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咨詢的媽媽看過我的博文,基本認同我的理念,但也直率地談了她的疑慮:有時候會覺得,如果都要像您的博文中寫的那樣去做,是不是活得太處處小心了呢?
我博文中所說的理念大部分來自於我的親身實踐,所以,我對執行這些理念時的感受,應該是有發言權的。
一、知敬畏,行謹慎
的確,按照我的理念教育孩子不能隨心所欲,尤其在初期不是輕松的。在處理和孩子之間的事情時需要考慮孩子的心理,需要照顧他的感受;“管教”孩子也需要藝術和方法,改變孩子需要有策略、有步驟;需要克制、糾正自己的不良情緒,脾氣最好少發;不但要恰當地立規矩,還要有彈性,不能簡單地一刀切;事到臨頭要想著“理解”二字,在事後還要不斷地去反省、思考,改變自己的認知.......
。
育兒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正如英國著名教育伯特.斯賓塞所說:“如果父母從來沒有受過養育孩子的教育,但卻大膽地從事教養兒童這個艱巨的任務,就好像一個做生意的人不會算賬,一個沒有學過解剖學的人做外科手術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想在教育孩子上有所作為而不是“聽天由命”的話,就需要對教育孩子有敬畏之心,要去好好學習,這相當於一場修行。當你還是一個“生手”的時候,自然需要處處考慮、小心了。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就像一個沒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卻大膽、不加思索地去給患者動手術,後果會如何呢?
二、學習教育孩子是一場自我修行
教育孩子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它考量的是父母的智慧、心理,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很多人放著身邊的修行機會不用,而跑得遠遠地向外求,豈不是可惜嗎?
很多父母也許在職場上看起來還很成功,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暴露出心理、修行的不足來。動辄發火、打罵孩子;育兒方法簡單、粗暴、生硬、不靈活,缺乏智慧;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緊張、焦慮,心態不能平和.......
所以,看起是學習教育孩子,實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這就是一場自我修行。
如果認為“理解尊重孩子”的理念對育兒有好處,而以前的觀念由於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性思維,那麼改變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一件件事情上反省自己,需要逐步糾正自己的觀念,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養成新的行為習慣,這不就是一場修行嗎?
修行的結果還是不錯的。很多父母告訴我,他們學習我的博文、理念,不但對教育孩子有幫助,而且自己和家人的心態也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連與同事之間的關系也有了進步。因為學會了理解孩子,也就學會了理解同事,理解他人,就更加寬容了;學習了認知療法,各方面的心理、性格都有改觀,不知不覺中各方面都會有些許進步。
自我修行是一個漸悟的過程,與靈修和禅修一樣,是需要下功夫的,看似較累,但是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快樂,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嚴格的方法倒是簡單直接,家長也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使“權力”,費腦筋較少,但其結果可能孩子的逆反、沖突、壓抑,以及緊張的親子關系。
自我修行是一個自我約束的過程,聽起來不自由。其實,我們不是一直提倡對孩子適當約束嗎?怎麼到了自己身上就不喜歡了呢?
三、自我修行也是一個快樂的走向自由的過程
自我修行其實是學會適當約束自己言行,使之歸於科學合理的軌跡。
在育兒方面不去修行,看似隨心所欲,很自由,但是其結果可能是家長所不願意看到的:緊張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壓抑、孩子不良的情緒、對學習興趣的喪失......家長最終是不輕松、不快樂的。
而用心去修行,用“理解尊重孩子”的原則去約束我們的行為、情緒,當我們感覺做得不好的時候,及時去反省,改變自己的習慣性思維,孩子越來越幸福快樂的時候,是多麼有成就感和幸福的事情;當“理解尊重孩子”已經成為習慣,就不再感到束手束腳,一點兒也不感到累,相反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孩子快樂的笑臉,此時感受的是真正的自由、輕松。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自由地以家長的派頭對孩子發號施令,我們自由輕松了,孩子也許就不情願、不自由,也要處處小心翼翼了吧。
不要把我們的自由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