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雜志2014年第1期
文/唐洪
有師兄問我:“如果總想著未來的死亡,是不是與活在當下相違?是不是沒有根據地自己嚇唬自己?”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一些粗淺的認識,願意在這裡與各位同修交流。
念死亡無常就是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就是具體依照四念處來生活修行。過去的身、受、心、法已經不存在,只能被回憶;未來的身、受、心、法還未到來,只能被推測;只有當下的身、受、心、法的現狀才能被現量觀照。
無常有兩種,一是細無常,微細難以覺知,剎那生滅。二是粗無常,易於覺察,相續毀滅。身體當下每個剎那都在變易衰老、趨向死亡,這就是身體的細無常。身體的粗無常是指身體的死亡,即一期壽命的終結。一般來說,人的心跳、呼吸、大腦活動均不可逆轉地停止時被確定為生理死亡。大多數人應該不會反對身體之細無常就在當下,只是認為身體的粗無常,也就是死亡是未來的事,與當下無關。
依道次第來說,所謂身體死亡包含以下三方面根本內容:一是決定死亡;二是死期不定;三是死時除法別無助益。“念死無常”不是指離開當下的遙遠未來的身體之死亡,而是指活著的身體當下就是無常的現狀——死期不定。依靠科學的邏輯和佛教的因明,人都無法根據自己當下還活著的身體來判定當下是此生壽命的中點還是此生壽命的終點。念死無常就是我們無法推出確定的結論——當下的身體是繼續做身體還是會變成屍體。所以念死亡無常,恰恰是活在當下,觀察到當下身體的現狀就是無常。與此相反,認定死亡無常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與當下無關,這種認知恰恰是沒有活在當下,活在對未來一廂情願的毫無根據的猜測之中。
比如我過去常常這樣自我欺騙:
自己還年輕,今天不會死。可是地球上比自己更年輕的人每天都在死亡,所以這個推論是不合理的;根據自己無病,來推測自己現在不會死,可是健康的人突然死去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這個推論是不合理的;根據自己現在生活的環境太平安逸、沒有天災人禍,來推測自己不會死,可是天災人禍的降臨從來都是出人意料,所以這個推論是不合理的;根據自己學佛多年,積累了很多功德,來推測自己現在不會死,可是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還被外道活活打死,所以這個推論是不合理的;根據自己的師父是大成就者,師父很慈悲,他老人家會保佑我,我不會意外死亡,可是當琉璃王要血洗釋迦族的時候,連釋迦牟尼佛也只能三次坐在大軍行進的路上以推遲琉璃王的屠城日期,而不能改變迦毗羅衛被屠城的命運。
人命在呼吸間
佛陀用人命在“呼吸間”來說明死期不定,每個呼吸轉換的間隔處,是繼續呼吸的中轉站,還是呼吸最後的停頓處,都是無法確定的,所以說死亡是無常的。佛法是中道,所謂活在當下,就是清醒地覺知當下身體死期不定的無常現狀,遠離斷見和常見的兩種邊見。毫無根據地認定當下的呼吸一定能接續下一次呼吸,就是常見,這會導致盲目樂觀,耽著今世而不知為來世的增上生與決定勝而修行;認定當下的呼吸一定是終點,就是斷見,這也會導致盲目悲觀,認為反正來不及修行了,同樣不能把暇滿人身轉為道用。比較而言前一種常見的危害更為嚴重:如果認為自己身體當下與死亡無關,那麼就會認為自己的壽命一定會延續到下一個當下。因為我們的身體一生只活在當下,過去已消失,未來還未到,我們就會一輩子都活在與死亡無關的錯覺中,直到我們最後一口氣,我們都會認定自己和死亡無關,這是何等的自欺。退一步講,如果認為自己今天與死亡無關,那麼就會認為自己的身體一定能夠活過明天。因為我們的身體一生只活在今天,昨天已消失,明天還未來,我們就會一輩子活在今天與死亡無關的錯覺中,直到我們生命的末日也還是認為自己一定還會有明天。
《集法句經》雲:“明日及後世,孰先至難知。勿營明日計,當勉後世義。”正是在揭穿此種執著無常以為常的邊見。
唯有將“活在當下”和“念死亡無常”的教言融會貫通,才能落實四念處的修法,遠離斷常兩種邊見。離開“活在當下”來念死亡,要麼無根據地執著下一個剎那一定不死的常見,要麼無根據地執著下一個剎那一定死的斷見。這兩種態度都把無常法觀成了常法。只有“活在當下”來念死亡,才能正確把握死期不定的無常性,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如實觀照壽命無常,更加珍惜暇滿人身,當下生起迫切地現在就要修法的決心。
死時除法之外別無助益
即使生起了壽命無常的定解,但不去思惟死亡的第三個內容——死時除法別無助益,仍然無法生起捨棄今世為後世利益而修法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發心意樂。思惟明天的此時,是我們今生的繼續還是後世的開始,對此我們確信無法預知答案,如此思惟,我們就對壽命無常有了認識的基礎。下面我們就以世間八法來串習死時除法之外別無助益的內容。
如果明天此時我的身體已經變成屍體,那麼我一直貪愛的身體的健康,到時都會隨著身體一起灰飛煙滅。我今生為貪愛身體健康而造的罪業全都成為後世的欠債,為貪愛今世身體健康而造的善業(比如放生、誦經、念佛、供養、持戒等等行為)也因當時愚蠢地只知執著今世,而未發出世之想,所以無法成為出世的資糧。只有具備出世之心的善業,才能成為往生西方的資糧,那時我會多麼後悔此生未能好好利用這具曾經屬於我的寶貴人身!
同樣,如果明天此時我的身體已經變成屍體,對身體病苦的瞋恨、對身體各種享受的貪愛、對身體的苦受的瞋恨、對身外之物——兒女、房子、存款的貪愛、對貧窮的瞋恨、對被人恭敬的資本——學位、官位、榮譽、功德(這些可以炫耀資本都被加上已故某某的前綴定語,變成追悼會上華麗的點綴)的貪愛、對輕視我的人的瞋恨等也都是這樣。
一個修行人如果不能建立自己明天壽命無常的定解,就不會捨棄今世。你對今世一點也沒有看破,想獲得今生出世的成就恐怕就很困難,因此對世間不要太執著。不能捨棄今世,就無法生起修習出世法的念頭。對於我們淨宗學人,如果依道次第來觀修死亡無常的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自然可以順利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信願往生極樂的真實意樂。
印光大師開示:“接手書,知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將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見《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寧波某居士書》)可見觀壽命無常是成就淨業的根本。