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遏惡揚善,推多取少_太上感應篇淺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遏,是“遏制、阻止”之義;揚,是“高舉、助長”之義;遏惡揚善的意思是,對惡要阻止,對善要助長。

首先要將“遏惡揚善”用在自己身上。當內心生起惡念的時,要保持覺照,立即遏制,不讓其進一步發展成為惡言與惡行;如果已經成為惡言或惡行,就要立即停止。當內心起善念時,要繼續努力,想方設法讓善念延續下去,並轉化為善言與善行。

如何遏制自相續中惡的身口意呢?《入行論·護正知品》中說:“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也就是說,當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正處在造惡的狀態之中時,自己一旦察覺就應當立即停止下來,讓自己的身口意三門像大樹一樣穩住不動,靜靜地呆一會,這就是遮止自相續惡行的一個很好的竅訣。

對於初發心斷惡行善之人,內心善念的力量往往比較弱小,此時需要用各種方便來助長內心的善念,使之變得更有力量。例如,決定做某件善事之後,就應當祈禱佛菩薩加持自己能夠圓滿這個善行;還可以反復思維完成這件善事的好處以及半途而廢的壞處,以穩固自己的決心;此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可以請有緣的道友協助自己完成這件善事,因為人多力量大的緣故,大家一起行善,就不容易退轉。在完成一件善事之後,應當自我隨喜,發願以後做更多的善事。

我們不僅要將“遏惡揚善”用於自身,還應當用於幫助他人。發現他人的惡言惡行時,應該用各種方便加以阻止,使他人的惡言惡行不能延續,進而轉惡為善;發現他人在行善時,要提供種種方便,使他人的善行能夠順利地得以成辦。

大凡一個人造惡,並非由於其本性一直都是惡,而是受了後天環境的影響,漸漸養成了惡習所致。造惡時,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是不知誤為,雖然如此,一個人本有的佛性永遠都不會喪失,如果在他人惡念剛開始萌生的時候,就能苦口婆心地加以勸說,往往能阻止他人作惡。即便大惡已經造下,也可以用至誠之心感化,使浪子回頭,棄惡從善。

此外,見他人有一言一行可取,都應當稱揚贊歎;沒有生起善心的應當勸其生起,已經生起的,應當贊揚鼓勵,還要提供各種方便,讓他們的善心善行不退失。

如果一個人內心對他人的惡沒有阻止之心,對他人的善也沒有隨喜之心,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此人對自相續的惡也是沒有阻止之心的,對自相續是否向善也是不很介意的。如果一個人對自相續的遏惡揚善是很精進的,那麼自然就會很在乎他人的痛苦與幸福,因為善的本質就是讓他人離苦得樂,如果對他人的苦樂漠不關心,怎能算是一個善人呢?而他人的痛苦與幸福完全取決於此人是否斷惡行善,因此,在乎他人苦樂的人,必然會在乎他人的善惡。

實際上,自私狡詐者根本不會關心他人死活的,而只是關心自己的利益。為了不得罪人而明哲保身,或者為了自己將來可以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雖然明知對方的行為是惡的,但也不會去阻止;知道很難從弱者那裡得到什麼私利,因而對其善行也不去稱揚贊歎。像這樣,不去遏惡揚善,完全是因內心已被自私之惡所浸染之故。例如,在公共汽車上即便看到小偷在偷東西、歹徒在行凶,也不去阻止;或者即便有人阻止,自己也不去幫忙,只是冷眼旁觀,不去在正義的一邊“添磚加瓦”,致使小偷、歹徒等惡人氣焰囂張。看到有權勢者作惡,不但不去勸阻,反而助纣為虐,百般討好;看到弱者行善,心裡很是鄙視。這些都是內心邪惡自私的表現。

推多取少,就是與他人分好處時,在無法做到均攤的情況下,將多的一份禮讓給別人,自己取少的一份。例如,兄弟分家產、家人分美食、朋友分利潤、單位分福利等等,如果客觀情況使得家產、食物、利潤等不能均攤,或有優劣,自己應該取少的一份、劣的一份,而將多的一份、好的一份禮讓給別人。

有人說:“自己取少的一份,不是吃虧了嗎?我出的力與別人一樣,甚至比別人多,為什麼要拿少的一份呢?”實際上,此人不明白“吃虧是福”的道理。

第一、推多取少,吃些虧,並不會真正影響自己的生活。憨山大師《醒世歌》中說:“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意思是說,吃些虧實際上對自己的生活不會造成什麼大的障礙,退讓三分也不會讓自己活不下去。比如,給個梨子吃,總比沒有梨子吃要好,用這種實事求是的智慧之心去吃梨子,就會知足感恩;知足感恩,內心就會快樂。但是,如果覺得分給自己的梨子小了,自己吃虧了,此時即便嘴裡吃著梨子,也不會有知足感恩的心;沒有知足感恩心,就體驗不到吃梨子的快樂。又如,父母去世後兄弟間分家產時,弟弟多拿了一間房子,哥哥少拿了一間房子。實際上,此時哥哥的財產比原來增加了,只是增加的量比弟弟少了一點。按理說,財產增加應該更快樂才對,但是如果哥哥與弟弟斤斤計較,就不但不會快樂,反而心裡會氣憤傷心。由此可見,財產的增加量不是快樂的真正原因,快樂的真正原因是知足感恩的心態。所以,在外在的財物上,多一點少一點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真正影響到我們正常生活的是自己是否有知足感恩的心態。

第二、推多取少,能培養自己的心胸與肚量,增上自己內心對財富的信心,而心胸廣闊對財富有信心之人,自然會吸引更富足的財物,正如人們常說的“量大福大”。從究竟意義上來看,包括財富在內的一切外境,都是自心變現的,有什麼樣的心就會變現什麼樣的外境,就像貧窮者會做乞討之夢,而富貴者會做享樂之夢一樣。推多取少者的心量是廣闊的,內心深處對財富是有信心的,心所變現的外境一定會是富足的;而推少取多者的心量是狹小的,內心深處對自己獲得財富是缺乏信心的,這樣的心所變現的外境一定也會是匮乏的。

第三、推多取少能去除人際關系的隱患,使得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增上團隊的福德。一個人推多取少,就會將自心對財富的信心以及對他人的友愛傳遞給別人,這樣就會或多或少地感化他人,讓他人也推多取少,於是,大家的心量就得到了提升,團隊的福報必然會增上。相反,如果一個人推少取多,就會將自心對財富的危機感以及不顧他人苦樂的自私心傳遞給別人,讓他人也產生類似的危機感與自私心,這樣,整個團隊成員的心量就變小了,福報就漸漸枯萎了。一個團隊內部,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和諧相處,對財富有信心,對他人有友愛,則未來合作共贏的機會就會更多,福報就更大。相反,如果大家都“推少取多”,這樣不僅人人自危,而且還必定會發生爭執與怨恨;人際關系不和諧,內心自私,對財富沒有信心,就意味著這個團隊福報的消失,屆時連“推多取少”的機會都會徹底消失。

所以,推多取少不是愚蠢與無能,而是智慧與心胸,是經過很多智者觀察之後所得出的最佳行為准則。遵循它的,必然走向安樂;違背它的,必然走向衰敗。我們應該對這四個字之中蘊含的道理反復觀察與思惟,讓內心生起定解,讓推多取少成為習慣。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心理壓力大導致多夢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下一篇:達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暇滿難得(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