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積德累功的公案_太上感應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感應篇》中的“積德累功”是讓人們心存利益眾生之志,而且要不畏勞苦與艱難,不要半途而廢,不要經常懈怠不為,而要時時奮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感應篇匯編》中有這樣一則公案:過去有一個傅先生,從小就喜歡修道。曾在焦山石屋中打坐修道三年,一天忽然遇到太極真人,授予他一只木鑽,讓他鑽穿一個盤石,並對他說:“等你把這個盤石鑽穿,我一定來度你。”這塊盤石有五尺多厚,傅先生用木鑽鑽之不息,這樣鑽了四十七年,盤石忽然穿透了。太極真人果然如約來度化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是自己沒有能力去承辦大事或者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自甘墮落,從來不敢去立志承辦。或者即便立了志向,也是畏難懈怠,半途而廢。太極真人讓傅先生先用木鑽去鑽穿盤石,然後再答應傳授他修道之法,並非浪費時間白白折磨他人的無義之舉,而是讓傅先生先通過鑽盤石這件事,圓滿修道資糧。這個修道資糧就是內心的虔誠與信心,以及锲而不捨、堅持不懈的秉性。傅先生能用木鑽鑽盤石四十七年,正是磨練信心與恆心的過程。當信心與恆心圓滿的時候,就是修道資糧圓滿的時候,此時再傳授修道之法,正是水到渠成。如果在沒有信心與恆心的基礎上,立即就傳授修道之法,因得之太易,反而讓學人對修法產生輕視心,從而會懈怠、放逸、懷疑,這樣永遠也修不成功。例如,大家熟知的藏傳佛教中米拉日巴尊者的上師瑪爾巴,雖然知道米拉日巴是大根器,但也不急於給他傳法,而是先讓米拉日巴去做修房子等看似與修道無關的瑣事,來磨練他的信心與恆心。等到信心與恆心圓滿的時候,或者說罪障消除得差不多的時候,再賜予灌頂與修法。

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不能讓自己成為善人,或者不能解脫生死輪回、成就無上佛道,最究竟的原因就是心中沒有堅定不移的志向,或者即便有志向,但不堅定穩固,以致放逸懈怠,半途而廢。古人說:“有志者,事竟成。”對因果和空性虔誠的信心以及锲而不捨的恆心,就是圓滿善心最重要的資糧。

宋朝鎮江有個太守叫葛繁,他立志每天都要行幾件善事,這樣四十年都沒有間斷過。別人向他請問,怎麼能做到的,葛繁說:“我也沒有其他特別的,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他指指座間的腳踏子說:“比如,如果這個腳踏子放得不正,他人踩著它上座就會感覺不方便,我就把這個腳踏子放正,人渴了我就給他倒杯水,這些都是能夠利益他人的事情,從王公大臣到乞丐都可以做,只是要堅持不懈地長時間做,才會對自己有真正的利益。”

這個公案中,葛繁太守所說的“只是要堅持不懈地長時間去做,才會對自己有真正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人發心做一兩件善事並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不懈地去做善事,從不懈怠放逸或半途而廢。如果不能堅持不懈地行善,內心的善念就不會堅固,這樣去修心,就會遲遲不能功德圓滿。例如,發心放生行善也要如此,不能只是三分鐘熱度,參加完一兩次,以後再也不參加了,或只是偶爾露露面,在“睡懶覺、上網、喝茶、吃飯、逛街、會友”與“放生行善”之間,還是覺得前者重要,後者可有可無,像這樣去行持善法,內心很難會有什麼真實的改變。或者,心情好的時候就去一兩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去;或者,天氣正常的時候就去,天氣寒冷炎熱或陰天下雨的時候就不去;或者,看得慣參加放生的人就去,看不慣某些人就不去。像這樣懈怠放逸,一曝十寒,則很難轉變自己的內心世界。

《感應篇匯編》中還一則公案是這樣的:後周燕山有個叫窦禹鈞的人,是五代時的谏議大夫。家境雖然很富有,但三十時還沒有孩子,夜夢祖父對他說:“你命裡無子,壽命短,應當及早行善,以改變命運。”窦禹鈞連連允諾,並實實在在地落實自己的諾言。

先是家裡有個僕人,偷盜了二百千的錢,害怕被發現,就逃走了。該僕人生有一女,年紀尚幼,在逃走前,他寫了一個賣身券系在女孩膀臂上,劵上說:“將此女終身賣給本宅主人,償還所欠的錢。”窦禹鈞看了系在幼女臂上的賣身劵後,頓時心生憐憫,燒掉了這份賣身劵,吩咐妻子好好撫養這個女孩。等到女孩長大後,就以二百千的錢為嫁妝,為她挑選了一個好的夫家嫁了出去。這個僕人知道此事之後,感動得痛哭流涕,回到窦禹鈞面前,認罪待罰,而窦禹鈞卻不計前嫌,依然很和善地對待他。

又有一次元旦,在延慶寺燒香,拾到他人遺失的金子二錠、銀子十兩,當天等待失主未果,第二天又到寺院耐心等待,終於等到了失主。原來,這是失主用來為父親贖罪的金銀,沒有這些,年邁的父親還將呆在牢裡受苦。

又同村中,有家人去世無力購買棺木的,他就出錢埋葬;凡是女子到了二十七歲還由於貧寒等原因未能出嫁的,就出錢為她出嫁;凡是二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家境貧窮無法營生的,就看情況借給本錢,讓他去做買賣。這樣,因窦禹鈞的善心而活下去的有幾十家;各方賢士,依賴他舉薦而被官府錄用做事的,也不勝枚舉。

又在家宅的南面,建書院四十間,藏書千卷,請有德行的人為老師,四方家境貧寒但願意學習的孩子,都可以來學習,並且供給學子口糧,所以在這裡念書的孩子學識越來越高。

窦禹鈞還將自己每年的收入,除留下家裡必需的開銷之外,剩余的都拿來救濟窮人。而家裡的生活卻非常簡樸,沒有金玉等裝飾,也沒有穿華麗衣服的女子。

就這樣,努力不懈地行善了幾年,有一天,又夢到祖父對他說:“你命裡本來無子,又短命,但你這幾年來一直積累陰德,已經名掛天曹,天帝特為你延壽三紀(三十六歲),賜予五個兒子,都貴顯福壽。命終之後,你可以升天做洞天真人。”又說:“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這個道理在人間、天上、地下都是一樣。善惡的報應,有些在今世就會顯露出來,有些要到來世才會受報,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無處不在,從來就不會遺漏人的任何一個細微的起心動念,你對此不應當有任何懷疑。”

自此之後,窦禹鈞就越發精勤地積德累功。後來,他有了五個兒子、八個孫子,都很顯貴。窦禹鈞本人享年八十二歲,一天,在與親友談笑間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這個公案中,窦禹鈞因為宿世惡業的緣故,沒有後代而且短命,但他聽從祖父在夢中的勸告,從善如流,長時間不懈地努力行善,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宿命,並且命終升天。他祖父第二次在夢中告訴他的話很重要,也就是“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這個道理在人間、天上、地下都是一樣”,並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讓他對因果報應產生信心,從而行善積德不松懈。實際上,對因果信心的大小決定了此人行善恆心的大小。如果對因果似信非信,則行善的決心與恆心就會很小;相反,如果對因果律有了充分的理解,並且深信不疑,內心就會徹底捨棄傲慢與放逸所導致的我行我素,從而轉向對因果律的恭敬與臣服,這樣,對自己內心的念頭、嘴上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就會小心翼翼,不敢放肆或疏忽大意。

現今有些人,想通過行善改變命運,才做了一件微小的善事,如參加了一次放生、布施一點錢財,就希望自己的命運有個徹底的改變,妻榮子貴,事事順心,這對因果律的理解未免太膚淺了。不容否認,此人所做的每件善事將來肯定會得到善報的,但僅靠一兩件善事的力量還不足以改變命運。行善到什麼時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呢?需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來一個徹底的改變——原來在乎財物而吝啬的,現在變得不在乎財物而在乎他人的痛苦與快樂而不吝啬了;原來動不動就發火的,現在變得安詳平和了;原來事事挑毛病抱怨的,現在變得包容而厚道了;原來內心總是希望別人倒霉、自己一人發跡的,現在變得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哪怕自己一人受苦也不要緊;原來對他人漠不關心、只關心自己的,現在變得只關心他人、不關心自己了;原來覺得起心動念與言語行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現在變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了……,什麼人的內心世界若是有了上述改變,則此人的命運一定很快會有大的轉變。因為心決定一切,是磁石,才會吸引鐵塊;是善心,才會體驗安樂。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不要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下一篇:淨空法師:會念的人,佛號能把妄念止住,功夫就得力,往生就有把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