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證嚴上人:誠正信實,表裡如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短暫且無常,上人期待大家提起修行之心,“出小家入大家、捨小愛就大愛”。“不染著外欲,安忍如大地,以慈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將心志放諸天下,精進入法、提升智慧,利益眾生。”

“修行,不只要信心堅定,還要殷勤精進。”晨語時間,上人勉眾以戒、定、慧“三無漏學”,對治懈怠、墮落。

持信精進念念清淨

“修行是永恆之事,不能‘今天修,明天休’。信解受持是學佛者的本分事,要用心聽法而引法入心,信受奉行佛陀的教導。”

現今通訊科技發達,各種訊息泛濫,似是而非,擾動人心。上人叮咛,要心寬念純待人處事。“用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看待世事,莫隨境界起伏而起恨怨心、發恨怨音,才不致自亂心意,也擾亂他人。”

心起欺、怠、瞋、恨、怨,破壞了正信、正知、正見,也是破戒。上人警惕大家:“面對不好的聲色,以牙還牙,將擾亂彼此身心,也擾動周圍的環境。要以真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身、口、意不犯戒造業。”

已造之惡因惡緣,必須承受惡果苦報。上人叮囑,莫再起瞋恚心,再造惡因緣。“要虔誠忏悔過去與人結下的惡因緣,寬容、忍讓相待;不只化解惡緣,還要進一步轉惡緣為善緣。”

“信解不夠、誠意不足,就容易犯錯。修行要誠心無欺,聞法要信解受持、身體力行;誠正信實、表裡如一,才不失人格。持信、精進,念念清淨,心定則智慧生。”

“福”從何而來?上人指出,無“因”不能得“果”,“福”不是求來的,必須自我造福。“要自求多福──多種福因,多結福緣。”

遇樂不欣逢苦不戚

《法華經‧信解品》記述,須菩提尊者等四位長老比丘,將佛陀喻為擁有無量財富的長者,自比為離家已久的貧窮子;為了接引失散已久、習於粗鄙貧困生活的窮子,長者脫下華麗衣飾,換穿破舊髒污的衣服,拿著清潔工具接近窮子,教他安心在此做事;並以父執輩照顧晚輩的態度帶領窮子日漸上進,肯定他做事認真、有好品德,表示往後視之如子,以父子相稱……

十五日晨語,上人解說,窮子雖受照顧,也受到肯定,內心歡喜卻仍有一點擔心。“這是譬喻修行者已經有初步成就,能斷見惑,但是‘思惑猶存’,思考力還不足。”

上人感歎眾生無明,隨外境而生欲念、起煩惱,動辄聞聲起舞、盲從鼓噪而擾亂社會。“要善護諸根,攝御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境染著,不受聲色、物欲誘引。”

除了收攝六根、“不染外欲”,上人教眾,還要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疼惜物命、常念眾生恩;慈心待人、將心比心,不傷害他人。”

《阿含經》雲:“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上人引以說明:“心不受物欲影響,即能‘遇樂不欣’──面對喜歡的事物不起念求取,聽了鼓噪的言論也能沉著以對。能夠收攝心欲,即‘逢苦不戚’──遭遇苦難不憂戚;不讓煩惱無明覆心,鍛煉安忍如大地的心志。”

人生短暫且無常,上人期待大家提起修行之心,“出小家入大家、捨小愛就大愛”。“不染著外欲,安忍如大地,以慈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將心志放諸天下,精進入法、提升智慧,利益眾生。”


 

上一篇:證嚴上人:雙親驚嚇,初生兒會說話
下一篇:缱绻只一世,當相互珍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