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為支持在家佛弟子網上征婚的問題,有位名叫“止觀”的師兄質問末學,為何不懂“隨緣”的道理?
阿彌陀佛,慚愧慚愧,因為這個簡單的問題,給某些師兄造成了煩惱,末學實在羞愧難當,今在此處多說幾句,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了。
學佛人之所以提倡“隨緣”,是因為認識到了“攀緣”的苦。攀緣為何令人煩惱?這是因為人們執著於付出與回報的因果關系,認為付出了就要有回報,如沒有回報就不值得付出。之後又膚淺的了解了一些“三世因果”理論,明白了能否得到回報,不僅僅是由是否付出決定的,還有很多非人力所能影響的因素,於是便干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凡事不想不做,得過且過,“張口一個隨緣,閉口一個放下”。事實上,正是這種只重結果不重發心、只看結局不管過程、急功近利的心態擾亂了人們心靈的平靜。
末學以為,隨緣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理智的清醒。它所提倡的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正如衍慈法師曾經開示的:“放下並不是放棄,隨緣更不是隨便”。在我看來,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就一定沒有回報!種啥得啥,不種不得,這才是正確的因果觀。
佛曰:“隨緣不變”,此乃是佛教化眾生的一種境界。佛在十法界內示現,應機說法,隨類現身,不墨守成規,既堅守佛法的真義,亦能適應當下的環境,此謂“不變隨緣”。針對我所說征婚的問題,如果懷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態,相機而動,水到渠成,這便是隨緣。如果固步自守,守株待兔,躲在家裡坐等其成,這不是隨緣,而是消極避世,同樣不是正確的佛教價值觀。
隨緣兩個字,是很多人的口頭禅。尤其是遇到困難,無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時,便脫口而出:“隨緣吧!”其實,這個隨緣是隨便。
如果我們憑自身努力去做事,無論成果如何,都不計較得失,既不強求,又不放縱,把握機緣,達觀灑脫,這種積極的態度便是隨緣。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只是聽天由命,不思進取,把“隨緣'二字當成逃避問題、困難的理由,這種心態不是隨緣,而是“隨便”,具體說就是得過且過,順著當前的境緣,隨波而流,沒有原則、沒有立場,馬馬虎虎,不負責任。舉個例子:家中失竊,損失慘重,不努力尋找線索、報警追贓,只坐在那裡死等,大家說這是隨緣還是隨便?
隨緣是告訴世人萬事莫強求這個真理,不是叫你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積極地去把握機會,隨順當前的境緣去做人處事。明白這個道理,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不用過激的興奮乃至產生成事後的我慢心;事不成,就坦然地去接受,不用有難堪和懊惱的追悔。總之,謀事之時,隨順因緣,盡力而行,積極奮斗。事情過後,檢討得失,不因成敗而喜憂。
“隨緣不是隨便”,它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去放棄!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對現實有正確、清晰的了解,對人生的聚散離合有一種從容達觀的體會,超然地去面對成敗得失,這才是真正的隨緣。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法,末學的觀點各位是否認同,大家見仁見智,隨緣視之吧。
願大眾: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參考資料:衍慈法師 《放下並不是放棄,隨緣更不是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