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明賢法師《中觀見與道德經》
《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如果單從字面去膚淺理解,很容易將其演繹成一句批評天地聖人的狠話:“天與地是不講仁愛的,它們將萬物視如草芥(草扎而祭祀用的狗),任其生滅存毀;大人物(有道行有本事的人)也是不講仁愛的,他們視老百姓如草芥,任其生死存毀”。很明顯,這解釋是在責難天地聖人,將其徹底批判,說他們荼毒萬物與百姓,並為底層百姓鳴不平。
這種解釋,如果拿到一個西方或歐洲人的面前,他們一定會被驚呆。他們會說:“這太刺激了,這太不可理解了,我們的上天、上帝決不會如此地沒有人性!”老子的思想真是如此這般嗎?
仁,憨山大師釋為“好生愛物”之行;刍狗,大師則釋為“縛刍為狗以用祭祀者”。有一位名叫吳澄的學人,寫了一本《道德真經注》,其中解釋“仁”字說:“仁,謂有心於愛也!”這句話定義“仁”字很准確。基督教、天主教,皆以“仁”為教義核心,而都強調“愛”(有些像佛教的“慈悲”)。
“天地不仁”是自然的現象,“聖人不仁”是修養達到的出神入化,錢穆釋為“萬物生復死,死復生。萬物雖想長生,天地並不管這些。惟其無心任運,故能……”他把“不仁”解釋成了“天地並不管這些”。就他的理解,反過來看,“仁”,當然是對萬物百姓有好惡、有作為,雖然出自好心(好生愛物之心),卻也無非是對萬物百姓的一種干預。
這種干預的結果是什麼呢?老子早已說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愛”並非不好,不好在“有心”。有心於愛,憎則隨生;好人生於世,愛好人生於世;虐待狂產生,被虐狂隨生。干預,在並無決定性意義的時候,它只是更為有力地推動了“惡”與“不善”的蔓延。
在老子的思想,這些最多只能算是“婦人之仁”,無意義的一顆又大又軟之心。確切地說,他的“不仁”,實際上是說要“無心於仁”。如蘇轍所雲“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奚侗亦雲“人物貴賤,各因其用,生死自遂其性,不必有心仁愛之也。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莫不皆然。”莊子還說“大仁不仁”,“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其實,“不仁”的天地聖人,以不干預的方式、將對待萬物百姓的做法,由“倫理”的道德范疇,提升到了“覺悟”的天地精神境界。“不仁”換來了大跨越。假如這心一大一軟,仁愛地干預之,提升也就被破壞了。
他真的強調,一個修行人,要“心狠”到“視百姓存毀如刍狗”的地步,完全不再沾滯於仁愛與善意。哪一天開始沾滯,哪一天道業難行,蔣錫昌總結說:
“老子看破此理,故以百姓為刍狗,於其生死禍福,毫不理會。此欲聖人清靜無為,而任諸自然也。老子此說,不仁之至,亦大仁之至。”
這,是不是說“不仁有理”?是不是說天地聖人都無好生之德呢?當然不是。
莊子說,這祭祀用的刍狗,是草紙等扎成而代替活狗的,或以其謝過求福,或以之祭路禱雨,祈禱時將其陳列出來,以產生祈禱的功用。即至祈禱完成,路人踩其頭尾,或以火焚之,丟到野外。總而言之,刍狗本無用之物,祭祀者卻不能“為所欲為地處置”,而是“該用時不得不用”。
不得不為、不得不用,也是人在萬物面前、心在因緣面前的一種“無我”。不光天地與萬物、聖人與百姓,其實人世間所有的有為萬法,都在“無我”的被動中。因此,老子的“不仁”,也不是斷然滅掉了“好生萬物”之德,而是無心於天地對萬物的生,無心於聖人對百姓的愛。簡單說,就天地之道而言,“不仁”指“無心成物”;就聖人之道而言,“不仁”指“忘言體玄”。即使萬物已生,百姓已愛,其生與愛也是在“無我”而“無心忘言”的被動狀態下,不得不為的。
因此,通常人們認為天地有好生之仁,這裡卻說出一個“不”字,乃是因為:
“天地雖然生育了萬物,但不是有心要生,實由一氣當生,不得不生。雖生而不有,譬如刍狗,本無用之物,而祭者當用,不得不用,雖用而本非有也,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雖是愛養百姓,不是有心要愛,實由同體當愛,不得不愛。雖愛而無心,譬如刍狗,雖虛假之物,而以之為祭靈者當重,不得不重,雖重而知終無用也,所以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看來,老子的看法是,天地聖人,當然不會視萬物百姓死活而不顧,而是真的充滿好生愛物之行,但卻不是有心要行,實由其當行,不得不行,雖行而始終無心。這才是“以萬物百姓為刍狗”的正確诠釋。
這與以中觀見為基礎,而诠釋的“大悲心”完全相似。大悲心不是情感,只是功能。雖然不會視萬物百姓死活不顧,而卻“千處祈求千處應”,不是有心要“應”,實由其當“應”,不得不“應”,雖應而始終無心。
這也是正確的聖人大悲心的合理诠釋:不是愛心(世間慈悲心),而只是功能,不是有心要悲,而是同體當悲,不得不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對於種種水火刀兵之災的分身救度的化現,那只是功能,只是行,而完全無心。聖人無心愛人,而任其自生自成,縱有利生之行,其實也是不得不行,全是功能,而實無心。
所以說“不是有心”,而只是“不得不”。於萬物百姓一切顯替完全不干預,這種取捨,基於對“無我”的很好理解。若由此而逐漸提升,觀萬物百姓如幻如化,這是由無我趨入涅槃的道路。終極境雖不盡相同,而用心的方法則幾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