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華嚴九心”說顏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   文/淨生

在佛法的修學中,尋找善知識並如理依止,成為入門一件最為重要的事。關於依師的正確心態,釋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以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為榜樣,教給我們親近善知識應具備的二十一種心態。後來,為了便於學者的記憶修學,印度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歸納成九種心。由於源自《華嚴》,後人常稱為“華嚴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

末學在學習《論語》時有個疑問:“在孔門的弟子中,為何以顏回的成就最高?他有什麼秘訣獲得老師的心要?”後來修學“華嚴九心”,自認為顏回以“如理依師”一法,暗合了“華嚴九心”,與孔夫子心心相印,才入於聖賢之域。

一、如孝子心

即如孝子侍奉雙親一樣來敬事善知識,捨棄自己的自在,行動也由善師去安排的善心。

孝心,是儒家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先秦儒家致力於“仁政”,為世界和平到處奔波。而實現仁政的個人道德基礎,就是“親親之愛”。佛陀也教導我們應以一種孝順父母的心來尊師重道,《梵網經》中提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這裡面有著非常深刻的人性觀察,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一個人對於恩重如山的父母尚且不去孝順,很難想象會真誠地敬重老師。

顏回作為儒家的領軍人物,自然要作出表率。《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一次路過匡國,被匡國的老鄉誤認為是魯國的陽虎,圍困了五天五夜,因為局面混亂,很多弟子走失散了。顏淵後來找到孔子,孔子很著急地問:“我以為你死了呢。”顏淵回答:“老師您還健在,我哪裡敢去找死呢。”可見,顏淵確實是用一個純孝的心來侍奉孔子的。而孔子這樣掛念顏回,也超乎一般的師生感情。孔子也曾用《詩經》上的話來評價弟子,對於顏回的評語有:“永言孝思,孝思維則。”以此來贊揚顏回的孝心可以作為所有人的榜樣。顏回也以此真誠的孝心,得到老師的加持,從而取得非凡的成就。

二、如金剛心

“金剛”,一切法不能破壞,能壞一切法。比喻對善知識的信心堅固,任一切天魔、外道、惡友等障緣都無法破壞。

春秋時期混亂的時局恰好為不同的思想學說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一時間,“百家爭鳴”,“縱橫捭阖”,多元化私學興起,盛況空前。學生經常流動,很少對一個老師從一而終的。孔子晚年也曾感歎:“經過陳、蔡之難的學生,幾乎都不敢再來學習了。”只有顏淵一生追隨,不離不棄。

還有一例,可以看出顏淵侍奉孔子的決心無法動搖。在魯國,當時還有一個人叫少正卯的,鼓吹邪說,炫惑人心,公開與孔子競爭學徒,致使孔門“三盈三虛”。唯獨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見《荀子·宥坐》)

不僅一個人的邪說無法動搖顏淵對夫子的堅固信心,即使歷盡艱難,九死一生,眾口铄金,謗滿天下,也不能撼動顏淵依師的金剛心。《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經歷陳、蔡之難時,連最親近的弟子都有怨言了,“子路愠見”,“子貢色作”。孔子於是召集子路、子貢、顏淵來探討思想路線是否正確。子路的意見是:咱們肯定搞錯了,人家個個都不吃我們這一套,才會這麼倒霉。子貢的意見是:老師的道太高了,所以個個不理解。能否搞一個低一點的道,走走平民路線嘛,不致於餓肚子啦。問到顏淵,他截然不同,表達出無比堅定的信心:“老師的道太偉大了!偉大到天下人很難理解接受。雖然如此,老師您還是不辭勞苦,到處奔波,主動向人家解釋,希望能得到執政者的理解支持,以造福人類。現前不被容納有什麼關系。不被容納,知難而進,不正體現一個君子的高風亮節嗎?如果咱們不好好修道,那是咱們的不對。可現在已經修得很圓滿了,而沒人肯采納,是那些執政者不識貨啊。不被容納有什麼關系,不被容納才見得到君子的偉大人格。”這一席話說得孔子特別開心,他诙諧地說:“有這種說法嗎?你這小伙子如果以後發達了,我給你做個總管也願意啊。”

末法時代,去聖時遙,法弱魔強。修學者更需要像顏淵一樣的堅定信仰,才能穩穩當當地走在菩提道上。

三、如大地心

像大地一樣毫無怨言地荷載萬物。弟子也應擔負起善師一切事業上的重擔,無有疲厭。

孔子一生的教學成果顯著,弟子三千,“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很多弟子學成之後,孔子都推薦到各國去做官,唯有顏回,一直留在身邊,承擔各種繁雜的事務。顏回也不知疲厭,鞠躬盡瘁,過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顏回的早死,固然與生活的長期困頓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他為了老師的事業,過分操勞的結果。具體講來,顏回至少在三方面要輔助孔子。

1.輔助教學工作。孔子說過:“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顏回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不僅聰明好學,而且還影響了絕大多數的同學,使同學們對夫子生起更堅固的信心。另外,投入孔門的弟子越來越多,也受了顏回的影響。《論語·先進》提到顏回死後,“門人欲厚葬之”,也說明他的影響很深刻,在弟子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2.推廣仁政理想。“周游列國”,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歷程。“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崇尚周朝的禮樂制度,他融會貫通之後便想找一個實驗的機會,然而窮盡一生,苦苦追尋,也得不到施展的機會。這一階段,顏回一直跟著孔子顛沛流離,鞍馬勞頓。即使到了最困難的時候,連子路、子貢都有難色,只有顏回,一直支持著孔子,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3.整理古代典籍。孔子一直重視對古代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特別是晚年,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集體運作才能完成。作為孔子的首席弟子,顏回帶領其他弟子一起投入到艱難的整理工作中。特別是《周易》,顏回是主要的整理人之一。整理工作的過分勞累,也促成他的早死。對於顏回的死,孔子哭得很傷心,孔子的傷心,不僅痛惜天才隕落,也為自已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失去一個能真正傳承的人而悲痛萬分!

四、如輪圍山心

“輪圍山”,又翻作“鐵圍山”,圍繞鹹海而成一小千世界。任憑洶湧的海浪拍打,巋然不動。此處比喻依止善知識的心,不為內外諸緣擾亂而動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的生活算是比較貧困的。孔子曾經歎息:“顏回的道德水准夠高了吧,可是窮得叮當響。”可是,生活的窘迫並沒有使他產生退心,反而比任何弟子更加努力。孔子非常贊歎他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謀道不謀食”是歷代文人的精神風骨,而顏回無疑是一面旗幟,以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了這種精神實質,成為千秋萬代的楷模。

五、如僕使心

如同世間僕使一樣,照顧恩師的生活起居,再累再髒,內心也沒有羞恥和猶豫。

印光祖師常常教導大眾:“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就是不管何時何地,都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身段,這樣便能獲得真實的利益。特別是對於恩師,如果能像僕使一樣無有疲厭地侍奉,按照緣起的道理,一定會迅速地積集起大量的福德資糧,奇跡般地開啟本具的智慧。顏回一生都在孔子的身邊,既是弟子,又是侍者,要費心操持老師起居飲食的一切事務,同時也迅速積累起求道的資糧。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則材料:孔子受困於陳、蔡之間,七天沒吃過一點米飯,白天也沒有力氣站起來,弟子們也怨言不斷。顏回趕緊去乞討一些米回來,撿幾根枯樹枝生火做飯給孔子吃。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用手到鍋裡抓飯先吃,孔子裝作沒看見,心裡犯了嘀咕。當顏回端飯過來給孔子時,孔子說:“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先祖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顏回解釋道:“夫子誤會了,剛才有煤灰掉進鍋裡,我想把弄髒的米飯丟掉又太可惜,所以吃掉了。”孔子歎息道:“人可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可信的是自己的心,可心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弟子們要記得,真正認識一個人不容易啊!”可見,平時願意受委屈、干髒活、無怨言的就是顏回。他就像僕使一樣忠誠地侍奉孔子,才能得到孔子最大的加持,成為成就最高的第一弟子。

六、如除穢人心

“除穢人”即是普通清潔工,泛指最底層的勞動者。這些人能安於底層工作,必然具有謙卑的心態。這裡強調了侍奉善知識的另一種心態——謙虛的心態。

顏回便是一個特別謙虛的人。《論語·為政》有一段文章描述了顏回在跟老師學習的狀況,他對於老師所講的觀點,好像沒有任何不同的看法,看上去傻乎乎的。等他回家自己研究,卻能有所發揮,可見並不愚笨。顏回不但不愚笨,在所有的弟子中,他是最聰明的。連子貢都佩服他“聞一知十”。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要“不違,如愚”呢?是他對老師有純淨的敬信心,以及自身具備像清潔工一樣謙卑的心態。所以對老師的任何教導,他都能非常歡喜地接受。弄得孔子有時甚至有點埋怨他:“顏回這個弟子對我沒什麼幫助。他對我的話沒有一句不歡喜接受的。”

培養謙虛的品德,成為顏回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我們讀遍整部《論語》,實在找不到顏淵有一句誇耀自己的話,他得到孔子最多的贊歎,他自己卻常常感歎學得不好:“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求學的過程中,如果存在我慢心,認為老師沒什麼了不起,說不定還不如自己。那麼即使老師德行再高,學問再好,也沒有辦法傳授出去。這是緣起法爾自然的現象。善星比丘隨從佛陀聽法二十四年,能誦持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也能向大眾無礙宣說。於是起了我慢心,認為佛陀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比自己多了一丈身光而已。以此因緣,墮落於餓鬼道長劫受苦。我們應該學習顏回深厚的謙德,在在處處觀察老師的功德,以恭敬感恩的心來攝持,才能得到學習的真正利益。

七、如乘心

“乘”指車乘。好像車乘一樣,裝載著沉重的貨物,雖然路途艱難,也必能到達。同樣,弟子對於恩師的事業,即使再困難,也歡喜受持,毫不推卻。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便是想恢復周禮,推行仁政。而這個偉大的理想在諸侯爭霸的形勢下,幾乎無法實行。孔子也知道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但即使沒能成功,能夠影響政治,使統治者減少殺戮,也是好事。一顆偉大而慈悲的心靈,促使孔子一次又一次地顛簸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對於孔子這個構想,弟子們能夠理解嗎?恐怕只有顏淵,能夠充分理解孔子的理想,風雨無阻地跟隨老師,一輩子無怨無悔。

孔子有一次在北方游歷,身邊有子路、子貢、顏回陪伴。孔子一時興起,叫他們三人談談各自的志向,自己當當評委,看誰志向比較高遠。對於子路的志向,孔子評價道“勇哉!”對於子貢的志向,孔子評價道“辯哉”。顏回的志向則是:“如果當權派太不像話,那我也沒辦法了。假如比較靠譜,我會推行老師所教的那一套,比如倫理教育啦,禮樂教化啦……如果真正實行起來,便不用勞民傷財地去修城挖溝做防御工事了;兵器全部澆鑄成生產工具;家家戶戶平安團圓,不用為了服兵役而生離死別;即使一千年也不用擔心發生戰爭。”孔子的評定結果是顏回第一,“當然是顏回啦!又不勞民傷財,又不浪費口舌,這才最好嘛。”(見《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從這段材料可以看出,顏回的話幾乎都是孔子平時所想的。孔夫子就是希望執政者能實施仁政,摒棄戰爭,使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和睦相處。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這一信念,也牢牢地镌刻在顏淵的心裡,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社會理想,他一路上陪著孔子,走遍了千山萬水,歷盡了世事滄桑,百折而不回,九死而無悔。

八、如犬心

忠實的愛犬無論被主人如何打罵,始終不肯離開主人,而且心裡沒有任何怨恨。同樣,真正的弟子雖然受到老師的毀罵,也沒有絲毫忿恨之心。

孔子罵學生,罵得最厲害的是宰我,有一次宰我在白天睡大覺,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罵得最多的是子路。但罵到最後,這兩人都是很有成就的人物,在孔門弟子中列於前十位。宰我甚至成為孔子的超級粉絲,在孔子去世後,他大力地弘揚儒家思想,說:“孔夫子太偉大了,他比堯舜還要偉大!”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裡面關鍵在一個“能”字,也就是說,只有真正仁慈的人,才有能力去喜歡或者厭惡別人。那麼,一般人也天天活在愛恨情仇裡面,為什麼說他們“不能”呢?因為“能”有一種主動性,仁者心地純淨,有原則性,所以具備主動性,他不管愛你恨你,都從智慧流露,能夠成就你。而一般人“不能”,是因為感情用事,心為境牽,無論愛你恨你,都是從煩惱流露,結果只會招惹更多的煩惱。

這樣一來,在事奉善知識時,有“犬心”便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善知識的攝受不總是慈眉善目,也有可能是橫眉冷對。這叫“折攝雙行”。如果我們受不了氣,捱不住苦,很可能錯失良機,最後抱撼終天。

在《論語》中,表達“犬心”最好的學生是子路。他多次被老師斥責,但一輩子與夫子不離不棄。而顏淵一直受老師贊揚,幾乎找不到被批評的語錄。主要的原因是顏淵有極高的修養境界。孔子評價他“不遷怒,不貳過”,是贊歎他對於情緒有高度自律的本事,對於善惡有明確的決斷。也就是說,他即使有毛病,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已經能覺察到,並認真忏悔改過了。對這樣的人,善知識恐怕只有贊歎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顏淵不需要“犬心”了?不!雖然老師總贊歎他,但周圍不服氣的學生太多了。他如果不處處忍辱求全,恐怕也很難一輩子陪伴在孔夫子身邊。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捨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時候子路不服氣了,“請問老先生,如果您老去帶兵打仗,要帶著誰去呢?”孔子回答說:“那一類空著雙手就要與老虎搏斗,光著腳丫子便要趟過大河去,連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會帶他去的。我所帶的人,必然是遇到事情能謹慎處理,周全謀劃,能做到萬無一失才行。”從這些對話中,我們也能聞出淡淡的火藥味。子貢、子路算修養很高的學生了,還有其他同學呢?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顏淵為了維持協調,也要處事低調,保持一顆低下的“犬心”,夾起尾巴做人了。

九、如舟心

如同擺渡的船,來來去去,無論多少趟,也沒有疲厭的心。同樣,對於老師交代的任務,不論承擔多少,來回奔走,都無有厭倦的心。

《論語》中多次記載顏淵的勤奮修學。最典型的就是魯哀公與季康子都問過孔子同一個問題:“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哀痛地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稱許顏回是最為勤奮好學的學生。不僅孔子這樣認為,所有的同學都普遍認為顏回最為精進。衛國將軍文子問子貢:“孔夫子教出來很多優秀的弟子,請問都有什麼特點,幫我介紹一下。”子貢第一個便介紹顏回:“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夙興夜寐”,這就是顏淵給人最深的印象。

《大學》提倡一種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便是自強不息,進取不止的精神。儒家采納這種精神,用在修身養性上。他們認為,每個人的心裡有各種念頭,也在進行人天交戰,如果能夠學習聖賢的理念,由此熏染,日新又新,理性克服人欲,自可臻於聖賢之境。顏回有孔夫子耳提面命地就近調教,自身又具備依止善知識的正確心態和方法,所以少年早熟,快速成就,二十幾歲便悟透了孔子心法,被後人尊為“復聖”。

具足“華嚴九心”的心理基礎,已經是非常難得的法器了。為了使法器早日成熟,弟子還應該對善知識修習“二念”,即念功德及念恩德,才能迅速生起並鞏固事師的善妙資糧。如果不念功德,有可能變成迷信;如果不念恩德,勢必會造成阻隔。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顏回怎樣對老師修習“二念”的。

《論語·子罕》記載: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一段是“念功德”)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一段是“念恩德”)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既念恩德,又念功德)”今天來讀這篇文章,除了折服於夫子的道德文章,我們還應該好好學習顏淵感念老師功德,感念老師恩德的殷切之情。

時當末法,魔眾熾盛,冒充善知識,擾亂世間。如果沒有正確的依師心態,則後果不堪設想。《楞嚴經》所謂“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因此學人應以顏淵為榜樣,體會如理依師的重要,每天感念善知識的功德、恩德,以“華嚴九心”的精神侍奉老師,自能獲得日新又新的境界。

 

上一篇:放下執著
下一篇:大安法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