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佛說無量壽經》)
大安法師講解:
前面用了二十二個比喻,喻表極樂世界諸菩薩自行化他的勝妙功德。這段經文又進一步贊歎極樂世界諸菩薩這種廣大的菩薩德行。
嫉妒心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特征是,於他人榮盛之事,心生嫉妒,能障自利利他功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隨喜功德與恆順眾生,即具有對治嫉妒心的神效。今極樂諸菩薩住平等心,摧滅嫉妒心,隨喜贊歎一切眾生的功德與福德,不會嫉妒勝過自己的眾生。這些菩薩在極樂世界唯一好樂的是對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法能任持自性功德,能作為十法界普遍的立法原則,能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契證涅槃樂。法的功能無量無邊,是故諸菩薩專一好樂地從事這一重大而神聖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求法,學法,修法,證法,講經說法。佛法即心法,心無盡故,法亦無盡。是故諸菩薩學法修法,不疲不厭,不得少為足,為普遍利益諸眾生故,求學無量法門,這即是慈悲心、菩提心的表達。菩薩求法的目的,就是安樂利益一切眾生。如果眾生能夠聞法得利益,趕緊宣說。在這個廣說佛法的過程當中,不疲不厭,捍勞忍苦。誠如《阿彌陀經》中的常精進菩薩為度一眾生故,無量劫來,隨形六道,種種善巧化度,曾無一念棄捨。亦如善導大師弘傳淨土之精神:“欲得捨此娑婆世界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極樂諸菩薩在廣說佛法過程中,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主動廣弘法音,猶如鼓聲傳揚甚遠,威德摧伏外道邪魔,高樹法幢。佛法智慧猶如杲日升空,普照大地,滅除一切眾生的無明愚癡暗冥。如是菩薩真可謂輪回苦眾生之大導師、大善知識。
這些菩薩在他方世界建立三寶,尤其建立僧團住持法道。而一個有力量的僧團一定要修六和敬。六和敬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建立僧團的原則,乃是阿彌陀佛所教化的菩薩們於十方世界建立僧團的最高理念原則。六和敬首先是“見和同解”,僧團知見要相同,宗旨要統一,以聖言量為准,達成共識。“身和同住”,僧團的每位比丘要遵守共住規約,要隨眾。在作法界內,要上殿,僧眾都要去上殿做功課;要作羯磨法,僧眾不得無故缺席;要出坡,僧眾一起勞作。“口和無诤”,相互口業沒有爭吵,總是說令對方歡喜的話、贊歎的話。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你盡量看人家閃光點,贊歎他的閃光點。不要專門指責他人的不足,口業要清淨,要厚道。“意和同悅”,見面相互心生歡喜,一團和氣。“戒和同修”,大眾僧都奉行二百五十條戒。“利和同均”,十方的供養,大眾僧平均分配。由六和敬組建的僧團,具有無形而巨大的力量。而僧團力量乃是推動佛法傳揚的必要前提。如果僧團诤論堅固,心行不一,才便是渙散的團隊,也就注定弘法的佛事難以成就。
菩薩們在他方世界以六和敬原則建立了強有力僧團,恆常廣行法布施,在作法布施的過程中,精進勇猛,碰到任何困難要不退轉,不怯弱。須知以菩薩心去傳播佛法,利益眾生,如是發心就有佛菩薩的加持、龍天護法的護佑。所以要心志勇猛,精進努力地去作弘法的事業。尤其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弘法現狀,廣大信眾與社會有緣人士,對佛法之渴望,如大旱之望雲霓。佛教四眾弟子宜發大心,隨分隨力承擔弘法的佛事,於弘法之事,要發勇猛心,精進努力地去做。
極樂諸菩薩五眼圓明,觀機逗教,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恆轉無垢法輪。在法弱魔強之世,面對種種障難,不生悔退之心,無有怯弱之念。以代眾生受苦之心,荷負眾生的煩惱重擔,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疲不厭地濟度眾生。以佛法慧光及自己的慈悲德業,作世間之燈,慧光破除眾生之愚癡黑暗。須知在濃重黑夜中,明燈何其重要。哪怕這盞燈的光甚為微弱,也能令眾生清楚一點道路。若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話,那走到懸崖峭壁邊,也曚然不知,就萬分危險了。所以,只要吾人通過修行佛法,開啟心光智慧(或信願之光),便要主動為黑暗中的眾生作明燈。若能為世間作明燈,即是惠予眾生了生死成佛之究竟大利,那就堪為世間人天最勝的福田。世間眾生供養到這樣的菩薩,就能生長他的福德。
這些菩薩分身到他方世界,常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導眾生出離生死險道,對一切眾生具有大平等心,沒有憎愛之情,慈心對待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示現就是為了專樂求法、常行法施這個事情,唯一好樂的就是佛法——正道。思惟的就是怎麼把這個大乘佛法傳播出去。心志趨向大道,自然遠離世間榮辱得失恩怨,無有或欣喜或憂戚的情緒反應。菩薩欲饒益眾生,自己得離欲清淨,安住無為,同時亦以同體悲心,拔除眾生財色名食睡之五欲刺。三毒五欲傷人,如以針刺肉,痛苦難堪。今菩薩說法,而拔眾生愛欲瞋恚愚癡之刺,令眾生安住寂靜法性,安樂一切眾生。菩薩如是積功累德,其功德、智慧才能到達殊勝無倫的地步,自然能得到一切天人的尊重、尊敬,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天龍八部的護持,其弘法利生的佛事才能順暢圓滿。可見,自利利他菩薩的修持,關鍵在菩提心。如果一個人借著弘法的名目,追逐名聞利養,那就行不通的。是故,佛教的事業,確實需要剿滅個人的私欲。有個人的欲望就干不成佛教事業,是很難利益眾生的。弘法者一定要具備如《法華經》所示的三要素,入如來室(大慈悲是),坐如來座(一切法空是),披如來衣(忍辱柔和是),才能成辦弘法度眾生的佛事,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極樂世界諸菩薩弘法利生的心態和作略,乃是我等淨業行人效法之楷模。
(摘自《淨土》雜志2011年第4期《無量壽經》講記之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