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和微信上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帖子:
【功德箱】日本寺廟裡,常有人取箱中錢,和尚卻假裝看不見。和尚說:“能到寺裡拿錢,可知已窘迫至極,佛門本是濟人呀。曾在寺廟拿錢的人,心懷感恩,會加倍回報社會弘法禮佛……。”去年,我親耳聽到某中國大和尚惡狠狠詛咒:“偷功德箱的錢就會下地獄!”哦,後者將這個箱子視為自己的私囊了。
這個帖子的原始出處是作家薩蘇寫的一個個人經歷:
前幾天,我陪一位朋友在日本大阪旅游,我們不知不覺走進一座寺廟。日本的寺院,多半就在車水馬龍之中鬧中取靜,最主要的功能則是墓地所在——日本人死後,無論原來是哪個宗教,都要取個法號,把葬身之地放在佛寺裡面。
寺院自然有功德箱。我指著功德箱的側面讓朋友看:功德箱的側面有鎖,但明顯被砸過,鎖的扣鼻都壞了,只好重新換一個。這個還算是好的,旁邊那個一看就已經被砸過四五次了。“難道廟裡經常會鬧賊?”朋友問。我點點頭,說:“你也可以做這個賊,和尚不會管你。”朋友狐疑地回頭看我。
在日本,廟裡的功德箱——他們叫“賽錢箱”,上鎖純粹是個形式。日本的善男信女對寺廟施捨甚多,所以經常會有人來偷功德箱裡的錢。大部分是小孩子,但也有成年人,或從箱子上摳個洞,或把鎖給砸了。這種事兒,日本和尚是不管的,來賊不抓,一千甚至一萬都隨他拿。朋友覺得很不可思議,和尚的錢也是錢啊,難道都修行到不拿錢當錢的份兒上了?自然不是。那他為什麼不管呢?
我有一個在日本當教授的朋友曾和我講起日本寺廟功德箱經常被盜的事。
一天清晨,他去拜訪一個和尚朋友,結果看到一個奇怪的場面:和尚正在掃地,旁邊站著一個年老的來客,看上去滿面病容,似已來日無多。掃地的和尚,慢慢地掃。一板一眼。形銷骨立的老者,在和尚身後亦步亦趨,欲言又止。良久,老者微微歎氣。取出厚厚一疊日元,默默放到功德箱裡。雙手合十為禮,轉身離去,步子竟似十分輕快。
教授揪過和尚,問他何以如此怠慢香客?那和尚笑嘻嘻取了功德箱裡的銀子,緣何也不加解釋。接連幾次碰到這樣的事情,教授才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那位老者或許就是當年偷過功德箱裡錢的人。也許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世路走得多了,讓他慢慢覺得,這是一生愧疚於心的事情。到老了,他最終會把錢還回來。甚至十倍百倍地還回來。
教授的推測在和尚那裡得到了印證,和尚終於點頭說:“就是這樣,拿走的錢,最終都會還回來的,所以管它干嗎?”“那你為什麼不理他?”朋友問。“還了,心就平了,還說什麼?”這話,帶了一點禅機。
三亞南山景區一個孩子在用粘桿偷盜功德箱裡的錢
薩蘇先生的這個故事,後來被人改編成下面的版本:
黃昏,寺廟裡靜悄悄的,香爐裡煙霧彌漫,僧人們正在吃晚飯。
一個男人悄悄地溜進寺廟,來到功德箱前面。白天,男人曾來過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裡放錢。看看四周沒有人,男人便將功德箱放下,從裡面往外倒錢。
在一邊兒,小沙彌和師父看了個一清二楚。小沙彌說:“師父,有人偷錢!”師父說:“我知道。”小沙彌說:“我們去把他抓住……”師父說:“不用。”小沙彌急了:“師父,為什麼啊?他偷了我們的錢,他是小偷!”師父說:“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們的錢……”“那怎麼不是我們的錢呢?”小沙彌盯著師父。師父說:“那是人們放進去的錢,現在有人需要它,取出來,怎麼算是偷呢?”小和尚聽了默默無語,他眼睜睜地看著男人將功德箱裡的錢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說:“師父,裡面還有錢!”師父點點頭,說:“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還會留錢在裡面嗎?”小沙彌點了點頭。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黃昏,那個男人又趁著大家吃晚飯的時候溜進了寺廟,他來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沒有人,又將功德箱放下取錢。
這一次,小沙彌和師父依然看了個一清二楚。小沙彌見了,說:“師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們的錢了!”師父說:“人放錢,人取錢,人的錢人花,何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為不夠,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沙彌非常生氣,可不敢發作,只好眼睜睜看著男人取走功德箱裡的錢。
等男人一走,小沙彌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裡面看了看,發現裡面還有錢,心想男人總算不太壞,便作罷。此後,男人再也沒有來寺廟。
一年之後,男人再次踏進寺廟。男人來的時候不是黃昏,而是上午。男人進了大殿,拜了佛,來到功德箱前面,他打開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錢塞進了功德箱。旁邊的人都張大了嘴巴--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沙彌看到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問男人為何這麼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說自己那時候走投無路,非常需要錢,看到功德箱裡的錢,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裡的錢讓他絕處逢生,現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來加倍奉還。
小沙彌把這事告訴了師父,師父說:“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給別人一條出路,別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終,我們也能得到加倍的回報。功德箱,那是人們的功德箱,也是我們的功德箱啊!”
後來,這事傳開了,寺廟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個功德箱在寺廟門口,小沙彌專門負責管理這個功德箱。每天,小沙彌都會往功德箱裡裝錢,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取錢。開始的時候,白天裝滿錢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變少了,可是幾個月後,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裡裝錢了,每天早上,功德箱裡都是滿滿的一箱錢,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錢,否則,裡面就裝不下了。那裡面的錢,有人加倍奉還的,也有人捐獻的。加倍奉還的人想感恩,捐獻的人想行善幫助他人。
一個功德箱,在幫助了千百人的同時,亦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報。一個慈悲的人,一顆慈悲的心,喚醒了整個世界的慈悲。
微博的帖子和上面這篇編撰的故事,在網絡上快速的傳播著,甚至很多學佛的人都在轉發。轉發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篇“佛教正能量”的文章,殊不知這篇文章會誤導大眾。
自佛陀創建僧團以來,僧團日常生活一直是靠接受信眾的供養來維系的。信眾以清淨信心供養三寶的財物,通常被稱為“信財”。(注:此處的“信財”與七聖財中的“信財”的概念有所不同)佛教早期,僧團每日要托缽乞食,夜宿叢林,所以不需要信眾供養錢財。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備受歷代帝王的重視,封地建寺,僧團有了居住和修行的寺院,托缽乞食的傳統漸漸消失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寺院內開始設立功德箱,接受十方信眾的供養。功德箱內的錢物,就是我們常說的“僧財”。
學佛的人都知道,盜取僧財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正法念處經》中說:“若何等人取佛財物而自食用,不還不償,不信彼業而復更取,復叫他取......墮阿鼻大地獄黑肚小地獄......”《大般涅槃經》中說:“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佛說因緣僧護經》中說:“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大地獄中:一者食眾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或許有人要問了:“佛家不是講慈悲嗎?難道看到別人落魄受苦,也不能去幫助嗎?”當然不是。如法的做法是:文中的那個老和尚走過去,示意盜竊的人不要這樣去偷功德箱裡的錢,老和尚從自己的單金(生活費)中拿一些出來接濟這個人,同時要向他說明盜取僧財的果報,這樣可以避免那個人因盜竊僧財而落得不好的果報,同時也能幫助到他。退一萬步說,老和尚即便自己沒有單金去幫助他,那麼老和尚自己拿功德箱的錢布施給這個落魄的人,都好過那個人自己盜取功德箱的錢,因為兩種行為產生的因果完全不同,這是真慈悲。
按照佛家的制度,寺院僧團共有的財物,即便是方丈主持個人,也無權擅自使用,需要經過僧團全體議事決定如何使用。僧人拿寺院的東西送人情,嚴格說來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僧人用佛門之物救濟黎民百姓,則是沒有問題的。抗戰時期,國難當頭,虛雲大師即曾大權示現,拿出寺院錢糧以濟難民。據《虛雲和尚年譜》記載:“民國十五年丙寅八十七歲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軍部商。得其允許。如有僧人領導農民收谷者。兵不許阻。因是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始則同食干飯。繼則粥。粥盡則同食糠。飲水。鄉民見僧伽同甘苦如是。為之下淚。及軍事略定。農民乃得返居。此後共同維護寺廟。皆出至誠。”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寺僧與民同食同飲,所供飲食都是信施於佛法僧三寶之物,若拘泥經文,則僧俗豈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視蒼生受難而不顧,則又何謂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懷?——由此可見,虛雲老和尚的做法正是佛家的大慈悲。
講到這裡,再順便普及一點常識。寺院中什麼樣的人可以享用信眾供養的“信財”?是不是所有的僧人都可以享用信財?佛經中講:第一、戒律清凈;第二、每天不停地聞思修行。經中講:“雖然戒律清凈,但若不聞思修行而享用信財,將來要用自己的血肉償還。”
很多人到藏區,會看到藏地的僧人通常自己做飯,不像在漢地寺院,有公共的齋堂,有專門做飯的僧人或居士負責做飯。藏地寺院的僧人在這方面很注意,甚至有的僧人終身不接受信財供養,只接受自己家裡人的供養,唯恐自己不具格享用信財而落下果報。甚至一些大活佛也終身不接受供養。
右穿便服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大藏經》對勘局局長,
《藏英漢大辭典》主編,塔公寺寺主土登尼瑪仁波切。
我的師叔公,川藏赫赫有名的土登尼瑪仁波切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他去美國講學時,本來大學給他是有報酬的,但是他認為不應該用講佛法來獲得報酬(佛法是無價的),所以美國大學給他的報酬他一分錢都不動,全部用於他翻譯整理古舊經書的事業中,他自己的生活費用靠他在美國餐廳洗碗打工掙得,一些在美國生活的藏人聽說後,都不敢相信,紛紛跑到餐廳去看,果然看見這位被尊為“活佛中的活佛”在那裡洗碗掙自己的生活費。
藏傳佛教的很多書籍中,都對不具格僧人享用信財而落得慘烈果報有開示,下面擇錄幾條:
1、《密宗法義精要》:
日壽(孤獨)地獄。此中受苦方法無定,主處亦無定,受苦亦無定時,多在巖阿山間,或樹窟海隅,碓帚磨中,看似不苦,其實苦甚。“嶺極惹巴大德見雅佐撮海子即歎曰:“可憐!可憐!”眾弟子問之。答曰:“此中有一喇嘛。弟子欲見之,大德顯通,水立涸,見大魚長數百裡,遍身有蟲,大若牛馬,嚙食其肉,輾轉甚苦。”此亦孤獨地獄,受苦者為後藏黑馬喇嘛,以他生前治病騙人供養也。又德格河中有大木,開木得蛙,大如鞋,小蟲嘬食,受苦未死,因請大德以三十七壇加持之,即報盡死。此為某寺波及管家,亦因業力致此,若此者非人間地獄乎?
2、《掌中解脫》:
又一位大成就者,在雅卓的湖內,發現後藏達那地方的一位喇嘛,因濫受超薦祈福的供養而受生為一條大魚,體積至少又雅卓湖一半大,身體被許多其他生物所啖食。這位大成就者因此告誡他的弟子:“勿濫受信施!勿濫受信施!”
帕繃卡大師又講了幾個相關的故事。例如,以前有塊磐石中,一只大蛙被無數小蛙所食。另外有個德格上師,某日吩咐他的弟子說:“今日不管河裡漂來什麼,你們都把它撈上來給我。”結果有一顆樹被打撈上來,剖開一開,數洞裡有一只大蛙,正被許多小蛙所攢噬。據說前者是一個濫受信施的上師,後者是曾任德格某寺的大管家。
當上師大金剛持訪問康區的時候,曾親聞這麼一樁事情:在多須地區一個名叫“浦”的湖裡,有一只狀似黑牛毛帳篷的大怪物,它夏天潛沒在湖裡,冬天水位降低結冰的時候,背部就露出湖面,被鳥等許多動物噬食。
3、《祈竹活佛自傳》 :
由於後來大家都認為我是悉弘仁寶哲(Shrivam Rinpoche)之轉世,在這況不妨說一說他的歷代生平...這位第五世之悉弘仁寶哲積美仙藩多傑(JigmeyZhanphen Dorje)自幼便顯出非凡能力。有一次,他力稱某塊石頭中有一蟲被困在內,由他的兄長打碎石後果然見到是如此......
4、大成就者唐東加波在莫年格山谷裡,看見一塊磐石中有一條一木轭許的大蛇,周身上下密布著成千上萬拇指大的青蛙吃著它。尊者對它做了加持,將其超度。並對眾僧人說:“無有功德之僧人若享用信財、亡財,就會變成這樣。”
5、噶瑪巴法王年僅六歲時,從所住之處貢布嘉卡山谷附近的平原到安閒散步去的路上,在戲耍過程中將鞭柄插入一塊磐石中,結果石頭裂開,石頭中間有生形如肺髒一樣的旁生,身體外面有許許多多芝麻許的黑白小蟲殘食著它。法王噶瑪巴向它吐了口水作加持,使其命絕身亡,並將它的屍體火化。眾眷屬問:“這是什麼原因?”法王說:“我往昔轉為游戲金剛(第四世噶瑪巴)時,此地的一位享用信財、亡財的上師祈禱過我,因此如今我將它從惡趣中救脫出來。否則,它仍要墮入地獄中,那些白色的小蟲是他享用活人信財的異熟果報;黑色的小蟲是他享用死者亡財的異熟果報。”
寺院之物(含供佛物)來自十方信眾所供養,常人不可以無償拿取!對於三寶物,出於私心擅相授受,則雙方皆有罪。若寺僧見落難人行將倒斃,大發慈悲而取飲食救其命,被救之人原非貪心,活命要緊而接受,則雙方皆不有罪。受恩之人日後也應湧泉相報,護持三寶,做增上因緣。非常時期做非常處理,無可厚非,但不能做常態化的理解。因果務必要清楚,這也是信眾在處理自己與寺院及僧人的關系時,所不能犯糊塗的一個原則。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明白因果,要明明白白的學,不要糊裡糊塗的學。網絡上的那些心靈雞湯,也不要因為看了覺得很感動,就隨手轉發,一定要用智慧抉擇。切記!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