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裡面包括思想,所謂是身、語、意三業的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從前面這幾次我們在一塊研究的,要是以本經教義為標准,可以說我們身語意三業的行為就有很多很多的錯誤,要依照佛在經上講的理論,一樁一樁的修正過來。完全沒有缺點,這個人就是佛;還有一些缺點,缺點不太多,這叫菩薩;如果缺點很多很多,那這叫凡夫。佛、菩薩、凡夫可以這樣子來區別。佛是我們世間法常講「完人」,一絲毫缺點都沒有,這是完人。
這「修行」兩個字我們把它認識清楚,因此這個修行絕對不是在形式上。真正的修行是在起心動念。我們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面六種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接觸外境,我們心動了,這心動就錯了,為什麼?前面我們念過「覺心不動」,動了是什麼?動了是迷,迷才會動!覺心不動。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綱領。只要我們自己動了心,自己就要知道我又迷了,我又錯了。怎麼辦?趕快把它修正過來,用什麼方法修正?本經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好,「阿彌陀佛」。就是第一個念頭動了,動了心,第二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把你動的那個心伏住,又恢復到平靜。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八集) 1989/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14-0008
在修行原則、綱領上雖然有很多名相不同,可是它的境界沒有兩樣,說禅定、說三摩地、說清淨心、說平等心,意思都是相同的。『平等持心』,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而至於境』,境是境界,這個字用得好。不是平常在佛堂裡保持,要你在境界上保持,見到善人善事,不會生歡喜心,歡喜心也是煩惱,你心動了;見到惡人惡事,不會生瞋恚心。要在境界裡面,把貪瞋癡慢疑統統斷掉,這叫做會用功,這個人叫會念佛。所以,在境界裡才管用。一般學佛的人,平常自己以為功夫不錯,一天讀經也讀多少部,念佛念多少萬聲佛號,可是境界一現前,全不管用。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功夫不得力,要緊的是功夫得力,不在乎多少。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很明白,往生品位的高下決定在持名功夫的深淺,沒有說多少。持名功夫深的人,境界現前他根本就不動心,他心真的是清淨平等。功夫淺的人,境界現前他動心,雖然一動心,第一念動,他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把第一念壓住,這是功夫淺的人,都會用功,功夫都得力。
如果境界現前,喜怒哀樂、七情五欲就現前的話,那他的功夫可以說完全沒有。經念得再多,經講得再好,佛念再多,都沒用處。從前李老師講,他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