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雜志2014年第5期 文/褚亞玲
在邢台玉泉寺三寶殿旁邊,有一株淨慧長老從湖北黃梅移植來的梅花,樹齡二百余年,名之曰“乘願梅”。當年淨公恩師以老病之軀,親自籌運落實,由黃梅一路護送遷至此方古鎮。此梅來至北方,不負師恩,經歷過嚴冬徹寒,紅梅老樹神骨俱清。春來葉開,冬至花發,幽香四溢,枝干遒勁,乘淨慧長老之願力,為曹洞祖庭呈現一片盎然生機。
乘願再來,多麼讓人感動的語境。乘什麼樣的願?為誰再來?再來為何?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深深地植進我們心裡。
乘願再來,這是多大的願力與悲憫。日閱經文,“願力”這個詞,觸動我心。
古聖先賢,凡修證菩提大道,最終圓成佛果者,沒有不發下宏誓大願的。釋迦太子巍坐在金剛座上時,發出堅強的誓願:“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終目睹明星,豁然大悟;大願王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四十八大願,要建造一個殊勝莊嚴的聖潔佛國——西方極樂世界。後如願以償,接引百千萬億眾生往生西方;觀音大士發下十二大願,在娑婆苦海倒駕慈航,尋聲救苦,普渡迷津。如今“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願行似海”的普賢菩薩發下十大願;地藏王菩薩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
這些大願無不令人肅然起敬,景仰效法。寫成文字,如華美整齊的雁陣,留駐經典,宏大而悲憫。可是,看看身邊,依然迷惘多多,我們有願嗎?我們的願,一一的,又是什麼?
事實上,許多時候,人間如你我,擁有的是欲,而非願。
願力與欲望有根本的不同。凡人對物的欲望,對名與利、奢侈品、許多許多細小的或貪婪的欲,構築出心對物質的需要,陷入欲中。欲望是一己之私,遵從私欲的誘惑,要這個要那個,只為滿足自己的小我貪欲。
願力是思想信仰之力,引領我們走上覺悟的大道。虔誠祈願,堅定信仰。信仰越真誠,程度越深,願力就越大越強。正所謂願力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願力是為眾生,出於佛陀的慈悲與濟世。
意識到此,一步步減淡自己的物欲,化個人小欲為菩提大願,不只為滿足個人小我的一點私利,幾分物質的滿足,更關注生命的本質,更觀照生命的來與去。
有願,更要有行。修行是信願行的結合,空有滿腔熱血,而不付諸行動,也是不可能成就的。正如我們播下種子,還要灌溉、除草、施肥,辛勤地勞作,並防止各種天災人禍,否則,不會有收獲。正如鳥窠禅師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而寫在紙上、說在口頭的願,如果不去實行,就只是一篇篇文字,而不具備影響心靈、改變命運的力量。如何才能讓願力產生巨大的力量?
要有大勇猛心,精進做事。救拔倒懸的悲願之剀切遠大,足以讓我們追隨而去。達照法師開示:“願海行山。修行路上立願居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修行如無發願,則是狂慧無歸,終究盲修瞎煉;立願若無行持,則是虛行無道,終究空想無益。願海宏深納百川,源於涓涓細流;行山高峻聚萬類,始於粒粒塵沙。”
只要我們願意踏步往前走,自然而然腳就會丈量土地。隨著每天的修行,每天累積,哪怕一天念一句咒語、拜一次佛、點一次香,日積月累下來,就是無量的,它就存在我們的福報銀行裡,當你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領取出來。播種在那兒了,雖然現在看不見,就像農民剛把種子播種下去,那土地是什麼都看不見的,它在下面還要發芽,再長出來青苗,這要一段時間。當你播種下去的那一天開始,它就不斷在變化,不斷在長大。福報成熟要有一個過程,要不氣餒地不斷努力。
強大的願力往往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奇跡。願力帶給我們信心、慈悲、智慧、沉穩、力量,願力是克服障礙、超越自我的能量源,也是成就一切事業的根本。對於眾生來說,只要我們學會行持願力,就能破除煩惱,生歡喜心,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寧靜。行,就能把思想中的蓮華種在現實的池塘中,生根、發芽、茂盛、華開。付出就會有收獲,功不唐捐,福不唐捐。要懂得在福田中播種,播下的種子,會如願發芽、開花、結果。
淨慧長老開示:“有願就有光明,有願就有方向,有願就有加被,有願就有力量。”從這一刻開始,讓我們的願力存在盡虛空遍法界的每一粒微塵當中,存在於一切有情的每一個念頭當中,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機會,此願力就能夠引導一切有情眾生,發出菩提之心,自度度他,同願同行,同持同進。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領悟佛道的智慧的方法,只要你有堅定純淨、濟世天下的慈悲大願,具有利他利眾的救世情懷,任勞任怨的牛馬精神,包容萬物的寬大胸懷,那麼,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某一種境界,必然震動你。天清月圓,華開見佛,世界的本來面目展現在你的眼前,讓你淚落如雨,歡喜不已。此前你不敢想望的奇跡,原來都一一實現。
所有未來照世燈,我皆往詣而親近。捻亮這盞“願”的燈盞,信之行之,一瞬間,已經照亮蒙昧的黑暗,照徹生命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