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最後一行看起。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不捨愦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不捨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以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系念思惟不捨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當令出生。以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一段裡面,佛給我們說出有十一種是嚴重的障道法。前面說過,在末法時代,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有這十一種法裡面一、二種,你的修學就不能成就。何況是具足這十一種,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把這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正過來,我們所求才能夠滿願。

  此地舉的例子是求開智慧,「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這一句就是求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希望自己能開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把煩惱化做菩提,這是智慧的力量。

  想開智慧,彌勒菩薩替我們啟請,哪些法應捨、哪些法應修?捨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們放下的這些法,我們有沒有放下?佛教我們修學的那些法,我們有沒有修學?

  這十一法裡面,第一個是「不捨利養」,第二個是「不修少欲」。名聞利養,佛在此地屢次的宣示,由此可知這是病根,決定不能夠沾染的。可是在現代的社會,特別是在台灣與東南亞一帶,利養之豐富,可以說是世界之冠。我們常常聽說,其他國家地區都到台灣來了。到台灣來目的何在?台灣的利養豐富。而不知道利養的害處,為什麼?增長貪心,增長悭吝。

  煩惱裡面,佛給我們說,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就是三毒,貪瞋癡三毒。三毒再要歸納就是一個「貪」,所以「貪」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最原始的根本。利養就是增長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這麼重。只要這一條不斷,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會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學的是佛法,到最後都變成妖魔鬼怪了。怎麼變成的?因為悭貪而變成的,學佛到最後都變成魔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第一句話,就教我們要捨利養。

  捨利養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黃念老在大陸上說,我沒有聽到,他的學生告訴我,他沒到台灣來過。他說:「台灣沒有出家人,台灣沒有佛法,台灣的佛法是假的。」他為什麼這樣說?實在講我們讀了這一部經,對他的說法多少可以明白一點。台灣的出家人,誰能把利養捨掉?誰肯修苦行?所以他說今天的佛法在中國大陸。大陸上這些修行人,我也沒有去訪問過,但是聽說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領一個很大的一個團體,有七、八十人到大陸去參訪,專門訪問佛教,大概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內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們對於佛法的恭敬,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深受感動。

  經書都是頂在頭頂上的,這樣恭敬。他們的經書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們這邊太多了,得到太容易。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補了再補,吃的東西是自己種的,非常辛苦。他們去的時候,想送他們一點錢,人家不收;想送他們幾件的衣服,他們也不收。他說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好。外面人看的苦不堪言,他說他過得很好。問他要什麼?要經書、要錄音帶。錄影帶他們不要,因為他沒有電視不能收看。這些東西送給他,他當寶貝看待!

  所以新加坡這個團體回來之後,非常慚愧。本來認為自己修得很不錯了,跟他們一比,天壤之別,這個恭敬心才真正生起來。

  他們所做到的,就是能夠捨利養,能夠修苦行,對於物質生活絕沒有貪求的意念。他們的道場也不希望別人去參觀,對外也不開放,這是真正清修!

  如果不捨利養、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說「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這個道理!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有一點智慧,想能夠不退轉,也沒這個道理。

  第三,不捨愦鬧。第四不住寂靜。再看底下經文。「不捨愦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也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居住修學的環境要安靜。我們是凡夫,凡夫一定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因此道場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選擇。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想選擇太難了。人口太多了,到處都是鬧區,到哪裡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找不到了。台灣這個島這麼小,人口這麼多,所以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可是這一點很重要,總要懂得鬧中取靜,離開愦鬧的場所;對自己清淨心有妨礙的那些熱鬧場所,要知道離開。

  第五,不捨世話。第六,不觀實義。你要想開智慧,也沒有這個道理。「世話」,世間的言論,我們不能沒有。因為一天到晚要與大眾相處,總不能不說話!這一些言論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說的,統統都不要說。為什麼?妨害清淨心,這個要捨,盡可能的去捨。

  前面說過,世話的含義很廣。除捨這個,還要修,修什麼?要觀實義。「實義」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會觀,你就念《金剛經》,《金剛經》念不懂,你就聽講解。我們有很詳細的《金剛經》講解的錄音帶,你仔細去聽,聽懂了,你就會觀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對於你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七,「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這一個煩惱習氣,我們總得要把它改過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標准,教我們睡眠是四小時,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點到十點鐘,大概不會睡了。後夜是清晨二點到六點,正好睡的時候,佛說這個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夠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點鐘睡覺,二點鐘就要起床了。實在不行,不行就是煩惱太重。睡眠不夠就沒有精神,盡可能把睡眠的時間縮短。一般世間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體好!所以晚上十點鐘睡,如果二點鐘不能起來,四點鐘起來也算不錯了,這已經是打了折扣。所以要認真去學習,克服我們的煩惱習氣。睡眠是昏沈、是不覺悟。

  第八,「系念思惟不捨眾務」。「系念思惟」,你心裡面牽掛、憂慮的事情太多了。你牽掛什麼事情?憂慮什麼事情?眾務,這個世間事情太多了,這一些事情都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它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的這一些事情,都叫「眾務」。眾是眾多的事業,要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要去找事。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生事找事就是攀緣,這個對於我們修學決定有妨礙。

  第九,「好諸戲論」。戲論裡面的范圍也非常之廣。

  第十,「於出世道不能修行」。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輪回,你不能夠修習。

  第十一,「於諸眾生不生慈念」。你對待眾生沒有慈悲心。也許你聽了:「我們對眾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長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難,我都去救濟,怎麼不慈悲呢?」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沒有慈悲心。什麼叫慈悲?幫助眾生脫離三界、脫離六道輪回,那才叫慈悲。搞來搞去,他還在搞六道輪回,你的慈悲在哪裡?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脫生死、不能出離輪回就不慈悲。佛法修學目標在此地。

  你犯了這麼多的過失,是「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這十一條犯一條,你的煩惱不會斷,你的智慧不會開,你想出離三界不可能!何況這十一條統統都有,這怎麼得了!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業障、習氣,一定要把它改過來。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捨諸法。當須捨離。應修諸法。當須修習。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沒開智慧,想開智慧。

  「應捨諸法,當須捨離」。佛在前面講你應該捨的那些,你必須要捨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佛教你哪些地方要修的,少欲要修的、寂靜要修的、觀實義要修的,教我們要修的,真干!認真去學習。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智慧雖然是本性與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煩惱、業障蓋覆著,如果不修學,沒有這個緣,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會現前的,這就是經論裡面常講的「佛法因緣生」,離不開因緣。因沒有問題,我們都有,現在重要的就是緣,緣就是斷惡修善。佛教給我們哪些要斷的,我們認真去斷;哪些要修的,認真去修,這是緣。這一段把重要的綱領總提出來了,下面經文給我們一樁一樁分析它的過失,這才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要捨、要離。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為利養中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谄曲故。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當觀利養。乃至禅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YIN女能退失故。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佛教給我們要捨利養,利養的過失到底有哪些?嚴重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佛教我們捨,有時候我們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這個利害得失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明了之後,想一想這是應該要捨的,才捨得甘心情願。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觀察就是明白了,對於利養的過失真的明了了。明了之後,菩薩就能捨了,才喜歡少欲,喜歡過一個清苦的生活。世間人以為清苦,在他並不以為清苦,他的日子的確過得很自在。為什麼?他裡面沒有煩惱。什麼是煩惱?貪瞋癡是煩惱。他生活裡面不生貪瞋癡。不生貪瞋癡,那生什麼呢?生智慧!什麼時候你在生活當中不生煩惱,決定生智慧,智慧就開了。所以「不生熱惱」的反面就是生智慧,這是彌勒菩薩為我們代請的。

  第一,「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利養生貪欲,利養增長貪心。只要「貪」煩惱增長,那個「癡、慢、疑」什麼煩惱都起來了。像一棵樹,這是根!利養是什麼?灌溉。在樹根上天天灌溉,那個樹就會長得很茂盛!這是什麼樹?煩惱樹、生死樹,麻煩可大了。你怎麼可以用這個東西去灌溉它?

  第二,「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貪著利養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別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這個大煩惱就生起來了。當然正念沒有了,哪裡會有正念!什麼是正念?我們也舉例說明。大家都是修淨土的,修淨土的人正念就是佛號,憶佛念佛這是我們的正念。貪心重的人,早把佛號丟得干干淨淨了,「生瞋恚故。」

  第三,「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就是剛才說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這個地方計較,愚癡!你看這個前面三句,貪瞋癡!你要不捨利養,你的貪瞋癡三毒煩惱會天天增長。

  第四,「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貪瞋癡底下就是慢,這是傲慢!

  第五,「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為了貪圖利養,你所熟悉的親友、齋主的家裡面,你的心常常牽掛著他們。為什麼?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你的心裡充滿了貪瞋癡,你把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念誰呢?念那些有錢有勢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錢念到我這兒來,你念這個。怎麼個念法?到最後就不擇手段,用種種方法欺騙他、迷惑他,這就造了重的罪業,果報就是三途。

  第六,「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谄曲故」。「愛」是貪愛、貪戀,沒有辦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麻煩大了!心是谄曲,歪歪曲曲,心不正直。

  第七,「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什麼叫「四聖種」?佛當年在世教導出家弟子,要知足常樂、要修少欲。這是說在物質生活,我們要盡量的簡單。物質生活裡面,最重要的飲食、臥具、衣服,這是不能缺少的。佛教弟子們,這三樣東西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求呢?隨所得,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托缽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貪心!所以佛規定托缽只能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去托。衣服,所謂糞掃衣。臥具,睡覺時候的鋪蓋,非常簡單。這是三衣一缽,這叫「隨所得」。目的在哪裡?治貪,對治貪念。這是三個。第四條,喜歡修、喜歡斷,就是此地講的,哪些應該修的、哪些應該斷的,他們對佛的教誨非常歡喜,依教奉行。這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怠,這四法叫「四聖種」。貪著利養的人,這四樣都忘得干干淨淨,沒有慚愧心。

  第八,「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這是利養之害。利養是一切諸佛都不許可的,一切諸佛都不會贊成的。換句話說,貪著利養就是違背一切諸佛的教誨;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這裡面的毛病,「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第九,「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這是利養的大害。勝是殊勝。最殊勝的福田,他輕慢、輕視了。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一生當中可以做到,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貪著利養的人不求往生,沒有這個念頭。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圖世間的富貴,這就是成魔了,跟魔一黨。

  第十,「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當然三善根沒有了。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他是貪瞋癡天天增長,所以善根斷掉了。善根斷了之後,所生出來的是眾惡,無量無邊的惡行,造作惡業。

  第十一,「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霜雹」是比喻。不捨利養,一定是多所貪著。

  第十二,「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顏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

  第十三,「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的心裡面就憂慮,生煩惱,得失心太重了。

  第十四,「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觀念、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干干淨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善法退失了。

  第十五,「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都退轉了。「他論」是外道。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

  第十六,「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遇到,為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眾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

  第十七,「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這一句裡面指爭名奪利。為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產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捨,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第十八,「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這是彼此的斗爭。斗爭最初多是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用在這個地方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

  第十九,「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安樂」是學佛人正常的享受。輕安、自在,身心沒有憂惱,這是正常的享受。這種享受他沒有。他為了生活,「營諸世業」,營是經營,跟世間人沒有兩樣,所造的都是世間營利的事業。諸位要細細去觀察,你就會明白了。「計度思惟」,計是天天在計劃、在衡量,怎樣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淨。輕安、自在、安樂他沒有了,這種享受他得不到!

  第二十,「當觀利養,乃至禅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YIN女能退失故」。這是講修學的功夫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脫。「禅定、解脫」在此地是廣義的,並不專門指參禅的。我們念佛人,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說你不能得定。解脫是對煩惱說的,你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裡面沒有煩惱。你充滿了貪瞋癡慢,所以這個享受跟凡夫沒有兩樣。「三摩缽底」也是梵語,意思也是定,也叫做等持。實際上,《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三摩缽底的意思。你的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下面佛說了個比喻,「YIN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學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

  第二十一,「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這一條是從果報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因為你造作這一些業障,將來必定墮三惡道。換句話說,因為不捨利養,你眼前所貪得的非常有限。縱然你貪到了,你能享受幾年呢?就讓你享受一百年吧!你可以活二百歲,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個地獄罪報的時間多長,我們在前面看過;造作這個惡業,墮地獄,以人間的年數來算的時候,佛說要一千八百萬年!真正是得不償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肯干這一些惡事?你才曉得利養之害,不是佛這樣給我們分析,我們怎麼會曉得。貪圖不得,太可怕!

  第二十二,「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提婆達多是一個人,世尊當年在世,這個人專門跟釋迦牟尼佛作對,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不捨利養,最後是墮阿鼻地獄。烏陀洛迦是惡鬼名,他作惡所受的果報跟提婆達多是同類的。如果我們不捨利養,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達多跟烏陀洛迦是「同於法住」,你們是同一類的,將來也是墮阿鼻地獄,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佛從反面為我們說明,如果把利養捨掉,你得多少種利益?貪著利養的過失,我們曉得。捨離利養的利益,我們也要明了。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為諸佛清淨法器。而不系屬在家出家。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不為卑下亦不驚怖。離諸惡道墮落畏故。無能映蔽捨耽味故。眾魔境界得解脫故。一切諸佛之所稱贊。諸天及人亦當愛羨。於諸禅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其心質直無有谄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捨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像佛前面所講的一樁一樁的過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捨利養,自然就能夠喜歡少欲,不生煩惱!

  「何以故」?以下是別說,佛給我們說了十四句,十四種利益。

  第一,「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少欲菩薩」,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生活簡單清苦的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簡單愈好!現在看到生活很清苦,他一切過失悉皆不生,他沒有過失,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過失。才知道所有一切過失從哪裡生的?從貪欲生的。他把這個貪斷掉了,貪瞋癡就斷掉了。

  第二,「堪為諸佛清淨法器」。這個意思是說,他是一切諸佛教誨的對象,他能夠接受佛法,諸佛菩薩都喜歡教他。為什麼?他能接受,他的心清淨,清淨心能夠接受大法。

  第三,「而不系屬在家出家」。於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淨,都不染著!

  今天有許多同修來問:「學佛要不要出家?」

  我說:「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樣成佛作祖!」

  他說:「那為什麼你要出家?」

  我說:「我在世間這許許多多行業當中,我喜歡這個行業!」

  這是正確的理由。出家是一個行業,是什麼行業?犧牲奉獻的行業,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統統捨棄了。弘法利生是沒有條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講代價的。我講一座經,你們對我要恭敬供養多少,那就變成生意買賣了,那就有條件的了。無條件的犧牲奉獻,這個很樂,很快樂!我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就一個人,吃飽了、穿暖了就夠了,什麼都不要了。

  你們今天供養我的這些錢,我跟諸位同修說,我修到什麼程度呢?錢對我沒有用了。我這一次在外國住了一年多,一塊錢都沒有花過,沒有用錢的地方。銀行給我的信用卡好多張,我有四、五張金卡。沒用過,從來沒有開過張!所以錢對我已經沒用了。這個很自在、很快樂!你們是為沒有錢煩惱,我現在人家送給我錢,我生煩惱。送來干什麼?做什麼用好?這是確確實實不系於心,不牽掛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

  第四,「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這是真快樂,自在、快樂。

  第五,「不為卑下亦不驚怖」。你的心神永遠是安穩的,沒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災變,你遇到也不驚不怖。為什麼?能夠不為外境所轉。《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能做到這一條了。

  第六,「離諸惡道,墮落畏故」。一般人怕墮惡道,少欲知足的人決定不墮惡道。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輪回,他也不墮三惡道。凡是墮三惡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貪瞋癡慢太重了,才會墮三惡道。沒有貪瞋癡的人,怎麼會墮三惡道!

  第七,「無能映蔽,捨耽味故」。他的智慧、他的德能沒有人能夠障礙他。「映蔽」是障礙他的意思。為什麼不能障礙呢?因為他沒有任何嗜好,沒有任何的貪著。世間人能夠操縱一個人,能夠控制一個人,必定有把柄落在人手上。哪些是把柄?總不外乎名聞利養。你有貪著,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這個控制你。你怕死,他用死來威脅你。你死都不怕,他對你無可奈何了。你貪財,他用財來控制你。我不要財了,那財也不能控制你。只要你有所貪愛,有所耽著,你就會被妖魔鬼怪控制,他就能障礙你。你能夠捨棄一切利養,妖魔鬼怪對你也無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礙你。

  第八,「眾魔境界得解脫故」。從魔境裡面他不能障礙你,你在魔境裡面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

  第九,「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你的心行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得佛護念。「稱贊」就是護念的意思。

  第十,「諸天及人亦當愛羨」。諸天善人對你愛護羨慕。

  第十一,「於諸禅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雖然得禅定也不染著禅定,也不貪愛禅味,這才能生智慧。如果對禅定生染著,得禅定不能開智慧。為什麼?他住在禅定裡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是空有兩邊都不住。凡夫住有,貪著利養就住在利養裡,貪著禅定就住在禅定裡。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住。兩邊都不能住,這叫「住邊際」。「邊際」就是兩邊不住!

  第十二,「其心質直無有谄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這一條很重要。「質直」就是真誠。他的心真誠,沒有谄曲。與大眾相處,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也能夠恭敬、謹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他並不隨便,他很恭敬、很謹慎。為什麼?知道五欲六塵的過失,所以他不貪著!

  第十三,「如說修行能住聖種」。他能夠依著佛的教誨去做。「能住聖種」,前面講的四聖種:衣、食、臥具、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佛教他斷的,他很喜歡去斷,佛教他修的,他也很樂意去修,這就是住聖種。

  第十四,「同梵行者亦當愛樂」。這是跟與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非常喜歡他,也非常贊歎他。

  佛在這裡總共說了十四種利益,遠離利養的利益有這麼多。

  佛把利養的過失為我們說了二十二種,前面講了二十二種的過失。遠離利養過失的利益,佛又給我們說了十四種。這才告訴彌勒菩薩說,實在講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對於利養的過失與捨離利養的利益,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意樂、意願,喜歡捨利養。

  捨利養,就是我們講的放下,你真的能放得下。為什麼能放下?看破!如何看破?知道利養的害處,知道捨利養的好處。你知道是看破,捨掉是放下,你真的肯把它放下了。放下之後,你才「以勝意樂住於少欲」,對於簡單的這種生活方式,你才會喜歡。簡單的生活方式,沒有累贅,真正得自在!不但個人修行要明了,我們大眾在一塊修學也要懂得。

  我們講經說法三十多年了,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我們到二十年才有這個圖書館。很多同修知道,我講經說法二十年才有這個圖書館。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會,都是自然成就的,我們沒有說我要去建一個道場,自自然然成就的。外國的道場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後,同修們一天比一天多了,有許多人來給我講,我們要找個地,建個廟,蓋大一點!我統統不贊成,為什麼?貪著利養。

  廟蓋大了,財產多了,出家人也多了。他為什麼出家?看到這個財產可以繼承,那個味道不一樣!我今天這個道場這麼一點點大,什麼都沒有,他來出家,大概是好心,沒有惡意!如果這個道場大,他要來出家,我就會想到,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出家?是不是想到這來爭奪財產。為什麼?利欲會增長人的貪心、會貪增長人的煩惱。那個道場建起來,叫許多人來斗爭,豈不造阿鼻地獄的罪業嗎?所以任何人到我面前來說要建道場,我一概拒絕,我絕對不干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不是一樁好事情。

  如果他講:法師,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現代這個時代,不需要道場。現在需要國際網路,需要這個。我們這個東西在此地講了,一上網路,全世界每一家電腦一打開,他都看到、都聽到,這多自在!所以要道場干什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已經嫌太大了。所以這個國際網路做得非常之好,我們的錄音帶、錄影帶、在印的經書已經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進步,要利用科技的傳播,將佛法帶到每一個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後,每一個人隨身都有電腦,無論在那個地方,一按鈕,我們的畫面就出來了。你還要建道場干什麼,所以真省事!一點都不要操心。

  即使做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誰願意做誰拿去做。我這些東西沒有版權,誰喜歡做都可以。還有人做的時候要來問問我,同不同意?我同意個什麼,盡來找麻煩的。你們喜歡做就做,不要再來問我,不要去找這個麻煩,厭煩這些事情。給你講了沒有版權,你還來找我干什麼?還要徵求我同意干什麼?這不叫故意找麻煩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煩,就是文字看不懂。所以你必定喜歡少欲,喜歡簡單的生活,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少煩惱!「為斷貪愛而發起故」,「發起」是菩薩殊勝志樂,他一定發起這個。

  底下這一段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請,觀察愦鬧的過失,也有二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為愦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

  觀察就是徹底的明了,知道愦鬧當中的過失。愦是昏愦,一般人講糊裡糊塗。在熱鬧的環境裡面糊裡糊塗,這叫「愦鬧」,對於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他讓你迷惑顛倒,不能幫助你覺悟。前面這個利養是增長貪瞋癡的煩惱,愦鬧是增長無明,都是麻煩事情。菩薩明白之後,他就能夠「獨處閒靜」。

  修行人,念佛人,許多同修到外國去住了幾天,就發現太寂寞太無聊了,就住不住了,趕緊要回台灣,台灣熱鬧!台灣的親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張家長,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講廢話,他以這個為樂,以此為人生樂趣。到外國去了,沒人跟他講話,鄰居是外國人,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自己兒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個人坐在家裡,你就覺得很無聊了。這就是這一條所說的,你不能夠安於閒靜。如果你明白這一條,喜歡過一個很安靜的修學生活,實在講國外的環境比我們國內好。我們看經文: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愦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彌勒。雲何名為樂於愦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欲。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捨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愦鬧二十種過。】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愦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不生熱惱就是不生煩惱。諸位要知道這個話的意思,不生煩惱就生智慧,這是一定的道理。

  「彌勒,雲何名為樂於愦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一開端「身語意」三業犯過失了。《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個總綱領也是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不護語業,天天講人家的是非長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你不護身業,律儀全廢了。「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不護意業,你的煩惱污染天天增長。這是愦鬧對我們的傷害,對道業上的障礙。這三條擺在前面。

  「四者,多饒貪欲」。他能夠助長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與大眾接觸,一切言談都是六道輪回的業障,這是世俗的言論。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世俗言論的范圍很廣,凡是不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的思想、言論都是屬於世話。所以,世話裡面有正論、有邪論。邪論是墮三惡道,正論是三善道。儒家的教學是正論,但是他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話,它不是佛話。

  「七者,離出世語」。「出世語」是佛教給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今天我們所修學的就是佛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他把佛的教訓捨離了。「離」的意思也很深。我們大家天天念佛、天天誦經、天天想求生淨土,其實我們是耽著世話,離出世話。因為我們沒有真干,雖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幾點鐘的佛,說幾點鐘的廢話?這兩個一比較,一天念兩個鐘點佛,說二十個鐘點的廢話,你想一想你的果報在哪裡?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個離的意思就很深長。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你天天也在修、也在學,你學的是些什麼東西?學的是「非法」。非法指的是什麼?增長三毒,增長世務,你天天干的是這個,增長貪瞋癡!貪瞋癡的念頭沒有減少,身增長殺盜YIN,口增長妄語、惡口、兩舌、绮語,你對這些法很尊重,很認真的在學習;你也有這個意思。外面環境也如此,你看看哪個地方沒有這些誘惑?電影、電視不必說了,連報章、雜志上,所有一切廣告都是貪瞋癡這些誘惑,十惡業的誘惑。裡面有煩惱,外面有誘惑,這還得了!你尊重修習,這不是修西方淨土,這個是修三惡道。

  「九者,捨離正法」。三寶、三學、六度這是正法。把這些東西忘掉了,不認真的學習;而對於三毒、十惡,他很認真的在學,這就錯了。過失都是愦鬧中過。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因為你有這些把柄在魔王的手裡,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來,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來障礙!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不放逸就是恭敬、謹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願很難生起來。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輕慢、隨便、馬虎,這是不應該的。不應該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諸覺觀」。覺觀在此叫雜念、妄想,都是妨害清淨心。佛門裡面常常用覺觀多少來判斷定功的淺深。定功深的人,覺觀就少;定功淺的人,覺觀就多。覺觀就是他裡面有雜念。雜念過,定功當然就淺;雜念愈少,定功就愈深。所以講四禅八定,這個定怎麼分的,功夫怎麼分淺深,用覺觀。

  「十四者,損減多聞」。多聞是要勤學。喜歡愦鬧的人必定耽誤學業。

  「十五者,不得禅定」。喜歡熱鬧與定、與清淨心決定有妨礙。

  「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這是貪,現在人講求新、求變、求快,這是現代人所謂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裡面,「速疾而得」,這不是梵行、不是清淨行。縱然你得到了,你的心不能清淨。

  「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這是違背了三寶。我們一入佛門,先受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把「佛、法、僧」丟得干干淨淨,搞熱鬧去了。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愦鬧二十種過」。這是世尊把染著愦鬧的二十種過失為我們說出來了。

  下面是重頌,佛再將這個意思重復,以偈頌再說一遍。偈頌裡面,不但說愦鬧,而且也說到前面所講的利養。重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6

 

上一篇:達真堪布:一頓飯與一條命怎能等同?
下一篇: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7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