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不發菩提心,單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為什麼那麼少?(就是)雖做到一向專念,(卻)沒有發菩提心。”
  “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發願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們要仔細去思惟經文,不能夠含糊念過。”
  《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中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記住,前面還有一句話,“發菩提心”。你要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西方淨土雖有四土之輩,然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要件。不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勝。(《怎樣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講於洛杉矶)
  “《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說一句老實話,真正發菩提心,沒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經講義》)

        菩提心的本體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一亦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1)諸佛菩薩見聞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以之為增上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
  (2)未見聞神通,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以之為增上緣而發心。
  (3)未聞法而自見法滅相,為護持正法而發心。
  (4)未見法滅,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惱亂,即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忏罪、積資的過程。對於凡夫來說,清除業障、積累成佛資糧的一切竅訣中,最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要想證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強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們花很小的功夫,獲得最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無菩提心攝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別!

《大日經》將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為三句話:“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點、修拙火、禮佛、供養等,一定要與菩提心相應,方能證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為“成佛的種子”。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將菩提心的功德歸結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無始以來的罪障。
  2.能獲妙樂,即獲得最殊勝的安樂。
  3.能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歸,即受到人與天人的敬仰。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圓滿無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又是兩者的統一體。發菩提心,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求取無上菩提的真誠意願和行持。

 從修證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為三種(從低到高)
  1.願菩提心:

“願為百業之先”。具有偉大的抱負,弘深的誓願,這是修菩薩行的先決條件。願菩提心,就是要首先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我們在皈依時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均給我們作一個榜樣。
  2、行菩提心:
  願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願心之成。有了願菩提心,又付諸行動,將它提高為行菩提心,那麼這個意願就會深深地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了。此時,我們所發的願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薩這樣贊歎此心:“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3、勝義菩提心:
  它是慈悲與空性的統一。此心一發,即已悟入無生法忍,轉識成智,證得真如實相。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所表達的無上智慧,不生不滅,涅磐寂靜。以上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可以視作發菩提心的三個階段,但又各有擇重。願菩提心,擇重於發願;行菩提心,擇重於深悲利他;勝義菩提心擇重於體證般若。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闡發,哪怕象火花一樣的一閃念,就已具足無量的功德。在佛經中,稱贊初發心的菩薩為“眾生之上首”,可見發菩提心對學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發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業。   在一個充滿煩惱和罪業的心中是發不起菩提心的,純淨的菩提心必須在三世清淨的心中才能生根、發芽。比如,一個瓶子要裝純淨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淨,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淨,再純淨的水倒進去,都會變成污水一瓶。可見,忏悔罪孽是發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經》中宣:“若菩薩摩诃成就四法,減先所造久積過罪,何等為四?所謂悔過行,對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做了適當調整,詳細地論述了忏悔罪業的過程和方法:
  第一步:發露先罪(悔過行)
  將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來,如同瀉腹中的毒物,這樣可以避免罪感潛伏在內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寶(依止力)
  尋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尋找醫生,得到有效的治療和幫助。
  第三步:依教對治(對治行)
  以佛法來調伏煩惱,廣修六度,十善四攝,積累資糧,恢復道力。好象病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調理、恢復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後要時時小心飲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發疾病。同樣,發露罪孽,清靜之後,必須嚴持戒律,精進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產生。
  以上四步驟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圓滿的方法。像這樣習修功課,原來“五毒”熾盛的心理溫床,就會逐漸轉化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種子一旦播下,自然就會生根、開花、結果!
  第二、視一切眾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卻不能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無量的眾生,那還不能算做發菩提心。為培養我們對眾生的慈愛之心,可以先觀想我們的母親,為了養育我們,所付出種種辛勞,所承受的種種痛苦,首先對自己的母親升起真誠的強烈的慈悲之心,報恩之情來,並願意為了母親獲得安樂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漸將這種慈悲心擴展到你的親人,朋友;接著再做進一步觀修,在無始的輪回中,無人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親人(包括人、冤家、惡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們應將他們視如已母,不惜一切代價,帶領他們脫離苦海,獲得安樂,以報親恩。此心一發,菩提心的種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轉逆緣成為法道資糧。
  當我們受病苦折磨,他人惡意中傷,遭受失敗的打擊等種種逆緣時,我們不應怪罪於任何他人,而應找出問題的症結“執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針對此症而修習的。此時,應謹記用寂天菩薩的“自他交換法”作如此觀修:無人過去不曾為我的父母,我應思維他們的利益多於自己的利益;捨棄“自我”,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承擔他們的痛苦;再進一步觀修,傷害我們的人,實際上是為我們提供修持的機緣,應把他看成是幫助我們的善友;我們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們勇猛習修佛法的動力。如此一來,我們不僅不應對他們起嗔厭之心,還應升起感恩之情,轉逆緣成順緣,成就法道資糧。
  菩薩行者所發菩提心,必須具有兩種欲樂。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無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發菩提心)的理論和實踐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定慧雙修,身心雙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學修動機端正、目的明確,成就無上佛道。若沒有菩提心的指引,單純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來的只會是“狂慧”與“邪靈”,不能證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來入地獄之因!

 

上一篇:電視如夢,念佛醒夢
下一篇:聖嚴法師:佛教戒律為何教人“不歌舞倡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