌陀佛給出差別的四土,是往生者自己的業識心變現出的四土,所以它又有差別性。差別不礙圓融,圓融不礙差別。這種解釋系統就比較到位,也符合淨土宗的本意。
善導大師針對那個時代的攝論派和其他的通途注經家略有貶低淨土的體性,將其作為化土的背景,就高揚極樂世界那個土是報土。並且進一步引用大乘經典《大乘同性經》,直接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當然阿彌陀佛也是報身佛,就是《觀經》講的真身觀,身量非常高大。又引用《無量壽經》,講法藏比丘原來是一位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講經說法,心開意解,就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薩道時,就稱性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有一願就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發願生我的剎土,最低限度哪怕只念十聲就能往生,如果念十聲佛號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現在法藏比丘已然成佛,所以他就酬答因地的這個大願。現在他成了佛是酬因,酬因行之報身,所以阿彌陀佛是報佛。《觀經》又說比如上輩三品往生者臨命終時都有表述,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念佛行人。這個化佛是從報佛裡面出來的。阿彌陀佛與諸化佛,表明阿彌陀佛是報身兼帶顯現化身,共同來伸手接引,所以就談一個“與”。由這個經文證明,就可知阿彌陀佛是報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