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就是“改正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止於至善”的意思,“化人”就是“改變他人,使他人的身口意也止於至善”的意思。“正己化人”這四個字,告訴了我們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個巨大秘密,那就是——要想改變他人,使他人向善,必先改變自己,使自己身口意端正;如果自己身口意不端正,要想改變他人,使他人身口意端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例如,很多父母發現子女身上有一些不良習氣,如愛上網、不愛學習、貪圖享受、懶惰等等,於是他們想改變子女的這些習氣,結果好話說盡、甚至打罵責罰等方法全都用了,但收效仍然不大,於是心裡感到郁悶失望,此時他們會感慨:“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可救藥了!”實際上,說這話的人還沒有獲得“要化人,必先正己”的智慧。子女身上之所以存在這些缺點,是由於自己身上也有這些缺點,如果自己改正了這些缺點,子女身上的這些缺點一定會漸漸得到改善。
又如,很多企業老總都抱怨“手下懶惰,混日子,自私自利,對公司漠不關心”,於是想通過各種方法教育員工,甚至宣講傳統文化的人也被請來做了很多次講座,但最後收效也不大。其實,造成公司員工現狀的真正原因是老總本人骨子裡面懶惰、自私自利、不是從內心深處真正關心員工的安樂。因為給予員工的工資只是敷衍,所以員工對公司安排的工作也只是敷衍;老總只關心自己能不能掙錢,對員工的收入與幸福沒有設身處地地從內心深處為他們著想,所以員工也當然只關心自己的收入,對公司的發展也不會真心真意地去分憂。如果老總從內心深處改變自己的心態,把每一個員工當成親人,甚至當成“自己”對待,那麼員工才有可能將公司當做自己的家。
又如,有些官員口頭上說起反腐倡廉時滔滔不絕,可是自己私下裡卻大行貪腐。以自己大行貪腐的事實,想讓手下不貪腐,這根本不可能。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讓手下個個清廉,自己必須先做出表率。
總之,家庭中夫妻或長輩與晚輩之間,單位裡同事或上下級之間、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人人眼睛只盯著他人的不是,就是不看自己的不是,結果只是互相指責,爭吵不息。其實,大多數人在批評他人時,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以自己的滿身污垢,怎能要求他人滿身干淨呢?所以,《格言聯璧》中說:“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為什麼只有“正己”才能“化人”呢?能不能“不正己”就可以達到“化人”的目標呢?這絕無可能,如《大學》中說:“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也即是說,自己身上還隱藏著不為別人所接受的缺點,卻能改變他人,這種情況是不會有的。為什麼呢?從根本上來說,外境都是自心的變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宇宙間的真理,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境與之相應。自己內心懶惰,見到的人大多也懶惰;自己內心勤奮,見到的人大多也勤奮;自己自私自利,見到人的大多也自私自利;自己無私利他,周圍的人也會無私利他……,總之,依報隨著正報而變,心淨則國土淨,心污穢則國土污穢——也就是說,一個人遇到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子女、妻子、父母、同事以及生活環境等,都是由他自己內心的性格與思想決定的。
在英國倫敦有一座名聞世界的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室中有很多名人的墓碑,其中有一塊墓碑特別出名,幾乎每一個到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人都要來拜谒一下。這塊墓碑出名的原因,不是因為它的質地與造型,也不是因為它下面躺著的人有名,而是因為它上面的碑文。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是墓碑下躺著的亡者的遺言,遺言是這樣說的: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悟到了要改變他人必先改變自己的道理。例如,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時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用“以暴治暴”的方式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其實,這塊墓碑下躺著的人如果年輕時就好學,讀一讀中國儒家的《大學》,或許晚年就不會有這個遺憾了。儒家《大學》中明明白白地教誡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想讓天下(世界)太平,必須讓每個國家太平;而要讓每個國家太平,必須讓每個家庭太平;而要讓每個家庭太平,人人必先修正自己的行為與語言;要想使得語言與行為正確,起心動念必須正確;起心動念正確,必須對起心動念的善惡有定解;要想對起心動念的善惡有定解,必須有明辨善惡的智慧;而明辨善惡的智慧,來源於觀察人世間的因因果果。通過學習觀察各種事情的因因果果,就獲得了智慧;有了智慧就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了;知道對錯就能有正確的取捨或思想了;有了正確的取捨或思想就會有正確的行為與語言;行為與語言正確了,才能改變家庭,使一家人幸福;每個家庭都幸福了,國家才會太平;每個國家都太平了,世界才會太平。所以,從天子到百姓,都應該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來改變自己為根本,這個根本沒有做好,要想家庭幸福、國家有序、世界和平,這是不可能的。“正己”做好了卻不能“化人”,“正己”沒有做好卻能“化人”,這種情況是不會有的。
儒家的這個“化人必先正己”的見解是深刻洞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之後才能深信不疑的大智慧。一個人如果沒有這個智慧,自然就會像未讀碑文前的曼德拉一樣,遇到問題總是試圖“以暴制暴”,用懲罰、制裁或者所謂的管理制度等手段去改變對方,約束與控制別人,而自己雖然也存在與他人同樣的問題卻毫不顧忌、不聞不問。像這樣,“嚴以待人,寬以待己”,放著問題的真正原因——自己身上的缺點於不顧,而在自身缺點的影子上面——也即他人的缺點上面,去大做文章,想法設法地去消除,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這只能導致彼此互相爭斗、相互怨恨、最後一起墮入痛苦深淵的悲慘結局。
“正己化人”與“以暴制暴”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一條是正確的通向自他安樂的道路,一條是錯誤的讓自他都邁向痛苦深淵的道路,我們應當“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毅然決然地從“只要求他人不要求自己”的邪道中退出來,從此按照“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的道理來改變自己。
自己的身體正了,影子肯定是正的;如果身體是歪的,影子也必然是歪的。只有我們自己的思想或起心動念正確了,身邊的人、物、事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去改變。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