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邀一輪明月讀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這是宋朝著名禅師茶陵郁和尚大悟時作的一首有名的偈子。據說,禅師久久思忖,修行佛法,卻不得開悟,一日,摔了一跤,頓悟了。

       讀林清玄時,見到了這首清涼如珠的偈子,非常歡喜,就珍藏於心,念念不忘。

       《妙法蓮華經》裡,也講過明珠的故事。一個倔強、幼小的兒子非要離家出走,慈悲卻無奈的父親唯恐他餓著,在他衣衫裡縫了顆明珠,可是直到他四處流浪,淪為乞丐,沿街乞討,也沒有發現這顆明珠,更不相信他本來是長者的兒子,身藏無價之寶。後來,父親化裝為富商,雇傭他做工,循循善誘,啟發兒子找到了明珠,衣食豐足,父子誤會漸漸冰釋,兒子終於回到了久違的故鄉,輕快無比。 

       每當太陽升起,滿地的塵埃就飄揚到半空,粒粒通紅。我們在紛攘的紅塵裡來去,內心灑滿了塵囂的影子,不相信我們原本可以快樂無憂地生活,就像那個貧子,苦惱萬分。

       可是,我們每個人口袋裡確實有一顆清淨、珍貴的明珠——那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的心,可以帶給我們自在和快樂。可惜,欲望的塵埃如雨,蒙蔽了它的光芒,擊碎了它清淨的湖面,我們只好在愛與恨、聚與離、得與失的追逐、牽掛中,無奈地痛苦著、迷茫著、流浪著。

       禅宗裡有則趙州八十猶行腳的故事。

       一衲子問趙州禅師:“將來宇宙毀滅的時候,這個還存在不存在?”禅師不經意地回答說:“隨他去。”事後覺得回答未必圓滿。當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三禅的時候,我們這個還有嗎?為了這句“隨他去”,盡管趙州已是80歲的老翁,卻也穿起芒鞋,跋涉千山萬水,尋師訪道,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奇談。

       這則公案流傳到了明朝,蓮池大師寫了一首詩來敘述當時的情景:

       趙州八十仍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趙州已經80歲了,為了心頭一個問題無法釋然,於是顛簸逆旅,四處去尋找真切的答案。經過許多年以後,倦游歸來,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才知道自己過去在外面奔波尋找,只是緣木求魚,空費了草鞋錢。

       曾有位朋友,失戀了,異常失落,向我訴苦。我說,暫時放下它,做你的事情,兩周後,再來想辦法。

       兩周後,她告訴我,如水的時光已經淹沒了留戀和痛苦,開始如青蓮般自在行走。

       這是現代版的趙州行腳。

       其實,“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無須到心外去尋覓,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我們迷糊了心智,像趙州禅師一般,到處參訪,即使花再久的時間,結果還是一片茫然。如果我們找到了內心,當即安頓下來,清涼的內心和本性,劫火和大水也無可奈何它,更何況區區的得失煩惱呢?

       日在天上走,月在水裡行,花在自開自落,風在遇物作聲。清淨的人,這一切映進心田,處處美好無比;聰慧的人,知道日走月移,純屬自然,花落風鳴,總是無常和菩提;執著的人,卻常常為日落月隱、花開花落、風去雨來而悲傷,而感慨。自然只是在自行其事,與我們的煩惱絲毫無干,煩惱的只是我們隨之游走、波動的牽掛和願欲。放下你的觀念和願欲,就會花開見性悟無生。 

       佛陀和古今聖賢都是無為的智者,早已經透徹地演說了這個人生的命題。可惜,我們像貧子一樣,不相信父親的慈悲。當你煩惱時,不妨暫且放下自己固有的知識,固有的觀念,深入經藏,在智慧的引導下,學著來觀照我們翻騰不已的欲望,把欲望的波瀾漸漸平息,清淨的世界就無聲而來。

       這也是我在紅塵裡行走、修學所漸漸悟出的道理,就把它零星地撿起來,放在文章中,曾一葦渡江,飛翔到海內外,與同樣苦惱的人們共享。原來,這束淡雅的小花編在另外一本待出的書中,有朋友見了很喜歡,就把它們單獨抽出來,結集出版,奉獻給大家。

       希望朋友們能聞之歡喜,能以安閒的心,來剪半片白雲補衲,邀一輪明月讀經。

       沒有人讓我們痛苦,痛苦的只是牽引著我們旋轉的欲望,如風牽落葉,如月牽潮汐。不管這種欲望是高雅還是渾濁。

       我們可以有正當的欲望和事業,可以精勤不懈地去做世間的事業。佛陀曾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要做的,只是覺悟人間事事不離生滅和無常,不隨人間的風雨和個人得失而搖曳內心,而留戀,而煩惱。

       大隱隱於市。清淨和喜樂,不在寺廟,不在深山,而在我們善護淨心、少欲知足的行走中。

 

上一篇:觀音八相圖
下一篇:花與佛教與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