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從李銀河鼓吹的所謂“性權利”談“性道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2014年第4期  文/徐瑾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在這個提倡個人權利、崇尚個性自由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應當具有基本的道德底線,在考慮自我合理權益滿足的同時,還應顧及社會及公眾影響。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注重個人道德修養,主張節制欲望的倫理傳統,而近年來,以李銀河為代表的宣傳性自由的觀點在社會上日益泛濫、混淆視聽,今對其鼓吹的所謂“性權利”加以剖析,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性道德。

一、“性權利”的實質是縱欲主義

我們首先來看李銀河的基本觀點:“性的問題與人的權利有關,因此值得研究。在性的領域,許多事與人的基本權利有關,比如人可不可以自慰?女性可不可以主動提出性要求?同性戀伴侶可不可以結婚?虐戀愛好者可不可以組織自己的俱樂部?人可不可以合法地購買和享用性的文字、圖像和影視產品?人可不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人可不可以參與三人以上的性活動……中國文化一向強調義務,忽視權利。人們習慣於為了盡義務而犧牲自己的權利。在我們的文化中,個人的權利常常以社會和國家的名義受到壓制。”

這裡涉及到一個根本觀點:什麼是人的權利?在李銀河看來,權利實質上就是不受約束地享受快樂,顯然追逐“性快樂”就屬於這種基本權利。為了滿足這種所謂“性權利”,諸如“同性戀”、“虐戀”、“聚眾性活動”等就應當受到保護,當這種性權利受到道德、法律約束時,她就認為這損害了人權。“在當今世界,有三種最主要的性觀念和性規范……上述三種性規范又可以被概括為:以生殖為主;以人際關系為主;以娛樂為主。有一點可以預期,人類的性活動在經歷更多曲折後,仍會朝著豐富多彩的方向往前走,不再回頭。我們完全可以對人的極其豐富的個性在性領域中自由表達的前景抱有希望。”很顯然,李銀河最終贊歎的是第三種方式,“性就是享樂”。在她看來,“中國人一向笃信: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解決了飲食問題又滿足了性的欲求的中國人將是快樂的人,將享有快樂的高質量的生活。中國人將摒棄百余年來那一副病弱痛苦的形象,以健康而快樂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主張所謂“性權利”實質上就是一種縱欲主義,而任何對縱欲的阻礙都被當作是對人權的壓制。

這便涉及到另外一個更根本的觀點:縱欲是人生的價值所在嗎?換言之,人應當追求的本己生活是什麼?於此的回答就必定要解決“人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

顯然,人之為人的本質在於形式(精神)而不是質料(肉體),對於人來說,形式高於質料就意味著精神高於肉體,精神追求的快樂高於肉體欲望的滿足。如果用一幅畫來比喻的話,這幅畫既可以因為它的顏色所必須使用的顏料的緣故而稱它為化工混合物(這相當於人的肉體及其欲望),又可以因為畫家的藝術創作而將其稱之為藝術品(這相當於人的精神及道德),很明顯,藝術品是畫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的精神生活顯然是本己的生活,而追逐欲望的生活是一種“異化”的生活。

我們對形式與質料、精神(靈魂)與肉體的關系有如上基本理解之後,對於“性”來說,其本源就十分清楚了:性根植於質料(對於人來說就是肉體欲望的執著)而不是形式(對於人來說就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廣義的道德)。在這裡我們也可以把“愛情”和“性”重新加以區分,愛情蘊含著精神追求,而性是徹底的肉體欲望的滿足,因此愛情被贊美,被當作美好的、善的東西加以宣揚,但是沒有任何理由去贊美性,因為這只是人的獸性的一面——恰恰悲哀的是,李銀河等人所鼓吹的正是把人的肉體欲望的滿足當作人的本質來加以宣揚。

什麼是欲望呢?在我們看來,欲望並不只是指“肉體欲求的滿足”,而且泛指“對人自身和世俗必朽之物的不受控制的貪執”。性欲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肉體欲望的追求,就是對世俗必朽之物的不受控制的執著。“性”不是從生到死都有,而且人完全可以離開性而生存(生育意義上的性和道德意義上談論的性不同),與吃喝不同,性並不是我們無法離開的。從性道德的層面來說,不加控制的“性”一定會轉化為一種惡——“YIN”,而這正是李銀河主張的。

二、如何看待性:提高道德境界的必經之途

從生理上來說,因為我們最寶貴的生命就是由“性”而生,又由於“性”是生命中潛藏的一種生命遺傳基因,所以它是人的欲望中最難把握的。它是撥弄人的情感、生活、行為的最關鍵因素,在現實中由YIN而生殺業、盜業,乃至健康、事業、家庭、國家都可能由YIN而衰敗、毀滅……可以說,過度的性(即“YIN”)是現實的最大惡源。在人的所有欲望中,“性”是最為頑固的,也是最難以克服的。對於任何人來說,要想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如何對待“性”就成為了難以回避的必經之途。一種人正視性欲的客觀存在,他們自強不息,希聖希賢,通過自身的修為最終戰勝了欲望的束縛,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種人是值得學習和敬仰的;一種人在與性欲的斗爭中,雖然曾經努力,但終於屈服於這種所謂的“快樂”,為了掩飾內心不曾泯滅的道德良心而產生的負罪感,於是找出種種理由來為自己繼續墮落而開脫,李銀河的“性權利”思想無疑就是如此。

在這個肉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顯然應當希聖希賢,以道德的生活方式作為自己的追求。雖然我們承認性欲的客觀存在性,但這正如我們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苦難一樣,對欲望的節制是提升道德境界的必經之途。在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裡,男子不貪色、不移情、不嫖娼,女子不失身、不改嫁、不賣YIN,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婚姻也是對在家人的保護,人有健全的家庭,可避免犯YIN亂之罪。正如中國古語所雲“百善孝為先,萬惡YIN為首”,非婚姻之外的性行為是絕對應該禁止的。

對於歷史上的性道德,一方面我們贊同“斂情節欲,潔身自愛”的傳統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並同樣認定婚姻之外的性行為都是“YIN行”,但是我們也要拋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比如“夫為妻綱”、“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在我們看來,性是提高自我道德境界的無可回避的途徑。對於一個人來說,精神是最為高貴的,因為其高貴所以使得人能夠超越整個沒有精神只有物質的自然界,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向善的秉賦,只是由於對欲望的貪執,使得人們同時具有墮落的傾向,但即使是墮落最深的人,在某些極端境遇時(如生死存亡、彌留之際),內心本有的善念也會自然流露出來。

那麼從現實性來說如何對待“性”呢?盡管我們確立了關於性道德的正確理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需要遵守具體的道德規范,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三非”原則。

三、“三非”原則:非夫婦、非處、非時

李銀河長期以來,不遺余力地鼓吹的“性權利三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這種觀點認為:“自西方性革命後,有一個逐漸被廣泛接受的新的人權觀念,那就是人類性活動中的三原則,只要不違背這三個原則的性行為就屬於人權范疇,就不應受到制裁。這三個原則是:第一,自願;第二,在私密場所;第三,當事人均為成年人。換言之,一切成年人之間自願在私密場所發生的性行為將不受制裁,屬於應受保護的人權范疇。按照這三個原則,那些處死同性戀的社會(世界上還有七個國家有這樣的法律)是侵犯人權的;將發生一夜情的人判為‘流氓罪’是違反人權的(一九九七年前我國的法律實踐);將發生在三人以上的人們之間的性行為(換偶活動、虐戀活動、性聚會等)判為‘聚眾YIN亂罪’也是與當事人的人權有矛盾的。這樣的法律是野蠻的、不文明的、違反人權的。一個文明的社會不應當有這樣野蠻的法律。”

我們主張拋棄為了縱欲而棄道德於不顧的任何所謂性權利,而堅持正確的性道德原則,具體來說,就是佛法中有關“邪YIN”的定義中,所提出的“三非”原則,即非夫婦、非處、非時。

佛陀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了邪YIN戒。除了夫歸之間的男女關系,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均稱為邪YIN。顯然,“非夫婦”認定各種性變態行為包括同性戀都是不道德的。不道德即意味著惡,而並非介於“善”、“惡”的中間狀態。這是一條絲毫不用質疑的道德底線原則,因為從人的本質來說,精神境界提高的過程就是道德提升的過程,最高的道德指向的是仁慈清淨的至善領域;因此只有對自身質料性愈加克服,對自身肉欲的愈加節制才有可能達到這一真正自由的領域。反過來,一切反對這條倫理底線的人都是犯了自然主義謬誤,都是將人的質料性當作人的本質,將所謂肉體欲望的滿足當作自由。

從李銀河鼓吹“同性戀”甚至各種“性變態”來看,其意圖無非就是讓人屈服於內心的欲望,讓人偏離正常的生活,而將一種異化的非本己的生活當作所謂的“自由”、“權利”來加以“誓死捍衛”。

所謂“非處”主要指:除了臥室以外,不得行YIN。即使是和自己的異性配偶在國法、民俗不允許的場所,如公共場所、寺廟、教堂進行性行為,這也是不道德的。不僅合法夫婦不能毫無忌憚,自慰、意YIN也是不允許的。在自己的私密住所聚眾YIN亂,同樣是不道德的,此時的“私密住所”已經成為YIN亂的公眾場所了,且違反了“非夫婦”原則。這些行為尚且不道德,更何況是公共場所的賣YIN嫖娼呢?李銀河所主張的“賣YIN非罪化”顯然是荒謬的,由於人有墮落的傾向,大多數人在遇到強烈的誘惑時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鼓吹賣YIN非罪化、合法化將極大地摧毀社會的道德根基。因此,對於這種“罪惡”的言行,必須實行嚴刑峻法,通過外在的法律懲罰加上內在的道德教化,才能使社會保持良好的道德風氣。

所謂“非時”主要指:即使是和自己的異性配偶在國法、民俗允許的處所,如果此時性行為的時間違反了國法、民俗以及生理規律,也是不道德的。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在佛菩薩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父母的生日、婦女經期、親屬的忌日,不得行YIN。一個人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就會有恻隱之心,因此在受持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經期間、重病期間、產婦尚未完全康復期間、為父母親屬等“守靈”期間以及國家重大日期時,都應當有警惕之心,不能為了縱欲而肆無忌憚。禽獸尚且只在發情期交配,人如果毫無敬畏之心就是“禽獸不如”了。

其實“非夫婦、非處、非時”道德原則的根本目的在於“攝心為戒”,是為了讓我們做欲望(性欲)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在對欲望的克制中升華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很顯然,“非夫婦、非時、非處”原則只是道德底線,我們最終要做到的是絲毫不犯邪念。“三非”原則是希望人們心內不起YIN念,因為“YIN”不僅僅包括行為,更包括思想,即當一個人起了YIN的念頭,就算他沒有真實去做,也是不道德的。只是相比於實際行動而言,念頭的影響相對輕微,正因其較為輕微而隱秘,所以更需要防范。

從根源上分析,人的YIN欲首先表現為意YIN,意YIN難以為外人所察覺,也難以覺察到其危害性,但是長期下來就會對一個人產生巨大影響。意YIN是由扎根於人意識中的YIN念產生的,意YIN產生時人們往往沉湎於其中而不能自拔、不能自警;意YIN過去了之後覺得沒人知道,因此存著苟且之心,意志薄弱的人常常會沉湎於此,就很容易讓人自我放縱走上邪路。

可以說,施設外在的道德法則是為了升華我們內心的道德境界,只有自律才是真正的道德。譬如因為外在法律的強制而不敢犯邪YIN,這完全無關道德,只有自覺自願地踐行道德規范才是真道德。

綜上所述,李銀河所鼓吹的縱欲主義是對社會道德風氣的極大破壞,我們應當堅決抵制諸如此類的錯誤思想,回歸我們的道德本性,過道德生活,享幸福人生,建和諧社會。從一個佛法修行者的角度來說,我們更應當節制欲望,不辜負當期這難得的人身,提升生命境界,早日脫離六道輪回,回歸本有故鄉。


 

上一篇:法寶流通,任重道遠
下一篇:向生活中的真善美楷模學習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