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對阿難講,汝常聞我毗奈耶中,這個毗奈耶也叫毗尼,就是律藏的意思,就是律藏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這三決定義是指什麼?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叫三無漏學。
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戒、定、慧能幫我們伏斷煩惱。第一個是戒,什麼叫戒?這裡講攝心為戒。戒的目的是把我們的心收攝住,不放逸。一般凡夫,心攀緣外面的六塵境界,隨著六根攀緣六塵造作惡業,現在把六根收攝回來。收攝回來之後,心才能得定,所以戒是在六根上幫助我們收攝。所以攝心怎麼攝?要靠持戒,用戒來攝心。大勢至菩薩用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麼能夠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是阿彌陀佛不間斷,那就要都攝六根。所以持戒幫助你念佛,幫助你淨念相繼。如果念佛不持戒,是不可能達到淨念相繼,所以心不往外跑,這就是持戒。然後才能夠因戒生定,持戒有功才能得定。
我們希望能夠滅除煩惱,必須要持淨戒。什麼叫淨戒?不僅身不能造,心上都沒有。大乘修學目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持戒的目的正是為了這個。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我們有妄念。這妄心就是因為沒有攝心,攝就是把心收攝住,妄心是動的,真心是不動的。
要收攝其心,戒是一個妙法。戒分成三類,第一個是律儀戒,就是指守規矩,嚴持戒律,身口能不造惡業,不犯戒,這個叫身上斷惡。但是光是律儀戒,他心上還有念頭,還是不清淨,持戒還不能叫做清淨,必須要心上斷。
「必使YIN機,身心俱斷」,斷YIN,當然也包括殺、盜、妄、酒。身上要斷,就是行為上要斷,而且心上也要斷,不起這個念頭,沒有貪念,見到了也不起貪念,這叫心斷了。這個戒就是定共戒,得定了,這個心真的收攝住。
那我們一般怎麼修?見到這個境界不起念頭,凡夫很難辦到,下手處那就是要提起覺照,見到境界現前,立刻提起阿彌陀佛。第一念是染念,第二念就是淨念,覺照得要快。慢慢功夫到家了,這第一念都不會起來,就是不會起染念,純是淨念,這樣的功夫就成片了,定共戒。到底下講的「斷信亦無」,這是道共戒,開悟了,明心見性,生死與涅槃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入這個不二法門的境界,這是道共戒。
恭錄自『淨宗根本戒』 定弘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2/6/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7-06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