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 第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請坐。今天是大年初一,在這裡我首先恭祝各位新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新年的一種願望,對每個人都用這句話來祝福,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究竟怎樣才可以能夠真正達到?每個人都很希望自己有很好的命運,有好的風水,遇到事都能夠如意。命運這件事是否真的有?現在我們看見香港大街小巷都有賣那些關於風水、運程、算命、算卦的書,每個人都很希望了解一下自己的命運。如果說命運真是有,是否說我們這一生,一出世之後命運就注定了,沒辦法改變?到底命運可不可以改變?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是想了解的,每一個人都很希望能夠認識自己的命運,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今天大年初一,我們來探討一下怎樣能夠重新來規畫、改造我們的運程,所以今天的講題就叫做「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今天我們用的文章是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來做為我們學習討論的教材。

  這位俞淨意公是明朝的一位進士,他在年輕時的命運非常不好,自己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女兒,結果是死的死、失散的失散,最後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太太因為悲傷,對自己失去的兒女非常掛念,經常哭泣,所以兩只眼也哭盲了。俞淨意公本來是靠教書賺一些生活費,但是一年一年這樣下去,又考不到功名,生活非常困難。俞淨意公每年必定會寫一個疏文給自己家中的灶神,希望灶神爺能為他向上天禀報。我們知道民間每年,特別是除夕(年三十)都會拜祭灶神,民間有一句話說灶神爺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都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得到灶神爺的保佑。確實來說,這位俞淨意公對於灶神爺非常虔誠,一年都沒漏缺掉,每年都是這樣寫疏文拜祭灶神爺,希望能夠改變一下這種貧苦的命運,但是一直都改不掉,而且愈來愈差。最後到他四十七歲那一年,有一天灶神爺慈悲顯靈,點化他自己命運為何這麼貧苦的原因,而且告訴他如何能夠改造命運。俞淨意公根據灶神爺的教導,痛改前非、改惡修善,特別在自己意念上面來修持,三年裡面就把自己的命運改過來了。他後來考上了進士,本來他是一直都考不上功名,他就連連考到舉人和進士,當他考到進士之後,到京城很意外又碰到他多年失散的一個兒子。後來這位俞淨意公感覺到,自己真正按照灶神爺的教導來改過修善,真正能夠改造命運,他也不想做官,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去做善事,然後把自己遇到灶神爺這些事情記載下來,拿來訓導自己的子孫。他享年八十八歲。

  這篇文章是俞淨意公的一個同鄉叫做羅祯,他記錄下來的,做為我們大年初一來學習的一份資料,也以此來做為紀念祭奠灶神爺。我們不在自己的家裡祭奠灶神爺,通過學灶神爺的這些開示、這些教導,依教奉行,是真正對灶神爺的尊敬。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得到諸神歡喜,諸佛菩薩的贊歎。我們知道人的命運確實是有的,古人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自己這一生所享有的這些衣食、這些福祿,統統都是過去生中定下來的。所以當一個人一出生的時候,他的八字就定下來了,可以根據他的八字來推算他一生的窮通禍福。好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是遇到一位算命的高手孔先生,這位孔先生替袁了凡先生推算他一生的命運,他一生考試考第幾名,後來做一個小小的公務員,拿多少俸祿,到多少歲死,到這一生沒兒子,這命運統統替他算得很准。結果了凡先生後來等於按照他算的命運一樣,真是他算得非常准確,一點兒也沒有差錯。可以從此見得,命運是確實有的。

  既然有,它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人的命運是前生所造的善惡感應來的報應,如果前生造善因,做了很多善事,這樣這一生就得到好報,大富大貴、被人尊敬;如果前生做了很多惡業,損人利己、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造這些惡業的人,這一生會感應很苦的果報。我們明白這些因果的道理之後,就會相信人一定有命運。這個命運,只不過是他在前生所造的所有因果的聚合,成為他這一生的果報。命運確實有,現在西方國家對於因果輪回的事實也有很多案例證明是真的,我過去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裡曾經講過一套「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都是用西方科學家的案例來證明人確實有輪回、確實有因果報應,大家不妨可以拿來聽聽。

  命運既然是有,我們第二個問題會問,難道我就沒有辦法了,我的命運沒辦法改了?命運究竟可不可以改?答案是肯定的,命運是可以改的。聖人給我們的教導說了很多,譬如說你看中國儒家的經典《易經》。《易經》的「易」字是什麼意思?易就是變化。你看《易經》,大部分人都認為《易經》是可以用來算卦,可以推算人的吉凶禍福、推算人的命運,甚至用來推算一個國家的國運、一個世界的世運。命運是一定的話,它為什麼要用《易經》的「易」字來做為這個經典的名稱?這個很有意思,說明什麼?人雖然有命運、國家雖然有國運、世界雖然有世運,但這些運統統都可以變化、可以變易。怎樣能夠變易?《了凡四訓》上面說,「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易經》是幫助君子來謀劃、來規畫他一生的命運。他能夠通過《易經》的道理,了解《易經》的道理之後,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就能夠趨吉避凶,就得到吉祥,就能夠避開凶險。

  所以可見得真正明白的人,我們說君子,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怎樣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好,他不會覺得很悲傷、很悲觀、自暴自棄,他不會,他懂得通過修善、通過改惡,能夠改造他自己的命運,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凶。一個人如果生來是好運,前世他就是做了很多好事,心地善良,他生來就有福報,他通過了解自己的命運,也能夠防惡、繼續修善,防止自己墮落,繼續提升自己,所以就可以趨吉避凶。換句話來說,雖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但是聖人最重要教導我們的是,知道有自己的命運,更要去改造命運。所以在《書經》上面,這也是儒家的經典,上面說天命是無常的,即無定數可言,它不會說一成不變的。如果你認為天命是一成不變的,這不是聖賢的觀念,這是凡夫,他會想「我的命是注定的,所以我就不圖革新」。聖人的教導是什麼?每天都能夠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可以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去革新自己。所以通過修德、修善,能夠不斷改造自己,這樣真正的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真正可以得到。

  這篇文章,這位俞淨意公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在他年輕的時候他不明白改造命運的道理,自己在鄉裡推廣善事,結一個「文昌社」做好事,好像惜字(珍惜字紙)、放生、戒YIN、戒殺…提倡這些,都是好事,為什麼命運卻愈來愈差?這是因為他的心地還是有很多惡念。因為心地有惡念,所以他雖然做了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是好事,但是他做好事是敷衍了事,他不是真正發自內心去做,這種欺騙一般世人可以,怎可能欺騙得了神靈?灶神爺知道俞淨意公的意惡太重,表面上有這些好事,這些叫什麼?這些是敷衍人的耳目,反而罪更重。人家都以為他是好人,還贊歎他,對他很尊敬,認為他是善人,結果,這是他的福報,受人贊歎、受人恭維,這樣他的福報就大幅度的減少,所以他的命運愈來愈差。但是他不明白這個道理,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為何還受上天這樣的懲罰,生了九個子女,失散的失散、死的死,剩下最後一個女兒,連子嗣都不保?這是因為他不懂得觀察自己的心地是否真誠,是否做這些善事是發自內心去做,自欺欺人,所以他的命運不好是有道理的。

  後來到他四十七歲那年,由於他對於灶神爺很虔誠,灶神爺顯靈。所以人如果有一點真誠心,佛菩薩、神靈是不會放棄我們的,他們會真正尋找一些很難得、很殊勝的因緣,他就來顯靈、顯現,示現給我們,教導我們如何去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樣受到灶神爺的點化之後,他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命運不好,是因為自己的意念不善,雖然身體有造作善事,但是抵不上自己的意惡嚴重。所以俞淨意公四十七歲那年的除夕夜,受到灶神爺的點化之後,發大願、下決心改惡修善,從自己的意念上改惡,使自己的意念真誠,不圖名、不圖報,扎扎實實的腳踏實地去做善事。結果沒想到,三年他的命運就改過來,所以他改造命運的效果比了凡先生所改造的效果更殊勝。

  袁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第一個十年,做三千件善事;第二個三千件善事,三年完成;後來發願做一萬件善事,一念之間就完成。他怎樣一念之間?因為他做了一個地方官,他發現那個地方的賦稅太重,那些農業稅太重,農民的負擔太重,於是他把稅減少了將近一半,因為他起心動念是為了萬民,能夠使得萬民得福,這一點心做了一件這樣的善事,就抵得上一萬件善事。在事相上講,不止一萬人,超過一萬戶的人能夠因為他的政策得福;在理上講,他這一念大公無私的真誠心,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你看了凡先生也改造了命運,他從事相上改,做善事、改惡,很努力、很認真,十幾年成功;而俞淨意公就從意念上改惡,三年,他得到這一種境界,絕對不會差過了凡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想要改造命運,最重要從哪裡做起?從自己的心地、從自己的意念,這種效果是最快速,效果最大。佛門禅宗裡面也講,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我們的心地是根本,你從這個根本著手,從根本上去轉化,這個效果是非常殊勝。

  剛才我們說到,我們之所以在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改造命運,心想事成」,是因為世間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吉祥如意、心想事成,我們要明白裡面的事理。第二個因緣,為何要探討這個題目?我們見到中國,我們的國家政府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諧要怎樣才真正能夠做得到?一個社會是由人構成,所以和諧一定要人去做。人與人之間怎樣能夠得到和諧?這裡最重要的是遵守倫理道德,能夠明白因果,能夠防惡修善,這樣才能夠真正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要通過教育。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從領導人(君)到貧民百姓,最重要是什麼事情?是教學,這個教學包括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這五個方面的教育。

  譬如說倫理,什麼是倫理的教育?倫理教育是指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系,這一方面的教育。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在社會當中的角色,他能夠處理好自己與人的關系,這樣就能夠和諧。譬如說一個人,在家裡必定有父子關系,他一定有父母;結了婚,家裡一定有先生或者太太,也會有兒女,這是五倫當中父子、夫婦,還會有兄弟;還會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每一個團體裡面一定會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這是君臣關系;除了父母、夫婦、兄弟、君臣之外,還有朋友,就是我們周圍的人跟我們有友誼的關系。這些所謂的五倫關系,一定要處理好,如果我們都覺得自己常常與人的關系處理得不好,原因何在?這個原因首要從五倫關系當中的原點去找原因。

  五倫關系的原點是「父子有親」的關系。父母同子女之間是一種親情,子女對父母是盡孝,這種關系如果搞得不好,當然其他關系也不會搞得好。為什麼?父母是對我們恩德最大,生我、養我的恩德真是叫重於泰山,我們都不能夠處好這個關系的話,跟其他人怎可能處理得好關系?而處理不好這個關系的根本原因在哪裡?是自己的自私自利太重,每一件事、講一句話、每一個念頭,都是以「我」為中心,不會照顧到他人,這樣當然會有沖突了,這個關系一定不會和諧。所以真正要處理好倫理關系從哪裡做起?從孝道開始做起,這個是根本。要學孝道,最好的方法是用《弟子規》。《弟子規》第一篇裡面說到「入則孝」,就是講在家裡面如何去盡孝。孝心培養出來之後,自自然然帶到社會、帶到團體裡面,他就能夠跟其他人和諧相處。我舉幾個例子大家來學習一下就知道。《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做「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是父母的教導一定要怎樣?恭恭敬敬去聽,父母的責備應該要好好的去接受。如果父母責備我的是對的,我立即改正,我以後要注意,不要犯同樣的過失;如果是責備得不對,也絕對不會去埋怨自己的父母。如果去埋怨自己的父母,說我都沒有做過這些錯事,為什麼你這樣說我?雖然有時候這句話沒有說出來,心裡面已經這樣想,這樣都算是不孝。

  這個關系我們明白了之後,我們在團體裡面,譬如說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個團體,有很多義工,這個團體也有領導、有干事,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也是用這一條,把這些領導、這些干事,甚至義工,所有的人都應該看作是我自己的父母一樣。「父母教,須敬聽」,我恭恭敬敬去聽他們有什麼教導,如果他們對我們有一些批評、責備,我們好好去檢查自己有沒有犯這些過失,有就要改過來,沒有就要注意以後不要犯,對他感恩。你看用這種心態對待團體裡的人,怎麼會不和諧?還有「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句,在《弟子規》裡面說,我們見到父母親如果有過失,我們是否要很直接的說出來,「爸爸(或者媽媽),你為什麼可以這樣做?你這樣做不對。」用一種責備的口吻。這樣你想想,聽者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他會說兒女大了,就這樣來責備我。他即刻有種反抗的心理,即使他真是有這種過失,他都不會改。應該怎樣?柔聲下氣,用一種溫柔的態度來啟發他,「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是否更好?」這樣用一種合作的、熱情的、寬容的態度來跟對方說話,你說怎麼可能會有沖突?對方只會感恩你,感恩你的提醒,他不會對你有怨恨。所以對自己的父母要這樣做,對任何人都應該用這一種心態。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孝心在家裡就養成,從小接受孝道教育,就養成這種孝的心態,然後進到社會裡面、走入學校裡面,或者在團體裡面工作,或者建立家庭和夫婦之間的關系,都能夠和諧,這是倫理的教育。

  道德教育是什麼?主要是指修養自身這些規范。我們古人一般所講的「八德」,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這八種道德不是說某一個人、某一個聖賢忽然間睡覺睡醒了想出來的八德,不是,這八種道德是每一個人自性當中帶有的這種本來的道德。《三字經》裡面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人最初的時候,最初指本來,本來就有的這種善、這種德,不是說某一個人去制定的制度、紀律,我們本來是這樣的。所以你能夠這樣去做,能夠真正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同自性相應,就能夠恢復自己本來的本善,都是你自己擁有的,不是別人給你的。譬如說孝道,孝是一種觀念,這種同父母一體的觀念謂之孝。把這一體的觀念擴而展之,整個社會所有的人,「凡是人,皆須愛」,他這種愛心是平等的、無邊的。這種愛心從哪裡來?從他的孝心出來的,再擴而大之,包容整個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我服務、幫助的對象,因為虛空法界、整個宇宙所有眾生同我是一體的,這是這種孝道的觀念。

  如果是一體,怎樣對待他們?要用悌,孝悌。悌是什麼?是一種尊敬的意思。由哪裡做起?尊敬自己的長輩、兄長、上司,尊敬老師,凡是年歲比我們高,或者地位、德行、學問比我們高的人,我們都尊敬,用尊敬父母的心去尊敬他們,這種就是悌。雖然是一體,但我們對他們一定是尊敬,把我們自己降下來,謙卑下來,對待他們是尊敬。把這種孝悌之心再擴而大之,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應該當作我們自己的父母,所有的人都好像佛、大菩薩一樣,我們去尊敬他們。有這樣的意念,你就是入了普賢菩薩的法界,普賢菩薩就是對一切人都尊敬,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乃至是螞蟻、老鼠、蟑螂,這些表面上看來很劣等的眾生,都是用敬佛之心去尊敬它們,真正把孝悌做到圓滿,這個就是普賢菩薩。現在我們師父上人每天講《華嚴經》,華嚴的長子是普賢菩薩,所以我們真正要懂得如何去用普賢菩薩的存心,來變成自己的存心,這樣學《華嚴》真正能夠得到受用。我們知道孝、悌下面是忠,八德第三個德是忠,忠是什麼?心地純正、不偏不倚,對待任何人都用一種純正之心,無私心。不會說他對我好,我就特別愛他、敬他;他對我不好,我就跟他拉開距離,有這一種不平等之心,就不忠了。你看忠字的寫法,忠字是上面一個中間的中,下面一個心,即是心要居中,如果你一偏,無論偏到左,還是偏到右,都是不忠。

  信是什麼?信是人要講信用,凡出一言,都要知道我這一句話講出去,我能不能夠承諾、能不能夠做到。如果說這個承諾不是很保險的,我就不可以講出去,講出來一定要做到。除了講信用,這個信還有一種信念的意思。在《論語》上面有一個這樣的對話,有一天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一起聊天,子貢問孔子,假如一個國家能夠有三樣東西是重要的話,這三樣東西是什麼?孔子就告訴他說,第一個是「兵」,即兵器的兵,我們現在說的國家機器,軍隊、警察,這些防亂、維持治安、可以防御侵略的,兵。第二是「食」,食物的食,即糧食。一個國家不能只是發展武器,最重要是什麼?要發展經濟、糧食,國民生產。第三是「信」,信念。子貢很懂得問,他問孔子,假如三者只能留兩樣,除去一樣,要除去哪一樣?孔子就說,「去兵」,去除兵,把這些國家機器去除不重要,為什麼?一個國家如果能夠經濟富足、能夠講倫理道德和睦相處,就用不著兵,不需要用軍隊、武器。子貢又繼續問,假如再要去除一樣,去除哪樣?孔子說,「去食」。一個國家可以把國家機器去除,可以甚至把它的糧食去除,人民要靠什麼?靠信。所以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如果沒信念,這個民族就會滅亡;一個民族如果有信念,哪怕沒有國家機器,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先進的武器,甚至沒有很好的經濟、沒有充足的糧食,都可以生存下去,所以我們知道信念是很重要的。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亦如此,人不可以沒有信念。我們在這一生不是說衣食滿足就可以了,這樣不行,如果衣食滿足但沒有信念的話,說句不好聽的話,禽獸也可以做得到。我們人之所以為人,要有一個堅強的信念,這個信念是什麼?真正希望這一生進德修業,提升自己進入聖賢境界。一個團體也要有信念,信念是什麼?就是「見和同解」,他們要有相同的志向,見解、目標、方向相同,大家才可以走在一起,才可以和睦相處,所以信念是最重要的。你看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是一個推廣佛陀教育的機構,所以我們應該要有一種什麼信念?我們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做一個好樣子,真正按照佛陀的教育去行事,這樣能夠做一個好樣子,才可以推廣教育。如果我們推廣佛陀的教育,自己都不按照佛陀教育去實行、去修行,別人看到我們,他便知道這是說假話的,不是真的,這樣我們推廣不會有效果。這是講信。

  禮是什麼?禮是講禮貌,即人與人之間一定要講禮貌。禮貌是表達一種尊敬之心,一個團體希望要和睦,這個禮貌一定要講,不可以廢。義,禮義廉恥的義是什麼?義是指應該做的事情,我們要知道,也要知道不應該做的事情。什麼是應該做,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我們要依靠經典,聖人的教導是我們做事的標准,是我們存心的標准。廉是指不貪便宜,不貪小便宜,有這種心,在佛門裡這種就叫做犯了偷盜戒。特別是在一個團體,好像佛陀教育協會這個團體,這是常住的,十方常住的機構,如果有貪小便宜、有想挪用公物這些念頭,這就犯了這一條戒,這樣就會有因果。恥就是羞恥心。知道聖賢的教訓之後,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努力去修學。如果不是這樣做,知道聖賢的教導還要犯過失,這個叫做明知故犯。好像俞淨意公一樣,他跟他的同行,這些書生一起結了一個文昌社,依據《文昌帝君陰骘文》來修學的,但是他自己還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這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教育的內容。

  教育裡面第三個科目是因果。這個因果是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不會錯的,沒有理由說種個瓜得個豆、種個豆得個瓜,沒有這個理由。哪怕是再小的一個因,它都會有果。最小的因是什麼?是念頭。一個人起心動念就會有因果,每一個念頭都有因果。好像佛在世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佛帶著他的弟子走到一個瓜田旁邊,天很熱,佛就叫他的弟子阿難去瓜田那裡,向看守瓜田的一個女子去乞討一個瓜,因為佛的時代,修行人都是乞討的。阿難就去,結果還未走到瓜田,那個女子見到他,面色就很難看,就不睬他。阿難想跟她乞討一個瓜來吃,供養自己的老師及自己的同學,但那個看瓜的女子不予理會,態度非常不好,阿難無可奈何回來了。阿難是一個很年輕、英俊的小伙子來了,但沒法乞討一個瓜。於是佛又叫他的另一位弟子迦葉尊者。迦葉是修苦行的,他因為持戒很好、很精嚴,甚至以苦為師,吃苦吃得很多,我們說不懂得保養,他的臉色各方面比較老、比較皺,不是很好看,他的年紀又比較大,結果佛就叫他去乞討。他走到瓜田旁邊,那個女子看到這位老者來了之後,態度非常恭敬、非常殷勤,走上去就馬上捧上一個很好的瓜送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很快的回來,拿瓜回來與大家分享。弟子都不明白,為什麼阿難這個英俊的年輕人去到女子那處乞討不到一個瓜,反而迦葉尊者能夠乞討到,為什麼?佛跟他們說出前世的一段因緣。

  原來在前世,看瓜的這位女子是一只貓,前世她是畜生,結果這只貓死了之後,死在野外,日曬雨淋,屍體有點發臭。有一天走過兩個修行人,這兩個修行人就是阿難和迦葉他們的前世。阿難先走,看見這只死貓在地上,就捏著鼻子走了過去,不予理會;第二位迦葉尊者走過,見到這只死貓,他就生起了慈悲心,在地上挖了個坑,把這只貓埋葬在地下,然後就走了。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因緣,這只死貓這世變成這位看瓜的女子,結果遇到這兩個修行人,她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看得出,因果真是一點也不會差錯。阿難前世起了一個藐視的心,不予理睬,起心動念,他都沒有做什麼事、沒有做什麼錯事,就是起了一個不好的念頭,結果這世他都會有因果;迦葉尊者他也是沒有做什麼大好事,只是埋了只貓,但他一念慈悲心,你看他這世就有一個好的果報。從這裡可以看到,因果報應真是絲毫都不差,起心動念都會有因果。所以這篇文章《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看到,俞淨意公從哪裡開始改造命運?就是從心地的因果開始改造命運,他能夠真正把自己惡的念頭、不善的念頭轉化過來,他就可以改造命運。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注意,不要認為我今天對那個人起了一個怨恨的念頭好像沒什麼,這個怨恨的念頭,《無量壽經》裡說,「從小微起,成大困劇」,意思是說,一個小小念頭的因,將來因就會愈滾愈大,好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大的果報,不可以不謹慎。

  我們希望構建和諧社會,要懂得,真正要構建和諧從哪裡做起?要從自己內心深處去觀察,看看自己心裡面有沒有對人、對事、對物的這些沖突、這些矛盾、這些對立,如果有的話,即刻要把它轉化過來。所以,要從內心深處放下對這些人事物的沖突,這樣才可以構建和諧,內心裡面都不和諧,怎樣可能在外面有和諧?譬如說我跟這個人,張三,我心裡不服他,對他的行為我看不起,甚至有怨恨的念頭,我跟張三的關系怎麼可能處得好?即使表面上很客氣,甚至有時面帶笑容,但這都是不真實的,兩個人在一起也怪怪的,那個感覺不是和諧的感覺。這些自己細心體會你就會覺得,騙不了人,你可不可能騙張三,可不可能騙他?你表面上的客氣,其實張三內心可能都知道,因為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感通沒有障礙。我心起一個念頭,就有一種電磁波,心波可以傳到他的心裡,他的心裡面就會有感應。所以你如果對他有對立,他都會跟你有對立。

  怎樣做?從我開始做,我把我內心的對立放下,我看待他猶如看待父母一樣,他是我的善知識,他來教導我,叫我修布施、修忍辱的。這樣去想,對他有種尊敬、感恩的心,我對立的念頭就沒有了,這樣跟他在一起,自然我就不會覺得跟他對立。即使他跟我有對立,日子久了,他看我心裡面根本也沒有對立,他也不對立,怨恨也可以化解。所以這樣去修行就是真修,從根本修。我覺得我要放下跟他的對立很難,有沒有一個比較方便的方法?有。我們的體驗是什麼?大家不妨可以從不頂撞他這方面開始入手。譬如我跟他有一些關系不好,不是很和諧,從哪裡做起?首先從語言上開始,我對他不要頂撞。他告訴我們的事情,即使不對的,我們都「是、是」,唯唯諾諾,這就行了,從這裡開始做起,然後慢慢在心裡也不起對立,時間久了,真正心就平等、意念就真純,這樣子念佛才念得力;心裡還有人我是非的念頭,有隔閡、有對立,念佛都不清淨。

  內心裡面要放下對人的沖突對立,還要放下對一切事的對立與沖突。這些事情來了,好事、壞事,你心裡面起波瀾起伏,要把那些放下,不要分辨善事、惡事。什麼事都是好事,什麼事都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善事,它可以增加我們的善念,使得我們生歡喜心;這些惡事來了之後,要我們內心增加忍辱,不是好事了嗎?如果大家說放下內心對一切事的沖突都很難,從哪裡做起?有一個方法可以介紹給大家,從耐心辦事開始做起。這個耐心是平等心的基礎,你做什麼事都耐耐心心、不要急躁,不要說我現在趕時間,這些事我就馬虎做完就算;或者是這件事情是我不喜歡的,我就快快做完了事。心裡面有急躁的情緒,這個就是對事的對立,跟事有沖突。要耐心,要知道,做這件事就是要我好好修行的時候,為什麼我要放過這個機會?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就會抓住這些機會來提升自己。

  第三個,內心要放下對一切物的沖突。對這些物品,內心為什麼會有沖突?當你對物品有不恭敬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有沖突。譬如說有時候我們可能要解開一個包裝,這個包裝可能捆綁得很好,很難解開,心裡就起煩躁,生氣,上來就一刀兩斷把包裝弄壞了,這樣就與物件起了對立及沖突,對物件沒有了恭敬心。這些統統都要放下,對物件都要好像對佛一樣。是不是對佛恭敬拜佛,對它恭敬就是拜它?不是,它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我就放在什麼地方;我們應該怎樣處置它,就要怎樣處置它,耐耐心心、恭恭敬敬、小心謹慎這樣來對待它,這樣就是內心放下對它的沖突。所以真正要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從哪裡開始?從我心開始。從我的內心放下不和諧的因素,自然在外面的世界就得到和諧。

  我們在座都是學佛的人,我們問為什麼要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不是佛經。現在我們的老法師在香港這裡講《華嚴經》,這是香港人的福報,你說世界那麼多地方希望老法師在它們那裡長住,但老法師選擇了香港,跟香港人特別有緣,這是香港人的福報。我們知道《華嚴經》是佛門最高的經典,人稱「經中之王」,泰山北斗,是佛法的最高峰,好像一個高樓大廈,它是高樓的最頂層;好像一棵大樹,大樹頂尖的一朵花,好像這些一樣。學佛的人當然希望在這一生真正能夠明心見性,能夠圓滿成佛,最低的標准都是能夠在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能夠圓滿成佛,這是大的事業。《道德經》上面有一句話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行一千裡路,從哪裡開始?始在足下,你要邁開第一步。你要真正圓成佛道,從哪裡開始行?一定要知道根本。一個高樓大廈的根基一定要穩固,你才可以建到最高那層;一棵大樹一定要有很牢固的根,它才可以長得高,花才可以開得美。所以根本在哪裡?學佛人的根本就是倫理、道德、因果。

  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是我們說的頂尖科學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這五門裡面,前面三門是根本,倫理、道德和因果。落實到經典上來說,儒家的《弟子規》,這是倫理、道德的根本;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是因果教育的根本;佛家的《十善業道經》,講的也是因果,是智慧的根本。老法師希望我從今天開始復講《華嚴經》,用廣東話來復講《華嚴經》。《華嚴經》好像一棵大樹的頂尖,一定要從根開始講起,所以我們今天要從《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是因果教育,從這裡講起。它跟《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十善業道經》,理是一樣的,而且它的篇幅很小,比《太上感應篇》及《十善業道經》都小,容易學。再加上今天又是大年初一,俞淨意公當年就是在年初一開始,因為受到灶神的點化,下決心改造他的命運、修正他的意念,他從年初一開始做起。我們今天年初一,也應該向俞淨意公學習,如果意念中有不真誠、不清淨的東西,要把它慢慢去除,努力改過自新,能夠真正改造自己的命運,甚至能夠在今生圓成佛道。所以從《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開始講起,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師父上人在前兩天講《華嚴經》裡面也講到,差不多要到大年三十了,希望大家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電影版拿來看一看,好好的去看看如何去改心。老法師這樣提倡,我們做弟子的也這樣響應,所以今天和大家開始從這一篇開始學習。這一篇文章跟《華嚴經》不是二體,是一體,它是《華嚴經》的基礎。之後我們還會繼續跟大家討論《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些都是基礎的科目,我們都要好好去學習,之後才轉入《華嚴經》的學習。所以今天的因緣非常殊勝,新年伊始,萬物有新的氣象。今天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我們想改造命運,要從今天做起;國家要構建和諧世界、和諧社會,都要從今天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心做起;乃至我們想在這一生成就佛道,圓滿成佛,也要從改心開始做起。今天我們就花很多時間把為何要學習《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因緣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們簡單介紹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原理。

  這篇文章雖然不是佛經,但我們也應該用學習佛經的心態來學習,因為凡是學一篇文章,如果理解得深、體悟深入,你所得到的利益就大。其實《華嚴經》所講的華嚴境界是一切法平等,「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用這句話來套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它所講的理,如果你能夠去深入體悟,與《華嚴經》所講的理是相同、是平等的。它講什麼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個關鍵的詞就是「淨意」兩個字,即是清淨自己的意念。為什麼要清淨自己的意念?因為如果意念不清淨,你的境界就不清淨、就不善。我們熟知的佛門一句話叫做「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萬法,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物品,這個世界、這個星球、這個太空、這個宇宙,都是由我們心想生,所謂「唯心所現」這個道理。《楞嚴經》上面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即是我們的心,自性的一念心,可以現這個法界。所以宇宙怎樣來的?是由我們的心想而生,這個心和想,也是一個不是兩個。當我們明白覺悟的時候,回歸真心本性,我們就叫它「心」;當我們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宇宙人生真相的時候,起心動念,這妄想我們就叫它「想」。所以念、想都是什麼?是我們迷了之後所起的,如果不迷的人,他就不會起心動念。但是雖然起了一個念頭,它不妨礙真心,為什麼?真心不動,這個念頭雖然有波動,但不妨礙真心。

  譬如說,古人比喻,經常用水和波來比喻,這個波是什麼?就是水。水上起波瀾,起心動念,這個波起來之後,這個波是什麼?波就是水,它根本與水是一體的,它不是兩個,是一個。所以我們知道,我們雖然起心動念,不妨礙真心。真心所現的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純淨純善。當我們起心動念,我們看這個世界變了,它不是極樂世界,變娑婆世界,這是什麼?其實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都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會看成是娑婆世界?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扭曲了我們所看到的形相。雖然扭曲了我們所看到的形相,沒扭曲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還是極樂世界,只不過我們的念頭當中,虛妄的念頭扭曲了,這是真正的真相。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知道,完全在於你的用心,你用清淨平等的心,你就是佛法界;如果你有起心動念,有妄想,這個就是菩薩法界;有分別但沒執著,這是阿羅漢的法界;如果有了執著,這就是凡夫的法界,我們看的娑婆世界;如果還有貪瞋癡慢、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些惡念,這些是三惡道的境界。外界其實本來沒變化,完全是你自己欺騙了自己,你自己所看的境界變化了,因你的心成就你的法界。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善心感應的就是善的境界,惡心感應的是惡的境界,清淨心現的就是淨土,全在於我們當人自己用心不同。所以從《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我們要知道,一切因果、一切事物統統是你用心不同而現出不同的境界。你知道這個原因之後,我怎樣創造、我怎樣改造命運?命運都是由心所現,由識所變,改造命運從哪裡做?改造自心來做就行了。你去改造其他的,你去算命,或者是改風水、改你的祖墳,改這些東西沒有用。為什麼?你沒改自心就沒用,所以關鍵是改造自己的心,才能真正改造命運,這個就是我們所應該了解的道理。

  這篇文章的宗旨是什麼?宗旨就是「因果」這兩個字。一切法唯心所造,你的心起什麼念頭就是因,所現的境界就是果,確實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心,即刻就會有善報;你用惡心,即刻就會有惡報,因果一點也不會差錯。所以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教導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法由心想生,換句話來說就是心想事成。心想事成這一句是中性的話,你心一想,一定是事成。為什麼?一切法唯心想生,所以肯定是心想就事成。當你的心是善心,善事成;你惡心,惡事成,是沒有差錯的。所以講這句心想事成這是真理,改造命運你就知道從哪裡改。

  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我們知道,俞淨意公的同鄉羅祯之所以把這篇文章流傳於世,為的就是要我們明白因果的道理,能夠改惡修善,以俞淨意公為榜樣,能夠真正改造命運得到善果,這就是文章對我們所起的作用。我們真正做到,依教奉行,命運就一定能夠改,這樣我們學這篇文章就有用了。如果學了之後只是聽之,知道有這樣的事情,不去真正實行,不去努力落實這些教誨,這樣就沒有用,學這篇文章等於白學。我們人人都應該了解這個道理,都應該明白命運是創造在自己手上。這個道理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從古到今都是這樣提倡,中國教育裡面三家教育,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是重視因果教育。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從這裡入手,真正落實聖賢教育,這樣對我們這一生有莫大的利益。

  跟這篇文章相應的,有很多其他教材都是講這個因果道理,譬如說《了凡四訓》,我們的老法師曾經講過,很詳盡的把《了凡四訓》講解了一次。這一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可以說是《了凡四訓》的重要補充,《了凡四訓》教導我們從事上改過來改造命運,俞淨意公教導我們從念頭上改過來改造命運,所以更加殊勝。當然,改造的道理講得更加徹底的是《太上感應篇》及《文昌帝君陰骘文》。這些文章、這些教材都是應該在我們學習《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當中可以去涉獵的、可以去看的。當然,我們有一個電影版,《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電影,很形象的把故事為我們表達出來,我們在這裡討論就希望注重在理的理解,大家如果希望知道這個故事,很簡單,就看這個電影。看這個電影之後我們來深入討論這個事中的道理,這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我們的老法師在很多年前也講過這篇文章,大家可以用來做參考,我都是用老法師所講的理來進行復講。剩下還有一點時間,我想和大家介紹經文的題目,從明天開始我們就正式介紹經文,這篇文章。經文題目: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我們知道『俞淨意公』是一個人,明朝的進士,他是明朝嘉靖三年出生(即是公元一五二四年),他在萬歷四十年(即是一六一一年)去世,他享年八十七周歲,古人講八十八歲。「俞」是他的姓,「淨意」是他的號。淨意,是因為他受了灶神的開解之後,他自己自號為淨意,從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是要清淨自己意念的意思。「公」是尊稱,是後學羅祯,他的同鄉對他的稱呼。遇是遇到,『遇灶神』,是俞淨意公遇到灶神爺與他的一番開示,接著他根據教導去改過自新、改造命運,這樣一篇記述。這『記』是什麼?是真實的記載,是真實的,不是杜撰出來的,是歷史真實的故事。這篇文章,我們從明天開始正式來學習它的原文。我把這篇原文進行了分段,也印出來給大家,每人一份,希望大家今晚回家有時間就看一看、讀一讀,明天開始我們講解。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探討到這裡,謝謝大家,請大家多多指教。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粵語)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2007/2/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195-0001

 

上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23集)
下一篇:鐘茂森:《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 第2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