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用儒家修身的方法來分析現在人的念佛心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2014年第1期   文/釋道心

許多念佛人有個觀念: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現行煩惱可以不去管它。徹悟大師有雲:“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其中,“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往往被我們忽略,如果我們學佛念佛多年,煩惱還是一大堆,沒有絲毫減輕的症狀,那麼我們就要反省一下了,是自己念佛不得力?還是知見有問題?很多人談佛法頭頭是道,而面對現行煩惱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只能說是口頭禅,與了生脫死毫不相干。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來自無明。無明用一句大白話來解釋就是沒有看清楚。對世間的萬事萬物絕對地看清楚的只有佛,我們凡夫只能說看清楚一分,煩惱和痛苦就減輕一分。通過學習儒家的修身可提供解決現行煩惱一種現實可行的方法。

   儒家的修身分為五個步驟:

格物,用現在的名詞叫作觀察,即對自身和身邊的環境所發生的人和事保持清清楚楚的覺照、覺知。

修身,用現在的名詞叫作感受,即當我們與外界打交道的時候,要對自己的身體和內心的感受要很敏感。如果這時生起了情緒,通常我們會認為是對方讓自己陷入情緒中,會不自覺地向對方發洩。修身就是要讓自己把當下的注意力向內觀,返觀自己身體和內心的感受。通過這個方法情緒會慢慢地減弱。

正心,用現在的名詞叫作需要。需要可分為愛的需要(它能給人帶來安全感),被關注、尊重、重視的需要。所以儒家提倡“仁”和“禮”,仁者愛人,禮就是尊重別人,這就是滿足人這兩種根本的需要。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的。人之所以產生情緒,是由於自己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需要的根本是來自我們無明的認知,它是一顆不滿足、不滿意、缺陷、不夠、虧欠、不安的心。

致知,用現在的名詞叫作自我認知,即認知到需要是一顆虛幻的、生滅的、輪轉的心,是無明的根本;認知到所有的煩惱是由於無明的信念,錯把妄想、執著當成是我,分不清主客體。

誠意,用現在的名詞叫作表達,即對當下的人和事要意念真誠、至誠如實地表達。

如果能做到這五個步驟,也就完整地掌握了儒家內明修身養性的方法。現介紹修身如何化解煩惱的具體操作方法:首先如實地陳述當下的煩惱,再逐一用下面四個問題來質疑。

第一個問題:這是真的嗎?

第二個問題:能確定是真的嗎?

第三個問題: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的身心有何感受?會產生怎樣的行為?當你沒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的身心又有何感受?又會產生怎樣的行為?

第四個問題:把這個念頭逆向思維,反過來想想看。

當我們真正看破這個念頭的時候,這顆不滿意的心就消融掉了,那顆滿意的心不求而自來。滿意的心就是實事求是的心,就是不再生活在幻覺之中的心,就是一顆圓滿的心。

   如何用一顆滿意的心去念佛?

我們念佛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內心總是時時刻刻祈盼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就涉及到往生的條件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想的與經典上講的是否一致呢?每個人潛意識裡都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標准,即我要做到怎樣怎樣,阿彌陀佛才來接引,如果做不到這個標准,阿彌陀佛就不要我了。這裡面有一種需要,使我們產生不安,即“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幾乎沒有人敢否定這句話,如果誰敢說半個不字,那就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了。

下面用儒家修身的四個問題,對“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句話加以質疑。

第一步,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這是真的嗎?回答:是真的。

第二步,能百分之百地確定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回答:能確定。

第三步,當我持有“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個觀念的時候,內心有一種期待、急躁、焦灼、恐懼、攀緣、煩躁、逼迫、痛苦的感覺,這種感覺帶來的是煩惱與不安。當我念佛的時候沒有“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個觀念,內心會很平靜,身體很輕松、安寧。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在這種情形下念佛效果會更好。

第四步,把“我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句話反轉過來,逆向思維,有二種反轉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我不需要阿彌陀佛的接引”。大家如果仔細地讀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會體會到阿彌陀佛是法界身,無始劫來我們無時不在阿彌陀佛的光明和願力的關照下,他把接引我們往生作為他成佛的前提條件,如果不能接引我們往生他就不成佛。其實我們早已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已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裡,早已沐浴在阿彌陀佛慈悲願海中。那麼我們為什麼至今還輪轉六道中呢?是什麼讓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願力、大威德、大恩德產生了隔閡呢?這是我們要深刻反省的,這是由於我們叛逆太久,愚癡、無明不能認知所致。要知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導師、大慈父,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他能給我們提供大安穩、大安樂。無始劫來,不管我們墮在哪一道中,阿彌陀佛都分身緊隨不捨,我們是夜夜伴佛眠,朝朝伴佛起。我們要趕緊回歸,要知恩,阿彌陀佛金色的手臂已伸了十劫,這正是阿彌陀佛恩德的呈現。古德形容我們這些人是猶如魚兒住水不知水,小鳥飛空不知空。

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時,歷經五大劫的思惟,又經無央數劫的積功累德成就了這句名號,又無條件地回施給我們。我們念這句名號,是以阿彌陀佛的果地覺作為我們修行因地之因。如果我們不能認知這一點,就是不知恩的表現。古人認為念佛就是知恩報恩。只有體會到佛的慈悲才能領會佛心,領會佛心就是知恩,知恩就會報恩,如何報恩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種反轉方式:“阿彌陀佛需要我的接引。”這是事實的真相,但是我們很難看清。東林大佛裝藏法會時,大佛台上寫了幾個非常醒目的大字:“回來吧,孩子!”大家能不能體會到這是一顆母親的心。阿彌陀佛像慈母般地期盼著我們,如果有一個眾生不往生,阿彌陀佛的心都是不安的,所以說阿彌陀佛需要我的往生來接引他一顆安穩的心。如果我們能憶念到阿彌陀佛這顆慈母一樣心的時候,會痛哭流淚。

現在流傳的很多念佛方法與祖師提倡的不一樣。善導大師提倡要安心、起行、作業,也就是說一起步這顆心就是滿意的、安穩的、歡喜的。天親菩薩的五念門即身業禮拜、口業贊歎、意業作願、智業觀察、方便智業回向,把念佛法門定為贊歎門。何為贊歎?就是以一顆安穩的心、滿意的心、歡喜的心、感恩的心念佛。

如果以一顆不滿意的心念佛,只能把寶壓在往生的那一刻,從現在到往生這中間的幾十年內,內心都是不安的,現生得不到法上的利益。

在需要心的驅使下去做事,不管這事是世間的事還是出世間的事,就好比一個口渴的人去喝鹽水,他在喝的當下似乎解渴了,但是過後他會更渴。如果以這種心態去做事,即使你修的是出世間的法,因為它的因地是生滅的、輪轉的,它的果地也必定是生滅的、輪轉的。

當年倓虛大師修行的六字口訣叫作:看破、放下、自在。希望我們能看破需要的心是虛幻的,放下錯誤的知見,共同以一顆滿意的、知足的、歡喜的心去做事,那麼果地也必定是安樂的。

 

上一篇:大勢至菩薩與念佛法門
下一篇:情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