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學佛不得力,有多種原因,大概分起來,不外下面幾種: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屬於依賴心,學佛必須要自學、自修、自證。
第二、誤以為求佛可以消罪滅障得福報,而自己依然迷執事境為真,貪求不捨,以致煩惱如故。殊不知學佛是依照佛的教導,掃除自己的迷誤,而明見自性,以脫出煩惱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業、得福報的。
第三、於初下手時,不明學佛的究竟,沒有正確的決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於盲從。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第一須明心見性。
第四、依賴他人。為使修道能夠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最無上的法、最好的師父。於是就生起種種較量高低的分別之見,生起諸多門戶紛爭的見解,時時萦回於心中。尤其在分別挑選不定時,這個法修了一點點,又去修那個法,而不能一門深入地專修下去。結果往往是走回頭路或走錯了路,空耗時光,一事無成。
第五、因為空耗時光、久無消息,於是就疑人謗法,或者是退轉不修了,半途而廢。
第六、貪取於法,以多為勝,樣樣兼之,不能一門深入,結果是徒勞無益。
第七、終日向外馳求,不知痛切參究自心。想起來了或有了空閒時間,則在佛堂裡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參參禅,一曝十寒,終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當做消遣之事,無關痛癢。結果畢竟是毫不相干,一事無成。
第八、不明“法無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場,不可強同,不依規矩而自生法見,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為學佛之極至,不知究竟了義。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學佛唯一的成就,卻不明白如何往生之義,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進。
第十、縱然遇到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第十一、喜歡妄測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說:某人開悟了,某人沒有開悟。卻不曉得你要分別人家開悟與否,你自己須先開悟。你自己沒有開悟,如何能斷定人家是否開悟呢?人雲亦雲,妄自猜測,實在無意義,反而自心不清淨。
第十二、由於貢高我慢,對他人生疑生嫉,且恥於下問,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問,更或輕慢初學,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為主,於法不知圓通變化,真性現前,不敢承當。
第十四、誤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份,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
第十五、當行住坐臥、人事往來、種種習氣發生之時,一點也不自覺,任其流浪往返,決不回顧自心。結果往往是:雖然學佛修道,但卻不得受用。
學人果真能將上述種種弊端弄明白,切實精進修行,對境不生愛憎取捨之心,知道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顯現,能透過現象而見其本質,這就是見性!再經過除習的鍛煉,就是保養聖胎,讓它發揚光大,即能圓證菩提。倘若對境心有粘著,更或念念不捨,那就不能自诩見性。要知道妄自尊大,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要下地獄、遭惡報的!不管是念佛、參禅、或者修密,均須妄念消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連虛空粉碎也不可得,連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證悟!證悟後對境才有力量,不致為五花八門的物境所動搖。否則,說食不飽,遇境即失,不得真實受用。所以,我們要時時反問自己,對境是否心還粘著?是否真的識得本來?假如對境為妄想所左右,產生愛憎取捨之心,那就生死不了,就須深自慚愧內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從這段開示中我們看到共有十五種原因使我們學佛不得力,末學自己看了也深感慚愧,正把末學學佛不得力的痛處點到了。在這十五種原因中,第三種,和第十四種正好說明了“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能是佛可說,是佛境界,非凡夫境界,凡夫說此為大妄語”這種說法即為“因地不正,故不免流於盲從。”“誤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份,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所以是不正解,誤入迷津。
在佛法講來,有五種知見:
第一種是人天見。知道有因果,要做好事,不做壞事,幫助別人,犧牲自己。但是不知道怎麼學佛,不知道怎麼修法。這個就是人天乘。它能夠保持人身不失,還可以升天,在天道享福。
第二種是羅漢見。他們也知道因果,但是偏空了,不知道妙有。假如一切都空無所有,還成什麼世界?還要修什麼佛法?佛教講的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無可取、不可得的空,是妙有真空,不是偏空。所謂空者,是指佛性無相可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是空。但是它不是空無所有,它有靈性在,一切作用都是它起的。我們能看見東西、聽見聲音、工作、走路等等,都是佛性所起的作用,一切色相都是佛性所顯現的幻相。我們的身體、眼睛、耳朵等失去佛性就不能起作用,同樣宇宙萬有離開佛性也無從顯現。譬如我們一口氣不來了,這個身體就像木頭一樣沒有知覺了,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嘴巴不能講,手足不能動,大腦不能思維,世界也就無從建設了。所以現在能講、能看、能聞、能做都是佛性的功能,所以它是妙有真空,不是偏空。二乘不知此理,只空人我,即只知這個身體不可得,所以能了分段生死,反過來執法相,認為法我是有的。法我就是認佛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為我,認為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證,有生死可了。所以二乘是偏空而不知妙有,著在法上,這就是偏空智。
第三種是外道見。是帶異計而修者。所謂異計,就是執斷執常。有的說,人死了之後一定是有的,有的是冥谛,像木頭一樣,不知道了,那不對;有的說沒有,死了就完了。所以就爭論。計常,就是常有;計斷,就是沒有。所以外道見就是心外取法帶異計而修。
第四種是菩薩知見。就是依深明因果和我法二空之理修行者,就是知道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如上所說,法我是我們佛性中最根本的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種性就像稻種、麥種,種下去可以長出稻子、麥子來一樣。我們的世界和一切東西都是由佛性四大種性地水火風生成的。假如執牢這個種性是真實的我,還是執著,法我不空,不能成道。須進一步達我法二空,就是人們的身體及一切現象不可得,本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也不可得。才能了兩種生死而成道。一著相即有一個東西梗在你心中了,就遮蔽了心光,不能圓明朗照了。所以這個也要空掉,才能真正成佛,這就是菩薩知見。
第五種是佛知見。若能明白我們自己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不僅我一個人是佛,大家都是佛,以這種知見來修法,就是佛知見。我們學佛、修法第一要樹立這種佛知見,認清我們大家都和佛一樣具有無漏智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此心是佛,不是用個什麼法修成佛。只因為我們不明白,看外面東西以為是真的,就像凡夫知見一樣的,認為外面一切東西都是實實在在地有,貪得無厭地追求。如果我們明白大家都具有佛性,不迷於外相,一切放下,返本還原,就成佛了。佛不是修成的,是本來現成的,所以叫作本性天真佛,本來如此。只是我們迷於外相,走錯了路,貪取無厭,造業受報,才落到六道輪回,生死不了。佛看我們可憐,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卻不知道,在這裡渾渾噩噩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因而出世現身說法。叫我們大家夢醒,不要執著。我們能放下就成佛,所以很快、很便當,不是沒有希望。大家不要疑惑:“唉呀,我沒有希望啊,我們的業障重啊,不能成佛啊。”那是錯誤見解。所以第一要知見正。
若在因地上心存人天知見,將來果地上就成為人天乘。若在因地上存羅漢知見,將來就成為羅漢乘。若是存佛知見,將來就是佛乘,所以說學佛第一要先正知見,佛最後說法,直指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直接指出人人都是佛,都具佛性,都堪作佛,就是要我們學佛要以佛知佛見來學,學佛的知見,將來才能成佛。先知見正,理悟了,再事修,勤除習氣,才能漸而圓成佛果。所以學佛知見不正好比一個富家子小時和家人走失流浪在外慣了,做了多年乞丐。後來富翁終於找到自己兒子了,給他公子般的生活,他因多年乞丐生活的習性所然,不敢承受這種生活,一定要和下人一般生活才住得安穩。如同佛說你即是佛,你不敢承擔,我怎麼就是佛,我還是凡夫俗子,有種種無明存在。佛說你把無明持著放下,一切都是假相,只有自己佛性是真實不虛的。你的本性於聖不增,於凡不減,一切都是你佛性的影子,不要著相持著在裡頭。住在這著境界上。你還是不敢承擔,於是就住在凡夫境上,天天著相,以虛幻為真實,有相有所住才覺得安穩,所以在世間就著世間相,對於西天淨土也要著相,認為要有個淨土可生才是,若不生淨土生個邊地也行,實不知西天淨土也都是自己自性所化現,本來一無所有,是阿彌陀佛見眾生不敢承擔自己是佛,一定要著相,才化顯出個西天淨土來接引著相持著的眾生,卻不知到頭到西天淨土升到最高品位還是如佛一般,一無所有,一絲不掛。但眾生不敢承擔這個實情,所以“誤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份,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這樣就成為學佛之障礙了,不敢學一乘法,而自己分別持著心作怪,生出二乘,三乘,就持著在這個境上,此生能得人天乘足矣,不敢學佛乘,怕自己學不來。有這種知見怎麼能學得成佛道呢?這謂“因地不正,故不免流於盲從。”
佛說: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本具如來智慧德性,都堪作佛。於是有人就說這只能是佛,及達到佛的境界才能說出這樣話,我們凡夫境界如此認為就是大妄語。因此不敢承擔自己的佛性,死認請凡夫境界為實有,自己都否定了自己,怎麼能正知見而理悟而事修,漸圓佛果呢?正如現在一些人認為:佛說一切法皆為佛法,是佛境界才能有此知見,非凡夫可說可想象。其實不然,我們修行人只有存佛之知見,認清一切法皆為佛法,實皆為自身佛性之顯現,皆是化影,皆不可得,才能正知見而不去持著它,不以其為真實,善亦不可得,惡亦不可得,知此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時時觀照自己本心不動搖,不隨習氣所左右,才能漸除自己持著的習氣而不粘染,才能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