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從小“吃點苦”長大易成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孩童成長到成人,這個過程是一種經歷,不同的經歷又將造就不一樣的人生。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過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錯過一些有意義的鍛煉機會;而那些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

  如何進行這種挫折教育呢?心理專家許浩分享了一種“矛盾教育法”供大家參考。

  我們知道楚國商人賣矛又賣盾的故事,也懂得矛和盾是指事物的兩面。同樣,在親子教育中,讓孩子體驗成功與失敗的不同感受便是所謂的“挫折教育”,而常常讓孩子處於矛與盾的思辨過程,便是一種“矛盾教育”。到底該回答“矛鋒利”還是“盾堅固”呢?這個問題需要孩子有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矛盾教育”的意義也就體現出來了。

  中國家庭的孩子,從小遇到的典型矛盾問題是:你覺得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呢?很多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都好”。這就是國人的中庸之道,也是家長幫助小孩總結的經驗之道,甚至是家長的想法強加,卻少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自身的矛盾體驗。

  其實孩子聽到這樣的問題,必然是有比較的。當下如果父親買了自己很喜歡的玩具,他會覺得父親好;如果近期都是媽媽陪伴孩子,會覺得媽媽親。還有些孩子聽 到這樣的問題,會想到身邊父母的想法會怎樣?說“爸爸好”,怕媽媽不開心;說“媽媽好”,怕爸爸不開心。但實際上,這個問題若不問出口,好像沒有問題,問 出口了就變得難以回答。

  可見,在這樣的矛盾問題下,孩子經歷的思考是非常豐富的。在矛盾教育之下,孩子的回答亦會出現各種可能性,譬如:

  “我們一家人很開心,謝謝你的關心!”

  “我很喜歡自己的父母,他們都有不同的優點供我學習,他們都很優秀!”

  “這麼傻的問題,你逗小孩子玩嗎?”

  “矛盾教育”正是通過這樣的思辨不斷的激發孩子的潛能,同時告訴那些驕傲的孩子們一個事情,在問題面前,你還很弱小,你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還有太多太 多。尤其是長期在順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評價相對較高,容易受挫,這樣的孩子在矛盾教育過程中,加以客觀原因的分析和情緒引導之後,就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己 的價值觀,學會謙虛、謹慎;強大的邏輯能力也能幫助其迅速找到問題的原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克服,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而得出來的成功體驗也將是他們未來 生活的重要求生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進行矛盾教育也須適可而止,而輔以適當引導。

  適可而止,即不能不斷的教育,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進行。比如,孩子最近在學習如何懂禮貌,你可以問“一個懂禮貌的孩子會在餐桌上有哪些表現,請舉出五種”,當然,這五種表現孩子可能一種都做不到,但等到表述完成後,他可能會自覺地遵守自己的言語,不僅學會了禮貌,更懂得了遵守承諾。

  適當引導,即家長要有相關的思考,而不是讓孩子任由發展。比如出門讓孩子別亂跑,但只是讓孩子知道“不亂跑家長不操心”是不夠的,還要讓他們清楚亂跑的危害,譬如亂跑不容易看人會受傷,道路上有交通法規要遵守等等。

  當然,除了上文所說的“矛盾教育”之外,其他的“挫折教育”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讓孩子做吃飯穿衣等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怕麻煩,讓孩子反復做,在不斷實踐 中找到正確的方法;比如帶孩子徒步等,體驗艱辛的同時也收獲快樂;再比如適當的批評、懲罰等,比如游戲活動中,不一定每次都要讓孩子勝利,也不一定每次都 要他當主角,讓他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上一篇:冥冥定數-隔世因緣
下一篇:怕鬼的歲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